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是什麼
十大鎮館之寶如下:
1、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反映出我國史前時期繪畫藝術的萌芽風格,是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作品,是迄今為止在考古發現出土的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繪畫作品。
2、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
這件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工藝的典範,是仰韶文化彩陶工藝的代表作,是仰韶文化半坡遺址的標志。
3、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陶鷹鼎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出土的新石器時期唯一的一件鳥類造型的陶器,開創了商周時期鳥獸形青銅器造型的先河,是距今6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聰明與智慧的結晶,是極其罕見的文物珍品。
4、商代青銅司母戊大方鼎
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反映出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商代工匠聰明和智慧的結晶,是商周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5、商代青銅四羊方尊
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體型最大、份量最重的商代青銅方尊,是商代青銅器鑄造的巔峰之作,被譽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作為我國古代文物的精華和傑作被編入教育部中學歷史教科書。
6、西周青銅利簋
這尊西周青銅利簋,製作精美,保存完好,是迄今為止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被列入國家檔案館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7、西周青銅大盂鼎
這尊西周青銅大盂鼎造型端莊堂皇,渾厚雄偉,製作精美,呈現出磅礴氣勢和恢弘格局,為世人所矚目,是西周青銅禮器中的重器。
8、西周青銅虢季子白盤
這尊西周青銅虢季子白盤,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體積最大的西周青銅器,是2002年國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
9、明代九龍九鳳冠
這頂明代九龍九鳳冠,是孝端皇後接受冊命、拜謁宗廟、祭祀祖先、參加朝會所佩戴的禮帽,華麗貴重,是迄今為止考古發掘出土的唯一的一件皇後鳳冠。
10、太平天國玉璽印兌
這方太平天國玉璽,充滿著濃厚的拜上帝教色彩,在我國的玉璽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是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中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是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歷史文物。
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是商朝的一件價值連城的青銅文物,其作用主要是用於祭祀。這件巨物重達832.84公斤,連耳高133厘米。據考證此物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製作水平是當時最為頂尖,幾乎可以代表整個商周時期的巔峰工藝。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B. 中國古代的鼎象徵什麼
鼎在古代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
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2)中國鑄國重器有哪些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發展時期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初期:夏代——由於銅的冶煉工藝尚不成熟,且材料難得造成現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銅器種類稀疏,至今為止出土的夏代青銅器是「乳釘紋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此時的青銅器體形厚重,造型規整,紋飾華麗,體現出一種獰厲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時期古人發明了「失蠟法」「分鑄法」「錯金銀」技術,使得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更加別致、繁復。代表作有;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
C. 國之重器司母戊鼎,為什麼改成了後母戊鼎
原因:
郭沫若當時把」後「字誤以為「司」字。原本應該記載的是這個墓主人的身份,墓主人生前是商王之「後」,並且新說認為「母戊」並不是商王文丁之母。「後」是王後、母後的意思。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經歷:
1955年,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經過他的考證,發現這座商超出土的大鼎上有三個字「司母戊」。於是這座從商朝埋在地下知道幾千年後出土的龐然大物叫做司母戊鼎。
2010-2011 年基本完成改擴建工程之後,國家博物館在出版圖錄和專題展覽中將原來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
D. 被稱為國之重器,還可以調動千軍萬馬的傳奇文物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一種東西十分著名,它看起來不算大,很精緻,它的故事舉世皆知,它能調動千軍萬馬,是帝王須臾不能離身的鎮國之器,但是,很多人對它卻見面不識。
這種東西就所謂的「虎符。」
除了杜文虎符,還有漢代淮南王劉安的新郪虎符,以及陽陵虎符等文物。
虎符作為古代的軍事機密,自然是鑄造成短小易於保管的樣式,所以,虎符都是短小精乾的樣式。還有部分虎符是金制的。
我國的虎符制度一直持續到近代還在實行,隨著近現代通訊技術以及密碼技術的發展,軍事調動就不再需要虎符了,「竊符救趙」的故事也永遠停留在了古代。
E.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鼎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鼎自然是黃帝之鼎。
黃帝之鼎就是軒轅鼎,是傳說黃帝統治天下有仁德而獲得的,這個象徵著統治天下的信物,同時也是坐鎮國運之鼎,失鼎則表示失去天下。所以鼎就是立國之重器。
所以此鼎是至高無上的。夏商周一直這樣流傳。
這個璽後來被三國時期的袁術得到,袁術就稱帝了,自然兵敗,敗後帶著這個璽去找袁紹的路上病死,傳國玉璽就不知所蹤。
軒轅鼎的消失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傳國玉璽人不知所蹤代表著又一個時代的結束,這可能是冥冥之中之意吧。
F. 後母戊鼎為什麼稱之為國之重器
中國城市文化網訊:後母戊鼎是國家一級文物,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由吳氏的一對農民兄弟發掘,為防止日軍搶奪,直到1946年才重新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攜帶著商代的「基因密碼」,傳世至今已有3900餘年,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迄今為止是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因為其鼎身銘文「後母戊」三字得名,不過後母戊鼎最早出現在教科書上時被稱為「司母戊鼎」。鼎在古代是國家和權利的象徵,古人將王朝的更迭稱之為「定鼎」、「遷鼎」,與鼎有關的動詞鼎盛、問鼎是尊貴庄嚴的指代。
殷商時代,國之大事在於祀與戊,殷商人的青銅主要用於製作祭禮器與武器。有史學家認為,後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太子子弓為了祭祀母親婦?n而鑄。「後母戊」是婦?n的廟號。婦?n是商王武丁的王後,在當時掌握著至高的農耕祭祀權。
後母戊鼎身帶復雜的紋飾,光製造金屬就需要至少1000公斤,那麼在殷商這個沒有模具的時代,後母戊鼎是如何製造的呢?關於這一切只能是猜測。有人認為後母戊鼎是分鑄而成;也有人認為後母戊鼎是地坑式澆鑄而成,先鑄鼎身,後澆鑄鼎耳,但後鼎身的各部分薄厚不同,幾種金屬溶液的冷卻時間不同,必須要做好協調、快速澆鑄。
後母戊鼎代表著殷商時代的「中國製造」,反映了我國古代發達的青銅器製造水平。如今的後母戊鼎,歷經了3900年的滄海桑田傳世至今。後母戊鼎是輝煌與強大的代表,因其巨大的體量,庄嚴的氣魄,豐富的內涵,傳奇的故事,後母戊鼎當之無愧的被稱為「中華第一鼎」。在央視製作播出的大型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就介紹了後母戊鼎,足以見其地位之高。(本文由中國城市文化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G. 中華第一重器九鼎何在
失傳兩千餘年的「立國重器」 中華傳國之寶九鼎復原成功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失傳兩千餘年的中華傳國之寶———大禹所鑄九鼎,日前復原成功,於5月18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揭幕。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據《尚書·禹貢》《春秋左傳》記載:大禹「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上刻九州名山大川,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王城,成為國家統一的象徵。自夏至周,隨著王朝興亡更迭,九鼎由夏朝都城先後遷到商都亳京、周都鎬京。所謂「鼎在國在,鼎失國亡」。周朝後期因戰火頻繁,九鼎神秘失蹤,從此失傳。在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推動下,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北京國寶工藝研究院承辦了中華九鼎復原工程。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科學家鄭光先生為首席專家的九鼎復原委員會,先後查閱資料兩千多萬字,整理各門類專家手稿五百多萬字,歷時數年論證,終於使九鼎成功復原。著名金石學家趙仁圭為九鼎作了銘文。復原的中華九鼎為一個圓鼎,八個方鼎,其中圓鼎高99.9厘米,方鼎高66.6厘米,分別代表「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專家經對考古發現文物分析研究後,認為這種形制比較符合史實。據了解,復原的九鼎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館藏展示,供觀眾瞻仰。
H. 中國製造有哪些國之重器
1、中國高鐵
截至2017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的66.3%,可以被視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冠軍」。到2020年,中國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鐵3萬公里。屆時中國將建成以「八縱八橫」主通道為骨架、區域連接線銜接、城際鐵路補充的現代高速鐵路網。
2、天鯤號
由中國自主設計研發的新一代國之重器——「天鯤號」自航絞吸挖泥船日前成功下水。「天鯤號」全船長140米,型寬27.8米,型深9米,最大挖深35米,絞刀電機最大功率可達7500千瓦。作為目前亞洲最大最先進的絞吸船,中國自航絞吸挖泥船的自主研製實力再一次讓世人驚嘆。
3、蛟龍號
中國首個載人潛水器,已經經過10年的研製和試驗,幾年來「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相繼完成了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海試。2012年7月,「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實驗海區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實現了中國深海技術發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4、北斗導航
作為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可以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20世紀後期,衛星導航系統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應運而生:2000年年底,北斗一號系統為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北斗二號系統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北斗全球系統將為全球提供服務。
5、長征五號
作為綠色環保無污染的全新火箭,有20層樓高,箭體直徑達到5米,不僅成為我國最高、體積最大的火箭,也成為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它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25噸,比現役火箭運載能力提高了2.5倍以上。火箭上配備的三種全新大推力發動機,分別摘得我國「最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最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和「比沖性能最高的火箭發動機」三個桂冠。
I. 誰是中國大國之重器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因觀察視角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中國大國之略:盤點中國軍事力量的十個「第一」
作為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國,其軍事工業的發展史確是艱辛的。我們盤點一下具有歷史意義的十大武器裝備。
1、中國第一槍,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造(1941年製造)
漢陽造展現著近現代史中國波瀾壯闊的兵工史、革命史和發展史。漢陽造也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提供了堅實的後備力量和軍工力量。「漢陽造」代表著中國的「工業革命」,不論成敗它都代表著中華民族的覺醒。
漢陽造經歷了那麼多艱難與輝煌,見證了了一個國家的復興,一個民族的覺醒,在當時的中國竟然鑄造出如此精良實用的槍支,可以說是中國革命勝利的硬性條件。
2、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1970年製造)
「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衛星在酒泉衛星一次發射成功。「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中國正式加入了「太空俱樂部」。
3、中國第一艘核潛艇,091型漢級攻擊型潛艇(1974製造)
091型核潛艇(北約代號漢級潛艇)是中國海軍的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是中國最早下水的一級核動力潛艇,共製造了5艘,命名為長征1號-5號。採用水滴型線型,十字形尾附體,單軸推進,首水平舵置於指揮台圍殼前部。艇體採用雙殼體結構。
4、中國第一種大型運輸機運10 (1976年製造)
運-10(Y-10)是由上海飛機製造廠研製的四發動機噴氣式運輸機,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自行製造的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飛機的試飛成功,填補了中國航空工業的一項空白,是一項重大科技成果。在設計技術上,有10個方面為運-10運輸機國內首次突破;在製造技術上,也有不少新工藝是國內首次在飛機上使用。
5、中國第一艘機動輪船,黃鵠號蒸汽輪船(1865年製造)
1865年在安慶內軍械所由徐壽,華蘅芳設計建造的我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船長約九米,時速為二十五里,自今大觀亭街古鹽河下水出安慶江面試航。」安慶內軍械所製成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揭開了中國動力機械史和近代輪船製造史的新篇章。
6、中國第一種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1980年製造)
東風五號導彈是我國第一種具備洲際射程的彈道導彈,自服役以來是我國核打擊力量的中堅。在可見的將來,創造多個「中國第一」的東風五系列還將繼續承擔核威懾任務。
7、中國第一種自主研製的自動步槍,95式自動步槍(1995年製造)
95式自動步槍1989年提出研製指標要求,於1995年設計定型,命名為QBZ95式5。8mm自動步槍(簡稱95式自動步槍)。該槍於1997年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
8、第一種自主研製的坦克59式中型坦克(1959年製造)
1959年底中國研製的中型坦克,參考蘇式T-54A中型坦克而研製。具有較強的火力,較好的裝甲防護和機動性能,重量較輕,體積較小,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比較方便。
車體首部和側面的裝甲較厚,炮塔成流線型,具有良好的抗彈能力。
9、中國第一種噴氣式戰斗機,殲5(1956製造)
殲-5由沈飛工業公司研製,是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殲-5是仿製蘇聯的米格-17Ф(米格-17F)殲擊機,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飛,52年底開始大量生產。首飛的試飛員是吳克明,當時殲-5被稱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
10、中國第一種直升機,直5型直升機(1958年製造)
直-5是我國製造的第一種多用途直升機,系蘇聯米-4直升機的國內仿製型號,1958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59年初由國家鑒定委員會正式驗收,投入批生產。該機曾大量裝備我空、海軍以及民航部門,目前已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