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公筷
1、公筷公勺是指兩人以上同桌共餐者就餐時為方便分餐而擺放的公用筷子、勺子的統稱,專用於從公用餐飲器具中夾取菜餚放到個人使用的餐飲器具中。公筷公勺架是指專用於放置公筷公勺的支撐物。使用公筷,並不是防範他人的表現,而是保護他人的表現。
2、先用公筷(或公勺)夾取所想要的菜餚放入自己的碗中或碟中,然後把公筷放回原處,再用自己的筷子夾取剛才放入自己碗中的菜餚慢慢品嘗。但要注意,公筷的標志要明顯,以便於區別。先用公筷夾取所想要的菜餚放入自己的碗中或碟中,然後把公筷放回原處,再用自己的筷子夾取剛才放入自己碗中的菜餚慢慢品嘗。
使用公筷有什麼好處
在中國,飯桌是圓的,人們常常圍坐在一起吃飯,這樣可以讓飯桌上的氣氛更溫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親密。而和親朋好友一起聚餐時,互相為對方夾菜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
在夾菜的過程中,人和人之間的口水進行了傳遞,這樣,細菌也在筷子的傳遞間進行了傳遞。而很多疾病,都是通過唾液進行傳播的,比如乙肝病毒、感冒病毒。所以使用公筷可以很好地防止疾病的傳播。使用公筷還可以減少浪費現象。當一大家子人出去吃飯,或是婚宴、生日聚會時,有些人為了好面子而點許多菜,最終導致吃不完。而又因為餐桌上大家的筷子都夾過各個菜品,所以有些人覺得不衛生,不願意打包,導致很多食物被浪費。
如果使用公筷,不僅讓有潔癖的人可以在這種多人聚會上吃的更加舒心,也能讓人放心地將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帶走,避免了糧食浪費。要把使用公筷當作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並養成習慣。作為餐桌上的一種文化,公筷既不會破壞氛圍,也讓每一個入口的食物更加干凈衛生,值得被推廣使用。
2. 中國古代吃飯用公筷嗎
公筷自古就有了,那些皇親國戚、達族貴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很多都是由傭人用一把公筷夾菜到他們的碗里在開始吃,一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奢華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衛生。
望採納~
3. 中國古今餐具都有哪些,餐桌的標配從何時開始變成筷子的
當今社會,鍋碗瓢盆,刀叉筷勺好似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畢竟,一日三餐,我們都不能離了它們。而距今千年前的那些古人們,在還沒有現今這么發達的科技,這么先進的文明時,又是採用何種方法來進食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盤子
明朝起,更是將碗作為較為重要的的進食工具,主要用於盛飯盛湯所用。譬如,宴會根據規格的不同就有所謂的八大碗、六大碗以及四小碗之分。而,盤就作為了主要的盛菜工具進行使用。盤的規格到此時也有了明確的區分,按照其大小有了大盤、中盤、小盤的區別。但是,有時往往又因盤子過大,較佔地方,也不利於搬運等不良之處,所以「碟」便應由而生。小於盤的一律稱之以碟。盆碟也作為主要的盛菜器皿而供人使用。
碗用於盛飯盛湯,用於喝水喝酒。盆碟用於盛菜,筷子用於進食的這一餐具使用方式,也被沿用至今,成為我們現今主要的進食方式。通過先民的不斷改良與創新,使我們的用餐方式變得更加舒適便捷。這也便是先民們留給我們的偉大財富啊!
4. 什麼是公筷
公筷指專用來夾菜的筷子。一般為白色,每人配備一雙,只可在夾菜時拿來使用。筷子起源於中國,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而公筷亦起源於中國。公筷常常和分餐制、合餐制聯系在一起。不管是分餐還是使用公筷,在中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使用公筷、分餐的好處:1、干凈衛生、預防疾病: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
2、減少浪費、文明餐飲:因為使用公筷,所以菜餚都沒有被各種唾液所污染,沒有吃完的,就餐者可以放心打包回家。
3、注重營養、科學搭配:如果採用分餐制,只要根據每個人需求的不同搭配好一盤菜,那每個家人攝取的營養量就都可以控制了。
4、控制飲食、預防肥胖:只要給就餐者一隻大盤子,把這一餐要吃的食物擺在食用者面前,那就自然會警醒,知道自己攝取了多少熱量。
5. 國家提倡公筷是什麼意思
公筷公勺是公用的筷子盒勺子,即大家用來夾菜的筷子, 放在盤上,大家拿來用,不過不能放到口裡, 是為衛生問題設計的。私筷是大家各自的筷子,且現在都提倡聚餐用公筷、餐具要消毒。
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門螺桿菌,那麼,並非每人都要用,才能切斷傳染,而是只要患者使用,即可切斷傳染。所以,使用公筷,並不是防範他人的表現,而是保護他人的表現。
(5)中國餐桌公筷什麼時候有的擴展閱讀:
使用公筷的好處:
1、干凈衛生、預防疾病
圍桌共食、不用公筷,這種看似親密無間的就餐方式,增加了疾病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就餐者中的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可隨著圍桌共食中來回「穿梭」著的筷子將疾病傳播給其他共同就餐的健康人群。
2、減少浪費、文明餐飲
正是因為使用公筷,所以菜餚都沒有被各種唾液所污染,沒有吃完的,就餐者盡可以放心打包回家。減少浪費的同時,還培養了人們環保節約的精神。
3、注重營養、科學搭配
中國人家庭聚餐的方式決定了家庭成員很難真正實施營養配餐。如果採用分餐制,只要根據每個人需求的不同搭配好一盤菜,那每個家人攝取的營養量就都可以控制了。
4、控制飲食、預防肥胖
給就餐者一隻大盤子,把這一餐要吃的食物擺在食用者面前,那就自然會警醒,知道自己攝取了多少熱量。這種方式就是分餐制,可有效控制實際攝入量。
6. 公筷是誰發明的
【筷子的起源】
1.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2.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已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3.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7. 什麼是公筷公勺
各地相繼推行「公筷公勺」行動,兩人以上在一起就餐,包括親朋好友聚餐,一家人圍在一起就餐,有專用的筷子和勺子,用於把菜夾到自己的餐具內,然後再用自己的筷子勺子進餐。打破中國傳統就餐習慣迫在眉睫,推行「文明餐桌、公筷公勺」勢在必行。
公筷公勺,不是怕別人有病,防範別人的表現,而是為了切斷傳播保護別人的體現。
比如:一家三口同桌進餐,丈夫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用公筷公勺,那麼他就把細菌傳染給了老婆孩子。為什麼一家大小胃都不好,不是遺傳,可能是被最親近的人傳染。
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酒桌上推杯換盞來回夾菜,高談闊論涎水四濺,太多事情喜歡在酒桌上談,成也酒桌敗也酒桌。胃雖不舒服,但樂此不疲。
拋卻「不好意思」,遠離口水宴席。餐桌普及了「公筷公勺」,對自己對他人的健康進行保護的同時,也是對彼此的一種尊重。
攜起手,為了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勇於對不文明餐桌說不。
8. 中國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飯有公筷的
我們都知道民以食為天的。而且中國人普遍都有一個特質就是特別熱情好客,這一點也體現在了我們的飯桌上,尤其是體現在布菜上。親人之間會互相給對方夾菜,你給我夾一塊,我給你舀一勺,氛圍十分和諧。並且一頓飯下來就能就吃了幾十雙筷子夾過來的菜,口水交叉,無可避免,這個口水交叉,是十分的不衛生、不健康的。
雖然,現在很多桌餐已經有了「公筷」的設置,但往往都是一桌上頭只有一雙,或者幾個人公用一雙公筷,但是能不能起到實際的效果就不知道了。因為我們可以想像,即使飯桌上真的有,可是有沒有人用卻也是個問題。
9. 近代中國餐桌禮儀的變化發展
食禮俗,而毫無疑問,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最為發達、最為完備的。早在《周禮》中,就有一系列的職官分掌各種飲食諸禮。孫中山先生也曾「以飲食為證」,論及「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這種社會活動必然就會產生一套規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人的行為准則。在中國文化里,其實不僅講求飲食規格,甚至連菜餚的擺設這種細節都有規則。
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飯食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蔥渫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開陳設干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在一般情況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後一些,以示謙恭;進食時要盡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擺放饌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臟了座席。
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不可以當著客人的面叱責狗;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9)中國餐桌公筷什麼時候有的擴展閱讀:
中式餐桌禮儀
第一、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如果是同一級別或家庭聚餐,長者先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麼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
第三、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諒」之類的話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餚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
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著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重視。
第五、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將它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事先准備好的紙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餐桌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