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他是蘇聯最後一位公民,乘飛船在太空飄了311天,為何祖國卻沒了
從事航天工作的宇航員,都需要敢於探險的品質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對於宇航員謝爾蓋·康斯坦丁諾維奇·克里卡列夫來說,他需要的可能格外要多一些。
1958年,克里卡列夫出生在了列林格勒,他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克里卡列夫也喜歡上了科學工作,並且在1981年畢業在了列林格勒機械學院。之後進入了科羅廖福能源航天集團工作,在這里他參與測試各種太空飛行設備和地面操作,同時亦參與設計空間交會對接設備等工作。
不過此時已經是物是人非,克里卡廖夫回來,他的祖國就已經不在了,克里卡廖夫的事情被媒體廣泛的報道,因此他獲得了一個外號:最後一名蘇聯公民。
但是有了這次教訓後,克里卡廖夫會放棄航天這項事業嗎?答案是否定的,蘇聯解體後,美國和俄羅斯在航天領域展開合作,等到1994年克里卡廖夫乘坐發現號太空梭起飛,他也是第一個坐著美國飛船上太空的俄羅斯宇航員,緊接著克里卡廖夫還在1998年和2000年趕往國際空間站,進行科學研究任務,並且在2007年成功退休,克里卡廖夫的選擇,也是讓人們感到羨慕。
B. 五十年前美國登月成功,當時中國媒體是怎樣報道的
如果是騙局,NASA沒必要製造像阿伯羅13那樣的驚險,如果是騙局,全球的科學家不會一直保持沉默,至於美國長時間未返回月球,那是資金問題,也是戰略問題,但決不是技術問題,要知道在當時的科研水平下(登月的計算機計算能力只相當於今天的計算器)登月要花掉數千億美元,目的無非是和前蘇聯爭太空大國地位,眼見蘇聯已追不上了,沒必要花大錢再干這種無實際意義的事。 在科學上沒必要搞民族主義,做到了就是做到了,美國人比我們先進幾十年,我們的心態不應是嫉妒和否認人家的成功,我們應該做得的是認清現實,努力進取,趕超他們!
C. 俄批准與中國合建月球科研站計劃,此次合作都有哪些意義
俄羅斯政府批准了與中國合作建設月球科學研究站的計劃。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曾拒絕美國提出的合作計劃。據當地媒體報道,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已獲總理米舒斯金批准,即將與北京簽署合作備忘錄。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和中國國家航天局簽署了空間合作文件,以期對月球和太空進行科學探索。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在俄羅斯聯邦理事會會議上證實,北京向莫斯科提議合作探索木星衛星。
我國近年來的科研成果確實取得了非常實質性的突破。例如,對月球的探索甚至震驚了世界各國。畢竟,中國的嫦娥四號能夠登陸月球,並成功地在月球上播種生命的種子。這種成就不是靠吹噓來推動的。中國目前的科研成果確實非常先進,但並不意味著中國能夠在所有科研領域取得頂尖的成就。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獲得的利益最大,其科技實力甚至可以與美國媲美。中國怎麼能因為一個小小的突破而忘卻自己呢?也就是說,在當今世界,只有合作才能實現共鳴,閉門造車也不會帶來好的效果。雖然我們不知道俄羅斯這次中俄合作建設月球基地是善意還是惡意,但中國的綜合國力並不是任意能欺負的。
D. 11名中國航天員飛天名場面刷屏世界航天日,如今這些航天員現狀如何
楊利偉和翟志剛獲得過航天英雄稱號,其他9人,除了陳冬之外,都獲得過英雄航天員的稱號。這些都是對他們在航天事業上,做出貢獻的肯定。
現在他們有些人還繼續活躍在中國航天事業上,有的人已經走上仕途。譬如景海鵬,目前被任命為31677部隊副部隊長。費俊龍2016年開始,不再擔任中國航天員大隊大隊長。其他一些人,有的人選擇回歸家庭,有的做了幕後。
目前楊運偉,翟志高,劉伯明,費俊龍,景海鵬,聶海勝,都是少將解放軍少將軍銜,張曉光、劉旺為解放軍大校軍銜,陳東為上校軍銜,王亞平和劉洋為中校軍銜。
E. 五十年前美國登月成功,當然中國媒體是怎樣報道的
人類第一次登月是在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阿波羅11號(Apollo 11)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與巴茲·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
阿波羅11號的成功實現了約翰·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說中聲稱美國會在1970年以前「把一個宇航員送到月球上並把他安全帶回來」的目標。
F. 一些關於"神舟5號"的信息或資料,急用!!
神舟5號 資料
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1個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這一刻,距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發射3年零329天,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僅11年零25天。在發射載人飛船之前,前蘇聯進行了5次不載人的飛船升空試驗,美國進行了8次不載人的飛船發射試驗。中國的神舟號飛船在進行了4次飛行試驗後,就成功地把人送上了太空。
神舟五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著陸,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我們用了10年時間,完成了一個偉大的歷史任務,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為和平利用空間作出的重大貢獻。」原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說。
G. 蘇聯宇航員的太空奇遇:屢次遭遇「天使」對視,官方為何沒否定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一直對星空有著無窮的暢想,從萬戶到楊利偉,中國人花了幾百年的時間,終於第一次進入了太空,開啟了中國人征戰太空的序幕。
但要說到航天事業,不得不承認美國跟蘇聯都是我們的「前輩」,尤其二者之間開啟的太空競賽,更可謂是「神仙打架」。蘇聯在1958年到1984年間總計發射了衛星1891顆,美國也不甘示弱,總計發射了923顆人造衛星,並且二者都實現了載人航天。
到了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美蘇太空競賽雖然已經有所緩和,但相關的航天項目卻並沒有落下。1982年的時候,蘇聯就發射了禮炮七號空間站,作為禮炮計劃的最後一個空間站,此前蘇聯已經發射了6個禮炮系列航天器,可以說是輕車熟路了,因此禮炮七號對於蘇聯航天人員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難度。
可就是這個本身並沒有受到太多特別重視的禮炮七號,卻為全人類帶來了新的未解之謎。
1982年4月19日,禮炮七號經火箭搭載順利駛入了太空,隨後成功入軌。一切都顯得如此順利甚至平常,可就在此時,蘇聯宇航員卻聲稱自己在舷窗之外看到了「天使」。
宇航員返回地球之後,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報告給了上級,但是卻並未引起重視,畢竟在太空之中精神難免高度緊張,將一些常見的光反射現象看成「天使」其實也並非不可能。
可就在2年10個月之後,1985年2月11日時,禮炮七號的無線電發射機組突然關閉了。按照此前對禮炮七號的檢測,它的使用壽命至少應該是4年,而今僅僅過去了一半多的時間就出現如此重大的故障,令蘇聯專家組感到十分不解。
但事已至此,解決問題才是重中之重,而唯一的方法,就是載著維修人員去到太空,逼近禮炮七號之後進行對接和維修。但是因為禮炮七號的無線電機組失聯,地面無法得知禮炮七號任何的狀態,它有可能僅僅只是燒毀了無線電發射機,也有可能整個禮炮七號都出現了重大損壞,而這一切都是未知數。
因此,前去維修禮炮七號,其實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任務。但還是有兩位宇航員站了出來,他們分別叫做弗拉基米爾·賈尼別科夫和維克托·薩維尼赫,前者是退役宇航員,但因為依然想念太空所以重新復出,肩負起了這項艱巨的任務,而後者是專業的航天工程師,主要負責空間站的維修。
1985年6月6日,兩位勇敢的宇航員便乘坐聯盟T-13號飛船進入了外太空,並且在2天之後在軌道上找到了禮炮七號。此時的禮炮七號的電力系統已經崩潰,整個空間站已經變成了一座冰窖,而且禮炮七號還在旋轉,因此連對接都成為了一個極其艱難的任務,更別說之後的維修了。
而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禮炮七號的轉速比較穩定,通過控制聯盟號旋轉速率實現同步旋轉,還是有機會對接成功的,可一旦失敗,很有可能就是機毀人亡的下場。
正當兩人下定決心准備捨身為國去對接之時,他們突然在飛船之外看到了一個橙紅色的火球,火球兩端有長長的翅膀,看起來就像天使一樣。他們跟這「天使」對視起來,進入了一種十分奇妙的忘我狀態,這種狀態持續了整整10分鍾左右的時間,等到兩人從這種狀態脫出之時,天使已經消失不見,而他們原本極其緊張的情緒也變得舒緩而鎮定了下來。
隨後,兩人以高超的飛行技巧和絕對的膽識完成了對接,這是世界上首次對接非合作航天器(非合作即航天器之間只存在單方面交流),蘇聯再次完成一大壯舉。隨後,兩人開始緊鑼密鼓的維修禮炮七號,直到6月13日的時候才終於恢復了正常。
但在之後的100多天的時間里,弗拉基米爾和薩維尼赫以及後來進入禮炮空間站的航天員都紛紛看到了兩人之前看到的那個「天使」,總計目擊次數達到了整整7次之多。
這些宇航員回到地球之後,就將自己目擊「天使」的現象記錄在了自己的報告之中,一時之間震驚世界。相關人士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心理作用,還有人將其解釋為將其他航天器的太陽能帆板的反光看成了「天使之翼」,但這些解釋都不足以服眾。
而最耐人尋味的是,如果這些目擊證據真的是虛假的,蘇聯方面為何卻從來沒有否認呢?而且經由此事改編的電影《太空救援》中也出現了神秘「天使」的元素,俄羅斯審核機構同樣也沒有刪除這些畫面,這就不得不令人想入非非了。
H.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宇宙飛船的過程
東方一號是東方計劃的首要任務,也是首次載人的太空飛行任務,1961年4月12日發射升空,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太空的人類,亦是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東方一號是由謝爾蓋·科羅廖夫與克里姆·阿利耶維奇·克里莫夫所設計的。
加加林所乘坐的太空船每108分鍾,就會環繞地球一次。地面的控制人員,需要在太空船發射後的25分鍾,才能確認太空船已進入穩定軌道。回程的時候,在距離地面7公里的地方,東方一號會將他彈射出來,而太空船和太空人會有各自的降落傘。
之所以要分開降落,原因是太空船的降落傘會為太空人帶來危險。最後,他安全返回地面。太空船的姿勢控制由一個自動系統負責。
東方一號發射壯舉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完成了人類太空史上的壯舉,首次進入太空飛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克努爾發射場起航進入太空,繞地球飛行108分鍾,最後成功降落在薩拉托夫州。
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和飛行教練員謝廖金在一次例行訓練飛行中罹難。為紀念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的壯舉,俄羅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為宇航節,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緬懷這位英雄人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東方一號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俄羅斯慶祝宇航節紀念人類首位太空人加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