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宮殿的經典樣式
典型特徵是斗拱碩大,以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有絢麗的彩畫、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台基、欄板、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
為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表現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小簡單。由於中國的禮制思想里包含著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穀、祭土地神的內容,中國宮殿的左前方通常設祖廟(也稱太廟)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則設社稷壇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社為土地,稷為糧食),這種格局被稱為『左祖右社』。古代宮殿建築物自身也被分為兩部分,即『前朝後寢』:『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後寢』是皇帝與後妃們居住生活的所在。
Ⅱ 清代宮廷繪畫的繪畫作品
宮廷繪畫大致可分為紀實繪畫、裝飾繪畫、歷史題材繪畫和宗教繪畫 4類。紀實繪畫包括皇帝後妃及文武大臣的肖像、皇帝日常生活的圖景和記錄當時重大事件的畫幅如《康熙皇帝朝服像》《康熙南巡圖》《雍正皇帝祭先農壇圖》、《雍正皇帝臨雍圖》、《乾隆皇帝歲朝圖》、《乾隆孝賢皇後朝服像》、《塞宴四事圖》、《木蘭圖》、《哨鹿圖》、《紫光閣賜宴圖》、《馬術圖》《萬樹園賜宴圖》《阿玉錫持矛盪寇圖》、《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道光皇帝行樂圖》等均為代表作。裝飾繪畫包括大量粘貼於宮殿牆壁和案頭觀賞的山水、花鳥畫。歷史題材繪畫創作不多。宗教繪畫,佛道題材均有其中一部分受西藏嘛教藝術的影響,頗具特色。帝後肖像畫上作者不署名款,其餘作品署款有固定格式,須用工楷字體書寫,畫家姓名前必冠以「臣」字,如「臣丁觀鵬奉恭繪」、「臣郎世寧恭畫」。紀實繪畫中人物肖像、服飾、武備、儀仗、陣式、舟車等的描繪具體寫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部分山水、花鳥畫往往描繪塞外景物,在題材上有新的開拓。歐洲傳教士畫家帶來的西方繪畫技法,中西合璧的畫風,在傳統畫風之外,別具風格。清代宮廷繪畫作品與過去各代畫院繪畫作品一樣,宮廷富貴氣息濃厚,用筆細密繁瑣,色彩浮華艷麗,格式嚴整少有變化,這些均是它的弱點。
Ⅲ 一般宮殿壁畫畫的是什麼內容中國古代建築的,例如亭台樓閣,
宮殿,內容是比較豐富的,有很多的彩畫,旋子彩畫啊,蘇式彩畫啊,要是大體來說的話,基本上都是為這個國家做出過貢獻的人,或者一些名勝之類的,在古代還有雕刻,雕梁畫棟,斗拱,榫卯,交錯排列的,槽升子啊,三才升啊,採用幾進幾出的做法,相當的好看,而且也有藝術和價值,觀賞性極高!
建議你有時間就去看看!
Ⅳ 古建築上的彩畫是什麼是用什麼類型的顏料畫上去的
前言
中國的古建築一直是世界上的名品之一,無論是細節還是整體都是有講究的,也都是根據風水來建造的,使得其風水好,寓意吉祥。那麼中國古建築中的彩畫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彩畫是在中國古建築上繪制的裝飾畫
古代建築上的彩畫主要繪於雀替、斗拱、牆壁、天花、瓜筒、角梁、欄桿等建築的木結構上。
Ⅳ 怎麼畫最漂亮的皇宮簡筆畫
最漂亮的皇宮簡筆畫
Ⅵ 華表怎麼畫
下面是我搜到的一些介紹,看著辦吧
華表:建築名
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華表一般由底座,蟠龍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組成。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華表是一種標志性建築,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徵之一。華表用於放在宮殿、陵墓外的道路兩旁,也稱為神道柱,石望柱,表,標,碣。
天安門前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名字叫華表。在華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著精美的龍和雲,柱頂上部橫插著一塊雲形的長片石,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雲間,給人一種庄嚴的感覺。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不過,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機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遊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
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天安門前的華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華表柱頭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盤」。漢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這種形式便流傳下來,並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隻圓盤。華表的柱頭上也有瑞獸,名字叫「犼」。古人創造出很多瑞獸,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託著人們祈福避禍的願望。「犼」是一種形似犬的瑞獸,根據所在方位的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外布滿雲紋,漢白玉的石柱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雲板,上面雕滿祥雲。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隻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犼相同。欄桿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庄嚴。
除了在天安門,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我們也可以見到華表。那麼為什麼華表要矗立於宮殿、陵墓、橋梁等處?華表究竟在這些建築物中起著什麼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恆表、表術,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於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華表頂端有一坐獸,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校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志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於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後將白鶴雕刻於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徵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志。
也有人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這種樂器名為「木鋒」,是一·種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先秦時,代天子徵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鋒以引起人們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徵求意見,而是等人找上門來,將這種大型的木鋒矗立於王宮之前,經過演變,就成了華表。
還有人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可觀測恆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築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築物的標志。後世華表多經雕飾美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雕有蟋龍雲紋,柱頭有雲板,校頂置承露盤,華表的實用價值逐漸喪失而成為一項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