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新中國機槍經歷了哪些

新中國機槍經歷了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28 23:41:39

『壹』 機槍的中國機槍發展

使用外國機槍
中國在19世紀晚期開始使用機槍。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之後,中國清政府的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出訪英國,在倫敦觀看了馬克沁機槍的射擊表演,並購置了幾挺樣品回來進行仿製。
除了使用馬克沁重機槍外,還有德國MG08重機槍,以及法國生產的機槍。從1888年(光緒十四年)開始,到清政府垮台以及民國時期,中國仿製了多種類型的馬克沁機槍,國民黨軍隊還仿製過美國的重機槍以及德國的MG15重機槍。其中尤以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定型的二四式重機槍最為有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抗日武裝還繳獲過很多日本的92式重機槍。
中國最早使用的輕機槍是丹麥產麥得森輕機槍,抗日戰爭中又繳獲大批日本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機槍」)。而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應是當時捷克生的ZB-26輕機槍,及英國根據ZB-26改進生產的布倫機槍。
仿製外國
1953年,中國開始仿製蘇式德普式機槍,產出53式輕機槍與此同時還仿造蘇式SG-43重機槍生產了53式重機槍,並逐步成批裝備部隊。1954年為增強部隊的野戰防空能力仿製前蘇聯德什卡M36/46式高射機槍,生產了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並大量裝備部隊。
1956年,參照蘇聯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及樣槍,生產出56式7.62毫米班用輕機槍。該槍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槍重7.4公斤,戰斗射速150發/分。
1958年定型生產了58式機槍。
1963年,對56式輕機槍進行了改進,生產定型56-1式輕機槍。
自主研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十幾年的機槍仿製時期。1967年,北京工業學院、人民解放軍軍械研究所與有關軍工廠於聯合研製成功一種輕重兩用機槍,命名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機槍。它是中國自行研製並大量裝備軍隊的第一種機槍。在該槍基礎上,又推出性能更優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的自主研發的機槍有: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81式7.62毫米輕機槍、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95式5.8毫米輕機槍等。
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射機槍,1977年設計定型,1980年生產定型,大量裝備部隊。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氣管直吹式導氣裝置;短閉鎖片強制閉鎖和滑脫開鎖式閉鎖機構;採用卡將機身與槍架連接;採用60發開式彈鏈節/箱供彈,實施連發射擊;平射瞄準具為準星照門式,立框式標尺,高射瞄準鏡為間易光學縮影環形瞄準鏡,放大倍率為2倍。
81式7.62毫米輕機槍
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班用槍族中的輕機槍,它與81式自動步槍構成班用槍族,有65個零件通用。1981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是中國的主力輕機槍。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閉鎖方式為槍機回轉式;採用擊錘回轉式擊發機,可以半自動單發和連發射擊;採用75發彈鼓供彈,其供彈具能夠與81式自動步槍的30發彈匣互換。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高射機槍,1985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該槍是在77式高射機槍的基礎上簡化機構,進一步減少質量而成的,兩者的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變。
95式5.8毫米輕機槍
95式班用槍族中的輕機槍,它與95式自動步槍構成班用槍族,已陸續裝備部隊。槍族內自動機組件完全通用,步槍與輕機槍之間通用件占很大比例。該槍採用無托式結構;自動方式為導氣式,機頭回轉閉鎖,可單、連發射擊,供彈具有30發塑料彈匣和75發快裝彈鼓兩種,機械瞄準裝置照門為覘孔式。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裝置。
QJZ89式12.7mm重機槍
89式12.7mm重機槍是解放軍現役步兵分隊遠層火力支援的主要武器。該槍以26.2千克的全重,成為世界上最輕的現役12.7mm重機槍。這樣輕的重機槍裝備部隊有效提高了部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該槍不足之處在於射擊精度在長期使用後會出現下降。
89式重機槍首次採用槍管短後坐-導氣式混合式自動原理;機頭回轉閉鎖機構,供彈系統採用環型杠桿傳動機構;槍架採用球形鉸鏈結構;配有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供彈機構與槍架均為首創供彈系統採用環形杠桿作為傳動機構,結構簡單、新穎,工作平穩、隱蔽,使用方便,排除故障容易。槍架採用球形鉸座結構,搖架和托架為一體化設計,高低機和方向機可以同時緊定,結構簡單,體積小,操作方便。由於其重量輕、便於機動,因此可以裝備到營、連級,增強這些部隊的壓制火力。
口 徑:12.7毫米
全 長:1640毫米
槍管長:1003毫米
全 重:26.5千克
槍身重:17.5千克
槍架重:8.5千克
初 速:825米/秒
理論射速:450-600發/分
有效射程:1500米
彈箱容量:50發
槍彈:54式12.7毫米槍彈 、84式脫殼穿甲彈、 89式穿甲燃燒曳光彈 、89式穿甲爆炸燃燒彈

『貳』 中國有哪幾種主要的輕機槍相比美國的輕機槍,差了多少

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於我國兵器工業基礎薄弱,主要通過引進前蘇聯的樣槍、產品圖紙與技術資料,進行繪制與仿製。1953年生產的53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人民解放軍在新中國成立後列裝的第一批制式機槍。它標志著我國國產輕機槍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56年仿製的56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國機槍裝備史上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的一種機槍,同時也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仿蘇產品中較有影響的一種武器。與53式輕機槍相比,56式輕機槍的重量減輕了17%,戰斗射速提高了88%,戰斗性能大大改善。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我國輕機槍的發展走上了自行設計、研製之路。 1974年設計定型的74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和研製的班用機槍。該槍在結構上有所創新,性能上也優於56式機槍。雖然沒有生產定型,但74 式輕機槍的研製,為班用機槍國產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0世紀80年代初,國外班用輕機槍基本走上槍族化道路,且注重火力持續性和輕便靈活的突擊性。我國經過多年的論證研究,於1981年成功地研製出新一代 81式7.62毫米班用輕機槍。它與81式步槍組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一代班用槍族。 1985年完成生產定型後,81式輕機槍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以取代56式沖鋒槍和輕機槍。81式槍族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槍械在論證、設計、研製、生產等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隨著世界范圍內掀起步兵輕武器小口徑化的熱潮,我國曾於19 87年設計定型了87式5.8毫米輕型機槍,但該槍沒有列裝部隊。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在總結設計經驗、借鑒國外先進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有關方面的科技進步成果,成功地研製出95式5.8毫米班用輕機槍,並與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組成我國新一代小口徑班用槍族。95式機槍擁有優良的設計、新穎的外形和先進的性能,成為我國產機槍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個里程碑。 美軍現役的主力輕機槍是M249。口徑5.45mm,使用北約標准小口徑彈

記得採納啊

『叄』 關於機關槍有哪些介紹

機關槍又稱機槍,是一種要求有穩定的依託並能連續射擊的輕型自動武器。其外形與步槍、沖鋒槍的主要區別是,機槍有支架、腳座、或槍座。有的還裝置外接子彈夾。機槍屬於步兵武器中的重火力,在陣地戰、防禦戰中,機槍的作用非常大。

機槍的種類很多,人們常見的主要有,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車載機槍、艦載機槍、高射機槍、航空機槍、坦克用機槍、大口徑機槍等等。

輕型機槍是最常見的機槍,主要供步兵部隊的班或戰斗小組使用。其結構除與步槍一樣具有槍管、槍身、槍托、彈盒等部件外,還有兩條鐵腿。這兩條腿裝在槍管前端,在卧射時起穩定槍身的作用。輕型機槍的射擊方式較多,可抵肩卧射,也可端在手中直立射擊,還可在行進中射擊等。其有效射程為500至800米,戰斗時射速為每分鍾100發左右。

重機槍與輕型機槍的最大區別是,前者裝有穩固支架,槍的口徑大了,使用的子彈直徑也加大了。槍體明顯比輕機槍笨重,一個人無法搬動,因此,該種槍可拆卸。搬運時可分解,戰斗時立即組合起來。重機槍的有效射程可達800米以上,戰斗射速為每分鍾200到300發子彈。重機槍的用途較多,可以作為有效的防禦武器,也可作為進攻時的壓制武器,還可射殺低空飛行的目標等。

為了適應戰斗的需要,設計師們把輕重兩種機槍結合為一體,於是,出現了通用機槍。這種機槍,裝在支撐架上可作重機槍使用,去掉固定支架,則可用為輕機槍。

還有一種比一般槍支口徑大得多的機槍,被稱做大口徑機槍,其口徑可達20毫米。這種機槍的主要用途是,殺傷低空飛行目標。高射機槍就是一種大口徑通用機槍,其對空射擊時,有效射程可達2000米。對地面目標射擊時,有效射程可達1500米。

機槍已經成為地面部隊的重要武器。可是,該槍的發明,既不是出自於軍械專家,更非出自有經驗的戰斗人員,而是出自於一名電氣工程師之手。這個人叫馬克沁,是美國人。馬克沁出身於窮苦人家,為了擺脫窮苦命運,他從小養成了好學和勤於思考的習慣,見到什麼問題,都要想個明白。遇到什麼困難,他總想找出解決的辦法。靠著這種刻苦學習和善於思考的精神,馬克沁成了小有名氣的電氣發明家,並在紐約開了一家照明設備安裝廠。他既是廠長,又是工程師。為了尋找電器照明設備的市場,有一年,馬克沁到歐洲進行考察。在歐洲考察期間,他參觀了一家兵工廠,在這里,對武器一竅不通的馬克沁,看到了一種奇怪的武器,即多管槍。這種槍有10根槍管,每根槍管中裝一粒子彈,需要4名士兵發射。在搬運時,需要10多個人抬。沒有槍械知識的馬克沁,看了一會兒,覺得這種設計方式很好笑,他就對工廠的一個負責人說:「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和用10根槍管相繼發射,究竟哪一種方式更合理?」

「當然是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更合理。」廠方的負責人很乾脆地回答。「那麼,為什麼不用一根槍管,而用10根槍管呢?」馬克沁不解地問。「原因很簡單,正是由於沒有人能夠解決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的難題,才想出了用10根槍管相繼發射的辦法。」兵工廠的人回答說。解決這個問題有那麼難嗎?」馬克沁問。

「也許在你看來不是難題,可是,我們卻一直解決不了。」廠方人員客氣地回答說。

喜歡向難題挑戰的馬克沁,決心攻下這個難題。從歐洲回到美國後,他暫停了自己的電氣安裝業務,集中精力解決單管連發問題。對槍械缺乏起碼知識的馬克沁,找來了各種各樣的步槍,一件件解剖、分析、思考。他找到了火槍不能連續射擊的關鍵,這就是槍膛靠什麼開鎖、槍拴靠什麼拉開的問題。其實,這個症節在槍械研究界是人所共知的,由於馬克沁是個門外漢,所以,他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研究,才發現這個人所共知的事實。馬克沁是個發明家,當找到問題的症節後,就會思考解開症節的辦法。

馬克沁整天拿著槍進行研究,一些熟悉他的人,還以為這個電氣工程師准備與什麼人決斗呢。有一天,馬克沁扛著一支老式步槍來到郊外,他想體驗一下打槍的滋味。找到一處有土坡阻擋的地方,馬克沁就趴在地上,右肩抵著槍托,左手端著槍身,眯起左眼,瞄了一陣之後,他用右手勾動了板機。「砰」的一聲,子彈飛出,馬克沁的耳朵被震的嗡嗡響,他的右肩也隱隱作疼。耳朵響是子彈出膛時產生的強烈雜訊所致,而肩疼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馬克沁不明白,他又打了第二槍、第三槍、第四槍。每一次槍響時,槍托都強有力地作用於他的右肩上。這是什麼力量?馬克沁趴在地上思索。想著想著,他豁然開朗,原來子彈殼中的火葯,在燃燒時會產生多個方向的力。由於彈殼和槍管的限制,只有兩個方向的力產生了作用,一個方向是彈頭所指的方向,另一個方向就是與彈頭相反的方向。前一個力使彈丸飛出槍膛,後一個力使槍體向後運動。這後一個力就是後坐力。

後坐力能不能利用?馬克沁給自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經過思索,他認為完全可以利用,比如,用它拉動槍拴、打開槍膛、退出彈殼等。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馬克沁終於利用後坐力,製造出第一支連發的自動槍。馬克沁為自己的發明而高興,他帶著自己的發明,找到美國軍方負責裝備采購的人員,向他們介紹自己發明的自動槍。而美國的裝備定購人員,知道馬克沁是個著名的電氣發明家,也知道他既沒有當過兵,又缺乏軍械知識,所以,對他的發明不僅置之不理,還稱他是騙子。馬克沁很失望,也很生氣,他耗盡家財,耽誤了生意,結果,搞出來的東西卻得不到承認。一氣之下,他來到英國。

英國人起初也不相信馬克沁的發明,無奈,他只好向親戚朋友借了一點錢,在倫敦郊外買了一塊地皮,建了一個簡陋的小工廠,開始試制他的自動槍。1884年5月,馬克沁終於製成了全自動槍,他在倫敦郊外的射擊場進行了實驗,實驗結果使參觀的政客、貴族都嘖嘖稱奇。一名叫做維克斯的英國軍火商看中了馬克沁的發明,決定與他合作,聯合生產這種自動槍支,並命名該種自動槍為「機關槍」。不久,德國人、俄國人、法國人等都到英國購買這種槍支,就連美國人聽到英國人生產了自動槍之後,也遠涉重洋,前來購買樣品,准備仿造。殊不知,是他們把自己的發明家和發明成果扔到了國外。

雖然是英國人最先生產了馬克沁機槍,但是,首先讓世人見到它的真正威力的卻是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姆河戰役中,德國人讓英法聯軍償到了馬克沁機槍的厲害。1916年7月,英法聯軍與德軍在法國的索姆河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會戰。聯軍人數多於德軍,而且,他們還有騎兵突擊和側應。戰鬥打響後,聯軍很快突入德軍陣地,德軍並沒有立刻還擊。聯軍指揮官自以為取得戰場主動,就盲目下令投入十幾個團的步兵和騎兵向德軍陣地猛攻。當聯軍距離德軍前沿陣地僅有數十米之後,德軍密集排列的馬克沁機槍突然撤掉偽裝,同時開火了。密集的子彈雨點般向聯軍泄來。聯軍成排成排地倒在前沿陣地上。第一個波次的進攻被打退後,英法聯軍的指揮官不服氣,又組織了第二、第三次沖鋒,結果,索姆河會戰變成了屠宰場,手握馬克沁機槍的德軍成了屠夫,而英法聯軍則成了被屠宰的對象。在一天之內,聯軍傷亡超過5萬人,5個野戰師被葬送了。索姆河一戰,使馬克沁機槍出了名。從此,他成為步兵中最有威力的輕武器。也成為各國軍隊爭相購買和仿造的兵器。

中國在清朝末期就開始仿造馬克沁機槍了,但是工藝落後,設備粗糙,使用性能不良。到了國民黨政府時期,金陵機器製造廠仿造了德國造的馬克沁機槍,上海機器製造廠仿造了法國的水機關槍,漢陽兵工廠仿造了美國的白朗寧水冷機關槍等。但是,這些機槍的製造工藝簡陋,射擊精度很低,產量也很少,不能滿足軍事斗爭需要。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滿足保衛國家安全的需要,特別是適應反侵略戰爭的需要,一方面學習模仿製造較先進的機槍,另一方面開始研究設計自己的機槍。

美國M60E7.62毫米輕機槍

『肆』 建國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都配過什麼槍

建國初期大量使用繳獲日軍三八步槍、11式俗稱歪把子機槍、96式輕機槍、99式輕機槍、92式重機槍、14式手槍、和繳獲國民黨軍的美製M-1、M-1卡兵槍、湯姆遜沖鋒槍、M-3沖鋒槍、M1911手槍、P-14步槍、中正式步槍。以及ZB-26輕機槍、1932年式毛瑟手槍,以上僅是常見槍械。
1950年爆發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使用武器,以上有的能都上的都上了,用美械打美軍,但對後勤供應極為不利,彈葯繁雜,後采購
蘇式裝備換裝其中有捷格加廖夫輕機槍、莫辛-納甘步槍、PPsh-41沖鋒槍、郭留諾夫SG43重機槍,使用了制式化裝備的志願軍減化後勤供給。
1956年後我軍全軍進行制式化換裝,這時裝備武器有56式沖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54式手槍,它們分別仿自前蘇聯的AK-47、SKS半自動卡賓槍、RPD輕機槍、TT1930/1933式手槍。
在63年少量裝備有63式自動步槍,至1981年裝備81式步槍族,95年95式槍族定型,2003年03式步槍定型,其中還有53式輕機槍、63式重機槍、67式機槍、74式機槍、80式通用機槍、88式通用機槍、89式重機槍、64式、79式、82式、85式沖鋒槍、54式、64式、67式、77式、80式、92式手槍,79/85式、88式狙擊槍。
以上一定不全,還望各位軍事迷們添加!

『伍』 PK機槍經歷了哪些發展

PK機槍最初採用的三腳架是在1961年由埃格尼·斯邁捷洛柯夫(EvgeniySamozhenkov)設計的。斯邁捷洛柯夫的三腳架重7.7公斤,比SGm的三腳架幾乎少了一半,也很容易地在平射和高射兩種模式之間轉換。當1969年推出改進的PKm時,就配用了一種由利昂尼特·斯特柏洛夫(LeonidStepanov)設計的重量更輕的新型三腳架。

斯特柏洛夫的輕型三腳架大部分由構件由鋼沖壓而成,重量只有4.5kg,這種柔性槍架上沒有任何緩沖裝置,槍架直接與橫向/豎向機構相連。斯特柏洛夫輕型三腳架也很容易地在平射和高射兩種模式之間轉換。每隻腳架都能折疊,方便攜行,或在高低不平的地平時調整各自的高度。折疊攜帶時,三腳架很容易讓一個人攜帶。與其他三腳架一樣,斯特柏洛夫輕型三腳架也需要沙包以增大平衡性。斯特柏洛夫輕型三腳架可通用於PK和PKm。

在1993年,PK槍族推出了一種獨特的6×49mm口徑新成員,稱為統一標准機槍(UmG),UmG基本上與PK/PKm相同,但機匣稍短,簡化了供彈機構。UmG槍管比較長,而全長(1150mm)與標準的PK/PKm相當。這種新機槍重量更輕,包括兩腳架僅重6.5公斤。原型槍沒有機械瞄具,但配有光學瞄準鏡。除了PK機槍外,還研製了基於SVD狙擊步槍和AK突擊步槍的6×49mm口徑的步槍。UmG的首次亮相是在布達佩斯的輕武器展上。

估計是由於美國陸軍SAW計劃的刺激,蘇聯的5.45mm機槍作為班組支援武器顯得火力不足,而7.62mm通用機槍則重量太大,因此蘇聯精密機械工程研究院(Klimovsk)大約在1980年就開始研製6mm口徑彈葯,目的是要作為突擊步槍、班用機槍和狙擊步槍的通用的理想口徑彈葯,第一個型號是6×53mm,發射5.2g彈頭,槍口初速1150m/s。6×49mm彈葯大約在十年後推出,為無底緣彈殼,彈底外形(直徑11.4mm)類似於m43的彈底。據說6×49mm彈的槍口初速比6×53mm更高,膛壓也比較高。這種6mm的理想通用口徑沒了下文,因此UmG機槍也沒有再發展。

『陸』 我軍軍事裝備發展有幾個階段各階段都有哪些特徵

今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建軍節。在這盛大的節日里,中國人民解放軍將以嶄新的軍容、威武文明之師的英姿,隆重慶祝這不平凡而偉大的一天,這也標志著我軍武器裝備發展歷程中實現了質的飛躍。

一、第一次飛躍:武器裝備從以步槍為主的輕武器向以坦克、大炮、飛機為主的重武器轉變,實現了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步兵到諸軍兵種的飛躍,海、空軍武器裝備初
具規模

建國之初,我軍武器裝備品種繁雜,陳舊落後,如槍炮就有110種、82種口徑,產自20多個國家,主要以沖鋒槍、輕機槍、通信、重機槍、輕迫擊炮、重迫擊炮等武器為主。

新中國成立時,我軍(主要是陸軍)的武器裝備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開國大典大閱兵時,我軍展示了75毫米野戰炮、105毫米榴彈炮、37和57毫米高炮等,以及P—51型殲擊機、蚊式轟炸機、PT—19型教練機、L—5型通信觀察機。

然而,由於有些武器是在戰爭中從敵人手中奪過來的,因此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步兵武器裝備多,海、空軍和陸軍特種兵的武器裝備少,陳舊落後。尤其是飛機、軍艦少得可憐,坦克、大炮也為數不多。60架作戰飛機多達10個機種,有的已破舊不堪,有的缺少配件。

國慶大典之後,為了改善武器裝備,中共中央確定進口蘇式武器裝備。194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訪蘇時,於27日向斯大林、華西列夫斯基和布爾加寧等提出了向蘇聯購買飛機裝備等問題。經雙方商定,當年10月15日蘇聯飛機第一批進口。至年底,共進口各型飛機185架。朝鮮戰爭爆發後,我國加速了從蘇聯進口武器裝備的步伐。1950年和1951年,共接收了12個蘇軍航空兵師的裝備,進口了36艘蘇聯魚雷快艇。1953年6月4日,我國又和蘇聯簽訂了進口(含轉讓製造)81艘艦艇的協定。1951年至1954年間,還從蘇聯進口了60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和36個步兵師的輕武器。空軍從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組建了多個航空兵師,擁有各型飛機3000多架,形成了包括殲擊、強擊、轟炸、偵察、運輸航空兵的空中力量。1954年和1955年,蘇聯軍隊從安東(今丹東)、沈陽和旅大地區撤回國內時,我軍有償接收了蘇軍1個潛艇基地、5個殲擊機師、1個轟炸機師、2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師、3個地面炮兵師、3個高射炮兵師等部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

到1955年底,我國共進口和接收蘇式各種槍80餘萬支(挺),火炮1.1萬多門,坦克裝甲車輛3000多輛,飛機約5000架,艦艇約200艘(含轉讓製造部分),雷達和探照燈1400多部,無線電和有線電通信機1.2萬多部,舟橋15套,主要工程機械500多部,防化專用車輛100多輛,以及各種彈葯和配套裝備。

自從1956年7月19日,在東北沈陽,我國仿製生產的第一架殲擊機即殲—5型,首飛藍天成功。中國人民由此步入航空工業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弱到強的奮斗歷程。1956年以後,還進口了不少飛機、艦艇和其它個別裝備的仿製樣機。在進口蘇式武器裝備的同時,我軍先後成立了炮兵、坦克、空軍、海軍、工兵等學校。我國抓緊了軍工建設和武器裝備的生產。

1951年初,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為主任,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重工業部部長李富春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員會,根據朝鮮戰爭的需要,提出了提早進行兵工建設的方針,並於同年6月20日作出了《關於兵工建設問題的決定》。按照這個決定,1952年以前,軍工企業自製了一些輕武器和彈葯,修復了一部分舊雜式武器備裝備。從1953年起,逐步開始仿製蘇式武器裝備,先後新建和擴建了79個規模較大的軍事工廠,武器裝備的仿製和試制投入了生產。到1955年底,我軍利用進口和國產的武器裝備,換裝和新裝備了陸海空三軍師級單位。

至此,海軍和空軍的裝備已初具規模,陸軍特種兵的裝備也迅速發展起來,步兵的舊雜式武器裝備絕大部分被淘汰,基本上實現了武器裝備的制式化、全軍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比新中國成立時大大提高了一步。1959年,我國又自行研製了「59」式中型坦克,從而宣告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結束。此時,我國航空工業短短建國十年內,自己研製出了超音速噴氣戰斗機和轟炸機。
共分四個階段!
一:武器裝備從以步槍為主的輕武器向以坦克、大炮、飛機為主的重武器轉變,實現了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步兵到諸軍兵種的飛躍,海、空軍武器裝備初具規模!
二:武器裝備從摩托化向機械化的轉變,諸軍兵種武器裝備尤其是空軍、海軍、二炮部隊的武器裝突飛猛進,基本實現了由進口化、引進化、仿製化到國產化、自製化、改進化!
三:武器裝備研製開始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挖掘自身國防科技潛力,實現了由機械化向電子化、信息化、通用化、自動化方向轉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武器裝備現代化!
四:以科技強軍戰略思想為指導,依靠自身科技、借鑒國外技術研製高技術武器裝備「殺手鐧」,集陸海空三軍和二炮高精尖新武器於一體的配套武器裝備系統,使現有武器裝備成為維持和平的堅強盾牌—陸地猛虎、大海膠龍、監天之鷹、長空利箭!

『柒』 ZB-26輕機槍在中國經歷了哪些發展

中國自從20年代開始購買和仿製ZB-26輕機槍以後,ZB-26輕機槍很快成為從中央軍到各派軍閥軍隊中步兵班排的絕對的火力支柱。

1927年,大沽兵工廠首先制出捷克式七九輕機槍。後來幾乎所有兵工廠都有製造。但直到兵工總署獲得ZB26的全套圖紙之前,國內ZB26的生產都是靠逆向繪制出圖紙生產出來的,而且是每個兵工廠各起爐灶。這就導致了一個必然的結果:不同廠生產的ZB26之間零件不能通用。而且質量也參差不齊。

國民政府選擇ZB26作為統一制式輕機槍,派人赴捷克商談圖紙的引進,但最後只得到了一套ZB26校槍用的模版。國民政府從捷克訂購5000挺ZB26,捷克軍隊換裝下來的ZB26經翻修後出口給中國。

1934年兵工署技術司年度工作報告:輕機關槍決採用捷克式。查英國最近向捷克廠購得該槍仿造專利權在英製造,其價值可知。此項輕機槍,國內各處皆曾仿造,以大沽所造者為佳,但以無圖樣樣板,故零件尺寸,不甚准確,不能互換,所用之鋼料亦不適宜。

前年財政部向捷克廠訂購輕機槍5000枝,本司曾請孔部長向該廠商索工作圖及樣板等件,惟因訂購數量僅5000挺,該廠只允贈送驗收樣板一副,屢經交涉,未有結果。嗣由本司派技術員二人,工匠一人,前住該廠監造,即密令其注意製造,現所派監造員,業已返國,於兩個月前開始自行繪制全套工作圖,除一部分尺寸,系參照已取得驗收樣板,規定公差外,余概系自行規定,該項圖樣,業於最近完成,擬交鞏廠籌備製造,預計一年後,可有出品。

山西軍閥閻錫山所創建的西北實業公司屬下西北鑄造廠,1935年起開始製造捷克式輕機槍。抗日戰爭期間太原淪陷後,西北製造廠一部分輾轉遷到四川廣元,成立廣元分廠;1941年起,專造捷克式輕機槍。

1935年,廣東第一兵器製造廠開始生產捷克式輕機槍。至抗戰時改名為41工廠。

鞏縣兵工廠於1937年開始生產捷克式輕機槍,產量不詳。

1938年,浙江省省主席黃紹竑在浙江省所辦的浙江鐵工廠,也生產捷克式輕機槍,稱為七七式輕機槍。

重慶的21兵工廠於1939年始有捷克式輕機槍出產。對捷克式輕機槍歷經改進,至1942年巳達標准化,各種零件亦可互換。至1945年抗戰勝利,該廠實造捷克式輕機槍9

『捌』 中國有哪些重機槍

五三式機槍
1953年,我國開始仿製蘇式德普式機槍,生產出53式輕機槍與此同時還仿造蘇式SG-43重機槍生產了53式重機槍,並逐步成批裝備部隊。
54式高射機槍
1954年為增強部隊的野戰防空能力仿製前蘇聯德什卡M36/46式高射機槍,生產了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並大量裝備部隊。54式高射機槍裝備後,進行了多處改進:去掉原槍管上的散熱片;在槍管上增設提把,便於槍管更換;重新設計了輕型三腳架,取消防盾和兩個輪子,重量從127.5千克減少到53千克,並定名為65式高射機槍槍架;高射瞄準鏡增加了副尺,使瞄準范圍擴大了一倍,並取消了「兩用測距尺」,改用望遠鏡測距。
56式班用機槍
1956年,參照蘇聯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及樣槍,又生產出56式7.62毫米班用輕機槍。該槍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槍重7.4公斤,戰斗射速150發/分。
58式機槍
1963年,對56式輕機槍進行了改進,生產定型56-1式輕機槍 1958年定型生產了58式機槍
67式系列機槍
經過十幾年的仿製過程後,北京工業學院、人民解放軍軍械研究所與有關軍工廠於1967年聯合研製成功一種輕重兩用機槍,命名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機槍。它是新中國自行研製並大量裝備軍隊的第一種機槍。在該槍基礎上,此後又推出性能更優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機槍。它們伴隨步兵戰斗,能對付地面有生目標、薄壁裝甲及低空飛行目標。機槍上的瞄準裝置可平射、高射,也能在夜間使用。
81式機槍
81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班用槍族中的輕機槍,它與81式自動步槍構成班用槍族,有65個零件通用。1981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是我國目前的主力輕機槍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閉鎖方式為槍機回轉式;採用擊錘回轉式擊發機,可以半自動單發和連發射擊;採用75發彈鼓供彈,其攻彈具能夠與81式自動步槍的30發彈匣互換。
QJZ89式12.7毫米重機槍
QJZ89式12.7毫米重機槍是我國第一種以平射為主的大口徑重機槍,現已陸續裝備部隊。該槍首次採用槍管短後坐-導氣式混合式自動原理;機頭回轉閉鎖機構,供彈系統採用環型杠桿傳動機構;槍架採用球形鉸鏈結構;配有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
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射機槍,1977年設計定型,1980年生產定型,大量裝備部隊。 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氣管直吹式導氣裝置;短閉鎖片強制閉鎖和滑脫開鎖式閉鎖機構;採用卡將機身與槍架連接;採用60發開式彈鏈節/箱供彈,實施連發射擊;平射瞄準具為準星照門式,立框式標尺,高射瞄準鏡為間易光學縮影環形瞄準鏡,放大倍率為2倍。
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高射機槍,1985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該槍是在77式高射機槍的基礎上簡化機構,進一步減少質量而成的,兩者的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變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機槍經歷了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為什麼噴子那麼多 瀏覽:35
宇宙和中國哪個偉大 瀏覽:124
伊朗有什麼好的飲料 瀏覽:468
嘉年華和義大利面哪個好 瀏覽:820
中國在疫情幫助哪些國家 瀏覽:637
英國坦克是什麼顏色 瀏覽:436
義大利潮牌是什麼意思 瀏覽:211
印度種姓性質怎麼樣 瀏覽:359
印度跟中國哪裡 瀏覽:798
英國出產什麼車 瀏覽:262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用筷子 瀏覽:806
希臘與伊朗哪個強 瀏覽:823
伊朗瓷磚怎麼樣 瀏覽:585
如何上好中國近代史這門課 瀏覽:302
義大利旅行哪裡好 瀏覽:632
人民幣9000對印尼多少錢 瀏覽:666
一塊印尼放點什麼都軟了 瀏覽:286
中國有哪些技術領跑全球 瀏覽:857
越南對外戰爭有哪些 瀏覽:590
義大利和西班牙哪個是主場 瀏覽: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