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它首先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其次表明,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第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在天人合一價值成就系統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變化以及反應進程與指向的觀察工具、思維模式。天與人各代表了萬物矛盾間的兩個方面,即內與外、大與小、靜與動、進與退、動力與阻力、被動與主動、思想與物質等等對立統一要素。
我們用天和人來代表萬事萬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無人,一切矛盾運動均無法覺查;如無天,一切矛盾運動均失去產生的載體;唯有人可以運用萬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給人運用矛盾的資源!總之,以天與人作為宇宙萬物矛盾運動的代表,才能最透徹的表現天地變遷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與人是世間萬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對矛盾,天代表物質環境,人代表調適物質資源的思想主體,合是矛盾間的形式轉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屬性。
天人合一構成了人類社會中最根本矛盾對立統一體,在萬物諸矛盾中,又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存在著四大層級矛盾!即人,地,天,道,而人類活動的一切起點、指向與歸宿,又全在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運動之中!
㈡ 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利與弊
「天人合一」的思想:
首先,遵循自然天道有利於人類更為准確的給自己定位,避免人類的自我膨脹。人類的生活與自然密切相關,不僅先秦時期如此,即使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也是如此。因此,人類應該通過認識天道、認識自然,從而准確地把握自我,正如老子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自知,人們認清了自身所處的位置就不會隨心所欲,而是循天時而動,這樣就能
夠避免人類慾望的無限膨脹,從而更好地生存。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支柱,
是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基礎,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諸多領域,且有利於陶冶情操。這
一產生於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成果和理論認識,一直影響著中國歷代藝術的發展。中國畫的意境表現是一種在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哲學的思想基礎上,通過「道」、開合、詩書畫印等因素的相互結合,從而體現大宇宙生命整體性特徵的東方藝術。
此外,「天人合一」思想還作為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審美理想存在於園林審美意境中,並且以多樣形式滲透融入傳統園林藝術的布局構建中。
第三,自然天道是循環發展的,人類社會亦是如此。春夏秋冬四時不斷更替,月亮陰晴圓缺交替變換,人類社會也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循環之中逐步發展的。回顧中國歷史,不難發現每一個朝代都經歷了從建立到發展、興盛、衰落最終滅亡的軌跡,而整個社會卻又在這一個個輪回之中得到發展。因此,作為我們單個的人來說,不應過分注重一時的榮辱成敗,而應
該用大視野去看待當下的一切,避免為名利所羈絆,被成敗消磨意志。
最後,還應注意一點,「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並非只誇大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因此,要採取理性的態度去踐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應該把「天」的決定性地位無限放大,否則就會取消人的自主意識,從而陷入迷信的誤區。
總之,「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並且在當今時代依然擁有生命力,如果我們可以採取「中庸」的態度去接受它,那麼無論是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還是在調整人生態度方面,都可以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㈢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系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㈣ 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㈤ 如何理解中國文化傳統中「天人合一」這一基本觀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西方人總是企圖以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征服自然掠奪自然,而東方先哲卻告誡我們,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無處不在,甚至在中國特有的茶文化中,由蓋、碗、托三件套組成的茶盞就分別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諧統一、缺一不可.以"仁"為核心,"禮"為外觀表現的儒學可以說是一種人學,其主要內容是講為人之道,包括探討人的本性、人生的價值、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等等.儒家學說強調親情仁愛,提出"血濃於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等.比如中國人重團圓、以享受天倫之樂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麼講求自我,有獨立和冒險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哲學思想.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經過董仲舒等學者的闡述,由宋明理學總結並明確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政治、倫理等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