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矛盾及其相互關系是什麼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又稱「雙半社會」。資本主義列強入侵封建國家後,封建經濟逐步解體,資本主義因素得到一定發展;國家形式上保持獨立和主權,而實際上政治、經濟都被帝國主義所控制的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國家或者受一個帝國主義控制,或者受幾個帝國主義控制,在國內形成代表不同利益的官僚買辦集團。舊中國是受著幾個帝國主義侵略和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從政治角度看,主權遭破壞,列強干涉中國內政,中央機構半殖民地化;從經濟角度看,中國日益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日益殖民地化。
《辛丑條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秩序形成。半殖民地的歷史是中國沉淪,遭受侵略、掠奪、奴役和屈辱的歷史。
半封建是指封建主義(封建的制度、生產方式、落後保守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逐步瓦解,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方式、思想、制度在中國逐步傳播、發展的過程。這是個歷史的進步。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推動近代中國進步的主要力量。但封建主義在中國根深蒂固,在政治、經濟、思想領域仍起著阻礙近代社會進步的作用。
有部分獨立權,但沒有完整的獨立自主權。
㈡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兩對主要矛盾之間的相互關系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近代中國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當時中國的主權遭破壞,列強干涉中國內政,中央機構半殖民地化;經濟上中國日益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日益殖民地化。封建主義在中國根深蒂固,在政治、經濟、思想領域仍起著阻礙近代社會進步的作用。
反侵略和求民主構成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主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斗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㈢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點是什麼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
1840 年至 1949 年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當然還有別的矛盾,例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反動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制度依然保持著,仍占著顯著的優勢。
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封建專制政權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政。
帝國主義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並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是近代中國一切災難的總根源。
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概念,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會國家機關及主權所有,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與壓迫的社會。
隨著其它資本主義國家控制力度的加強,一部分國家會完全喪失國家主權,成為徹底的殖民地國家;另一部分國家則發生反彈,取得獨立地位。大部分國家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是不平等條約造成的直接影響,此概念有爭議。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近代中國大陸的社會性質總概括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分類有爭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近代中國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半殖民地,是相對於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於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
資料來源於:公務員考試信息網網頁鏈接
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持續時間
從1840年至1949年,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840年鴉片戰爭後,我國以家庭為主要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逐漸解體,相當一批人開始為西方資本家生產商品,淪為他們經濟體系中的附庸;國家主權上漸漸喪失;文化上也被開始滲透,這段時期英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居占據主導地位。
《辛丑條約》後,中國經濟淪為西方經濟的附庸,統治機構淪為西方的代理機構,此階段封建主義和中國人民大眾的矛盾佔主導地。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成立,才真正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影響
領土與主權的完整遭到嚴重破壞,打斷了中國社會的正常發展進程,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空前的挑戰和沖擊,促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㈤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對主要矛盾及關系
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會的兩對主要矛盾。前者是民族矛盾,後者是階級矛盾。
兩對主要矛盾之間的關系: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當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
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中國人民往往用戰爭的形式反對封建政權,這時階級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
國內戰爭發展到直接威脅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以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時,外國列強往往直接出兵,鎮壓中國人民,援助中國反動派,這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完全公開站在一條戰線上。
近代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這些矛盾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中國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撓的英勇斗
爭,就是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推動中國社會前進。
㈥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關系是什麼
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著作中,深刻地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帝國主義不僅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並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
第二,封建剝削制度和官僚買辦資本的結合,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然占據顯然的優勢.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第三,中國社會的政治制度,原先是皇帝和貴族專制制度,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
第四,中國實際上處於長期不統一狀態.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第五,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見的.
中國革命的任務是反封建反侵略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㈦ 中國班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關系是什麼
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
㈧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關系是什麼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兩對主要矛盾之間的相互關系是:
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當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8)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關系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將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總概括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近代中國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
半殖民地,是相對於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
半封建是相對於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進步。
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
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
1939年12月,毛澤東主持撰寫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書,指出認清中國大陸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和主要矛盾,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根據。
㈨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關系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㈩ 近代中國兩對主要矛盾及其關系
近代中國主要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兩對主要矛盾。前者是民族矛盾,後者是階級矛盾。
]兩對主要矛盾之間的關系:
一是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當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中國人民往往用戰爭的形式反對封建政權,這時階級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
三是國內戰爭發展到直接威脅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以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時,外國列強往往直接出兵,鎮壓中國人民,援助中國反動派,這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完全公開站在一條戰線上。
近代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這些矛盾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就是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推動中國社會前進。
(10)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關系是什麼擴展閱讀:
近代中國的本質和主題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啟了現代化之門。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
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的歷史,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系,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
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
自鴉片戰爭為起點,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已經歷了一個半世紀之久。根據倡導和推動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之更迭,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統治的最後幾十年中試圖挽救其衰亡命運而從事的現代化努力,大體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即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和清末「新政」,屬封建主義現代化類型;
第二個時期是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誕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民國時期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