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英雄有哪些
抗日英雄:從1931年那個刻骨銘心的「九·一八」,一直到「對日寇最後一戰」的1945年,在這場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戰爭中,為著民族大義與救亡真理,前仆後繼,捨身忘死,無私奉獻的人。
他們的表現可概括為:大勇,大智,大義,大仁!
大勇
周處殺蛟用的是匕首,可是這人當年卻是赤手空拳斃死虎,不是武松卻似武松,馮玉祥書贈「打虎將軍」。但歷史銘記他的英名,還是「大刀將軍趙登禹」———1933年長城抗日,親率"大刀敢死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國難當頭,義無反顧,狹路相逢勇者勝!
就此,平型關大捷打掃戰場時,人們看見八路軍115師連長曾賢生,一手緊握刺刀,一手捂著小腹,雖已氣絕身亡,卻仍不倒屹立。
就此,新四軍第16旅政委廖海濤,率部直襲南京麒麟門,再攻雨花台、中華門,震撼敵軍。
就此,1944年桂林保衛戰之後,日軍戰報哀嘆:「灕江之水為敵我兩軍之血染之為赤,此役為所歷之最慘烈,並非在於規模,而在於敵軍之勇猛。」
就此,1938年5月,當時裝備落後的中國空軍,卻冒死派出兩架飛機,徑直飛入日本領空,在長崎諸島成功投下了14萬份《告日本人民書》,打了一場漂亮的心理戰。
當年抗日英雄之勇,還不光表現在戰場上。
古有關羽刮骨療傷,抗日中,晉察冀軍區獨立4團副團長田同春,為殺敵不讓截肢,也硬是裸著臂膀,讓白求恩一刀一刀地颳去長蛆腐肉。
古有神農親嘗百草,抗日中,晉察冀軍區衛生部副部長杜伯華,為自製緊缺葯物,也總是親自試服,終至因此中毒,在新婚前一天倒下。
還有1935年冬,為著當局的不抵抗,愛國志士續范亭在南京中山陵前,用匕首剖腹明志……
勇哉,英雄。
大智
有勇,還得有謀。
正所謂「用兵之道,智居首,勇力其次。」而《墨子》有言:志不強者智不達。
八年抗日,中國人民正是以民族之志氣,激發出無窮智力,創出全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正面、敵後「雙戰場」奇觀,讓日寇身陷人民戰爭之汪洋大海,這本身就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
奇觀連連的戰場,英雄輩出的年代……
青蛙也能打鬼子,信嗎?
在八路軍太岳軍區,38團團長蔡愛卿就這么干過。
為了讓炮樓鬼子晝夜不寧,他領著戰士下田抓了一大堆青蛙,絕的是在每隻青蛙嘴裡塞花椒,送到炮樓下,呱呱叫得那個歡。
也就在他游擊的沁源,光是地雷戰,就有「子母雷」、在河裡埋的「水雷」、在樹上掛的「半空雷」,還有家中箱櫃壇壇罐罐內的「看家雷」……炸得敵人魂飛魄散。
1945年《解放日報》社論稱:「模範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
而在冀中軍區交河大隊長黃立榮那兒,什麼「張嘴等食」、「卡頭戰」,什麼「羊拉屎」,打的就是誘敵深入、伏擊殺敵。
而在抗日名將傅作義那兒,1933年長城抗日的近戰、夜戰、白刃戰,1936年綏遠抗日的奇襲戰,1939年綏西抗日的阻擊戰、偷襲戰,用兵真如神。
還有如當年曹操官渡之戰,張自忠將軍派出奇兵夜襲敵巢,一舉「襄東大捷」。
還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孫立人將軍,遠征緬甸,面對曾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日軍18師團,以敵常用之「快速切入、兩翼沖擊」戰術反制對手,打得倭寇師團長連連哀嘆。
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彭德懷、左權,百團大戰,5000里曠野上百餘團兵力協同動作如一人,令敵驚呼「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驕傲自負的美國將軍麥克阿瑟也盛贊為「天才的指揮官打出的天才的戰役!」
……
這當然不是巧合———
1940年雲嶺抗敵,新四軍軍長葉挺,憑著地利設伏,僅以200兵力,擊退日軍3000。
1938年臨汾作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靠著靈活機動,也以200兵力,吸引日軍3天。
如此敢於險中取勝,一個是為保根據地民眾安全,一個是為保數十萬軍民轉移。
正是胸懷家國的「大志」,激發出他們超群絕倫的「大智」。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大義
在抗日英雄中,還有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這一群———
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八路軍主力轉移而英勇跳崖;「八女投江」,為掩護抗聯大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楊靖宇,忍飢受凍孤身戰斗至死,當敵人剖開他的胃,裡面全是樹皮草根與棉絮;趙一曼,鞭打竹簽晝夜提審逾月,當嚴刑拷打得連敵人都戰栗了,始終堅口不吐一字……
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視死如歸;是什麼,讓他們這般寧死不屈?
是義,捨生而取義,「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這義,就是國家民族之「大義」。「義之所在,必亟為之。」所以哪怕再難,八路軍山東軍區守崮英雄連93人,「每人每天只喝兩茶缸水」(1944年1月17日《解放日報》),仍然在炸彈炮彈瓦斯彈下堅守半月;所以哪怕再痛,「右臂摔斷了……滿臉淌汗……內衣被鮮血染紅濕透」,周恩來卻仍「伏案用左手拿筆批改文件」(柯棣華語);所以哪怕再累,我膠東區行政公署主任王文積勞成疾,仍鞠躬盡瘁在崗而歿;所以哪怕再餓,馬本齋的老母親面對敵人的威逼,硬就是絕食7天活活餓死,也不願寫信勸子趕快投降……
「義之所在,天下赴之。」於是,便有了張學良、楊虎城的「西安事變」,以民族大義為重,不惜「犯上」;有了「剿共先鋒」衛立煌,抗日中批撥百萬槍彈給八路軍,百團大戰主動出兵配合,終至被當局革去上將軍銜而不悔。於是,便有了東江縱隊交通情報員李淑桓「一家八口上前線」,有了新四軍六支隊「謝家兄弟三烈士」犧牲後,謝家老母轉告彭雪楓:四個孫子長大了,再上戰場打日寇……
「義之所在,不顧其利。」記得嗎,三五九旅南泥灣,當初最大的困難,其實不在於沒房沒糧沒工具,而是英雄部隊統一思想服從大局;知道嗎,東北抗聯趙尚志,第一次被「左」傾「開除黨籍」之後,他更名投軍繼續抗日,雖是當一名馬夫,但「只要抗日,做什麼都行」,而當第二次因奸細挑撥被「永遠開除」黨籍之後,他依然一腔熱血,「死也要死在東北戰場」……
義,是一種英雄氣節———抗日名將吉鴻昌怒斥洋奴,胸掛木牌「中國人」,昂然上美國街頭。
義,是一股英雄精神———八百壯士謝晉元死守四行,孤軍升起一面旗,晝夜飄揚在「孤島」。
「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是為英雄。
大仁
英雄,當然也是有感情的。《禮記》曰:「仁者,義之本也。」所謂「仁者,愛人」,英雄大愛。
一起假裝開店偵察敵情,又一起被日本憲兵隊抓捕入獄同屋受刑……為了「永不消逝的電波」,地下黨員李白和裘慧英,生死與共、伉儷情深;盧溝橋血戰前夕,決心死戰的佟麟閣,百忙之中不忘取下貼身項鏈,託人轉交愛妻———英雄,也有愛情。
驚聞虎將葉成煥犧牲,當初不打麻醉就開刀的錚錚鐵漢劉伯承,也不禁直撲擔架抱軀大慟;親睹將士在殘酷肉搏中一批批倒下,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上將張自忠,也不禁潸然淚下,「為歷百戰中惟一之慘淚」———英雄,也會痛哭。
戰死沙場了,臨終前,趙登禹念念不忘,「我死沒什麼,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驚慌。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忠孝不能兩全……」;英勇就義了,遺書上,趙一曼句句深情,「寧兒呵: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英雄,也念親情。
雖肚裂腸出,又被日寇狠踹一腳,奄奄一息的趙尚志仍怒目圓睜斥敵寇:「混……蛋」;抗日還沒打響,卻有日寇恐嚇勸降,馬佔山勃然大怒拍案起:「媽個巴子,想要黑龍江,拿血來換!」———英雄,也會「罵娘」。
山本隊長氣急敗壞寫來恐嚇信:「有你馬本齋就沒有我山本;有我山本就沒有你馬本齋……」馬本齋針鋒相對回敬繞口令:「有你山本就沒我馬本齋;有我馬本齋,就沒你山本……」———英雄,也懂幽默。
2. 歷史上的勇者有哪些
歷史上的勇者有秦始皇,項羽,曹操,楊堅,武則天,成吉思汗等等。
3. 急!!!中國歷史上勇者事例
很多的 你自己查吧 太多了 史記上尤其多這種傳奇故事的人物
查史記的刺客列傳
4. 中國歷史上鬥志斗勇的智者勇者
戰國時期的毛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舌戰群儒
5. 項羽是史上最強武將嗎
項羽是真實性中國歷史上武力最強的 沒有任何的疑問 但智力不是最強的 我雖不喜歡項羽但他的確是最強的沒辦法 我更喜歡呂布 不過3國的人物都有點吹噓誇大 呂布 趙雲 關羽 張飛 4個加一塊在項羽面前過不了3個回合 曹操拿馬超比喻信布只勇 布指英布 項羽的手下 可想而之馬超的武力都不在趙 關 張之下 項羽能夠舉起千斤重的鼎 而三國沒有出現能舉得了這么重的鼎的人物 論殺敵項羽那時代面對的是秦始皇的軍隊 都是身先士卒以少勝多 百戰百勝的百人斬 秦始皇的軍隊有多強 在中國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軍隊 而項羽憑他一己之力滅了秦 也在他的時代力壓整個天下群雄 所有面對他的武將都是一個回合落馬 沒有人敢跟他打 樊噲加上韓信在項羽面前也最多走3個回合 羽之神勇 千古無二 三國時期的人物也都是以項羽為榜樣崇拜項羽 但沒人可以力舉千斤超越他
6. 中國歷史上最勇烈10猛士都有誰能排上名
三國第一猛士典韋。曹操對典韋的評價是古之惡來,此簡短評價卻已說明曹操對典韋之個人勇力和品質的絕對肯定。典韋以力大無窮著稱,曾單手舉起大營外快被風颳倒的大旗,要知道這大旗好幾個人都扶不住,再加上風力,對力量的考驗是更嚴苛的。此外,典韋之義,也是令人感動,為了幫助被欺負的弱小,不惜犯險刺殺惡人,有春秋俠士之風。最後一點也極為重要,那就是忠誠,忠誠是一個猛士的必備條件,而典韋在忠誠方面的表現,以死護曹,忠義無二了。因此,無論從個人勇力、俠士之風、忠誠無雙,典韋都是當之無愧的三國最完美的猛士,生的雄烈,死得壯烈。
後來扎木合戰敗,哲別投降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非常欣賞哲別的勇猛,就給另取了一個名字,叫哲別,他原名叫只兒豁阿歹。而哲別在蒙語中的意思就是利箭或箭簇之意思。哲別追隨成吉思汗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哲別年邁病逝,人們都把哲別之死說成是成吉思汗的“神箭”墜落了。
7. 在《三國演義》中,真正具有萬夫不當之勇的人物有哪些
三國演義里,真正能夠稱得上“萬人敵”的武將,只有兩人:一個,是無雙上將潘鳳,一個,是零陵上將軍刑道榮!可惜的是,這兩大名將,都因為種種原因,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被大眾所遺忘了!
談及三國歷史上的第一猛將,我們往往想到的,都是呂布,趙雲,張飛,這些名揚海內,威名響徹大江南北的武將!尤其是關羽,張飛,晉人有言道,“漢末稱勇者,必推關張”。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幾乎已經代表了武力的標桿!
後來,趙雲,張飛並肩子上,仍然被刑道榮打的左支右拙,如果不是諸葛亮用“八卦陣”出奇制勝的話,只怕這兩大虎將,就要死在刑道榮的大斧之下了!
8.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靠一戰成名的五位名將是誰
一戰成名這個詞實際上是由成語「一舉成名」演化而來,它的出處是在唐代韓愈的《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誌銘》:「然實未嘗以干有司,公一舉成名而東」,原意是指一旦科舉得中就會天下聞名。後來這個詞用在一些武將身上的時候,就變成了一戰成名。下面就說一說歷史上五位一戰成名的名將。
第一位:趙奢(閼與之戰)說到一戰成名,估計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趙奢,趙奢原本是趙國徵收田租的官吏,由於秉公執法被平原君推薦給了趙王,剛到趙王身邊的時候,趙奢負責掌管全國的賦稅,並未涉足軍事。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秦國進攻韓國,軍隊駐扎在閼與,趙王找了當時趙國的兩位名將廉頗和樂乘詢問對策,兩人都認為閼與地區地形艱險,難以救援。但趙奢卻對此看法持反對意見,並提出了著名的「狹路相逢勇者勝」。
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對峙,趙王聽信了秦軍間諜的謠言,不顧趙國朝中眾臣及趙括母親的阻攔,派趙括替換下了老將廉頗。結果導致了趙軍大敗,四十多萬趙軍被坑殺,並被秦國順勢包圍了邯鄲,趙國至此元氣大傷。
這一戰,趙括也可以說是「一戰成名」,不止在突圍中被秦軍射死,還留下了千古流傳的成語「紙上談兵」。
以上這五位都是古代冷兵器戰爭中一戰成名的代表,雖然有的是正面,有的是反面,但確實都是通過一場戰爭而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