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孝順應當如何理解

中國的孝順應當如何理解

發布時間:2022-08-29 05:39:30

㈠ 請談談你對「孝順」的理解

一家之言,個人拙見:於人類社會講,孝順是責任,是和諧社會關系中的必要要求;於家庭講,孝順是傳承,是美德,尤其是中國家庭;於個人講,孝順是本能,是個人品質決定的。
看得出你有一些困惑和自己的思考,我想,談孝順還是從自然人的個體思維來議論,比較單純一些。孝與不孝都是正常的,如果說對錯,既可能有父母造成的,也可能有子女造成的,還可能有社會造成的……我認為,作為父母,養育子女是自己的選擇,愛孩子是自己情感的傾注,應該是無所求的,如果你教育子女得當,自身言傳身教,子女自然會孝順你,但即便不孝順,他、她也仍然是你的孩子,父母也只能面對現實;作為子女,沒有誰是生下來就註定孝順或者不孝順的,如果從家庭和父母那裡繼承了孝順的美德和精神,那他、她就是孝子、孝女,反之當然就不孝,所以無需感嘆和糾結於天下哪些不孝兒女,要做的是自己是否選擇孝,怎樣踐行孝,是否不計回報的自覺做到孝順,這幾乎可以決定你的兒女是否孝順的,你的子孫後代是否具有孝順的美德,是否傳揚孝順的家風。
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從沒有刻意教導我們要對他們好,而是在平時默默地孝敬、依順著我的我的奶奶、外公、外婆,在外公、外婆重病時,無私的犧牲自己,照顧老人,即便老人彌留之際,父母都盡自己所能的讓他們帶著尊嚴、帶著欣慰、帶著無數幸福的回憶和對晚輩們美好的希望離開我們。
談到自己如何孝順父母,自覺還很不夠,因為父母衣食無憂,懂得充實自己的晚年生活,心態極好,身體健康,所以似乎不需要我做什麼。所以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更多的依順父母,在我的家庭里,孝順應是順為先;更多的發展好自己的事業,注意自身健康和自己小家庭的和諧,不要把父母辛辛苦苦哺育培養的我隨意糟踐了(有點極端,比如是否健康、是否樂觀、心態是否端正等等),否則父母是最痛心的。具體來說就是永遠在父母面前做一名乖孩子、好孩子,哪怕你已成人,你也已為人父母。

㈡ 怎樣正確解釋孝順這個詞語

孝順
孝順
[xiào shùn,xiào shun]
釋義
[ xiào shùn ] :
1.〈動〉盡心奉養父母或長輩並順從他們的意志。2.〈形〉形容人能孝敬父母或長輩。

[ xiào shun ] :
xiào shùn的又音。義同「孝順xiào shùn」。

近義詞
孝敬
反義詞
不肖
忤逆
例句
她對父母很孝順,大家都說她是個好女兒。xiào shùn ㄒㄧㄠˋ ㄕㄨㄣˋ
侍奉父母,克盡孝道。
《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今皇帝寬仁孝順,奉循聖緒。」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做媳婦的不能孝順爹媽,反累爹媽,我心裡不安。」
反不肖,忤逆

敬獻財物。
《西遊記.第四三回》:「小弟一向蒙恩賜居於此,久別尊顏,未得孝順。」
《紅樓夢.第二四回》:「不用說這香料自然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因此想來想去,只有孝順嬸嬸一個人才合式。」

英語 filial piety, to be obedient to one's parents

德語 gehorsam, eherbietig (gegenüber den Eltern)​ (S)​, Kindespietät, kindliche Pietät (S)​

法語 avoir respect pour les parents, être pieux孝順

基本解釋:

1.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2.指以財物賄賂官吏或尊長等。 3.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 4.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 5.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
分解解釋:
孝 (xiào,)孝 xiào 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孝敬。孝廉(a.中國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潔的人;b.中國明、清兩代對舉人的稱呼)。孝道。孝子賢孫。 居喪的事:守孝。弔孝。 喪服:戴孝。孝衣。 姓。 筆畫數:7; 部首:子; 筆順編號:1213521
查看詳解

順 (shùn)順 (順) shùn 趨向同一個方向,與「逆」相對:順風。順水。順境。順水推舟。順風使舵。 沿,循:順城街。順理成章。順藤摸瓜。 依次往後:順序。順次。 隨,趁便:順便。順勢。順手牽羊。 整理:理順。順修(整理修治)。 服從,不違背:順從。順應。孝順。溫順。 適合,不別扭:順適。順情。順眼。順差(ch?)。 姓。 逆倒 筆畫數:9; 部首:頁; 筆順編號:322132534孝順是漢語詞語,讀作xiào shùn,出自《國語·楚語上》,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現多指孝敬的口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孝順

外文名
Filial piety

拼音
xiào shùn

出處
《後漢紀·安帝紀上》

釋義
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

近義詞
孝敬、孝心、孝道等

反義詞
不孝、忤逆

例句
「可是,爸爸『文明』,兒子也自然是要孝順了,打吧!」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孝順

拼音:xiào shùn

基本解釋:[filial piety] 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1]

詞義
1.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

2.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

3.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

4.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

5.指東漢孝順帝劉保。

反義詞: 不孝忤逆

同義詞: 孝敬「」、孝心、孝道、孝義、孝情、孝悌。

引證解釋
1.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晉 袁宏 《後漢紀·安帝紀上》:「觀人之道,幼則觀其孝順而好學,長則觀其慈愛而能教。」

《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這 張主管 是個本分之人,況又是個孝順的,聽見娘說,便不往鋪里去。」

老舍 《柳家大院》:「可是,爸爸『文明』,兒子也自然是要孝順了,打吧!」

2.指以財物賄賂官吏或尊長等。

《水滸傳》第九四回:「﹝ 何才 ﹞與本州庫吏最密,當下探知此事,他便攛掇庫吏,把信賞錢大半孝順州官,其餘侵來入己。」

《紅樓夢》第十五回:「我想如今 長安 節度 雲老爺 和府上相好,怎麼求太太和老爺說說,寫一封書子,求 雲老爺 和那守備說一聲,不怕他不依。要是肯行, 張 家那怕傾家孝順,也是情願的。」

3.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

《金瓶梅詞話》第七四回:「 李桂姐 道:『三位師父宣了這一回卷,也該我唱個曲兒孝順。』」

4.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

《二刻拍案驚奇》卷五:「大凡做賊的見了做公的,就是老鼠遇了貓兒,見形便伏;做公的見了做賊的,就是仙鶴遇了蛇洞,聞氣即知。所以這兩項人每每私自相通,時常要些孝順,叫做『打業錢』。」

5.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

《明史·李邦華傳》:「是時 神宗 好貨,中官有所進奉,名為孝順。疏中刺及之。」

孝敬&孝順
古講 孝道,並沒有說要 孝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孔子的弟子曾參問孔子:「冒昧的問您下,子女順從父母就可以說是孝嗎?」

孔子立刻回答道:「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法婉轉的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的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然而孟子並沒有說出其他二不孝具體是指什麼。後來漢代人趙岐指出:「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種不孝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的話,陷父母於不義。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樣的。同時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就不順。

從群經之首《易經》來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順則有不順。孔子是非常精通《易經》的,所以當他的弟子曾參問他順從父母就是孝順嗎?他會和吃驚連說了兩個是何言與!至於什麼時候該順,什麼時候又不該順,則可以藉助孔子孟子的觀點。

因此用孝順是不是准確有待商榷。是否用孝敬會更好點。孝的歷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誤傳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 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把」無後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為第三種不孝。於是開始了二千多年的誤傳。

有人誤以為這是孟子說的話,並且大罵孟子泯滅人性,說孟子沒人情。實質上是漢代人趙歧的個人理解。而孟子為趙歧無端地背上了黑鍋。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諛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孝的核心是子女與父母的關系

1.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

兒女確實應該感謝父母的撫養,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父母撫養兒女是職責,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但即使在古代,也並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顧你的本質,逼你放棄一生的幸福,這樣的父母已經不具備被孝順的權力了。

2.從全社會的心理上看: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封建社會,長期以來有這么這一個至高的生存准則,那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跟我們社會長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素質有關。

在這個被普遍信奉的准則里,「君」、「父」他們對臣子對子女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不存在像我們所說的什麼「同事情誼」、「父子情誼」。父親不滿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需要孩子犯錯誤,什麼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我是你的父親就可以,甚至是名義上的父親也可以。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父親、甚至是母親就自以為自己是「天」了,可以對自己的孩子隨意打罵、可以決定孩子的生殺予奪,這種觀念嚴重影響了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某些認識到這一點的子女,會在成長歷程中一直處於深深的隨時會被殺死的恐懼之中。

這種封建社會的幾千年的人生觀,一直影響到當今社會,而且不是幾年、十幾年就可以改變過來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全民的觀念轉變,等到大家都覺得,打罵孩子是一件違法的事情時,這個觀念就差不多改變過來了。

3.從全民族素質來看:孩子與父母人格平等父母只是監護人

應該承認,我們當今的全民素質還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這一觀念的人並不多。但孩子確實生下來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監護人。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鄰居家經常打罵小孩,就包括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看到這樣的打罵,我們第一反應不會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會認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問題,很少有人會主動上去勸說,更不要說通過報警來保護這個孩子。缺乏鄰里的監督,家庭虐待就少了一個最容易發現問題的渠道。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也不由父母任意處置。像當今很多父母會打著關心的旗號偷看孩子的簡訊、郵箱一樣,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到孩子與成人一樣人格平等。嚴重一點來說,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也是違法的。

這種尊重孩子的生存權、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隱私也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引導。

4.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來說:打罵孩子不是父母的權利撫養孩子是父母的義務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撫養我們,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應該報恩於父母的。如果反過來讓父母傷心、失望,顯然是大逆不道的。有些父母甚至會打罵孩子,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賦予,所以自己對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權利。

父母生孩子,是要負責任的。孩子並沒有要求被生下,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父母行為的直接結果。父母的責任,就包括無條件地接受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壞事。

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同志傷害了父母,但是,同性傾向並非個人的選擇,也不是犯錯的行為。如果你因為去搶銀行被抓住,這時你確實傷害了父母。然而,你的性傾向是你自己不能控制的,就像你不能控制自己生來是男是女一樣。假如社會歧視矮個子,而你只有1.55,你父母受歧視,是誰傷害了他們?是偏見與歧視,並不是你。

㈢ 結合實際 ,談談你對孝順的理解

對孝順的理解:

孝順:顧名思義,是小一輩對長輩的一種孝敬方式。古代文字中,把孝字寫成一個老人的老字頭,孝字下邊寫成兒子的子字,這就是說明,人老了必然在兒子的攙扶下,才能行走,需要兒子的照顧。

孝順中的孝字是:對老人不但要有經濟上的孝心,還要有精神上的孝心;孝順中的順字是:要符從老人的意願,即使老人說的不太正確做的不太對,也不要當著老人的面頂撞老人,不讓老人生氣,要哄著老人,認真聽老人的敘述,讓老人高興,事後再慢慢的開導老人。

孝順父母並不只是給予父母錢財,讓他們過上富足的物質生活並不是代表他們就會生活的幸福,當父母年老時,孤獨感會特別強烈,身邊這一輩的都開始慢慢的離去,而兒子女兒也沒有陪伴在身旁,會讓他們產生空虛感。

所以在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還應該抽空和父母打電話聊天或者去家裡陪陪他們,一起看電視也行,待在他身旁的時間久一點。



孝的歷史: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

㈣ 什麼是孝順真正的定義

在盡心奉養父母的同時,還要順從父母的意志,當然這里的順從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斷,要看清事實,不可以愚孝。願意付出時間陪伴父母,願意耐心和父母進行交流,互相之間交換想法,真正走到對方的心裡。讓父母活得開心,輕松,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現在不少人工作生活繁忙,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父母寄錢,在他們心裡,給予父母物質上的需求就是孝順的表現,其實不然,有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非常孤獨。

需要家人的陪伴,需要話語和心靈上的交流,金錢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所以錢的給予往往沒有陪在父母身邊更好,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一個詞,也是兩個字:

生活上關照,精神上順從,並不是指盲從。父輩固然有父輩的缺陷,可出發點卻是為自己孩子好;即便遇上原則問題,心中默念幾句呵呵又何妨。嘴硬無益,只是傷了父母好心而已。

其實,從我們出生那刻起,孝順父母這事兒就已經開始倒計時。除非為了幫忙照顧孩子,鮮有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居住。不是他們不願、也並非他們不習慣,他們怕的是打擾,而我們卻常常樂得清靜。

跟父母的相處之道,我們也在逐漸學習。物質上的孝越來越容易,精神上的順卻任重道遠。父母在老去,且行且珍惜。

㈤ 孝順的含義是什麼

【解釋】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雙親。他是個~的孩子。
【拼音】[ xiào shùn ]
【反義詞】不肖、忤逆
【出處】《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孝」,好理解,為老人買些東西,多陪伴陪伴,多伺候伺候。也就是平常人們自己覺得自己很孝順了。其實只做了「孝」。而忽略了「順」!更談不上「孝順」。
「順」,不好理解,也很難做到。一般老人,不需要你給什麼東西,不需要你做什麼,只希望你回家看看,面對面的交交心,嘮嘮嗑,說些不著邊的事。順著他的想法,順著他的思維,順著他的問題和要求,不要分辯對與錯,明知道是錯的,也要不厭其煩的聽,去做。在老了的父母面前,做回一個小乖乖。

㈥ 談談對於傳統中國式孝順你是如何評價的

中國式的『』孝順『』,就是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從小聽的都是孝順二字,聽老人的,順老人的意,不分是非與對錯,恐怕哪件事沒聽話,背上不孝的罪名。在中國不孝為『』大罪『』呀,誰敢違背,其他的不想多說。只說一件事,有一年母親節,沒事去逛街。在一大商場我看衣服時,倆個女營業員嘮嗑,一個說過節給我媽買二條煙,她就愛抽這個,那個說啊。

㈦ 你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孝』文化的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並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採納哦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孝順應當如何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旅行哪裡好 瀏覽:628
人民幣9000對印尼多少錢 瀏覽:661
一塊印尼放點什麼都軟了 瀏覽:280
中國有哪些技術領跑全球 瀏覽:852
越南對外戰爭有哪些 瀏覽:588
義大利和西班牙哪個是主場 瀏覽:767
為什麼印度景色總是昏黃的 瀏覽:815
印尼產的摩托車怎麼能看出來 瀏覽:729
義大利商務男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63
越南當兵去什麼地方 瀏覽:235
印度紅犬什麼時候能長大 瀏覽:774
印尼電話卡上網慢怎麼做 瀏覽:695
英國最厲害的時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瀏覽:642
越南峴港古鎮有多少錢 瀏覽:982
為什麼中國是世界 瀏覽:703
印尼節能燈每年消耗多少 瀏覽:503
印尼客機墜毀前發生了什麼 瀏覽:74
義大利炮怎麼炸mc 瀏覽:96
中國冬奧會會場在哪裡 瀏覽:541
中國推拿流派有哪些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