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過去20年間,世界的綠化面積越來越大,期間都發生了什麼
在過去的20年間里,世界的綠化面積已經越來越大了,而中國堅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大家會發現走在馬路上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綠植以及花草綠色的植物,使我們的心情會更好,而且周邊的空氣會更加清新,其實全球綠化的面積增加並不是很多,僅中國的植被增加量是最大的,而且位於首位,那就說明中國一直都是比較重視綠化這一塊的,增加綠化面積已經成為我國新時代的首要任務。
㈡ 我國在保護環境上做了哪些努力
2021年11月27日,一群小天鵝在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東古湖」濕地越冬。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題:十年蹤跡十年心: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國行動
新華社記者孟佳、齊菲、黃揚
仲夏將至,八百里洞庭一碧萬頃,淺淺掠過湖面的各色鳥兒勾勒出水天之間最靈動的一筆。
位於長江中游的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北宋文人范仲淹筆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千百年來,它是沿岸民眾豐饒生活的保障,也是野生動物自在棲息的樂園。
然而,洞庭湖也曾「黯然失色」。監測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3年,洞庭湖的劣五類水質佔比從零增加到5%,二、三類水質斷面已經消失。
今年25歲的何東順就出生在洞庭湖,是一位「漁三代」。曾經,他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坐在自家船頂,望著寬闊的湖面上不時躍出魚兒。但是,無序的采砂破壞、大噸位船舶航行使洞庭湖生態環境一度惡化。
「小時候,湖底是茂盛的水草,還有小動物在水裡游泳。夜裡,成群的鳥兒飛過,能把天上的月亮遮住。」何東順說,後來,洞庭湖清澈的湖水開始變黃,魚兒明顯少了,各種鳥類也隨之離開,江豚也變得不常見了。
水體污染、森林面積銳減、全球氣候變暖、物種加速滅絕……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對生態環境的無節制改造與掠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此前表示,人類應停止對自然毫無理性的破壞性戰爭。
面對迫在眉睫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近10年來,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去年,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9.1%;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提高到84.9%,劣五類水質斷面比例降至1.2%;新增國土綠化面積超1億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2萬平方公里……
幾年前,作家北村告別16年的都市生活搬回老家福建省長汀縣。在他的記憶中,故鄉曾經水土流失嚴重,如今天藍水綠、林茂田豐。
持續多年治理,長汀水土流失率下降到2020年的6.78%,森林覆蓋率達到80.3%。去年,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還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位於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的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2020年7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長汀取得了水土流失治理、生態修復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多贏效果。」長汀縣水保中心主任岳輝說。
返鄉的北村也有了新身份——農村電商從業者。依託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他創立「北村自然生活館」電商平台,河田雞、山茶油、野生獼猴桃等30多種土特產品新鮮上線,主打「綠色、健康、原生態」。
中共十八大以來,「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新發展理念指導中國實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
中國先後制修訂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規;《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數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出台;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管理、排污許可、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環境治理制度落地生效;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劃定的面積比例不低於陸域國土面積的25%……
「中國創造性提出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在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成功入選全球15個精品案例。」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石磊說,環境問題既是地方的,也是全球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立足於本國實際情況的同時著眼全球,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
一株「風靡全球」的小草——菌草,身懷「點草成金」的絕技。它被稱為「中國草」。
菌草技術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福建。當時,人們為了提高收入大規模砍樹種菇,導致「菌林矛盾」突出。「鋸一車樹回來種香菇,值不值得?」現在回憶起來,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仍覺得可惜。
經過多年鑽研,林占熺發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菌草技術,兼具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這項技術不僅在中國取得成功,還吸引了世界目光。
在他的辦公室里,擺有一個標著紅五星的地球儀,「有紅五星的是菌草推廣到的國家和地區,目前已有100多個」。
對許多處於從貧困到溫飽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如何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是一個難題。
林占熺(右一)在福建農林大學菌草園讓奈及利亞留學生試嘗幼嫩菌草的味道(2021年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菌草技術成本低、見效快、易管理,能在全球「播下種子」。在2021年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上,多國領導人肯定菌草合作對消除貧困、可再生資源利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作用。
「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只有並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
中國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向世界發出的呼籲: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2016年至2020年,中國整治修復海岸線1200公里,濱海濕地34.5萬畝,全球領先;過去十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綠色電力裝機總量穩居第一……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氣候行動高級別倡導者奈傑爾·托平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就好像用詩歌般的語言描述經濟和科學,這是一份「獨特的中國禮物」。這些充滿詩意的中國理念將在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多邊主義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長江保護法、長江十年禁漁等一系列保護措施的嚴格實施,洞庭湖漸漸回到何東順記憶中的樣子。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家鄉加入父親何大明所在的護魚員隊伍。
「我是在洞庭湖長大的,應該為它做些事。」何東順說,這兩年他見到了許多很久沒見到的小動物,洞庭湖正在恢復它從前的美麗。(參與采寫:張兆卿、史衛燕、塗洪長、龐夢霞)
㈢ 中國森林覆蓋率23.04%,遠低於日本的67%,哪個貢獻大
我國森林覆蓋率達23.04%
在2020年結束的時候,我國森林覆蓋率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這無疑是我國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成果,預計到2025年的時候,我國將實現森林覆蓋率做到24.1%的樣子,屆時,全國森林蓄積量會有190立方米,沙化土地治理佔比達到60%,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和市地保護率分別達到57%與55%。
㈣ 如果地球植被不斷減少,中國綠色面積越來越大,最終會變成什麼情形
最終會變成美麗的植物王國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綠」,源自先進的生態文明思想和綠色發展理念,源自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源自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大國擔當。
「中國綠」,源自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隨著中國不斷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自上而下的決心和智慧正不斷拓寬綠色發展之路。研究數據顯示,過去17年,中國新增綠色面積的42%來自植樹造林,32%來自農業。美國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去年發表報告指出,2013年至2017年短短4年間,中國治理空氣污染取得的進步「不管從哪種標准說都相當卓越」,而美國完成同樣的任務用了數十年。聯合國官員更是盛贊中國生態環境改善的速度是「人類歷史上最快的」。快的背後,是中國的綠色動員能力和執行能力。
「中國綠」,源自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大國擔當。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這是中國一以貫之的追求,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達成、生效與實施,出資200億元人民幣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為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將綠色發展合作計劃納入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八大行動」……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以綠色為底色的現代化提供著智慧和行動支撐。
「中國推動綠色發展革命,其歷史意義將不亞於工業革命。」有西方學者稱贊。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共同命運,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為了創造和呵護盎然生機,中國在努力,並且真誠地同世界各國一起努力。
㈤ 在中國引領全球生態環境共同治理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怎麼做
摘要 積極進行植樹造林、保護濕地等保護環境措施的推進,切實減少酸雨、霧霾等災害性天氣的出現。
㈥ 如何「綠化中國」
我國南方氣候暖濕,植被蔥郁,可稱為「綠色中國」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與南面臨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省份上包括江蘇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雲南大部、貴州、四川東部、重慶、陝西南部、廣西、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台灣、甘肅南端與河南的最南部。面積約佔全國陸域面積的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漢族佔大多數。區內的少數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桂、雲、貴、川、湘、瓊等地,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地勢:該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平原地區河湖眾多,水網縱橫,具有典型的南國水鄉特色。山地丘陵區大多植被繁茂,鬱郁蔥蔥,景色秀麗。
氣候特點:南方地區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其中熱帶季風氣候為全年高溫。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台灣火燒寮為全國"雨極",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東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受台風影響大。冬季氣溫在0度以上。雷州半島,雲南和台灣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雲南,廣東,海南,台灣受寒潮影響小。
㈦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我們這一工程對世界有多大貢獻
英國廣播公司,即BBC做出了這樣的一個,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的報告。該報告早在10月份的時候,就發表在了《自然》這一科學期刊中。發表這一報告的團隊表明,“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同時,這兩個地區加起來,佔中國整體陸地“碳匯”的百分之三十五還要多一點。”而這報告中所提到的碳匯,英文為Carbon sink。也就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㈧ 我國森林覆蓋率幾乎番了一倍,在全球對生態的貢獻大嗎
地球能夠有如此美麗的景象,除了表面有71%的海洋面積之外,更重要的則是有一個重要的森林生態系統。對於森林,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地球能夠誕生生命,除了水的功勞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為就是誕生了大量的植被,森林。遠古時期的地球,森林面積更廣,更大,正是有豐富的廣闊森林,才能夠形成物種豐富的生命世界。
可是隨著人類的出現,人類的活動開始不斷破壞樹木,森林的面積也在不斷減少。尤其是到了工業革命之後,科技時代的到來,對樹木的需求增大,再加上人們毫無節制的亂砍亂伐,40年前全球的森林面積已經到了快要枯竭的地步。
五、森林是“吸毒機”,大氣中除了有人們必需和有利的氣體之外,同樣也會有一些危害人體健康的氣體。而且工業生產難免釋放出一些有毒氣體,這些天氣進入大氣之後,相當一部分會被植物吸收,尤其是森林。比如二氧化硫這種有毒氣體,森林的吸收能力就特別強,,1公頃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而垂柳、油茶等植物對氟化物、氯化物有較強的吸收能力。
㈨ 全球增綠的四分之一是來自中國的,這是怎麼做到的
因為中國很好的踐行了綠色環保理念,我覺得這就是中國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件事情的原因。現在從全球的環境上來看,其實是不容樂觀的,全球生態環境的變化非常大,其實也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這就導致許多人的生活質量會變得非常差,舉個簡單例子來說綠化植物的變少會讓我們的生活質量變差,因為這樣我們呼吸的空氣就不會那麼的新鮮,從而導致身體的各方面的疾病老化。在不同的城市生活,確實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一點其實是不容忽視的,但是很多人都自動的忽略的掉了這一點。
㈩ 舉例說明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都做了哪些
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中國在今年9月宣布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
環境治理:
中國環境治理,從總體戰略上看,西部地區的發展在我國社會經濟長遠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十分顯著。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已成為西部開發的根本任務。要採取「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綜合性措施。2015年1月16日閉幕的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透露,「土十條」已基本編制完成,將適時上報國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