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中國的

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中國的

發布時間:2022-09-01 14:42:04

㈠ 為什麼諾貝爾獎沒有中國人

有啊!
①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蘇州,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時年31歲。
②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祖籍山東省,美籍華人。丁肇中和伯頓·里克特由於1974年發現了J/ψ粒子而同時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③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現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與赫施巴赫及約翰·波蘭伊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
④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祖籍江蘇蘇州太倉,美籍華人。1997年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2008-2012年任美國能源部部長。
⑤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平頂山,美籍華人,199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崔琦、哥倫比亞大學的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學的勞克林三人因「他們發現了電子量子流體現象,一種新形態的量子流體,其中有帶分數電荷的激發態」而獲得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⑥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祖籍江蘇泰州。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了南京。2000年因為作品《靈山》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獲獎的同年加入法國國籍,時年52歲。
⑦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美國,祖籍浙江杭州。日裔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以及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為發現綠色熒光蛋白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美國華裔化學家
⑧高錕: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金山區,英美雙國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與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的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共同獲得2009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還有:
楊振寧 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國國籍)。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
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
另外還有三位:
賽珍珠 中美雙重國籍文學獎(1938年) 她也是唯一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的女作家
剩下兩位吳xiao波和da賴,就不細說了。

㈡ 中國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略談原因 諾貝爾獎,可以說是科學界領域內的最高獎項了吧!每屆諾貝爾獎的頒布,往往都會引起世人的關注,每個人,每一個大學,每一個社會,每一個國家都會以獲得諾貝爾獎或者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為榮。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像四大發明,以及一些優秀的著作,至今都有廣泛的影響,可以說是,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到了近代以來,中國就沒有什麼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產物了。學者雖然不少,但卻產生不了一些世界級的學者。縱觀近現代,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拿到一個諾貝爾獎,有的也只是華裔,像李政道,楊振寧,楊振寧. 不過據說,好像曾有過這么幾次機會:一次是老舍先生,但他卻因為種種原因投河而去,被取消了提名;一次是19 65年的結晶牛胰島素得人工合成,本來這么一項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技術成果,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但是由於合作認得內部原因「要上一起上,要不上都不上」,沒有選出代表人物,從而由於諾貝爾獎的限制被迫放棄。當然這些也只是聽說,是否真實,這兒也不是很清楚。為什麼堂堂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家,就造就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呢?就其原因,我個人從以下兩點分析說明一下:首先是由於中國的教育制度問題。在中國應試教育的體制下,過分看中學生們的分數,對學生採取了一種「填鴨式」的教育方法,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從而產生的只是一些考試機器。「高分低能」成為了當前中國一些學生們的一種真實寫照。我們都知道,兒童時代得我們,總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總想用自己得一雙小手來創造一些。於是,一些看似簡單、平常的東西從我們的小手中製造出來。這個時候得我們,可以說是動手能力很強的一個時候。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繁重的課業壓著,正日埋頭於書山題海中,去追去一種高分得榮耀,時間也都被佔用。另一方面,在接受教育的過程,我們所具有的一些個性被逐步得扼殺掉,稜角被磨平,變得更加得「圓滑」。而且,在國際性的比賽中,中國的青年學生往往會獲得國際性的大獎,但是,如果對這些獲獎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的時候,在其成年之後,卻難以再有什麼重大的創造出來。即使因為中國教育制度,逐漸得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天性,使他們自己的獨立意識逐步得喪失。因此,在七成年後,受其影響難以再有超越前人的勇氣和見識。而另一方面,可以說就是中國的領導體制。在中國的領導體制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在研究領域內,如果一個人得研究水平最高,研究成果最多,那麼這個人往往就會使這個領域或者這個學科內的主要領導,即以學術能力選擇領導。我們是否應該自己的考慮一下他們擔任領導是否合理呢?再次,我這里且不說他們的領導能力如何,只是談論一下擔任領導對他們的學術研究會有什麼影響!眾所周知,既然擔任該領域,該學科的主要領導,就需要從各個細節對其發展做出規劃,而且還要處理一些其他的事情。而且,這也不會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這樣一來,勢必會影響到他在學術方面研究的時間。人的精力是有限得,這方面花費的精力多,勢必會影響到另一方面的精力。因此,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這些學者往往就會顧此失彼,不會像從前那樣專注於學術,在學術研究水平上就會有所下降。也許你會說,他在卸任之後還可以繼續從事以前的研究啊!但是,一個人擔任領導往往都會是幾年的時間,有的甚至還會獲得連任得機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一日不學習,就會與當前的科學研究有所差距,更不用說是幾年的時間。因此,這些領導在卸任之後,如果再想獲得更深層面的發展研究,那是會有所難度的,也難以會再有創新,因為它已經與時代發展有所差距。因此,當前的這樣一種領導體制,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者在其領域內的研究,使其難有大的發展機會。盡管如此,隨著中國改革的深入,這些問題將最終得到解決,中國的發展也將會更加迅速。到那個時候,中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正如林少華先生所說得那樣,中國的學者在各個領域內的諾貝爾獎收入囊中,從而使得諾貝爾委員會不得不對中國的獲獎名額有所限制。

㈢ 為什麼沒有中國人獲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設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一百多年裡,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了在自己國土上做出成績並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而卻有一個特別的個例——中國,直到今天吧 獲得這個獎項的人只有那麼幾 個 國人獲諾貝爾獎莫言、屠呦呦而且還有爭議
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二億九千六百萬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什麼就很難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他們雖然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他們卻已不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了。台灣科學家李遠哲有幸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第一個具有中國國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但他的成績卻不是在中國本土上做出的。歐洲一些小國,人口和國土面積還不如我國一個省大,也已有了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的鄰國日本僅在二戰後就有9位自然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且已經定下目標,要在本世紀前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成為「諾獎大國」。 而在一海之隔,有著960萬平方千米國土和十二億九千萬人口的中國,別說有九位諾貝爾獎科學家,就連產生一位在本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目前看來也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想。更何談5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一天文數字。為什麼中國本土上出現不了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是我們中國人比外國人笨嗎?不是!從殷商的甲骨文到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葯及指南針四大發明;從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到我國自六七十年代以來成功發射的的「兩彈一星」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及「神舟」1,2,3,4號飛船;從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島素到世界上第一例體細胞克隆山羊「元元」、「陽陽」順利降生;從「銀河」、「曙光」超大型計算機的研製成功到中國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CPU 「龍芯」的誕生,都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智力並不比其他民族差。
是我們國家不重視科教事業嗎?不是!從我國實施的「863計劃」到「最高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的設立,無一不體現出國家對科技、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那為什麼至今中國還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我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教育觀念落後,缺乏對青少年創造能力的培養,二是科普教育落後,缺乏優秀科學家成長的肥沃土壤。
一天下午放學後,我在回家的上聽到了一對父子的談話。一個四歲左右男孩說:「爸爸,是樹上的葉子多還是地球上的人多呢?爸爸不耐煩地說:「你這娃咋提這樣的問題呢,這兩個有什麼可比性!」聽了爸爸的一頓訓斥,孩子慚愧的低下了頭,拉著爸爸的手慢慢地走遠了。這個孩子提的問題多好阿!是一個多麼有趣的問題呀,可他的爸爸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屑一顧,痛加訓斥。這就是中國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之一!
人本都是具有創造力的,兒童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多少個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孩子也許就在這一聲聲訓斥中,放棄了想像,放棄了創造,失去了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可能。我曾經在一本介紹外國兒童生活的書中看到外國人是怎樣發現、培養、發展孩子創造力的。每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大人們總會首先表揚孩子問題提得好,然後耐心地啟發孩子對所提問題進行思考,和孩子一同討論,並盡可能的給孩子一個准確的答案,引導孩子查閱有關資料,不斷激發孩子去想像、去創造。孩子們便越來越愛想像,愛創造,愛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思考世界上許多被大人們所忽視的現象和問題……。
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說過,「在美國,學校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所以不斷地有新的天才出現。他們喜歡亂闖亂碰,海闊天空,除非他們認為前人的思路對自己有幫助,否則會向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中國不同,中國是用種種考試凝固學生。」 在我國,注重灌輸書本知識的傳統教育模式籠罩神州大地已有幾千年歷史了,至今仍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考試的成績被認為是衡量學生好壞的主要標准。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們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成為大多孩子的主要任務,孩子也成為分數的奴隸,整天硬著頭去學、去背,去爭奪高分。而對高分之外的事卻不聞不問。以至於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我國是「奧賽」大國,每年在各種「奧賽」中獲得了許多獎項,然而,這些「奧賽」獲獎者中有大成者則寥寥無幾。更重要的是,許多家長寧願孩子「高分低能」也不願「低分高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同學們,以及希望自己孩子以這個模式發展的家長們,你們忘記了一點,我們國家需要的是能挑起國家建設重擔的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而不需要一個個只會讀、會記的「磁碟」!
即使 偶爾有幾個從大人們對創造、想像禁錮中逃出的孩子也會被創造、發明路上的艱難所壓垮。現在,當我們走進大大小小的書店時,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有些書店裡的書約80%都是應試參考書,甚至有些書店的招牌竟寫上「考試書店」。對於在科學方面有興趣、想購買一些科普和科技製作方面書籍的同學在這些書店裡只能一次次空手而歸,我已有過多次這樣的體驗。這樣的現狀會大大地限制青少年發明創造能力的發展,挫傷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積極性。偶爾有幸也會發現一二兩本好書,但也會被其昂貴的價格嚇退。在今天的中國,科普書籍對於渴望科學知識的孩子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鏡中花。城市裡有科學興趣的孩子,也許還能買到幾本科普書籍,而在佔中國人口90%以上的農村人口中,願花這么多錢為孩子買科普書的家長能有幾個?農村孩子對科學的嚮往也只會成為深藏在他們心底的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一個個閃爍著創造智慧光芒的火苗就這樣被周圍的冷水慢慢地澆滅了。
中國的優秀 科普書籍為何這樣少?中國的科普作家哪兒去了?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輩優秀科普作家或年事已高,或已去世,大都不能再寫了。年輕科普作家們的筆頭多半伸向了獲利豐厚的選題,能堅守科普崗位者已寥若晨星了。放棄自己職責科普作家們,你們為什麼不為中國千千萬萬愛好科學的孩子們著想?你們為什麼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著想?難道是你們不知道「科教才能興國」的道理嗎?加之許多出版社因科普書獲利少而不願出版,科普書籍當然也就慢慢少了。有些貪婪的書商們只是想方設法地賺錢,一味地在書的包裝、印刷上下功夫,藉以不斷地提高書價。誰可曾想過,一本本、一套套標價幾十、幾百元的科普書籍,裡面真正值得學習的知識能有多少?又有多少家境並不富裕孩子能買得起它?其實這些書是完全可以印成幾元錢一冊的簡裝本,滿足千千萬萬個渴求科學知識的孩子的求知需要。
由於我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存在不足之處,國家高考選拔人才看分數,學校為了提高知名度而不斷追求升學率,抓分數;家長為了孩子進入名牌高校、學有所成一味地督促孩子去爭高分;學生們為了不辜負家長期望,也為自己將來找個好出路想方設法考高分。在中國學生眼裡所有事情都是為著分數轉,分數似乎成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與分數關系不大的課外科技活動在很多學校已經不搞了。加之科普書籍的貧乏和科普教育的落後,中國的孩子們生活在沒有發明創造和科學氛圍的環境中,中國孩子對科學的嚮往和創造的慾望就像倒在漏勺里的水,一點點的消失了。大人們也像修剪樹木一樣,剪去孩子們發明創造的「側枝」,只讓它向高分的「主幹」方向發展。試想,一棵大樹只長主幹,而幾乎不長側枝,葉片稀少,這樣的樹能活嗎?這樣的「高材生」能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嗎?這樣的國家能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嗎?連一個諾貝爾獎都沒有的科技水平與我國的「人口大國」相稱嗎?一個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難道不為之感到臉紅嗎?
在新的世紀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競爭的實質是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國民創造意識的增強。發達國家青少年和廣大民眾對科學與創造的認識不斷增強。而在我國,大家總覺得科學離我們很遠,很遠,創造與我們青少年無關。

㈣ 中國難以獲得諾貝爾獎是因為哪些因素

原因有多方面
第一個是我國大環境的問題,有人說這是教育問題,東亞教育其實大差不差,日本為啥就行呢,其實我覺得歸根打底還是沒錢,地方上缺少研究機構,沒有大量的研究職位,很多學習基礎科學的學生一畢業就失業,想要找工作只能去國外。
第二個是諾貝爾獎的滯後問題,每年只能授予幾項成果,很多人都在排隊,排到中國科學家需要時間,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與其取得成果相差四十多年。而我國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項目,比如薛其坤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2013年發現,李文輝的乙肝受體在2012年發現,沈建仁的光合成系蛋白質復合物晶體結構解析在2011年發現,盧煜明的DNA無創檢驗方法在1997年發現,等等這些都是有希望獲獎的成果,需要等待獲獎。
第三個是瑞典的諾貝爾委員會及西方科學家有意無意的忽視中國科學家成果,一些能夠獲獎的成果被一拖再拖乃至忽略,比如王振義的反式維甲酸、張亭棟的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現,至今沒有獲獎。至於文學獎則完全要看瑞典學院那些院士的口味,長期以來都是西方文學為主,獲獎少並不稀奇。

㈤ 為什麼獲諾貝爾獎的只有華裔而沒有中(國)人

這個問題還得從最根基說起,中國目前較為落後。
落後導致很多方面受限制,比如說實驗室的設備,備用金,體制保障等等綜合原因導致人員流失,大量的優秀人才不得不前往國外尋求自己的人生。
而外國人也不是傻子,不可能義務的為你提供良好的軟、硬體條件和資金供你為其他國家做貢獻,研究成果必然進入他們的囊中。而國籍正是一個很好的制約方式。就拿高錕為例,如果他當時是我們中國國籍的話,他完全可以把研究成果帶回來而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而他恰恰入了英國國籍,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把研究成果帶回中國的話,那麼英國方面就可以法律制裁他了,這屬於叛國罪。
還有就是我們中國方面的大環境還不成熟,如果你有一項研究計劃,請問誰支持你的想法?誰給你出資金?誰給你提供最先進的設備?
從以上不難看出為什麼諾貝爾獎為何至今沒有中國籍人士獲此殊榮。

㈥ 為什麼中國沒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一、中國的科學文化與西文的科學文化背景不同 這是大多數中國人能夠理解的事實,先不說中國的科學本身,先說中國的教育本身,學生一定要聽老師的,下級要聽上級的,長期的這種思想教育,不可能讓後代有變異的思想,沒的變異的思想,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巨大的思想進步,所以中國這個國家穩定發展了多少年,而 諾貝爾獎要求在短時間內對科學有巨大進步的要求;再說中國的科學本身,無論是易經學說,還中國的中醫理論,還是中國的經絡系統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本身,都沒有西方科學嚴密,西方人說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國人用金、木、水、火、土學說相對應,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人做的科學是籠統,只知道這樣做,確不需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西方科學嚴密,而 諾貝爾獎是按照西方科學標准評選的,一句話它不是中國人設的,如果是按照中國人的科學標准發放,西方也得不到,因為中國的科學才是從物質的基本粒子研究出發的。事實上中醫的經絡系統就是基本粒子的信息通道,金、木、水、火、土就是基本粒子構成的光子信息,世界本為空就是這里根本 就沒有基本粒子----光子,物質的溫度是絕對零度,當光子到的多了,物質才形成了,物質世界才變得豐富多彩。只是西方人沒有完全讀懂中國這本科學的書,特別是人醫中的經絡系統,人活著的時候,有人的信息系統,一旦人死了,信息系統發上結束,西方人非要用解剖找經絡系統,當然找不到。

二、中國的媒體因素 在近代時期,中國國人沒有諾貝爾獎,中國的各種媒體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天是信息社會,人們的生活、學習導向,受各種信息的影響,特別是孩子,在思想形成過程中,孩子的思想形成影響一生的生活,當前各種新聞,都是在報道領導的工作、而很少報道科學家們的人和事,讓孩子一聽都是領導做什麼事,做什麼貢獻,於是讓孩子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領導重要,長大我要當領導,絕大多數的孩子心中想當領導,又會有多少孩子心中相當科學家呢,相反,中國的各種媒體,用相當大的比例,只報道生活事實,用更多時間報道科學家的人和事,讓中國人孩子天天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是科學家的人和事,孩子接收到的光子信息都科學家們的事,孩子的思想形成就是想當科學家,一生從事科學研究,從事的人多了,中國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另一個,媒體為了收視率,用很多精力,迎合民眾心理,用明星效應在各媒體上,讓孩子都去迷戀明星,讓孩子心中從小有一種想當明星的願望,又會有多少孩子心中相當科學家呢,社會各界只想讓諾貝爾獎的重任落在教育者、老師的頭上,而自己做著相反的工作,怎麼能拿到呢,絕不是中國人無能,而是中國的本土散發著非科學的光子信息。

三、中國的經濟實力因素 我們分析事物要事實求是,中國的本土經濟實力也是造成中國本土科學家至今沒有拿到諾貝爾獎的直接原因。

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注意: 在1957年,榮獲物理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當時都還沒有加入美國籍。
他們兩人的獲獎名單後面加註的國籍是中國(China)。

不過至今還沒有中國人在祖國直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已經反復論證並預測,在十年之內,這個局面就會徹底改變。

㈦ 中國為什麼沒有一個得上諾貝爾獎的

「中國為什麼沒有一個得上諾貝爾獎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言論,實際上中國有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㈧ 為什麼有人說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少

中國的諾貝爾獎確實很少,近期這幾年才打破零記錄,但是原因也有很多方面,其中語言翻譯是很大的原因,對於一些高端學術,翻譯起來十分麻煩,而且對於文學等項目,語言理解以及翻譯障礙讓國內很多大師無緣諾貝爾。

閱讀全文

與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中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的網購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203
義大利的葯店不賣葯為什麼 瀏覽:221
印尼地震對人有什麼影響 瀏覽:618
印度女人來月經都怎麼辦 瀏覽:319
義大利語很棒怎麼發音 瀏覽:272
印度海關哪裡有 瀏覽:592
義大利cb是什麼牌子好 瀏覽:464
打兩針疫苗回中國還要隔離多久 瀏覽:773
英國功放音樂革命怎麼樣 瀏覽:232
中國人在韓國如何發展 瀏覽:817
伊朗藏紅花怎麼服用 瀏覽:216
印度薯角怎麼吃 瀏覽:336
中國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有 瀏覽:987
義大利的錫紙焗鰻魚怎麼做 瀏覽:260
中國哪個地方口腔好做 瀏覽:860
伊朗克爾曼省巴姆市什麼氣候 瀏覽:625
手機怎麼沒有中國移動 瀏覽:893
青蛇和中國醫生哪個好看 瀏覽:461
羅馬時代中國什麼時候 瀏覽:812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什麼出口國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