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助中國的各種地形地貌及形成原因
是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的共同結果
內力地質作用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⑵ 中國主要的地形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 ,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2)中國的地勢和地形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
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
⑶ 中國的地勢和地形
中國地形呈現東低西高的特點,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第一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四川、貴州以東的地區。這一地區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
第二階梯,是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新疆。這一地區以山地為主。
第三階梯,青藏高原。這一地區海拔很高,平均海拔4000多米
中國的地形分布特點和人口、經濟的分布特點很相似,第一階梯是人口聚集區,人口密度大,經濟相對發達。
⑷ 中國的地勢與地形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 [1] ,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地勢階梯
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於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地區,北方冷空氣可長驅南下,有利於形成降水。西高東低的地勢使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入海,溝通了我國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的交通。 [2]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以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與地勢第二級階梯分界。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間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東面與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與地勢第三級階梯分界。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從我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洋延伸,就是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我國近海大陸架比較廣闊,渤海和黃海海底的全部、東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屬大陸架。開發海洋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主要是在大陸架上
⑸ 中國地理的地勢和地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 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 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地形多種多樣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中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地勢西高東低 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主要山脈及其最高峰山脈名稱海拔高度(米)最高峰高程山脈名稱海拔高度(米) 最高峰高程阿爾泰山脈 3000 友誼峰 4374 賀蘭山 2000以上 賀蘭山 3556 天山山脈 5000 托木爾峰 7435 陰山山脈 1500以上 呼和巴什格 2364 阿爾金山脈 4000 蘇拉木塔格 6295 大興安嶺 1100以上 黃崗梁 2029 祁連山脈 4000以上 祁連山 5547 小興安嶺 500以上 平頂山 1429 疏勒南山 4000以上 崗則吾結(團結峰) 5827 長白山脈 1000 白雲峰 2691 昆侖山脈 5000以上 公格爾山 7719 張廣才嶺 800以上 大禿頂子 1669 阿爾格山 5000以上 布喀達坂峰 6860 龍崗山 700以上 崗山 1347 可可西里山脈 6000 崗扎日 6305 燕山 1000 霧靈山 2116 巴顏喀拉山脈 5000以上 果洛山 5369 太行山脈 1000以上 小五台山 2882 阿尼瑪卿山 5000以上 瑪卿崗日 6282 西山 1000 東靈山 2303 唐古拉山脈 6000 各拉丹冬 6621 五台山 2500 北台頂 3058 岡底斯山脈 6000 冷布崗日 7095 呂梁山脈 1500以上 南陽山(關帝山) 2831 念青唐古拉山脈 6000 念青唐古拉峰 7111 泰山 1000 玉皇頂 1524 喀喇昆侖山脈 6000以上 喬戈里峰 8611 雲台山 300 五台山(玉女峰) 625 喜馬拉雅山脈 6000以上 珠穆朗瑪峰 8844.43 天馬山 50以上 天馬山 98 橫斷山脈 4000以上 貢嘎山 7556 天目山 1000 清涼峰 1787 怒山 4000以上 梅里雪山 6740 洞宮山 1100以上 黃茅尖 1921 沙魯里山 4000以上 雀兒山 6168 武夷山脈 1000以上 黃崗山 2158 大雪山 5000 貢嘎山 7556 黃山 1000 蓮花峰 1873 無量山 1600 貓頭山 3306 大別山 1000 白馬尖 1777 哀牢山 1600 哀牢山 3166 雪峰山 1000 蘇寶頂 1934 烏蒙山 2000 韭菜坪 2900 南嶺 1000以上 貓兒山 2142 武陵山 1000以上 鳳凰山 2570 瑤山 1000 石坑崆(猛坑石) 1902 大巴山脈 2000以上 摩天嶺 4072 五指山 1000 五指山 1867 大巴山 2000 神農頂 3105 蓮花山 800以上 銅鼓嶂 1560 秦嶺 2000 太白山(八仙台) 3767 中央山 3000以上 秀姑巒山 3833 華山 1500以上 草鏈嶺 2646 玉山 3000以上 玉山 3997 羅霄山 1000 南風面 2120 阿里山 1500以上 大塔山 2663 六盤山 2000 米缸山 2942 台東山 500以上 新港山 1682
中國有四大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 四大高原及位置和特徵名稱位置特徵青藏高原 位於中國西南部, ①地勢高,多雪山冰川
②面積大
③高原上多大山 內蒙古高原 位於中國北部, ①山脈少
②高原
③多草原、戈壁、沙漠 黃土高原 位於中國中部, ①地表覆蓋深厚的黃土
②地表破碎
③植被少,水土流失 雲貴高原 位於中國西南部, ①地勢崎嶇不平
②多峽谷,多盆地
③石灰岩分布廣 中國有四大盆地,它們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 四大盆地及位置和特徵名稱位置特徵塔里木盆地 位於新疆南部 ①面積大
②沙漠廣
③地勢西高東低,邊緣有綠洲 准噶爾盆地 位於新疆北部 ①為中國第二大盆地
②多風蝕地形
③地勢東高西低 柴達木盆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 ①地勢高
②東南多鹽湖沼澤 四川盆地 位於四川東部 ①北高南低,內有平原、丘陵、低山分布
②河流眾多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三大平原及位置、組成和特徵位置特徵主要組成部分東北平原 位於中國東北部 ①中國最大的平原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華北平原 位於中國東部偏北 ①中國第二大平原
②地表平坦 海河平原、黃淮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位於中國中、東部 ①地勢低平
②河網縱橫,湖盪密布 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淮平原、長江三角洲 中國丘陵眾多,分布廣泛。在東部地區主要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區林木茂密,礦產豐富;有些丘陵被辟為梯田。或蘊藏水能,還有的丘陵峰巒競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按照《濕地公約》對濕地類型的劃分,中國濕地分為5類28型。其中,近海及海岸濕地類包括淺海水域、潮下水生層、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間沙石海灘、潮間淤泥海灘、潮間鹽水沼澤、紅樹林沼澤、海岸性鹹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濕地共12型;河流濕地類包括永久性河流、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泛洪平原濕地共3型;湖泊濕地類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節性淡水湖、永久性鹹水湖、季節性鹹水湖共4型;沼澤濕地類包括蘚類沼澤、草本沼澤、沼澤化草甸、灌叢沼澤、森林沼澤、內陸鹽沼、地熱濕地、淡水泉或綠洲濕地共8型;人工濕地類有多種型,但從面積和濕地功能的重要性考慮,中國濕地調查只調查了庫塘濕地1型。
現有100公頃以上的各類濕地總面積為3848萬公頃(不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數據)。其中,自然濕地面積3620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94.07%,庫塘濕地的面積229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5.95%。自然濕地中,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為594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15.44%;河流濕地的面積為821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21.33%;湖泊濕地的面積為835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21.70%;沼澤濕地的面積為1370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35.60%。 半島 中國海岸線蜿蜒曲折,有眾多的半島,其中主要的半島有3個,即遼寧省的遼東半島、山東省的山東半島以及廣東省的雷州半島。 遼東半島位於遼寧省南部,由千山山脈向西南延伸到海洋中所構成。半島南端老鐵山隔渤海海峽,和山東半島遙相接應,形成渤海和黃海的分界。北部可以鴨綠江口和大清河口聯線為界,習慣上包括沈丹鐵路以西到渾河、大遼河地區。面積約3.7萬余平方千米。 山東半島位於山東省東部,突出於黃海、渤海之間,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遙遙相對。地處膠萊河以東,又稱膠東半島。面積2.7萬平方千米。 雷州半島因多雷暴而得名。地處廣東省西南部。介於南海和北部灣之間。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南北長約140千米,東西寬約60~70千米,面積7800餘平方千米。 島嶼 中國共有大小島嶼5000多座,島嶼岸線總長1.4萬多千米。按其成因可分3類:基岩島、沖積島、珊瑚礁島。東海約占島嶼總數的60%,南海約佔30%,黃、渤海約佔10%。
1.基岩島,由基岩構成的島嶼佔中國島嶼總數的90%以上,它們受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多呈北北東方向,以群島或列島形式作有規律的分布。台灣島和海南島是中國兩個最大的基岩島。
其他基岩島嶼分布在下列幾個地區:
①遼東半島沿海。長山列島位於遼東半島東南沿海,共50多座島嶼,可分為3個島群:北為石城列島,包括石城島和大、小王家島等;西南為長山列島,包括大、小長山島、廣鹿島等;南為外長山列島,包括海洋島、獐子島等。其中以大長山島最大,海洋島最高,海拔388米。此外,在遼東灣內也散布一些小島。
②山東半島沿海。廟島群島居渤海海峽,共有30多座島嶼,可分3個島群:北島群有南、北隍城島和大、小欽島;中島群有砣磯島、高山島等;南島群有南、北長山島和大、小黑山島、廟島等。其中以南長山島為最大,面積20.4平方千米。此外,山東半島沿海還有劉公島、田橫島及靈山島等,並發育了一些陸連島,如芝罘島等。
③浙閩沿海。舟山群島為中國最大的群島,由大、小共1339座島嶼組成,其中以舟山島最大,面積472平方千米,為中國第4大島。其次有六橫島、朱家尖島、普陀島、岱山島及泗礁島等。群島為浙閩隆起帶向海延伸部分,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構成。浙江沿海除舟山群島外,尚有韭山、魚山及南麂、北麂列島等。福建沿海主要有台山、四礵、馬祖及白犬等列島。
④華南沿海。萬山群島位於珠江口外,共有150多座島嶼,主要有香港島、高欄島和上、下川島等及擔桿、萬山等列島。這些島嶼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組成。此外,華南沿海還有東海、硇洲、潿洲、斜陽等島散布。
⑤台灣附近海域。澎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南部,共64座島嶼,八罩水道分其為南、北兩島群。北島群有澎湖、漁翁和白沙島,組成澎湖港;南島群有八罩島、花嶼和大嶼等。澎湖列島主要由玄武岩組成的火山島,周圍發育裾礁。釣魚島列島位於台灣東北約100海里處,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組成。此外,還有綠島、蘭嶼等。
2.沖積島,河流入海,泥沙常在口門附近堆積形成沙島,稱沖積島。
崇明島位於長江口,面積1060.5平方千米,為中國第3大島,也是中國最大的沖積島。在公元7世紀前,長江口就出現東沙和西沙,其後沙洲游移不定,崇明島即是在16世紀長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加固堤防,穩定坍勢;同時圍海造田,使崇明島面積擴大了80%。
珠江河口沙島或由河口心灘發育而成,或受基岩島嶼阻攔,在其隱蔽處積沙而成。起初珠江口的汊道寬闊,沙洲散布,後經圍墾和促淤,汊道束狹,逐步形成汊道縱橫的珠江三角洲。現今沙島仍在不斷伸展,尤以萬頃沙、燈籠沙淤漲最快。
台灣西岸沙島,台灣西岸濁水溪和曾文溪三角洲外的幾列沙島是典型的由河口沙嘴發育而成的沙島。沙島斷續分布,其內側與陸地之間為瀉湖。
此外,在灤河、黃河和韓江三角洲等地亦有沙島分布。
3.珊瑚礁島,珊瑚礁島主要分布在南海。中新世以後,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一系列出露海面的火山礁,造礁珊瑚便在其四周生長,形成裾礁。第四紀海盆下沉與海面升降,使裾礁演化成堡礁、環礁。由島、沙、礁、灘組成的南海諸島包括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及黃岩島。
⑹ 我國地勢狀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地理規律總結
原因(自然、人為)
條件(有利、不利)
影響(正面、負面)
意義(兩端、中間)
區位(自然、社會、經濟)
效益(經濟、社會、環境)
措施(生物、工程、技術)
氣候特徵(氣溫、降水、季節組合)
氣溫特徵(季節變化、最冷月均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小)
降水特徵(降水總量、雨季長短、季節變化)
地形特徵(地形類型、地勢起伏)
位置特徵(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鄰位置)
自然地理特徵(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生物)
☆ 分析某地的地形特徵:
地形特徵包括:①地形類型及其分布:如地形以平原或以山地、丘陵或以高原為主等;
②地勢高低起伏:如地勢西高東低等;
例如:簡述雲貴高原地形特徵?
喀斯特地形廣布,地形崎嶇,多山間壩子;
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
☆ 影響日照時數長短的因素(如重慶市年日照時數僅1200多小時)
1.天氣狀況: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時數長;
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數長;
3.晝長;
☆ 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天氣狀況:晴天雲量少,削弱作用小;
2.地勢:(青藏高原)地勢高,空氣稀薄(空氣密度小),削弱作用小;
3.太陽高度(即緯度):低緯地區太陽高度大,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圈的路程短,削弱作用小;
☆ 影響年太陽輻射總量(太陽能)的因素
1. 大氣削弱作用:主要由天氣狀況(降水多少)決定;
2. 日照時數:主要由天氣狀況(降水多少)決定;
3. 緯度(即太陽高度);
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分布:大興安嶺~蘭州~昆明一線以西以北地區豐富;
最豐富的地區是青藏高原,最貧乏的地區是四川盆地;
例如: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能最豐富?
①降水少,晴天多,削弱作用小,日照時數長;
②地勢高,空氣稀薄,削弱作用小;
③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
為什麼四川盆地太陽能最貧乏?
因為四川盆地多陰雨雲霧天氣,削弱作用大,日照時數短;
☆ 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1.不同緯度地區:低緯度地區氣溫高,高緯度地區氣溫低;
2.同一緯度地區:主要考慮下墊面性質,包括
①地形地勢:海拔高,氣溫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
②海陸位置或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季,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
冬季,海洋大於陸地,沿海大於內陸;
③洋流:暖流對沿岸地區有增溫作用,寒流對沿岸地區有降溫作用;
④植被狀況:夏季有植被的小於裸地,冬季有植被的大於裸地;
⑤天氣狀況:白天晴天大於陰天,夜晚晴天小於陰天;
☆ 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低緯地區小,高緯地區大;
2.下墊面性質: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有植被的小於裸地;
3.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小於雲雨少的地方,即陰天小於晴天;
氣候的海洋性越強、氣溫年較差越小(最熱月氣溫在2或8月);
氣候的大陸性越強、氣溫年較差越大(最熱月氣溫在1或7月,且秋溫大於春溫);
☆ 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 緯度或太陽輻射:低緯區大於高緯區;
2. 季節變化:夏季大於冬季;
3. 下墊面: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林地小於沙地,同一位置地勢越高氣溫日較差越小;
4. 天氣狀況:晴天大於陰天;
☆ 世界降水分布規律
1. 赤道(南北緯10º之間)多雨帶:終年受赤道低壓影響,全年雨量充沛;
2. 副熱帶(南北回歸線附近至南北緯30º之間)少雨帶:
大陸內部和大陸西岸,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大陸東岸(亞歐大陸),在季風環流控制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及台風影響,降水較多;3. 溫帶(南北緯40°至60°之間)多雨帶:以亞歐大陸為例
大陸西岸,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東岸,在季風環流控制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降水較多;
大陸內部,深居內陸距海遠,降水比較少;
4. 極地少雨帶:兩極地區受極地高壓影響,全年降水少;
注意,除上述地區外,還有:
南北緯10°到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低壓與信風交替控制,一年中分濕季和乾季;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副熱帶高壓與西風交替控制,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 影響降水多少的因素
1. 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高壓帶少雨,低壓帶多雨;西風帶多雨,信風帶少雨;
季風環流——夏季風多雨,冬季風少雨;
2. 下墊面:地形——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洋流——暖流對沿岸地區有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地區有減濕作用;
海陸分布——由沿海向內陸,離海越來越遠,降水逐漸減少;
臨海迎風岸海洋性較強,降水較多;
臨海離風岸或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小,大陸性較強,降水較少;
☆ 分析某地的氣溫特徵
根據該地所處的緯度位置,從氣溫的季節變化(最冷月均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小去加以分析;
例如:該地處於低緯度的熱帶地區(南北緯30°之間),則終年高溫;
該地處於亞熱帶地區(30°至40°之間),則冬溫夏熱;
該地處於溫帶地區(40°至60°之間),則大陸內部和東部冬冷夏熱,大陸西部冬溫夏涼;
該地處於亞寒帶地區(60°至70°之間),則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
該地處於高緯度的寒帶地區(70°至90°之間),則終年嚴寒;
☆ 分析某地的降水特徵
根據該地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從降水總量、雨季長短、季節變化去加以分析;
例如:從降水的季節變化來看可分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
又如:比較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降水特徵有何不同?
前者比後者雨季更長,年降水量更多;
☆ 分析或比較氣候特徵
氣候特徵應從氣溫、降水以及氣溫與降水的季節組合狀況去描述;
可先判斷該地屬於何種氣候類型然後再去分析氣候特徵,因此要記住不同氣候類型的氣候特徵;
例如: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徵是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的特徵是終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季變化;
熱帶沙漠氣候的特徵是終年高溫少雨(炎熱乾燥);
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是終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季變化;
地中海氣候的特徵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徵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徵是冬溫夏涼,終年比較濕潤且降水季節分配均勻;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是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少;
☆ 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方法
1. 判斷南北半球:看最冷月均溫出現在7、8月份還是1、2月份?
最冷月均溫出現在7、8月,則位於北半球,7、8月為夏季,1、2月為冬季;
最冷月均溫出現在1、2月,則位於南半球,1、2月為夏季,7、8月為冬季;
2. 根據最冷月均溫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15℃ 熱帶氣候(4種)
最冷月氣溫 0℃~15℃ 亞熱帶氣候(季風或地中海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 -15℃~0℃ 溫帶季風氣候或溫帶大陸性氣候
3. 根據降水季節變化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年雨型 熱帶——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 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800mm)
溫帶——溫帶季風氣候(400~800mm)
冬雨型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300~1000mm)
少雨型 熱帶——熱帶沙漠氣候(<250mm)
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250mm)
☆ 氣候類型特例(非地帶性現象)
1. 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來自海洋的信風 十 山地迎風坡 十 沿岸暖流」;
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中美洲東北部;
2. 赤道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地勢高」;
東非高原地勢較高,改變了此處的氣溫和降水狀況,從而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3. 東岸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西風帶內山脈的背風坡」;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位於安第斯山脈東側,東面距海較近,並處於西風帶內,但該地處於安第斯山脈東側的背風地帶,受山地阻擋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乾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4. 大陸東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澳大利亞東南部、紐西蘭南北二島、智利火地島;
5. 南北美洲西海岸氣候的分布范圍僅局限於沿海地帶,並呈現南北延伸、東西更替的分布特徵;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響,氣候分布不能深入內地而局限於太平洋沿岸地帶;
☆ 各大洲地形特徵對氣候產生的影響
亞洲:地形復雜,氣候多樣,面積廣大,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季風環流典型;
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陸性氣候增強;
非洲:緯度的對稱分布及起伏和緩的地形,使非洲氣候南北對稱分布;
東非高原地勢較高,雖在赤道附近,卻為熱帶草原氣候;
歐洲:南北高中間低,平原東西貫通和曲折的海岸線使歐洲氣候海洋性特徵顯著;
並由西向東大陸性逐漸增強;
北美洲:中部平原貫通南北,大陸性顯著;
西部山地阻擋太平洋氣流深入,使西岸氣候呈狹長分布,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南美洲:西部山脈阻擋太平洋水汽深入,西岸氣候狹長分布;
高原地勢較低,平原向東開口,利於大西洋氣流深入;
山脈東側為迎風坡,降水多,巴塔哥尼亞高原為背風坡,降水少;
大洋洲:東部山地阻擋太平洋氣流深入,東側降水較多,氣候狹長分布;
西側背風坡,降水少,是小麥—牧羊帶發展的限制因素;
南極洲:平均海拔最高,冰雪對陽光反射強烈是酷寒的原因之一;
⑺ 中國地形 地勢的主要特點各是什麼
特點: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成三級階梯狀分布。
影響:
①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洋上的濕潤氣流(夏季風)深入內陸,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大量的降水,有利於我國東部廣大地區發展農業生產。
②地勢對河流的影響: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使得我國的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滾滾流,同時在各階梯的交界處河流產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資源十分豐富。
③地勢對交通的影響:這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經濟聯系,有利於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的大開發;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也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7)中國的地勢和地形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包括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東南丘陵,其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五種突出地形是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除高原之外都有不同級別。這些地形有一級類型與二級類型之別。它們在相鄰的同級形態上是彼此不同的,相鄰的含義本身就排斥包容,例如四川盆地相鄰的四周是高原和山脈。
一個大地形由不同的下級地形組成,是包容關系,例如四川盆地裡面有成都平原和峨眉山及一些丘陵等,松遼盆地有松嫩平原和丘陵等,青藏高原裡面又有五種二級地形如柴達木盆地、岡底斯山脈等,天山山脈是山地而東部有吐魯番盆地和丘陵。
一個大地形由不同的下級地形組成(非相鄰的形態關繫上A與abcde),卻是包容,例如四川盆地裡面有成都平原和峨眉山、一批丘陵等,松遼盆地有松嫩平原和丘陵、一批小山地等。
青藏高原裡面又有五種二級地形羌塘高原、羌塘盆地(中部是平原)、柴達木盆地、阿克賽欽盆地、岡底斯山脈等一批山地等。天山山脈是山地而東部有吐魯番盆地,長江下游平原里也有一些下級的小山如南京市的鍾山,成都平原9千平方公里之中也有一些小山和小丘陵如成都龍泉山(龍泉風景區)。
⑻ 請你從地理角度分析一下中國的的地形及氣候特點及早期形成落的原因
中國地形特點: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西部以高原山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大。
中國氣候特徵:季風氣候典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泛;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受地形和氣候影響,中國早期聚落分布於黃河中下游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