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象棋 基本招數
象棋的基本口訣為:
將帥田中橫豎走
士在兩旁斜線走
象走田,馬走日
車直行,炮架子
兵卒只能往前走
過河方能左右走
象棋的基本下法:
1、帥(將):帥(將)是棋中的首腦,是雙方竭力爭奪的目標。它只能在九宮之內活動,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動只能按豎線或橫線走動一格。帥與將不能在同一直線上直接對面,否則走方判負。
2、仕(士):仕(士)是將(帥)的貼身保鏢,它也只能在九宮內走動。它的行棋路徑只有九宮內的四條斜線。
3、相(象):相(象)的走法是每次循對角線走兩格,俗稱「象飛田」。相(象)的活動范圍限於河界以內的本方陣地,不能過河,且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個棋子,就不能走。
4、車:車在象棋中威力最大,無論橫線、豎線均可行走,只要無子阻攔,步數不受限制。因此,一車可以控制十七個點。
5、炮:炮在不吃子的時候,移動與車完全相同。當吃子時,己方和對方的棋子中間必須間隔1個棋子(無論對方或己方棋子),炮是象棋中唯一可以越子的棋種。
6、馬:馬走動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橫著或直著走一格,然後再斜著走一個對角線,俗稱「馬走日」。馬一次可走的選擇點可以達到四周的八個點。
7、兵(卒):兵(卒)在未過河前,只能向前一步步走,過河以後,除不能後退外,允許左右移動,但也只能一次一步。
⑵ 中國象棋規則
中國象棋規則:
中國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在戰法上遵循古代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作戰思想,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的一種二人對抗性游戲。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各走一招,直至分出勝、負、和,對局即終了。在棋戰中,人們可以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復雜關系的變化中提升思維能力。
一、行棋規定
1、對局開始前,雙方棋子在棋盤上的擺法見右圖。
2、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走一步。
3、輪到走棋的一方,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佔領其交叉點,都算走了一著。
4、雙方各走一著,稱為一個回合。
5、走一著棋時,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對方棋子吃掉而佔領那個位置。
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帥(將),並在下一著要把它吃掉,稱為「照將」,或簡稱「將」。「照將」不必聲明。被「照將」的一方必須立即「應將」,即用自己的著法去化解被「將」的狀態。如果被「照將」而無法「應將」,就算被「將死」。
二、棋例總綱
1、棋例釋義
(1)對局中有時出現雙方著法循環不變的重復局面。據以裁處這種局面的規則條例,稱為《棋例》。
(2)長將、長殺、長捉、一將一殺、一將一捉、一殺一捉等循環重復的攻擊手段,統稱為「禁止著法」。
(3)閑著(含:兌、獻、攔、跟)、數將一閑、數殺一閑、數捉一閑等著法,無論是否重復,統稱為「允許著法」。
(4)車、馬、炮、過河兵(卒)、士、相(象),均算「子力」。帥(將)、未過河兵(卒),不算「子力」。「子力」簡稱「子」。
(5)子力價值是衡量子力得失的尺度,也是判斷是否「捉子」的依據之一。原則上,一車相當於雙馬、雙炮或一馬一炮;馬炮相等;士相(象)相等;過河兵(卒)價值浮動,一兵換取數子或一子換取數兵均不算得子。
2、棋例總則
(1)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允許單方面長將。
(2)雙方均為允許著法,雙方不變作和。
(3)雙方均為禁止著法(不包括一方為長將),雙方不變作和。
(4)一方為禁止著法,另一方為允許著法,應由前者變著,不變判負。
3、棋例通則
(1)允許帥(將)本身步步叫吃對方的棋子,按閑著處理。
(2)其他棋子和帥(將)同時捉吃或借帥(將)之力捉吃對方的棋子,均按捉處理。
(3)兵(卒)本身捉吃對方的棋子(不含將殺),按閑處理;如形成相互長打局面,則應按捉處理。
(4)占據防守要點,立即構成簡明和棋,附帶產生的捉士相(象),按閑處理。
(5)凡走子兼具多種作用時,應從重稱呼和裁處。如殺兼捉,按殺;捉兼況,按捉等,依此類推。
4、棋例細則
(1)在任何情況下,均不許可單方面長將。
(2)凡是走子前不存在捉,而走子後造成捉的(即從沒捉到捉),一律按捉處理。
(3)凡走子後,預計下一著能在子力價值上構成得子者,均按捉處理。
(4)凡用作為根的子捉吃對方的子,也按捉處理。
(5)凡捉子兼具兌獻。送吃,也按捉處理。
(6)凡是原來已經捉著子的子或相關子,走動後無新的捉子行為(即從捉到捉)均捉閑著處理。
(7)凡形式上捉子,一旦吃子立即會被對方將死者,均閑著處理。
(8)雙方均為禁止著法(不包括單方面長將),雙方不變作和。
(9)其他棋子和帥(將)同時捉吃對方的棋子,均按捉處理。
(10)過河兵(卒)子力價值浮動。
(11)發生互打時,兵(卒)叫吃子均按捉處理。
(12)凡走子兼具多種作用,從重定性。
(13)占據防守要點,立即形成簡明和棋,附帶產生的捉士、相(象),按閑處理。
5、勝負規則
對局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本方算輸,對方贏:
(1)己方的帥(將)被對方棋子將死或吃掉;
(2)己方無子可走(被困斃);
(3)己方對對方「長將」或「長捉」;
(4)己方發出認輸請求;
(5)有步時要求的,己方走棋超出步時限制;
(6)有時間要求的,超過規定時間;
(7)違反比賽規則。
6、和棋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為和棋:
(1)雙方均無可能取勝的簡單局勢;
(2)一方提議作和,另一方表示同意;
(3)雙方走棋出現循環反復三次,符合《棋例》中「不變作和」的有關規定;
(4)符合自然限著的回合規定,即在連續60個回合中(也可根據比賽等級酌減),雙方都沒有吃過一個棋子。
(2)中國象棋有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中國象棋是模擬的古代戰爭、直線戰爭、陸地戰爭、平面戰爭。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現在,則被視為是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
象棋集文化、科學、藝術、競技於一身,不但可以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煉辨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大街小巷常常可見紋枰對弈的中國象棋愛好者。
中國象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紅黑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十條橫線、九條豎線共分成90個交叉點;中國象棋的棋子共有32個,每種顏色16個棋子,分為7個兵種,擺放和活動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先把對方的將(帥)「將死」的一方獲勝(因為擒賊先擒王)。已有幾千年歷史、充滿東方智慧的中國象棋在中國的群眾中基礎遠遠超過圍棋,一直是普及最廣的棋類項目。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象棋 (棋類游戲)
⑶ 中國象棋的規則
1、象棋規則
中國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在戰法上遵循古代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作戰思想,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的一種二人對抗性游戲。
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各走一招,直至分出勝、負、和,對局即終了。在棋戰中,人們可以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復雜關系的變化中提升思維能力。
2、行棋規定: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走一步。輪到走棋的一方,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佔領其交叉點,都算走了一著。
雙方各走一著,稱為一個回合。走一著棋時,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對方棋子吃掉而佔領那個位置。
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帥(將),並在下一著要把它吃掉,稱為「照將」,或簡稱「將」。「照將」不必聲明。被「照將」的一方必須立即「應將」,即用自己的著法去化解被「將」的狀態。如果被「照將」而無法「應將」,就算被「將死」。
3、將或帥:移動范圍:它只能在王宮內移動。
移動規則:它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動一點。
士:移動范圍:它只能在王宮內移動。
移動規則:它每一步只可以沿對角線方向移動一點。
象:移動范圍:河界的一側。
移動規則:它每一步只可以沿對角線方向移動兩點,另外,在移動的過程中不能夠穿越障礙。
馬:移動范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動一點,再按對角線方面向左或者右移動。另外,在移動的過程中不能夠穿越障礙。
車:移動范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動任意個無阻礙的點。
炮:移動范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移動起來和車很相似,但它必須跳過一個棋子來吃掉對方的一個棋子。
兵:移動范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每步只能向前移動一點。過河以後,它便增加了向左右移動的能力,兵不允許向後移動。
(3)中國象棋有什麼擴展閱讀
象棋的由來
根據古籍記載象棋最早起源於三王(堯舜禹)時期,它是舜帝的弟弟發明的。象是舜的同父異母的兄弟,當年堯帝考察下一任帝君的時候就看中了舜,想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但是舜的後母,則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象取到娥皇和女英,於是就讓象去害舜可是多次也沒有成功。
後來堯帝去世舜帝繼位後,開始分封諸侯,他一開始也想把一塊好的封地分封給自己的弟弟象的,但是又怕別人說他因私廢公,畢竟舜帝才剛剛繼位。
他為了公平就讓元老們自己挑選封地,結果都挑選了自己認為富裕的地方,有一個地方卻沒有人要,這個地方就是有庫(今湖南道縣境內)因為有庫這個地方傳說是種什麼都不行,土地非常貧瘠。誰也不想要這個地方,啥都沒有太窮了,其實誰也沒有去過都是謠傳。
最後舜把有庫封給了自己的弟弟象,象知道了覺得哥哥對自己不公平,外人都封到了富庶之地,而自己的哥哥是一國之君,卻給了自己一塊連莊稼都無法種的窮地,非常的抱怨舜。
後來舜帝帶領象一行人去了有庫,到了之後象才明白並不是土地不肥沃,而是大好的土地根本無人耕種,舜帝這時就對象說我要讓此地兩年之內遍地莊稼三年之內開市。
後來百姓安居樂業,也沒有戰爭,象就在琢磨現在人都是吃飽之後無事可做,何不發明一種游戲供人娛樂呢。最後象就在地上畫了起來,他說天下一定我們就是一個國家所以就在地上畫了一個方框,
然後天下九州又分別在框內畫了七條線,加上兩邊兩條剛好是九條象徵天下九州,又畫了五條橫線代表三山五嶽,最後兩邊隔開是一條河。
他就說將是一個軍隊的中心應該在中間這個四方格內操控著天下大局,士是保護主將的應該只能在將的兩邊寸步不離所以不能走出四方格,當年舜帝曾讓大象耕田,所以象就只能是走田,馬日行千里到了晚上就不行了,所以馬只能是走日。車可以橫沖直撞所以車只能走直線。
炮要架起來只能打遠處的物體所以要隔一個棋打下一個棋,最前面呢就是一排兵卒嚴陣以待保護著國家,所以兵卒不能後退。
象棋被發明出來之後很受人們的歡迎,成了人們閑來無事時候的一種娛樂後來經過演變也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這樣,所以象棋最早就是舜的弟弟象發明的。
⑷ 中國象棋的雙方各有幾種棋子
中國象棋的雙方各有7種。共16個棋子。
1、帥(將)
帥(將)是棋中的首腦,是雙方竭力爭奪的目標。它只能在九宮之內活動,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動只能按豎線或橫線走動一格。帥與將不能在同一直線上直接對面,否則走方判負。
2、仕(士)
仕(士)是將(帥)的貼身保鏢,它也只能在九宮內走動。它的行棋路徑只有九宮內的四條斜線。
3、相(象)
相(象)的主要作用是防守,保護自己的帥(將)。它的走法是每次循對角線走兩格,俗稱「象飛田」。相(象)的活動范圍限於河界以內的本方陣地,不能過河,且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個棋子,就不能走,俗稱「塞象眼」。
4、車
車在象棋中威力最大,無論橫線、豎線均可行走,只要無子阻攔,步數不受限制。因此,一車可以控制十七個點,故有「一車十子寒」之稱。
5、炮
炮在不吃子的時候,移動與車完全相同。當吃子時,己方和對方的棋子中間必須間隔1個棋子(無論對方或己方棋子),炮是象棋中唯一可以越子的棋種。
6、馬
馬走動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橫著或直著走一格,然後再斜著走一個對角線,俗稱「馬走日」。馬一次可走的選擇點可以達到四周的八個點,故有「八面威風」之說。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別的棋子擋住,馬就無法走過去,俗稱「蹩馬腿」。
7、兵(卒)
兵(卒)在未過河前,只能向前一步步走,過河以後,除不能後退外,允許左右移動,但也只能一次一步,即使這樣,兵(卒)的威力也大大增強,故有「過河的卒子頂半個車」之說。
(4)中國象棋有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象棋的發展史:
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連年不斷,人們仿照軍隊的編制、布陣遣將的方法等創制了一種新的棋類游戲,這當是象棋的最初形式。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十分流行這種「象戲」的棋類活動。北周武帝宇文邕對象戲進行了總結和改進,為象棋的最終定型奠定了基礎。
三、唐代開國後,太宗李世民卻加以提倡,並出現了新的突破。在寶應象棋里就出現了王、軍師、馬、象、車、兵6種棋子,這與現在流行的象棋已經非常相似了 。
四、第一種象棋至南宋時,增加了河界。此後,這種象棋在民間廣為流傳,並一直沿用下來。當時的象棋,己完全定型為現代象棋的棋制。
1997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洛陽市北宋墓中,發現了當時瓷質圓形象棋子32枚。這是一副完整的象棋,其中,黑白象棋子各16枚,正面字上塗金。
棋子的兵種有將、士、車、象、馬、孢、卒,這副象棋的棋制和現代象棋己完全無異。
五、明代中期以後,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象棋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此時名棋手輩出,象棋的棋藝著作也得到了繁榮發展,出現了許多棋譜,反映了明代人對象棋深入探索的成果。
六、清代的象棋進一步平民化,普及面廣。同時,在象棋界,名手眾多,棋派林立。象棋譜中也多是精湛之作。這些都對近代和當代象棋的發展及棋藝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⑸ 中國象棋有多少個棋子
中國象棋的棋子共有32個,每種顏色16個棋子。
中國象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紅黑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十條橫線、九條豎線共分成90個交叉點。中國象棋的棋子共有32個,每種顏色16個棋子,分為7個兵種,擺放和活動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先把對方的將(帥)「將死」的一方獲勝(因為擒賊先擒王)。
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期已有記載。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主要流行於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象棋是中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5)中國象棋有什麼擴展閱讀
勝負判定:
一、當棋局中出現一下情況判負,對方取勝:
1、將死——另一方走一步棋之後試圖吃掉一方的帥(將),但該方的帥(將)卻不能躲避;
2、困斃——輪到一方行棋,但按規定,己方無棋可走;
3、認輸——由於子力懸殊,繼續抵抗毫無意義的主動認輸;
4、長打(即長捉、長將、長殺、或一將一要殺)的一方通常判負;
5、行棋違規、違紀、超時等情況判負。
二、當棋局中出現以下情況作和:
1、雙方理論上無法取勝的簡單局面;
2、符合「六十回合規定」——從任意一步開始,六十回合內雙方均無損失一子;
3、一方提和,另一方同意和棋;
4、長跟、長兌、長攔、長獻、一捉一閑、或一將一閑,循環三回合後可判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象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象棋
⑹ 中國象棋有什麼著名棋局
中國象棋的著名棋局有:《七星聚會》、《蚯蚓降龍》、《野馬操田》、《千里獨行》。
載於《百局象棋譜》、《竹香齋象戲譜》、《心武殘編》、與《淵深海闊象棋譜》等諸多象棋古譜中。
為便於記憶起見,通常又概括成「七星聚會降龍,野馬千里獨行」兩句。
由於設計編排精巧,引人入勝,長期以來廣泛流行於民間;並經歷代棋手悉心鑽研,推陳出新,變化豐富多采。這四個殘局著法深奧、變化繁復。既是最典型的江湖排局,又是學習棋藝的經典資料,對於提高象棋實戰水平,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6)中國象棋有什麼擴展閱讀:
「七星聚會」是清代起廣泛流傳於民間的四大江湖名局之首,清代出版的著名棋譜幾乎都刊有此局,只是局名略有差異。
在象棋排局中,「七星聚會」影響大,流傳廣,並被譽為「棋局之王」的「七星聚會」,亦名「七星同慶」、「七星拱斗」「七星曜彩」。
這局棋的棋圖由紅黑雙方各七子組成,結局時又多以雙方合計七子組成,所以又有「七星」、「七星棋」、「江湖七星」、「大七星」等名稱。
大型著名古局「七星聚會」的紅方一路邊兵有兩種擺法:一種是紅兵在一·四位,如《心武殘編》、《蕉窗逸品》中的便是。
另一種是紅兵在一·五位,如《百局象棋譜》、《竹香齋象戲譜》、《淵深海闊象棋譜》中的便是,兩種擺法在著法方面並無多大差異,只是前一種擺法的圖勢略為美觀一點,著法也稍微復雜一點,民間棋局都是這樣子擺的。
「七星聚會」構思精巧,陷阱四伏。乍一看,紅方似有勝機,棋攤前的「初生牛犢」常因求勝心切,誤中設局人的圈套,故江湖藝人多以此局為謀生的法寶。
「七星聚會」的圖勢美觀嚴謹,著法深奧精妙,變化繁復多端,引人入勝,是一則車卒大斗車兵的高深排局,所以深得江湖藝人的青睞,並成為其謀生的法寶。
研究這局棋,可以提高人們對車(卒)兵殘棋的攻防戰術在實戰中的運用技巧。
此局名聞中外棋壇,據說在民國初期,來中國弈訪的國際象棋家丹麥人葛林瑞(Charles·Kliene)愛好上中國象棋,頗感此局變化莫測,引人入勝,故參用國際象棋的型式和記錄方法。
羅列各類正劣變著達300多種,譯成英文,於1916年在上海出版,並將這局棋譯成英文單行本,介紹到國外。從而使此局的影響擴展到西方。
「七星古局」,各棋譜均有收錄。由於著法編排古老,閱讀不便,故而人民體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由楊官璘等編著的《中國象棋譜》第三集在收入此局時,重新改編了著法,起了很好的進步作用。
惜乎仍未能盡善盡美,歷年來,各棋刊均有棋藝討論意見提出。有關這局棋的所有文章中,最為全面完善的則是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由丁章照、楊明忠、陳建國編著的《象棋流行排局精選》(第31局),書中約有四萬字介紹此局。
筆者在整理此局時,以《中國象棋譜》第三集所編的此局著法為主體,參照各棋刊的討論意見及棋友們和愚見之新發現,以新編著法整理之,以期能有日趨完善之效焉。
參考資料
網路七星聚會
⑺ 中國象棋有幾種玩法分別是怎麼玩的
盛世象棋
如圖,基本規則同象棋,但棋盤有象線和菱形士線,高象點橫線即為河岸線,河中有連線,並加入其他「盛世規則」如下:
1、象的作用加強:[象]在己方象線上可以走兩步和三步格,不能越子,不能過河,[象]的防禦性能有所提高,輔助[炮]的進攻作用也加強,"帥單象炮"基本是必勝"將單士"。
2、士的作用加強:雙方"九宮內"有四個士線交叉點,作用為:標准格中的小斜叉點,簡稱"半格點",這里[士]可斜走半至一格,只有[士]能夠有條件的進出半格點,每個"半格點"周圍有四個"周邊點",當某個半格點的周邊點上有棋時,士不能進入這個半格點,反之當某個半格點上有士的時候,其他棋都不能走到與該[士]半格斜線緊鄰的位置上,除此外,"半格點"再無其他作用和影響力。
半格點的作用,加強了士的防禦性能,士在這里可以轉向改走九宮內菱形線。
3、兵的作用加強:民間有句俗語叫"小卒過河當車使"意思是過河兵卒作用不可小覷,這里為:在敵方河岸線上的過河兵卒,橫向步數不限,相當於車的走法,但是只能吃一步格的棋。
4、將帥運籌帷幄,將(帥)的作用加強:九宮中心是一個核心要位,將(帥)可以主動走到這里,"飛將"這條縱線不在中心點上的敵方將帥。
5、炮的作用加強:
民間形容象棋[炮]的俗語:"炮打一溜煙",來比喻炮發出去的炮彈。
這里為:[炮]在打吃敵棋後的僅限隨即下一步,還可以隔著剛才位置的"炮架"返回剛才騰空的點位。
6、有句諺語"馬跳連環不用車",加強馬規則:如圖,[馬]可以斜隔一子緊鄰連跳(為只跳不能吃子),連跳是斜格緊鄰跳到斜格緊鄰空位,但不能只跳一步,條件規則至少跳兩步,多跳不限,但不能重復來回。
馬跳連環不受蹩腿限制。
其他同象棋。
⑻ 中國象棋有多少個棋子每個象棋各是什麼名字。
棋子如下:
棋子共有三十二個,分為紅黑兩組,各有十六個,由對弈的雙方各執一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七種:帥(將)、仕、相(象)、車、馬、炮、兵(卒)。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簡介:
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中國象棋在中國的群眾中基礎遠遠超過圍棋,是普及最廣的棋類項目,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象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圓形棋子共有32個,紅黑二色各有16個棋子,擺放和活動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先把對方的將(帥)「將死」的一方獲勝。
⑼ 中國象棋的經典棋局有哪些
中國象棋的經典棋局有:《七星聚會》、《蚯蚓降龍》、《野馬操田》、《千里獨行》。
為便於記憶起見,通常又概括成「七星聚會降龍,野馬千里獨行」兩句。由於設計編排精巧,引人入勝,長期以來廣泛流行於民間;並經歷代棋手悉心鑽研,推陳出新,變化豐富多采。
七星聚會,俗稱「七星棋」。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為《百局象棋譜》的首篇。因雙方各有七子,故名。
蚯蚓降龍,古棋譜排局。此排局雙車雖矯若強龍,但始終為兩卒所牽制,故名。千里獨行,古棋譜排局。結尾棋勢是一車大戰三兵。
野馬操田,古棋譜排局。棋勢為:經過十餘回合「序戰」後,成為車馬斗車兵的實用殘局。出現先走一方易勝的假象,往往使人誤認為起著即可成殺局而墜入圈套。
(9)中國象棋有什麼擴展閱讀:
1、「七星聚會」。
是清代起廣泛流傳於民間的四大江湖名局之首,清代出版的著名棋譜幾乎都刊有此局,只是局名略有差異。在象棋排局中,「七星聚會」影響大,流傳廣,並被譽為「棋局之王」的「七星聚會」,亦名「七星同慶」、「七星拱斗」「七星曜彩」。
2、象棋殘局蚯蚓降龍。
本局是三卒單缺象對雙車一兵的殘局,原譜作者把雙車比擬為大海中的蛟龍,而把三個小卒形容為行動緩慢、力量弱小的蚯蚓。由於特定的局勢,雙車被兩個小卒牽制,不得隨意活動,黑方得以巧運另一小卒和靈活地變換士象的位置,苦戰成和,這是弱子戰和強子的一個典型殘局。
3、野馬操田。
古棋譜排局,為象棋四大名局之一。棋勢為:經過十餘回合「序戰」後,成為車馬斗車兵的實用殘局。出現先走一方易勝的假象,往往使人誤認為起著即可成殺局而墜入圈套。
4、千里獨行。
是古代象棋的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結尾棋勢是一車大戰三兵。該局在《百局象棋譜》等書中被稱為「千里獨行」〔竹劍飄香錄注〕。
⑽ 中國象棋雙方各有幾種棋子
中國象棋一共有三十二顆棋子,分成紅方和黑方兩個部分。紅方的棋子有十六個,它們分別是一個帥,兩個士,兩個相,兩個馬,兩個車,兩個炮,另外還有五個兵。黑方的棋子也有十六個,它們分別是一個將,兩個士,兩個象,兩個馬,兩個車兩個炮,另外加上五個卒。其中帥與將、仕與士、相與象、兵與卒的作用完全相同,僅僅是為了區分紅棋和黑棋。
中國象棋走法規則
象棋棋子走法口訣是馬走日字象走田,兵卒過河橫豎走,士象不離老王邊,車行直路炮翻山。將帥不出九步宮,雙士不離將帥邊。小卒過河一趕煙,仕圍老將身邊轉。下棋要有大局觀,中炮打兵馬來看,馬炮爭雄幾千年。一車十子寒,炮長馬腿短,過河卒賽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