Ⅰ 當年日本侵華最多時侵略了中國多少土地大概是哪些地方
《馬關條約》,滿清政府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成立了偽滿洲國,管轄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河北省;
1935年的《何梅協定》,國民黨政府放棄了華北的主權;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未入侵陝西等西北地區,對重慶只是進行了大轟炸,從七七事變到國軍黨軍隊豫湘桂會戰的大潰敗,日軍一路南侵,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上海、湖南、湖北、廣東、福建、貴州、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地區都遭到日軍入侵,日軍兵力不足,無法全部侵佔,一般情況下都只是佔領大城市和交通運輸線。
日軍侵佔的大部分地方交由汪偽政府管轄,汪偽政府的轄區包括今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大部分,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山東、河南等省小部分。
Ⅱ 日本強租了中國的哪些土地
沒錢租借,只是強占
Ⅲ 侵華戰爭中,日本究竟侵佔了中國多少土地
主要是對資源的侵佔,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和西北的一部風地方都涉及到。
Ⅳ 日本侵略中國的路線
第一步是先佔領東北三省:遼吉黑,然後兵分二路。
一路從陝西出劍門關到漢中佔領四川,另一路直接出中原到襄樊,意圖將中國一分為三。
1、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最早應該從1876年日本入侵琉球開始,當時琉球是中國的土地,有一艘琉球船到了台灣,船員被台灣土著誤殺,日本人就以這個為借口進攻台灣。這是日本對中國最早的侵略,這場戰爭使中國失去了琉球,就是今天的沖繩島。
2、1894年,日本入侵朝鮮,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經過平壤戰役、牙山海戰、大東溝海戰、威海衛海戰、旅順戰役。日本奪去了台灣,還有二億三千萬兩白銀。
3、1905年,日本和俄國爆發了日俄戰爭,經過旅順海戰、對馬海戰、旅順戰役、奉天戰役。日本將俄國的勢力趕出了中國東北南部,獨佔了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大部分分地區的特權。
4、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軍撤向關內,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在這個過程中,規模比較大的戰役是江橋抗戰,其他都是義勇軍的戰斗。
5、1932年,日本發動了「一二八」事變,在上海與中國19路軍激戰。雙方損失都很大最後中國軍隊撤出上海。
6、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中國29軍與日軍進行了長城抗戰,日軍在佔領華北以後一路南下,佔領了中國東南的大部分土地,基本控制了中國的海岸線。
7、1938年以後,日本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役了,雙方進入膠著狀態。
8、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陸軍戰略重點轉向東南亞。此間除了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外,沒有更大的戰役。
9、1943年,日本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戰役最後以日本佔領廣西,部分地打通大陸交通線而結束。
10、1944年,中國軍隊開始反攻,發動了雪峰山戰役,消滅日軍2萬多人。
11、1945年,日本投降。
(4)日本最看中中國的哪些土地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屈辱,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列強幾乎都欺負過中國。
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但都失敗了。只有抗日戰爭,最終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使中國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實現了民族獨立並為實現人民解放創造了條件。
從而成為解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的偉大開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開端。
Ⅳ 日本和中國的土地
中國大。
中國國土面積:陸地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略相當於除蘇聯之外的歐洲各國的總面積,僅次於俄羅斯(1707.5萬平方公里)和加拿大(997.1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東部地區佔10.5%,中部地區佔25.3%,西部地區佔64.2%。土地資源:山地320萬平方公里,高原250萬平方公里,盆地180萬平方公里,平原115萬平方公里,丘陵95萬平方公里。
日本國土面積: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日本陸地面積約37.79萬平方公里。日本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Ⅵ 日本四島之一成為中國領土,哪一個合適
日本有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
本州島:
本州島日本最大島嶼。東北-西南呈弧狀延伸,東北隔津輕海峽與北海道相對,西南隔周防灘和關門海峽與九州島為鄰,南隔瀨戶內海與四國島相望,西臨日本海,東瀕太平洋。長約1,287公里(800哩),寬度差別很大,最寬處約300千米。日本近3/4的縣分集中於此島,被視作日本的「大陸」。南部為日本早期歷史上的重要地區。太平洋沿岸為日本主要經濟中心和東京-橫濱、大阪-神戶都會區所在地。主島面積22.7萬平方千米,連同屬島面積約23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61.2%。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80%。海岸線長12,182公里。
島上有日本最高的富士山和最大的琵琶湖。境內大部分為山地,多火山、地震。中部多3000米以上高山,全國第一高峰富士山(海拔3776米)即位於此;北部有3列山脈,南北縱貫,間有盆地與平原;西南部的中國山地與紀伊山脈呈東西走向,山間有眾多小盆地。平原狹小,較大者為關東、濃尾、大阪平原,均位於太平洋沿岸。大部為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6~10.5℃,年降水量北部1400毫米,西南部1700毫米。初夏有梅雨,秋季多台風。河網稠密、短小,較大的有利根川、信濃川、北上川等,富水力資源。森林面積約占總面積60%。礦產以石油、銅、鋅、硫磺、鐵等為主。工業主要分布於太平洋沿岸的京濱、阪神、中京以及瀨戶內海等工業地帶。集中了日本國民經濟總產值90%左右。近海水產養殖業與遠洋漁業也很發達。是全國新干線、高速公路等現代化交通中樞。人口百萬以上城市有東京、橫濱、大阪、名古屋、京都、神戶和川崎。
北海道島:
北海道島,北海道(Hokkaido)位於日本群島最北部(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東經139度20分至148度53分之間)。南北寬420公里,東西長540公里,面積83,520㎞²(32,247平方哩),與鄰近小島構成行政單位「道」,佔全日本陸地面積的21%。西臨日本海,南瀕太平洋,東北濱鄂霍次克海;西南以津輕海峽與本州毗鄰,北隔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同俄國庫頁島(薩哈林島)相望,為扼控兩峽的戰略要地,日本北部邊防前哨,有「日本北門鎖鑰」之稱。以涼爽的氣候和近期形成的山脈、火山為地理特點。
九州島:
九州島是日本第三大島。位於日本西南端,東北隔關門海峽與本州島相對,東隔豐予海峽和豐後水道與四國島相望,東南臨太平洋,西北隔朝鮮海峽與韓國為鄰,西隔黃海、東海與中國遙對。舊為築前、築後、豐前、豐後、肥前、肥後、日向、薩摩、大隅九國,遂稱九州。州在日語中為區域之意。主島面積3.65萬平方千米,連同所屬小島面積約4.34萬平方千米,僅次於本州和北海道,而比四國大。人口約1478萬人(2003年)。
地質構造為火成山系。南部為亞熱帶氣候。九州以熱帶植物和雨量豐沛聞名。島上有世界最大活火山口阿蘇山,還有阿蘇、霧島屋久、雲仙天草國立公園和著名溫泉療養地別府。北部為築紫山地,山地低矮平緩,海拔500米左右,多盆地、平原。南部地勢高峻,九州山脈縱貫,主峰祖母山海拔1758米。溫暖多雨,年平均氣溫13~16℃,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 。河流多急流,水力資源較豐富。森林較多,森林面積約佔全島面積的1/5。全島火山分布較廣,有著名的阿蘇山、霧島山火山群。海岸線曲折,多海灣、島嶼、半島。南部以農業為主,畜牧業、蔬菜、水果和漁業發達。煤炭資源較豐富,產量居全國前列。
四國島:
日本第四大島。位於日本西南部。北臨瀨戶內海,南瀕太平洋,東隔鳴門海峽、紀伊水道與本州的近畿地方為鄰,西隔豐予海峽、豐後水道與九州相望。包括德島、香川、高知、愛媛4縣。面積18,806平方公里(7,261平方哩),連同屬島面積約1.9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25萬。
地勢多山,山地約佔全境面積80%,最高峰石錘山的天狗岳海拔1982米。平原狹小,零星分布於各河下游或沿海。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5~17℃。南部多雨,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北部較少,在1200毫米以下。河流短小,富水力資源,主要河流有吉野川、四萬十川和仁淀川等。礦產貧乏。農業主要種植水稻、果樹和蔬菜。愛媛的柑橘產量與質量均居全國首位。高知的蔬菜園藝業、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發達。工業發展低於全國水平,主要有機械、化學、煉銅、食品、木材加工和造紙等。北部瀨戶內海沿岸為新興臨海工業區。對外聯系主要靠海上運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建通往本州的大橋。
拓展資料:日本的自然資源
日本自然資源貧乏,除煤炭、天然氣、硫磺等極少量礦產資源外,其他工業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從海外進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漁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占日本陸地面積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盛產700多種魚類。
日本的植物種類繁多。在日本本土生長著約5560種植物(4720種被子植物,40種裸子植物,800種蕨類植物)。約有1950種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為日本本土原生植物,約占日本所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35%。約有1600種被子植物和高裸子植物為日本當地的原生植物。截止到2011年11月,共有超過6萬種生物在日本生息。
Ⅶ 日本佔中國的哪些島嶼
分別有如下島嶼:
1.釣魚島
釣魚諸島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來是屬於中國,一向為中國漁民捕魚作業、采葯和避風場所。清光緒十九年(1893),慈禧太後將該釣魚台、黃尾嶼、赤尾嶼三小島嘉獎給她治病的盛宣懷為產業,供求葯之用。在琉球政府編的琉球正史《中山世鑒》中,詳細介紹了琉球所屬36島的情況,並指出其西界為姑米山,內中並沒有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日本於1605年派兵攻陷琉球,並於1610年測量琉球土地,也沒有提到釣魚等島嶼。清乾隆五十年(1785),日本仙台人林子平彩繪《三國通覽圖說》中,明顯地把釣魚島與琉球諸島畫成不同顏色,以示區別;凡屬琉球的地區均用日文加註,而釣魚島等島嶼則沒有。
2.蘇岩礁
蘇岩礁附近海域自古以來屬於中國,是我國魯、蘇、浙、閩、台五省漁民漁場,近代以來包括日、韓無一國家對此提出過異議。中國沿海漁民數千年前即在大海上俯視此一礁岩,隋唐以來日本、高麗循海路來中原進貢的使臣和留學生,以及唐、宋、明、清歷代東渡扶桑的中華人士均曾目睹過蘇岩,並留下了文獻記載,歷史古籍確認蘇岩屬中國無誤。清末民初地質學、地理學進步以後,更證實了蘇岩位於東海大陸架上,是中國大陸在海底的一部分。
3.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是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中位置最南、島礁最多、分布最廣的群島。地理上位於北緯3度40分到11度30分和東經109度30分到117度50分之間,南北長500多海里,東西寬400多海里,總面積82萬平方海里,由230多個島、洲、礁、沙和灘組成,露出水面的約占總數的1/5,目前已定名的約192個。主要島嶼有太平島、南威島、中業島、鄭和群礁、萬安灘等。曾母暗沙是中國領土的最南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8月15日,周恩來發表《關於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舊金山會議聲明》指出: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東沙群島、中沙群島一樣,「向為中國領土」。
Ⅷ 近代吞並中國土地的國家是1.日本2.俄羅斯
2.俄羅斯
日本因在甲午海戰中戰勝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割讓中國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等,後因沙俄干涉,被迫放棄遼東半島,清朝以3000萬兩白銀贖回。因二戰勝利,日本放棄佔領的所有土地,《馬關條約》中失去的土地得以回到祖國懷抱。
沙俄在清朝風雨飄搖之中,先後強迫清朝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慫恿支持外蒙古獨立,割佔中國領土將近300萬平方公里。
Ⅸ 日本侵華所佔面積最大時期的中國地圖。
日本侵華所佔面積最大時期的中國地圖如下。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部隊大舉侵犯中國領土,開啟14年侵華戰爭。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成立了偽滿洲國,管轄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河北省。
1935年5月29日,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方代表開始秘密談判。7月6日正式復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對"所提各事項均承諾之",接受日方要求。國民黨政府放棄了華北五省(河北、山西、山東、察哈爾、綏遠)"的主權。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軍未入侵陝西等西北地區,對重慶只是進行了大轟炸。
從"七七"事變到1944年12月國軍黨軍隊豫湘桂會戰,日軍一路南侵,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上海、湖南、湖北、廣東、福建、貴州、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地區都遭到日軍入侵,日軍兵力不足,無法全部侵佔,一般情況下都只是佔領大城市和交通運輸線。
至1945年8月15日,日軍地面部隊先後侵佔中國21省、5直轄市、威海衛行政區、東省特別區,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
(9)日本最看中中國的哪些土地擴展閱讀:
侵華戰爭時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侵華戰爭時部分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1.河南省(9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09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沈丘縣和新蔡縣兩個縣倖免於難。
2.山西省(98.2%淪陷)
抗戰期間,有103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永和縣和平順縣兩個縣免遭日寇佔領。
3.安徵省(81.9%淪陷)
抗戰期間,有48個縣先後淪陷,只有14個縣沒有淪陷。這14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廬江縣、涇縣、石埭縣、旌德縣、寧國縣、祁門縣、岳西縣、臨泉縣、穎上縣、黟縣、霍邱縣、休寧縣、歙縣和績溪縣。
4.浙江省(78.6%淪陷)
抗戰期間,有64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2個縣沒有淪陷。這1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於潛縣、昌化縣、仙居縣、磐安縣、開化縣、淳安縣、遂安縣、泰順縣、龍泉縣、慶元縣、雲和縣和景寧縣。
5.綏遠省(71%淪陷)
抗戰期間,有14個縣市和2個盟旗先後淪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套地區的東勝縣、涼城縣、興和縣3個縣沒有淪陷。
6.廣東省(70.3%淪陷)
抗戰期間,有7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8個縣沒有淪陷。這2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開建縣、恩平縣、赤溪縣、佛岡縣、廣寧縣、仁化縣、連縣、陽山縣、連山縣、紫金縣、河源縣、和平縣、連平縣、饒平縣、豐順縣、梅縣、五華縣、興寧縣、平遠縣、蕉嶺縣、茂名縣、大埔縣、信宜縣、化縣、吳川縣、徐聞縣、陽春縣和合浦縣。
7.湖北省(69.3%淪陷)
抗戰期間,有53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8個縣沒有淪陷。這1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均縣、鄖縣、房縣、竹溪縣、竹山縣、保康縣、鄖西縣、谷城縣、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恩施縣、宜恩縣、建始縣、利川縣、來鳳縣、咸豐縣和鶴峰縣。
8.廣西省(68.6%淪陷)
抗戰期間,有67個縣先後淪陷,只有32個縣沒有淪陷。這3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賀縣、博白縣、鬱林縣、興業縣、都安縣、隆安縣、百色縣、田東縣、東蘭縣、凌雲縣、田陽縣、鳳山縣、賓士縣、靖西縣、鎮邊縣、田西縣、樂業縣、萬岡縣、天峨縣、北流縣、西林縣、西隆縣、向都縣、鎮結縣、龍茗縣、那馬縣、隆山縣、敬德縣、天保縣、養利縣、萬承縣和雷平縣。
9.湖南省(68.4%淪陷)
抗戰期間,有5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6個縣沒有淪陷。這26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酃縣、臨灃縣、汝城縣、桂東縣、芷江縣、鳳凰縣、沅陵縣、滬溪縣、辰溪縣、漵浦縣、黔陽縣、麻陽縣、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桑植縣、古丈縣、靖縣、綏寧縣、合同縣、通道縣、乾城縣、永綏縣、晃縣、大庸縣和懷化縣。
10.江西省(63.5%淪陷)
抗戰期間,有56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7個縣沒有淪陷。這27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豐城縣、鄱陽縣、寧岡縣、分宜縣、南豐縣、銅鼓縣、廣昌縣、黎川縣、雩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安遠縣、尋鄔縣、樂安縣、宜春縣、金溪縣、安福縣、鉛山縣、上猶縣、崇義縣、寧都縣、瑞金縣、石城縣、樂平縣、浮梁縣、德興縣和萬年縣。
11.福建省(1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5個縣市先後淪陷。這15個縣市分別是:金門縣、廈門市、詔安縣、東山縣、福清縣、長樂縣、連江縣、閩候縣、海澄縣、永安縣、霞浦縣、寧德縣、福安縣、漳浦縣和雲霄縣。
12.貴州省(4.8%淪陷)
抗戰期間,有4個縣先後淪陷。這4個縣分別是:三都縣、獨山縣、丹寨縣和荔波縣。
13.雲南省(3.3%淪陷)
抗戰期間,有3個縣先後淪陷。這3個縣分別是:龍陵縣、保山縣和滕沖縣。
直轄市(6個直轄市淪陷5個)
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立了6個直轄市,分別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島市和重慶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分別是:
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淪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淪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淪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淪陷。
青島市:1938年1月10日淪陷。
未淪陷的省份:
在半個世紀的對日戰爭中,中國只有8個省份1個直轄市(重慶)沒有落入日寇之手。這8個省份分別是: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抗日戰爭期間沒有遭到日軍的轟炸和侵佔。
四川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陝西省所轄的部分縣城以及鄉鎮多次遭到日軍的侵犯和轟炸。但是總體上說,各縣城均沒有被日軍佔領。
甘肅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直轄市(重慶)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
鐵血網-日本侵華佔領中國國土
網路-日本侵華戰爭
網路-侵華日軍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