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茶藝有多少種分類
中國茶藝沒有分多少分類,
只有你把中國茶泡好了才叫中國茶藝,如果你連茶都無法把它泡好,那茶藝從哪裡來?
不要總喜歡把事情搞復雜了,才叫茶藝才叫文化。
新時代了,不要再搞唐宋的茶文化了,
中國茶藝就只有一種——識中國茶,把茶泡好,喝出健康。
2. 中國的茶道文化包含哪些內容什麼樣的茶道才算真正的中國茶道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靜要真閑。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3. 茶文化有哪些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工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但歷史文獻資料最早追溯至春秋),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茶藝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廣義,一方面是狹義,廣義上來產說是指一切與茶有關的,比如茶葉種
植栽培學,茶葉生產加工學,茶沖泡技術學,茶葉營銷學,及茶葉審評學等 ,而我們一般學習茶藝的
只採取狹義的,就是指沖泡一杯茶的技術與品飲一杯茶的藝術;它的步驟通常是本著,擇茶,備器,候
湯,溫杯,沖泡,奉茶,品飲等!
一般介紹的泡茶的步驟里多是針對綠茶的沖泡方法進行的,比如冰清玉潔。用開水再燙洗一遍原本
就潔凈的玻璃杯,做到冰清玉潔,一塵不染。
不溫不火。綠茶屬芽茶類,若用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中維生素並造成熟湯失味,所以在開泡前
要晾水。待水溫降至80度左右時再沖泡。用這樣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的水泡出的茶才會色、香、味俱
佳。優雅細膩用茶匙將茶葉置放於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在開泡前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茶的作
用。
高山流水。沖泡綠茶講究高沖水,就是將水壺中的開水有節奏地注入到水玻璃杯中。慢賞細品。綠
茶的特點就是清湯綠葉。經過沖泡後的茶葉在水中舒展開來,尖尖的茶芽稱為槍,展開的葉片如旗。一
芽一葉稱為旗槍,一芽二葉稱為雀舌。先是含一小口茶湯在嘴裡,不要急於咽下,而是慢慢地咀嚼細細
地回味然後咽下。這時口中會有滑、潤、鮮,喉底生津的感覺才能吸收綠茶的功效與作用。
而茶藝步驟過程中的動作茶文化禮儀卻是不同,而主要的是禮儀和動作的搭配,下面就按網路上的
介紹加以探討。茶藝步驟中的'禮儀動作、手法要求規范適度。通過一定的禮節以表達對賓客的尊敬,
從而也體現了行禮者的修養。
一、鞠躬禮:鞠躬禮分為站式、坐式和蹲式三種。站式和坐式比較常用。鞠躬時要求雙手平放大腿
兩側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彎腰,彎腰時吐氣,彎腰到位後略作停頓,再慢慢直起上身。
二、伸掌禮:但掌禮是在茶藝過程中使用最頻繁的一個動作,表示「請」。伸手時要求手斜略向內
凹,手心要有含著小氣團的感覺,手腕要含蓄有力,並同時欠身並點頭微笑。
三、捧取法:多用於捧取茶葉罐、花瓶等立式的物品。
四、端取法:多用於端取茶巾盤、茶點、茶
杯等。
五、提壺法:有側提壺、提梁壺、無把壺、握把壺、飛天壺的手法(會用到茶道六君子)。
以上就是在表演或是給他人沖泡茶葉的時候需要掌握的茶藝步驟過程中的動作茶文化禮儀,別小看
了這個禮儀,他是倒茶禮儀的精華所在,也是體現了自身的茶藝水平和修養,同時是一種待客傳統習慣
哦。
4. 茶藝主要包括那些內容
茶藝,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
茶藝,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
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國台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叄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100℃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叄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鍾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5. 中國茶文化享譽世界,茶藝包括哪些方面
茶藝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下面為大傢具體列出。茶藝是「種茶技藝」的簡稱。在茶產業的整個鏈條中,種茶是第一個環節,而種茶需要高超的技藝,包括選種、育種、灌溉、施肥、除草、採摘等等。
6. 中國四大傳統茶藝為
中國四大茶道或者稱茶藝,主要分為四個方面,貴族茶道,也稱宮廷茶道;雅士茶道又稱文人茶道;禪宗茶道;民俗茶道又稱世俗茶道。
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 源於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貴人。"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會習俗。
為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於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為重要流派香火綿延,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存在價值。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成,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的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士為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跡的士,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因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於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於鬧情雅緻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託、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詩興;三是以茶會友;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成為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形成其它幾個流派。所以說是中國"士"創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和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葯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 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千真萬確。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於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熏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發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眾化的部分發展前景看好。
7. 四大傳統茶藝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形成了的四大茶道的流派。貴族茶道---發於茶之品;雅士茶道----發於茶之韻;禪宗茶道----發於茶之德;世俗茶道----發於茶之味。
貴族茶道就是達官貴族以及富商們所興起的,茶,水,火,器這些都是權貴們相互的攀比,他們的作用就是炫耀自己的權力和富有。由於中國古代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可以直接的影響著社會的習俗,所以很多的人為了貢茶,就開始了一種畸形的貴族茶道,完全和當初陸羽所創立的茶道是違背的。但是雖然貴族茶道有很多違背情理的地方,因為這些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給人們帶肋的文化價值是我們不得不存在的。
古代的名士是最開始培養起來對於茶的精細的感覺,而且他們就開始對於茶的韻味也是感觸頗深的。也是這些的人,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到他們的影響很多人也是創立了各種流派的茶道,所以就是有一句話就是,沒有中國古代的士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的茶道。雅也是分為幾個方面,一個是品茗的樂趣,二是茶助詩興,三是以茶會友,四是雅化茶事。也是由於這些文人的參加,所以茶藝也成了一門藝術,成了一種文化。所以茶藝與文化,修養等東西結合起來,也是形成了雅士文化。
禪宗文化就是於僧人有關系,日本的茶道基本上就是屬於禪宗的茶道,源於中國的的禪宗的茶道。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這是陸羽的一首關於禪宗茶道的詩句,煮茗在居士的清課裡面居於第二位,所以可見茗茶在僧人中的重要性
世俗茶道就是茶進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了很多的家庭裡面的平常之物,而且世俗茶道的大眾化的發展的前景也是一片大好的。茶藝是高於我們的生活的,但是又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茶藝是形式和精神上的完美的結合。
8. 中國茶藝的四大特點
中國茶藝的四大特點:
1、茶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表演的。茶藝用為喝茶服務的,不是用來欣賞的。就像有人說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真的是這樣的嗎?
2、中國茶藝不是學品類的就可以稱中國茶藝或茶藝,而是白茶、黃茶、綠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等;
3、中國茶藝並不是考一本證書就叫茶藝師,證明只是一紙證明,證明你參加了某個部門的鑒定達到了這個部門設定的某個級別罷了。
4、中國茶藝心不在焉,心中沒有裝著茶,而是裝著99%的演藝成份,因為,茶沒有了,剩下的只是行屍走肉。
9. 茶藝的內容是什麼茶藝包含哪些內容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為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五,茶藝的規范。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六,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