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中"是什麼意思中國名稱的由來
「中」就是 中軸的意思
「中國」名稱的由來
--------------------------------------------------------------------------------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范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
直到辛亥革命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解放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B. 中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自秦漢以來的中原王朝直轄地區為漢地,其周圍四夷多為臣屬或藩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清朝統治中國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國
英文名:China
別名:華、夏
所屬洲:亞洲
主要民族:漢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蘭教
官方語言:漢語
首都:北京
主要城市:天津、武漢、成都、廣州等
文字:漢字
代表人物:炎帝、黃帝、孔子、孫中山等
代表事物:長城,故宮,龍,鳳等
文化思想:諸子百家、漢服文化、唐詩宋詞等
中國,位於東亞,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自居,漢族又與其他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
C. 「中國」在古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LZ,古代文言文里「中國」應該是「中原」吧。
那麼,中原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
中原,歷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及山東省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有學者認為,中原最初是指山西南部,因為史書記載: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都在山西南部。後來中原所指范圍逐步擴大,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
希望幫到你咯~
D. 中國在古漢語是什麼意思
中國在古漢語的意思如下: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4)文言文中中國指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以這種書面寫成的作品。
一般認為上古的時候,口語與書面語十分接近。《詩》、《論語》等與上古的口語較為接近。秦漢以後,書面語與口語逐漸脫離。上古書面語定型以後,各代一直使用這種語言書寫,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這種文言寫作的。
古白話
古白話以北方話為基礎形成的。
魏晉以後,某些作品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口語化的文字,例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古白話的真正興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變文,禪宗語錄。宋代話本的出現標志古白話的正式形成。這些古白話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此外,吳語、閩語支(包括閩東語、閩南語等)、粵語和客家語素有語言化石之稱 。甚至現今都保留著很多與古語相同的語法和發音。
E. 文言文中的中國怎麼翻譯
一般是指中原地區,也可指國都。翻譯時可直接譯成中國。如李賀的詩中寫到「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中的「中國」就是國都的意思
F. 文言文中的「中國」是什麼意思
中原地帶
G. 史記中的「中國」「我」是什麼意思
一、《史記》中「中國」與現代「中國」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例如:
1、《五帝本紀》:「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中的「中國」的意思是:國都、京師。
2、《夏本紀》:「中國賜土姓」中「中國」的意思是:九州之中。
3、《越王句踐世家》:「北觀中國」中「中國」的意思是:中原。
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後泛指中原地區。
二、《史記》中「我」與現代「我」的意思有的用法一樣,有的用法卻不一樣,例如:
1、《匈奴列傳》:「我欲殺單於降漢,漢遠,即兵來迎我,我即發。」中「我」的意思,與現代「我」的意思一樣。表自稱,可譯為:我。
2、《同上》:「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中「我」的意思,與現代「我」的意思不一樣,表領屬,可譯為:我的。
在上古文言文中,「吾」與「我」都是人稱代詞,但二者在語法上有區別,「吾」不能在動詞後充當賓語,而「我」卻能在動詞後充當賓語。現代漢語中不用「吾」,只用「我」。
H. 古文中的「中國」是什麼意思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8] 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9] 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10]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11]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I.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這兩個字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中國」一詞據記載最早是在陝西出土的一個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銘文,其中已經出現了「中國」兩字。銘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這一帶後,在祭天的時候說,我現在開始擁有中國了。
其它的文獻在提到周武王的時候也載有這件事。所以證明「中國」這個詞的出現至少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這明顯比後來《詩經》中出現「中國」這個詞早得多。如果細心體味周武王的話音,似乎「中國」一詞還在更早就已經存在。
不管是商周交替時期還是春秋時期,那時的「中國」與今天的中國是不是一樣的呢?其實這個詞是逐步變化的。最早的「中國」與現在的中國差別很大。「國」開始的意思就是一個城、一個邦或者一個邑。住在裡面的人叫「國人」,住在外邊的人叫「效人」。
所以,歷史上有很多國,當時說「萬國來朝」,不一定有上萬個,但至少有幾千個,說明國至少不是現在這個數目。經過長期兼並和淘汰,到戰國後期,才號稱「七雄」。「中」原來的意思是一面旗幟。最早的「中」字的右邊還有幾橫,表示旗上飄揚的流蘇須。
但這個旗幟不是隨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營或者什麼地方中間、中心、中央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中國」就是萬國中處於中間的國、中央的國、最重要的國。由此延伸出來,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間的地方。這才是古代中國的本義。既然如此,最早的「中國」當然不可能一開始就覆蓋我們今天整個國家,甚至到了清朝,有時「中
國」這個詞也沒有包括我們現在這個國家的全部。
從政治上講,「中國「往往就等於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比如唐宋的時候它所管轄的范圍一般就可以稱為中國。但當時雲南緬甸一帶的南詔,中原王朝管不到,它當然不是中國,而現在中國的概念肯定包括雲南了。
從民族上講,「中國」的含義又往往等同於華夏諸族或者漢族,與它對應的是所謂的蠻、夷、戎、狄這些少數民族,而它們一般不被認為是中國。如南邊的雲南、貴州,北邊的蒙古高原各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在古人心目中,這些地方因為不是華夏諸族和漢族居住,所以不被稱為中國,而現在看來當然不對。
從文化上講,「中國」往往只是華夏族或漢族的文化才被當作中國文化。甚至到現在為止,講中國文化或者「國學」,往往還有這樣的缺陷。前段時間逝世的季羨林,就一直為這樣的缺陷不肯戴「國學大師」的帽子,他生前很想形成一門包括今天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國學」。
從地理上講,「中國」往往只等同於中原地區,但這個概念是逐步擴大的。因為當周邊地區一旦跟中原地區聯系起來,它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強調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論是國君還是臣民都已成為是中國一分子而自豪。如歷史上的楚國、巴蜀,最早連自己都稱蠻夷,後來才稱為中國,或在為中國的一部分。
所以,在不同的階段,史書里講的中國有不同的含義。但不管是從什麼角度的「中國」,它都有強大的凝聚力。在中國歷史上,統治者都希望做「中國」。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都要自稱「中國」。
「中國」往往代表著正統,統治者都要自稱中國和代表中國。
J. 中國在古代的意思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
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
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名,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