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如何實現憲政

中國如何實現憲政

發布時間:2022-01-30 20:39:27

① 材料二三對中國近代實施憲政失敗的原因分別是怎樣的

(2)認識:材料二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國民對憲政的常識、憲政的心理都沒有準備; 材料三認為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各個方面都不具備實行憲政的條件。(4 分) 理由:中國是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緩慢,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專制主義歷史悠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不獨立;封建思想濃厚;國民缺乏憲政意識。(6 分)

② 江上小堂:中國為何有憲法,而無憲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制訂過四個憲法,四部憲法皆篇幅巨大。但我們卻不能因此說,中國就是一個憲政國家,不然就沒有要不要憲政轉型的爭議了。 這樣說,倒不是因為現行憲法中有不少違背憲政原理的內容,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而主要在於,如果政府違憲了,無法得到糾正。其實,現行憲法的三十五條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第二條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但在這兩方面,都是公然違憲。例子我就不舉了,眾說周知。 他說憲政不是一部成文憲法,理解憲政的更恰當的方式是將憲法視為一整套牢固的慣例。理解這一整套慣例的最好方法是將這些憲法慣例看作是對處於第一等級序列的政治決策進行限制的第二等級序列(Second-Order)中的一系列限制性規范。意思是,當政府違憲時,公眾根據憲政慣例能夠糾正政府的違憲行為。但是這依賴於憲政主義需要存在一個作為背景的,大眾化的、公共接受的限制政府權力的觀念作為條件,需要人們相信這些限權觀念應該得到貫徹實施。 也就是說,只有當政府的權力應當受到限製得到廣泛認同時,憲政才能存在。縱觀中國近現代歷史,限制政府權力的理念雖然一直存在,但是非常微弱。目前,憲政理念也離廣泛認同和深入人心相差甚遠。崇尚權力而漠視權利仍是中國的主流意識和普遍現象。 但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來,藉助於網路傳播,公眾的憲政理念有了明顯的增長,在部分領域,政府不應插手得到廣泛認同,形成了對政府強有力的制約。例如,最近雲南安寧市在公眾的輿論壓力下撤消了口罩實名制的規定,就可以看成憲政作用的範例,是憲政的一次小勝利。在這個事例中,幾乎沒有人支持安寧市口罩實名制的做法,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大多數體制內的公職人員。那麼,少數的決策者得不到任何支持,迫於壓力,就不得不撤這個決定。 如果政府的其它違憲行為,如禁止出版自由等,也一樣受到公眾的廣泛反對;政府侵犯人權的行為受到包括執行者在內的反對,等等,力量強大到可以糾正政府的決策和行為,那麼,就可以說,憲政已經實質上存在了。 當然,為了更好的實現憲政,需要有良好的制度,防範和及時糾正政府的違憲行為,需要司法獨立和權力制衡。但根本點在於,公眾的憲政意識才是憲政的根本。即使獨立的法院宣布政府的行為違憲,如果政府不執行,怎麼辦?法院對政府無法採取強制力。只有公眾普遍認為政府必須執行法院的判決,政府不糾正,在政治上不能接受,憲政才算存在。Fred Schauer教授用水門事件來說明這個道理。當時最高法院下令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交出涉案的文件和錄音帶。但尼克松便通過他的律師宣布:他不會遵從法院命令。尼克松這種政治上孤注一擲的做法引發了公眾強烈抗議。尼克松被迫立即宣布他將遵守最終強迫他下台的法院命令。 考慮到中國的龐大、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根深蒂固的排外心理,中國的憲政轉型並不樂觀。這一過程可能會很漫長,總之,最終取決於國人對憲政理念,取決於公眾對政府的權力應當得到同意和限制的認同程度。

③ 中國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憲政,還是其他

但是我認為,憲政在中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適合西方的,是不是一定適合中國?一下子將言論自由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交給民眾,是不是對現在中國最好的選擇?未必如此。 從中國建國以來,發展到現在,即使是反對者也不可否認,我們的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時至今日,國家富強,周邊鄰國莫敢欺之者;人民生活條件改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得到滿足;能夠公開談論政治時事,媒體能夠曝光負面新聞,言論自由也就得到了一定保障;國家也展示了反腐倡廉、改變作風的決心。也就是說,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在向憲政的目標靠攏。 而目前中國,並不具備直接去推行憲政的土壤,主要有幾個不適合: 一、憲法不適合。憲法是實施憲政的基礎,中國的憲法是1982年制訂的,內容有一些與現實情況嚴重脫節,如果要保證憲政順利實施,需要進行修訂。 二、人民群眾不適合。目前,作為中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民,還存在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表達訴求方式單一等問題。如果一旦突然放開,在目前矛盾嚴重積累的情況下,負面事件新聞集中爆發,很可能會導致社會動盪,不利於維持社會穩定。 三、政治體制不適合。中國正在實施政治體制改革,但總體來看,成果不甚理想,進展緩慢。如果突然實施憲政,與目前的體制不兼容,將會導致管理混亂等一系列問題。 但是,不直接推行憲政,不代表在將來不實行憲政。依法治國是一個國家實現社會公平、健康發展的前提,而憲法是一切法律的根本。所以,為了實現依法治國這一根本目標,並且在改革的過程中保持社會穩定,平穩過渡,需要逐步的實施憲政。 首先,國家應明確憲政這一發展方向,制訂實施計劃和步驟細節,以堅定國人信心。 其次,應組織人員對憲法進行修訂,去掉一些不符合現實和空泛的內容,使之更適合實際執行。 第三,由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媒體帶頭,逐步放開媒體和輿論管制;在維持國家統一穩定的前提下,允許言論自由,不因言獲罪。 第四,由低向高,逐步實施黨內民主,各級黨的領導通過選舉產生;落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切實保證人民的知情權、選舉權和監督權。 第五,對現有各級黨委、政府機構進行調整,使之適合憲政的需要;將主要發展目標由經濟轉變為民生,轉變幹部考核任命機制。 第六,實行教育改革,減少思想政治課的比重,增加憲法的內容;增強普及憲法的宣傳力度。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情況復雜的大國,並不適合直接套用歐美國家憲政的發展模式,生搬硬套的結果很可能是走上蘇聯的老路,在動盪的同時將這些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消耗至盡。中國應當做的是通過摸索研究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自己的憲政發展道路,滿足人民訴求,堅持社會公平,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富強。

④ 中國何時進行憲政

皇帝會用憲政削弱自己的權力?

⑤ 中國憲政什麼時候起步

基本同意樓上觀點,我想樓上大概想說中國政府決心真正開始「憲政」在改革開放之後吧,不過中國人開始憲政的嘗試,可以追溯到戊戌變法時期

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是什麼

憲政是中國近代以來許多志士仁人追尋救國救民方略的夢寐以求,也是當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必需的基本制度建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還有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制度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按照憲政的精神和原則將其轉化為擺正黨與法以及黨與政之間的關系;同時處理好在民主集中制基礎上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國家權力相互之間以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協調及制衡關系;並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法治和德治並舉且相輔相成。

資料來源——中國憲政網: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8858

⑦ 中國是如何發展近代憲政解決歷史興亡問題的

中國在近代來說的話,就是進行了很多這種憲政的嘗試,包括什麼君主立憲啊,包括資本主義這個制度的建立,但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中國什麼時候能實現憲政100年還是一萬年我知道他怎麼實現呀求答案。求解決。各種求

在中國人有共同的信仰與追求之前,實現憲政只能使國家混亂,不現實。

⑨ 高中歷史 近代中國如何推行憲政制度

憲政的實踐: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
1898年的戊戌變法,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國憲政運動的第一個高潮。憲政的傳播不僅僅停留在思想和文化的層次上,而且通過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的努力,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開始付諸實踐。用今天的眼光來衡量,戊戌變法所取得的實際成果是極其有限的。首先,改良派不僅不想觸動封建制度的深 層內核,甚至連變法的大旗也不敢明目張膽地舉出,而是小心翼翼地披上一層「托古」的外衣,挖空心思將一切新法都說成「古已有之」,反映出這場改良運動既缺乏社會基礎,又缺乏權利和制度基礎,更像是一場由先覺者所發動的悲壯的憲政啟蒙運動,走的是一條乞求皇帝恩賜憲政的道路。其次,從變法的內容看,主要集中在興辦教育和實業等方面(如設立京師大學堂,設立礦務鐵路局、農工商局、郵政局等),嚴格來講,算不上是政治體制改革,因而「根本上未觸動國家政體,舊的政治機構既未廢除,新的政治機構也未建立。」[1](P177)而所設立的機構除京師大學堂外, 均在變法失敗後被撤消。
戊戌變法的真正意義,恐怕不在於它做了些什麼,而是在於它「做」了,在幾千年封閉的統治中打開了一個缺口,讓西方政治制度之風直接吹進了清王朝的政治制度之中,統治階層在感到恐慌的同時,不得不開始作一些自我檢討,開始意識到了不變法就是死路一條。1901~1911年的清末政治體制改革,可以說是由戊戌變法直接促成的。
與戊戌變法相比,清末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場相對自覺自願、相對謹慎、基礎稍好一些的改良運動。清朝政府派出大臣去西方各國考察,對西方的憲政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並在此基礎上,力圖在封建王權與憲政制度之間作一些妥協,希望在實施憲政、增強國力的同時,仍能維持清廷的統治。從改制的內容來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欽定憲法大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君主立憲政體責任內閣,改革官制,籌備地方自治……等等,涉及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幾乎所有重要的方面。這場改制,並不是完全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場純粹的「騙局」。清政府企圖借改革之名苟延殘喘的確不假,但同時應當看到,借改革以圖強的願望也是真實的。問題在於他們不了解,或者說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圖強」的最大障礙。也正是這種內在的矛盾,造成了清末改制中「假立憲中有真改革。」[1](P193 )對於這場改制的意義,不宜全盤否定。
「改制」的緩慢進程終於被辛亥革命所打斷,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終於退出了歷史舞台。然而,皇帝退位了,民主憲政卻並沒有「順其自然」地登基。實際上,「順其自然」的不是憲政,而是專制制度以另一種方式的延續。辛亥革命本身的不徹底性,為袁世凱篡權埋下了伏筆;而作為清廷重臣出身、軍權在握、野心勃勃的袁世凱,打倒皇帝後所能想到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自己作皇帝,這也是很「自然」的。正如清帝退位不必然帶來民主一樣,袁世凱的死也不必然結束專制。段祺瑞、黎元洪、曹錕等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的不過是一出又一出封建軍閥專制之鬧劇,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變成了沒有著落的理論。孫中山的退讓和受排擠,不是他個人的命運,而是中國資產階級的命運。憲政思想在本世紀初已越來越為國人所熟知,而憲政制度卻仍不過是封建軍閥藉以篡權謀利的工具。盡管「城頭變換大王旗」,社會的實質內容卻沒有變。既沒有真正的憲政,也沒有預期中憲政所能帶來的繁榮和富強。孫中山在晚年也愈來愈看到革命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於是設想分三步走:軍政——訓政——憲政(「還政於民」),這與嚴復的「開民智」(註:「果使民智日開、民力日奮、民德日和、則上雖不治其標,而標將自立」。〈嚴復集〉第一冊,第14頁。)和胡適的「造因工程」(註:「你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胡適文存〉第一集,第四卷,第902頁。)有異曲同工之妙。 盡 管在憲政問題上,嚴復、胡適的看法是典型的學者角度,而孫中山更多地是政治家的眼光,但他們在「知其不可而為之」這一方面,則是完全相同的:首先是認定了憲政是通往富強的必經之路,然後就去拚命追求憲政。在行第二步(求憲政)時,又似乎把第一步(求富強)放在了一邊,專心執著於憲政本身,憲政成了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憲政——富強』這個範式帶來的理論困境」。[2](P534)在這個範式下,憲政日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制度形式,在這個形式背後所隱藏的深層內涵卻被忽視了。

⑩ 中國實現憲政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完善立法,實現依法治國。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實現憲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炒雞腿怎麼做好吃 瀏覽:818
義大利除了機場哪裡可以退稅 瀏覽:901
印尼旅行用什麼交通工具 瀏覽:370
英國的法國裔人口是多少 瀏覽:82
義大利紅酒主要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490
伊朗什麼時候發的火箭彈 瀏覽:833
明日之後印尼炒飯怎麼做 瀏覽:830
義大利的冬天哪裡最熱 瀏覽:190
中國足球如何翻身 瀏覽:304
中國有哪些好茶是最濃的 瀏覽:814
為什麼不租借大熊貓給印度 瀏覽:255
雅思越南成績怎麼樣 瀏覽:230
印尼大學授課語言是什麼 瀏覽:619
日亞海淘一般多久到中國 瀏覽:967
在印度浪費牛奶怎麼辦 瀏覽:349
厄瓜多籍在中國能呆多久 瀏覽:908
印度進口的氨糖多少錢 瀏覽:953
英國入境中國隔離多久 瀏覽:774
越南在哪個國家留學很多 瀏覽:114
印尼什麼地方人口多 瀏覽: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