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述你對「中國人什麼都吃」的理解
因為他們無須擔心觸犯戒律。這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社會的宗教性最為淡漠,很早就建立起了世俗政治主導的社會秩序。但凡宗教居於較重要地位的群體,總會有一套嚴格的飲食禁忌,因為這是他們保持自身特性的重要規范。
在《聖經舊約·利未記》中,上帝列出了長長的禁食清單;伊斯蘭教除了眾所周知的禁食豬肉外,據清初回族學者劉智《天方典禮》記載,還禁食鷹、鷂、虎、狼、狗、獅、豹、熊、象、狐狸、貓、驢、騾、龜、蛇、蟹、鱉、青蛙等,此外還禁食血液、自死物和未誦真主之名所宰之物。
相比起來,中國人給人的印象差不多是「什麼都吃」,而這在西方人眼裡看來,往往顯得不是稀奇古怪,便是貪婪墮落,因為從他們自身的角度來看這難以接受。
美國外交官Edmund Roberts 1832年到訪廣州,事後有這樣的記錄:「他們的生活習慣最為墮落殘忍;賭博四處流行,並且已然上升到一種毀滅而且罪惡的地步。
他們服用致命葯物和烈酒給自己帶來快感;他們還是粗暴的雜食家,地上跑的、走的、爬的、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實際上幾乎所有可以吃的東西,不管是海里的、還是土裡的,哪怕是別人看來最惡心的東西,他們都會貪婪地往嘴裡送。」反過來,中國人則很難理解外國人放著美食而不吃——例如歐洲到處橫行的大閘蟹。
(1)中國人什麼話都用吃表達擴展閱讀
關於這個問題,動物保護主義者自然有動物保護的邏輯,社會心理學派有心理學的闡釋,如果說得溫和柔軟一些,拋開「心存敬畏」的終極價值規則不說,或許路易斯·辛普森的那篇《美國詩歌》足以說明一切——「不論它是什麼,都必須有,一個胃,能夠消化橡皮、煤、鈾、月亮、詩。就像鯊魚,肚裡盛只鞋子。
它必須游過茫茫的沙漠,一路發出近似人聲的吼叫。」我們的胃裡,除了五穀雜糧,除了不死金丹、人血饅頭,除了燕窩魚翅、虎骨熊掌,還有幾分明月幾分詩情、幾多美好、幾多信仰?或者,胃裡盛滿太多,只是因為心裡剩得可憐。
❷ 為什麼中國人張口閉口都是吃
這是路有中國特色的點,往物資匱乏的年代說,民以食為天,中國當時的年代感是解決溫飽問題,到了現代,任何一個國家也比不上咱們中國的餐飲文化,你看,咱們有烹炒煎炸蒸煮,食材是千變萬化,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都能有很多的烹飪方法,生活好了,經濟跟上了,自然而然,吃又是必不可少的,這主要是種文化氛圍。
❸ 中國人 什麼都吃
(一)
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國文化是「吃文化」----這說法有道理嗎?
多少有那麼一點道理吧!
且不去說西方,就說我們中國。
說我自己吧。我今年在《中國青年報》周六「生活特刊」上辟了一個專欄,就叫「品味生活」。「品」是三張嘴,而且要嚼出味道-----連「生活」也要吃,還有什麼不能吃不敢吃的?
但「品味生活」並非什麼新鮮詞彙,沒有什麼人視為奇特。
(二)
我們把生活里接觸的人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生人,一類是熟人。
生人,因為不熟,所以我們往往「不吃他那套」,他也對我們「軟硬不吃」。
熟人,因為熟了,所以我們有信心消化他,他也樂於容納我們。
「熟人好辦事」,我們中國的傳統菜餚中很少生魚片那類的東西,我們總是把生的東西弄得爛熟和覺得好對付,一樣菜如果「做生」了,那屬於烹調中的敗筆。
「一回生,二回熟嘛!」我們期待著互相視作熟人,彼此都熟,那就不僅「好說」而且相處「有味兒」,不至於「中看不中吃」。
「熟人」相見,分外「眼青」----在備受青睞之時,也就相互要「吃」了!
(三)
遇見難對付的事,我們常慨嘆:「真吃不消!」
棋牌賽中我們贏了對方的棋子或牌,很少說「我贏了你這個!」或「我取消了你這個!」一般總是說:「我吃了你!」
費力時,我們說「吃力」;
受驚時,我們說「吃驚」;
受損失時,我們說「吃虧」;
依賴原有功勞,我們說「吃老本」;
愛讓人表揚,我們說「吃捧」;
挨了批評,有時我們說成「吃了批評」;
受重視時,我們稱之為「吃香」,受冷落則叫做「不吃香」或「吃癟」;
混得開,我們稱之為「吃得開」,混的不好自然就是「吃不開」;
挨了罵還不敢還嘴,我們就說是「吃罵」;
形勢不好,我們說「吃了敗仗」;
被刀砍我們說「吃一刀」,被箭射我們說是「吃一箭」,被槍擊我們說是「吃一槍」、「吃黑棗兒」或是「飲彈」;
足球場上運動員犯了規,裁判給了他警告或罰他下場,我們中國人說是「吃了一張黃牌」或「吃了紅牌」;
工廠訂貨量不夠,我們說是「吃不飽」;
對問題心中無數,我們說是「吃不準」;
捲入訴訟,我們說是「吃官司」;
當中間人拿傭金,我們說是「吃回扣」;
女子長得漂亮,那麻煩了,我們不說「秀色可賞」,而說「秀色可餐」;
想佔有一樣並非食物的東西,我們也說是「垂涎三尺」;
肯定一樣並非食物的東西,比如文章、節目、繪畫……..我們也說「很有嚼頭」;
有技術,生存能力強,我們說是「一招鮮,吃遍天」;
汲取教訓,我們說是「吃一塹,長一智」------細想這話最怪:「塹」怎麼個吃法呢?
(四)
會吃是中國人的美德,不會吃則被人看不起,甚至構成奚落罵人的話語,如:
「吃飽了撐的!」
「別含著骨頭露著肉的!」
「別貪多,嚼不爛!」
「吃了槍葯了嗎?」
「吃了豹子膽了還是怎麼的?」
「才吃了幾碗干飯!」
「讓你吃不兜著走!」
「別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你這吃裡扒外的傢伙!」
「什麼腥的臭的你都叼!」
「狗改不了吃屎!」
(五)
中國的批評家都是吃家,1400年前的那位鍾嶸寫的《詩品》,就開創了3張嘴吃作家的先河。所謂批評其實就是「品味」,他們動不勸說什麼作品
「有味道」、「品味高」,要麼就是「沒有味道」或「味道」不夠「醇厚」,「淡而無味」、「品位低」或簡直「乏味」;他們總喜歡作品「有血有肉」,喜歡「成
熟」,贊賞「獨特的風格」,而且最好還是讓他們「品」完了還能「餘味無窮」,可供他們「回味」。在中國批評家的評論文章中幾乎不可避免地要出現許多與吃有
關的語匯,即使是一嚴重病的批評家,亦難免俗,難怪有的作家一想到批評家,眼前便現出一排厲厲的牙齒來!
(六)
中國人常說:不要因噎廢食,我這小文讓你噎了幾下嗎?不要理我,請照吃不誤!
❹ 為什麼中國人打招呼喜歡問「吃飯了嗎」
吃飯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而且我覺得吃飯的時候是非常享受的一天,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吃飯,當我們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時,就能夠促進多巴胺的產生,能夠讓我們變得開心起來,很多時候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飯不能解決的。那麼現在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打招呼喜歡問“吃飯了嗎”?這是我們古代以來打招呼的方式,我們這樣能夠知道對方吃飯了沒有,而且有更多的話題可以聊,大家也覺得不尷尬,畢竟吃飯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以上只是小編個人的看法,那麼你平時喜歡打招呼的方式是什麼呢?
❺ 試分析中國人為什麼什麼都吃
這與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有關:作為一個至遲在秦漢時代就已建立起早熟的政治體系的國家,宗教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並不十分重要,而儒家又堅定秉持關注此世生活的信念,除了某些特殊儀式期間有飲食禁忌(如居喪期間不能飲酒、或齋戒時要吃素)外,並無特定的嚴格戒律。
甚至即使犯戒也不過只是受到罰款或「越禮」、「敗德」這樣的指責,除了虔誠的佛教徒之外,基本不必擔心死後要受地獄之火炙烤。
在其他社會中,這卻往往攸關重大。在基督教傳統中,酒和麵包象徵著基督的血與肉,社會學家塗爾干認為一些社會禁酒的起因可能就在於「(葡萄)酒和血的外在相似性」,有著祭祀上的重要性。
近代以來歐美社會的禁酒運動,雖然常舉出「飲酒引發犯罪」這一看似世俗的理由,但實際上背後的推動力往往來自宗教界。
(5)中國人什麼話都用吃表達擴展閱讀
關於中國人什麼都吃問題,動物保護主義者自然有動物保護的邏輯,社會心理學派有心理學的闡釋,如果說得溫和柔軟一些,拋開「心存敬畏」的終極價值規則不說。
或許路易斯·辛普森的那篇《美國詩歌》足以說明一切——「不論它是什麼,都必須有,一個胃,能夠消化橡皮、煤、鈾、月亮、詩。就像鯊魚,肚裡盛只鞋子。它必須游過茫茫的沙漠,一路發出近似人聲的吼叫。」
我們的胃裡,除了五穀雜糧,除了不死金丹、人血饅頭,除了燕窩魚翅、虎骨熊掌,還有幾分明月幾分詩情、幾多美好、幾多信仰?或者,胃裡盛滿太多,只是因為心裡剩得可憐。
❻ 中國人問候語為什麼喜歡用「吃飯了沒有啊」
外國人的問候語是 「 今天天氣怎麼樣啊?」
中國的問候語是 「吃飯了沒有啊」
中國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吃很有講究。吃穿住用行、吃喝玩樂、吃都是在前面的,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❼ 中國人為什麼見面喜歡問你:「吃了嗎」(求演講稿)
民以食為天。在古代,除了兵荒馬亂,更厲害的還有自然災害。經常是赤地千里或者汪洋一片,糧食是十年九不收。食物就尤其顯得重要。
能吃飽飯、能常年吃得飽飯的人是很少的 。所以,人們對吃,就顯得異常關注。老人們關心孩子,見了面即問:吃了嗎?孩子們惦記老年人,見了面也問:吃了嗎?久而久之,這句話便成了最能體現真摯關懷的問候語了。
其實就這么簡單。現在,在一些農村或者城裡的老年人都還這么問候著。
中國人見面最常用的問候語就是「吃了嗎?」、「吃過了?」「吃罷了?」「吃了?」答話則為「吃過了」、「吃了」,「沒呢」。
而外國人則說「今天天氣真不錯」。「是的,真不錯。」
於是,中國人就笑中國人太俗,嘆外國人高雅。
其實,我們的先輩何嘗不想高雅,但是沒有辦法,歷史考證,中國人一天吃三頓飯的歷史不會超過一百年,甚至不超過五十年。中國人命苦,中國人沒辦法,中國人只能一門心思用在填飽肚子上。
外國人早就吃飽了,所以,人家見面談天氣變化,談天氣預報。
在山東、河南、安徽的許多地區,百姓傍晚時見面不是問「吃了嗎」,而是直接問「喝了嗎」「喝湯了嗎」。富有之人、富裕地區之人、當今年青人往往不解為什麼「喝湯=吃晚飯」,而不是代表吃早飯、吃晌午飯。
就到底還是窮,百姓們因為晚上不需要幹活了,所以可以不吃饅頭了,不吃干飯了,只要喝點稀飯就可以對付了。饅頭、玉米餅子、高粱餅子、窩窩頭只能留在白天吃,用在干體力活時用。
所以,中國人見面說「吃了嗎」,就是長期貧困的結果。想想吧,總不能一見面就問「喝西北風了?」「啃石頭了嗎?」
❽ 為什麼中國人見面總說「你吃了嗎」
「吃了嗎?」是中國人相互見面打招呼的一種最常用的語言。為什麼用這句話來打招呼?過去,在較長的時期內,中國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生活十分艱難,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那時,人們經常想的是能不能頓頓有飯吃,人們之間互相最關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飯的問題。因此,人們在互相見面時最常詢問的就是:吃過飯沒有。久而久之,約定俗成,「吃了嗎?」競成了見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語。
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這種習慣正逐漸被一些世界通用的禮貌用語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