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書法三要素是什麼
中國書法欣賞的三要素:整體形態美、點畫結構美、墨色組合美。
一、整體形態美
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結體形態,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書法意趣的表現需要;二是書法表現的形式因素。就後者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為書體的影響,如篆體取豎長方形;二為字形的影響,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長方形的;三為章法影響。因此,只有在上述兩類因素的支配下,進行積極的形態創造,才能創作出美的結體形態。
二、點畫結構美
點畫結構美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指各種點畫按一定的組合方式,直接組合成各種美的獨體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過將各種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組合成各種字形。中國字的部首組合方式無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幾種。這些原則主要是比例原則、均衡原則、韻律原則、節奏原則、簡潔原則,等等。這里特別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則,其中黃金分割比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例,對點畫結構美非常重要。
三、墨色組合美
結體墨色組合的藝術性,主要是指其組合的秩序性。作為藝術的書法,它的各種色彩不能再是雜亂無章的,而應是非常有秩序的。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學原則,要求書者予以遵守。如重點原則、漸變原則、均衡原則,等等。
書法結體的墨色組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背景底色的分割組合。人們常說的「計白當黑」,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二是點畫結構的墨色組合。從作品的整體效果來看,不但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平面結構,還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分層效果,從而增強書法的表現深度。
(1)中國書法的基本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書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書法是指以文房四寶為工具抒發情感的一門藝術。工具的特殊性是書法藝術特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藉助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工具的性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文房四寶,書法藝術便無從談起。
2、 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漢字的特殊性是書法特殊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中國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點畫的形態、偏旁的搭配都是書寫者較為關注的內容。與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形式意味很強。
古人所謂「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有關漢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極具指導意義。
3、 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關於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范疇的理論,關於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系的。
4、 書法藝術本體包括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內容。書法筆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筆法也稱「用筆」,指運筆用鋒的方法。字法,也稱「結字」、「結構」,指字內點畫的搭配、穿插、呼應、避就等等關系。章法,也稱「布白」,指一幅字的整體布局,包括字間關系、行間關系的處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濃、淡、干、枯、濕的處理。
㈡ 書法基本三要素 說的都是啥意思
筆法、筆勢、筆意是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大體說來,筆法包括執筆、用筆,筆勢是筆鋒往來運動的態勢,筆意則是由筆勢的不同而產生出來的不同精神風韻。前兩者是「形」,後者是「神」。唐張懷瓘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苟守一途,即為未得。」可見筆法、筆勢何等重要。其中「裹束」,是「結字」,而非筆意,但「結字」與筆勢、筆法又關系密切。初學「為書」者連何為筆法、筆勢尚且不知,所以張懷瓘這里便未談及「筆意」。
關於筆勢,它是一個凡書必有、極其重要而又往往被忽略的范疇。弄懂並自覺拓展關於筆勢的思路,是學書的必須。如同一支樂曲從開始演奏到樂曲終了,分秒不能懈怠一樣,書法從筆落紙上,直到整幅寫完,筆鋒運動也應是一氣相通的。這叫做「貫氣」或「行氣」。因為是一氣呵成,所以隨著用筆輕重疾徐、提按頓挫、中側藏露、方圓順逆等的變化,不僅每一個線條點畫,每一個字,都呈現了不同態勢;而且整幅作品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每一個點畫包括牽絲都是它重要的組成部分,都是有生命的、鮮活的、動態的,因而又都具有態勢、氣勢,含有勢能。上一筆收筆時所產生的能量,正好成為下一筆起筆的勢頭動力。於是,相臨點畫間、字與字之間,都有相互顧盼的呼應關系。一個有力的說明是,「永字八法」8種點畫的名稱分別為:側、勒、弩、趯、策、掠、啄、磔,我們一見其字就似乎看到了某種動作態勢。古人如此命名絕非偶然。高水平的書作,無畫不具有勢,無處不具有勢。它們或以牽絲相屬;或筆斷意不斷;或雖從點畫上看已無關聯,但相臨兩偏旁、兩字間卻有某種特定的關系。蔡邕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無疑關系和諧了,作品就能給人以一個統一的某種精神;相反,如果「勢背」,作品形象必將被支離破壞。在行草書中,筆勢顯而易見;在楷隸篆書,只要是有相當水平的,其筆勢也是清楚的。
書家由興致所遣使進行創作,受生活閱歷、審美素養、即時心情等及筆墨功力所左右,產生相應的筆勢。古人雲,「書如其人」。即使臨摹,也有個人的東西。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都力爭形似地臨摹《蘭亭序》,都清楚地帶上了個人用筆習慣,都具有各自的筆勢。創作作品個人風格當更加強烈。這「風格」,既指「筆勢」,更指由其而生的精神面貌,或稱意韻、意趣、風神、氣韻等等,即所謂「筆意」。評書畫常說「筆意如何如何」,有時見作品上寫明「仿某某筆意」,即指個人風格而言。《書譜》雲:「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這便是筆法、筆勢、筆意間的關系。
㈢ 先搞清楚什麼是書法三要素
章法、字法、筆法。
1、所謂章法,是使一幅書法作品整體美的技能與方法。它著重於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協調與呼應,利用字形的大小、字距的遠近等手段使千姿百態的單字在同一風格的組織下,形成一幅既和諧美觀又意趣盎然的藝術作品。
2、所謂字法,是指在書寫過程中,巧妙地組織筆畫,合理恰當地安排點畫。一般來說,字法是每一個字中筆畫與筆畫、偏旁與偏旁的距離遠近和長短筆畫相互配合的總和。這些配合與書寫者的提按頓掛,輕重緩急有著密切的關系。
3、筆法即運筆的方法,在有形的書法線條中,筆法最能體現書法作品無形而空靈的力量。如重筆濃烈凝重,細筆飄逸流暢,潤筆如力士足臂,枯筆如千年枯藤,不同的筆法給人以不同的藝術享受。
(3)中國書法的基本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書法的內涵
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
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
比如關於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范疇的理論,關於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系的。
參考資料
網路-書法
㈣ 中國書法的三要素是什麼
中國書法的三要素是筆法,字法,章法。其中字法,也就是字的結構,還有幾種叫法,不如結體,結字。
㈤ 中國書法欣賞的三要素是什麼
中國書法欣賞的三要素:整體形態美、點畫結構美、墨色組合美。
一、整體形態美
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
二、點畫結構美
點畫結構美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指各種點畫按一定的組合方式,直接組合成各種美的獨體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過將各種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組合成各種字形。
三、墨色組合美
結體墨色組合的藝術性,主要是指其組合的秩序性。作為藝術的書法,它的各種色彩不能再是雜亂無章的,而應是非常有秩序的。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學原則,要求書者予以遵守。如重點原則、漸變原則、均衡原則,等等。
(5)中國書法的基本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書法發展史:
1、先秦時期
目前發現的漢字最早的成熟形態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漢字形態,從十九世紀末人們發現甲骨文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5萬片的甲骨出土。從這些甲骨上發現了中國書法的元素:漢字書寫的結體、布局等等。
2、秦漢時期
由於李斯在書法方面的名氣很大,後人把小篆也稱為「李斯小篆」,認為小篆是李斯一人發明的字體。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准漢字形態。小篆也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製作官用印璽的首選字體,篆刻藝術就是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
3、三國魏晉時期
在這個時期,五種基本字體,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已經基本發展成熟,其中草書、楷書和行書三種字體更是得到空前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對後世影除了鍾繇、王羲之父子以書法聞名的之外,還有一些當時的名士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例如東晉大臣王導、謝安、庾亮,隱士戴安道。
4、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繼承了魏晉以來的成果,有所發展,尤其以楷書成就最高。但是南朝和北朝在風格上卻也表現出顯著差異。南朝主要有羊欣、范曄、王僧虔、蕭子雲、蕭衍、陶弘景等;北朝有崔浩、鄭道昭、趙文淵、王長孺等。
這些人裡面,蕭衍是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是有名的皇帝書法家;范曄、王僧孺和蕭子雲是文學家,而陶弘景則是醫學家。
5、隋唐和五代十國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秦漢以來的又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大一統時期,這個時期在很多方面也達到了秦漢以來的又一個高峰。隋朝立國時間較短,在風格方面還有很多對南北朝書法的繼承因素,但是隋朝的楷書在整體上已經逐漸趨於平正、規整,並且顯示出融合南朝和北朝不同書風的氣象。
6、宋朝和遼金時期
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混戰局面。宋朝立國長達300餘年(960年-1279年),大部分時期社會比較安定。朝廷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蔡襄、蘇軾、黃庭堅和米芾相繼出現,被後人合稱為「宋四家」,宋朝書法一時變得光輝燦爛。
7、元朝和明朝
元朝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家是趙孟頫,人稱「趙體」,與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歐陽詢的「歐體」齊名,至今仍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典範之一。
8、清朝和民國
明末清初,很多書法家慢慢放棄學習晉唐的帖本風格,反而學習更古老的漢朝碑刻的隸書體。 清初著名的書法家有金農。到了清代中期,書法受到考據學的影響,書法家追求年代更久遠的篆書。
於是篆、隸書體得以復興,而書法家更利用篆、隸書法的線條趣味來寫楷書或行書,這種新的書法風氣,被稱為「碑學」。
㈥ 書法的三要素是什麼
書法三要素:筆法、結構、章法。
一、筆法
習字用筆,因習慣不同,只要在運、行筆過程中方便自如即可,不一定非要一一糾正。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注意培養那些執筆、用筆不規范的朋友在書寫運筆過程中筆鋒的起收、提按、順逆、中側、轉折、頓挫、徐急、藏露、展收、方圓等的綜合把握能力,讓其比較不同執、行筆的優劣。自古習字,首重用筆。
朋友在用筆上,在經過一段各種字體筆法的訓練後,可側重練習一些用筆隨意的字體,如:隸、行、行草等,根據需要也可適當學些現代書法筆畫的技法等。總之,所寫筆畫要蒼潤、有立體感,這需要朋友自己悉心揣摩,同時也要著重在筆意的變化上狠下功夫。
二、結構
唐代大書法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說「至於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里對於書法結構中的「平正」和「險絕」的辯證關系論述得很精闢,說明了學書者由淺而深、由簡單模仿到運用自如的客觀過程。
三、章法
學會了筆法與結構,朋友還要解決整幅書法作品的章法問題,即繪畫上所稱的「經營位置」。一幅作品書寫的字數有多有少,所反映的情緒和格調也不盡相同。
書法題字可分為如下六大類:
1、禮儀紀念題字;
2、人文景觀題字;
3、文化品牌題字;
4、影視書刊題字;
5、廣告宣傳題字;
6、藝術收藏題字。
總之,書法題字與我們當今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息息相關,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個性魅力,在適應社會需求和社交需要、致以美好祝願、展示特性、宣傳自我,搏擊商場等和風或巨浪中發揮著積極而特別的作用,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