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都有些什麼舞蹈
一、《大武》是周代編創的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的樂舞作品,屬《 六舞》之一。共分為六段:(一)在一段擊鼓聲後, 舞隊從北面上場,舞者都手執武器,列隊而立, 以歌唱表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二)舞隊兩面有人振鐸傳達軍令, 舞隊隨即分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有滅商。( 三)滅商後再向南進軍。(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穩定。(五) 舞隊再分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協助周王統治。 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復雜的隊形,形成整齊的隊式後, 舞者皆坐,作低勢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 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崇敬。全舞結束。 二、《靈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漢代祭祀後稷的樂舞。 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現了開墾、耕種、鋤草、驅雀、收割、 舂穀和揚糠等勞動的生活,以此來紀念和歌頌後稷教民種田的功勞。 三、《盤鼓舞》(又名《七盤舞》)是漢代具有較高技藝性的舞蹈, 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 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盤鼓, 身體作跌倒姿態摩擊鼓面。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 若俯若爺、時來時往的姿態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 表現了深邃的意境。 四、《東海黃公》 是漢代具有一定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由兩個人扮演的角抵戲, 主要以動作來表現人和虎搏鬥的故事。據《西京雜記》所載:「 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發, 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蠃憊,飲酒過度, 不能復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 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 五、《劍器》是唐代流傳比較廣泛的屬健舞類的表演性舞蹈, 為女子戎裝的獨舞。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記述了他觀看這個舞蹈所給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孫氏, 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 這個舞有跳躍,有迴旋,有變化,進退迅速,起止爽脆,節奏鮮明; 或突然而來,或戛然而止,動如崩雷閃電,驚人心魄, 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練。」 六、《胡旋舞》唐代時從康國傳來的民間舞,舞蹈旋轉為主, 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詩, 生動地描寫了這個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 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 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 胡旋女的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的內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樂旋律、 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她旋轉時雙袖舉起,輕如雪花飄搖, 又像蓬草迎風轉舞。她的旋轉,時而左,時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勞。 在千萬個旋轉動作中,都難以分辨出臉面和身體。旋轉的速度, 似乎都要超過飛奔的車輪和疾徐的旋風。 七、《踏謠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間歌舞戲,據崔令欽《教坊記》載: 「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 妻銜悲,訴於鄰里。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 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 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至夫至, 則作毆斗之狀,以為笑樂。」我們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知道《 踏謠娘》 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編演的一部具有諷刺性質的歌舞小戲, 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沖突, 編演者有鮮明的情感愛憎態度和思想傾向。據傳,這個歌舞戲, 在宮廷宴會中上演,民間藝人在街頭也表演, 由此鮮明說明它是一出很受廣大歡迎的雅俗共賞的歌舞小戲。
『貳』 著名的古典舞有哪幾個
1,《扇舞丹青》
《扇舞丹青》是96級中國舞編導班的畢業晚會上的一段古典舞身韻表演,雖然只有一分多鍾,但一向喜歡玩扇的佟睿睿把這一普通的傳統道具揮舞得「似扇非扇」、「似劍非劍」,表現出來的藝術意象是「畫中有舞」、「舞中有畫」。
2,《蝶飛花舞》
《蝶飛花舞》由著名舞蹈演員江楠編舞,於中國對外文藝交流會舞蹈交流演出中演繹出了此舞蹈,並獲得了外國友人的一致好評,一舉奪得了當場的最佳舞蹈金獎以及最佳編舞獎。
3,《桃夭》
《桃夭》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整個舞蹈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舞者妙曼的身姿為觀眾塑造了如同小桃樹一般的少女形象。
4,《小刀會》
《小刀會》是上海歌劇舞劇院1956年建院後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全劇以「起義」「勝利」「抗議」「夜襲」「求援」「突圍」「前進」等場次展現了「小刀會」起義的歷史風貌。
5,《銅雀伎》
《銅雀伎》由北京舞蹈學院孫穎教授力作,講述的是三國時代(公元200-265)的舞伎鄭飛蓬與鼓手衛斯奴從小相愛。
但光彩照人的飛蓬遭魏王曹操、曹丕父子兩代的霸佔並倍受將官的欺凌,飛蓬因反抗被處死,已被挖去雙目的衛斯奴擊鼓相送,最後,飛蓬剪下一束青絲,輕輕放在戀人的身旁,踏著悲憤的鼓聲,一步步地走向刑場。
『叄』 中國古代舞蹈有哪些種類
生活舞蹈包括有:習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娛舞蹈、體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習俗舞蹈,又可稱為節慶、儀式舞蹈,是我國許多民族在婚配、喪葬、種植、收獲及其他一些喜慶節日所舉行的各種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在這些舞蹈活動中,表觀了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特徵。 宗教、祭祀舞蹈,是進行宗教和祭祀活動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靈庇佑、除災去病、逢凶化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或是答謝神靈的恩賜;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種禮儀性的舞蹈形式。過去人們用以表示對先祖的懷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對自己的保佑和賜福。 社交舞蹈,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的舞蹈活動。一般多指在舞會中跳的各種交際舞。另外,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在各種節日所進行的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多是青年男女進行社會交往、自由選擇配偶的社交活動,因此,也可以說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娛舞蹈,是人們以自娛自樂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動。用舞蹈來抒發和宣洩自己內在的情感沖動,從而獲得審美愉悅的充分滿足。 體育舞蹈,是舞蹈和體育相結合,以藝術審美的方式鍛煉身體,使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舞蹈新品種。如各種健身舞、韻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街舞HI-HOP,以及我國傳統武術中的舞劍、舞刀和象徵模擬各種動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戲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學校、幼兒園等進行審美教育的舞蹈活動,以及開設的舞蹈課程,用來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養人的團結友愛、加強禮儀,以及增進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藝術舞蹈,是指由專業或業余舞蹈家,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分析、集中、概括和想像,進行藝術的創造,從而創作出主題思想鮮明、情感豐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藝術形象,由少數人在舞台或廣場表演給廣大群眾觀賞的舞蹈作品。由於藝術舞蹈品種繁多,根據各個不同的藝術特點、大致可分為二類。 第一類、根據舞蹈的不同風格特點來區分,有:古典舞蹈、民間舞蹈、現代舞蹈、當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間舞蹈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範意義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歐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間舞蹈:是由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而形成的,並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理想和願望。由於各國家、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生活勞動方式、歷史文化心態、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現代舞蹈: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歐美興起的一種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當時古典芭蕾的因循守舊、脫離現實生活和單純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主張擺脫古典芭蕾過於僵化的動作程式的束縛,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 當代舞蹈(新創作舞蹈):即不同於上述三種風格的新風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據表現內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鑒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種風格、各種舞蹈表現手段和表現方法,兼收並蓄為我所用,從而創作出不同於已經形成的各種舞蹈風格的具有獨特新風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種經過宮廷的職業舞蹈家提煉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劇場舞蹈。"芭蕾"這個詞本是法語"ballet"的音譯,意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腳為運動部位的動作總稱。法國宮廷的舞蹈大師們為了重建古希秸融詩歌、音樂和舞蹈於一體的戲劇理想,創造出了"芭蕾"這樣一種融舞蹈動作、啞劇手勢、面部表情、戲劇服裝、音樂伴奏、文學台本、舞台燈光和布景等多種成份於一體的綜合性舞劇形式,在西方劇場舞蹈藝術中占統治地位達300餘年,至今已歷四個多世紀。1958年北京舞蹈學校建立引進俄羅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類,根據舞蹈表現形式的特點來區分,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組舞、歌舞、歌舞劇、舞劇等。 獨舞,由一個人表演的完成一個主題的舞蹈,多用來直接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雙人舞,由兩個人表演共同完成一個主題的舞蹈。多用來直接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現人物的關系。 三人舞,由三個人合作表演完成一個主題的舞。根據其內容可分為表現單一情緒和表觀一定情節,以及表現人物之間的戲劇矛盾沖突等三種不同的類別。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稱為群舞。一般多為表現某種概括的情結或塑造群體的形象。通過舞蹈隊形、畫面的更迭、變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動作、姿態、造型的發展,能夠創造出深邃的詩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組舞,由若干段舞蹈組成的比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個舞蹈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們又都統一在共同的主題和完整的藝術構思之中。 歌舞,是一種歌唱和舞蹈相結合的藝術表演形式。其特點是載歌載舞既長於抒情,又善於敘事,能表觀人物復雜、細膩的思想感情和廣泛的生活內容。 歌舞劇,是一種以歌唱和舞蹈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來展觀戲劇性內容的綜合性表演形式。 舞劇,以舞蹈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並綜合了音樂、舞台美術(服裝、布景、燈光、道具)等,表現一定戲劇內容的舞蹈作品。
『肆』 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舞蹈有哪些
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巫禮:兵舞、帗舞。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貴族子弟舞《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
魯國雅舞:《象簫》、《南龠》舞
兩漢時期
1、雅樂舞:主要用於祭祀
(1)武舞:劍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
(2)文舞:長袖折腰舞、掌上舞、盤鼓舞
2、俗樂舞:
郊祭樂舞、兵法樂舞、朝賀宴樂
舞四夷之樂:東夷之樂執矛舞、西南夷之樂執羽舞、西夷之樂執戟舞、北夷之樂執干舞(兵舞)
魏晉南北朝時期
宮廷舞:
(1)清商樂舞 是漢民族傳統民間樂舞的稱謂。
《白紵舞》、《大垂手》舞、《明君》舞、《巴渝舞》、《公莫舞》、《鐸舞》、《鞞舞》等。
(2)胡舞 主要指西北少數民族的舞蹈。
《天竺樂》是印度傳來的樂舞,
《龜茲樂》是來自新疆龜茲一帶的樂舞。
大唐時期(上)
宴享宮廷舞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軟舞、大麴、歌舞戲、百戲
(「十部之伎於庭,以備中外。一曰燕樂伎,二曰清樂伎(亦名「清商樂「),三曰西涼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麗伎,六曰龜茲伎,七曰安國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國伎,十曰高昌伎。 」)
燕樂:四部樂舞:《破陣樂》、《慶善樂》、《景雲樂》、《承天樂》。
清樂:《白紵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西涼樂:代表舞蹈是《獅子舞》。
天竺樂:佛教樂舞。
康國樂:又稱「胡旋舞」,是疾轉如風的轉圈舞。
立部伎中的《安樂》:城舞
《太平樂》:五方師子舞
《破陣舞》
《慶善舞》
大唐時期(下)
1、「健舞」
《劍器舞》
《胡旋舞》
《胡騰舞》
《柘枝舞》
2、「軟舞」
《綠腰舞》
《春鶯囀》
3、唐代大麴,又稱「法曲」,屬宴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散序,以器樂演奏為主;
(二)中序(拍序、歌頭),以歌唱為主;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為主。
著名的大麴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蓮》、《玉樹後庭花》等。
4、民間俗樂舞:
《大面》(《蘭陵王入陣曲》)
《撥頭》
《踏搖娘》
5、崇仙舞蹈:
《四方菩薩舞》、《五方獅子舞》、《天竺樂》、《雲韶樂》
『伍』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舞蹈
一、《大武》
《大武》是周代編創的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的樂舞作品,屬《六舞》之一。共分為六段:
1、在一段擊鼓聲後,舞隊從北面上場,舞者都手執武器,列隊而立,以歌唱表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
2、舞隊兩面有人振鐸傳達軍令,舞隊隨即分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有滅商。3、滅商後再向南進軍。
4、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穩定。
5、舞隊再分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協助周王統治。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復雜的隊形,形成整齊的隊式後,舞者皆坐,作低勢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得到了很好治理。
6、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崇敬。全舞結束。
二、《靈星舞》
《靈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漢代祭祀後稷的樂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現了開墾、耕種、鋤草、驅雀、收割、舂穀和揚糠等勞動的生活,以此來紀念和歌頌後稷教民種田的功勞。
三、《盤鼓舞》
《盤鼓舞》(又名《七盤舞》)是漢代具有較高技藝性的舞蹈,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態摩擊鼓面。
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若俯若爺、時來時往的姿態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了深邃的意境。
四、《胡旋舞》
《胡旋舞》唐代時從康國傳來的民間舞,舞蹈旋轉為主,故名胡旋舞。胡旋女的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的內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樂旋律、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她旋轉時雙袖舉起,輕如雪花飄搖,又像蓬草迎風轉舞。她的旋轉,時而左,時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勞。在千萬個旋轉動作中,都難以分辨出臉面和身體。旋轉的速度,似乎都要超過飛奔的車輪和疾徐的旋風。
五、《踏謠娘》
《踏謠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間歌舞戲,《踏謠娘》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編演的一部具有諷刺性質的歌舞小戲,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沖突,編演者有鮮明的情感愛憎態度和思想傾向。
據傳,這個歌舞戲,在宮廷宴會中上演,民間藝人在街頭也表演,由此鮮明說明它是一出很受廣大歡迎的雅俗共賞的歌舞小戲。
『陸』 有哪些較為經典的古典舞
古典舞首推《扇舞丹青》,雖然有點老,但一直有舞蹈家不斷改編、優化。扇舞一直很優雅,《扇舞丹青》舞得又像扇又像劍,把古典文化和書法文化等結合在一起,舞蹈中又體現出舞、樂、書、畫的意象。舞蹈《扇舞丹青》沒有情節,不存在戲劇沖突,最重要的是這個舞蹈打破了傳統女子舞蹈陰柔的風格,翻轉騰挪都體現出剛性。
舞蹈的風格剛柔並濟,真的讓觀眾有時而高山墜石,時而千里陰雲的感覺,既有人為造設的美,又有不施脂粉的自然美。
較為經典的還有《踏歌》,踏歌本身就是中國傳統的舞蹈,在兩千年前的漢朝就已經興起了,到唐朝更加流行,而現代新編的舞蹈繼承了傳統踏歌裡面綺麗優雅的部分,新加入的銜接與新的服飾、編排等,讓舞蹈更加行雲流水。
踏歌裡面有「翹袖」、「拋袖」、「打袖」、「搭袖」,盡顯少女的婀娜姿態,舞蹈整體上不拘一格,古拙典雅,同時又很活絡,有現代舞的美感,即使是外國人也能看懂,並且喜愛。
『柒』 中國民族特色舞蹈有哪些
孔雀舞、踢踏舞、麥西萊甫、扇子舞和獅子舞等等。
1、傣族孔雀舞
傣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表演者化裝為孔雀,舞蹈動作多為孔雀動作的摹擬和美化,動作矯健,形象優美,感情細膩, 舞姿姻雅。通過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 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 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為優美。
(7)中國古代舞蹈流傳至今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載歌載舞,自由活潑。中國民間舞蹈很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舞蹈與歌唱的緊密結合。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自由、生動、活潑,可以比純舞蹈易於表現更多的生活內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巧用道具,技藝結合。
中國的很多民間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長綢、手鼓、單鼓、花棍、花燈、花傘等等,這就大大地加強了舞蹈的藝術表現能力,使得舞蹈動作更加豐富優美、絢麗多姿。
情之所至,即興發揮。中國各個地區的民間舞蹈在流傳中,雖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規范,但也都有即興發揮的傳統,特別是在一些民間舞蹈家的身上這一點尤為突出。在他們情感最激動的時刻,常常是能出現閃爍著獨特光彩的舞蹈的時候。
『捌』 中國古代有什麼著名舞蹈
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舞蹈遺產,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很多,這里只選幾個有代表性的舞蹈作介紹。
一、《大武》是周代編創的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的樂舞作品,屬《六舞》之一。共分為六段:(一)在一段擊鼓聲後,舞隊從北面上場,舞者都手執武器,列隊而立,以歌唱表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二)舞隊兩面有人振鐸傳達軍令,舞隊隨即分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有滅商。(三)滅商後再向南進軍。(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穩定。(五)舞隊再分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協助周王統治。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復雜的隊形,形成整齊的隊式後,舞者皆坐,作低勢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崇敬。全舞結束。
二、《靈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漢代祭祀後稷的樂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現了開墾、耕種、鋤草、驅雀、收割、舂穀和揚糠等勞動的生活,以此來紀念和歌頌後稷教民種田的功勞。
三、《盤鼓舞》(又名《七盤舞》)是漢代具有較高技藝性的舞蹈,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態摩擊鼓面。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若俯若爺、時來時往的姿態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了深邃的意境。
四、《東海黃公》是漢代具有一定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由兩個人扮演的角抵戲,主要以動作來表現人和虎搏鬥的故事。據《西京雜記》所載:「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發,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蠃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
五、《劍器》是唐代流傳比較廣泛的屬健舞類的表演性舞蹈,為女子戎裝的獨舞。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述了他觀看這個舞蹈所給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這個舞有跳躍,有迴旋,有變化,進退迅速,起止爽脆,節奏鮮明;或突然而來,或戛然而止,動如崩雷閃電,驚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練。」
六、《胡旋舞》唐代時從康國傳來的民間舞,舞蹈旋轉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詩,生動地描寫了這個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的內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樂旋律、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她旋轉時雙袖舉起,輕如雪花飄搖,又像蓬草迎風轉舞。她的旋轉,時而左,時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勞。在千萬個旋轉動作中,都難以分辨出臉面和身體。旋轉的速度,似乎都要超過飛奔的車輪和疾徐的旋風。
七、《踏謠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間歌舞戲,據崔令欽《教坊記》載:「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里。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則作毆斗之狀,以為笑樂。」我們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知道《踏謠娘》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編演的一部具有諷刺性質的歌舞小戲,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沖突,編演者有鮮明的情感愛憎態度和思想傾向。據傳,這個歌舞戲,在宮廷宴會中上演,民間藝人在街頭也表演,由此鮮明說明它是一出很受廣大歡迎的雅俗共賞的歌舞小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