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青年導演有哪些

中國青年導演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23 11:56:38

A. 第五代導演們簡介如題 謝謝了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陳凱歌: 陳凱歌(1952- )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自1984年至今,他導演了《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圍重要國際電影節,有的在戛納等重要電影節獲大獎。陳凱歌的成就,首先在於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對人的本體與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他善於剖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與影響,展現人的復雜性,同時,針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他的影片充滿了對更和諧、更明智的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與響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 陳凱歌導演的影片: 1. 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講述抗戰期間,八路軍的文藝工作者顧青從延安到山區采風,寄宿一貧苦的農家。其女兒翠巧因葬母和為弟弟訂婚,收了一個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禮,訂了娃娃親。顧青帶來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發了新的憧憬。這種憧憬,使她最終逃出夫家,夜渡黃河,投奔八路軍。《黃土地》的成功在於它僅僅把故事當作外殼,它通過超時空的開拓,抒發了作者對土地、對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中許多非情節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廣闊天垠、氣勢磅礴的黃土地,安詳博大、氣象萬千的黃河形象,甚至許多風俗民風的描寫,例如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都和人物緊緊結合在一起,成為整個銀幕形象的重要構成。影片在攝影、色彩、造型、構圖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無不內蘊深意。《黃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與人物的三者統一,以敘事因素、隱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統一,表現了陝西高原古樸、蒼涼、深厚的民風,表達了創作者對民族特性、農民命運的思考。影片獲1985年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獲1985年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等6項國際獎。 2. 這時期被稱為"探索電影"的還有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吳子牛導演的《喋血黑谷》、田壯壯導演的《獵場扎撒》、《盜馬賊》等。 3.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陳凱歌拍出大異於以往風格的《霸王別姬》。影片藉助於幾位京劇演員人生、命運的曲折展現對人的生存理想與現實存在著的永恆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與闡釋。影片因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及內蘊的豐厚的東方化的人文主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8項國際獎。 張藝謀: 張藝謀(1951- )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最初擔任攝影。他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贊譽。1981年獨立執導《紅高梁》,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有的獲大獎。張藝謀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那種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張藝謀電影在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張藝謀導演的影片: 1. 八十年代末期以後,中國電影市場的急劇變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難以為繼。中國的中、青年導演在藝術追求上走向分化。部分導演拍出了探索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影片。其中,黃建新導演的《黑炮事件》、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是最有代表意義的作品。《紅高粱》以嶄新的藝術形式,描繪了中國二、三十年代一夥農民古樸、野性的生活和他們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過程。影片的劇情構成極具戲劇性,通過人物塑造贊美生命的自由。愛就真愛,恨就真恨;大愛大恨,大生大死。情節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電影語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明快、緊湊、張馳有度的節奏,畫面、色彩、光線及其所構成的視覺形象,生動,濃烈。 影片獲1988年第8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獲1988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獲1988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熊獎等8項國際獎。 2.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張藝謀拍出了完整紀實風格的《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個"民告官"的故事,贊頌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強、自信,贊頌了法制觀念的覺醒。影片獲1993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94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並獲義大利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等3項國際獎。 吳子牛: 吳子牛(1953- )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吳子牛的代表作基本都是屬於戰爭題材的作品。其中有《喋血黑谷》、《晚鍾》、《歡樂英雄》、《陰陽界》、《南京大屠殺》。吳子牛創作的一個重大特色,便是對戰爭的思考。戰爭與人的關系,消洱戰爭,呼喚和平,是他創作的母題。在《喋血黑谷》中展現的是戰爭氛圍中面臨生死的心靈搏鬥;《晚鍾》則以人性的真誠,撫摸著戰爭給一切人留下的累累傷痕;《南京大屠殺》也不單純的去寫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而是貫注了在這場戰爭中,中日兩國人民都是受害者、從人性高度俯瞰戰爭的立意。 吳子牛的作品風格獨樹一幟,在外觀的嚴峻、粗獷中,蘊含情感的綿綿細流,深沉、凝重,充溢真誠與詩情。他的大多數影片均獲得國際、國內的獎項。 吳子牛導演的影片: 軍事題材巨片有1995年葉大鷹導演的《紅櫻桃》和吳子牛導演的《南京大屠殺》。這兩部影片都以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它們的共同點是將戰爭作為背景,著力於寫戰爭中人的命運,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與難以彌合的心靈創傷。 (1977-1997),這時期被稱為"探索電影"的還有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吳子牛導演的《喋血黑谷》、田壯壯導演的《獵場扎撒》、《盜馬賊》等。 田壯壯: 田壯壯(1952- ) 於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先後執導影片《九月》、《獵場扎撒》、《盜馬賊》。田壯壯創作的突出特點是影片對人的心靈,對大自然的關注。《獵場扎撒》中對樸素淳厚的蒙古族習俗的歌頌,對遼闊壯美的大自然景觀的展現,表現了創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間和諧、平衡的理想境界。《盜馬賊》從人類生存和心理的需要探求了人與宗教、人與自然的關系。田壯壯影片敘事的模糊、哲理的飽滿,情感描寫的細膩流暢,形成創作上的別具一格,同時也造成與多數觀眾的疏離。田壯壯後來拍攝的《鼓書藝人》、《搖滾青年》、《大太監李蓮英》在影片風格上有較大改變。 黃建新: 黃建新(1954- ) 於198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1985年以處女作《黑炮事件》震動影壇。其後,陸續執導《錯位》、《輪回》、《五魁》、《站直羅,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埋伏》等。多部影片在國際國內評獎中獲獎。黃建新不同於其他"第五代導演"的創作特點是,他的目光幾乎都注目於城市,關注現實,關注青年;影片的主題總是直面人生,表現出對社會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生活中普通人,致力於對他們性格、心理的剖析。黃建新的藝術手法樸素、平實、自然、沉穩,注重生活化、寫實性,以小見大,以平見奇。自《黑炮事件》開始便有的冷靜的幽默與戲謔,一直貫穿於他所有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在"第五代導演"中間自成一道風景。

B. 中國最年輕的導演·有哪些

曲爾傑,1996年出生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2013年出道
2015年發行了第一首情歌單曲【單戀】
深受年輕人的喜愛,2016年發行了母語單曲【拉佳羅】
除了唱歌也會演戲,2015年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黑幫叛逆】
進入觀眾視野影響了玉樹電影的啟發
2016年自導自演的電影【血雨谷】在西藏微電影大賽上獲得了最佳青年導演獎,不僅僅是歌手演員導演等身份在西藏還是特別有名的
攝影師

C. 中國最知名的二十四位導演,你知道哪幾位

有:陳凱歌 、張藝謀 、馮小剛、 李安 、姜文、王家衛、 侯孝賢、 徐克、 吳宇森、何平、徐崢等。

1、陳凱歌

陳凱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執導的《霸王別姬》被認為是中國文革後最有藝術價值的一部電影,詮釋中國半個世紀風雨變換人物命運。至今仍為唯一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中國導演。在第47屆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5 、姜文

姜文,中國著名電影演員、電影導演。1980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1984年畢業於中戲,同年進入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闌記》等優秀劇目。

2010年末上映的賀歲電影《讓子彈飛》刷新了國產電影的多項票房紀錄,並斬獲國內大小獎項二十餘個。2018年7月13日,自導自演的電影《邪不壓正》公映。

D. 90後導演李知儒:曾欠債1200萬,用喜劇演繹坎坷創業

李知儒,1990年生,2013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廣播節目編導專業,河南本土影視人,《煽瘋點火》是其第一部院線電影,也是他規劃在十年中完成的鄭汴洛追夢三部曲電影系列之一,此前已於2019年12月24日上映。

時間回到2018年5月,就在電影開機前十多天,李知儒還在擔心一切能不能正常推進,因為原計劃300萬的電影投資只落實了一半——新導演、年齡小、非科班出身、尚未有成熟作品,扛不住投資人「什麼學校畢業的」「拍過什麼作品」「回報率多少」幾個發問。

影視行業知識分享平台畫外hoWide、哪吒兄弟影業和凡影數據曾以60位已有一部長片作品的青年導演為樣本,聯合發布了《2017年中國青年電影導演生存狀態調查報告》。報告顯示,38%受訪導演的處女作是自己出資,在一年之內籌到資金的僅有41%,而投資問題也成為受訪青年導演項目失敗的首要原因。

內地影評人張小北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是一個悖論,你想要別人投錢給你拍電影,首先你得有一部電影證明你自己的能力。所以你第一部電影要怎麼找到投資,就變得特別難。」

從大學時代有了故事構想,到2017年中正式撰寫劇本,再到2018年上半年在不同投資人的拒絕中輾轉,最終為了籌款,把自己所有的信用卡都套現了,且連500塊錢的支持都會接受,這樣的李知儒不願就此放棄。「我當時就想用開機儀式證明我的決心,我想只要一開機,應該還有得到後續投資的機會。」

2018年6月,《煽瘋點火》正式開機。開機後不久,父親和弟弟得知情況,支持了150萬。隨後在拍攝和宣發中,截至上映前,李知儒又陸續從不同渠道爭取到了200萬資金,「上映前十多天才剛剛把所有關節打通」。

2008年,青年電影導演周子陽回到家鄉內蒙古鄂爾多斯,感受到了經濟高速發展對人性、倫理的沖擊。他聽到了孩子們因為家庭經濟糾紛將父親綁架的故事,也為撕裂的 社會 流下眼淚,這些都成為獲得多個獎項的電影《老獸》誕生的背景。而為了還原家鄉氣息,周子陽在片中全部起用內蒙古演員。

忻鈺坤、張大磊,近年來涌現出的青年電影導演不少也都將個人生活經驗融入了電影之中。文娛產業新媒體《三聲》曾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洋在《中國的新獨立電影時代到了》中提出的觀點做解釋:相對於中國之前所存在的獨立電影,這些年輕的電影創作者「對 情感 和 社會 深度的探求轉移到私人化的經驗的把握和應對上,在自我、市場和體制之間尋找平衡點」。

對於李知儒來說,也是如此。

《煽瘋點火》中的單小楓,反復創業失敗、借高利貸遭逼債、與父親沖突又和解、最終實現夢想,一個小人物跌跌撞撞的成長故事的背後,映照著的,是李知儒一路走來的經歷和他內心的嚮往。

畢業後兩三年,李知儒在鄭州開著一家酒吧,還沒有專職拍電影。2016年中,酒吧生意失利,李知儒欠下1200萬債款。「走投無路的時候也借過高利貸,那種天天被人堵上門要求還錢的滋味,我都嘗過」。

為償還債款,李知儒幾乎把一切都賣了,包括他那四五輛車。那年夏天,迷惘中的李知儒開著僅剩的一輛從前用來拉貨的小麵包車,開始了一場沒有目的地也沒有期限的旅行。

行到新鄉市寶泉 旅遊 度假區時,站在景區湖邊盯著湖面的微波,李知儒突然一個猛子扎進了湖水,繼而便被遊人拉了上來。「那時突然就覺得之前活錯了。那一刻你才發現,你不是想掙多少錢,你只是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李知儒回憶。

行程繼續。半年裡,東至青島、西至敦煌、南至三亞、北至內蒙古,李知儒白天開車,晚上鑽進睡袋睡在車里,就這樣看遍了祖國風景,也在廣闊的風景中不斷進行自我療愈。

2017年春節,李知儒受邀擔任河南電視台《2017出彩中國夢》春節聯歡晚會現場製片,在這個契機下,想把個人經歷記錄下來的李知儒決定去拍電影,也因此與一直在傳統行業經商的父親發生了爭吵。

「以後你是死是活跟我沒關系。」父親撂下了話。

「那行吧,你不用管我了。」李知儒也撂下了話,年夜飯沒吃完就離開了家。

此後李知儒開設影視公司,也曾因為不了解影視行業的回款周期而一度再次陷入運營困境。「也曾想不明白命運,但是後來才明白,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特別的經驗。如果沒有這些經歷,我感知不到這些故事,也變不出來,最終這些反而成為一種創作上的養分。」 李知儒說。

所以李知儒回憶自己的第一部微電影《追夢青年》是「我把我內心想拍的東西、積累的第一口氣,一下子抒發了出來」,而鄭汴洛追夢三部曲之二《青春如火》與之三《隔岸觀火》在李知儒的規劃中,同樣是追夢故事:《青春如火》將會是一個關於年輕人在同學的幫助下實現研發機器人的夢想的故事,《隔岸觀火》則將講述一個河南人幫助外國人實現夢想的故事。

「這個世界上光鮮的成功故事太多,但背後的失敗往往無人揭曉,我想在電影里把這些被折疊的過程呈現出來,把追夢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籌備《煽瘋點火》時,只是想把心中的故事拍出來的李知儒,沒想到會認識曾登上央視春晚舞台表演相聲的河南籍演員曹隨風與河北籍演員賈旭明、笑星於根藝、曾參演《炊事班的故事》的相聲演員劉小寶等人,而這些人也都加入了《煽瘋點火》的拍攝。

和這些演員相對應的,是李知儒在小人物跌跌撞撞的命運中,對喜劇的追求。李知儒也在電影中專門設定了 搞笑 擔當、黑幫「花姐」這一角色,不斷調節電影氛圍。

這其中既有藝術性和商業性平衡的考量,也有對於普通人的關懷。「目前為止,世界上沒有國界的影片,就是動作片、愛情片和喜劇片,比如卓別林,你看看畫面就能看懂。我會把這種勵誌喜劇堅持到底,這樣更容易和我們普通人共鳴,才能讓大家脫離現在的痛苦,迎接更美好的未來。」李知儒說。

但如今,票房和版權售賣等各種營收,慢慢覆蓋了拍攝《煽瘋點火》的成本,李知儒尚未實現盈利,在拍電影之外他還要承接不同的商業活動來維持運營和創作。

對於他來說,一切只是還能堅持,「但是我能在這種創作中感受到愉悅」。

相比北上浙等地,曾經有《快樂星球》《少林寺》等一系列優質影視作品的河南影視產業,近年來發展不及往日強勢。

李知儒覺得河南早已不是過去 社會 普遍認知的模樣,他想挖掘河南的特色文化,這也是他策劃鄭汴洛追夢三部曲的原因之一,以三座典型的河南城市,展現出不一樣的河南。

但是李知儒並不將自己局限於此。「我夢起始的地方是在這個地方,但我也不想標榜自己說一定要為河南人或者為中國人拍電影。我最根本的目標是,我只想為觀眾拍電影,為我自己拍電影。」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

編輯 楊陽

審核 田震

E. 劉瑞勤導演有什麼作品

劉瑞勤------導演/編劇

閱讀全文

與中國青年導演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援伊朗醫生有多少報酬 瀏覽:381
印度餅名字怎麼樣 瀏覽:478
在越南住一個膠囊酒店多少錢 瀏覽:459
印度的劉怎麼寫 瀏覽:800
越南缺哪些中國產品 瀏覽:845
義大利空耳什麼意思 瀏覽:719
為什麼伊朗有絲綢 瀏覽:22
伊朗的祖先是哪個國家 瀏覽:440
英國mi6是多少碼 瀏覽:88
上海直飛越南多少時間 瀏覽:926
中國現在多少人口2019 瀏覽:523
為什麼中國人比印度人團結 瀏覽:123
越南山裡做什麼好吃 瀏覽:355
印度為什麼技術落後外包產業好 瀏覽:339
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東埔寨是什麼 瀏覽:988
印度人為什麼要講話 瀏覽:947
印度是哪個國家的軍工 瀏覽:918
印度左右逢源是怎麼回事 瀏覽:70
歐陸戰爭義大利第一關怎麼打 瀏覽:655
印尼電信廣告什麼歌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