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有什麼別名

中國有什麼別名

發布時間:2022-08-29 06:56:10

① 中國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的別稱有九州、九域、九區、九牧、函夏、中夏、八州、華夏、海內、赤縣神州等。

1、九州

古代分中國為九州。對於九州的具體分布說法不一,比較常見的九州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益、雍九州。《尚書·禹貢》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並州而無徐、梁州。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

2、函夏

「函夏」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揚雄傳上》:「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

顏師古於此句後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諸夏也。」即包涵諸夏之意,後便以「函夏」指稱全國。

3、中夏

《文選·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呂向註:「中夏,中國。」

4、八州

中國全土。我國自古有九州之稱,自京畿而言,則為八州。

5、海內

《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海外。

②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2)中國有什麼別名擴展閱讀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③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呢

中國的別稱有:華夏、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還有赤縣、(諸)華、(諸)夏、中夏、區夏、方夏、函夏、海內、禹城、禹跡、禹甸、九牧、九區、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等等。

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



中國的歷史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代時期人口突破四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④ 中國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

中國,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中國丘陵眾多,分布廣泛。在東部地區主要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區林木茂密,礦產豐富;有些丘陵被辟為梯田,或蘊藏水能,還有的丘陵峰巒競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⑤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相關內容: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⑥ 中國的別稱16個

「中國」的別稱有:
天朝、華夏、瓷器之國、絲綢之國、茶葉之國、神州、九州等。
拓展資料: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 ;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 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因為中國是位於一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 、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是中國,「華」是華夏族的指稱。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5、華夏
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⑦ 中國有許多別稱除了「華夏」外還有什麼

「中國」的別名,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中原」等稱呼。

1.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

2.四海,指全國各地,指天下、全國;也可指世界各地,即(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域。另有「豪放、豁達」的意思。

3.中華,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4.神州,俗稱「神州大地」,又名「赤縣神州」、「九州」(中國),是屬於黃種人漢民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5.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7)中國有什麼別名擴展閱讀:

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 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有時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但更多的時侯是稱神州。

相傳炎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而黃帝統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縣和神州合稱「赤縣神州「,赤縣神州的范圍「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阯」 。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分別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後來從冀州中分出幽州、營州、並州三州,與原有的九州合計共十二州,所以九州時而又被稱為十二州。

而戰國時代的秦、楚、越、趙、魏、韓、燕、衛、齊、魯等諸侯國的版圖及周王畿全部也是神州(九州)的一部分 ,從禹貢可知沱江、岷山一帶所在的巴蜀地區也是神州的的一部分。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什麼別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塊印尼放點什麼都軟了 瀏覽:280
中國有哪些技術領跑全球 瀏覽:852
越南對外戰爭有哪些 瀏覽:588
義大利和西班牙哪個是主場 瀏覽:767
為什麼印度景色總是昏黃的 瀏覽:815
印尼產的摩托車怎麼能看出來 瀏覽:729
義大利商務男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63
越南當兵去什麼地方 瀏覽:235
印度紅犬什麼時候能長大 瀏覽:774
印尼電話卡上網慢怎麼做 瀏覽:695
英國最厲害的時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瀏覽:642
越南峴港古鎮有多少錢 瀏覽:982
為什麼中國是世界 瀏覽:703
印尼節能燈每年消耗多少 瀏覽:503
印尼客機墜毀前發生了什麼 瀏覽:74
義大利炮怎麼炸mc 瀏覽:96
中國冬奧會會場在哪裡 瀏覽:541
中國推拿流派有哪些 瀏覽:699
中國越南的戰爭有哪些 瀏覽:919
越南中文工資多少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