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懷瑾的作品怎麼樣
南懷瑾的寫作,是學術通俗化的一種成功嘗試。
南懷瑾先生一生精研國學,對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諸門學問,許多擁躉家裡甚至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南懷瑾的一大套書籍,足以說明「一代宗師」的頭銜當之無愧。
南懷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出版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三十多本,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B. 古天文學最好的書
中國古代天文學歷法著作有:《夏小正》 《三統歷》 《乾象歷》 《皇極歷》 《大衍歷》 《授時歷》 《崇禎歷法》 《時憲歷》;
天文星占著作有:《石氏星經》 《五星占》 《天宮書》 《周髀算經》《步天歌》 《靈台秘苑》
《開元占經》 《乙巳占》。
C. 《中國天文學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天文學史》(陳遵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UEYF0RM-9tjrV6RL_S1Msg
書名:中國天文學史
作者:陳遵媯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7
頁數:1603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表文學簡史》於1955年出版之後,引起了國內外讀者的重視與關懷,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很多人希望充實該書的內容,使它成為一部比較詳盡而又全面的中國天文學史的著作。《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的出版,距今已經二十多年,在這期間,中國古代天文學史方面出土的文物和研究的成果不少,原書若不經大的改寫,就難以反映這些新的成就。 原書在《序言》中,曾提到「特別為高等學樣的學生和教師的需要而編寫的」,同包括廣大知識青年。他們對於天文知識全般比較貧乏,因此,在介紹天文學史之前,應當使他們了解天文學究竟是怎樣的一門自然科學。
本書是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的基礎上充實而來,包括辛亥革命以來及解放以來我國天文學的概況內。由於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是學習外國天文學成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本書雖然《中國天文學史》,而其內容實際包括一部分外國天文學史在內。
D. 我想學古代天文學,可有什麼好書推薦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8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
甘德,戰國時楚國人。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大膽地對天象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的多的「渾天儀」。創制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一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銅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球體內有一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裝有幾個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凡是張衡當時知道的重要天文現象,都刻在了渾天儀上。張衡在《靈憲》中還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徑,記錄了在中原洛陽觀察到的恆星二千五百多顆,常明星一百二十四顆,叫得上名字的星約三百二十顆。這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的結果是相當接近的。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代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二年。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至元十七年編出新歷,經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授時歷》是中國古代一部很精良的歷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漢代以來的四十多家歷法,吸取各歷之長,力主制歷應「明歷之理」(王恂)和「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郭守敬),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取得許多重要成就。
E. 南懷瑾老師:中國強盛起來,非把陰歷歷法變過來不可嗎
南懷瑾大師是我國著名的學者,他傳奇的一生諸多成就,但卻飽受爭議。他的身份不僅是我國當代的詩文學家、國學家和教育家。他還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他的理論主張和他的人一樣備受爭議,比如中國中國強盛必須陰歷歷法成為主流歷法。這讓大家非常不明白,歷法難道都不一樣嗎? 難道不是記錄日期的工具嗎? 下面幾點原因讓你是深入了解這個觀點。
將陰歷改為了陽歷,中國逐漸拋棄本有我國歷法。這就開始了陰陽歷之間的斗爭。
陰歷陽歷誰也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反而處於一個融合的狀態,至於這個狀態,到底好壞,大家對此褒貶不一,但是歷法斗爭的背後卻折射著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深層關系。
F. 誰了解南懷瑾先生,能介紹一下嗎
南懷瑾的人生傳奇
長憶峨嵋路繩床月滿天
1918年,南懷瑾誕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現為縣級樂清市)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其家世代都樂善好施,並且每一代都有人出家,在歷史上亦出過幾位高僧。---編者附加)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到十七歲時,除精研四書五經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醫葯卜算、天文歷法諸學,每得其精髓而以為樂焉。
他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奧秘,訪求多位岩穴高隱之士,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不傳的法門和秘學。
抗戰軍興,南懷瑾毅然辭親遠游,入川任教於中央軍校。在川時又就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院,專研社會福利以便服務社會大眾。當時報載:「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齡,壯志凌雲,豪情萬丈,不避蠻煙瘴雨之苦,躍馬西南邊陲,部勒戎卒,殫力懇植,組訓地方,以鞏固國防。迄任務達成,遂悄然單騎返蜀,執教於中央央軍校。只以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閑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訪盡高儈奇士。復又辭去敦職,棄隱青城靈岩寺,再遁跡峨嵋山中峰絕頂之大坪寺,學仙修道雲雲。」
離成都不遠的灌縣青城山,有一家禪寺靈岩寺,南懷瑾至交傳西法師在此寺住持。當時知名學者如馮友蘭、錢穆等均住在寺內閉關靜修,大居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也在寺里閉關。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德,他散盡億萬家財,行腳遍天下,求法忘軀,大徹大悟,潛心內籍,棲志心宗,悲大道之沉淪,眾生之顛沛,乃以如來家業、孔老薪傳,立己立人而及國家天下,與虛雲大法師並世弘法,南懷瑾即其得意門生。
南懷瑾時常往來於青城山,結識了袁煥仙。袁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先生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後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而師生情誼甚篤,有如父子焉。南懷瑾其時正二十五歲華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傳,並隨袁老先生赴重慶參訪虛雲大法師,隨老師到潼南玉溪口過冬,更得老師親炙:心得更是非同一般。其後,南懷瑾為求深入研究佛法,離開成都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閉關修持。
峨嵋山是中國佛敦五大名山之一,為普賢菩薩道場。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師開山,地處懸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兩條崎嶇的山路可通,山上無水,所用只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人跡罕至,為閉關靜修的好去處。由於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經,又有摯友印華法師的提議,以及普欽大法師的首肯,南懷瑾便選定此處閉關了。
三年閉關閱藏,南懷瑾穿上僧衣,齋戒素食,日夜苦讀佛家經典,印證個人修持所得。其間,袁煥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這位弟子,並在大坪寺為儈眾們舉行了一次禪七,又題筆為大坪寺作了一幅對聯——「此地即普賢道場,來天末雁,看嶺外雲,數遍色色塵塵,都是晴空一亘;何處覓秀頭和尚,飲趙州茶,讀慈明榜,歷畫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輪。」
對於這一段生活,南懷瑾留有深深的記憶,「長憶峨嵋金頂路,萬山冰雪月臨扉。」對提議他到此處閉關的印華法師,南懷瑾心中亦時時感念。印華法師為當時川西尼眾中之翹楚,南懷瑾閉關期間,她是虔誠發心供養的外護之一。南懷瑾在一首憶印華法師的詩中寫道;「
印心促膝記當年,定起繩床月滿天。
幾點臘梅花欲蕊,經窗相對兩無言。」
對當時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細的描述,亦對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摯的友情。
後來,南懷瑾從峨嵋山來到五通橋多寶寺閉關潛修,後移至弟子張懷恕家書樓之上安居,禪修打坐外,便埋頭抄書叢之中,披閱了《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典籍。
1945年,南懷瑾在風了和尚陪同下,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風了和尚為他護法並安排行程,滿空法師為他擔任藏語翻譯,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檢查官謝子厚則供養他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多種秘藏法本。也許由於南懷瑾擁有當時西康行轅公署少將參議的頭銜,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帶得到順利的安排,並有得以參透密宗各派奧秘的方便。總之,南先生參訪了貢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師的印證,承認他為合格的密宗上師。後來,貢噶活佛還在成都古剎大慈寺,特地為南懷瑾傳授了顯密大小戒律,並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交給了南懷瑾。
在川九年,南懷瑾終於修得大成,豈非前世因緣?南懷瑾有詩雲:「雲水萍飄豈偶然,九年足跡遍西川。管他鬢到秋邊白,落得人間月似煙。腸空轉,事難全,又入閻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夢,君向潼南我向滇。」。
G. 誰有古代天文學書籍
古代天文歷法是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可謂源遠流長,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古代歷法和天文緊密聯系,有的甚至只用天文記事作為記時的標志。
想要了解傳統天文的話,最簡明普及的應該是《步天歌》啦。我剛開始接觸這個領域的時候,把《史記天官書》抄了一遍,後來也時常翻閱。關於星野和古代占星思想,如果有基礎的古籍閱讀知識,強烈推薦你去讀一下《史記天官書》,雖然其所述體系和中古、近古時期的有一些差別,但許多基本的思想能從中找到源頭,讀之後的材料也不會那麼曲解了。
普及類的天文歷法書籍,推薦《中國占星術的世界》 ,這本書寫得也挺不錯的,而且有中譯。還有《科學史十講》,也值得一讀。
至於研究著作,如果能讀日文的話,推薦鼓內清《中國の天文層法》。
還有人推薦的《中國天文學史》可以讀一下,我自己這本書是跳著讀的,因為我是有了一定基礎之後才讀的這本書。
現在坊間的一些"流行"的天文學史學術書推薦晚點讀,有些學者為了自己的觀點對史料和對安料的解讀都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後來這些來年因為我對天文的喜愛,因此也接觸看過不錯古代天文類的古籍
在這里推薦一些出自 古籍閣 的罕見的天文歷法的珍版古籍,都是高清掃描的電子書,非常方便閱讀
古代天文書籍書單推薦:
《授時歷議》《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彥士撰 》《靈台密苑》《玉燭寶典》
《新編遵依司天台經緯歷書 (明)陸位校》《古周髀算經 (漢)》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韜撰》《晉書·律歷志》《步天歌(影印版)》
《清史天文志》《靈憲》《乙已佔》《歷象考成》《談天》《甘石星經》
《開元占經》《觀象玩占》《民歷鋪註解惑》《周髀算經周髀算經音義 (宋)》
《觀象玩占》《通雅·天文》《欽定大清會典圖——天文》《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冊》
《甘石占經》《步天歌》《景乾象星書》《渾天儀圖注》《新儀象法要》
《儀象考成》《周天星位經緯宿度考 》《全史日至源流 (清)》《歷算全書 (清) 》
《七政推步 (明)》《乙巳占 (唐)》《三才實義天集 (清)》
H. 南懷瑾國學入門書籍資料介紹
南老先生在講座中特地為人民大學國學院的同學開了一個書單,稱這是研究國學最基本的書籍,可教你走捷路,快些進入中國文化的寶庫。以下是知識啦我為你整理的南懷瑾國學入門書籍資料介紹,歡迎閱讀!!!
(一)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
(二)《文字畫研究》(呂佛庭)、《御定康熙字典》(線裝本)、《新修康熙字典》、《遠東國語辭典》(台灣版)
(三)《幼學瓊林》、《古文觀止》、《龍文鞭影》
(四)《增廣詩韻合璧》、《古詩源》、《宋元詩評注》、《清詩評注》、《隨園詩話》
(五)《古文辭類纂》、《續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
(六)《兒童中國文化導讀》(1—36冊)(台灣老古文化公司)
(七)《古今圖書集成》
(八)《綱鑒易知錄》
時至今日,在海峽兩岸,在日本、韓國,在東南亞,在北美、歐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南懷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頗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且名播遐邇,聲譽日隆……。
早在四十餘年前,作為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先生即在台灣傾全力講述印行傳統文化經典,從學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間大眾,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了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燦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後,先生又奔走於美國、香港、歐洲等地,雖偶於經貿領域度化,然其根本心願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宏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數十年來,南先生雖旅居海外,然心懷故土鄉梓,深切關懷著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晚年尤甚,諄諄教導海外眾多弟子赴大陸投資,引進先進科技,支持國家經濟建設,並率先在大陸投資一千二百八十六萬美元修建金溫鐵路。籌集巨額資金在大陸南北十餘所高等院校設立“光華教育獎學金”,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愛心……凡此種種,令人感佩。
I. 關於天文類的書籍
中國古代天文學大系一套,目前我看過古代《天文學思想》《古代星占學》《古代歷法史》這三本。非醉心於此者繞道,非十年之功難見一隅。推薦《中國天文學史大系》,全十冊很不錯。《基礎天文學》《通俗天文學》《行星與恆星》《天文愛好者手冊》天文愛好者雜志,《天文學新概論》這些都強烈推薦
不過講真沒必要一下上那麼深的,《天文學史話》,入門很好用,用心看一天就能看完。
還有一些比較偏門的,《中國占星術的世界》橋本敬造。也是小冊子級別,但是對於系統了解肯定不夠。
學差不多了有精力再去讀什麼二十四史的天文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其實歷書或者律歷志之類的內容含有很多天文內容。別光看天文志。天文志以記錄和占卜為主。後來加入儀器天象之類的……
有些古代天文類的的書籍在 古籍閣 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電子版,還有很多國外圖書館藏的地天文書籍
還有些古代的天文書籍也非常不錯,非常值得參考
古代天文書籍推薦目錄如下:
《民歷鋪註解惑》《玉燭寶典》《甘石星經》《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鑒 -明》
《囂囂子歷鏡 (清)》《四時氣候集解【明】》《步天歌(影印版)》《清史天文志》
《地球圖說 (法)》《觀象玩占》《通雅·天文》《春秋日食辨正(清)》
《歷象本要 (清)》《古今推步諸術考 (清)》《古周髀算經 (漢)》
《全史日至源流 (清)》《歷算全書 (清) 》 《周髀算經 (漢)》
《三垣列舍入宿去極集》《六經天文編 (宋) 》《乙巳占 (唐)》
《周天星位經緯宿度考 》《周髀算經周髀算經音義 (宋)》《隋書·律歷志》
《宣西通 (清)》《恆星星座書》《授時歷議》《推春秋日食法 (清)》
《天文略》《晉書·律歷志》《三才實義天集 (清)》《唐月令注全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