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中國地理中,哪兒產大米最多
在全國各省中,水稻種植面積和稻穀總產量以湖南省最多,2001年分別為369.2萬公頃和2328.9萬噸;單位面積產量以江蘇省最高,達到8.423 噸/公頃。以稻穀總產多少為順序,水稻的主產省依次為湖南、江蘇、江西、湖北、四川、廣東、廣西、安徽、黑龍江、浙江、福建、雲南、貴州、遼寧、河南、海南和上海。
㈡ 我國有哪些水稻種植大省水稻產量如何
我國有很多地方都種植水稻像湖南、東北、江蘇、安徽、江西等很多省份種植水稻的面積都比較大,但是論產量的話,對比就非常強烈了!
4、施葯增產
做好田間管理的同時,想要水稻增產高產,還是要有所行動的,在這里建議稻農可以噴施紅霸增產套餐,促使水稻抗旱抗澇、打破頂端優勢、促進分葉、促進小穗分化、增加花芽分化、增加穗粒數、防早衰、灌漿度高、空殼少、千粒重重。
㈢ 我國最大農業主產(水稻)的省市是哪個
湖南雨量豐沛,熱量充足,土壤肥沃,是我國水稻生產重要省份。在正常年景下,湖南稻米總產量和種植面積均居全國第一位.
㈣ 我國哪個省的水稻產量最大
湖南省雨量豐沛、熱量充足、土壤肥沃,適合種植水稻,它是我國水稻生產的重要省份。在正常年景下,湖南稻米總產量和種植面積均居全國第一位。我國水稻主要產地在江漢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華南地區;湖南、湖北和江西是水稻種植最廣泛的地區。
㈤ 我國主要產大米的省份是哪幾個及具體位置!
湖南、江西、廣西、廣東、四川、安徽、江蘇、湖北、浙江、福建、雲南、黑龍江等省(區)。
分布范圍:
(1)我國稻作分布廣泛。我國稻作分布廣泛,從南到北稻區跨越了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5 個溫度帶。從總體看,由於緯度、溫度、季風、降雨量、海拔高度、地形等的影響,我國稻作區域的分布呈東南部地區多而集中,西北部地區少而分散,西南部垂直分布、從南到北逐漸減少的格局。
(2)水稻種植區域以南方為主。水稻種植區域以南方為主,南方3 個稻作區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93.6%,稻作區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可分為9 個亞區,其中長江流域水稻面積已佔全國的65.7%;北方3 個稻作區約佔全國播種面積的6%,其稻作區跨度很大,包括7 個明顯不同的稻作亞區。
(3)南方省份多為雙季稻,以種植雜交秈稻和常規稻為主,而北方稻區大多種植單季稻,以種植粳稻為主。
(5)中國水稻產糧大省有哪些擴展閱讀:
水稻適宜的生長環境: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授粉受嚴重影響。
相對濕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同時需增強根系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穀約需水500~800千克。
㈥ 我國的三大水稻產區是
1、東北地區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
2、華北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兩岸及低窪地區;
3、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綠洲地區。
我國水稻集中產區主要在北方,即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這里主要屬於單季粳稻分散區。我國北方水稻分散產區的播種面積佔全國面積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生長環境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
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授粉受嚴重影響。
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
㈦ 我國主要的水稻產區
全國稻區可劃分為6個稻作區和16個亞區. Ⅰ.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我國最南部.包括閩, 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包括194 個縣(市)(暫不包括台灣省).水稻面積佔全國的17.6%. Ⅰ1.閩粵桂台平原丘陵雙季稻亞區 東起福建的長樂縣和台灣省,西迄雲南的廣南縣,南至廣東的吳川縣,包括131個縣(市).年≥10 ℃積溫6500-8000℃,大部分地方無明顯的冬季特徵. 水稻生長期日照時數1200-1500小時,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秈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始現期至≥22℃終現期的間隔天數,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始現期至≥20℃終現期的間隔天數,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適合雙季稻生長. 常年雙季稻占水稻面積的94%左右. 稻田實行以雙季稻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種以秈稻為主.主要病蟲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後,應充分發揮安全生育期長的優勢,防避台風,秋雨危害;選用抗逆,優質,高產品種; 提倡稻草過腹還田,增施鉀肥;發展冬季豆類,蔬菜作物和雙季稻輪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單季稻亞區 北界東起麻栗坡縣,經馬關,開遠至盈江縣,包括滇南41個縣(市).地形復雜,氣候多樣. 最南部的低熱河谷接近熱帶氣候特徵.年≥10℃積溫5800-7000 ℃. 生長季日照時數1000-1300小時,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秈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種植高度上限為海拔1800 -2400米.多數地方一年只種一季稻.白葉枯病, 二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今後,要改善灌溉條件,增加復種,改良土壤,改變輪歇粗耕習慣. Ⅰ3.瓊雷台地平原雙季稻多熟亞區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島,共22個縣(市).年≥10℃積溫8000-9300℃,水稻生長季達300天,其南部可達365天,一年能種三季稻.生長季內日照1400-1800小時,降水800 -1600毫米.秈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風影響最大,土地生產力較低.雙季稻占稻田面積的68%,多為三熟制, 以秈稻為主.主要病蟲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後,要改善水肥條件,增加復種, 擴大冬作,發揮增產潛力. Ⅱ.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包括蘇,滬,浙,皖,贛,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陝,豫兩省南部,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佔全國水稻面積的67%. Ⅱ1.長江中下游平原雙單季稻亞區 位於年≥5300 ℃等值線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東至東海之濱.包括蘇,浙,皖,滬,湘,鄂,豫的235個縣(市).年≥10℃積溫4500-5500℃, 大部分地區種稻一季有餘,兩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長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時.春季低溫多雨, 早稻易爛秧死苗,但秋季溫,光條件好,生產水平高.雙季稻仍佔2/5-2/3,長江以南部分平原高達80%以上.一般實行"早秈晚粳"復種.稻瘟病, 稻薊馬等是主要病蟲害.今後,要種好雙季稻,擴大雜交稻,並對超高產品種下功夫,合理復種輪作,多途徑培肥土壤. Ⅱ2.川陝盆地單季稻兩熟亞區 以四川盆地和陝南川道平原為主體,包括川,陝,豫,鄂,甘5省的194個縣(市).年≥10℃積溫4500-60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長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時.盆地春溫回升早於東部兩亞區,秋溫下降快.春旱阻礙雙季稻擴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國冬水田最多地區,占稻田的41%.以秈稻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區. 病蟲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飛虱.今後,要創造條件擴種雙季稻,丘陵地區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擴種綠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雙季稻亞區 年≥10℃積溫5300℃線以南, 南嶺以北,湘鄂西山地東坡至東海之濱,共294個縣(市). 年≥ 10 ℃積溫5300-6500℃,秈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雙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長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時, 春夏溫暖有利於水稻生長,但"梅雨"後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溫逼熟, 晚稻栽插困難.稻田主要在濱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為冬作物--雙季稻三熟,丘陵多為冬閑田--雙季稻兩熟,均以秈稻為主,擴種了雙季雜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水稻單產比其它兩亞區低15%.今後,有條件的地區可發展"遲配遲"形式的雙季稻,開發低丘紅黃壤,改造中低產田. Ⅲ.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共391 個縣(市).水稻面積佔全國的8%. Ⅲ1.黔東湘西高原山地單雙季稻亞區 包括黔中,東,湘西, 鄂西南,川東南的94個縣(市).氣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積溫 3500-55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長季日照 800-1100小時,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響插秧,抽穗,灌漿.大部分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兩熟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種粳稻,海拔低地種秈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糧食自給率低,30-50%縣缺糧靠外調.今後,仍需強調增產稻穀,它是脫貧的基礎.低熱川道谷地應積極發展雙季稻. Ⅲ2.滇川高原嶺谷單季稻兩熟亞區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個縣(市).區內大小"壩子"星羅棋布, 垂直差異明顯.年≥10℃積溫3500-80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長季日照1100-1500小時,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長,限制了水稻復種.以蠶豆(小麥)--水稻兩熟為主,冬水田占稻田 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類型.稻瘟病,三化螟等為害較重.今後,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帶積極發展雙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發展雜交稻為主的中秈稻並開發優質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單季稻亞區 適種水稻區域極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帶,其中雲南的中旬,德欽和西藏東部的芒康, 墨脫等7縣,有水稻.由於生產條件差,水稻單產低而不穩,但有增產潛力. 我國北方稻區稻作面積常年只有 3千萬畝,約佔全國水稻播種面積的6%,以下僅作概括性的介紹. Ⅳ.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 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豫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共457個縣(市).水稻面積僅佔全國3%. 本區有兩個亞區:Ⅳ1.華北 北部平原中早熟亞區.Ⅳ2.黃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亞區.≥10℃積溫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約130-140天.生長期間日照1200-1600小時,降水400-800毫米.冬春乾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區多為一季中熟粳稻, 黃淮區多為麥稻兩熟,多為秈稻.稻瘟病,二化螟等為害較重.今後,要發展節水種稻技術,對稻田實行綜合治理. Ⅴ.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吉全部和遼寧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共184個縣(旗,市).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3%. 本區有兩個亞區: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亞區;Ⅴ2. 遼河沿海平原早熟亞區.≥10℃積溫少於3500℃,北部地區常出現低溫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約100-120天.生長期間日照1000-1300小時,降水300-600 毫米.近幾年來,水稻擴展很快.品種為特早熟或中,遲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潛葉蠅等危害較多.今後,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設,繼續擴大水田, 完善寒地稻作新技術體系,推廣節水種稻技術. Ⅵ.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邊緣地帶是主要稻區.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0.5%. 本區有三個亞區:Ⅵ1.北疆盆地早熟亞區;Ⅵ2.南疆盆地中熟亞區;Ⅵ3.甘寧晉蒙高原早中熟亞區.≥10℃積溫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長期間日照1400-1600小時,降水30-350毫米. 種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產量較高. 稻瘟病和水蠅蛆為害較重.旱,沙,鹼是三大障礙.要推行節水種稻技術,增施農家肥料,改造中低產田.
㈧ 中國產糧大省排名
我國產糧大省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中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75.4%,約95%的全國增產糧食來自13個糧食主產區。
根據2011年糧食總產量(億斤)排名如下:
1、黑龍江
在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92.6億斤的基礎上,連續越過800、900、1000、1100億斤四個台階,到2011年的1114.1億斤,比2007年增長60.9%,年均增長12.6%。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1年我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達到9.8%,這個比重繼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次上升了0.6個百分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2、河南
人口大省、糧食生產大省,2011年河南糧食總產量1108.5億斤,比上年增產21.1億斤,連續8年實現增產,連續6年超過1000億斤。糧食生產的長足發展和巨大進步,不僅有效解決了河南省1億人的吃飯問題,還每年調出400億斤以上的食用原糧和製成品,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3、四川
四川是糧食生產大省和消費大省,常年糧食消費及轉化量約780多億斤,確保糧食自求平衡既是中央對四川的基本要求,也是四川對全國糧食安全肩負的重大責任。2011年四川省糧食總產達到734億斤,連續5年增產,時隔12年再創歷史新高。
4、江蘇
江蘇2011年糧食總產657億斤,比上年增產10億斤,實現建國以來首次「八連增」,八年累計增產163億斤,糧食總產由全國第五位上升為第四位,糧食單產由全國第五位上升為第二位。
5、河北
河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1年河北省糧食播種面積9429.17萬畝,比2010年增加5.87萬畝;平均畝產672.94斤,比上年增加41.34斤,增長6.54%,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年糧食總產634.52億斤,比上年增加39.34億斤,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
6、吉林
吉林省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2011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達到634.2億斤,比2010年增加65.7億斤。
7、安徽
安徽是全國糧食主產省,糧食總產量居全國前列。多年來,安徽省牢固樹立國家糧食主產區的責任意識,狠抓糧食生產不放鬆。2011年安徽糧食產量620億斤以上,連續4年超過600億斤,連續6年創歷史新高。安徽省每年有150多億斤糧食外調,5年累計銷往省外糧食超過843億斤。
8、湖南
湖南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有責任、有能力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2011年,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保持在600億斤以上,為全國糧食總產「八連增」作出了新的貢獻。
9、湖北
「湖廣熟,天下足」,從明朝開始,湖北就一直是糧食主產區之一,在中國糧食生產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2011年湖北糧食總產達到477.7億斤,實現建國以來首次「八年豐」,畝產突破386.3公斤,再創歷史新高,保持了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
10、內蒙古
2011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內蒙古糧食生產歷史性的8連豐。2011年糧食總產達到477.5億斤,較上年增產45.9億斤,增長10.6%,單產增長貢獻率達到95.3%。糧食總產較2003年增產205.3億斤,短短8年時間,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再增200億斤。
11、山東
山東省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2011年,山東省糧食生產戰勝了歷史罕見的秋冬春三季連旱,克服了病蟲害多發重發和台風、洪澇災害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全省糧食生產繼續穩步增長,總產達到885.26億斤,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連續九年增產。
12、江西
江西是全國產糧大省和糧源凈調出省,近年來年均外調商品糧100億斤左右。2011年江西省糧食生產獲得全面豐收。江西省糧食播種面積5475.1萬畝,比2010年增加16.4萬畝,增長0.3%;單產374.9公斤/畝;糧食總產410.6億斤,增產19.6億斤,增長5.0%。
13、遼寧
2011年,遼寧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754.7萬畝,較上年增加20萬畝。玉米、水稻是遼寧省兩大主栽高產糧食作物,2011年遼寧省種植面積總計增加61.9萬畝,為遼寧省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省糧食總產突破400億斤,達到407.1億斤,實現連續八年豐收,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
(8)中國水稻產糧大省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糧食產量方面,北方地區的省份貢獻較多。
北方地區氣候雨熱同期,適宜農作物生長,一些省份是產糧大省,如黑龍江(總產最高)、吉林(單產最高)、河南、山東、遼寧等省。
東北地區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大豆、高粱、春小麥等農作物,華北地區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東北地區主食為大米,出產優質的東北大米。華北地區主食為麵食。
㈨ 中國主產大米有那幾個省份
目前南方稻區約占我國水稻播種面積的80.16%,其中長江流域水稻面積已佔全國60.7%,北方稻作面積約佔全國的16%。以2007年為例,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較大的省份有湖南、江西、廣西、廣東、四川、安徽、江蘇、湖北、黑龍江、浙江、福建、雲南等12個省(區)。
其播種面積和產量佔全國的85%左右。分品種來看,早稻生產共有13個省,全部分布在南方,其中湖南、廣西、江西、廣東等4省,播種面積佔全國的75%以上;中稻及一季稻生產分布在除廣東、海南和青海以外的全國各地。
其中四川、江蘇、黑龍江、安徽、湖北、雲南、湖南、重慶等8省(市)播種面積佔全國的70%以上;晚稻生產分布在南方15個省,與早稻分布相近。
(9)中國水稻產糧大省有哪些擴展閱讀
分布范圍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
1、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我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2、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
3、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4、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5、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6、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參考資料網路——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