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改什麼改革

中國改什麼改革

發布時間:2022-08-23 18:47:55

A. 中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
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
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B. 40年前改革開放,改了什麼,不改什麼,怎麼樣改

40年前改革開放將計劃經濟改為自由市場經濟,成立了證券市場。

第一、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第二、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2)中國改什麼改革擴展閱讀:

改革開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小崗村從而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解放思想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

在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和支持下,依靠理論界、新聞界和從事實際工作同志的緊密配合,這場討論終於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作了理論和輿論上的准備,在黨和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C.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哪幾次改革

一、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幣制改革

1935年國民政府廢止銀本位制﹐實行紙幣制的一次幣制改革。1935年11月 4日起實行。中國疆城遼闊﹐貨幣制度一直很復雜混亂﹐嚴重地影響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

並且不利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金融的穩定。1933年3月﹐國民政府廢兩改元﹐實行銀本位制﹐雖對貨幣制度進行了一次改革﹐但整個中國的幣制仍非常紊亂。

四、土地改革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於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1947年11月至12月,一個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很快在陝甘寧、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華東等老解放區,東北等半老解放區,以及鄂豫皖、豫皖蘇、豫陝鄂、江漢、桐柏等新解放區廣泛開展起來。

五、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

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D. 我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哪些

我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決定》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決定》對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做了6個方面的部署,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中還提出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E. 中國歷史上三大改革

中國歷史上有三大改革。

第一,商鞅變法。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影響的改革。秦國從一個大家看不起的蠻夷之國,一下子變成了唯一擁有統一中國的實力的強國。商鞅的結局是悲慘的,但是其政策卻被繼承下來。秦國的文化落後,於是大批引進外國人才。以致於其後一百多年的政府首腦--丞相,基本都是外國人。經濟上,開發關西,開發巴蜀;軍事上更是無與匹敵;政治上,連荀子也認為秦國政府最具效率和最廉潔;管理上,採用的郡縣制,極大的提高了國家管理水平。這次變法,決定了此後兩千年的中國政治和文化。
第二,王安石變法。其實是兩次變法,均告失敗。其意願是好的,政策也基本沒有問題,然而卻無法推行下去。蘇軾、司馬光等人頑固守舊,不肯變通。加上宋神宗左右搖擺,又受不住老媽的眼淚,於是大宋江山從此無回天之力了。繁榮的宋朝經濟也承受不了巨大的官僚和軍隊的開銷,土地兼並,隱瞞人口和收入造成更大的財政缺口,社會矛盾終究無法緩解。列寧認為他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可惜是個失敗者。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政治改革的熱情只換來一江春水向東流。
第三,張居正改革。這是一次半成功半失敗的改革。成功,是因為在張居正當政的萬曆前十年,明朝確實實現了中興。失敗,是因為在他死後,他的學生們和同僚們都停止了這些措施。張居正的改革主要是「一鞭法」,即用錢來繳稅而不是用糧食布匹等實物。看似簡單,但是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採用這種方式。實物的長途運輸,勞民傷財,地方政府乘機盤剝人民,運輸時又要消耗當量不必要的人力和財力,而官府收上來的實物又很容易腐爛、破壞,而造成大量的浪費。採用這種方式則更加方便百姓和官府,減少大量的損失。萬曆十年間,國庫積攢了壹千多萬兩白銀(這些銀子後來大都用在出兵朝鮮抗擊日本的豐臣秀吉)。張居正死後,反對派興起,再加上萬曆被張老師壓抑了十年的心一下子放開,於是抄了張居正的家,改革也停止了,明朝的財政危機已經無法解決了。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不但沒能解決財政危機,反而引發了農民起義,明朝的滅亡也指日可待了。
其實還有一個最失敗的改革,就是王莽的改革,完全復古,不切實際,不但沒有能夠解決西漢的社會矛盾,反而加劇了矛盾,自取滅亡了。

F. 改革開放改的是什麼

改革開放改的是以下內容: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 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G.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哪些改革

一、商鞅變法(戰國)
1、目的:富國強兵。
2、時間:第一次改革始於公元前356年
內容:①實行什伍、連坐制度。
②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③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給予賞賜。
時間:第二次改革始於公元前350年
內容:①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國家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准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推廣縣制,廢除分封制。把全國分為41個縣,設縣令主持縣政,丞為副縣令,
尉負責軍事。
③統一度量衡。
④「塞私門之請」,移風易俗。以刺激小農戶數量的增加及其生產積極性的提高。
(二個廢除:)廢世卿世祿制、廢井田制
(二個獎勵:)獎勵軍功、獎勵耕織
(二個制度:)什伍制、縣制
(二項法律:)連坐、輕罪重罰
(最後全燒了:)焚燒詩書
3、作用:秦國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經過一百多年的
變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了。
4、評價:①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
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③商鞅施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④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穩固統治。
2、內容:①把全國田地改稱王田,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貴族、官僚和大地
主佔有者反對,農民不滿意,土地、奴婢買賣照舊進行。
②多次改變幣制,變五銖錢為大錢。--掠奪財產,很多人傾家盪產
3、結果:加劇了矛盾,終於失敗。引發農民起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2、內容:
經濟上實行均田制:①把國家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
②受田農民納租、納調;
③受田農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遷都洛陽;
②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
文化上漢化政策:①採用漢姓;②改穿漢服;③學說漢話;④提倡與漢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范仲淹改革(慶歷新政)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慶歷五年(1045年)初
1、背景:積弱積弱的局面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階級矛盾尖銳,北宋統治岌岌可。
①中央積貧積弱
②慶歷新政,革除弊端(改新除弊)
2、目的緩和社會矛盾,挽救封建統治危機。
3、中心:整頓吏治,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4、內容:(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僥幸,即限制僥幸作官和陞官的途徑。
(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
(四)擇長官。
(五)均公田。
(六)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
(七)修武備,即整治軍備。
(八)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
(九)重命令,即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
(十)減徭役。
5、結果:失敗。
原因: 1、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
2、宋仁宗對朋黨的防範。
3、改革過於激進。
6、影響: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統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

五、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1、背景:積貧積弱的北宋――――根源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積弱:原因:(1)集中軍權。調兵權與領兵權的分離,實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權,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3)荒年招募流民當民,軍隊素質下降。
(4)步兵為主,武器質量差,影響軍隊戰鬥力。
表現: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對遼和西夏戰爭敗多勝少。
積貧:原因:三冗(1)冗官(集中行政權分割宰相職位,官職增加;科舉取士;多恩
蔭法授官多
2、目的:直接目的: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積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3、指導思想開源、富國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4、措施
(一)富國(農業和商業)
農業:A、青苗法(最有矛盾)作用:保證農業生產、免受高利貸盤剝、擴大政府收入。
B、農田水利法(最沒有爭議)作用:促進農業生產。
C、免役法 作用:保障農時,擴大政府的收入、打擊官僚地主利益。
D、方田均稅法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打擊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商業:A、市易法作用:政府調節市場、平衡物價、增加政府收入、打擊了大商人的利益
B、均輸法作用:政府調節市場、增加政府收入、打擊了大商人的利益。
(二)強兵
A、保甲法 作用:保證兵源、維護基層社會治安。
B、保馬法作用:保證軍需,節約財政。
C、將兵法(重點)作用:改變兵將分離的局面、提高軍隊戰鬥力
D、設軍器監 作用:提高武器質量
(三)取士
A、改革科舉制(考試內容的改變)
B、整頓太學,重編教科書
C、惟才是用
5、評價:
(1)進步性: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軍事實力,一定程度上
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局面。
(2)局限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變法以開源為指
導思想,利用國家行政強制進行收購、運銷。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新法
過於急進。
(3)性質: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以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
(4)失敗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強烈反對;指導思想有誤(偏重理財、違
背經濟規律);宋神宗後期的動搖;用人不當,危害百姓;沒有觸及社會
根本問題(根本原因)。
拓展1、王安石變法和梭倫改革的比較:
同:(1)背景社會矛盾激化,威脅統治;目的:緩和矛盾,維護統治。
(2)內容比較全面,以經濟措施為核心。
異:(1)梭倫:平民與貴族,工商業奴隸主與貴族矛盾。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
(2)指導思想:
(3)梭:債務問題;政治經濟改革。王:財政問題、經濟、軍事、教育改革。
(4)性質:梭倫隸主階級;王:地主階級。
(5)影響:梭成功(經濟和政治,漸進,廣泛支持)王失敗:急進大地主、
大官僚和農民的反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②變法都得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持。
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④變法者個人的改革的意志堅定,失敗後兩人的命運基本相同。
⑤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
不同點: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分調整
生產關系。
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
④結局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成功的改革。 王安石變法則失敗了。

H. 中國近代的改革有哪些

重大的改革有:
1、18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在朝廷的代表是「老六」奕忻,地方大佬主要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指導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主要成就有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漢陽鐵廠、蘭州機器總局、天津機器總局等(記得不清楚),後1884年中法戰爭和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宣告洋務運動破產,但翻譯了很多科學知識,引進了許多當時的先進技術,還涌現出一批科學家和工程人員,為推動社會進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2、1895年開始的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主要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主要想學習日本,實行「虛君共和」即君主立憲的政體。主要改革措施有:廢科舉、興科學,設京師大學堂等。起初慈禧太後默許,後袁世凱告密,說維新黨欲發動兵變,讓慈禧還政給光緒,慈禧大怒,遂鎮壓,以至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康梁遠遁,光緒被幽禁於瀛台,清朝也就此失去自我改革的最後一次機會。

3、「立憲鬧劇」。戊戌變法雖然被慈禧鎮壓,但仍然沒有全盤否定,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保留了下來。1900年庚子之亂後,清政府內部終於開始了改革的步伐,1905年廢除科舉,後派五大臣去西洋考察憲政,「預備立憲」,但其組建的「皇族內閣」,讓國人認清了滿清政府「預備立憲」本質上仍然是維護滿洲貴族的統治,於孫中山先生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相去甚遠。滿清岌岌可危,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槍打響

I.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改革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 (1)春秋: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2)戰國:魏國李悝、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齊國鄒忌變法,秦國商鞅變法(內容、作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①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國家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准許土地自由買賣;②廢除特權,獎勵耕戰。按軍功授爵,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限制工商業者的活動,禁止棄農經商。③建立縣制,全國設置31個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國家統一控制。作用:秦國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經過一百多年的變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了。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內容、結果)。背景:限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穩固統治。內容:①把全國田地改稱王田,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貴族、官僚和大地主佔有者反對,農民不滿意,土地、奴婢買賣照舊進行。②多次改變幣制,變五銖錢為大錢。--掠奪財產,很多人傾家盪產。結果:加劇了矛盾,終於失敗。引發農民起義。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內容、作用)。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內容:經濟上實行均田制:①把國家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②受田農民納租、納調;③受田農民服徭役和兵役。政治上①遷都洛陽;②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文化上漢化政策:①採用漢姓;②改穿漢服;③學說漢話;④提倡與漢族通婚。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後周:世宗改革(內容、作用)。內容:①減免苛捐雜稅,安頓流亡農民;②嚴厲懲治貪官污吏;③整頓軍隊,加強訓練,嚴肅軍紀。作用:社會經濟得到恢復,軍隊戰鬥力大為提高。 (6)北宋:王安石變法(時間、背景、內容、作用、失敗原因)。背景:由於軍隊的不斷擴充和官僚機構的膨脹,北宋中期出現一系列統治危機:①軍費和官俸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②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農民賦稅負擔不斷加重,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經常爆發;③遼和西夏仍然威脅著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負擔沉重的"歲幣"。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內容:名稱內容目的和作用青苗法每年青黃不接時,官府向農民提供種子或貨款。收獲後,農民以20%的利息償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並能增加財政收入。募役法徵收役錢,用來僱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權,增加了政府收。方田均稅法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賦稅。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生產保甲法把農村人戶以保、大保為單位編定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大量農田得到灌溉。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失敗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用人不當。 (7)明朝:張居正改革(內容、作用)。內容:1581年,為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並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到田畝上,按田畝多少收稅。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雖然失敗,但改用銀兩收稅的辦法保留了下來。

閱讀全文

與中國改什麼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中國人比印度人團結 瀏覽:121
越南山裡做什麼好吃 瀏覽:353
印度為什麼技術落後外包產業好 瀏覽:337
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東埔寨是什麼 瀏覽:986
印度人為什麼要講話 瀏覽:945
印度是哪個國家的軍工 瀏覽:916
印度左右逢源是怎麼回事 瀏覽:68
歐陸戰爭義大利第一關怎麼打 瀏覽:653
印尼電信廣告什麼歌 瀏覽:30
中國入境可以帶多少手機電腦 瀏覽:267
怎麼看待伊朗捐款事件 瀏覽:512
越南富安有什麼好玩的 瀏覽:376
外國人到中國定居有哪些條件 瀏覽:983
印度到印尼要多少錢 瀏覽:17
義大利有什麼的手錶品牌排行榜 瀏覽:770
過去幾年中國有多少人口 瀏覽:702
非洲美女要多少錢才肯嫁到中國 瀏覽:964
越南的火龍果要怎麼運到中國 瀏覽:274
伊朗官方語言英語怎麼說 瀏覽:294
中國到越南火車經過多少站口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