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中國通史》紀錄片
我基本上看了一遍,總體上感覺還是不錯的,就是和外國紀錄片相比顯得死板了一點。
2. 如何評價紀錄片《中國通史》關於中國人是本土古人進化而來的觀點
我不認為十萬年前有中國。
我不認為十萬年前的如今中國的土地能被稱為中國。
這個問題下多少人都不明白,人類的遷徙變化,和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的文明史,是兩個時間「數量級「上的問題
3. 中國通史簡徧
該書在敘述中國歷史進程所表達的史識上,在謳歌民族精神、闡發民族智慧上,在反應各民族共同創造祖國歷史上,在評價歷史人物上,在描繪多樣的社會生活上,在闡發傳統文化的寶貴價值上以及全書的編纂、組織上,都成功地向讀者展現出一幅幅雄渾壯闊、多姿多彩的歷史畫面。精湛的理論分析、豐富的資料和文采斐然的文字,三者在本書中得到了有機的結合。該書在探求馬克思主義史學民族化和達到文史兼通境界方面所創造的豐富經驗,值得認真學習和總結
上冊
序
再版說明
第一編 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底成立——遠古至秦
第一章 原始公社時代——禹以前
第一節 黃河流域最早的居民
第二節 關於遠古的傳說
第三節 關於黃帝及其後裔的傳說
第四節 關於堯舜禹的傳說
第五節 原始公社制度
簡短的結論
第二章 原始公社逐漸解體到奴隸佔有制度時代——夏商
第一節 夏代傳說
第二節 商代事跡
第三節 商代的生產方式
第四節 商代的制度與文化
簡短的結論
第三章 封建制度開始時代——西周
第一節 周初生產方式
第二節 周怎樣滅殷
第三節 周初大封建
第四節 社會階?的分化
第五節 民族間斗爭及西周滅亡
簡短的結論
第四章 列國兼並時代——春秋
第一節 王室衰微
第二節 大國爭霸
第三節 從對外兼並轉變到對內兼並
第四節 弱國對強國、人民對國家的負擔
第五節 民族間的斗爭
第六節 土地制度與耕具
第七節 賦稅與階級
第八節 新舊制度的演變
簡短的結論
附:西周春秋年表
第五章 兼並劇烈時代——戰國
第一節 七國形勢
第二節 七國興亡
第三節 合縱連橫
第四節 養士制度
第五節 經濟狀況
第六節 秦統一的原因
簡短的結論
附:戰國年表
第六章 周代思想概況
第一節 孔子
第二節 儒家及其所傳經典
第三節 墨子及墨家
第四節 老子及道家
第五節 孟子與荀子
簡短的結論
第二編 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成立後對外
擴張到外族的內侵——秦漢至南北朝
第一章 官僚主義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底成立——秦
第一節 秦統一後怎樣建立新制度
第二節 秦朝的事功
第三節 農民大起義及楚漢戰爭
簡短的結論
第二章 對外擴張時代——兩漢
第一節 兩漢政治概況及農民生活
第二節 兩漢工商業
第三節 疆域的擴大
第四節 王莽變法
第五節 西漢農民起義
第六節 東漢的政治與黨禍
第七節 東漢農民起義
簡短的結論
附:秦漢年表
第三章 內戰時代——三國
第一節 人民浩劫與三國的形成
第二節 孫吳始末
第三節 蜀漢始末
第四節 曹魏始末
簡短的結論
附:三國西晉年表
第四章 外族侵入時代——兩晉
第一節 三國統一後的經濟狀況
第二節 腐朽的統治階級
第三節 人民流亡與外族侵入
第四節 十六國大混亂
簡短的結論
第五章 中國文化南遷時代——南朝
第一節 南朝的經濟狀況
第二節 士族制度
第三節 南朝五朝的興亡
第四節 南朝文化的發展
簡短的結論
第三編 封建制度社會螺旋式的繼續發展到西洋資本主義的侵入——隋統一至清鴉片戰爭
第一章 南北統一時代——隋
第二章 封建制度發展時代——唐
第三章 大分裂時代——五代十國
下冊
第四章 國內統一封建制度進一步發展時代——北宋
第五章 外族侵入北方 南北分裂時代——金與南宋
第六章 外族侵佔全國 社會衰蔽時代——元
第七章 封建制度更高發展時代——明
第八章 外族統治,嚴格閉關,社會停滯,西洋資本主義侵入時代——鴉片戰爭以前的清朝
第九章 隋唐以來文化概況
4. 幾位先生所著的中國通史類書籍,各有哪些利弊
轉自知乎,其實我自己只看過呂思勉的,不是太好讀,大段文言沒注釋
一家之言,勿噴
張蔭麟版本簡潔明了。缺點就是作者英年早逝,沒寫完。通史不通。
範文瀾的版本,特點在於:
1.中國通史簡編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所寫的第一部中國通史。
2.這本書是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產物。是延安史學的標志性產物。樹立了延安這一中gong史學中心(一個延安一個重慶)。
3.書中否定了帝王將相為主體的舊史觀,確立了「勞動人民是歷史的主人」這一觀點。將歷史主義和階級斗爭相結合,分析中國古代史,找尋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4.書中重視勞動生產中的科技發明和對外交往,這在以前是沒有的。
5.此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述了中國通史,將書的受眾從一般學生教師轉變為人民大眾
6.書中肯定了農民起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對於一些特殊人物,如曹操,武則天等,提出了新的評價
優點在於選取的例子都用白話文翻譯一遍,可讀性強,適合自己看而不適合教學。另外,範文瀾的評價也較他人不同。
缺點一是受革命史觀的影響,二是沒寫完。(延安時期的通史簡編是寫完的。建國後修訂版沒有修訂完)蔡美彪補的部分沒法看。
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和中國近代史,最大的作用在於,將毛澤東的歷史/史學思想物化。
白壽彝版本的優點,在於編這套書的人,都是史學界的權威。
缺點一是布頭太大,一時半會看不完。不適合做教科書。二是用我dang的政策解釋歷史,例如用民族政策解釋民族關系。這就鬧笑話了。我導師就說過,白壽彝就是個婊子。。
白壽彝的徒子徒孫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寫文章比較假大空,愛從宏觀角度說問題。題主可以找幾篇北師大的文章看看。
翦伯贊的版本,是我本科學的。優點在於行文流暢,重點突出,是學習中國史的好教材。缺點在於革命史觀太過濃重,而且篇幅有點小,不太適合考研復習。
呂思勉的版本,簡明扼要,但是史評不夠突出。
錢穆的國史大綱,寫的過於像評書。過於側重考據。史觀派的問題在於,他們老是揭示「是什麼」的問題。不愛說「為什麼」的問題。
5. 如何評價範文瀾作為近代史學泰斗,你怎麼看呢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過:對我影響很大的一部書不是文學作品,而是一部歷史作品 ,這就是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
在當今的學術界,錢穆的《國史大綱》頗受歡迎,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則被一些學者視為“戰時史學”的代表而備受冷遇。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範文瀾的史學在今天到底過時了沒有?
錢穆代表的是精英史學觀,範文瀾代表的是人民史學觀。
範文瀾認為,自周秦以來2000多年的歷史看作一部以農民為主角的歷史,看作一部“農民反對地主斗爭史”。
正好相反,錢穆則認為農民起義,不但沒有推動中國歷史前進,反而阻礙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漢末黃巾,乃至黃巢張獻忠李自成,全是混亂破壞,只見倒退,無上進”,更不要說太平天國了。
範文瀾與錢穆的史學觀點成了兩個極端的對立,範文瀾以農民為歷史動力,錢穆以士大夫為歷史動力,各有偏頗。歷史的主體不能說單純是那一方面來創造的,錢穆是儒學史觀,眼裡只有精英;範文瀾是人民史學,拋棄傳統的帝王家史,對過去是一個批判。但是把農民提到一個過度的高度,過於美化拔高。
6. 如何評價《中國通史》
年來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況,描繪了中國古代各國家的興起、發展與衰落,記載了各種軍事謀略,贊頌了古代各國的英雄好漢,詠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詩人用自己的靈魂所書寫的詩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或喜或悲的故事… 這本書,無愧稱為「人類歷史比讀經典」。它把中華上下五千年,寫的淋漓盡致。 當然,讀完這本書後,我不止是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還發現了,了解中國的歷史,對於語文來說,是多麼重要的。
7. 韓國磐的《中國通史》評價
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哲學社會科學六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中關於韓國磐先生在隋唐史研究方面的評價:
韓國磐的隋唐史研究范圍很廣泛,舉凡政治史、經濟史、民族關系史、農民戰爭史、文化交流史、文學藝術史以及敦煌學都有涉及,發表的論著也很多。《隋唐五代史綱》、《隋唐五代史論集》即其數十年間研究隋唐五代史的主要成果①(原注1: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修訂本,三聯書店1979年版;《隋唐五代史論集》,三聯書店1979年版),還有幾部專論性的研究著作②(原注2:韓國磐:《隋朝史略》,華東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隋煬帝》,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這些論著既有對一般史實的清晰敘述,也有對重點問題的深入探討,資料豐富,立論翔實,多有創見,自成體系,為隋唐史研究作出了非同一般的貢獻。
8. 《中國通史》讀後感1000字
我本次讀的書是《中國通史》。這本書把中國有記錄的歷史,從盤古開天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全部記載在內。看完這本書,我頗有感受。 必須說的一點,是我收獲了很多很多知識。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全部容納進取的一本書,讀完後能不收獲知識嗎?它記述了中國五千年來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況,描繪了中國古代各國家的興起、發展與衰落,記載了各種軍事謀略,贊頌了古代各國的英雄好漢,詠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詩人用自己的靈魂所書寫的詩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或喜或悲的故事… 這本書,無愧稱為「人類歷史比讀經典」。它把中華上下五千年,寫的淋漓盡致。 當然,讀完這本書後,我不止是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還發現了,了解中國的歷史,對於語文來說,是多麼重要的。 先來說平時應用最廣泛的成語吧。中國文學里基本上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來自於古代發生的一些事情。沒有這些事情,也就沒有現代豐富多彩的中文詞彙。我們要想充分了解一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就必須知道它背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去哪裡找呢?不用看別處,就在這本書里。之後,再來談談對於背書的作用。看完了這本書,了解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就能夠把那些平時背起來能煩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蘆一樣串起來。其實背作家作品,從某一方面來說,就像吃糖葫蘆一樣。零零散散的詩歌作品,就像裹著糖的山楂。而歷史事件發生的順序,就像中間的那個棍。單獨吃糖裹山楂,的確挺好,但用棍子串起來,吃著就更方便了。看完這本書,把糖葫蘆串起來後,了解了作者寫詩寫文章的背景,就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他的感情,以及詩歌想表達的思想。有些詩歌,寫的是在那個時代能體會到,而現在我們無法體會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說對官場斗爭的痛恨,戰爭中士兵報國的忠心,和家人與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為什麼寫詩,詩理解起來就會困難許多。 中國的興衰成敗,五千年滄桑流變.自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勃興,仡今已有五千年.我們有過沉默,也有過輝煌;當然,也有過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們奮進,輝煌使我們自信,屈辱使我們清醒。
在我們古中國,有著無數的英雄。
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
這些事,在當時的百姓眼裡,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結果,都認為他是暴君,而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裡,則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遠古雖然已經逝去已久,而他們所創造的奇跡卻留了下來,他們的事跡都記在了人們的心裡。雖然他們可能當初並未意識到。
最後,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看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學,因為它是在太經典,太值得讀了。看完了後,無論是誰,都一定會有收獲的。希望你喜歡它。
9. 如何評價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
這套最新出版的官方通史,在吸收學術成果上下了很大功夫,如夏文化的爭論、唐代的對外交流、宋元的海外貿易、晚明的商品經濟。在史觀上,弱化階級術語。
在敘述主線上,以統一王朝為主,漢唐宋明清分別佔了10集左右,重點敘述對外交流和民族融合,弱化戰爭和殺戮,五胡十六國基本沒提。非常適合初學者和通識教育。
介紹
2016年播出的100集《中國通史》紀錄片是和5冊同名的《中國通史》配套的。紀錄片呈現的方式,分為旁白、場景復現(景點)和專家學者解釋3個部分。
旁白講的內容偏簡單,專業性的部分由專家學者的敘述補足。如果想看具體的論證,可看同名書籍。但紀錄片的優點是能夠拉近普通讀者和歷史的距離,片中各種景點、遺址、文物的呈現是紙質書籍不具備的優點。
10. 應該怎麼評價《中國通史》這部片子
看這部紀錄片看的不多,大概也就看了七八集的樣子,其中主要包括隋煬帝、武則天、唐玄宗、晚唐幾集,主要以中古為主,看得不是很多,但是這部紀錄片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簡單談一下我對這個片子的看法,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良心之作,全面且通俗,基本摒棄意識形態的干擾,大體代表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較新的研究成果。所謂通史,通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貫通,一部通史最少也要包含自西周到晚清以來的中國史,要不然難以全面覆蓋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史,第二就是通俗,正是因為通史的特性,決定了他所面向的人群是真正的普羅大眾,大部分老百姓對於歷史都是沒有自己的獨立認知和完善的價值判斷的,他們對於歷史的理解基本來自於課堂、網路、歷史小說以及各種地攤文學,他們對歷史的認知依然主要停留於英雄史觀的范疇,哪怕涉及制度史也不過是科舉制、九品官人法這個層次。然而通史則要包括方方面面的各種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宗教、科技等等方面,幾乎要做到無所不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要求通史做到面面俱到,淺嘗輒止並不是不可接受的,通史的核心目的就在於幫助真正的老百姓了解我們的歷史,而不是要讓每一個看了這部紀錄片的人都成為歷史專家,科普才是通史的真正意義所在,任何以專著的標准挑錯的行為都屬於吹毛求疵。既然明確了通史的定位是科普,那麼我們對於他的評價標准也就明晰了,首先是要通過這個紀錄片讓觀眾對於中國歷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還要保持一個中正平和的態度,避免意識形態、民族主義、陳舊的英雄史觀等不良因素對觀眾的誤導,盡可能以一種中立的態度給觀眾闡述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這部中國通史無疑是成功的。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還是煬帝功過和開天盛世兩集,對隋煬帝功過的評價基本上跳出了陳舊的道德史觀,處於一個比較公正的視角,當然如果要說代表了最新的學術成果顯然也不合適,自從八十年代開始重新評價隋煬帝的呼聲便已經出現,只能說是代表了較新的學術觀點。開天盛世同樣如此,他雖然摒棄了紅顏禍水的陳舊史觀,但依然把責任歸咎於唐玄宗本人的怠政,沒有涉及更深刻的制度和社會原因,但是歷史解釋學本身便是一個非常學術化的學問,很少有哪種學說能夠完善的解決一個問題,從科普角度來說這樣的選擇也未嘗不可。既然提到了學術觀點,我們不妨再說多一點,在武則天一集中,這部紀錄片大量使用了陳寅恪先生的觀點,包括關隴集團、科舉新人等,雖然這些觀點至今仍有爭議,但是基本得到了認可,紀錄片在使用這些觀點的時候也極力減少學者本人的學術印跡,以第三方的中立態度進行引用,這也體現了本片嚴謹、中正的態度。有人認為這樣和稀泥的態度使得本片食之無味,但是還是要回到最初的問題,這是一部通史,目的是做史學科普,而不是學術報告。而且學術研究和奧斯卡不同,不是這兩年出了什麼新片我們就立馬選最好的,學術觀點需要經歷一二十年的爭論、沉澱之後才能夠真正穩定下來,即使是陳寅恪先生經典的關隴集團說,直到今天還有人對其性質、瓦解時間進行商榷,可見歷史本來就不是一個可以非常前沿的學問,就通史而言,更應該選取那些已經穩定下來、更加中正、可以被接受的觀點,因而我覺得使用八九十年代的學術觀點並無不妥之處,需謹記的是,這是通史而非專著。當然本片也有一些讓人覺得略顯遺憾的地方,一個就是在某些部分過於簡略了,這里要舉得就是中晚唐的例子,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其實是唐宋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體制轉型對於宋代的政治體制影響極其深遠,尤其伴隨著藩鎮割據的大背景,更使得這個時期意義重大,然而這部紀錄片之中將牛李黨爭、藩鎮割據、宦官當權幾個大問題全都放進了一集,使得很多問題沒能得到進一步的剖析,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當然這畢竟是一部通史,對於大部分觀眾而言,黑暗的中晚唐自然沒有盛唐重要。而另一個更關鍵的遺憾,其實大部分人都能看出來,特效太他媽渣了……最後說一個留給有一定基礎的觀眾的福利吧,那就是這個片子的顧問真的是找了一堆大神,就我看到的那幾集,已經出現了陳蘇鎮、羅新、劉後濱、樓勁等等一大堆各自領域的大神級別人物,可見這個片子用力之深啊(當然這幾個大神也都不會講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的,都是以科普為主,所以看這幫大牛忽悠老百姓還挺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