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如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發布時間:2022-08-29 03:41:55

『壹』 如何建設 生態文明

首先,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大自然
提供給人類可資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說,我們的
家底並不厚,「老本」並不多。面對近二三十年內面臨包括石油
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
「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
境,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
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借自然資源。
其次,樹立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理念。目前我國面臨的日
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員。
人是自然的產兒,自然是人類的家園,珍惜自然就是珍愛人
類自己,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的生存空間。為了人類的生存和
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回歸和諧。
第三,樹立珍愛和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我們在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同樣也不
能違背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
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對它承認與否、認識與否,違背了
規律都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一些人更一針見血的指
出:環境完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
於,經濟危機往往是相對短暫的,影響一時的,而生態危機
則是長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圍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最終將
會導致人類與自然難以為繼。
第四,樹立生態效益是長遠的經濟利益,保護資源和環境就
是保護生產力,加強生態建設就是提高競爭力的理念。
資源和環境關繫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
證。而日前我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已構成制約我國經濟和
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在資源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
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
生態方面,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在環境方面,隨著我
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廢」問題十分突出。現實向人們
提出:是該轉變「資源無限,環境無價』的觀念為「資源有限,
環境有價」的觀念的時候了;是該摒棄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
來換取經濟暫時繁榮的不文明、不科學、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
的時候了。

『貳』 如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要始終保持生態環境治理的力度。進入新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既要打基礎還舊賬,又要開新局上台階。要努力延伸生態環境治理的深度。環境治理越到後面,剩下的骨頭越難啃,有些污染問題牽扯麵廣、利益關系錯綜復雜,解決起來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面對生態環境治理難啃的硬骨頭,必須在深度治理上探索新路子,把硬功夫下在精細治理上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是什麼?
1.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統籌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既積極實現當前的目標,又為長遠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的一個重大問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2.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創造性地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為我國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遠大目標指向和強大實踐動力,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
法律依據:《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第一條為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維護生態安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生態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為理念,人與人和睦相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社會形態。

『叄』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夢

1、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2、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建設美麗中國:是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 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

『肆』 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所以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動員全黨、全社會積極行動、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伍』 聯系實際談談我們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1、積極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提高全社會生態意識: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和宣傳生態文明,要通過各種媒體,採取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告訴廣大民眾,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健康成長的物質條件和可靠保證,有益於人類的身心健康。

2、節約資源:減少對礦產、森林、水等資源的開發,使生態環境得到有力保護。

3、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比如人口與經濟的關系,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等,作為領導者或是執行者都要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只有各個方面均衡發展,才可以建設好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產生變革性力量。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之策。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黨的使命宗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生態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建設美麗新中國。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的四個自信、人民網-建設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中國

『陸』 怎麼樣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

建設生態文明 實現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獨立成篇,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並列,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黨中央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思想的飛躍,為我國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遠大目標指向和強大實踐動力。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自然、社會、人和諧發展這一規律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和諧共生、良性循環、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前提是珍惜和保護自然,宗旨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各種關系和諧共生,要求是建立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耗方式,著眼於引導人們走上健康、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自身對工業文明帶來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對漁業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超越,是人類文明形態及其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一個重大進步,是一種正處在上升和發展中的新文明,是人類在物質享受和精神需求之上更高層次的理想和追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工業時代的國民生產總值呈指數增長的同時,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攫取、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呈現加速和全球化趨勢。全球性的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的凸顯,表明人類已經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當前我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然資源日趨短缺、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和生態系統持續惡化。
資源短缺問題日趨突出。由於經濟發展迅猛,我國所面臨的資源短缺壓力越來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國人口眾多,而資源又相對匱乏,從而導致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就更少。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相對比較貧乏,石油儲量僅佔世界1.8%、天然氣佔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我國人均可耕種土地為 1.43 畝,僅為全球人均量的三分之一;淡水人均量僅為全球人均量的四分之一;木材人均儲量僅是全球人均量的八分之一;石油人均儲量僅為全球人均儲量的十分之一;天然氣人均量為全球人均量的 4.5%;煤儲量人均也僅為全球人均量的一半。其次,我國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例如目前我國灌溉用水效率只有25%-40%;單位產值的水耗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綜合能源利用效率約為三分之一,比發達國家低百分之十;煤礦資源回收率不足五分之一。第三,我國資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礦產已經不能自給,需要大量進口。例如,我國石油、鐵、銅、鋁、鉀鹽等大宗礦產已經不能自給,進口量大幅攀升,對外依存度分別為:石油54.8%、鐵礦石53.6%、精煉鋁52.9%、精煉銅69%、鉀鹽52.4%。到2020年,有25種礦產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
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舉世矚目,但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面臨的環境壓力也極為沉重,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物及有害化學品污染以及環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現,遠遠超出環境承載力。有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年排放量680億噸,居世界第一;我國七大水系監測斷面中 3/5 受到污染,有 90%的城市河段污染嚴重;淡水湖泊絕大多數呈富營養化狀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2159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絕大多數城市的空氣質量已經處於較嚴重的污染程度。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歷年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已佔地面積達1300多平方公里,累計貯存量近135億噸,產生大量有害的寄生生物。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二次污染現象十分嚴重。有毒、有害的化學污染、電磁輻射污染、危險廢物污染等問題日趨突出。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大陸佔到16個。這些環境污染問題已經開始阻礙、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三廢」造成的污染成為一些地方人們身體生病、職業病甚至疑難怪病產生的重要原因。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大約有1億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每年約有1500萬人因此患上支氣管炎;3.6億中國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中科院測算的數據表明,環境污染使我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了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佔到GDP的15%。
生態系統持續惡化。改革開放30 多年來,我國調動優秀科學技術人員、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數萬億計的經濟力量發展環境保護事業,雖然已經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扭轉生態繼續惡化的趨勢。我國素質偏低的龐大人口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現在我國的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四大自然生命系統,大氣生態系統、水源生態系統和能源礦產生態系統三大自然環境系統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嚴重,現在能用於農耕的土地僅剩下300多萬平方公里。石漠化以每年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沙漠化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蔓延。我國年土壤流失總量達50億噸。東北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厘米,50年後東北黑土區的黑土層將流失殆盡。一位外國專家在考察了黃河流域後感嘆地說,「黃河流淌的不是沙土,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在我們的生活中,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現象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水危機、沙漠化、氣候異常、土壤酸鹼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環境中存在的不可預知的危險因素增加,比如突然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突變的局部性氣候等等。我國長期以來的環境問題嚴重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導致我國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
通觀人類史,無論是從漁業文明過度到農業文明,還是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其發展進程都是由其社會矛盾(即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矛盾、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矛盾)所推動。然而,一種文明發展積累的社會矛盾不可能在該同一文明形態內解決,而只能由超越舊文明模式的新的文明形態內得到解決,這已經由人類歷史進程所證明。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應從世情、國情出發,以轉變發展觀念,培養環保意識,建立生態環保體制、機制,發展環保、綠色技術和開展國際合作等為基本途徑。
1. 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說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各個領域的整體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都以可持續發展為依靠,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所以,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順應國際社會保護生態以及可持續利用資源的趨勢,徹底扭轉經濟增長至上觀點,轉變高投入、高消費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適度節制的物質消費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同發展。
2.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一是宣傳生態美好願景。十八大報告為全中國人民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願景,即「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要結合這個美好願景,弘揚環境生態文化,全面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打造全民關心、參與、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引導人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二是倡導環境友好倫理。要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帶動環境友好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要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持和協助,讓人們樹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使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三是強化生態責任意識。運用各種手段和傳媒,通過專題培訓、研討等多種形式,重點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和企業負責人的宣傳,增強他們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感。通過學校教育長期進行生態文明的教育,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長,以家庭影響社會。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促進媒體輿論監督與行政執法有機結合,對典型違法事例抓住不放、深入剖析、長期跟蹤、連續報導。
3.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一是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調整。在工業結構調整中,要優化產業結構,繼續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用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積極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產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大幅度降低農葯、化肥使用量。二是完善相關政治保障條件。從國家層面,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扎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和完善幹部綠色考核制度,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和環評結果整合到經濟發展評價體系。此外,要建立健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生態功能區劃分工作,因地制宜發展各有特色的循環經濟。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產業和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改造,在產品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要將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以生態鏈為紐帶統籌規劃,有效發展循環經濟。
4.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一是出台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引導規范生產和消費行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並制訂統一、完善的「自然資源保護法」,還要在各種經濟法規中突出、強調環保型生態經濟。當前和今後很長時期內,應抓緊調整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導向,從政策上千方百計向生態環境傾斜。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減少的情況下,我國森林面積由23.9億畝增加到29.3億畝,人工林達8億多畝,居世界第一。這是與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27億多畝林地確權到戶分不開的。當綠化荒山不僅是每年植樹節機關單位的一種例行活動,而與綠化者個人和家庭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和我國城鄉潛在勞動力資源結合起來,就會產生改善環境的巨大力量。二是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政策、法規、標准和技術體系,制定科學、嚴格的環境評價標准體系,培養一批專業、合格的執法隊伍,促使執法手段有效、長效。嚴懲和杜絕一切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凡是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單位和個人,都要受到相應的處罰並促其對環境損害進行賠償。此外,還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等。
5. 發展環保技術和綠色技術。生態文明要求物質生產採用高效、低耗、環保的環境友好型新技術,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廢棄物排放;開發回收再利用技術,將廢棄物資源化以達到控制污染的目的;開發綠色環保技術,促使廢物最小化,實現生態安全生產。研究表明,到2020年使萬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噸標准煤降低到1.54噸標准煤,那麼能源消費總量就能控制在30億噸標准煤;再生鋁比重如果能從目前的21%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萬噸的鋁礦石需求;能源利用效率若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可減少約400萬噸;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若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排放約1000萬噸;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排放約4000萬噸。如果這些方面的技術實現突破,將極大地節約資源,改善環境質量。
6. 與國際共同應對環境挑戰。清潔的空氣、溫暖的陽光、繁榮的自然世界是人類共存共榮的必要基礎。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是全世界、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加強國際合作,制定共同遵守的准則,是人類共同應對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全世界各國只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解決公共的環境問題,才能真正取得實效。這就要求我國積極參與建立全球和區域合作機制,制定共同行動目標,加強溝通對話和交流合作,「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柒』 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四大舉措

法律分析:1、推進綠色發展。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2、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准,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3、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4、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 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

『捌』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以主體功能定位為依據,加快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徵,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統籌人口、經濟、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科學謀劃開發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2、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抓手,有效減輕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從源頭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抓好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加快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產業體系。

3、以全面加強資源節約為突破口,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必須在全社會、全領域、全過程都加強節約,採取有力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強度,努力用合理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4、以加強污染治理為著力點,切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水平。當前,大氣、水和土壤等突出的污染問題已經到了不治不行、刻不容緩的地步,必須重點突出、重拳出擊、重典治污、力求實效。

5、以健全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必須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6、以促進綠色、低碳消費為重點,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全社會所共享。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理念、生態道德,構建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牢固建立在公眾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的基礎之上,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生態文明規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風尚。

(8)如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態,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玖』 中國的生態文明是怎樣建設的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一、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公民中強化我國人
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的效益意識;強化經濟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全面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環
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
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
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13 億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鍵。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經
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上來,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
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
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
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堅定不移地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是核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是基礎,「好」
的體現之一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節能減排。要讓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成為兩根「高壓
線」,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後的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走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實行嚴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標要出硬招數,不動真格的換不來藍天碧水。要
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嚴肅法律制度、環境標准、執
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
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政績督察制和行政問責制,對那些我行我素、無視
法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要堅決懲處,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絕不允許「少數人發財、
人民群眾受害、全社會買單」的情況再出現。

閱讀全文

與如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旅行哪裡好 瀏覽:628
人民幣9000對印尼多少錢 瀏覽:661
一塊印尼放點什麼都軟了 瀏覽:280
中國有哪些技術領跑全球 瀏覽:852
越南對外戰爭有哪些 瀏覽:588
義大利和西班牙哪個是主場 瀏覽:767
為什麼印度景色總是昏黃的 瀏覽:815
印尼產的摩托車怎麼能看出來 瀏覽:729
義大利商務男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63
越南當兵去什麼地方 瀏覽:235
印度紅犬什麼時候能長大 瀏覽:774
印尼電話卡上網慢怎麼做 瀏覽:695
英國最厲害的時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瀏覽:642
越南峴港古鎮有多少錢 瀏覽:982
為什麼中國是世界 瀏覽:703
印尼節能燈每年消耗多少 瀏覽:503
印尼客機墜毀前發生了什麼 瀏覽:74
義大利炮怎麼炸mc 瀏覽:96
中國冬奧會會場在哪裡 瀏覽:542
中國推拿流派有哪些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