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為什麼中國

為什麼中國

發布時間:2022-01-31 07:27:43

Ⅰ 「中國」為什麼會稱為中國呢

古之“中國”並非今之中國。“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周朝,當時的華夏民族因為擁有了相對先進的農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領導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禮儀制度。他們看到周圍的四夷仍舊裹著樹葉獸皮靠打獵為生,於是有了一種優越感,開始熱衷於將自己與四夷區分開。正是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人們將華夏民族所居住的區域稱為“中國”,意即中央之國,這是相對於周邊的南蠻、東夷、北狄、西戎而言的。這時的“中國”並非指一個國家,而是一種地理與文化概念,其意與“中州”、“中夏”、“中原”、“中華”差不多。

綜上,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是自古至今所有華夏兒女越南越認同的稱謂,是所有漢族及少數民族引以為豪的國家摡念。由此而產生的愛國情懷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維系和推動著國家、民族的繁延與發展。

Ⅱ 我們國家為什麼叫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文簡稱:中國.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Ⅲ 為什麼中國叫中國

一,
中國」從來都是一個名詞罷了!就是現在也不例外! 「中國」一詞在西周就有明確記載,可那時的「中國」不是指現在這個「中國」一詞的意思!意思是指「中央之國」的意思,其中「國」字也可以表示「城市」的意思,也就是「中央之城」的意思,跟首都的意思差不多! 每一個朝代都有「號」,比如說:清朝的國號是「清」,明代的國號是「明」,宋代的國號是「宋」,但是他們都自認自己是「中國」(中央之國的意思),而古代人都不承認鄰國是「中國」(中央之國的意思)。 而到了辛亥革命後,人們把「中國」一詞當成「中華民國」的簡稱。 現在也一樣,現在我們所說的「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說「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所以「中國」從來只是一個名詞,並不是指我們祖國的名字,只能說「中國」是我們國家的簡稱。
二,
在古代,人們所說的「中國」,並不是現在的「中國」。
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後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於商朝的國都位於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於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Ⅳ 為什麼中國叫China

1. 梵文(或者說泛印度文化圈)在很早就把蔥嶺以東的某大國叫 Cīna (音近普通話「基那」)。據說書證可以早到先秦時期。很多人認為這是「秦」的對音,或者也有如音韻學家鄭張尚芳「支那」真正的來源一文所說,是晉的對音。都認為此詞原本就是指中原王朝的。但是看玄奘記錄的唐代印度各地關於支那的傳說,如「漢日天種」、「漢持來」什麼的,沒事就送個公主王子往北印度,感覺並不一定是中原王朝。

2. 不管怎麼說,隨著印度文化圈的擴張,Cīna 一詞在後漢六朝之際,肯定已經固定指中原王朝了。所以印度文化圈或者曾為印度文化圈的南亞、東南亞各國,歷來都把中國叫 cina 或者其語音變體。並且隨著佛教在東亞盛行,反過來進入漢字文化圈中成為支那、脂那、至那、震旦(來自 Cina 派生詞 Cin(a)stan(a) ,又是支那又是斯坦的)等詞形。
3. 雖然印度佛教學者並不對中國有什麼特殊的感情(高看之便是象、寶、馬、人四世界主之一的「人主」,低看之就是 mleccha,也就是「邊地」),但是 Cina 的音譯詞,在漢字文化圈始終是富含褒義的,比如「文物昌盛之大國」之類意蘊,這種褒義在現存的「震旦」用法中還可以管窺;不過,因為是帶有異文化性,又是固定指地理-文化區域,自然不存在王朝國名帶有的帝國政權與文化地區裹絞不清的缺點,或者「中國」一詞帶有的儒家傳統「天下」觀、「華夷」觀的潛台詞。
4. 在早期,印度文化圈幾乎完全隔開了東北亞與世界其他地區,因此其他地區了解中國幾乎必然經過其中介。又因為伊朗語缺乏c(如上所說,讀拼音j)這種塞擦音,所以他們就把Cina讀成了Sina,並作為中介借給了希臘語、拉丁語等歐洲地區。這就是英語高階表達中,漢的、中國的一意常用Sino-這一詞根的來源。
5. 物換星移,當馬可·波羅順著已經突厥化的絲綢之路到達大汗之國的時候,他並沒有關於 Cina 或者Sina的任何知識。他只知道汗八里附近的國土叫 Cathay,大江以南的新征服國土叫 Manji。前者來自契丹,Qitay;後者來自北方漢語對南方人的蔑稱「蠻子」。
6. 又數百年後,耶穌會士從海路來到廣州灣,深度接觸了這個東南亞向導稱作 Cina 的國家。這些西儒游歷南京、北京以及帝國腹地,知道他們自稱大明國,或者中國,也就是 Middle Kingdom。Cina 這個詞又一次傳入西方,成為現在泰西各國使用的 China 等詞形。不過他們還面臨一個問題,應該在歐亞大陸東端出現的,那個馬可波羅記錄的大汗之國在哪裡?莫非那個富饒的大汗之國,只是大明北邊韃靼人的一部分?南來的利瑪竇等人不禁猜測。
為了尋找 Cathay,葡屬印度派遣另一支探險隊從中亞出發尋找,隨著突厥人的商團,他們在北京與利瑪竇會合了,並且,當時的突厥人還按其傳統稱北京為汗八里,叫中國人黑大衣。
7. 這樣,歐洲世界對東亞地區的地理知識終於基本理清。馬可波羅的Cathay就是現在耶穌會兄弟所在的 China,Sina 顯然是 China 一詞的希臘形式,在學術使用中也得到了復興。歐洲各國之稱呼中國為 China,就此定型。

Ⅳ 為什麼中國又被稱為九州

九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

至遲自漢代起的華夏之區域與《禹貢》所載九州之區域等同,九州等同於漢地。又有「東夏」、「南夏」、「西夏」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1912年後,「中國」是指代含有漢地、藏區等各個民族地區在內,達960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5)為什麼中國擴展閱讀:

一、詞語來源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 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漢地的代名詞。

九州區域范圍劃分也不同。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范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二、漢九州范圍

西漢有十三州,分別是並州、冀州、幽州、青州、兌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與並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涼州本來是屬於雍州的;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劃歸九州中的揚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而司隸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Ⅵ 我們的國家為什麼叫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一詞的英語republic來自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

共和一般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

(6)為什麼中國擴展閱讀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9日,會議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

9月30日下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產生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其他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Ⅶ 為什麼叫中國

對此問題。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

Ⅷ 為什麼中國是china

China, C大寫, 這是中國的意思。
china, c小寫, 則是瓷器的意思。任何地方生產的瓷器都可以叫 china,並不一定代表中國瓷器。

CHINA與中國的關系

1、與瓷器的關系
進入十七世紀,西歐皇室和宮廷開始興起收藏中國瓷器之風。現藏德國卡賽爾(Keisel)郎德博物館的一件青瓷碗,上有卡澤倫博格伯爵(1435-1455)的紋章圖案,是現存歐洲最早有年代標識的明朝瓷器,幾百年來一直是黑森家族的傳家寶。葡萄牙開辟新航路之後,瓷器也成歐洲社會最珍貴的禮物。瓦斯伽·達·伽馬、阿爾曼達都曾以瓷器博取葡王曼紐埃爾一世的歡心。現存里斯本科特斯陳列館(Jose Cortes)中印有曼紐埃爾一世(1469-1521)紋章的青花執壺,是中國最早為西歐特殊訂貨製造的外外銷瓷。正德、嘉靖年間,這類訂貨大多經葡萄牙販往歐洲。1604年荷蘭人洗劫了裝載瓷器返回歐洲的葡萄牙大帆船聖·卡特林號(Santa Caterina),將這批中國瓷器取名Kraaksporeleint,運往阿姆斯特丹拍賣,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也參與購買,於是中國陶瓷的影響在歐洲不脛而走。
發端於十七世紀末,延續至十八世紀末葉的歐洲洛可可式(Rococo)藝術風格,以生動、優美、輕倩、自然為特色,其倡導的藝術作風與中國藝術風格中的精緻、柔和纖巧和幽雅殊途同歸。<U>[font color=#0000cc]洛可可[/font]</U>風格盛行於法國,法國人對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尤為偏愛。那時法國正是歐洲文藝、美術、戲劇、禮節、服飾、裝潢仿效的中心,所以具有「中國風格」的物品流傳整個歐洲社會。
瓷器初入歐洲,法國人用當時社會流行的小說《牧羊女愛絲坦萊》中的男主人公賽拉同(Celadon)來稱呼青瓷。法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馬扎蘭創辦中國公司,到廣東訂造標有法國甲胄紋章的瓷器,凡爾賽宮內列有專室收藏中國陶瓷;而十七世紀的英國人直接用「中國貨」(Chinaware)指稱來自中國的瓷器。英國女王瑪麗二世也醉心華瓷,在宮內專門設置許多玻璃櫥以陳列各式瓷器。於是英國社會以華瓷裝飾和日用的風氣便流行起來,瓷器漸成客廳和內室必不可少的陳設。
China一詞也隨著中國瓷器在英國及歐洲大陸的廣泛傳播,轉而成為瓷器的代名詞,使得「中國」與「瓷器」成為密不可分的雙關語。
另據《英漢詞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億 主編譯,國防工業出版社,1987年)China詞條介紹,China做為瓷器的涵義,是源於波斯語chini(中國的或中國人),由於受到China表示中國這種表示法的影響,產生了母音音變,由chini變為china,成為瓷器的專有名詞。
至於這種變化最終在何時最後確定下來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於中國古代陶瓷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陶瓷傳播之路,使得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將中國與瓷器永遠地結合在了一起。還有因為當時生產瓷器地方是昌南。所以叫china。

2、與古梵文的關系
二十世紀之初,China一詞起源問題,學界曾經討論,眾說紛紜,未定一是。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來指我華夏。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他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羅多王朝時彼邦人士對黃河流域商朝所治國度的美稱。「智巧」與慧苑所說之「思維」內涵略有不同,想系詞義因時代而演變所致。
外邦對我華夏稱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後曰拓跋Tabac,最後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國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販瓷器到歐洲,稱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漢譯應該是「支那瓦」。陶瓷產品,古稱瓦器。此處ware應是瓦之譯音。支那瓦者,中國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國名,初無瓷器一義。後來省掉ware,簡稱為China,才小寫其字頭,獲得瓷器之義。這已經是晚近的事了。

3、與絲綢的關系
從西方語言演變歷史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史的角度進行考證,認為「CHINA」一詞來源於絲綢。
按照歐洲語言的演變歷史,對絲綢與「CHINA」一詞之間的關聯作了解釋。在希臘文明時期,中國的絲綢已經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了歐洲,於是希臘文中也出現了「絲」這一詞彙,希臘文中「絲」的發音與中文相近。隨後,在拉丁文中,「絲」的發音已經基本與以後「CHINA」的發音相近,在法文中,「絲」的拼寫則為「CHINE」,與英文「CHINA」的發音與拼寫已經非常接近,最後再從法文正式「過渡」到了現在的「CHINA」一詞。
英文在對「中日甲午戰爭」的翻譯中,中國被譯成「SINO」,這與拉丁文中的「絲」比較接近,而在印度語中,「絲」被稱為「CINA」,後來口譯成「支那」。
絲綢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種載體,在西方人眼裡,絲綢是中華古代燦爛文明的象徵,因此,英文中「中國」的翻譯「CHINA」源自絲綢就順理成章了。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入境有什麼葯品 瀏覽:96
印度局勢如何升級 瀏覽:530
義大利為什麼稱旅遊之國 瀏覽:700
中國郵政是做什麼的 瀏覽:650
義大利語結帳怎麼說 瀏覽:30
188英國幣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34
英國有什麼名牌兒鞋 瀏覽:508
越南軍隊有多少人口 瀏覽:259
友誼關到東興越南街有多少公里 瀏覽:129
印度旅行注意哪些人 瀏覽:303
伊朗襲擊傷亡多少 瀏覽:911
伊朗為什麼能進入太空 瀏覽:470
越南一隻炸雞多少錢 瀏覽:264
伊朗怎麼報復美國視頻 瀏覽:507
俄羅斯和中國哪個國家混血好 瀏覽:486
伊朗藏紅花有什麼效果 瀏覽:616
和平精英國際服如何充點卷 瀏覽:462
印尼黑酸枝傢具什麼顏色 瀏覽:60
印尼女孩眼睛流鑽石是什麼 瀏覽:525
如何應對印度邊境沖突 瀏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