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孝的基本內涵和現代意義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歷史發展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亦不改變對父母的孝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
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②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2)孝和中國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③ 古代的「二十四孝」對於當今的現實意義有哪些
孝道一直是中國民族的傳統道德品質,也是中國文化界和存在文化中最明顯的差異之一。中國人的概念可以說他們已經在古代,他們會越來越多地關注。在隋朝的法律中,清代有一個「十個邪惡」,有一個「十大邪惡的罪惡」是無拘無束的。在隋朝之前,統治者非常重視孝道,但它們只融入內疚。
二十四個孝道奇怪的孝道契約遠遠超過一些,如「糞便的味道」在父親的身體,行為不正常,但倡導者也非常不舒服。
他說,在二十四個孝道中有這么多暮光絲,當然不是表明古代的孝道不可行,如「等於雷靜墳墓」是非常正常和觸摸的。但是時代正在進行,思想正在進行中,我們必須通過所有要遺傳的東西,但有一個目的地選擇,去他們的謀殺案,提出本質,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例如,新時代中的「二十四個孝道」,這與現代價值,契約和觸摸肺,行為倡議並未誇大。這是文化最好的遺產。
④ 孝悌之德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古老民族,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美德我們應該把它發揚光大,作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其中的眾多內容來自於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體表現為「孝、悌、忠、信」等。
其中儒家視「孝悌」為「仁*的根本。孝,指還報父母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談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
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就道德社會關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養需要從「孝悌」提升出來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雖然是一個家庭觀念,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國家的基本單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的長治久安。
中國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國的封建社會,實際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禮教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規則。傳承傳統,維護家族穩定和促進繁衍,保持中華文化的可持續性而不至於斷層,鞏固族群的同一性。
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保守,頑固,不容易接受開放的文化與文明的缺點。「孝悌」唯以誠為貴。中華民族本有數千年的「孝悌」文化傳承,歷史上感人的孝親事跡舉不勝舉。然而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社會風氣受到夜來越多金錢、利益的侵蝕。
社會人心逐步脫離了「孝悌」為本的人性之道,民眾「愛錢」之心與日俱增,而「愛人」「孝悌」之心則逐步被削磨彌散。「本」壞則「道」毀,全社會的誠信體系、道德素養、俠義正氣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處的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倒有了幾分相似。
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有關的一系列社會觀念、行為底線、信仰體系、價值取向日漸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已經直接影響到了中華民族崛起的歷史大業,直接侵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肌體和整體智慧,直接破壞了中華民族的團結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1世紀合理的道德價值:
其一、「孝悌思想是人們日常倫理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則,它根植於中國深厚的哲學和文化土壤中,並貫穿於幾千年的中國社會,最終發展成為維系家族和睦與社會穩定的紐帶和基石。正是由於人們對哮悌」思想的重視,才使得中國傳統中以家族為中心的倫理道德體系長盛不衰。
在家庭中,「孝悌」思想是根基,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才能使其他事情有條不紊地進行。在現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可以增強每-個家庭成員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感,有助於家庭的穩定。
同時成年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對自己未成年子女最好的言傳身教。人們只有將「孝悌」思想內化吸納,自覺接受並踐行最基本的道德行為准則,才有利於他們將來在社會上遵循其他倫理道德規范。因此,「孝悌"思想是人們接受其他道德規范的基礎。
其二,「孝悌*思想有助於整個社會的穩定,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於社會的和諧包含多個不同的要素,所以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需要妥善處理和協調社會多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協調和緩解各種社會矛盾。
讓「孝悌"思想內化為內心的自覺規范,人們就很少做出犯上之事,更不會有忤逆為亂之舉。「孝悌」思想注重在家庭中形成一種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的風氣,這一點升華到整個社會中,就是對每一層級管理規章制度的認可和服從。
這不僅體現出了博大的仁愛之義,而且反映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和為貴」。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牢牢抓住最根本的道德倫理,只有這樣才能使和諧社會的建設走上康莊大道。
其三、孝悌*思想在變化的社會中保持恆久的存在價值。當今社會,在社會制度、社會環境和社會組織形式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孝悌」思想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非比尋常,可以說,它在當今社會中依然保持恆久的存在價值。
「孝悌」思想作為儒學的根本,曾為了封建社會的統治而存在,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以孝治天下」。但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孝悌」思想的基本精神已經融入到了我們文化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階段,最終化為了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
這種思想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給中華民族奠定了民族心理的共同基礎,我們是不能也不可以隨隨便便將其拋棄的。可見,作為一種傳統的精神文明和文化類型,「孝悌」思想具有恆久的存在價值。
其四、孝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從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的發展來看,-切倫理道德又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在機制。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孝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有其儒雅、智慧、淳樸、和諧的一面。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開放,孝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如:「孝悌」所倡導的孝敬父母、敬老愛幼等禮儀文明,有利於社會的和諧、有序、穩定的發展,這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孝悌」要求人們一心一意撲在事業上。
勤勤懇懇工作、建功立業,這是現代化建設中十分重要的敬業精神;「孝悌」是愛國心的根源,它要求把國家和民族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對國家、對民族充滿神聖的愛。事實證明,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沒有一個是在完全排斥或放棄自己傳統.文化的條件下完成的。
另外,「孝悌」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人文傳統是人類在21世紀發展中的寶貴財富總而言之,「孝悌」思想作為儒家思想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剔除其中的一些糟粕,並繼承和發揚其中的精華部分。
當今社會所講求的「和諧」,其淵源就是孔子的「孝悌思想,在家熱愛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外熱愛他人、社會和祖國。可見,「孝悌」之道,「作為家庭倫理規范,充滿了中國倫理所蘊涵的建立在以家庭模式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基礎上的和睦精神,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始於家庭而擴向社會的基本特點,具有調節親情、維持家庭、穩定社會的獨特功能。」
⑤ 孝道的現實意義
孝作為家庭倫理規范,有維持家庭穩定的功能和作用。人們用孝來調節家庭關系,使之紮根於家庭、風行於社會,成為人們遵守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在古代,中華民族有著敬老孝親的良好風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弘揚養老敬老的孝道傳統,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滲透到了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文化可謂「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之大、地位之高,以至於如果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於中國文化真有所知。
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從當前的社會現狀出發,弘揚孝道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文明如何發達,什麼時候都不應該丟棄。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參考資料:孝道 (傳統文化)_網路
⑥ 孝的意義是什麼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⑦ 孝的基本內涵和現代意義是什麼
孝的基本內涵和現代意義如下:
基本內涵: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根基性理念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上對孝行為發出者的要求始終沒有變化,而且現代更因為社會諸多原因造成孝文化被重視成為大勢所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孝文化的內涵在繼承傳統涵義之外,必然有新的變化和發展。
現代意義:孝文化的核心意義從理論構建到實踐層面都遵循著傳統文化中「孝」的基本涵義,孝的本意「善事父母」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從周禮發軔到孔子對孝進行基本的定義,基本上達成了一個共識,代社會孝文化的基本內涵也繼承了傳統文化中從生殖觀念引申出來的家庭構建功能。
現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更重視責任履行的德性,是大家庭觀念解體後家庭觀念的紐帶。家國一體觀在中國的歷史演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孝文化傳統的積淀,沒有孝文化內涵的責任色彩,則在當前的中國社會,家庭的觀念則會真正的分崩離析。
孝字源解說:
孝會意字,早期金文的「孝」,是一個小孩兒在老人的手下攙扶著老人走路的形狀,用扶侍老人來表達「孝」的原意。孝字從戰國楚簡開始就有了隸書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簡、漢初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孝字直接承襲戰國楚簡孝字形體而來。
把老人的頭、發、身、手合並簡化為「耂」(「老」字頭),最後演變為漢魏隸書及今天的楷書形體。《說文》篆文孝字形體是直接承襲西周金文孝字形體而來,而出土秦漢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體略晚於《說文》小篆孝字形體。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孝
⑧ 孝在今天到底具有什麼價值和現實意義
我認為,孝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
1、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無論時代怎麼進步,作為炎黃子孫,中華文化不可失也。
2、孝能夠讓人促使回歸人的初心。人的一出生是嬰兒,嬰兒是誰產生,從生理學講,父母就是我們的本源,孝就是對父母的一種懷念,對自我本源的一種懷念。
3、孝能夠讓我們重拾感恩之心。現代人很多都把感恩之心丟掉了,很多人也在試圖重新拾回這一顆丟掉了感恩之心,孝就是讓我們重拾感恩之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4、孝是中華民族區別與外族的明顯標志,是每個中國都應該遵循的傳統,不管你在外國還是中國,只要你中國人,你就會感受到中國文化,孝是其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