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德育學校怎麼樣

中國德育學校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27 08:25:10

㈠ 如何評價南京市中華中學

學校很不錯。

南京市中華中學(Nanjing Zhonghua High School)是一所由南京市教育局主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中學,於2002年被評為中國國家級示範高中,1953年被認定為江蘇省重點中學,1980年被認定為江蘇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2004年被認定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

南京市中華中學高中部佔地100畝。南京市中華中學初中部佔地面積約26畝,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南京市中華中學高中部共有教學班55個,學生2700多人。南京市中華中學共有教職工221人。

學校榮譽:

1989年至2003年,南京市中華中學連續14年榮獲「南京市文明單位」稱號。

1993年和2000年,南京市中華中學分別獲評「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

1996年,南京市中華中學成為江蘇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

1998年,南京市中華中學被教育部確認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1999年,南京市中華中學成為「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

㈡ 我國學校德育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我國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1)德育的地位不高
具體表現為:第一,德育在學校中處於可有可無的狀況,德育隨時都要為升學讓路,德育活動的開展受到限制德育的經費不到位等;第二,學生對德育不感興趣,德育沒有吸引力。
(2)德育內容滯後,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相脫離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質改革的推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競爭機制的廣泛引進,使得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但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然而德育內容顯得
陳舊、單薄,不足以解釋當前復雜的社會現象,也不能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於是德育就成了與現實生活和學生實際不相乾的東西,既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認
同,更難促使其內化。
(3)德育重管理,輕人格養成
德育的本質是靈魂的教育,它不僅塑造人的行為,還要培養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靈魂。但是現在的德育工作往往滿足於抓外部行為而忽視深層思想情感培養,使德育成了單純的行為訓練,長期以往,將會使德育生命力日趨萎縮。
(4)德育中的形式主義和簡單化盛行
當前,德育形式化主要表現為德育量化的濫用,不少學校把品德量化作為德育的「常規武器」大用特用,比如做好事加分,做壞事減分,年終評定,便是一年的德育結果

㈢ 德育有多重要學校的德育工作該如何開展

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德育優先的原則,有利於新時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教育領域的貫徹和實踐。落實德育優先的理念,能夠真正促進和體現人才的全面發展,提升道德建設和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發揮重要作用。落實德育優先的理念,也有助於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解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誠信缺失等消極因素影響學生成長、導致道德水平不斷下降的問題,增強高素質人才服務國家和社會的意識。

因此,要踐行「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精神理念,把德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責任感,通過教育將道德思想和認知滲透到學生中,樹立和塑造思想道德意志和信念,把培養道德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舉措。 不斷創新和完善德育工作方法,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同時不斷完善和發展自身。

㈣ 農村小學德育現狀與思考

一、學校德育評價存在的問題:
1、德育評價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德育評價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有助於有關部門了解學校德育活動及其效果的現狀,更有利於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然而,在我國目前,德育評價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由於我國目前的中考、高考不注重對學生品德的考查,因而整個社會對學校辦學水平的評價,主要是看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升學率,基本上不看學校的德育狀況。這就導致了有關部門在對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價時只注重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忽視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評估。在一些地方,有關部門基本上沒有組織過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評估,即使偶爾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考核評估,也是走過場,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德育評價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是我國目前德育實效性較低的重要原因。
2、評價的目標過高、過於抽象
德育具有理想性,提出較高的德育目標具有激勵的作用。但當代中國德育的目標往往過於抽象、空泛、統一,目標與目標之間缺乏適當的層次,而且不符合學生和學校德育的實際,很難反映學校德育的個性和學生思想品德的特色,是抽象有餘、具體不足。用脫離現實、過於抽象的德育目標作為學校德育評價的目標,難以達到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規范管理、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科學發展的目的。
3、評價的指標體系缺乏科學性,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
德育評價,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因為它具有指揮棒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辦學方向。建立科學的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目前,我國對建立什麼樣的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特別是在指標體系分解、指標體系權重確定、指標等級設計、指標體系測試和驗證等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膚淺,因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科學、權威的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近些年,有些地區的相關部門制定了一些大學、中學、小學德育評價的指標體系。但這些指標體系往往過多地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的價值。用這種不夠完善的指標體系對德育工作進行評價,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扣。
4、評價的方法單一,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
我國目前德育評價的方法比較單一,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而很少採用體現新評價理念的、質性的評價手段與方法。究其原因,是由於人們對科學的頂禮膜拜,使人們盲目認為量化就是客觀、科學、嚴謹、公正的代名詞,於是追求客觀化、量化成為教育評價的趨勢。其實,在評價內容綜合化的今天,以量化方式描述、評定學校德育工作時則表現出僵化、簡單和表面化的特點,紛繁復雜、豐富多彩的學校德育工作就被泯滅在一組抽象的數據之中。而且,量化的評估把復雜的德育現象簡單化了或只是評價了簡單的德育現象,往往丟失了德育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東西。在德育評價中採取量化評價的方法,操作起來可能會比較容易,但卻未必能全面、客觀反映學校德育工作的狀況。
5、評價的主體單一,被評價者處於消極的被評價地位
在傳統德育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的德性是由某種外在力量賦予的,這種德性外在決定論的觀點,必然把德育評價的權力交給人的德性決定者。在傳統德育看來,統治者及其代表統治者的教育管理者就擁有進行德育評價的無可爭辯的權力。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我國德育評價的主體常常是代表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或其他,學校以及教師、學生、家長一般沒有自我評價的權力。在這樣的評價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評價者大多處於消極的被評價地位,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缺少必要的互動,被評價者對於評價結果大多處於不得不接受的被動狀態,沒有形成評價者、教師、學生、家長等諸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估模式。
6、忽視對德育過程的評價,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
我國目前的德育評價,比較重視對學校德育結果的評價,往往把學校德育評價看作是學校德育的終結,注重從已有的成效來衡量學校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對學校德育的過程評價並不十分重視,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缺乏對學校德育的動態評價,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簡而言之,就是重靜態的評價,輕動態的評價。這就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二、提高學校德育評價質量的對策:
1、完善教育評價制度,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科學發展
目前我國德育評價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的根本原因是教育體制還不完善,尤其教育評價制度不完善。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教育評價制度,尤其是要推進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改變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唯一標准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做法,把學校德育工作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制定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學校評價標准和實施辦法,引導和鼓勵學校在德育方面多投入。有關部門要重視學校德育評價,成立專門的學校德育評價,加強對學校德育評價的研究,制定科學的評價辦法,促進學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2、樹立先進的德育評價理念,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目標
德育評價是一柄「雙刃劍」。它既能發揮積極的作用,也能產生一些消極作用。特別是評價理念、評價標准或評價過程有失公平、公正時就會產生較大的消極作用。為了提高德育評價的質量,我們必須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評價理念,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淡化評價的甄別與診斷功能,力爭通過評價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進步。在對學校進行德育評價時,要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鼓勵學校德育有自己的特色,把是否有利於學校德育過程的優化控制,是否有利於學校德育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於學校德育效果的增強,作為衡量學校德育評價質量高低的判斷標准。此外,在評價時,不能僅僅限於學校德育工作的絕對水平評價,還必須看學校的德育工作是否有改進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有提高,重視學校在德育工作投入與產出的效益方面的評價。
提高學校德育評價的質量,還必須確立科學的考核評估目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德育評價目標要以現實為基礎,貼近現實又高於現實,既要重視德育評價的理想取向,又要重視德育評價的現實取向,充實具有時代精神的評價目標,避免德育評價空洞化。
3、與時俱進,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指標體系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的經驗、教訓看,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指標體系,對於學校德育評價都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評價要遵循德育規律,依據教育理論,保證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基礎上,同時還要考慮本地區和被評價者的實際情況,准確把握評估體系中各指標要素的內涵、作用、結構及相互關系。設計德育評價指標體系必須以德育目標和德育評估內容為依據,根據其要求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范圍和重心。
目前,我們要加強對中小學德育工作考核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與時俱進,建立科學的考核評估指標體系。我們認為,設計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1)各項指標應與考核評估目標保持一致;(2)指標具有可測性;(3)指標體系內指標應有相互獨立性;(4)指標體系應有整體完備性;(5)指標應有可比性;(6)指標具有可接受性。
在建立考核評估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和允許教師、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成員積極參與,並讓他們發表意見和建議。
4、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實現評估方法多樣化
早期的德育評價主要使用測量、統計等定量分析的方法。這相對於過去的主觀評價是一種進步,它重視了客觀公正性,減少了主觀隨意性。但是,隨著德育評價的逐步擴展和深入研究,人們越來越感到德育現象的全面量化是不可能性的,因為學校德育評價面對的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很難用簡單的數量關系來表示,何況有些德育內容難以用量化來精確的,即使是能被量化的內容,其精確度也是相對的。此外,許多用於診斷、改進功能的評估結果也不需要完全量化。因此,學校德育評價,必須從實際出發,對不同的評價對象分別採用不同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以便更客觀地反映評價對象。
定性評價是以印象和經驗為依據,用語言文字描述、說明、分析評價對象的一種方法。准確的定性評價可以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能准確反映評價對象的特長、優點和不足之處;不準確的定性評價則顯得蒼白無力,不能准確反映評價對象的特點、優點和不足之處,導致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得出不準確的評價結論。定量評價雖有其局限性,但它能避免定性評價的隨意性。因此,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有機地結合,採取多種評價方法,有助於更客觀、更准確地對學校德育進行評價,有助於促進學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在對學校德育進行評價時,問卷調查、觀察、座談等定性分析的方法與測量、統計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用。
5、堅持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實踐證明,任何評價如果沒有被評價者的積極參與,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當代教育評價已不把被評價者作為被動接受檢查的客體,而把他們看作參與評價的主體,採取各種途徑和方法,使之積極參與評價過程。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評價,逐步成為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包括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過程,這也是教育過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發展進程的體現。讓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並加強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僅可以使被評價者積極配合,保證評價工作順利進行,而且,還能促進被評價者通過參與和交流,主動檢查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吸取他人的經驗,有利於進一步完善自我。因此,學校德育評價應堅持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本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6、堅持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德育過程的評價
學校德育評價不能只看到學校德育的結果,還必須對學校德育的過程進行評價;不能只看到學校和學生的現有表現,還要看到學校德育的發展潛力和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德育評價不能只注重學校德育結果,而應該是結果與過程並重。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估。傳統的評價往往只注重學校德育工作的結果,而對於如何得到這樣的結果的過程卻漠不關心。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學校搞形式主義,只重結果,忽視過程,不利於學校德育的發展。只有關注學校德育的過程,評價才能深入到學校德育發展全過程,全面了解到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所作的努力以及獲得的進步,這樣才能有可能對學校德育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地指導,評估促進發展的功能才能真正發揮。因此,學校德育評價不能把鑒定、識別、選拔、表彰作為考核評估的主要目的,而要注重個體在評價過程中的積極體驗,注重形成性評價,以調動評價對象的積極性,實現德育評價的最高目標。

㈤ 如何改進目前學校德育中存在的不良傾向和缺陷

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是當今學校德育缺乏實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擬就這一問題的表現、成因、和解
決思路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學校德育的功利化傾向的表現及後果

1.學校德育的理性思考。學校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其價
值就在於「提高、擴展人的價值,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才能,就在於使人活得更有意義,更有人的尊嚴
,人格更高尚,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註:孫喜亭:《人的價值、教育價值、德育價值》(下),《教
育研究》1989年第4期。)只有人的價值提高了,才可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聚焦我們當前的學校德育,其過程就是教育者把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傳授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這
種品德的過程,具有明確的規定性和必須服從的強制性。「不顧品德內化規律,否定道德學習主體化,用規范
宣講取代心性修養的純外礪過程成為中國德育現實的主流特徵。」(註:檀傳室:《德育美學觀探討》,《南
京師大1996年博士論文集》第4頁。)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化傾向不同於倫理學上的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是一種倫理學說,它以「實
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准」(註:楊昌勇:《也論德育的適應與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認
為「個人利益是人類行為的基礎,要求公眾利益服從個利益。」(註:楊昌勇:《也論德育的適應與超越》,
《教育研究》1997年第
3期。)而本文所說的功利化是指學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強調外在價值(社會公眾價值
),而忽視本體價值(育人價值),總要求德育出現即時的、顯性的功效,忽視或輕視德育的長期效益。

2.學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現。首先,在考慮德育問題時,重政治而輕道德。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往往被塗上
功利主義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完全從屬於政治形勢的需要,而忽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德育工作的
內容和形式,主要是驅使青少年參加政治學習和大量的社會政治活動,忽視了對青少年的國民基礎文明教育、
行為習慣訓練和道德情操的培養。其次,把現實生活中的品德問題政治化。學校德育習慣以政治的立場和尺度
,來認識道德問題,把一些本來屬於道德教育與評價的問題,當作政治問題來解決。如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與
其政治立場相聯系,把道德品質的好壞,當做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據,使一些本來屬於道德范圍內的問題政治
化;或者乾脆從工具主義立場出發,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當成政治上進身的手段,將學校德育窄化為政治教
育,使德育無法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與地位,無法實現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動上的偏差來自理論上的誤解,
把德育只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樣把德育只理解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質教育,就會忽
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義語」(註:王逢賢:《德育原理
綱要》,東北師大出版社1983年6
月版,第1頁。),
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簡稱」(註:王逢賢:《德育原理
綱要》,東北師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頁。)。在理論上,對德育的內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實踐中
就會出現偏差,甚至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受到歷史的懲罰。

3.學校德育功利化的後果。首先,它傷害了真正意義上的德育。由於過分的政治化取向,使得在具體實施
德育時,人們對政治問題過分敏感,而對道德問題卻麻木不仁。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對於道德問題的普遍失敏現
象,對各種不道德行為熟視無睹,聽之任之。由此,很難形成現代生活所必須的國民基礎道德。

其次,它阻礙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順利開展。政治是一種帶有很強權威性的領域,人們無法對其掉以輕心。
而當政治影響全面地向社會進行強制滲透時,處於對切身利益的關注與憂慮,人們就會十分敏感和謹慎地對待
政治問題。長此以往,人們對政治問題普遍產生逆反心理,普遍缺乏政治熱忱和參與意識,給思想政治工作的
開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另外,學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種社會意志。因此在實際過程中就會把學生當做單純的客體看待,而喪失了對
人的價值和尊嚴的維護,學生對規則和條例的遵守不一定是處於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於外界壓力。因此也
就缺乏道德行為的自律性,更談不上行為主體的責任感,道德也就失去固有的意蘊。

二、學校德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在我國有其獨特的歷史根源和現實根源。

1.傳統倫理的政治化傾向使道德的倫理學意味喪失殆盡。中國文化是一種「倫理——政治型」文化,政治
事功和倫理事功兩大核心內容並行不悖。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和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都是倫理思想與政治融
為一體的具體體現。

「倫理政治化」不僅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獲得了物質與精神、政治與倫理的有機結合,而且成為導致中
國傳統社會穩定運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這種傾嚮往往用某種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標來固定道德,將政治功
能與道德的功能混為一談,使道德的工具價值與目的的理性價值等同起來,使道德的實踐規范作用成了唯一的
作用。因此,失去了超越現實經驗、批判和引導現實不斷趨於完善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力量。

傳統倫理以群體為本位,造成了個人意識的淡薄。傳統倫理強調以家族血緣關系為主體的人倫關系,這種
群體本位的思想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忽視個體的獨立性,壓抑個性的缺陷,導致了個體意識的喪失。學校
德育中存在的重社會輕個人、追求道德社會功效的傾向,不能說沒有這種文化積淀因素的影響。

2.革命戰爭年代道德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融為一體的成功經驗,框定建國以後的道德建設的基本方向,使
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濃重的政治化色彩。一直到改革開放,這種傾向才有所改變。遺憾的是改革開放二
十年,學校德育並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操作上依然主要是從社會需要的角度強調學校德育的重
要性,作為個體人的價值問題及人格獨立性等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3.規范性倫理實質上是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最根本的認識根源。規范性倫理學把道德理解為「調節人們行
為規范的總和」,把規范和社會約束作為道德的最本質特徵。其缺陷主要是「過於強調道德的社會性本質和整
體性價值意義,忽視了道德的個體性、內在主體性,致使這種倫理學所提供的一些道德規范缺乏主體內化的理
論力量,而置於客觀形式化、外在約束性的地位,不易為個體所自覺認同與踐履。」(註:萬俊人:《倫理學
研究》,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頁。
)不得不走上灌輸和強制的道路,使道德成為一種外在於人的
東西,道德教育成為一種強制性、規范行為的服務工具,表現出強烈的功利化色彩。

三、學校德育功利化的變革思路

我們應當在相對明確政治與道德之間的功能區域的前提下,分別實施道德規范教育與政治思想教育。

我們應該承認,道德與政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是經濟利益的集中體現,道德產
生於人類社會的需要,並時刻反映著人們經濟利益的變化。所以,政治和道德生活有著共同的經濟生活基礎,
共同反映經濟生活的需要和利益。從功能上看,道德作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規范體系,為人類更好地從事
各種活動,提供了一種相對穩定、可以預期的關系環境;政治作為人類活動一個極其重要的領域,同樣不能缺
少道德的調解作用。從觀念上看,政治觀與道德觀,政治利益與道德觀,以及政治觀與道德需要之間,都存在
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政治和道德畢竟是兩個本質上不同的領域。政治實質上是對社會
生活中人們現實利益關系的調整和控制,它是一種實體性的活動;道德則是一種調整人們行為規范的體系的總
和。政治並不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道德調整的范圍卻無所不及,具體到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的關繫上
,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內化社會規范為基本目標,要解決的是受教育者的觀念塑造問題;政治教育則是向受
教育者灌輸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培養他們一定的參與政治的熱忱與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轉變對政治與道德
關系的片面化認識,樹立起一種有分有合的整體觀,而非將道德與政治、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混同一體。現實
關系的整合一體,並不妨礙在思維或具體處理中的適當區分,只有在對事物分析處理中,才可能對其形成一種
綜合全面的把握。因為這種區分不否認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系和作用,而為了打破混然一體的混同狀態,更快地
積累有關知識,有效地形成處理目前領域問題能力。

分類實施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結果,會使之各得其所地專注於自己的領域,就會加強而不是削弱思想政治
工作,並能避免道德教育因政治形勢沖擊而時存時亡的狀況,從根本上扭轉德育教育中二者糾纏不清、互縛手
腳,甚至兩敗俱傷的低效局面。

㈥ 目前我國學校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是什麼

一、學校德育評價存在的問題:
1、德育評價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德育評價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有助於有關部門了解學校德育活動及其效果的現狀,更有利於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然而,在我國目前,德育評價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由於我國目前的中考、高考不注重對學生品德的考查,因而整個社會對學校辦學水平的評價,主要是看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升學率,基本上不看學校的德育狀況。這就導致了有關部門在對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價時只注重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忽視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評估。在一些地方,有關部門基本上沒有組織過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評估,即使偶爾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考核評估,也是走過場,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德育評價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是我國目前德育實效性較低的重要原因。
2、評價的目標過高、過於抽象
德育具有理想性,提出較高的德育目標具有激勵的作用。但當代中國德育的目標往往過於抽象、空泛、統一,目標與目標之間缺乏適當的層次,而且不符合學生和學校德育的實際,很難反映學校德育的個性和學生思想品德的特色,是抽象有餘、具體不足。用脫離現實、過於抽象的德育目標作為學校德育評價的目標,難以達到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規范管理、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科學發展的目的。
3、評價的指標體系缺乏科學性,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
德育評價,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因為它具有指揮棒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辦學方向。建立科學的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目前,我國對建立什麼樣的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特別是在指標體系分解、指標體系權重確定、指標等級設計、指標體系測試和驗證等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膚淺,因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科學、權威的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近些年,有些地區的相關部門制定了一些大學、中學、小學德育評價的指標體系。但這些指標體系往往過多地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的價值。用這種不夠完善的指標體系對德育工作進行評價,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打折扣。
4、評價的方法單一,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
我國目前德育評價的方法比較單一,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而很少採用體現新評價理念的、質性的評價手段與方法。究其原因,是由於人們對科學的頂禮膜拜,使人們盲目認為量化就是客觀、科學、嚴謹、公正的代名詞,於是追求客觀化、量化成為教育評價的趨勢。其實,在評價內容綜合化的今天,以量化方式描述、評定學校德育工作時則表現出僵化、簡單和表面化的特點,紛繁復雜、豐富多彩的學校德育工作就被泯滅在一組抽象的數據之中。而且,量化的評估把復雜的德育現象簡單化了或只是評價了簡單的德育現象,往往丟失了德育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東西。在德育評價中採取量化評價的方法,操作起來可能會比較容易,但卻未必能全面、客觀反映學校德育工作的狀況。
5、評價的主體單一,被評價者處於消極的被評價地位
在傳統德育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的德性是由某種外在力量賦予的,這種德性外在決定論的觀點,必然把德育評價的權力交給人的德性決定者。在傳統德育看來,統治者及其代表統治者的教育管理者就擁有進行德育評價的無可爭辯的權力。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我國德育評價的主體常常是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或其他機構,學校以及教師、學生、家長一般沒有自我評價的權力。在這樣的評價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評價者大多處於消極的被評價地位,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缺少必要的互動,被評價者對於評價結果大多處於不得不接受的被動狀態,沒有形成評價者、教師、學生、家長等諸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估模式。
6、忽視對德育過程的評價,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
我國目前的德育評價,比較重視對學校德育結果的評價,往往把學校德育評價看作是學校德育的終結,注重從已有的成效來衡量學校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對學校德育的過程評價並不十分重視,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缺乏對學校德育的動態評價,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簡而言之,就是重靜態的評價,輕動態的評價。這就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二、提高學校德育評價質量的對策:
1、完善教育評價制度,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科學發展
目前我國德育評價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的根本原因是教育體制還不完善,尤其教育評價制度不完善。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教育評價制度,尤其是要推進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改變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唯一標准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做法,把學校德育工作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制定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學校評價標准和實施辦法,引導和鼓勵學校在德育方面多投入。有關部門要重視學校德育評價,成立專門的學校德育評價機構,加強對學校德育評價的研究,制定科學的評價辦法,促進學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2、樹立先進的德育評價理念,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目標
德育評價是一柄「雙刃劍」。它既能發揮積極的作用,也能產生一些消極作用。特別是評價理念、評價標准或評價過程有失公平、公正時就會產生較大的消極作用。為了提高德育評價的質量,我們必須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評價理念,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淡化評價的甄別與診斷功能,力爭通過評價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進步。在對學校進行德育評價時,要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鼓勵學校德育有自己的特色,把是否有利於學校德育過程的優化控制,是否有利於學校德育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於學校德育效果的增強,作為衡量學校德育評價質量高低的判斷標准。此外,在評價時,不能僅僅限於學校德育工作的絕對水平評價,還必須看學校的德育工作是否有改進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有提高,重視學校在德育工作投入與產出的效益方面的評價。
提高學校德育評價的質量,還必須確立科學的考核評估目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德育評價目標要以現實為基礎,貼近現實又高於現實,既要重視德育評價的理想取向,又要重視德育評價的現實取向,充實具有時代精神的評價目標,避免德育評價空洞化。
3、與時俱進,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指標體系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的經驗、教訓看,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指標體系,對於學校德育評價都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評價要遵循德育規律,依據教育理論,保證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基礎上,同時還要考慮本地區和被評價者的實際情況,准確把握評估體系中各指標要素的內涵、作用、結構及相互關系。設計德育評價指標體系必須以德育目標和德育評估內容為依據,根據其要求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范圍和重心。
目前,我們要加強對中小學德育工作考核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與時俱進,建立科學的考核評估指標體系。我們認為,設計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1)各項指標應與考核評估目標保持一致;(2)指標具有可測性;(3)指標體系內指標應有相互獨立性;(4)指標體系應有整體完備性;(5)指標應有可比性;(6)指標具有可接受性。
在建立考核評估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和允許教師、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成員積極參與,並讓他們發表意見和建議。
4、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實現評估方法多樣化
早期的德育評價主要使用測量、統計等定量分析的方法。這相對於過去的主觀評價是一種進步,它重視了客觀公正性,減少了主觀隨意性。但是,隨著德育評價的逐步擴展和深入研究,人們越來越感到德育現象的全面量化是不可能性的,因為學校德育評價面對的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很難用簡單的數量關系來表示,何況有些德育內容難以用量化來精確的,即使是能被量化的內容,其精確度也是相對的。此外,許多用於診斷、改進功能的評估結果也不需要完全量化。因此,學校德育評價,必須從實際出發,對不同的評價對象分別採用不同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以便更客觀地反映評價對象。
定性評價是以印象和經驗為依據,用語言文字描述、說明、分析評價對象的一種方法。准確的定性評價可以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能准確反映評價對象的特長、優點和不足之處;不準確的定性評價則顯得蒼白無力,不能准確反映評價對象的特點、優點和不足之處,導致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得出不準確的評價結論。定量評價雖有其局限性,但它能避免定性評價的隨意性。因此,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有機地結合,採取多種評價方法,有助於更客觀、更准確地對學校德育進行評價,有助於促進學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在對學校德育進行評價時,問卷調查、觀察、座談等定性分析的方法與測量、統計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用。
5、堅持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實踐證明,任何評價如果沒有被評價者的積極參與,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當代教育評價已不把被評價者作為被動接受檢查的客體,而把他們看作參與評價的主體,採取各種途徑和方法,使之積極參與評價過程。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評價,逐步成為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包括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過程,這也是教育過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發展進程的體現。讓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並加強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僅可以使被評價者積極配合,保證評價工作順利進行,而且,還能促進被評價者通過參與和交流,主動檢查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吸取他人的經驗,有利於進一步完善自我。因此,學校德育評價應堅持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本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6、堅持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德育過程的評價
學校德育評價不能只看到學校德育的結果,還必須對學校德育的過程進行評價;不能只看到學校和學生的現有表現,還要看到學校德育的發展潛力和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德育評價不能只注重學校德育結果,而應該是結果與過程並重。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估。傳統的評價往往只注重學校德育工作的結果,而對於如何得到這樣的結果的過程卻漠不關心。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學校搞形式主義,只重結果,忽視過程,不利於學校德育的發展。只有關注學校德育的過程,評價才能深入到學校德育發展全過程,全面了解到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所作的努力以及獲得的進步,這樣才能有可能對學校德育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地指導,評估促進發展的功能才能真正發揮。因此,學校德育評價不能把鑒定、識別、選拔、表彰作為考核評估的主要目的,而要注重個體在評價過程中的積極體驗,注重形成性評價,以調動評價對象的積極性,實現德育評價的最高目標。

㈦ ()簡述學校德育的發展趨勢 德育原理簡答題

中國的德育教育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未來的德育教育將在塑造人的意識形態方面得到深化,特別是中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從家庭的團結入手,到國家各個民族的大團結,來體現集體戰勝困難、戰勝敵人的力量。

學校要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
學校的德育教育,將從細小的習慣做起,不斷修養個人道德情操,提高個人素質,讓每個人的語言和行動,適應集體團結,適應社會團結,讓學校的德育教育能夠為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㈧ 長沙市明德中學好不好

長沙市明德中學是一所很好的學校,因為學校教學質量優秀,環境優美。

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由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胡元倓先生創辦於1903年,是湖南省最早的新式中學堂。解放後,明德中學一直是湖南省重點中學,2004年被評為湖南省首批示範性高級中學。

學校本部位於長沙市天心區書香路,截至2020年6月,佔地近1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6492平方米,在校高中學生近4000人,在職教師380餘人。

(8)中國德育學校怎麼樣擴展閱讀

學校的辦學核心:

學校以「明德樹人」為辦學核心,以「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與幸福奠基」為辦學理念,以「文化立校、特色辦學」為辦學方略,以「明明德,憂天下;知格物,顯人文;鑄思想,揚個性」為人才培養目標,踐行「品牌化、集團化、創新型、幸福型」的教育理想。

學校構建了「生命化課堂、生活化課堂、生態化課堂」的「三生」課堂體系,涌現了長沙市英語首席名師朱泌太、長沙市語文首席名師蔣雁鳴、長沙市首席德育名師陳立軍等一批在省市頗有聲譽的名師。

㈨ 中國德育的介紹

《中國德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德育工作綜合性月刊。

閱讀全文

與中國德育學校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到印尼雅加達機票多少錢 瀏覽:297
武漢比英國小多少 瀏覽:81
英國封國怎麼改善自己 瀏覽:180
現在去伊朗旅遊多少錢 瀏覽:249
義大利哪裡可以買被子 瀏覽:145
坐火車到越南要注意什麼 瀏覽:262
中國舞董老師如何下豎叉 瀏覽:821
中國哪個縣城不娶女不嫁 瀏覽:555
印尼不能帶什麼入境 瀏覽:269
義大利黑面醬怎麼做 瀏覽:900
英國的羊肉怎麼樣 瀏覽:659
越南訂機票怎麼樣 瀏覽:909
伊朗人與中國人有什麼區別 瀏覽:613
越南女人怎麼吃豬血 瀏覽:252
香港去印尼泗水機票多少錢 瀏覽:426
哪個葯店買伊朗白斑膏 瀏覽:768
義大利披薩怎麼捏邊 瀏覽:150
遨遊中國倒車鏡怎麼放大 瀏覽:843
為什麼印尼不入侵東帝汶 瀏覽:231
中國為什麼噴子那麼多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