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圓明園的寶貝有哪些
一八六零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劫掠一空,並放火焚燒。圓明園內四五十處殿堂內裝飾了難以計數的紫檀傢具,陳設了大量的國內外珍奇寶貝,有錦緞、氈毯、周商青銅器,歷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瑪瑙、水晶、琥珀、木雕玉器、寶石、書畫、鍾表、歷代典籍等等。圓明園遭洗劫後,大量曠世瑰寶流落海外,其中最集中的流散地就是大英博物館和法國楓丹白露,美國、日本、西歐各國博物館也都藏有圓明園珍貴文物。
獻給女王的圓明園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其中東晉時期大畫家顧愷之繪制的《女史箴圖》,系中國古代卷軸畫的稀世珍品。目前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歷代珍稀之品多達三萬余件。收藏在英國倫敦另一座著名博物館—維多利亞與阿爾巴特博物館內的圓明園藝術作品亦為數不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玻璃畫《皇帝在萬壽山下接見蠻人》,畫中的皇帝很可能是嘉靖皇帝。
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王後歐也妮建立的。興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存放搶自圓明園的文物。
美國很多博物館也是有圓明園文物。梁啟超於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五月前往美國紐約博物館參觀,驚訝地發現這里收藏「中國宮內器物最多」。他認為其中一半是圓明園的珍品,而另一半是美國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時從北京皇宮中掠來的。這些藝術珍品中有咸豐皇帝所用的懷表,據說是俄羅斯皇室贈送的,其雕鏤之精巧,殆無倫比。表大不過徑寸,其外殼兩裸體美人倚肩於瀑布之上,兩鳥浴於瀑布之下,表機動則瀑布飛沫誠其工也。」此外還有「雕玉物品,古近瓷器幾數百事,並一龕,不勝枚舉。收藏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的康熙玉如意,為圓明園散失的藝術珍品之一。它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長近半米,由中透綠,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有「御之」兩個大字,下部刻銘文:「敬願屢豐年,天下咸豐如意。臣吳敬恭進」。當年它被英法聯軍搶走後,又在巴黎拍賣會上被拍賣最後入藏大都會博物館。
收入於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內的郎世寧繪制的《乾隆帝後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畫中的青年時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颯爽,栩栩如生。這幅畫乾隆一生祗看過三次,即繪制完成之時、七十歲時和他退位之際。可見乾隆對這幅畫的珍視。
《永樂大典》
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康熙玉如意
《乾隆帝後和十一位妃子肖像》
《四庫全書》
大英博物館中中國歷代珍稀之品現有3萬多件。
法國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收藏了中國文物3萬多件
⑵ 唐朝有哪些寶貝
1、唐玄宗《霓裳羽衣曲》;
2、公孫大娘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
3、唐代新樂府運動,開始脫離浮誇的詩風;
4、唐三彩:黃白綠三色;
5、在大城市,比如長安,洛陽,成都,揚州等中,民間「說話」(講故事)應運而生;
6、唐始有意為小說;
7、玄奘取經文化交流,使唐佛家文化昌盛;
8、唐詩及詩人 虞世南 上官儀 王勃 盧照鄰 楊炯 駱賓王 陳子昂 杜審言 朱彎 沈佺期 宋之問 張說 張九齡 常建 儲光羲 李頎 高適 岑參 王昌齡 孟浩然 王維 李白 杜甫 劉長卿 韓愈 柳宗元 韋應物 寒山 拾得 顧況 李益 盧綸 錢起 王建 張籍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劉禹錫 賈島 許渾 李商隱 杜牧 李賀 薛濤 皮日休 陸龜蒙 杜荀鶴 羅隱 僧皎然 ;
9、李靖《衛公兵法》;
10、畫家閻立本《步輦圖》、《歷代帝王圖》;吳道子被玄宗賜名道玄,是中國唐代第一大畫家,被後世(唐宣宗847年)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畫史尊稱吳生。公認的吳畫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圖》、《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薩》、《鬼伯》等。現存壁畫真跡有《雲行雨施》、《維摩詰像》、《萬國咸寧》等。現在台灣的《寶積賓伽羅佛像》、《關公像》、《百子圖》等;
11、書法家張旭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12、唐刀: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從唐初的統一之戰到盛唐時期所有的對內對外戰爭,都出現在冷兵器歷史上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武器——唐刀。 在當時的世界上是與阿拉伯大馬士革刀著稱於世的兩種名刀,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均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可以說是我國刀劍史上的巔峰。
13、民族大融合,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文化融合;
只能想到這些了。
就我個人而言:只要是流傳於世的,對中國人民乃至國家等來說都是珍貴的值得珍藏的寶貝。
⑶ 中國的國家保護動物有哪些
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滇金絲猴、大熊貓、華南虎、東北虎、雪豹、白鰭豚、野駱駝、野牛、揚子鱷、朱睘鳥。
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獸綱:短尾猴、獼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包括馬熊)、石貂、水獺(所有種)、小爪水獺、斑林狸、小靈貓、大靈貓、草原斑貓、荒漠貓、叢林貓、猞猁、兔猻、金貓、漁貓、其他鯨類、麝(所有種)、河麂、馬鹿(包括白臀鹿)、水鹿、駝鹿、黃羊、藏原羊、鵝喉羚、鬣羚、斑羚、岩羊、盤羊、海南兔、雪兔、塔里木兔、巨松鼠。
2、鳥綱: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等。
3、爬行綱:地龜、三線閉殼龜、雲南閉殼龜、凹甲陸龜、蠵龜、綠海龜、玳瑁、太平洋麗龜、棱皮龜、山瑞鱉、大壁虎、大鯢、細痣疣螈、鎮海疣螈、貴州疣螈、大涼疣螈、細瘰疣螈、虎紋蛙。
4、魚綱:黃唇魚、松江鱸魚、克氏海馬魚、胭脂魚、唐魚、大頭鯉、金線靶、大理裂腹魚、花鰻鱺、川陝哲羅鮭、秦嶺細鱗鮭、文昌魚。
5、腹足綱:虎斑寶貝、冠螺、大珠母貝、佛耳麗蚌、偉鋏叭、尖板曦箭蜓、寬紋北箭蜓、中華缺翅蟲、墨脫缺翅蟲、拉步甲、碩步甲、彩臂金龜(所有種)、叉犀金龜、雙尾褐鳳蝶、三尾褐鳳蝶、中華虎鳳蝶、阿波羅絹蝶。
三、國家三級保護動物:豹貓、華南兔、貉狐、紅腹松鼠、豪豬箭豬(剌蝟)、鼬、獾、黃鼬、青鼬、中華竹鼠、銀星竹鼠、竹雞、紅嘴相思鳥、環頸雉、小田雞、山斑雞、鵪鶉、針尾鴨、蟾、青蛙等。
(3)中國境內有哪些寶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罪】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⑷ 中國的國寶有哪些
1、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也被稱之為後母戊大方鼎,它是在商後期被鑄造出來的。這個龐大的青銅器高度為133厘米,重量更是達到了832.84公斤,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財富,進入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行列也是可以理解的。
⑸ 中國的寶貝有些什麼
如下:
1、大熊貓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2013年CNN評選的世界最可愛物種排行榜上排名第三。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⑹ 中國的無價之寶都有哪些呀
「五星出東方」護膊
「亦稱:「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漢晉時代。圓角長方形,絹緣,縫綴六角系帶,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系帶長21厘米,部分系帶殘斷。護臂用面錦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字織錦,五重平紋經錦,經密220根/厘米,緯密24根/厘米,寶藍、草綠、絳紅、明黃和白色等五組色經根據紋樣分別顯花,織出星紋、雲紋及孔雀、仙鶴、辟邪虎等禽獸紋樣,紋樣題材新穎、風格別致;每組花紋循環為7.4厘米,上下兩組循環花紋之間織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小篆文字。白色絹緣系用一通幅的絹條縫製成絹經密50根/厘米,緯密40根/厘米,系帶經密60根/厘米,緯密28根/厘米。現藏於:新疆區考古研究所。」
這件文物是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在1995年對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進行考察的時候發現的。那一次的考古收獲頗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史,歷史氣候環境變遷等等方面都意義重大,但是更為人所熟知的,並且廣為流傳的,還是這個「五星出東方」護膊。無他,全是因為那神秘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8個讓現代人頗為yy的字。
其實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五星跟俺們的五星紅旗沒有關系,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大天體;東方也不是咱們歌里唱的東方有條龍的東方,而是天空東部,具體表述天體的位置;至於中國,就更不是如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了。國字,最早是指都城,城邑,所謂國人暴動,就是都城市民們造反了。後來漸漸地,國字有了地理位置的含義,比如諸侯分封的地方叫國。再然後又有了表示地域的說法,所謂南國,北國之類。中國這個叫法,在東漢到魏晉時代,也就是這個寶貝所屬的時代,泛指中原地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實際上是一句占卜辭。
⑺ 中國考古發掘的絕世珍寶有哪些
2017年在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失傳已久的《齊論語》。
我們都知道孔子的《論語》,但是我們不知道《論語》分為3版,《齊論語》中有2篇文章是我們現在不知道內容的,但是在海昏侯墓的發掘中,我們發現了其中一篇失傳文章。
不過因為年代久遠,竹簡殘破不堪,所以完整的讀取出上面的內容還是有難度的。但是如果能成功,對我們的文化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還有就是馬王堆女屍辛追,辛追的發現在世界上的意義都非常重要。
不同於埃及的干屍木乃伊,辛追的屍體保存完好,肌肉富有彈性,連肌肉纖維都是完好的。皮膚、頭發、器官等全部都有保留,甚至根據屍體的情況推斷出辛追的年齡、血型以及生前患有的疾病。
辛追的存在對於世界上研究古代疾病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了關於那個時代的一些生活情況等。
⑻ 北京故宮里有什麼寶貝
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正式建院,到1933年1月文物南遷,庫存藏了大量的文化藝術珍品和宮廷歷史文物,這些國寶級文物大致算起來有書籍數十萬冊,其中藏於文潤閣的《四庫全書》就有三萬六千多冊,還有抄本和海內外孤本書籍數萬冊。藏於乾清宮、實錄大庫、皇史的清朝檔案等珍貴史料數萬件。書畫,僅存於齋宮及鍾粹宮兩處的就有8000多件。銅器上萬件、陶瓷數十萬件、玉器上萬件、雕漆、景泰藍、竹、木、牙雕、古硯、筆墨等工藝美術品眾多,僅景德鎮官窯瓷器就有十多萬件,是一座收藏中國古代文物和藝術品的殿堂,這些國寶精美絕倫,價值連城,早為日本帝國主義所覬覦。
歷史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給中國文物珍品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庚子之變,八國聯軍在北京等地大肆掠奪,此時日軍囂張的氣焰,勢頭正盛,故宮的文物隨時有在戰火中被焚毀或遭劫的危險,這些世所罕見的珍品整理遷運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何況當時面臨戰火。
1931年9月,東北發生「九·一八」事變,大家明白了日本的野心是想先佔領東北,再向南侵,平津一帶如果發生了戰事,故宮里這些國寶,將十分危險。當局認為應當把這些文物遷運到安全地帶,現在就應當准備,早裝箱。隨後故宮博物院上下動員,開始挑選文物,集中裝箱,原來的打算是買那種裝紙煙的舊木箱就可以了;棉花可用黑棉花,就是那些舊棉衣、棉被拆下來,再經彈過一次的棉花。同仁沒有裝過箱,怕萬一裝得不好,運出去後都打碎了,如何交代?還是找那些古玩行里專裝出口文物的工人來裝,比較放心。誰知這些想法都有問題。首先,那些裝香煙的舊箱木料很薄,文物裝進之後,總是晃動,頗有危險;其次,舊棉花已沒有彈性,而且裝的時候,棉絮滿處亂飛,味道難聞,我們怎能拿來包寶貝?第三,那些請來的裝箱工人,到此擺著專家的姿態,拿很高的工資,時常用教訓的口吻和館員談話。後來,馬衡院長聽從了大家的意見,把舊箱用來裝書籍、檔案,並規定新箱的尺寸,一律定為長三尺,高寬各一尺五寸。棉花改用新棉,裝箱工人也一律辭退,改由自己裝箱。在實踐中,大家摸索出一些方法,主要是一個「緊」字,以前江西景德鎮進呈的瓷器,用木桶裝運,把10個碗用草把它們扎緊,成為一個整體,一點也不搖動,放在桶里,每束之間,又用谷殼把它們隔開,塞緊,使它們毫不松動,運到北平去的瓷器,沒有破碎的。在包裝中,員工們把每件瓷器,用棉花隔開,分別包紮起來,再入箱中塞緊,就不會破碎了。
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華北面臨的局勢險惡,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從1月31日起,將裝箱的文物分批南遷上海,並派院秘書長李宗桐到上海租賃庫房。國民政府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運輸部門協助故宮,完成文物南遷計劃。按說文物南遷行動就到此順理成章了,其實不然,故宮文物南遷之舉,從一開始就引起社會的不同反響,有人支持,有人極力反對。反對者認為大敵當前,文物南遷會動搖民心,引起社會不安,而且古物一散不可復合,南遷會造成文物失散。魯迅的雜文對此亦有評述,此舉在國內文化界炒得沸沸揚揚。當時以周肇祥為首的反對派在中南海成立了一個北平市民眾保護古物協會,周自任主席,通電全國反對故宮文物南遷,並公開表示以武力阻止南遷。周非等閑之輩,曾任古物陳列所所長及湖南省代省長。故宮確定文物南遷的起程日期後,反對派在社會上放話,只要文物列車啟運,就會有人在鐵路沿線埋炸彈,炸毀列車。在這種情況下,故宮博物館把啟運時間改為白天裝車,天黑之後再運,但汽車司機和排子車夫並沒按計劃的鍾點到場。後來,故宮博物院的易培基給李宗桐打電話陳述原委,李向代理行政院長宋子文請示,國民政府認為應當把這些文物遷運到安全地帶,故宮文物,是國家數千年來的文物結晶,毀掉一件,就少一件,國亡,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將永遠無法補救,文物留在這里,萬一平津做了戰場,來不及搶運,我們是不是心痛了?擲地有聲的話語表明政府文明南遷的決心,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國民政府的決策是正確的。同時,宋電告北平市長周大文,周大文派法警將周肇祥密捕,1933年2月5日晚間,北平全城戒嚴。故宮博物院的13491箱文物從神武門廣場出發,由幾十輛板車輪流運往火車站。軍隊全程護送,沿途軍警林立,板車在熟悉的街道上行駛,街上空無一人,除了車子疾馳的轆轆聲之外,聽不到一點別的聲音,使人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這批文物共裝了18節車皮,押運人員、監視員、憲兵及故宮警衛一百多號人另乘3節客車隨行。
南遷的文物中除故宮博物院的13491箱外,還有古物陳列所、太廟、頤和園、國子監等處收藏的6066箱。
2月6日,首批文物裝上兩列列車南行,文物總押運官由吳瀛擔任。剛接受任務,匿名電話便紛至沓來,在這么大的壓力下,吳說:「臣死諫,將死戰,唯君子者,生而何歡,死而何懼?」毅然出征了。3月中旬,故宮博物院又開始裝運第二批箱子。到5月共裝運五批,那志良在《故宮文物運到南京》文章中記錄了五批裝運日期。
第一批1933年2月6日
第二批1933年3月15日
第三批1933年3月28日
第四批1933年4月19日
第五批1933年5月15日
國寶轉移的車行路線由北平西站出發,沿平漢線南行,到鄭州後,改循隴海線,東行到徐州,再沿津浦線到浦口。從文物裝車時起,一路上都是非常危險的,雖然南遷過程中,各火車站一律優先放行,在火車車頂四周各個車口都架起機關槍,車上有憲警荷槍實彈,嚴加保護,車下有馬隊接力伴隨,白天封存,晚上押運,在重要關口熄燈,職員和衣而卧,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每到一站,都有地方官派人員上車招呼,但是在徐州一帶,還是遭到土匪的攔截,幸好有軍隊的護衛,將土匪擊潰。2月6日文物專列出京,10天後才將周肇祥釋放。文物專列出京的第3天,故宮博物院的常務理事、文獻館館長張繼便在南京中央政治會議上提出一項緊急議案,認為故宮文物運往上海存到租界是受洋人庇護,是國恥。建議改運洛陽和西安,這個議案沒人反對,於是文物只能改遷洛陽與西安。文物專列走到第四天,到南京下關車站停車,張繼與行政院秘書長褚民誼專程到車站,告訴吳瀛中政會的決定。吳瀛認為這么倉促改變文物存放地點,恐不安全。張、褚告吳瀛蔣介石來電,主張把文獻館的檔案留在南京,其餘運滬。這中間為這批文物存放地點多次發生爭議,載運文物的列車就停在浦口的鐵軌上,由軍隊守衛了一個月,直到召集臨時中政會討論才決定下來,由水路運往上海。第一批南運文物在3月下旬才到上海,存入法租界天主堂街仁濟醫院舊址五樓倉庫中。以後又相繼運了四批,共計13427箱零64包,隨同故宮文物遷滬的還有古物陳列所、太廟、頤和園和國子監的文物6066箱。因原來租的倉庫容不下,後來又租用了位於英租界內的倉庫存放。全部文物在上海存放了近4年。在這個時期,南京正加緊建朝天宮以貯存這批國寶。1936年底,朝天宮擴建工作完成,工作小組也就留在南京辦公,還計劃舉行展覽會。但抗日戰爭在1937年7月爆發了。7月29日日軍佔領北平,這時南京也有危險。國民政府遷往長江上游的重慶,並下令撤退古物。在南京的故宮文物是分三路運到大後方的。當南遷文物在南京分院剛落腳,文物再次面臨大轉移。再次遷移是很困難的,不僅有交通問題,更有日軍對遷移地的轟炸,文物的安全難以保證,而且疏散也像逃難一樣,沒有目的,不知所措。同時撤運所有的文物根本不可能,要盡快分路離開南京,到達目的地後,靜候戰爭結束。南路經長沙運往貴州,負責人為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徐森玉、科長庄嚴。中路取水路沿長江西進經漢口後抵重慶。第三路北上到寶雞。隨同第一隊出發的80箱古物決定由船和卡車運往1000公里外的長沙湖南大學圖書館,但由於長沙被日軍轟炸,不久又接到命令要運往貴州。隨著日軍的不斷進攻,原定的藏寶地也變得不保險了,國寶最終的安身之所也在不斷變化。隨著日軍進逼,中路從漢口到達陪都重慶。1939年春,日機轟炸重慶,幾乎炸中這批國寶。古物箱又再次裝船,向長江上游西行500公里到樂山去。船隻難找,而且光是把文物從原來的船上卸下再裝上另外的船隻,就花了近兩個月之久,結果9月中旬才到達樂山。北路的7000多箱由吳玉璋和另外二人負責。他們設法在日軍進行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之前一個星期搭火車離開南京。經西安、寶雞、過秦嶺、抵漢口,到綿陽、成都,最後到達峨眉。
走南路疏散內地保存的國寶,8月14日離南京,船運至漢口,換火車至長沙嶽麓山,轉存於湖南大學圖書館。這批最珍貴的80箱文物運到長沙不久,長沙火車站就被日軍轟炸了。南路文物遷移的負責人徐森玉、庄嚴急了,大家也明白,長沙被炸,嶽麓山邊的湖南大學也保不住,文物危在旦夕。於是緊急向上請示,上面答應以貴陽為目的地。1937年12月的一個夜晚,存放在湖南大學地下室的80箱故宮珍貴文物,分別裝上湖南公路局的20多輛大卡車,在漆黑夜色的掩護下,悄無聲息地沿著一條通往西南方向的山路,長長的車隊穿行在湘西的群山萬壑之間,曉行夜宿。在陌生的山林,不僅時刻要提防隱藏在山巒間的土匪,而且要提防隱匿在林莽之間的兇猛野獸。深夜,運送文物的車隊發現了有2隻明晃晃的燈盞在密林深處隱沒游弋,剛開始還以為是遠方開來的汽車燈光,等漸漸逼近的時候,大驚失色,原來是猛虎的兩隻眼睛,在深夜裡,分外嚇人。剛開始,押送的士兵嚇得手足無措,好不容易定下了神,抱著不是虎亡就是人死的信念,拔出手槍向猛虎射擊。盡管那槍彈密如牛毛,但卻絲毫沾不上老虎的身體。情急之中,一位士兵拿出顆手榴彈,扔向那老虎,在一片濃烈的硝煙中,老虎被炸死,押送文物的人心有餘悸,忍不住一陣唏噓。走了不到一個星期,湖南大學果然被炸了,原存文物箱件的那個圖書館已被炸平了。日軍還在愛晚亭附近丟了炸彈,用機槍掃射無辜平民,死了不少人。當文物運至湘桂邊境後,繼由廣西省公路局車輛運至桂黔邊境,再由貴州省公路局車輛運到貴陽,暫存於六廣門蔣介石行營之中。抵達貴陽這天適逢1938年的農歷除夕。隨後,貴陽也受到日軍飛機轟炸的威脅,為了文物的安全,徐森玉、庄嚴等人受命四處尋找適合文物藏存之地。經貴州籍的國民黨要員張道藩建議,又經過多方考察,認為安順近郊的華嚴洞開闊、乾燥、地形易於守護,可以成為這批文物的理想存放地。1938年初秋,貴陽正好是陰多晴少、雨霧彌漫的季節,加之戰火紛飛,兵荒馬亂,一時找不到可以向山裡行駛的車輛和裝卸工人,好不容易找到了文物裝載車,遇上貴州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當文物車隊沿著崎嶇山路向山頂攀登時,恰逢一股山洪從峰巒間奔瀉而下,似乎要把整個車隊淹沒。幸好,山洪沒有砸在卡車上,否則必然是車毀人亡,冥冥之中似乎是有神靈的力量在佑我國寶。車子進入位於鎮寧和關嶺之間的黃果樹瀑布群附近,險情又產生了,此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區,沿著曲折多變的山澗幾乎無路可走,百般無奈之下,只好將文物從車上搬下來,再改裝上竹筏子,那樣一來,文物可以運行了,但是必須在水中行走一天,途中偏又遇上暗河塌陷,上游還有突發的巨大瀑布傾瀉而下。前面有滔滔河水,水下又有暗流隱藏,險象環生。幸好事先請到布依族和苗族的村民,他們是駕駛竹筏子的高手,而且深諳水性,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終於安全到達。這80個箱子里有范寬的名畫《名山行旅》、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吳道之的《鍾馗打鬼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及南宋馬遠作品等名畫、米芾的書法作品、清代揚州八怪留下的曠世珍藏等。
經過數月的搬遷,終於把文物全部存放到貴陽以西的安順縣南門外的華嚴洞內。同時成立了故宮博物館駐安順辦事處,由庄尚嚴任主任。這批文物剛運到安順不久,1939年2月4日,日軍18架飛機對貴陽進行狂轟濫炸,在城內投下重磅炸彈、燃燒彈數百枚,炸、燒毀民房1326棟,死傷數千人,大十字等主要地段的大火燒了一天一夜,為救火而獻身的消防隊員就有100多人。這批文物又躲過一劫。
自1938年初至1944年底,這批珍貴文物在貴州保存了近7年,其中存放在貴陽近1年、安順華嚴洞近6年。徐森玉、庄嚴兩位文物學者及家人則在貴州這偏遠之地艱難度日,為保護文物坦然面對顛沛流離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庄嚴先生之子庄靈於1938年在貴陽出生,1939年初隨父母到安順,直到1944年隨文物到重慶。對兒時的這段生活,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與父母和3個哥哥住在安順東門坡一舊式的宅院中,這里當時也是故宮博物院駐安順辦事處所在。幾兄弟星期天會隨父親到華嚴洞,當時有一個連的士兵駐守保衛。天晴時,父親及同事還將一些文物從洞內和箱內取出晾曬。」年幼的庄靈及兄長有幸見識了一批珍寶級的文物字畫,其中有唐寅的《山路松聲》、馬和之的《閑忙圖》等,這些文物字畫如今都成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1939年7月18日,藏於華嚴洞的文物曾被挑選一批遠赴蘇聯,參加莫斯科《中國藝術展覽》。展覽會於1940年1月2日開幕,後來又於1941年3月在列寧格勒展出,1942年9月8日回到重慶。
1944年4月,經貴州省主席吳鼎昌和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洽談決定,在貴陽省立藝術館(今科學路)舉辦「北平故宮博物院在築書畫展覽會」,具體操作則由貴州省立藝術館陳恆安館長、故宮博物院安順辦事處庄嚴主任。這次展覽會共展出書畫192件。其中法書如王羲之三帖,李隆基鶺鴒頌,蘇軾、米芾、蔡襄的書札、黃庭堅松風閣詩;名畫「凡巨然之山水,徐黃之花鳥、北宋之營丘、河陽、龍眠、米顛,南渡後之李、劉、馬、夏、元之鷗波伉儷,暨後之黃、王、倪、吳、明之文、沈、仇、唐、清之六大家,以及各代畫院中人,均所網羅。雖非粲然大備,要亦具體而微。」其中如李唐雪江圖、巨然秋山問道圖、范寬雪山蕭寺圖、郭熙早春圖、李公麟免胄圖、宋徽宗臘梅山禽圖、李嵩聽阮圖,夏圭山居留客圖、梁楷潑墨仙人圖、馬遠雪景圖、黃公望雨崖仙觀圖等等,都是國寶中之珍品劇跡,如不若遇文物南遷,黔人是無緣觀賞這些寶物的。文物在貴陽展覽數月之久,在貴州引起轟動,地、縣喜愛文物字畫者以及因抗戰滯留於貴州的外省人、文人紛紛前往觀瞻。
1944年11月21日,日軍沿黔桂路進犯,28日竄入貴州獨山,一路殺人放火,釀成威脅貴陽、重慶的「黔南事變」。此時,存放在安順華嚴洞的文物又奉命緊急轉移。當天80箱文物在三小時內裝入軍事委員會輜重一團獨汽四營的15輛軍車。啟程時已是夜晚,天上下著雪。軍車使用酒精作為燃料。川黔公路坑坑窪窪,一路十分顛簸,6歲的庄靈在年幼的腦海中還記得當時乘坐的軍車牌號為「軍24069」,沿途逃難的民眾用擔子挑著孩子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終於歷經艱險將這批文物轉運到四川巴縣(今重慶巴南區)境內飛仙岩的臨時倉庫,一直到抗戰勝利。1946年1月80箱文物遷運到重慶向家坡,1947年又用登陸艦運抵南京,其它中路、北路文物也運回南京,存放在朝天宮。1948年徐州會戰後,南京受到威脅,蔣介石計劃在台灣建立最後立足點,於1948年11月決定將故宮國寶和南京中央博物院、國立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的藏品運往台灣。當時可以運送文物的只有兩艘軍艦和一艘商輪,所以只能從近兩萬箱文物中選出2972箱,大部分是清宮收藏的精華,包括歷代名畫及書法、清宮全部藏書和最精美的宋瓷。總數約只是故宮國寶的六分之一,其餘的留在南京。後來在這些文物的基礎上建立了台北「故宮博物館」。解放後,留在南京的故宮文物開始陸續北返,一萬多箱文物返回故宮。後來由於「文革」原因,運送文物北返的工作暫時擱置,現在仍有2000多箱瓷器留在南京博物館。
2004年,66歲的庄靈先生從台灣來到貴州,重尋那一段與家國命運緊緊相連的文物南遷歷史,在出生地貴陽、在安順華嚴洞、東門坡,不禁熱淚盈眶,感慨萬千。庄靈先生在黔期間,拜訪貴州著名學者戴明賢,返台後寄庄嚴百歲冥壽紀念集《故宮.書法.庄嚴》巨冊贈戴先生。庄嚴老先生離黔多年後,請人作《華嚴洞讀書山圖》,徵集多位詩家題詠,表述了對文物南遷的生活和安順峰巒秀水之深深的眷戀之情。
註:轉貼自貴陽政協信息網。作者:文史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