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如何應對新冷戰

中國如何應對新冷戰

發布時間:2022-01-31 13:01:13

⑴ 當代中國如何應對當前的國際局勢

當今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群雄並立,爭奪稀缺資源,已成為一種潮流。各國彼此之間都是明爭暗搶,要麼以犧牲少量經濟為代價去爭那些沉埋地底的資源,以求化學能源能夠持久。例如美國,以武力保護和經濟援助換取了很多能源開發權。而我們中國武力相對比較弱小,只有靠龐大的國家經濟基礎,去換的他國的能源,例如在利比亞、伊朗的石油等等。我們在毛主席時代就與非洲朋友交好,也給予我們極大便利。畢竟我們石油貯備不多,每年都要向它國進口。中國與弱小國家國家關系好,致使我們成為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使我們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當然我們每年的經濟援助也不是小數目。綜上:當代國際上不經要靠武力和經濟,軟實力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認為中國要繼續擴大我們國家的軟實力。換緩經濟擴張速度,發展先進的武力保障體系。冷靜的處理身邊的領國關系。應對方法:確保一定的利益基礎,不輕易開戰,重申我們的基本國策,在世界各國保持越戰後的良好名聲。以便以後的開戰得到各國支持,把開戰後遺症變得最小。望採納。。。

⑵ 新冷戰與冷戰有什麼區別拜託各位大神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新冷戰

新冷戰指的是美國為維護霸權統治,增加國內團結度、拉攏西方國家「站隊」,對抗中國的冷戰現象。

2、冷戰

冷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斗爭。

二、背景不同

1、新冷戰

「新冷戰」這個詞是美國敘事。新千年以來或者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處在「獨自在險峰」的單極狀態,不知道如何維系自己的單極霸權。時至今日,美國自身已經陷入內外困境——外部,妄圖維持自己霸權但不知道怎麼做更合適,內部,美國出現「身份認同」危機,當無多數族裔人口的趨勢越發明顯,「美國到底是誰的美國」之問困擾美國人,這對國家發展前景將產生很大影響。

2、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倫敦第一屆蘇、美、英、法四國外長會議開始,圍繞與意、羅、保、匈、芬五個次要敵國締結和約的問題,四國外長前後共開了四屆7次會議進行討論。經過反復爭論,最後終於就戰敗國的領土劃分、賠款以及政治軍事條款達成一致,並於1946年2月10日締結了五國和約。五國和約的簽訂反映出大國劃分勢力范圍的意圖。

三、目的不同

1、新冷戰

面對內外困境,為了維持美國所謂的國際領導力,美國回到了自認為所擅長的「冷戰劇本」下。試圖製造一個巨大的外部威脅,以此增加國內團結度、拉攏西方國家「站隊」。

2、冷戰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斗爭。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不動武力」。

⑶ 中國如何應對當前的國際關系

察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主而知動靜之理!

⑷ 請問未來中美兩國會爆發新冷戰嗎

2011年,是美國「戰略東移」和重返東亞的一年,也是中國對美國的多重壓力開始有了更實在感受的一年。展望未來,中美兩國真的會打一場新冷戰嗎?
對於這個問題,許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調子也越來越高,呼聲也越來越緊迫。他們的根據是:美日、美韓軍事同盟正在加強,美國著手在澳大利亞和新加坡進行新的軍事部署,美日印等國加強了在南海的戰略合作,美國的海空力量按照「戰略東移」要求,基本完成了在亞太的軍力部署,針對中國的「海空一體作戰」,業已成為美軍新的主要作戰方式。
以上這些情況,似乎足以說明美國正在對中國進行新的一輪「戰略包圍」,美國對中國發動一場「新冷戰」,將會是早晚的事情,中國必須充分認識和及早應對。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戰略判斷,但這種判斷能夠成立嗎?
筆者以為,這里要區分軍事預測和戰略判斷的根本不同。預測可以做出多種構想,甚至是著眼於最復雜、最困難的情況,但戰略判斷則必須綜合考慮現實和未來的多種情況,不能完全從預測出發,更不能以預測代替戰略判斷。
從軍事上說,誰可能對自己的安全威脅最大,誰就會成為主要對手,這在任何國家都是如此,中美之間也不例外。中美兩軍都是具有憂患意識的軍隊,對於中美兩國在台灣海峽、朝鮮半島、南海及其它海域存在的現實和潛在的沖突風險,雙方心裡都有數,軍事上難免要做必要的防範和准備。美國的「戰略東移」,既是對亞太地區重視程度的體現,也是出於防範中國的考慮,其軍事部署的調整是相應的「造勢」,確立「海空一體作戰」方式也是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有備無患」,預先爭得戰略主動。同樣,彼動我動,中國軍隊也採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提出「反介入作戰」就是一種應對之策。
中美兩軍的上述舉措,坦率地說,是雙方互為「假想敵」的暗中較量,這是軍事規律使然,但卻上不了兩國關系的「檯面」。因為戰爭畢竟是政治的繼續,中美政治、經濟和外交因素的影響,才是決定兩國關系未來的主要因素,也是決定雙方是否會爆發「熱戰」抑或「冷戰」的先決條件。
就「熱戰」而言,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對「即將到來的中美戰爭」做了預言,但歷史表明這是危言聳聽,現在這種老調子雖然還在唱,但並沒有多少人再把它當回事,畢竟中美兩個大國都不會拿戰爭當兒戲。「熱戰」既然打不起來,那麼,「即將到來的中美冷戰」,是否會變成一個成功的預言呢?筆者對此持否定態度。
「冷戰」有其特定條件。當年影響全球的冷戰,一是以意識形態為主導,是兩大陣營的對抗;二是存在相應的兩大軍事集團,雙方處於高度對峙狀態;三是彼此在「邊緣地帶」進行激烈爭奪,引發多場局部戰爭;四是以核威懾為基礎,展開包括「星球大戰」在內的軍備競賽。這些基本條件和重要特徵,是「冷戰」得以發生和成其為「冷戰」的基礎,也是我們如何看待「新冷戰」的基本要件。
今天在中美兩國之間,是否存在上述情況?不言而喻,中美並不存在爆發這種冷戰的條件,中美「新冷戰」是個偽命題。首先,意識形態因素早已不再是發展中美關系的障礙,中美關系主要是建立在和平共處、互利互惠的基礎之上,即便美國對中國並未放棄「人權」、「價值觀念」等訴求,但這並不是雙方的主要矛盾;其次,中國的對外政策是「不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即便美國要在亞太搞「小北約」,它和中國也不會構成集團之間的對抗;三是中國不稱霸、不當頭,對美國不構成「爭霸」威脅,也沒有在「邊緣地帶」挑起事端,中美之間不存在全球性紛爭;四是中國無意也無力與美國搞「軍備競賽」,中國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用來自衛,美國在這方面緊盯著的是俄羅斯,中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正因如此,美國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對中國發動一場「新冷戰」,中國也不會面臨這種現實威脅。確立這樣的戰略判斷,是正確處理中美關系重要保證,也完全符合中美兩國的實際。中美在全球和地區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經濟上的高度依存已經難分彼此,發展穩定的、建設性的中美關系是兩國政治上的共同需要,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早已成為雙方的共識。在當今這個和平發展時代,中美關系影響著世界和平,牽動著全球發展,雙方也肩負著開創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使命。兩國即便不能成為互信的朋友,也應成為互利的夥伴,而不應成為以命相搏的對手。
誠然,美國重返東亞後,採取了許多針對中國的措施,也讓中國開始承受某些壓力,雙方潛在的沖突不能完全排除。但要看到,這是美國的冷戰思維在作祟,是擔心中國會「挑戰」其地位,會成為「第二個前蘇聯」的扭曲心結所至,也是美國對付新興大國的習慣性做法。它所採取的那些舉動,的確讓人看到在中美之間爆發「新冷戰」的危險,但人們也往往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國不會「上套」,中國也沒有必要走前蘇聯的老路。美國現在的作法,如同丹麥童話中的唐·吉珂德,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不惜向虛幻的對手風車挑戰,事實將會很好的教育美國人。
現在,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都有些人喜歡說「狠話」,喜歡人為的製造「緊張空氣」,這些都是要不得的。從中美關系的大局出發,雙方對外戰略上還是要立足實際考慮問題,不能讓那些「狠話」干擾了大局。對於美國對中國政治上搞「小動作」,軍事上逐步增大壓力,中國自然也要有所應對,在深入對話的同時不放棄必要的反制和斗爭,但所有這些都必須有利於維護中美關系的大局,而不是損害這種大局。
人們習慣引用這樣一句話:美國如果把中國當作敵人,中國最終就會成為敵人。同樣,在今天的形勢下,中國如果把美國當作敵人,美國最終也會成為敵人。在中美兩國之間,這樣的選擇和前景是相同的,誰也不可能改變國家關系發展的這種軌跡。所以,中美彼此都需要從大局出發,更現實、更理智的考慮問題和做出決策,雙方都應尋求一種「舒適度」,逐步增強互信,從而讓當年為害世界的冷戰真正成為歷史。

⑸ 「新冷戰」真的來了嗎

馬航客機在烏克蘭上空被導彈擊中墜毀成為烏克蘭亂局帶給全世界的巨大陣痛。美國白宮隨後明確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京要為馬航客機被擊落負責,是俄羅斯向烏克蘭分裂組織運送了導彈等重型武器。隨後,歐盟和美國相繼宣布擴大對俄制裁,而俄羅斯則一如既往地強硬表態反擊。烏克蘭背後的大國對決似乎進入了新一季。
烏克蘭危機的總爆發在地緣政治上不是孤立的,這場亂局背後充斥著大國的角力和博弈。早在今年3月18日,普京閃電般簽署了克里米亞入俄協議,並發表了萬言演講,措辭嚴厲地批評西方。輿論甚至把這次演講與當年邱吉爾的富爾頓「鐵幕演說」相類比。「世界是否進入『新冷戰』時代了」的疑問縈繞在很多人心頭。
國際安全的「新冷戰」形態再顯
持續近50年的以美蘇為核心的全球冷戰是近代國際關系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冷戰有幾個基本特徵:一是以美蘇兩極為核心的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特徵顯著;二是極為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三是軍事聯盟的集團對抗及相關安全機制;四是貫穿始終的軍備競賽;五是對抗有一定的控制機制,盡管美蘇兩極時常遊走在戰爭邊緣,但始終沒有直接發生熱戰。
自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進入後冷戰時代以來,國際安全形勢並沒有隨著冷戰的終結而進入和諧狀態。在很多重大問題上,以美俄為代表的大國間的強力對抗頻發,而且在戰略觀念、手段運用等諸多方面都閃現著強烈的冷戰特點。在科索沃戰爭、美國推進東歐反導部署、俄格戰爭、敘利亞內戰等事件中,人們往往有冷戰還魂之感,「新冷戰」的概念也因此被頻頻提及。
「新冷戰」形態首先體現在西方戰略思想中出現新的「二元論」。這種二分法認為,國家性質類別的劃分標準是「政治和經濟的混合體」,按照這種標准,世界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一種是以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另一種是以俄羅斯和中國為代表的威權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這兩種國家不是互補的,而是相互挑戰的。
西方理論界這種非友即敵、製造對立的二元論十分危險。要知道,早在1927年,斯大林就曾發表過「兩個中心」說:強調世界革命大勢,一個是把那些傾向於社會主義的國家集結在自己周圍的社會主義中心;一個是把那些傾向於資本主義的國家集結在一起的資本主義中心。1946年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中,論述了「鐵幕」把地球劃分為兩個勢不兩立的世界。這些論調恰恰是冷戰爆發的重要思想基礎。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多極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大趨勢下,這種二元分割法的流行是一種必須警惕的信號。
「新冷戰」形態再現還體現在地緣戰略優勢的爭奪熱度不減。美國最負盛名的地緣戰略學者布熱津斯基在冷戰結束數年後,出版了著作《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他在書中斷言,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戰略政治目標是歐亞大陸,在這副棋盤的角逐中,美國應支持蘇聯國家,避免俄羅斯成為一個新的歐亞帝國。而中國則是「遠東之錨」,一隻與西方「民主橋頭堡」競相匹敵的「遠東之錨」,除非美中能就地緣戰略達成共識,否則,美國在亞洲大陸將失去政治立足點。
現實與理論是如此相近,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美國以「小步快跑」和「見機躍進」相結合的方式,持續搶占蘇聯解體後留下的地緣真空,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北約東擴經過三個重要節點後有十幾個蘇聯原加盟共和國加入北約,對俄羅斯形成嚴密圍堵之勢。西方的戰略攻勢壓得俄羅斯透不過氣來,實力不濟的俄羅斯只能絕地反擊。其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和2008年的俄格「五日戰爭」這兩場熱戰,以及最近烏克蘭的分裂,是美俄地緣戰略角逐曲線上的幾個顯著峰點。
在亞洲,中國這個「遠東之錨」成為美國防範和遏制的重點。特別是近年來奧巴馬推出的「重返亞太」戰略,更是充滿進攻性和擴張性。2012年11月,澳大利亞前國防部副部長休·懷特專門撰文提出了「奧巴馬主義」的概念,並與「杜魯門主義」相提並論,認為「杜魯門主義」的核心是遏制蘇聯,而「奧巴馬主義」則是要對中國進行遏制的新冷戰。
戰略上,美國不斷介入中國東海和南海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挑唆和支持周邊國家與中國對抗,對中國形成牽制之勢。軍事上,美國把60%的精銳軍事力量向亞太地區集中,並不斷在中國家門口軍演、偵察生事。美軍近來全力推進「空海一體戰」計劃,奧巴馬政府一位高級官員直言不諱地表示,「這種作戰構想是用新冷戰方式應對中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戰術上,美國在網路安全、太空科技等一系列問題上頻頻向中國發難。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禁止中國科學家參加太空探索學術研討會,就是典型案例。
此外,還有軍事聯盟機制單向強化。西線方面,美國在歐洲推動北約東擴,不斷加強北約的整體實力,在這個進程中,北約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質變,它由一個本來的集體防禦組織轉變為具有擴張性、侵略性的軍事集團。東線方面,美國不斷強化美日韓澳菲軍事同盟,夯實鞏固在亞洲的戰略據點和前進基地。
有數據統計,目前,美國通過軍事聯盟及其附帶機制,已經將全世界90%以上的先進工業國家緊緊地和它的安全利益綁在一起。美國的軍事滲透和控制已經深入全球,美國憑借軍事聯盟機制的單向強化來對它的所謂「對手」和「敵人」實施更有力的孤立和遏制。
。。。。。。。。。。

⑹ 新冷戰是什麼意思啊

新冷戰指的是美國為維護霸權統治,增加國內團結度、拉攏西方國家「站隊」,對抗中國的冷戰現象。「新冷戰」這個詞是美國敘事。新千年以來或者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處在「獨自在險峰」的單極狀態,不知道如何維系自己的單極霸權。

時至今日,美國自身已經陷入內外困境——外部,妄圖維持自己霸權但不知道怎麼做更合適;內部,美國出現「身份認同」危機,當無多數族裔人口的趨勢越發明顯,「美國到底是誰的美國」之問困擾美國人,這對國家發展前景將產生很大影響。



(6)中國如何應對新冷戰擴展閱讀:

面對內外困境,為了維持美國所謂的國際領導力,美國就回到了自認為所擅長的「冷戰劇本」下。試圖製造一個巨大的外部威脅,以此增加國內團結度、拉攏西方國家「站隊」。

納撒尼爾·塔普林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由於中美兩國經濟緊密相連,令它們「脫鉤」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美國人使用在中國生產的iPhone手機和個人防護用品,他們上的大學也因為幾十年來投資不足而靠支付全額學費的中國學生維持。

⑺ 美國對中國的新冷戰的底氣是什麼

美國沒有什麼底氣!美國政客實施的撒謊、欺騙、造謠、污衊等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以及所謂的「新冷戰」思維,根源就在於他們對中國如今強大綜合國力感到恐懼,通過合法、合理、正當的方式已經無法阻擋中國的崛起,所以干起了骯臟的勾當,即「dirty trick dirty play」!

美國想實施「新冷戰」的目的在於重新挑起意識形態沖突和國家對抗,逼迫西方發達國家回到自己旗下,讓美國再次成為西方的盟主,最終打垮中國、再次稱霸!可是時代不一樣了,現今是多邊主義、全球化的時代,早已不是擴張、改造、對抗為主題的時代,和平和發展已經成為了共識,已經不具備冷戰的基礎和環境!因此,美國的「新冷戰」思維註定響應者寥寥!

說白了,就是在如今的國際思潮和國際環境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紐西蘭、加拿大等國家希望有更多的自主權和國際話語權,想要發展自身的經濟和民生等方面的實力,不想再次成為美國的附庸,任美國予取予奪!有的時候被逼迫緊了就兩面三刀、吆喝兩句,真要他們死心塌地跟著美國搞對抗是不太現實的!

再者,從美國國內民眾的角度出發,美國政府要搞冷戰和對抗,老百姓和許多資本家也不太樂意,因為這會犧牲他們的福利和利益,而且完全沒必要!

⑻ 中國如何應對當代世界格局的變動情況

當今世界處在一個大動盪、大變化、大調整的時期。金融危機不僅沖擊現存的世界格局,而且前所未有地激起了發展中國家要求變革國際秩序的願望與決心。這對中國這樣一個後起的大國而言,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現在很多國家不僅希望傾聽中國的聲音,而且期待中國在國際秩序的變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中國應當首先把自己的事辦好,在保持國內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也應義不容辭地積極參與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的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和協調行動,並以此為契機,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來發展。
國際秩序是國際關系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國際秩序與世界格局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各國間綜合國力和各自的國家利益。世界格局中的國際秩序通常是國際社會中各種戰略力量博弈的產物。
《聯合國憲章》還規定了美、蘇、英、中、法等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決策」的原則,實際上是確立了大國之間的制約平衡機制,同時保證聯合國的權威性和高效率。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代國際秩序仍然是以西方為主導的,確有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但中國在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地位已呈逐步上升之勢。在此情況下,中國不應挑戰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而應以負責任的大國身份參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建設與變革,以漸進、和平、民主的方式改革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不合理的方面。
「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一提法表明中國與日俱進,根據新的形勢,在國際秩序方面的建設性的戰略思路。以此確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和平形象,建設性而不是造反者的形象。這是在國際秩序方面向國際社會傳遞的信息。
今後,在國際政治秩序方面,中國將提倡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積極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倡多邊主義,提倡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解決國際爭端。在國際經濟秩序方面,中國將提倡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縮小南北差距,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通過WTO的規則解決經濟貿易爭端。以此推動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外交中有「大國是關鍵」的提法,表明了大國因素在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中的重要性。冷戰結束後,世界上大國之間的關系已發生重大的變化,目前大國關系的特點是互相借重與互相競爭並存,各大國更注重綜合國力的競爭。
中國作為後起的大國要和平發展必須妥善處理大國關系,以減少阻力,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近期看,大國之間協作多於摩擦。中美關系進一步發展,但美國與中、俄之間原有的深層次矛盾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美國對中、俄的發展潛力仍有戒心,仍有防範和牽制的一面。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發展,以及中國和歐盟、俄羅斯和歐盟的關系的發展勢頭,有利於國際戰略力量的平衡。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首先要發展自己,並致力於建立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主要特徵的新型大國關系。今後,中國要進一步推動大國關系發展,以增加中國外交的迴旋餘地。

⑼ 新冷戰格局下中國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在美歐和俄羅斯結成的新冷戰格局下,中國要尤其重視和歐洲的關系。在新冷戰格局下和美國一起與俄羅斯對壘的歐洲,對中國而言卻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朋友的敵人並不見得就是自己的敵人,而是還可以成為朋友。歐洲與俄羅斯是因為地緣政治沖突和歷史、宗教原因等陷入互不信任的對抗性格局,歐盟並不完全獨立的安全政策也給了美國綁架歐洲軍事外交的機會。但是對中歐而言,雙邊並不存在這些根本性的厲害沖突,一個獨立且強大的歐洲,對美國和俄羅斯帶來的壓力與挑戰,要遠遠大過給中國帶來的壓力與挑戰。在中、美、俄、歐構成的四邊關系中,中國要學會消除和歐洲的意識形態分歧,要盡快改善自己在民主和人權等問題上存在的嚴重缺陷,把發力點放到雙方共同關心的經濟問題上,如此必然能產生互利共贏的雙邊格局。

⑽ 「新冷戰」時代真的來臨了嗎

這是XH網上的一個新聞
「新冷戰」時代真的來臨了嗎
呂正韜 《 中國青年報 》( 2014年08月22日 09 版)
馬航客機在烏克蘭上空被導彈擊中墜毀成為烏克蘭亂局帶給全世界的巨大陣痛。美國白宮隨後明確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京要為馬航客機被擊落負責,是俄羅斯向烏克蘭分裂組織運送了導彈等重型武器。隨後,歐盟和美國相繼宣布擴大對俄制裁,而俄羅斯則一如既往地強硬表態反擊。烏克蘭背後的大國對決似乎進入了新一季。

烏克蘭危機的總爆發在地緣政治上不是孤立的,這場亂局背後充斥著大國的角力和博弈。早在今年3月18日,普京閃電般簽署了克里米亞入俄協議,並發表了萬言演講,措辭嚴厲地批評西方。輿論甚至把這次演講與當年邱吉爾的富爾頓「鐵幕演說」相類比。「世界是否進入『新冷戰』時代了」的疑問縈繞在很多人心頭。

國際安全的「新冷戰」形態再顯

持續近50年的以美蘇為核心的全球冷戰是近代國際關系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冷戰有幾個基本特徵:一是以美蘇兩極為核心的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特徵顯著;二是極為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三是軍事聯盟的集團對抗及相關安全機制;四是貫穿始終的軍備競賽;五是對抗有一定的控制機制,盡管美蘇兩極時常遊走在戰爭邊緣,但始終沒有直接發生熱戰。

自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進入後冷戰時代以來,國際安全形勢並沒有隨著冷戰的終結而進入和諧狀態。在很多重大問題上,以美俄為代表的大國間的強力對抗頻發,而且在戰略觀念、手段運用等諸多方面都閃現著強烈的冷戰特點。在科索沃戰爭、美國推進東歐反導部署、俄格戰爭、敘利亞內戰等事件中,人們往往有冷戰還魂之感,「新冷戰」的概念也因此被頻頻提及。

「新冷戰」形態首先體現在西方戰略思想中出現新的「二元論」。這種二分法認為,國家性質類別的劃分標準是「政治和經濟的混合體」,按照這種標准,世界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一種是以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另一種是以俄羅斯和中國為代表的威權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這兩種國家不是互補的,而是相互挑戰的。

西方理論界這種非友即敵、製造對立的二元論十分危險。要知道,早在1927年,斯大林就曾發表過「兩個中心」說:強調世界革命大勢,一個是把那些傾向於社會主義的國家集結在自己周圍的社會主義中心;一個是把那些傾向於資本主義的國家集結在一起的資本主義中心。1946年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中,論述了「鐵幕」把地球劃分為兩個勢不兩立的世界。這些論調恰恰是冷戰爆發的重要思想基礎。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多極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大趨勢下,這種二元分割法的流行是一種必須警惕的信號。

「新冷戰」形態再現還體現在地緣戰略優勢的爭奪熱度不減。美國最負盛名的地緣戰略學者布熱津斯基在冷戰結束數年後,出版了著作《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他在書中斷言,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戰略政治目標是歐亞大陸,在這副棋盤的角逐中,美國應支持蘇聯國家,避免俄羅斯成為一個新的歐亞帝國。而中國則是「遠東之錨」,一隻與西方「民主橋頭堡」競相匹敵的「遠東之錨」,除非美中能就地緣戰略達成共識,否則,美國在亞洲大陸將失去政治立足點。

現實與理論是如此相近,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美國以「小步快跑」和「見機躍進」相結合的方式,持續搶占蘇聯解體後留下的地緣真空,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北約東擴經過三個重要節點後有十幾個蘇聯原加盟共和國加入北約,對俄羅斯形成嚴密圍堵之勢。西方的戰略攻勢壓得俄羅斯透不過氣來,實力不濟的俄羅斯只能絕地反擊。其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和2008年的俄格「五日戰爭」這兩場熱戰,以及最近烏克蘭的分裂,是美俄地緣戰略角逐曲線上的幾個顯著峰點。

在亞洲,中國這個「遠東之錨」成為美國防範和遏制的重點。特別是近年來奧巴馬推出的「重返亞太」戰略,更是充滿進攻性和擴張性。2012年11月,澳大利亞前國防部副部長休·懷特專門撰文提出了「奧巴馬主義」的概念,並與「杜魯門主義」相提並論,認為「杜魯門主義」的核心是遏制蘇聯,而「奧巴馬主義」則是要對中國進行遏制的新冷戰。

戰略上,美國不斷介入中國東海和南海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挑唆和支持周邊國家與中國對抗,對中國形成牽制之勢。軍事上,美國把60%的精銳軍事力量向亞太地區集中,並不斷在中國家門口軍演、偵察生事。美軍近來全力推進「空海一體戰」計劃,奧巴馬政府一位高級官員直言不諱地表示,「這種作戰構想是用新冷戰方式應對中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戰術上,美國在網路安全、太空科技等一系列問題上頻頻向中國發難。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禁止中國科學家參加太空探索學術研討會,就是典型案例。

此外,還有軍事聯盟機制單向強化。西線方面,美國在歐洲推動北約東擴,不斷加強北約的整體實力,在這個進程中,北約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質變,它由一個本來的集體防禦組織轉變為具有擴張性、侵略性的軍事集團。東線方面,美國不斷強化美日韓澳菲軍事同盟,夯實鞏固在亞洲的戰略據點和前進基地。

有數據統計,目前,美國通過軍事聯盟及其附帶機制,已經將全世界90%以上的先進工業國家緊緊地和它的安全利益綁在一起。美國的軍事滲透和控制已經深入全球,美國憑借軍事聯盟機制的單向強化來對它的所謂「對手」和「敵人」實施更有力的孤立和遏制。

大國冷對抗加劇的根源在哪裡

冷戰結束後,在國際重大沖突事件中,當事國往往或多或少有用冷戰方式處理的偏向,而這種偏向又加大了國際重大沖突事件的頻度和烈度,這種怪圈是後冷戰時代國際關系圖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後冷戰時代伊始,大國間關系緊張是由於冷戰的戰略慣性使然可以理解,但在冷戰結束後相當長的時間里,國際政治尤其是大國間依舊不斷「重復昨天的故事」,這迫使我們去探究,大國冷對抗的根源在哪裡。

首先,一些大國不願放棄對霸權的追求。冷戰國際關系史就是美蘇爭霸史,在美國政治精英和思想界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並沒有真正反思美蘇爭霸給世界帶來的災難。相反,他們洋洋自得,以勝利者自居,認為這證明了美國霸權戰略的正確性。他們認為美國的霸權是擊敗「邪惡政權」的保證,對這種霸權只能維護和擴大,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在這種霸權邏輯下,美國的戰略優先項中始終如一的是,不允許有新的世界大國出現,能與美國分庭抗禮。

其次,冷戰思維不眠不逝。冷戰思維是美蘇兩極在冷戰對抗中形成的一種思維範式,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國際關系中的「零和思維」,它至今仍在影響著眾多國家國家政策、戰略規劃的制定。

冷戰思維在今天的國際關系中具體體現在:一是追求本國的絕對安全。美國在全球推動反導體系建設就是集中表現;二是極端的憂患,把准備對付最壞情況作為制定政策的主要或唯一出發點。所謂「預防性戰爭」的概念就是這種思路的衍生品;三是不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的利益、情感和安全擔憂。如北約在歐洲的強力東擴;四是以先驗的方式製造敵人和對敵戰略規劃。正如美國歷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指出的:「美國人需要一個敵國,以給外交政策帶來焦點和連續性。」五是堅持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沖突。撒切爾夫人曾宣稱「冷戰結束了,但是共產主義還沒有結束,那就是在中國。因此我們在亞洲要支持日本、印度,不要讓中國取得亞洲的領導權」。

最後,冷戰的結構性遺產會反作用於國際關系。冷戰的結構性遺產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層就是美國建立的與蘇聯爭霸的軍事聯盟體系以及與之配套的全球軍事基地網路。這個體系以北約和美日韓澳菲「亞太小北約」為主軸,它不僅沒有隨著華約的解體而停止運轉,反而不斷壯大,在國際敏感問題上頻繁製造不和諧聲音和動作。

另一層就是美蘇冷戰對抗遺留下來的矛盾和焦點問題。這些問題沒有隨著冷戰的結束而妥善解決,例如朝鮮半島問題、中國台灣問題、美俄核軍控問題等。它們就像深藏在世界政治肌體內部的病灶,總是會定期不定期地發作,引發大國間對抗沖突的顯像症狀。

真正的冷戰時代「畢竟東流去」

盡管人們時常感受到國際政治中「新冷戰」的緊張空氣,但必須要看到,「新冷戰」之所以被稱為「新」,其實不過是冷戰特徵的個別或局部顯現,遠不能與真正的冷戰相比。更為重要的是,國際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冷戰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冷戰之所以難於重現,最重要的是類似於以美蘇兩極為核心的集團對抗格局不會出現了。世界多極化進程盡管不是一帆風順,卻是不可阻遏的歷史趨勢,世界正進入「一超」、「群雄」混合並存的格局,對於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重新動員和組織集團對抗都是幾乎不可能的。

從客觀環境來看,冷戰時期之所以能夠形成兩大對抗陣營,與戰後的特定國際環境密切相關。戰後殖民體系瓦解,世界民族獨立解放運動蓬勃興起,這給美蘇兩極凝聚自己的集團提供了機會。今天的世界,國家間的互動和交流極為密切頻繁,同時,國家間民族、經濟、社會等其他矛盾也不斷顯現,在這種背景下,任何期望為了對抗而對抗的同盟體系都缺乏有力的基礎。

從戰略意圖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聯盟體系盡管十分龐大,但西方國家的利益訴求也更加多元化,聯盟體系內的利益焦點並不絕對集中,聯盟也遠非鐵板一塊。世界其他大國對軍事結盟戰略並不熱心,中國向來秉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和不結盟是鮮明的戰略主軸。俄羅斯的政治理想是推動國內社會經濟發展、實現民族復興,以結盟求霸權的政治意願也缺乏動力。

另一方面,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得國家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聯系更加緊密。特別是在國際反恐、能源安全、防治自然災害和疾病、打擊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領域,更是迫切需要國家間的溝通協作,冷戰間兩大陣營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很難重現。大國之間矛盾分歧和共同利益復雜交織的現實,總是把它們塑造成亦敵亦友的關系,而絕非冷戰時期那種不可調和的死敵。

當下的烏克蘭亂局雖然冷戰意味濃厚,實質上卻是上述原因的折射。盡管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制裁的調門很高,但就在7月27日,德國副總理卻指責法國和英國沒有真正履行對俄制裁,反而繼續對俄羅斯出口武器和軍事裝備,並呼籲西方國家團結一致。

事實上,英法兩國的做法反映了歐盟對美、俄的典型心態。其實德國自身也沒有與俄羅斯激烈對抗的意願,作為歐盟的領袖國家,德國深知歐盟與俄羅斯在能源合作、貿易往來等諸多方面都有共同利益。數據顯示,歐盟與俄羅斯每年的貿易額高達4000多億美元,而美國與俄羅斯每年的貿易額則只有400億美元。更何況,美國拉歐盟一起對抗、制裁俄羅斯,動機也十分復雜。美國戰略學者布熱津斯基自己都承認,美國推動歐盟和北約東擴,重要動機之一是稀釋德國對歐洲的支配。

有分析認為,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預防德國等歐洲主要國家和俄羅斯在經濟上走得過近,甚至在政治互信上會有某種程度的加深,進而對美國霸權構成挑戰。

徹底拋棄冷戰負資產是各方之福

對於大國來說,冷戰並沒有真正的贏家,冷戰不僅僅是「大國政治的悲劇」,兩個陣營內所有國家的人民都在不同層面受到了傷害。

蘇聯及其盟友在冷戰的泥潭中紛紛崩潰,國不成國。直到今天,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還都飽嘗冷戰後遺症的苦楚。所以普京才感嘆:「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

據不完全統計,這場漫長的冷戰消耗了美國1500億美元的軍費;在美國向第三世界直接發動的戰爭,以及其他代理人戰爭中,大約有十餘萬美國人喪生;東西方極端對峙和軍備競賽直接導致了上世紀70年代美國歷史上罕見的經濟危機。

冷戰期間,美國為了同蘇聯爭奪第三世界國家,制定了將蘇聯「推回去」的戰略攻勢。在阿富汗,美國向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提供大量武器與金錢援助,並稱他們為「阿富汗自由戰士」,鼓動他們與蘇聯作戰。而正是這些美國一手培養扶植起來的「朋友」,製造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成為美國最棘手的敵人。

1992年,遏制戰略的設計者,有「冷戰之父」稱呼的喬治·凱南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指出:「如果說美國哪屆政府能對地球另一面的一個大國的內部政治大動亂有能力施加決定性影響的話,那簡直是荒唐之至。任何大國對另一大國的內部發展都沒有這樣大的影響力……任何國家、任何政黨、任何個人都沒有『贏得』冷戰。冷戰是一種長期的、代價昂貴的政治較量。」他甚至滿懷傷感地寫道:「提出遏制戰略是我一生的錯誤。」

今天,「新冷戰」間歇性發作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於冷戰遺留的冷戰思維、冷戰結構和冷戰體制等一系列負資產。如果人們不能深刻反思冷戰帶給人類的災難,甚至自得於所謂「勝利的經驗」;如果人們不能致力於甩掉這些負資產和祛除這些病灶,而是抱殘守缺,那麼,縱使世界不會再次進入真正的第二次冷戰,那些間或被激活的部分冷戰功能也將給相關國家帶來深深的傷害。

冷戰研究的權威著作《劍橋冷戰史》在最後得出的結論應當受到人們的重視:「單方面的軍事干涉對誰都沒有什麼好處,而開放邊界、文化交流以及公平的經濟來往則對大家都有好處……在一個意識形態日益多樣化的世界中,就像交流把我們聯系在一起一樣,阻止更大沖突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加強交流的同時,承認多樣性,需要的時候以多邊的方式處理災難性事件。」

(作者單位:解放軍某信息研究中心)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應對新冷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疫情有哪些企業受影響 瀏覽:743
在印尼怎麼看CCTV體育頻道 瀏覽:459
中國哪裡有人造石 瀏覽:376
印尼游戲機怎麼填充道路 瀏覽:868
郵寄去英國的快遞不見了怎麼處理 瀏覽:39
印度給不丹一年多少錢 瀏覽:914
伊拉克位於伊朗的什麼位 瀏覽:566
印度手機模組廠有哪些 瀏覽:87
伊朗什麼時候換外幣 瀏覽:660
中美爆發核戰中國哪裡安全 瀏覽:671
義大利內門哪個牌子好 瀏覽:839
日本和韓國哪個受中國的影響大 瀏覽:385
越南大米什麼品種好 瀏覽:815
古代印度首都叫什麼名字 瀏覽:666
伊朗和中國哪個強大 瀏覽:987
什麼國家比越南幣低 瀏覽:724
義大利智能炒菜機品牌有哪些 瀏覽:400
印尼西亞人長什麼樣 瀏覽:887
伊朗國多大面積多少人口 瀏覽:646
義大利語字母漢字怎麼寫 瀏覽: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