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科研為什麼

中國的科研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6 12:20:35

㈠ 中國的科學家為什麼難以取得大成就中國人比外國人笨嗎

第一點需要說明,中國流行一百多年的一種說法:「中國古代有很好的科學傳統,到明清後中國科學落後於西方」,是誤傳。誤傳含有善意的原因。鴉片戰爭後,中國內憂外患,國人希望中國強大,提出我們「古代行,現代不行」以鼓勵自己。這種的說法傳給外國人,特別是由英國的李約瑟再用英文說一遍以後「出口轉內銷」,對我們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這是在我國普遍自信比較低的時代誕生的一個迷思。

這一說法違反基本事實。中國在古代有沒有過科學?有,但很弱,而且特別缺乏抽象、系統、深刻的科學,有的主要是比較簡單的、接近實用和實用的,如與天文、農業、醫學相關的科學。以古希臘為重要起源的科學,經歐洲傳入阿拉伯,再從阿拉伯傳回西方,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很長的歷史過程,而中國極少參與。看過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就系統性、深刻性、准確性而言,會感慨兩百年前的中國是否達到西方科學兩千多年前的程度?

中國傳統在科學方面不如西方,但我們並非愚蠢的民族,而是我們的智力主要沒用於自然科學。我們的人文,例如中文的詩歌,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是比英文的詩歌要美很多,包括結構上的巧妙。在兩千多年前、甚至一千年前,很難看出選擇科學、還是人文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最近幾百年,人類才認識到自然科學傳統的巨大意義。我們的文化對真理的追求相當弱,對自然的好奇整體上也是相當差。不僅以前差,現在恐怕還是不能盲目樂觀。對真理和自然的態度成為文化傳統的重要短板,今天可能不僅影響我們的科學技術,而且對我們的社會也有影響。

2中國科學發展的歷史很短

我們的科學主要是從國外、特別是西方引進,西學東漸最初很慢。幾百年前一般人包括大多數中國人看不到科學的意義。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而用科學技術來向我們展示西方文化,用科學技術作為例子,而中國人還稱之為「奇技淫巧」。當時只有很少數的中國知識分子在翻譯西方科學著作的時候,深刻地體會到西方的科學很強,而且遠優於我們,但中國人普遍不了解。

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槍炮打開中國大門以後,中國才有共識:我們的科學技術不如人,而科技對國家整體發展很重要。此後,我們引進科學的速度加快,同時我們國家小學、中學、大學逐漸普遍採用西方模式,替代了中國原來以文科為主的教育。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學逐漸建立,西方的理科教育引進中國。理工科大面積引進西方教學的模式和內容。迄今絕大部分的中小學和大學的理工科教材,以西方科學的體系和成就為內容,教科書以翻譯西方的教科書為主,有少數編譯在翻譯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說法。偶爾出現過中國寫書西方用的情況。

1940年代,北京大學生物系的李景鈞教授,用英文撰寫《群體遺傳學》一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50年代初,因為李森科主義在中國流行,李景鈞被迫離國出走,通過香港轉至美國,在美國重新出版了這本書,且再版幾次,成為全世界的群體遺傳學教科書。當然,李景鈞在北大寫書的內容仍為西方科學成果。

1949年以前中國條件很差、科學研究規模小。我們經常講西南聯大或北平協和醫學院,她們確實在一些學科取得了重要成就,程度相當高,有可能清華大學數學系同時擁有陳省身和華羅庚的時候,是迄今為止我國數學離世界數學高峰最近的時候,當然今天中國的數學做得好的人比那時多,但要超過陳省身和華羅庚這樣的組合,恐怕今天尚不敢確定,以後應該會出現。

協和醫學院在1920、1930年代的醫學科學研究做得非常好。協和醫學院是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建立,且非教會學校。建校原則要求研究、教學和醫療服務,三頭並進。這種方針和政策在當時是很獨特的。1920年代的中國,相當多的人飯都吃不飽,協和醫學院居然要研究、教學、醫療並重,且研究做得非常好。我最近看到有一個例子,有一位鮮為人知的微生物學家——謝和平,他在北平做的研究工作、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質量,在微生物方面,以後幾十年協和醫學院其他人全部加起來,可能也不如他當時的工作。

國民政府主要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任院長。一方面經費有限,另外一方面,中央研究院和北京的北平研究院在建立以後不久,特別是當其房子建好不久,抗戰就開始了,投入後得到的回報有限。當時做科學的人少、規模小,談不上蓬勃發展。

《知識分子》的新書《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的諾獎之路》不僅介紹了屠呦呦的工作,還介紹了1940年代從中葯獲得抗瘧化學分子常山鹼的先驅科學家張昌紹。他從西方留學回國後為我國找抗瘧葯,他和他同代的留學西方回國的科學家從科學研究到人才培養做的工作,為1950年代屠呦呦等大學生做了必要的鋪墊。可惜張昌紹1967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

1949年以前,除了國家內憂外患、經濟情況不能支持大規模的科學技術研究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中國人並不很喜歡自然科學,中國人真正願意學自然科學的很少。北京大學生物系在創辦的前幾年,一共只有三個學生,其中之一是現在中國科學院物理學家郝柏林的父親郝景盛。其他學科比生物可能好一些,但好不了很多,學科學的學生人數相當少。

從1949年到也許是2000年左右的50年間,因為不敢做官發財,中國人願意做自然科學的較多,也許是中國歷史上不僅空前、還絕後的對科學興趣最高的年代。但是,中國的經濟情況並不允許支持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中國科學院多個研究所在19世紀50年代建立,與民國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有承接關系,帶動中國科學。曾定位科學院做研究,高校做教育,出現爭議。熱情最高的年代經費局限,兩彈一星以及相關的學科得到支持。在非軍事目的的科學方面,投入有限。生物學方面,1950後期到1960年代中期,胰島素的工作做得很漂亮。

袁隆平作為個人,在農業研究方面獲得突出成就。袁隆平於1930年出生於協和醫院,他的出生證現在還存有,有他的小腳丫,更有趣的是負責的醫生是林巧稚,所以袁隆平遠非一般人誤認為有農民背景,而是民國政府的官二代,他報考重慶的大學也是因為那時重慶是「國統區」。袁隆平一個人開始做研究,後來才得到支持。他做科研從1956年開始、研究水稻從1960年開始、雜交水稻是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成功是1974年。

2015年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參加的523計劃,早期由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參加,以後主要直接主持的是軍事醫學科學院和衛生部為行政主管,協調全國多個單位。文革期間,以前的留學生很難參與科學研究工作,張昌紹等含冤去世、有一些人被打進牛棚、另一些人靠邊站。屠呦呦這一輩人的老師主要是西方留學生。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在青蒿素方面做得很漂亮,她獲諾貝爾獎是當之無愧的。需要仔細知道可以看我們寫的書:《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的諾獎之路》,是比較客觀的有關青蒿素歷史的書。

《辛酸和榮耀》介紹了兩代科學家的工作,從自殺的科學家,到得諾獎的科學家,這個歷程非常令人感懷。抗瘧的523任務並非1970年代唯一的大項目。比如參與過屠呦呦課題組工作、在屠呦呦以前注意到青蒿的余亞綱,他很快被調離抗瘧研究是因為安排他參加支氣管炎研究,其目的是為毛澤東的疾患找到治療辦法。70年代受文革影響很嚴重,還有很多人不從事科研工作、上班看報紙,大量才華被浪費。

毛澤東去世之後,鄧小平對中國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他支持中國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1970年代中晚期很多年輕人投身科學技術與那時風氣分不開。不過很快大家意識到中國科學技術與西方有很大差別,很多人出國留學。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雖然中國人對科學感興趣,但出國造成了中國國內自然科學人才的缺乏,雖然有少部分人回國、還有更少部分人在中國也做了重要工作,但留學對中國國內科學技術在短時間造成的直接問題是負面為主,長期也許還是帶來了更多正面。

中國投入自然科學的經費直到90年代都非常有限。經費的增加主要是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的時候,聯合清華大學向國家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也就是所謂「985」計劃,而同期中國科學院向國家提出「知識創新計劃」,兩個計劃為高校和科學院帶來了新的資源。但1998年高校和科學院都不清楚支持能持續多久,當時主要目的是救窮救急。

985和知識創新計劃到2003年得以延續第二期,大家也看到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持續,所以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能夠真正、而非口頭上考慮如何發展科學。在之前都是某個特殊計劃按某個當時的情況投入,而2003年以後大家共同認識到中國可以穩定地發展科學,真正能擺脫當時的問題,用心思來想發展,如果說主要是這十幾年,也有一定的道理。

㈡ 中國科研效率和科研能力為啥一直不高呢

原因很多的,主要的還是基礎製造技術與設備以及控制系統達不到要求。
一些高端武器、科技產品,零件的精度要求很高,而國內現有的製造裝備生產不了或者加工不出那麼高精度的零件。而控制系統主要是計算機技術,我國雖說在奮起直追,但與國外還是有差距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有疑問可追問。

㈢ 為什麼中國科研能力不如以前了

有點太悲觀了吧?
中國科研能力不是不如以前,而是比以前大大提高了哦。
由於完成了基本的原始資本積累,現在中國已經是全球技術發展的生力軍了。比如華為,中興去年獲得的專利數均在全球所有企業排名的前5位之內,中國專利獲得的增長速度數也是全球最快的,當然有人說還有專利質量問題,這話不好說,很多外國企業的專利也沒有什麼含金量。
原子彈不是什麼很難做出來的東西,像巴基斯坦這種技術比較落後的國家,想造原子彈就造原子彈,所以不要把原子彈看成是尖端技術。
現在中國真正比較落後的領域主要是高技術感測器領域和重大裝備,前者日美領先比較多,重大裝備美國、德國比較厲害,這些是製造武器的基礎,也是高附加值產品的基礎;在民用領域,中國在很方面幾乎是全球無敵手的製造大國。
相信中國,也相信中國的科研能力吧,在未來5-10年,中國的新技術會讓全球刮目相看的。

㈣ 為什麼中國的科研經費那麼多,仍然沒有諾貝爾獎

大環境決定的。國人追求事物的功利心太強了。比起國外,科研和學術氛圍真的很差。搞科研的人要以興趣為動力,而不是名利,要有一個相對自由、自願、開放、平和的心態。

㈤ 中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為啥科研能力像坐了火箭

我們都關注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現在中國已經快速的發展了,對於這樣的一個發展的結果來說,也是感覺到非常的驕傲的。中國現在在國際上的一些國際地位已經得到了穩步的提升,我們也會發現現在我們國家的發言權也是非常的多的。這個時候就有一些人認為中國的科研能力,像是坐了火箭一樣飛速的發展。那麼為什麼我們自己的科研能力,能夠像坐了火箭一樣的總體的上,還是要感謝一些科研人員的發展。

對於他們自身來說,也是用他們自己的一些努力,在捍衛著我們國家的尊嚴,讓我們感覺到十分的感動。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充分的調動了這樣的一些積極性。而且對於他們自身的一些努力來說,的確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看到的,包括現在我們國家的一些科研成果,在世界上取得了舉世文明的進步,就是因為他們自己的一些不懈努力。

㈥ 為什麼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實力比清華北大強

引言:每個學校的科研實力是不一樣的,科研實力主要體現在自己的科研項目成果以及論文發表上,為什麼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實力比清華北大強呢?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科研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中國人比印度人團結 瀏覽:121
越南山裡做什麼好吃 瀏覽:353
印度為什麼技術落後外包產業好 瀏覽:337
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東埔寨是什麼 瀏覽:986
印度人為什麼要講話 瀏覽:945
印度是哪個國家的軍工 瀏覽:916
印度左右逢源是怎麼回事 瀏覽:68
歐陸戰爭義大利第一關怎麼打 瀏覽:653
印尼電信廣告什麼歌 瀏覽:30
中國入境可以帶多少手機電腦 瀏覽:267
怎麼看待伊朗捐款事件 瀏覽:512
越南富安有什麼好玩的 瀏覽:376
外國人到中國定居有哪些條件 瀏覽:983
印度到印尼要多少錢 瀏覽:17
義大利有什麼的手錶品牌排行榜 瀏覽:770
過去幾年中國有多少人口 瀏覽:702
非洲美女要多少錢才肯嫁到中國 瀏覽:964
越南的火龍果要怎麼運到中國 瀏覽:274
伊朗官方語言英語怎麼說 瀏覽:294
中國到越南火車經過多少站口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