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兩彈一星是什麼

中國兩彈一星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31 08:42:36

❶ 我國兩彈一星是指什麼

兩彈一星」指核彈、導彈、人造衛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幾十年科技實力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兩彈一星也時常被用來泛指中國近代在科技、軍事等領域獨立自主、團結協作、創業發展的成果。

❷ 什麼是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後來"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現在"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018年11月,李連達、陳創天、侯芙生、鄧起東、謝世楞、程開甲,一個月內中國痛失6位重量級院士。2019年1月,於敏去世。現健在的3名著名科學家,王希季是著名空間技術專家,孫家棟是著名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總體技術專家,周光召是著名理論物理和粒子物理學家。

❸ 兩彈一星是什麼

「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兩彈」指核彈和導彈,「一星」指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

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

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

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3)中國兩彈一星是什麼擴展閱讀:

「兩彈一星」精神:

我們要學習「兩彈一星」功臣們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高水平的技術跨越。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們僅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比美國、前蘇聯、法國所用的時間要短得多。

在導彈和衛星的研製中所採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案,在許多方面跨越了傳統的技術階段。「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創造活力的產物。"兩彈一星"精神表述: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攀登。

21世紀的國際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競爭。

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得到發展,就要努力學習和發揚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團結一心,勵精圖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

兩彈一星精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諸多「精神」及政治語匯中的一個,象徵了在欠缺良好環境下,從事科學技術開發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興國政策的開端。

對於中國而言,兩彈一星是在非常艱苦、沒有外援的環境下所開發出來的成果。

而「兩彈一星」精神象徵了中華民族自力更生、在社會主義之下集中力量從事科學開發研究,並創造「科技奇跡」的態度與過程,組合的元素則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與「科學精神」,並可以衍生至「科技創新」「知識經濟」等領域。

"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這一偉大精神,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奮勇開拓的巨大推動力量。

"兩彈一星」精神,當成政治語匯可以用在科技發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領域上,例如「用兩彈一星精神開發信息產業」等。

❹ 兩彈一星是指什麼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合稱核彈;

另一彈是指導彈;

「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關於「兩彈一星」的一些功勛人物:

1、背景

為了替未來的科教興國政策鋪路,確定未來政策主軸,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授予給鄧稼先、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2、現狀

「兩彈一星」元勛情況:

授勛前過世(7人) :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此後過世(11人) :吳自良、陳芳允、楊嘉墀、彭桓武、錢學森、朱光亞、黃緯祿、王大珩、屠守鍔、陳能寬、任新民。

目前仍健在(5人):程開甲、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於敏。

❺ 兩彈一星指的是什麼

一、兩彈一星指的是什麼

兩彈一星指的是核彈、導彈、人造衛星,我國最初是將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稱為兩彈一星,後來改成了核彈、導彈、人造衛星,核彈不僅包括原子彈和氫彈,還包括中子彈。

二、兩彈一星背景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五六十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大國的核訛詐下,於1956年在周恩來、陳毅、李富春、聶榮臻的主持下,制訂了《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

而毛澤東則在1958年先後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搞原子彈、氫彈、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當時中國開發上述技術的環境還十分落後和艱苦,但不少科學家從此開始投入這些開發計劃。

「兩彈一星」是對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統稱,並沒有明確具體指哪兩顆彈和哪一顆星。

鄧小平說過:「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江澤民在表彰「兩彈一星」科技專家大會上的講話提到: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在宇宙中唱響了東方紅歌曲。

三、兩彈一星事件發展及精神內涵

軍事發展

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我國航天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

50年代中期,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面對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軍備競賽的發展趨勢,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毅然作出發展導彈、核彈、人造地球衛星,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1956年,研製導彈、原子彈被列入中國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僅用4年時間,1960年中國就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自主研製的導彈。1964年,中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一號 ,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從此之後,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先後掌握了中子彈設計技術和核武器小型化技術,研製和發射了各種型號的戰略戰術導彈和運載火箭,潛艇水下發射成功,發射多顆返回式衛星、地球同步軌道及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兩彈一星」不僅為我們建立戰略導彈部隊提供了裝備技術保障,增強了我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防禦能力和作戰能力,而且帶動了中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兩彈一星」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挺直腰桿站起來的重要標志,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鬥志,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激發了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正如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的那樣:「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巨大成功

「兩彈一星」事業的巨大成功,依靠於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的生動體現。但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優勢和條件,都要通過參與這一事業的所有人員特別是他們中的功臣來實現。「兩彈一星」功臣們的作用極其重要,功臣們的業績彪炳史冊,功臣們的精神光耀千古,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國外學有所成,擁有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為了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沖破重重障礙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國。幾十年中,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無聞,艱苦奮斗,以其驚人的智慧和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創造著人間奇跡。「中華民族不欺侮別人,也絕不受別人欺侮」,是他們的堅定信念。愛國主義是他們創造、開拓的動力,也是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他們不怕狂風飛沙,不懼嚴寒酷暑,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沒有儀器,自己製造;缺少資料,刻苦鑽研。就是這樣,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造出「兩彈一星」的驚人偉績。

民族驕傲

「兩彈一星」是新中國偉大成就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全國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國50華誕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功臣。我們向功臣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參與「兩彈一星」事業的所有科學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工人和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為了這一事業獻身的同志們表示深切的懷念。

發揚精神

我們要學習「兩彈一星」功臣們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高水平的技術跨越。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們僅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比美國、前蘇聯、法國所用的時間要短得多。在導彈和衛星的研製中所採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案,在許多方面跨越了傳統的技術階段。「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創造活力的產物。"兩彈一星"精神表述: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攀登。

21世紀的國際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競爭。要把建設有推向前進,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得到發展,就要努力學習和發揚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團結一心,勵精圖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

兩彈一星精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諸多「精神」及政治語匯中的一個,象徵了在欠缺良好環境下,從事科學技術開發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興國政策的開端。

對於中國而言,兩彈一星是在非常艱苦、沒有外援的環境下所開發出來的成果。而「兩彈一星」精神象徵了中華民族自力更生、在之下集中力量從事科學開發研究,並創造「科技奇跡」的態度與過程,組合的元素則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科學精神」,並可以衍生至「科技創新」「知識經濟」等領域。

"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這一偉大精神,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奮勇開拓的巨大推動力量。

"兩彈一星」精神,當成政治語匯可以用在科技發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領域上,例如「用兩彈一星精神開發信息產業」等 。

;

❻ 二彈一星是什麼意思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

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

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奮圖強,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蘇聯的幫助,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背景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五六十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大國的核訛詐下,於1956年在周恩來、陳毅、李富春、聶榮臻的主持下,制訂了《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

而毛澤東則在1958年先後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搞原子彈、氫彈、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當時中國開發上述技術的環境還十分落後和艱苦,但不少科學家從此開始投入這些開發計劃。

兩彈一星元勛

1999年,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授予或追授給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

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此23位科學家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為「兩彈一星元勛」(其具體信息參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獎者信息)。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直徑80毫米,為99.9%黃金所制,重約515克。獎章主體圖案以五星、長城、橄欖枝和光芒組成。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在回顧兩彈一星成就時認為,當時全社會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相對寬松民主的研究氛圍,科研工作者們報效國家、按照科學規律辦事的強大凝聚力和團隊精神,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其戰略部署等,都是兩彈一星成功發展的關鍵因素。

原第二炮兵司令員李旭閣認為,新中國的歷史性大決策中,堪稱中國大決策的有三件事:一是抗美援朝,二是發展兩彈一星,三是改革開放。三大決策對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影響將會長達百年,甚至更遠,並蔭澤萬世。而李旭閣這代人的命運,都與這三個歷史性事件息息相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兩彈一星

❼ 兩彈一星指的是什麼

「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7)中國兩彈一星是什麼擴展閱讀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

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奮圖強,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蘇聯的幫助,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閱讀全文

與中國兩彈一星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中文工資多少 瀏覽:282
英國月租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114
義大利語grigio是什麼顏色 瀏覽:389
印度酸梅湯怎麼做 瀏覽:334
中國都有哪些葡萄品種 瀏覽:22
越南紅酸枝正尺多少錢一副 瀏覽:671
伊朗目前的策略是什麼 瀏覽:464
越南語解封怎麼說 瀏覽:411
英國紅茶配什麼搭配最好 瀏覽:939
英國每天生活都吃什麼 瀏覽:440
用越南服怎麼登錄真實視頻 瀏覽:159
越南人來中國要辦什麼證 瀏覽:466
紅的印尼哪裡有賣 瀏覽:148
印度尼西亞的物品是多少印尼 瀏覽:289
中國交通頻道怎麼直播 瀏覽:479
法國和義大利哪個城市化水平高 瀏覽:205
越南媳婦怎麼申請華僑 瀏覽:479
北京八中國際怎麼樣 瀏覽:559
有什麼軟體可以識別越南歌曲 瀏覽:360
中國人對越南的誤解有哪些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