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無償援助非洲哪些國家

中國無償援助非洲哪些國家

發布時間:2022-08-26 05:57:21

A. 我國在支持非洲國家抗疫方面提供了哪些援助

我們對於非洲國家出現的疫情非常關心,也非常憂心。我們積極參與了對非的抗疫合作,向非洲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一是發揮我們援外醫療隊的作用,協助非洲國家控制疫情。我委向非洲國家派遣援外醫療隊已經有57年的歷史,現在有近千名醫療隊員長期在非洲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我們指導醫療隊支持駐在國開展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了各類培訓和健康教育活動250餘場,培訓1萬多人,發布了多語種的公告和防控指南800多份,覆蓋了廣大非洲民眾和我們在非洲的華人華僑,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效果。比如我們醫療隊在當地醫院開展培訓,提升當地醫護人員對疫情的早期識別診斷和臨床救治能力,而且還與上述國家衛生部門、世界衛生組織駐當地的代表機構建立了溝通機制。我們援助衣索比亞的醫療隊協助衣索比亞衛生部完成了新冠病毒PCR檢測試劑的設備調試,使埃塞成為非洲除南非以外第二個擁有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的國家。
二是開展專家交流,在國內組建了遠程專家指導團隊,通過召開遠程視頻會議,與非洲54個國家開展了技術交流,及時向非洲國家提供技術支持,確保這些國家能夠獲得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的支持。
我們還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在疫情防控當中發揮作用,我們派駐非洲疾控中心的長期顧問參與了非洲疾控中心應對疫情的特別工作組,在一線參與了疫情防控,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建議。非洲國家紛紛表示,中國的經驗對他們來說具有重要借鑒作用,對中國的支持表示感謝。我們將繼續根據非洲的需要,向非洲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幫助他們提升應對新冠疫情的能力,也為全球衛生安全做出我們的貢獻。

B. 中國幫助過哪些國家

中國幫助過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古巴、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

1、1950年,中國開始向朝鮮和越南兩國提供物資援助,從此開啟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序幕。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後,隨著對外關系的發展,中國對外援助范圍從社會主義國家擴展到其他發展中國家。1956年,中國開始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

1964年,中國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帶條件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確立了中國開展對外援助的基本方針。

1971年10月,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下,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同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經濟和技術合作關系,並援建了坦贊鐵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

2、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接收了大量來自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古巴、埃及等國的實習生來華學習,涉及農林、水利、輕工、紡織、交通、衛生等20多個行業。

自1981年起,中國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了多個領域的實用技術培訓班。自1998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舉辦官員研修班,培訓的部門、領域和規模迅速擴大。

截至2009年底,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各類培訓班4000多期,培訓人員12萬人次,包括實習生、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官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外交、農業、醫療衛生和環保等20多個領域。目前,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約1萬名左右。

此外,中國還通過技術合作等方式為受援國就地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術人員。

3、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截至目前,中國已向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個國家派遣了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一般工作在受援國缺醫少葯的落後地區,條件十分艱苦。援外醫療隊員治癒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並採用針灸、推拿以及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挽救了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援外醫療隊員還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促進了當地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

援外醫療隊員以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全力為受援國人民服務,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贊揚。

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醫療隊員,經中國醫生診治的受援國患者達2.6億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醫療隊,共1324名醫療隊員,分別在57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個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4、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發生後,中國開展了對外援助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向受災國提供各種援助共計7億多元人民幣。

近5年來,中國政府累計開展緊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緊急技術援助;就幾內亞比索蝗災和霍亂,厄瓜多登革熱,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馬達加斯加颶風,緬甸、古巴熱帶風暴,巴基斯坦洪災等提供物資或現匯緊急援助;

向朝鮮、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蒲隆地、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等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

5、2002年5月,中國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願者赴寮國,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

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泰國、衣索比亞、寮國、緬甸、塞席爾、賴比瑞亞、蓋亞那等19個發展中國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願者,服務范圍涉及漢語教學、中醫治療、農業科技推廣、體育訓練、計算機培訓、國際救援等領域。

其中,向衣索比亞、蓋亞那等多個國家實現連續派遣。2003年,中國開始對外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個國家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共計7590人次。

(2)中國無償援助非洲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

1、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各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權利,相信各國能夠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絕不把提供援助作為干涉他國內政、謀求政治特權的手段。

2、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中國堅持把對外援助視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幫助,注意實際效果,照顧對方利益,通過開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著力促進雙邊友好關系和互利共贏。

3、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在援助規模和方式上,中國從自身國情出發,依據國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結合受援國的實際需要。

4、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對外援助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注重總結經驗,創新對外援助方式,及時調整改革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對外援助工作水平。

C. 都有哪些國家大力援助過中國,中國又大力援助過哪些國家呢

國與國之間應該互幫互助,互相交流,共同進步,這才是最和諧的外交關系。

中國幫助過的國家也有很多,從1956年至1959年,中國無償援助蒙古1.6億盧布。中國是第一個承認越南是民主共和國的國家,1959年中國向越南提供人民幣1億元的無償援助和3億元長期貸款。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抗美援朝支出了63億元的戰爭費用和560萬噸作戰物資…中國還援助過非洲國家、柬埔寨 、阿爾巴尼亞、寮國、印度等等。

D. 中國對非洲哪些國家進行了援助

坦尚尼亞,尚比亞
坦尚尼亞-尚比亞鐵路

E. 中國援建非洲多少國傢具體能列舉一下

坦贊鐵路 是一條貫通東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幹線,是東非交通動脈,是迄今中國最大的援外成套項目之一。

非洲聯盟會議中心,非盟會議中心是中國援助非洲重點項目之一,工程耗資2億美元,也是中國政府繼坦贊鐵路後對非洲最大的援建項目。設計主題為:中國與非洲攜手,共促非洲大陸的騰飛。

奈及利亞拉各斯奧克塔公路橋項目:該工程是由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公司承建的奈及利亞拉各斯奧克塔公路橋項目。近年來,非洲各國為發展經濟,加大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駐非洲修路架橋。

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國家大劇院,是中國政府無償援助塞內加爾政府的重要援建項目。建設期間,塞內加爾總統瓦德6次來此視察。總建築面積達20671平方米,造價2.335億元人民幣。

蒙巴薩-內羅畢標軌鐵路(蒙內鐵路)全長約480公里,東起肯亞東部港口蒙巴薩,西至首都內羅畢,這條肯亞獨立以來的首條新鐵路由中國企業承建,全線採用中國標准。蒙內鐵路是肯亞獨立以來的最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是肯亞實現2030年國家發展願景的「旗艦工程」,於2014年9月開工,2017年5月31日建成通車。

F. 我國對非洲的哪些國家有過無私的援助

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塞席爾、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和加那利群島、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汪、聖赫勒拿。

G.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有哪些

一、促進貿易平衡發展:中國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推進貿易便利化,推動中非貿易全面綜合平衡發展。可以幫助提高非洲民眾的生活水平,並且有助於一些非洲國家控制和緩解通貨膨脹。

二、拓展相互投資領域:在中非合作論壇帶動下,中國對非投資快速增長,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與此同時,非洲對中國的投資也日漸活躍,一批非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中發展壯大。 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擴大對非投資,並採取措施加以引導,起到了明顯帶動效應。

三、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很多非洲國家發展的瓶頸,基礎設施建設是中非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中國重視支持非洲國家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通過援助、工程承包、投資合作、擴大融資等方式,幫助非洲國家興建住宅、公路、橋梁、鐵路、機場、港口、通訊、電力、給排水、醫院等基礎設施,對非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中國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參與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並要求企業重合同、守信用,保質完成項目建設。

五、幫助提升民生水準:完善公共設施、解決糧食問題、改善衛生條件、減少外債負擔等,是關繫到非洲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民生問題。中國十分關注非洲的民生發展,幫助非洲國家建設公共福利設施,提高農業水平,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並積極開展對非減債、救災和人道主義援助。

六、拓寬中非合作領域:近年來,中非合作領域日益拓展,金融、旅遊、航空、環境保護等逐漸成為中非合作的新領域、新亮點。中非還在多邊框架中就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相互支持、加強合作。

七、發揮中非合作論壇引領作用: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提出的一系列經貿舉措,惠及所有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使非洲有關國家和人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今後,中國政府將繼續本著互利共贏、友好協商、務實高效的精神,與非洲國家共同努力,加強論壇框架內的經貿合作,推動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系不斷向深入發展。

H. 中國援助非洲了哪些

主要是經濟援助,如生產技術、工業科技、教育衛生等等!

I.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有哪些

一、促進貿易平衡發展

貿易是中非經貿合作最初的形式。伴隨著中非關系的發展和交往的增多,中非貿易規模日益擴大。1950年,中非雙邊貿易額僅為1214萬美元,1960年達到1億美元,1980年超過10億美元。2000年邁上百億美元台階後,中非貿易呈現快速增長勢頭。200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對非洲出口508億美元,自非洲進口560億美元。2000年至2008年,中非貿易年均增長率高達33.5%,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2%升至4.2%,占非洲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3.8%升至10.4%。2009年,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非貿易額下降到910.7億美元,但中國在當年首次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隨著世界經濟復甦,中非貿易呈現良好的恢復發展態勢。2010年1月至11月,中非貿易額達1148.1億美元,同比增長43.5%。

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中非貿易結構逐步優化,雙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相繼進入對方市場。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國對非洲出口商品以輕工、食品、化工、土畜產等為主。2000年以來,機械設備、汽車、電子產品等機電產品出口顯著增長,商品質量和技術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機電產品佔中國對非出口的比例已超過50%。在非洲對中國出口方面,棉花、磷酸鹽等初級產品曾經是主要商品。近年來,非洲的鋼材、銅材、化肥、電子產品等工業製成品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同時,非洲農產品對中國出口增長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迦納的可可豆、烏干達的咖啡、突尼西亞的橄欖油、衣索比亞的芝麻等特色產品,逐漸為中國消費者熟悉和喜愛。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從非洲進口有所下降,但農產品進口增長了25%。
多年來,中國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推進貿易便利化,推動中非貿易全面綜合平衡發展。中國已與45個非洲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加強在海關、稅務、檢驗檢疫等領域的合作,為中非貿易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為支持非洲國家擴大對華出口,從2005年起,中國給予與中國建交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對華出口商品零關稅待遇。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擴大到4700多個稅目,今後將逐步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全部稅目95%的商品。在零關稅政策帶動下,非洲受惠商品對華出口快速增長。從2005年至2010年6月底,中國在零關稅待遇項下累計進口非洲商品13.2億美元,包括農產品、皮革、石材、紡織服裝、機械零部件、賤金屬、木製品等。中國還通過舉辦非洲商品展、設立非洲產品展銷中心,並提供攤位費減免等優惠便利措施,幫助非洲企業開拓中國市場。
當前,中國和非洲同處於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市場需求旺盛,中非貿易具有很大潛力。就中國而言,非洲原油、礦產、鋼材、農產品等商品對華出口,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出積極作用。就非洲而言,中國的產品和技術適合非洲發展的需要,中國巨大的市場也為非洲產品提供了廣闊空間。特別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非洲資源產品提供了穩定的出口市場。同時,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進入非洲,可以幫助提高非洲民眾的生活水平,並且有助於一些非洲國家控制和緩解通貨膨脹。

二、拓展相互投資領域

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投資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始階段規模普遍較小。進入90年代後,中國對非投資規模逐步擴大,領域不斷拓寬,方式日趨多樣。2000年以來,在中非合作論壇帶動下,中國對非投資快速增長,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與此同時,非洲對中國的投資也日漸活躍,一批非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中發展壯大。
近年來,中國對非投資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增長迅速。2003年底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為4.9億美元,而截至2009年底,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已大幅增長到93.3億美元。二是分布廣泛。中國對非投資分布在49個非洲國家,主要流向南非、奈及利亞、尚比亞、蘇丹、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國家。三是領域豐富。主要涉及采礦、金融、製造、建築、旅遊、農林牧漁業等。四是方式多樣。除獨資、合資外,參股、並購以及與第三國企業合資開發資源等方式也逐漸增多。五是主體多元。國有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和個體從業者等,均在非洲投資興業,各有所長,相互補益。

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擴大對非投資,並採取措施加以引導,起到了明顯帶動效應。一是通過簽訂協定等方式營造良好投資環境。截至目前,中國已與33個非洲國家簽署雙邊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與11個非洲國家簽訂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為中非企業合作創造條件。二是設立中非發展基金。該基金是由中國金融機構設立的專門用於支持國內企業對非投資的股權基金,成立3年來已決策投資30多個項目,涉及農業開發、機械製造、電力、建材、工業園區、礦業、港口物流等領域。目前基金一期10億美元額度已安排完畢,將逐步擴大到50億美元。三是推動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由中國企業在雙方政府支持下進行合作區的基礎設施開發,並負責招商,吸引中外企業入駐,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目前,中國正在尚比亞、模里西斯、奈及利亞、埃及和衣索比亞等非洲國家建設6個經貿合作區,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2.5億美元。尚比亞—中國經貿合作區是中國在非洲設立的第一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目前已引進13家企業,涉及采礦、勘探、有色金屬加工、化工、建築等領域,完成實際投資6億美元,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
非洲國家資源豐富,在資源領域的開發合作是中非投資合作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一些中國企業按照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參與非洲資源開發,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資源加工業,提高資源附加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合作中,中國企業嚴格遵循國際規則,採取公開透明、形式多樣的合作方式,不壟斷、不排他,與非洲國家和國際企業共同開發、利用資源。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投資,拓寬了非洲發展的資金來源,提升了資源價值,也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贏得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廣泛歡迎。如,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企業與蘇丹合作開發石油資源,幫助蘇丹建立了上下游一體化的現代石油工業體系,蘇丹的財政收入由此大幅增加,對改善人民生活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在非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注意處理好與當地民眾關系,堅持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施「本土化」經營,僱用大量當地員工,積極提升所在國自主發展能力,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如,中國在尚比亞的礦產企業,不僅投資建設冶煉廠,提高當地銅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承諾,「不減少一噸產量、不裁減一名員工、不減少一分投資」,成為該國7家外資礦山企業中唯一沒有減產、裁員的企業。
近年來,隨著非洲經濟發展和中國市場潛力擴大,非洲企業對華投資日漸活躍。其中,模里西斯、南非、塞席爾、奈及利亞、突尼西亞等是非洲主要的對華投資國家。南非企業在華合資成立的啤酒企業,共經營著近70家啤酒廠。突尼西亞與中國企業在華合資成立的化肥企業,已成為中國大型復合肥生產基地之一。截至2009年底,非洲國家累計對華直接投資99.3億美元,涉及石油化工、機械電子、交通通訊、輕工家電、服裝紡織、生物制葯、農業開發、娛樂餐飲、房地產等領域。非洲對華投資體現了優勢互補,也帶動了中國對非洲和其他地區的商品出口。

三、重視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很多非洲國家發展的瓶頸,基礎設施建設是中非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中國重視支持非洲國家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通過援助、工程承包、投資合作、擴大融資等方式,幫助非洲國家興建住宅、公路、橋梁、鐵路、機場、港口、通訊、電力、給排水、醫院等基礎設施,對非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中國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參與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並要求企業重合同、守信用,保質完成項目建設。
多年來,中國援助非洲國家建成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20世紀70年代,在自身經濟還很困難的情況下,中國援建了1860多公里長的坦尚尼亞—尚比亞鐵路,成為中國無私援助非洲的歷史見證。中國援建的埃及開羅國際會議中心,總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每年舉行上百個國際會議及展覽,推動了當地商貿及旅遊業發展。截至2009年底,中國在非洲援建了50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較大的項目還有索馬里貝萊特溫—布勞公路、茅利塔尼亞友誼港、突尼西亞麥熱爾德—崩角水渠、坦尚尼亞國家體育場等。正在援建非洲聯盟會議中心等一批項目。
為支持非洲國家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中國政府提供了大量優惠性質貸款,並支持中國金融機構擴大對非洲商業貸款規模。特別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國不斷加大對非融資力度。2007年至2009年,中國向非洲提供了50億美元優惠貸款和優惠出口買方信貸。2010年至2012年,中國計劃向非洲提供10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優惠性質貸款支持的在建大型項目,包括模里西斯機場、赤道幾內亞馬拉博住宅、迦納布維水電站等。
中國工程企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通過競標在非洲承建工程項目,建設了大批質量好、造價低、非洲急需的基礎設施。從住房、道路,到機場、煉油廠、電信網、水電站,項目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從單一企業投標到組建國際企業聯合體投標,中國企業在非洲展現了實力,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人才,提升了國際化經營能力。中國企業建成的大型項目包括阿爾及利亞喜來登酒店、衣索比亞全國電信網、蘇丹麥洛維大壩等。正在建設的大型項目有安哥拉社會住房、利比亞沿海鐵路、奈及利亞拉各斯輕軌等。
中國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從事惠及當地民眾的公益事業,贏得了所在國政府、公眾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中國企業在非洲國家捐資修路、架橋、打水井、建醫院、蓋學校,還捐贈物資,為當地社區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如,中國企業在蘇丹的公益事業已使200多萬人受益,在奈及利亞捐建的中尼友好小學緩解了當地300個村莊的基礎教育壓力,在安哥拉、利比亞等國建設的職業培訓中心已培訓大批學員。

四、加強發展能力建設

發展是非洲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技術和人才的匱乏是制約非洲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非洲發展能力建設,通過與非洲國家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向非洲派遣援外專家和青年志願者等,努力幫助非洲國家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中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合作,為非洲培養大量人才。截至2009年底,中國提供援助在非洲建成107所學校,向29465人次非洲留學生提供了政府獎學金。目前,中國政府每年向非洲國家提供5000個左右獎學金名額。中國還加強與非洲國家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在非洲建立生物、計算機、分析化學、食品保鮮加工、園藝、土木工程等專業實驗室。
開展管理和技術培訓。中國通過多種方式幫助非洲培養管理和技術人才。截至2010年6月,中國為非洲國家培訓了各類人員3萬多人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公共行政管理、農牧漁業、醫療衛生、科技、環保等20多個領域。另外,中國在非企業通過建立培訓中心、在職培訓、選派優秀員工赴華培訓等方式,為所在國培訓大批熟練技術人員。
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中國在許多非洲國家開展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編織、刺綉、皮革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如,中國為賴比瑞亞戰後難民、輟學學生、貧困農民舉辦了多期竹藤編技術培訓班,推動當地竹藤產業發展。竹藤編培訓班學員通過出售自製產品,月收入可達150美元,有效改善了生活條件。
派遣援外專家和青年志願者。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33個非洲國家派遣了104名高級農業技術專家,幫助非洲國家制定農業發展規劃、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和培訓等。派遣專家指導中國援建項目的生產運營,培訓當地管理人員,幫助非洲國家掌握獨立管理項目的能力。中國還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與茅利塔尼亞、迦納、衣索比亞、加彭、獅子山、馬里、奈及利亞等國分別簽署了《南南合作三方協議》,累計向上述國家派出600多名中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非洲派出青年志願者312名,提供了漢語教學、醫療衛生、體育教學、計算機培訓、國際救援等方面的志願服務。

五、幫助提升民生水準

完善公共設施、解決糧食問題、改善衛生條件、減少外債負擔等,是關繫到非洲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民生問題。中國十分關注非洲的民生發展,幫助非洲國家建設公共福利設施,提高農業水平,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並積極開展對非減債、救災和人道主義援助。
積極援建公共福利設施。中國為非洲國家援建了一大批低造價住房、打井供水、污水處理、廣播電視和通訊設施等公共福利項目,對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塞席爾、莫三比克、安哥拉、衣索比亞的低造價住房項目,改善了當地民眾居住條件;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赤道幾內亞的打井項目、坦尚尼亞查林茲供水系統、尼日津德爾供水工程等,解決了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問題;赤道幾內亞國家電視中心,滿足了當地電視信號傳輸、覆蓋的需求。
開展多種形式農業合作。糧食安全關繫到非洲的穩定發展和脫貧減困。農業是大部分非洲國家的支柱產業,也是中非經貿合作的優先領域。中國始終將幫助非洲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中非農業合作的根本目的。中非農業合作的主要領域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生產、養殖業、農業實用技術交流和轉讓、農產品加工和儲運等。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為非洲援建農業技術試驗站、推廣站、農場等農業項目142個,啟動14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並向非洲國家提供大批農用物資、農業設備。中國政府還鼓勵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農產品加工、農業開發項目。
改善非洲醫療衛生條件。援建醫院、派遣醫療隊、提供葯品和醫療物資援助,是中國幫助非洲國家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的主要措施。截至2009年底,中國在非洲援建了54所醫院,設立30個瘧疾防治中心,向35個非洲國家提供價值約2億元人民幣的抗瘧葯品。自1963年起,中國持續向非洲派遣醫療隊,共向46個非洲國家派出過1.8萬人次援外醫療隊員,累計治療患者2億多人次,並為非洲培訓數萬名醫療技術人員。中國醫療隊不僅診治常見病、多發病,還創造條件開展心腦血管疾病治療、斷肢再植、巨大腫瘤切除等高難度手術,挽救眾多生命垂危病人,並填補了受援國多項醫學空白。目前,有1000多名中國醫療隊隊員在41個非洲國家提供醫療服務。
減輕非洲債務負擔。中國政府一貫支持非洲國家的減債努力,幫助非洲國家減輕對華債務負擔。從2000年至2009年,中國已免除35個非洲國家的312筆債務,總計189.6億元人民幣。上述減債舉措,體現了中國幫助非洲實現發展的願望和決心,也推動了國際社會對非減債進程。
開展減災救災和人道主義援助。中國與非洲積極開展減災、救災領域的人員交流、技術合作以及經驗共享。當非洲國家遭受自然災害和戰亂影響時,中國堅持及時向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隨著國力提升,中國對非洲的人道主義援助力度不斷加大。2003年,阿爾及利亞發生6.8級地震,中國迅速向其提供緊急救援物資並派遣國際救援隊,救災援助總計536萬美元。2004年,中國正式建立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援助行動更加快捷有效。近年來,中國向蘇丹、馬達加斯加、蒲隆地、坦尚尼亞、索馬里、衣索比亞、賴索托、辛巴威等國家提供了食品、帳篷等緊急物資援助,幫助這些國家增強抵禦災害以及災後重建的能力。自2004年以來,中國向蘇丹提供近1.5億元人民幣無償援助,用於向達爾富爾地區提供人道主義物資和實施打井供水項目。

六、拓寬中非合作領域

近年來,中非合作領域日益拓展,金融、旅遊、航空、環境保護等逐漸成為中非合作的新領域、新亮點。中非還在多邊框架中就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相互支持、加強合作。
拓展金融合作。中國政府支持中非金融機構加強交流合作,為雙方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業務已遍及非洲大陸,提供國際結算、貿易和融資等服務,融資領域涉及製造、能源、通訊、電力、供水、交通、農業、物流等行業。中國金融機構已在尚比亞、南非和埃及等國設立了分行或代表處。中國加入非洲開發銀行、西非開發銀行等,通過捐款、減債、設立雙邊技術合作基金等方式,支持非洲減貧與發展事業。非洲國家的金融機構也積極拓展對華業務。截至2009年底,埃及、摩洛哥、喀麥隆、南非和奈及利亞等5個非洲國家的6家銀行,在中國設立了分行或代表處。
推進旅遊合作。旅遊是非洲國家關注的新興產業之一,也正成為中非服務貿易新的增長點。中國積極推進與非洲國家的旅遊合作。2002年,埃及成為非洲第一個中國大陸公民組團出境旅遊目的地。截至2009年底,非洲共有28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大陸公民組團出境旅遊目的地。2009年,中國大陸公民首站到訪非洲38.1萬人次,同比增長18.5%;非洲來華旅遊40.1萬人次,同比增長6%。中國企業還在非洲開設旅行社、餐館,參與酒店建設、管理等。
加強航空運輸合作。中國鼓勵雙方航空企業建立更多合作關系,開通更多連接中國、非洲的直達航線,以便雙方人員交往和貨物運輸。截至2009年底,中國與衣索比亞、安哥拉、尚比亞、南非等15國正式簽署民用航空運輸協定,與塞席爾、利比亞、烏干達等6國草簽民用航空運輸協定。目前,埃及、衣索比亞、辛巴威、肯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航空公司已開通直達北京、廣州的航班。中國的航空公司開通了北京至奈及利亞拉各斯、安哥拉羅安達和蘇丹喀土穆的直達航線。此外,中國航空主管部門通過國際民航組織等渠道,積極開展對非援助合作,承諾從2008年至2011年,每年向國際民航組織「非洲航空安全全面地區實施計劃」捐款10萬美元,用於幫助非洲提高民航安全水平。
開展環境保護合作。環境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同召開中非環保合作會議,實施中非人力資源環境培訓計劃,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非環境中心。中國政府倡議建立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夥伴關系,在衛星氣象監測、新能源開發利用、沙漠化防治、城市環境保護等領域加強合作。中國與非洲國家就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中國支持非洲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正當權利,在長期減排目標等問題上最大限度照顧非方關切。中方還承諾,在資金問題上不與非洲爭援助,並將結合非洲實際需要,從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提供幫助。目前,中國已與部分非洲國家開展了沼氣技術、水力發電、太陽能與風能發電等方面的合作。

七、發揮中非合作論壇引領作用

2000年,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同創建了中非合作論壇。論壇迄今召開了四屆部長級會議和一屆峰會,建立了部長級會議、高官會、企業家大會等多層次的對話與合作機制。在中非雙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論壇成為中非集體對話的重要平台和務實合作的有效機制。中非合作論壇增強了中非政治互信,引領、帶動了包括經貿合作在內的中非合作,不斷豐富中非關系內涵,提升中非關系水平。
自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以來,中方圍繞著中非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長期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基礎上,不斷出台新的經貿舉措,推動中非經貿關系深入發展。這些經貿舉措契合非洲發展需要,體現了中國政府在中非合作上的務實和創新精神。
在第一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宣布減免非洲債務、鼓勵企業對非投資和培訓專業人才等措施。在2003年第二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宣布增加對非援助、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給予與中國建交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部分輸華產品免關稅待遇等措施。
在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和第三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宣布了旨在加強中非務實合作、支持非洲發展的8項舉措,包括擴大援助規模、提供優惠性質貸款、援建非洲聯盟會議中心、擴大免關稅受惠商品范圍、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設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和瘧疾防治中心等。在中非雙方共同努力下,這8項舉措已在2009年底前全面落實。
在2009年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又宣布了8項新舉措,涉及農業、環境保護、促進投資、減免債務、擴大市場准入、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進一步突出改善非洲民生、加強農業合作、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提高非洲自主發展能力等內容。這些舉措,立足於幫助非洲國家解決當前的實際困難,著眼於幫助非洲實現可持續發展,進一步鞏固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提出的一系列經貿舉措,惠及所有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使非洲有關國家和人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今後,中國政府將繼續本著互利共贏、友好協商、務實高效的精神,與非洲國家共同努力,加強論壇框架內的經貿合作,推動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系不斷向深入發展。

J. 中國所援助過的國家

1、朝鮮

1960年,中國供應朝鮮10萬錠的棉紡設備,並供應其他項目。

1961年,中國援外支出接近償還外債的支出。

1962年以後援外更超過了償債。

1958年至1963年,這個中國最困難的時段, 中國以無息貸款方式為朝鮮承擔了紡織廠、軸承廠、糖廠、熱工儀表廠、繼電器廠、電子管廠、無線電零件廠等29個成套項目。

2、蒙古

1956年,中國開始向蒙古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中蒙兩國簽訂經濟和技術援助協定,中國無償援助蒙古1.5億元人民幣。

1958年和1960年又向蒙古提供兩筆長期低息貸款,由於蒙古缺乏技術力量,援助項目都採取「交鑰匙」方式, 即中國包攬一切, 全部建成後把鑰匙交給蒙方就行了。

到1964年,共建了2座火力發電廠、毛紡織廠、玻璃廠、造紙廠、磚瓦廠、蔬菜農場、養雞場、醫院、療養院、6座橋梁等21個項目,中國不能製造蒙古提出的紡織廠設備,不惜動用緊缺的外匯到英國訂購。

3、阿爾巴尼亞

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一直是在自己遭受封鎖、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供的。 從1954年起,中國向阿提供經濟、軍事援助摺合人民幣100多億元,阿總人口才200萬,平均給每人達4000多元(當時中國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有的地方農民干一天才8分錢)。

至1978年6月底,中國幫助阿興建了鋼鐵、化肥、制鹼、制酸、玻璃、銅加工、造紙、塑料、軍工等新的工業部門,增建了電力、煤炭、石油、機械、輕工紡織、建材等工業企業和通信、廣播、電視等設施,共計承擔了142個項目,其中建成的92個,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設的23個。

為建設這些項目,中國先後派出近6000名專家,並為阿爾巴尼亞培養了幾千名技術骨幹。 中國援阿的化肥廠年產20萬噸,平均1公頃地400公斤,遠遠超過我國農村耕地使用的化肥數量;軍援項目之繁、數量之大,也遠超出阿實際需要。

60年代初,中國把蘇聯援助阿爾巴尼亞的項目全部包下來,援助規模不斷擴大,幾乎有求必應。 1960年底,正值中國最嚴重的災荒時期,卻還是緊急援助了阿爾巴尼亞5萬噸糧食。

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急需的東西,甚至包括2100萬美元的自由外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50年以來,致力於自身發展的同時,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東歐等地區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



(10)中國無償援助非洲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中國對外援助主要有8種方式:成套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願者和債務減免。

成套項目

成套項目援助是指中國通過提供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等援助資金幫助受援國建設生產和民用領域的工程項目。

中方負責項目考察、勘察、設計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過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設備、建築材料,派遣工程技術人員組織和指導施工、安裝和試生產。項目竣工後,移交受援國使用。

成套項目是中國最主要的對外援助方式。從1954年開始,中國利用成套項目援助方式為越南、朝鮮兩國修復被戰爭破壞的鐵路、公路、港口、橋梁和市政交通等設施,並援建一批基礎工業,為兩國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此後,成套項目建設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在對外援助支出中一直佔有較大比例。目前,成套項目援助占對外援助財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000多個與當地民眾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成套項目,涉及工業、農業、文教、衛生、通訊、電力、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

一般物資

一般物資援助是指中國在援助資金項下,向受援國提供所需生產生活物資、技術性產品或單項設備,並承擔必要的配套技術服務。

中國對外援助最早是從提供一般物資開始的。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在國內物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為支持廣大亞非國家爭取民族解放和發展民族經濟,向上述國家提供了大量生產和生活物資。

除單項提供援外物資外,中國還配合成套項目建設提供各種配套設備和物資。中國始終將國內生產的質量最好的產品作為援助物資,提供的物資涉及機械設備、醫療設備、檢測設備、交通運輸工具、辦公用品、食品、葯品等眾多領域。

這些物資滿足了受援國生產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設備如民用飛機、機車、集裝箱檢測設備等,還促進了受援國裝備能力的提高和產業的發展。

技術合作

技術合作是指由中國派遣專家,對已建成成套項目後續生產、運營或維護提供技術指導,就地培訓受援國的管理和技術人員。

幫助發展中國家為發展生產而進行試種、試養、試制,傳授中國農業和傳統手工藝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完成某一項專業考察、勘探、規劃、研究、咨詢等。

技術合作是中國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術合作涉及領域廣泛,包括工業生產和管理,農業種植養殖,編織、刺綉等手工業生產,文化教育,體育訓練,醫療衛生,沼氣、小水電等清潔能源開發,地質普查勘探、經濟規劃等。

技術合作期限一般為1年至2年,必要時應對方要求,可以延長。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是指中國通過多雙邊渠道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各種形式的政府官員研修、學歷學位教育、專業技術培訓以及其他人員交流項目。

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接收了大量來自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古巴、埃及等國的實習生來華學習,涉及農林、水利、輕工、紡織、交通、衛生等20多個行業。

自1981年起,中國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了多個領域的實用技術培訓班。

自1998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舉辦官員研修班,培訓的部門、領域和規模迅速擴大。

截至2009年底,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各類培訓班4000多期,培訓人員12萬人次,包括實習生、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官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外交、農業、醫療衛生和環保等20多個領域。

目前,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約1萬名左右。此外,中國還通過技術合作等方式為受援國就地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術人員。

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是指中國向受援國派出醫務人員團隊,並無償提供部分醫療設備和葯品,在受援國進行定點或巡迴醫療服務。

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截至目前,中國已向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個國家派遣了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一般工作在受援國缺醫少葯的落後地區,條件十分艱苦。援外醫療隊員治癒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並採用針灸、推拿以及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挽救了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援外醫療隊員還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促進了當地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援外醫療隊員以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全力為受援國人民服務,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贊揚。

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醫療隊員,經中國醫生診治的受援國患者達2.6億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醫療隊,共1324名醫療隊員,分別在57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個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是指中國在有關國家和地區遭受各種嚴重自然災害或人道主義災難的情況下,主動或應受災國要求提供緊急救援物資、現匯或派出救援人員,以減輕災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幫助受災國應對災害造成的困難局面。

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對外緊急救援行動,並在國際緊急人道主義救援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使救援行動更加快速有效,中國政府於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發生後,中國開展了對外援助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向受災國提供各種援助共計7億多元人民幣。

近5年來,中國政府累計開展緊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緊急技術援助;就幾內亞比索蝗災和霍亂,厄瓜多登革熱,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馬達加斯加颶風,緬甸、古巴熱帶風暴,巴基斯坦洪災等提供物資或現匯緊急援助。

向朝鮮、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蒲隆地、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等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

援外志願者

援外志願者是指中國選派志願人員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發展領域為當地民眾提供服務。目前,中國派出的志願者主要有援外青年志願者和漢語教師志願者。

2002年5月,中國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願者赴寮國,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

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泰國、衣索比亞、寮國、緬甸、塞席爾、賴比瑞亞、蓋亞那等19個發展中國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願者,服務范圍涉及漢語教學、中醫治療、農業科技推廣、體育訓練、計算機培訓、國際救援等領域。

其中,向衣索比亞、蓋亞那等多個國家實現連續派遣。2003年,中國開始對外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個國家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共計7590人次。

債務減免

債務減免是指中國免除部分發展中國家對華到期政府債務。對於受援國對華政府債務,中國政府從不施加還款壓力。

在受援國償還到期無息貸款遇到困難時,中國政府一向採取靈活的處理方式,通過雙邊協商延長還款期限。為進一步減輕經濟困難國家的債務負擔。

中國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2005年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08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2009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和201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

先後6次宣布免除與中國有外交關系的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截至2009年底,中國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個國家簽署免債議定書,免除到期債務380筆,金額達255.8億元人民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的對外援助-中國網


閱讀全文

與中國無償援助非洲哪些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越南辦一個手機卡要多少錢 瀏覽:621
尼摩船長在哪裡與英國 瀏覽:495
伊朗新冠狀怎麼得美國 瀏覽:993
越南家居怎麼進中國 瀏覽:232
中國白銀手鐲怎麼樣 瀏覽:975
病毒是怎麼傳染到伊朗的 瀏覽:431
中國現在怎麼停電 瀏覽:624
表哥在英國留學送什麼 瀏覽:387
在越南簽證過期回國怎麼辦 瀏覽:396
威廉為什麼當英國國王 瀏覽:141
西西里是義大利哪裡的 瀏覽:949
軸心一方的義大利什麼梗 瀏覽:655
伊朗的演員什麼波波 瀏覽:832
美國什麼時候暗殺的伊朗將軍 瀏覽:549
義大利麥當勞怎麼點 瀏覽:452
中國人壽形象代言人有哪些 瀏覽:346
眾所周知印度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604
為什麼英國王室很有錢 瀏覽:297
越南老乾媽怎麼樣 瀏覽:111
中國武警部隊有哪些下屬單位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