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情景喜劇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內容摘要:九十年代初期,一種稱為「情景喜劇」(Sitcom)的新型電視劇種形式被引入中國,它以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普通百姓為主要描述對象,以「實錄性」和「貼近性」著稱。從開山及經典之作《我愛我家》王朔風格的調侃諷刺,到如今普遍地迂迴於婆婆媽媽的家長里短,政治、市場、受眾三者的合力,使劇本的「話語表達」不得不周轉於不同層面的意識形態要求。然而,對如今最為貼近市井平民的劇種形式的關注又是頗具意義的,因此,本文將立足於媒體內容分析,試圖通過運用媒體文化研究中的構架模式,解析隱含在該劇種文本中的議程設置及其意義指向,由此引申出,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的結構性變遷對民眾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並探討,劇種在媒介上為受眾構架出怎樣的一幅城市鏡像,相應地又為受眾營造出如何的城市體驗,以此分析現今媒體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擔的功能。在盡可能多地收集受眾觀劇反饋的基礎上,本文還將對該劇種的媒介傳播效果進行補充研究,以期從更為全面的角度來考察媒體傳播的實際效應,以及受眾對媒體內容的認知和接受情況。
關鍵詞:媒體文化 構架 城市 鏡像
一、引論
(一)問題提出和既有研究
西方社會科學對大眾傳媒的關注,起始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的美國,也就是有聲電影開始盛行之際。從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當時在西方世界方興未艾的批判社會學(critical sociology)將其矛頭指向大眾傳媒。西歐、馬克思主義及後來被統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流派,為批判社會學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批判傳媒研究(critical media research)從此得以在70年代迅速發展壯大。1)
隨著大眾傳媒影響力的與日俱增,人們對廣泛傳播於社會中的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斯諾認為,在當代社會,公眾往往接受媒體所呈現的社會現實,因此,當代文化實際上就成了「媒體文化」。(黛安娜·克蘭,2001,P4)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媒體文化以及相應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與文化研究的跨學科視角一樣,媒體文化亦吸引了來自政治學、社會學、文藝批評、心理學、歷史學、哲學等多方的熱情投入,並日益顯示彼此的共融。其中,作為輻射面最廣、傳播效果最大的電視,毫無疑問成了研究的焦點,對電視節目文本的解構分析成為電視批判的有效途徑之一。國外這方面的研究可謂碩果累累,且研究涉及面甚廣,包括電視新聞、肥皂劇、情景喜劇、脫口秀、紀實片等,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研究都是在西方語境下加以闡釋說明的。
因而,本文將以產生於90年代初期的中國情景喜劇為切入點,結合特定的城市社會背景,試圖做一次傳媒文化研究的探索,並且本文將力圖擺脫簡單的文本解碼,而給予更多社會學的視角。當然,在此之前,也不乏人們對情景喜劇的關注,但從整體看,重心較偏重於製作層面的探討,而不具媒體文化研究的學術伸入。
(二)本次研究的理論方法
所有的文化形式研究中最有挑戰性的問題是內容和意義的社會學分析。現今的內容分析方法除受歐洲的結構主義和英國的文化研究影響之外,還受到最新美國媒體文化範式,即構架模式的影響。媒體不再被看作是不偏不倚傳遞信息思想的工具,在向公眾傳播新聞和娛樂活動過程中,它是如何轉變和闡釋現實的,成為現今眾多爭論的焦點。
構架模式最初是對媒體新聞收集、創作及消息過程的重新概念化的結果。這一方法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運用這一模式,歐美許多社會學家研究認為,新聞故事是以影響公眾領會其內容的某些方式被構架(framed)出來的,媒體在傳送現實的過程中闡釋現實(黛安娜·克蘭,2001,P15)。隨著這一理論模式的被驗證和採納,構架分析逐漸被運用於媒體娛樂節目,特別是對電視的研究。該理論假設說,文本的意義通過文本的某些手法傳達到受眾那裡,這些手法包括:它與其他系列或連續敘事的關系、敘事本身(套路)的特點,或傳播敘事的特定技巧,例如情節的承接與否,對現實主義強調的程度和期盼、受眾是否會對故事建構自己的闡釋。鑒於情景喜劇比起一般電視劇種更突出其文本結構的不同,如喜劇性敘事、每集的相對獨立性、系列式的結局等,故而運用這一理論模式更有助於通過對文本構架手段的分析來闡述其中所隱含的意義。
傳媒研究可大致分為三個范圍:媒體製作過程研究(Proction Studies)、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和受眾研究(Audience Research)。此次研究將立足於文本,以內容分析為主,最新的傳媒文化意義研究結果也表明,意義不是透明的,文本分析會揭示出隱藏的、潛在的意義。(黛安娜·克蘭,2001,P80)但由於電視劇目不同於印刷品媒體的「可以再現」,它的「無法追溯」意味著研究所涉文本將受極大的限制,因而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疏漏、偏頗再所難免,這也是此次研究令人實感遺憾的。
(三)對「情景喜劇」的劇種界定
到目前為止,國內學界還未對情景喜劇2)有明確且公認的界定。一方面,也最為根本的是,定義劇種會面臨兩相悖反的障礙:即電視作為一種媒體與嚴格性背道而馳,但劇種定義的分類、范疇卻應該具有嚴格性。3)另一方面,作為舶來之物,情景喜劇與本土環境相磨合需要一定時間,且在已播放的情景喜劇中能引起公眾注意並轟動一時的劇目少而又少。因此,一直以來人們都只將其置於邊緣,使其成為一種可有可無、不經意一瞥的存在,雖然十多年來該劇種本身在不斷發展,但終究無法擺脫尷尬境地。
盡管有些困難,但還得在論述之前對情景喜劇作一基本界定,以將其最大限度地與別的劇種區別開來,由此明確研究對象,以便深入探究。從總體上來看,情景喜劇所具有的特徵是:(1)時間在20—30分鍾之間,短小精悍,人物集中,性格鮮明,故事情節簡明,主題較為單一,帶有電視短劇的特點。(2)每集都保持自身的獨特性,觀眾即便不按順序看,或者漏看幾集,或者偶爾看一集,都不影響對所看一集的人物和情節的了解,也不影響連續收看,但要求每集人物性格的統一和行為邏輯的一致。一般情況下,每集都自有一個小標題,故又具備系列劇的特點。(3)實錄性地反映生活,有意識地追求和運用喜劇的表現形式,如有趣的巧合、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逗人的噱頭等,最突顯的是每集附有笑聲,無論是同期錄制(將觀眾請到拍攝現場)抑或後期錄制(編導在認為可能逗笑的地方加入已錄好的笑聲)。(4)以室內場景為主,且相對固定(不過從新近的幾部劇目中反映出,場景的不斷增多已成為必然趨勢)。人物活動的場景可以是實物,也可由人工製作,或是兩者相結合運用。(5)在時間安排上,可以是每天播放一集,也可以一周播放一集或二集多,自由度較大,但前提是必須有規律。
總概括之,本文給情景喜劇下的定義是:情景喜劇是有規律連續播放的,附有笑聲的,以反映相對固定的室內場景中、某個特定社群內多個角色間所發生的、帶有喜劇性色彩的生活故事的系列短劇。
二、鏡像闡釋下的城市生活空間
情景喜劇構架手段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對人物活動場所的空間選擇。不同的空間決定著人們不同的連結方式,緊密的抑或鬆散的,並有機關聯著事件發展走向的合理性。
希望能有點幫助
❷ 中國詩歌中如何體現了情景交融
中國詩歌中體現情景交融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一方面,詩人在所描寫的景物之中融入主觀感情,使情與景高度融合,所寫的景融入感情色彩;另一方面,詩人所抒發的感情又寄託在景物之中,從而達到景中有情、情以景顯、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1、借景抒情。在詩歌中,詩人不能為寫景而寫景,因為游離感情的寫景只是文字游戲,而不能稱之為詩歌。同樣,詩人也不能拋開景物,像喊口號那樣「直抒胸臆」,因為詩歌需要形象思維,不能像散文那樣直說。於是,藉助意象聚合、景物描寫就成了詩人抒發情感的首選。比如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歌頌了大自然的秋色美,抒發了詩人豪爽向上的情感。
2、寓情於景。詩人帶著由自己的遭遇或處境而產生的強烈感情(如歡樂、悲哀、苦悶、彷徨
等),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並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感情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
中,以客觀之景來寄託感情。例如韋應物的《滁洲西澗
》,就是運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情景交融的手法。
❸ 怎樣正確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它意味著在降低速度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它意味著怎樣的政策內涵?不弄清這些問題,就不容易把握未來中國經濟政策以及改革的方向。很顯然,領導提出「新常態」的語境是針對中國經濟的,是為了說明中國經濟問題,反映了中央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官方對於「新常態」概念並無權威解釋,正因為如此,國內通過組織學習和討論這一概念,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統一思想的過程。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可能包括如下含義:一是不追求過高的GDP速度。領導在尚未上任時就提出不以GDP論英雄,顯示其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數據的傾向並不認同,甚至可能預見到了單獨追求經濟增長數據而忽視其帶來的社會代價及不可持續性。二是強調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這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四大」、「十六大」只提經濟體制改革是一種修正。新時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經濟體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三是在提出新常態的同時,也強調需要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這顯示出決策層對經濟增速下行仍有容忍度,也說明經濟增速在目前只是一個相對次要的關注點。整體來看,中央領導強調中國經濟「新常態」,似乎暗示只要經濟運行能不出大的風險,能夠平穩運行,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新常態」代表了一種全面改革的系統思維,以及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出大問題的從容心態。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新常態」思路下,中國今後的經濟政策會如何設計?在我們看來,未來的經濟政策需要考慮如下問題: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經濟增速作為政策目標,短期內會維持一個增長區間。這個區間大約是GDP增速7%~8%,具體目標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認為,中國將構築5%~6%的新增長平台,以替代現在勉強維持的7%~8%的舊增長平台。這個方向是不錯的,不過這種替換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我們預期,未來3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以每10年為一個階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緩。面對經濟增速放緩,新常態下的短期經濟政策將會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以「微刺激」代替「強刺激」,不踩大油門。
二是必須推動市場化改革。「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它意味著在降低速度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曾有市場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態」的市場情景—「無效資金需求中斷了,利率下來了,微觀放活了,增速換擋成功了,產業升級了,企業利潤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這一系列變化的發生,必須有市場化改革作為保障,要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放開市場准入、打破壟斷等最基本的市場化改革。
三是必須警惕局部風險系統化、擴大化。「新常態」實際上是對過去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拼負債的中國經濟的一種糾正。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風險,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金融風險、實業萎縮與部分產業過剩的風險並存。這些風險目前在各個領域基本上以單獨、可控的狀態存在。如果經濟運行偏離「新常態」—過快或過慢都可能誘發風險,最需要警惕的是各種風險擴大,相互影響而形成系統性的風險。
「新常態」為今後的中國經濟發展給出了新的戰略定位,它意味著經濟目標調整、決策目標調整,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也要隨之調整。作為微觀經濟體的所有企業,都要主動來適應這種「新常態」的到來。
❹ 中國詩歌中的情境交融如何體現
情境交融,指詩歌中的環境描寫、氣氛渲染跟人物的思想感情抒發結合得很緊密。多寫成「情景交融」。
中國詩歌中的情景交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寓情於景。詩人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面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詩人的喜悅心情。
2、借景抒情。詩人把自身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詩人把立足點放在抒情上,借景抒情,關鍵在「借」,即寫景是次,抒情是主;寫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為抒情而寫景。
情景交融
❺ 從哲學上講怎樣理解對我國航天事業的情景充滿信心
用辯證法原理說就是,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新事物是具有前進性的,航天事業是新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我國對它的發展充滿信心。
❻ 中國缺少情景喜劇,你怎麼看
中國並不缺少情景喜劇,甚至可以說有一段時間國產情景喜劇有著井噴的效果,而我作為一個八零後也是看著這井噴的情景喜劇長大的。下面我就簡單的舉幾個例子:
1、《我愛我家》
《我愛我家》是伴隨我整個幼兒時期的一部情景喜劇,還記得那時候總有人說我長得像那裡的圓圓,我每次聽到這個都會很生氣,但卻不會因為這個而討厭那部劇,不得不說那時候的宋丹丹蔡明都還是挺漂亮的,而且「葛優癱」的葛優大叔那時候還有頭發雖然不多,而張國立等一眾實力派演員也給那部劇憑空增添了不少光彩。
❼ 你如何理解中國園林意境的特點是「寓情於境」
園林不單純是一種藝術形象,還是一種物質環境,園林藝術是對環境加以藝術處理的理論與技巧,它是與功能相結合的藝術,是有生命的藝術,是與科學相結合的藝術,是融匯多種藝術於一體的綜合藝術。
中國園林藝術崇尚透過有限的自然景觀來展示無限的生命底蘊,倡導虛實相生,有無統一,形神兼備,情景交融,追求景外之情,象外之象,引導遊人在山水樓台之中體悟妙境,躍動著活潑潑的生命力。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孕育出來的園林藝術,同中國的文學、繪畫有密切的關系。園林意境這個概念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東晉到唐宋年間。當時的文藝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現了山水詩、山水畫和山水游記。園林創作也發生了轉折,從以建築為主體轉向…… 園林是一個真實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隨著時間而演替變化。這種時序的變化,園林上稱「季相」變化;朝暮的變化,稱「時相」變化;陰晴風雨霜雪煙雲的變化,稱「氣象」變化;有生命植物的變化,稱「齡相」變化;還有物候變化等。這些都使產生意境的條件隨之不斷變化。
在意境的變化中,要以最佳狀態而又有一定出現頻率的情景為意境主題。最佳狀態的出現是短暫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園冶》中所謂「一鑒能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揚州的「四橋煙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節、時間和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才是充分發揮其感染力的最佳狀態。這些主題意境最佳狀態的出現,從時間來說雖然短暫,但受到千秋贊賞。
中國園林藝術是自然環境、建築、詩、畫、楹聯、雕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園林意境產生於園林境域的綜合藝術效果,給予游賞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景的意境可以跟隨自己的思緒走,喚起記憶聯想,產生物外情、景外意,達到「寓情於境」。
❽ 假如你是生活在近代史的外國人 面對當時中國的情景 你會怎麼做
我會看著啊,看著就行了,反正都是別的國…家的事情,安靜的做個吃瓜群眾就行了。
❾ 在中國情景下,如何實現關鍵利益相關者激勵相容性和如何構建市場機制推動合理
摘要 親,你好,十分抱歉剛剛為您查詢了下,並沒有找到您提問的相關處理信息,給您帶來不便,很抱歉。您可以繼續具體描述一下您的問題,我這邊好繼續為您解答,謝謝您,可以具體描述哦,沒關系的,我會認真為您解答問題哦,如果沒給您解決來不便真的十分抱執,不好意思哦親,您可以繼續提問有關職場的問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