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看待中國的男女關系
一提起男女分校就本能地想起舊時男女有別的觀念。想起舊時女孩子不能進學堂,能讀書的女孩子也是接受的關於如何相夫教子的教育,女學生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在西方,男女分校的起源也無非是男女有別這個觀念的延伸和現實體現。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男女有別的觀念開始受到關注,質疑,批判和反對。男女分校的利與弊一直在經歷著激烈的辯論。我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男女分校,結合實際情況來綜合評價他的利與弊。在韓國男女分校十分流行。從初中,到高中,到大學……我的韓語老師說她除了小學,其餘全部上的女子學校。她的口氣里沒有一點怨言,反而帶著一絲驕傲。韓國的宗教和教育機制曾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他們不是站在區分男女和隔絕男女的立場上來對待問題,而是怎樣促進學習效率,怎樣有效地促進男女的社會角色的充分發揮。女校的目的就是培養優秀的女性人才。女學生在這個環境裡面就會不自覺地被這種氣氛所感染,從而不自覺地受到培養和鍛煉。更重要的是,家長都認為從小開始進入女校學習的話,因為與異性的接觸少了,多少都會減少早戀發生的幾率,因此對保障學習。事實也確實如此,很多統計材料都顯示了男女分校的學習成績要高於綜合學校。然而在中國,一次次思想革命讓我們幾乎徹底地改變了社會的男女觀念。魯迅先生曾說:「同學同泳,皮肉偶爾相碰,有男女大妨。不過禁止之後,男女還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間,一同呼吸著天地之間的空氣。空氣從這個男人的鼻孔呼出來,被另一個女人的鼻孔吸進去,淆亂乾坤,實在比皮肉相碰還要壞,要徹底劃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規定男女老幼,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氣流通,又防拋頭露面……」 因此和中國的朋友們提起女子大學,大家就很自然地就覺得這是封建社會的舊習濫俗,是社會對於男女不平等對待的體現,是違背自然人性的教育機制。從來沒有料想過有一天我會在一所女子大學上學。從小性格活躍開朗,愛跑愛跳,喜歡和心胸開闊的男孩子結交的我,總覺得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受和一群自命清高,心思縝密,斤斤計較,並且孱孱弱質的女孩子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也想著男生也應該忍受不了整天和一堆打打鬧鬧,吃吃喝喝的男生一起學習生活。上帝創造了兩種性別,社會是這兩種性別的組合,人性也被均勻地分配給兩種性別,那麼我們就應該遵守這些自然規律。男女分校顯然打破了這種自然的和諧規律。這也會對上這種學校的學生今後走進社會的前徑造成阻礙,因為在漫長的學習成長過程中,他們不曾習得與異性的溝通交流,也不得以了解到異性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觀念。 因為從小在男女綜合學校接受教育,從小習慣了那樣的文化和環境,所以在梨大的生活學習過程中,總讓我時時覺得缺少些什麼。少了球場里揮汗如雨的身影,少了提重物時熱情的援助之手,遇到問題時,少了另一個角度的參考答案,還少了一道出雙入對的美麗的大學校園風景線!一個在這邊交換的男同學說,在梨大時間長了,總覺得不對勁。然而韓國的女學生或許就沒有這樣強烈的感受,因為她們早就習慣了這樣的環境和社會文化。她們不曾感知過男女共校的氛圍。她們對於女大的肯定和支持,還有身在女的驕傲掩蓋了女大的缺陷和不足。這也正好成全了她們一心求學的願望,也是家長社會的眾忘所歸。所以,男女分校,究竟好還是不好,我想和社會大的文化教育環境有關,與社會的輿論方向有關,和教育的傳統有關!
⑵ 傳統性別文化對男性和女性分別有什麼影響
傳統性別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男女有別」,它是維持鄉土社會秩序的關鍵,同時也使男女之間有一條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男女有別」這一傳統觀念導致男女之間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很大差別。
在傳統性別文化的影響下,要求男子要有責任、有擔當,要頂天立地、養家糊口,側重理性思維;在家庭地位上處於高位,負責工作養家,對於妻子和子女而言都是處於領導地位的。
在傳統性別文化的影響下,女子則要溫潤如水,更加的感性一些,奉行「無才便是德」,導致了男尊女卑的結果,這也是穩定的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現代社會,男女之間的關系已經由亞普羅式的文化模式漸漸轉向為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但是「男女有別」這一傳統觀點還是對我們產生了重要且長遠的影響。
對」男女有別「的正確解讀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男女有別」。這一度被誤解為歧視婦女的表現。事實上「別」主要強調的是男女職責上的差別,用現代話說,就是男女的社會角色、職責、分工各有側重。
在家庭中,有兩項重要的職責:一是創造經濟收入,以此養家糊口,使家人衣食無憂,這一重要的職責通常是由男子來承擔;二是教育子女,使兒女把良好的家教、家風、家道、家業承傳下去,避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悲劇。因為「無後」不僅是指沒有兒子,更重要的是指沒有承傳事業的後繼人才。
例如一家生了七八個兒子,但是這七八個兒子都是敗家子、啃老族,不僅不能把良好的家業家風承傳下去,還做出了很多禍國殃民的事,這樣的兒子與其有,還不如沒有。所以古人強調:「至要莫如教子」。提醒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兒女教育好。因為身教勝於言教,而兒女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所以教育子女的責任主要是由母親來承擔的。
⑶ 你怎麼看待「中國式相親」
中國式相親在我看來,是很可悲的一種現象。
一般來說什麼人需要相親,到了適婚年齡父母覺得你應該有對象而你卻沒有什麼行之有效的舉動讓父母很著急的人。相親首先要有相親的對象,你沒有太多有效舉動,而且工作忙沒時間,這時候相親的第一個步驟由誰來完成,當然是為你著急的父母。父母給你安排的相親對象必然是他們首先覺得滿意的才會安排給你,這就決定了相親的第一個條件,父母滿意。
社會也要加強引導,避免大面積的出現「明碼標價」的相親,形成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擇偶觀、婚姻觀。
⑷ 你對於中國式相親有什麼看法
現在中國。男女的比例嚴重失調。很多年輕男女。找不到對象。所以只有通過網路來相親。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還有的大型的相親網站。走出了很多的年輕人。去相親。成功率也是很低的。於是有些人就自發地組織起來。到飯店到賓館進行互相相親。在這樣一種活動。這屬於中國式的相親。在媒婆的介紹下,互相認識。慢慢的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成為了朋友。相親的恩。得命中率也並不高。所以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找不到老婆。這是中國現在面臨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找不到老婆。你中國人口的出身將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所以。中國老齡化的程度大家現在都已經看到了。我對中國式的相親的看法是應該大力提倡。是許德大齡男女得以實現自己的婚姻。這是也是一種反應自由的看法,但是成功率也並不高。希望廣大點。社會各界組織更多的相親網站組織更多的相親活動。實現大齡男女的婚姻婚姻結合。走願天下的大齡男女。首先自己的結婚理想。
⑸ 較真一下,中國男女到底有多不平等
新中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時代越進步,兩性地位差異化就會越來越小。以前中國是個標準的農業社會,農業社會中男性是主要的勞動力,男人女人體力、生理上的不對等決定了其社會地位的不對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今社會很多職業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規避男女體力和生理的差異問題,男女之間的地位差距肯定會越來越縮小,但縮小到一定范圍之後,它很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停滯期,因為,男女平等基本上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當然,男女平等其實並不是一個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命題,在世界范圍內,這也是個永恆的思考題。
一直以來都認為:男女不平等,是天生的。
這並不單單是封建社會的封建思想遺毒,而是天地間的一種自然規律。即便時間再過幾百年,男女地位方面依舊會存在一些不平衡的傾斜。因為這是先天生理所決定的,因為生理上的某些特殊性,會讓做女人比做男人更麻煩一些,女人的生理周期就是比男人復雜,女人必須得要生孩子,要有哺乳期,衰老速度相對比男人更快……這是生理規律,不是精神激勵一下、大口號提倡一下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以前曾經說過,女人的每月一次不單單是流血的事兒,它其中蘊含的有繁衍、倫常、習俗等等之大命題。所以,女性地位問題的解決,不是個政治命題,而是個科學命題,什麼時候男人女人同樣來月經、同樣生孩子了,那再回過頭來談男女平等才算是有譜了!
至於人類社會最初始階段的母系社會時期,其實只是個「意外」,是由於農業型社會還未完全形成氣候時的一種表現。作為女人,其實只簡單的要求男女地位上的平等沒有意義,重要的是看你在社會中能夠獲得多少對自身發展有益處的優厚條件,這才是最實際的命題。
因而要「新女學」,不是片面追求男女平等,而要讓女人學會如何與男人、與社會找平衡。
中國需要的不是男女平等,而是男女平衡!這種平衡不是每一單項上整齊劃一的對等,而是大范圍上的平衡,通俗點說,如果社會在這方面給予女人少了,那就得在另一方面多照顧女人一點,男人女人的待遇,可以各項參差,但歸結到大范圍上是要平衡的。如果單單把女性權益理解為「地位上的權益」,未免太過空泛,中國當代女性,更需要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幫助,光喊口號要求平等,沒有實際價值,有責任感的社會人士,應該致力於如果為女性多發展起一些福利點,而不是漂亮女孩兒吃青春飯,平凡女人一到中年就被社會淘汰,而是要讓各式各樣的女人在每個年齡段都有她的自身價值實現!
⑹ 怎麼看待中國式的婚姻
我覺得中國式婚姻就是婚姻是一種義務,而不是選擇。在中國,結婚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年齡大了,家人開始催;可能是想要孩子了;可能是朋友同事都結婚了;也可能是對方家境不錯。總之,中國式的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走到一起,而是兩個家庭,彼此社會地位、經濟基礎都相互紮根到對方的世界。
對方說:「那就自己出去找一個情人。婚是不能離的。」你看,很多男人的觀念是:可以出軌找情人,但婚姻不能解體。
⑺ 怎樣看待中國式交往
中國式交往,說白了就是人情式的交往。中國就是一個人情大社會,什麼都講人脈關系,人情世故,禮尚往來。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他的家境不錯,父母人脈比較廣,又或者是他的親戚朋友在開公司,人脈也比較廣,對於他畢業後的就業問題,自然就會給他創造許多便利的條件,他就會比許多其他同學有更好的就業機會了。
其實綜合下來,中國式的交往,即使基於互惠互利、禮尚往來的關系,但也確實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既然對我們的生活有利,就是應該提倡的。
⑻ 該以怎樣的態度看待中國式的婚姻
應該用順其自然的態度看待中國式的婚姻。
中國式的婚姻很能忍
就比如說我父母做一輩人的愛情,他們的婚姻關系是最能忍的,似乎對婚姻很敬畏,所以不論怎麼樣的爭吵他們都不會想到有一天會離婚,一直到現在有一些傳統的價值觀在認為寧拆一座廟不拆一樁婚,主張只要在一起就比離開強,真的是這樣嗎?我並不這么認為。有太多這一輩子吵吵鬧鬧過到最後的夫妻,然後就這么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了爭吵上,多麼不值得的一種人生。
⑼ 中國式的愛情男女平等嗎
那是相當的不平等.
我想可能是中國那麼多年封建思想的緣故,是因為我們男孩很放不開,而中國的女孩由於多年身份的卑微,來到這個新世紀,當然會很看輕男人.
所以她們不會選擇挽留,因為她們認為沒有意義.如果有挽留的時間就可能會出現第2個真名天子.
不過我認為能夠擁有一份真正的感情很不容易.希望大家能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