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為什麼沒有諾貝爾

中國的為什麼沒有諾貝爾

發布時間:2022-08-29 12:55:17

Ⅰ 中國為什麼沒能產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中國作家們為何從諾貝爾文學獎誕生至今,近百年來與此項大獎無緣,沒有一人獲此殊榮?在下分析是由下述兩種因素所致:

一、 外部因素: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地在歐洲,因地域的關系,東、西方價值觀念、審美標准、閱讀愛好等均存在重大差異;評委們懂中文的又極少,不能直接閱讀中文原著,這就勢必對中國作家的入選造成被動的劣勢,形成不利的局面。就像西方人喜歡吃麵包、喝牛奶;中國人喜歡豆漿、油條,口味愛好相差實在太大!也有如讓廣東人評選美食,南甜北咸,他們絕不會讓東北人愛吃的豬肉燉粉條入選上榜的。還有,評委們看的都是中文作品的英譯本,有些譯本的質量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假如把名著《紅樓夢》翻譯成《躺在紅房子里做夢》,豈不大煞風景,甚至大倒胃口,評委們看了誰會投上一票?

二、 內部因素:首先是中國作家的作品,在國外宣傳的力度不夠,無論從翻譯的語種及作品的種類、數量都較少,沒能形成相應的氣勢與規模;其次是中國作家的作品質量,距世界級的水平可能尚存在一定的距離。如果我們冷靜客觀地把新中國建國以來的優秀作品,做一翻認真系統的衡量分析,再與國外獲獎作家的作品近行比較,就會發現,中國作家的創作視角還是比較狹隘近視的,創作情緒比較浮躁,功利化的成份多一些,作品的內在質量與世界級作品的水平的確存在一些差距。你的作品本身不行,就怪不到那些藍眼鷹鼻的洋評委們了,不能老是腹議埋怨人家老外有眼不識中國泰山美玉了。把中國文學史橫豎看上幾遍,你就會發現,象曹雪芹、施耐庵、羅貫中那樣當之無愧的真正世界級的大作家,每二、三百年才誕生一位,真可謂鳳毛麟角,不象青菜羅卜年年都冒出幾茬來。也許中國的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將來真正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尚在母腹之中,還未降臨到神州大地,那就暫時麻煩不著諾貝爾文學獎的各位評委們了。就象國際田徑百米錦標賽,人家冠、亞軍選手百米速度均在10秒以內,咱的成績還在10秒以上,哪位裁判也不敢冒天下大不韙,把冠軍的獎杯頒給咱們啊!

其實,文學大獎與田徑比賽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兩者是不能簡單類比的,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也有看走了眼的時候。舉個例子,聽說《河灣》是2001年獲過此項大獎的英國作家V、S、奈保爾的代表作品,筆者找來認真研讀兩遍,失望的很,根本未能得到以往閱讀世界級水平作品後的那種良好的閱讀感覺與體驗。當然,它的確是一部很優秀的小說,但遠不是世界級水平的傑出作品。其實際水準,在國內至少有幾十部優秀作品,都可上陣與其較量一番,一決雌雄。因此,在下奉勸中國作家們,不要把諾貝爾文學獎看得過於神聖公正,高不可攀,那僅僅只是一種世界性文學獎項而已。當然,更不要把它看的過重。大可不必為了獲此大獎而拚命寫作,倘若果真若此,那就本末倒置,失去了寫作的真正意義了。離功利近,距名作遠,幾十年來這樣的教訓,可謂比比皆是。功利性寫作,幫忙或幫閑式的寫作,作家們的急功近利,均是產生名作的一大瓶頸。羅貫中、施耐庵、曹雪芹的寫作年代,一無稿酬,二無什麼大獎賽在前方召喚,這些大師們的寫作,完全是擺脫了功利而自發的寫作。

世界上有些事情有時就是那麼怪、那麼邪,在你越朝思夢想望穿秋水想得到時,卻象水中撈月,撈出來的卻是滿腹的失望;當你完全淡忘時,成功的果實卻又會突然落進你的懷里。在下奉勸中國的作家們,把奪取諾貝爾文學獎的理想,丟進沼窪國里去,真正放鬆身心,拋棄功利,排出干擾,拒絕紅塵世界中的種種誘惑,真正靜下心來為寫作而寫作,也許到時諾貝爾文學獎會主動尋上門來找你的。

對待諾貝爾文學獎,就象對待其他獎項一樣,中國當代作家們應持平和自然的心態,寵辱不驚,不要急功近利,還是從長計宜,來日放長。假如中國的世界級大作家真正尚在母腹中,還未刮刮墜地,那我們就從容等待,耐心等待瓜熟蒂落,等待收獲季節的到來。諾貝爾文學獎,現在不拿也罷,將來有一天真該我們拿了,我們就理智氣壯、問心無愧地張開雙臂,迎接這枚金蘋果的從天而降,為中國又一位世界級大作家的誕生而喝彩歡呼。

假如換個平俗角度來看,就象彩迷們購買彩票期望中幾百萬大獎的眼光,舉目向歐洲大陸眺望過去:諾貝爾文學獎,想說愛你不容易,年年失望年年望,你讓新中國的作家們空望了五十多年,望穿了秋水,望白了一顆顆作家頭顱,你是否太傷中國作家們的自尊和感情了?剃頭的挑子不能老是一頭熱,俺們中國作家從今日起挺直脊樑,敢於對諾貝爾文學獎大聲說不,就象當年魯迅先生那樣,不太感冒你這項文學大獎,俺們現在不領此獎也罷!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呵呵 給你找的 我的感覺就是 中國語言翻譯過去就沒有中國味了 還是中文意境高啊 咱也不必和他們爭那個獎項的 呵呵 我們知道中國有很多好作家就可以了啊

Ⅱ 為什麼沒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

中國科技館館長、科學史專家王渝生介紹,中國科學傢具有諾貝爾獎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國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頓———吳有訓效應」、30年代趙忠堯的正負電子湮滅早期實驗、40年代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的鈾核三分裂的發現、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晶。

不可否認,我國曾多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趙忠賢院士認為,從科技史的角度講,中國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是有原因的。1901年頒發了第一次「諾貝爾獎」,而在1900年的時候,八國聯軍進北京,從此往後的半個世紀,中國都處於戰亂和列強壓迫之中,總體上說,基礎科學研究沒有什麼重大的發展。解放後,在科技上有了很大發展,但改革之前處於封閉的狀態。對我國來說,有很多問題,經濟、科學、國防,這時主要科技成就是「兩彈一氫」的研究,這一領域集中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在基礎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晶,但是,畢竟還很少。改革以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政策,特別是近年來,又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對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趙忠賢院士認為,建國後沒有拿到諾貝爾獎有很多原因,從客觀上講,十年「文革」期間,國際上科技高速發展,而我們對基礎研究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這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和積累;從主觀方面講,我們原始創新型基礎研究比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創新科技強調得不夠。

Ⅲ 中國難以獲得諾貝爾獎是因為哪些因素

原因有多方面
第一個是我國大環境的問題,有人說這是教育問題,東亞教育其實大差不差,日本為啥就行呢,其實我覺得歸根打底還是沒錢,地方上缺少研究機構,沒有大量的研究職位,很多學習基礎科學的學生一畢業就失業,想要找工作只能去國外。
第二個是諾貝爾獎的滯後問題,每年只能授予幾項成果,很多人都在排隊,排到中國科學家需要時間,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與其取得成果相差四十多年。而我國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項目,比如薛其坤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2013年發現,李文輝的乙肝受體在2012年發現,沈建仁的光合成系蛋白質復合物晶體結構解析在2011年發現,盧煜明的DNA無創檢驗方法在1997年發現,等等這些都是有希望獲獎的成果,需要等待獲獎。
第三個是瑞典的諾貝爾委員會及西方科學家有意無意的忽視中國科學家成果,一些能夠獲獎的成果被一拖再拖乃至忽略,比如王振義的反式維甲酸、張亭棟的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現,至今沒有獲獎。至於文學獎則完全要看瑞典學院那些院士的口味,長期以來都是西方文學為主,獲獎少並不稀奇。

Ⅳ 中國人為什麼得不到 諾貝爾獎

一個原因是中國科學技術和科學理論水平和西方還有一段距離的差距,再一個,你即使是有成果人家也不認同你;再一個原因是諾貝爾獎代表了西方的價值體系,它們不認同中國的價值觀,或說是中國還沒有歸順它,它們當然就給給中國頒獎。
當然也不是完全不給中國發獎,它們只把文學獎發給中國的作家,你只要寫出來的作品是黑中國的價值觀,揭露中國的靈魂陰暗,通俗的說就是露陰,把醜陋的東西展示給西方,並且是燦若桃花,它們也給你發獎

Ⅳ 為什麼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怎麼中國人沒幾個啊

樓上的胡說,那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無論從理念觀念、科技水平、知識水平以及經濟資源上都落後於發達國家,所以很難培養出各個領域有實力的科學家。
至今為止共六人:
楊振寧、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
崔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
下付簡歷:簡歷一覽
楊振寧生於1922年,父親留學美國,後長期任清華大學數學教授,楊振寧1942年大學畢業於西南聯大,跟吳大猷做過畢業論文,再在清華跟王竹溪做過研究生後於1944年獲碩士。46至4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跟有「氫彈之父」之稱的特勒(EdwardTeller)獲博士,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時做的研究得1957年物理獎。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一商人家庭,1943年中學畢業於江西贛州,入浙江大學後並入西南聯大。46年赴芝加哥大學念博士學位,後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有短期工作,1953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做助理教授,56年29歲時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正教授,57年李政道31歲獲獎時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獲獎者。
丁肇中生於1936年,父母都是中國的教授,後在台灣念書,1956赴美,在密執安大學讀完大學和研究生,62年獲博士。以後歐美來回多次,再在麻省理工學院呆下。
李遠哲也是1936年生,不過是在台灣新竹。55至59年念台灣大學,59年在台灣的清華大學做碩士論文,62至65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念博士,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1968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助理教授,73年成為正教授,74年後任教於伯克利加州大學。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以後留學美國,1967年於芝加哥大學獲博士,此後先到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至今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朱棣文,1948年出生。他的父親也是中國留學出來的物理學家,當時在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市任教,朱棣文因此出生在聖路易斯市。他在羅砌斯特大學畢業後,1976年從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博士,以後在貝爾實驗室工作過,1990年起為斯坦福大學物理學的教授,他的哥哥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教授。
美籍華人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籍華人
高行健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Ⅵ 分析中國沒有諾貝爾科學獎的原因。

中國其實不缺人才。沒有諾獎的原因我分析有以下原因:一是中國人急功近利的觀念,這是歷史形成的,沒有辦法,做一件東東,別人就要問你:這東東有什麼用?如果沒發現有什麼用,別人就會說你是個瘋子,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條也是因為以上的原因,政府也好,民間也好,企業也好,不願花大錢搞科研,而願意去仿照、抄襲或者說去偷人家的技術或者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成本低,見效快,當然,還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Ⅶ 中國為什麼沒有一個得上諾貝爾獎的

「中國為什麼沒有一個得上諾貝爾獎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言論,實際上中國有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Ⅷ 為什麼中國公民獲得諾貝爾獎這么少

原因有很多。
首先,我國科研環境本身存在問題,很多科學家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其次,近代以前我國經濟水平較低,無法支持大規模的科學投入,只是在近些年有所改善。
再次,近期雖然有不少新研究,但是諾貝爾獎本身每年只頒發一次,很多近期成果想要獲獎,需要排隊。
再再次,長期以來,瑞典學界有意無意地忽視中國科學界的科研成果。
最後,國內學界一些造假事件,使得許多研究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帶來了負面影響。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旅行哪裡好 瀏覽:628
人民幣9000對印尼多少錢 瀏覽:661
一塊印尼放點什麼都軟了 瀏覽:280
中國有哪些技術領跑全球 瀏覽:852
越南對外戰爭有哪些 瀏覽:588
義大利和西班牙哪個是主場 瀏覽:767
為什麼印度景色總是昏黃的 瀏覽:815
印尼產的摩托車怎麼能看出來 瀏覽:729
義大利商務男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63
越南當兵去什麼地方 瀏覽:235
印度紅犬什麼時候能長大 瀏覽:774
印尼電話卡上網慢怎麼做 瀏覽:695
英國最厲害的時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瀏覽:642
越南峴港古鎮有多少錢 瀏覽:982
為什麼中國是世界 瀏覽:703
印尼節能燈每年消耗多少 瀏覽:503
印尼客機墜毀前發生了什麼 瀏覽:74
義大利炮怎麼炸mc 瀏覽:96
中國冬奧會會場在哪裡 瀏覽:542
中國推拿流派有哪些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