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現代軍事發展時間表
中國在1965年掌握核技術,成為世界第三有核武器的國家,1970年,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能獨立自主的製造人造衛星的國家,20世紀末,中國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在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下,中國的軍事實力不斷提升,在2000年到2015年,中國有世界領先的坦克,戰艦,各種反艦導彈,魚雷,新型導彈,神舟號一代一代的發射,天宮一號等新型航天裝備。2015年中國的所有武器裝備已經達到或趕上發達國家,某些軍事武器世界第一! 4399
⑵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研製新型火箭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新型火箭。1970年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中國的錢學森、德國的馮·布勞恩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⑶ 有誰能給我概述一下我國自建國以來的武器裝備發展歷程嗎
步槍作為輕武器骨幹,其裝備的廣泛性、重要性為世界各國所重視。步槍在我國尤為重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依靠的是小米加步槍,但步槍卻是基本上是靠繳獲而來的,「三八大蓋」,「美式卡賓」乃至舊中國的「二四」式和漢陽造,而我軍只能少量的生產一些步槍和子彈,這段時期的裝備很繁雜,差不多裝備有十多個國家生產的步槍。
解放後,部隊實現制式化,因此國家投入了很大力量,支持發展兵器工業,改造和新建了兵工廠,建立了兵器工業基礎設施;設置兵器專業高等院校,培養專業人才;設置了研究機構,開展專題研究。經過長期的努力,使我國步槍得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至今,我國已經有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5.8MM槍族,表明我國步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53式7.62毫米步騎槍
1950年,美國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剛從解放戰爭的疆場上停下來,還來不及休整、更新裝備,立刻承擔起抗美援朝的重任。為了支援朝鮮戰爭,給前方部隊提供有效的戰鬥武器,我國開始仿製蘇聯1944年式7.62毫米步馬槍。仿製定型後命名為1953年式7.62毫米步騎槍(簡稱53式7.62步騎槍)。該槍結構比較簡單,便於大量生產。因是非自動武器,.作戰不便,火力不足,也顯笨重,此後必然為現代自動步槍所替代。
56式半自動步槍
56式半自動步槍是我國按照前蘇聯7.62毫米CKC半自動卡賓槍仿製而成的,1956年定型生產,裝備部隊使用達30年之久。
1956年前後我國引進了前蘇聯的全套技術資料,對我國槍械生產線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我軍具備了7.62毫米班用武器槍族:56式沖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班用機槍。班、排裝備有了很大加強,實現了班用武器彈葯通用化。
該槍族雖威力大,但系仿製品,並不完全符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如,槍刺短且剛性差,木托強度也不夠好,材料利用率低,採用含貴重金屬鎳、鉻材料較多等,槍械壽命6000發。現在它已退役,「告老還鄉」了。
56式半自動步槍自動方式採用導氣式,閉鎖方式為槍機偏移式,實施單發射擊,用10發固定彈倉供彈,發射7.62毫米56式槍彈。
全槍重3.75千克,全槍長1025毫米,槍管長520毫米,4條右旋膛線,彈頭初速735米/秒,戰斗射速35~40發/分,有效射程400米,表尺射程1000米,最大射程1500米。
反映我軍70年代以前裝備情況的一張照片,當時在一個步兵班中,只有班長和副班長裝備56式沖鋒槍,其他戰士裝備的步槍一般為56式半自動步槍
56式沖鋒槍
56式沖鋒槍,正式名稱為1956年式沖鋒槍,近年來也開始改稱為突擊步槍,是仿製自蘇聯AK-47型7.62mm突擊步槍。 1956年生產定型,研製小組的組長為趙瑞之工程師,由於當時我國的武器思想較為傳統,因此把這種發射中間威力型步槍彈的全自動武器稱之為沖鋒槍,因此定型時稱之為沖鋒槍。同一年定型的還有56式半自動步槍(仿製SKS)和56式輕機槍(仿製RPD),都是完全不同的武器。仿製56式武器是在全面引進的基礎上進行的,在50年代中期從蘇聯引進產品圖、設計計算、尺寸鏈計算、試驗檢查規范等全套資料,以及工藝規程、工裝資料等工藝技術文件,甚至還有部分硬體,如成槍、部件以及關鍵工裝、刀具、量具等。
56式沖鋒槍與AK-47的性能基本一致,外形上稍有不同,例如AK-47的準星為半包式兩側護翼,而56式沖鋒槍則為全包式的護環,護環頂端有開孔,56式沖鋒槍最特別的是採用了折疊式的三棱刺刀,充分發揚我軍「刺刀見紅」精神。56式沖鋒槍的槍托為木製固定槍托,56式沖鋒槍系列的戰斗射速為:點射每分鍾90~100發,單發射擊每分鍾40發。配用1956年式7.62mm普通彈(通常稱為56式步槍彈),在100米距離上能擊穿6mm厚的鋼板、150mm厚的磚牆、300mm厚的土層或400mm厚的木板。在使用上,對單個目標在300米內實施點射,在400米內實施單發射擊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對500米內的飛機、傘兵進行射擊,可以殺傷800米內的集團目標,彈頭飛到1.5公里處仍有殺傷力。56式沖鋒槍和AK-47一樣性能可靠,.作簡便,易於訓練和維修,但缺點也和AK-47一樣,射擊時產生強烈震動,難以.槍,射擊精度差,重量偏大。此槍上刺刀全長1100毫米,不上刺刀長874毫米,槍管長415毫米,全槍重4.52千克,空槍重4.03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發射中國56式7.62毫米普通彈、曳光彈、曳光燃燒彈和穿甲燃燒彈(簡稱7.62毫米槍彈),彈頭初速710米/秒,理論射速600發/分。
56-1式沖鋒槍
在1963年又推出了仿製AKS的56-1式折疊槍托沖鋒槍,槍托向下折疊。56-1式沖鋒槍是56式沖鋒槍的改進型,1963年完成設計定型,隨後裝備我軍。外國報刊雜志稱其為56-1式突擊步槍(Type 56-1 assault rifle),按我國習慣稱為沖鋒槍(56式沖鋒槍、56-2式沖鋒槍也一樣)。此槍在56式沖鋒槍上的主要改進是採用折疊式槍托,使槍更加緊湊,便於攜帶,它和56式沖鋒槍一樣,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機構動作可靠性很高,也是深受我軍指戰員喜愛的一種沖鋒槍,現仍為我軍的制式裝備。
此槍不能上刺刀,其他結構性能與56式沖鋒槍相同。
該槍全長874毫米/645毫米(托伸/托折),槍管長415毫米,全槍重4.3千克,空槍重3.85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使用的槍彈與中國7.62毫米56式沖鋒槍相同。
56-2式沖鋒槍
1980年,56-2式沖鋒槍定型, 56-2式沖鋒槍是56-1式沖鋒槍的改進型.主要改進是槍托卡榫採用了楔鐵式卡榫,可自動補償使用時的磨損間隙,能保證槍托始終是牢固配合的,有利於確保射彈的散布密集度;槍托的形狀也不同;還可安裝一把刺刀。
它和56-1式沖鋒槍一樣,在各種環境下的機構動作可靠性都很高,也是深受我軍指戰員喜愛的一種沖鋒槍,現仍為我軍的制式裝備。
此槍上刺刀全長1100毫米,不上刺刀長874毫米,托折長654毫米,槍管長415毫米,全槍重4.4千克,空槍重3.9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使用的與中國7.62毫米56式沖鋒槍相同槍彈。
50式7.62mm沖鋒槍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軍槍械繫列除部分從蘇聯進口外,還開始自行仿製。1950年,仿照蘇聯PPSH-41"波波沙"式7.62MM沖鋒槍,生產出新中國第一種國產沖鋒槍。後經毛澤東批准命名為1950年式7.62毫米沖鋒槍,當年生產3.6萬支裝備部隊
? 該槍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槍管材料改為50A鋼,內膛鍍鉻,全槍多採用焊接、鉚接等一次成型工藝,配有35發彈匣或71發彈鼓,具有結構簡單、火力較猛、生產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等特點。
54式沖鋒槍
1954年,我國又成功仿製了蘇聯PPS-43式沖鋒槍定型為54式。1956年停止生產。它是前蘇聯PPS-43式沖鋒槍的仿製型,該槍在機匣上刻有「626」標記。此槍與PPS-43式沖鋒槍的區別是將握把中心的「C」字標記改成「K」字標記。其結構性能與PPS-43式沖鋒槍一樣。該槍採用折疊式金屬槍托,射擊方式為連發。
63式自動步槍
63式自動步槍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支步槍,武器研製歷時3年,於1963年設計定型,命名為63式7.62毫米自動步槍。63式自動步槍體現了下達的戰術技術指導思想,從性能、結構、戰術用途上實現了「步沖合一」。
全槍結構體現了以步槍為主的要求,採用全長木質槍托,不要小握把,槍管前上方為上護木,帶可折伸式棱形槍刺。外形與56式半自動步槍相似。借鑒了56式沖鋒槍結構。自動方式為導氣式,閉鎖方式與56式沖鋒槍相同。與機匣部件的聯接則採用56式半自動步槍的結構方式。彈匣基本上是沖鋒槍彈匣,裝彈改為20發,並考慮設有空倉掛機,彈匣作了相關變化。
63式自動步槍把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沖鋒槍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取長補短,實現了以步槍性能為主兼有沖鋒槍性能的要求,達到了提高射擊精度,保證可靠性,增強火力、減輕質量的目標。而且結構簡單、易於.作訓練,適合我軍已經非常熟悉的勤務要領。大部分構件相似或相同於56式武器,易於生產。
63式自動步槍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支步槍,深受56式武器的影響,它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為我國步槍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在我國步槍發展的歷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以美、蘇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相繼撤換了M14、CKC、FN等半自動步槍,取而代之的是以突擊步槍為主的小口徑班用槍族,小口徑化、槍族化成為步槍發展的新潮流。63式自動步槍起步設計時,當時戰術思想特別鍾情於傳統步槍,一再強調要突出步槍性能,著重在中、遠距離上命中率高,接近距離上要敢於刺刀見紅,再適當加強火力就夠了。所以下達的戰術要求是以步槍性能為主兼有沖鋒槍性能。因而設計定型的63式自動步槍除了可以連發射擊,配裝20發槍彈的彈匣以外,幾乎與半自動步槍完全一樣。經過20多年後到70年代末期,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戰術思想也發生了變化,認為陣地攻防戰的機會不多了,而戰爭的突然性、近戰性、猛烈性、隱蔽性增強了。所以對步兵單人武器的要求是火力猛、命中率高、機動性好、動作可靠。這時,強烈呼喚的是突擊步槍。由於63式自動步槍從一開始就有違於步槍發展的總趨勢,後來被撤裝的命運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63式結合了m14和G3的優點,擁有56半自動的精度和56式沖鋒槍的火力持續性。
100米上的精度為
單發 R50 5cm
R100 12cm
70%的射彈密集於20cm x 20cm
64式7.62毫米微聲沖鋒槍
64式7.62毫米微聲沖鋒槍是我國設計製造的第一種微聲沖鋒槍,1964年設計定型。
??該槍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式,慣性閉鎖,可以單、連發射擊;該槍有良好的三微性能,距槍口1.2米處聲強值不大於84分貝;夜間射擊時,距槍口50米處看不到光;白天射擊時,不會因煙霧暴露目標。
79式7.62毫米沖鋒槍
79式7.62毫米輕型沖鋒槍是我國設計製造的第一種輕型沖鋒槍,1979年設計定型,1983年生產定型。
79式7.62毫米輕型沖鋒槍是我軍80年代偵察兵、現今武警部隊,公安幹警的單兵自動化武器,它設計定型已20多年,到目前已生產了近30萬支,廣泛裝備部隊,武警,公安.該槍主要以單發和點射火力殺傷200米以內敵有生目標,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精度好、近距離火力強、攜帶使用方便的特點。該槍的自動方式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採用槍機回轉式剛性閉鎖機構,回轉式擊錘和由快慢機控制單、連發的擊發發射機構;還設有到位保險。79輕沖採用活塞短行程導氣式自動方式,射速高達1000發/分以上,該槍發射時後坐速度11.5米/秒,後坐力較小,便於射擊,槍身短、*作靈活、反應快,較好地為特種作戰提供便利,從而彌補了手槍及步槍存在的不足。
特別是在山地、叢林、短兵相接、城市巷戰及解救人質的戰斗中,79輕沖的戰術地位就更加明顯。彈葯:79輕型沖鋒槍使用51式7.62毫米手槍彈,79輕沖在槍托折疊與展開的情況下均可實施單、連發射擊,具有良好的射擊精度,從攜行和機動能力來講,79輕沖便於乘車或狹窄地形上使用,為武警部隊,公安幹警,特警遂行戰斗任務提供了便利條件。彈匣容量20發,槍重1.9公斤,槍長(槍托折疊)470毫米。主要裝備武警和公安部隊。
81式7.62毫米自動步槍
81式自動步槍是70年代初設計的,1981設計定型,它包括81式7.62毫米步槍(木托)、81-1式7.62毫米步槍(折疊槍托)、81式7.62毫米輕機槍。這3種武器的主要結構相同,約有65種零部件可以互換通用。該槍族的出現,使中國的武器基本適應了當今世界一槍多用、槍族系列化、彈葯通用化的發展趨勢,極大地方便了部隊的訓練、使用和維修,既加強了戰斗分隊的戰鬥力,也為槍械互換、增強火力提供了條件。
81式槍族射擊精度好,動作可靠,質量輕,槍身短,結構簡單緊湊,.槍、攜行方便,機動性好,火力猛,壽命長,一槍多用,以及彈鼓、彈匣等多數零部件都可以在槍族各槍之間互換通用,全槍外形美觀大方。從1983年起全軍裝備,全面替代了56式武器,是我軍目前的正式裝備。該槍自動方式採用導氣式,槍機回轉式閉鎖,可實施單、連發射擊,用30發彈匣供彈,彈頭初速720米/秒,固定的槍榴彈發射具能用空包彈發射60毫米反坦克槍榴彈,也可用實彈發射40毫米槍榴彈系列。
81槍族的成功,標志著我國輕武器界在論證、設計、研製、生產方面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然而,事物總有兩面性。81式槍族也暴露出缺少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的創新及應用,甚至外形與56式沖鋒槍也很相象。這是81式槍族的嚴重不足。不過81槍族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特別是開式彈鼓的創新發明,為步槍新的研製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裝WJ97—3型瞄準具的81突擊步槍
87式5.8MM槍族
87式5.8MM槍族包括5.8MM步槍和5.8MM機槍。87式5.8MM槍族結構與81式7.62MM槍族基本相同,只是為適應發射5.8MM槍彈改變了某些結構設計和尺寸。
5.8MM步槍在設計定型後為了某種需要專門集中進行了一次外觀改型設計,其主要變化是槍托為「L」型,撐桿用鋁合金管,外麵包塑料,形狀特別,也很好用。上、下護蓋,握把,握把座都採用塑料件,彈匣為整體塑料結構,全槍為黑灰色,整槍外觀變化很大,獨具特色、美觀大方。機槍則沒有任何變化,與81式機槍相似。5.8彈鼓與81式彈鼓相比體積小,剛度、可靠性好。
87式5.8MM槍族是配合我國實現小口徑化研究的產品,極具探索性和攻關性。屬於過渡性產品,只在1989年小批量生產,以後不再生產。
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
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是我國新一代的制式自動步槍,1995年設計定型,現已開始陸續裝備部隊。
該槍採用無托式結構;自動方式為導氣式,機頭回轉閉鎖,可單、連發射擊,供彈具有30發塑料彈匣和75發快裝彈鼓兩種,機械瞄準裝置照門為覘孔式。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裝置。
該自動步槍能發射40毫米槍榴彈系列;並可加掛能快速拆卸的35毫米榴彈發射器;還配有3倍的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微光瞄準鏡可在夜間弱光條件下對200米以內生動目標精確瞄準。該槍配的多功能刺刀可快速裝卸。
95式5.8毫米槍族包括:自動步槍、班用機槍及4個配屬產品——白光瞄準鏡、微光瞄準鏡、多功能刺刀及下掛榴彈發射器。另外還有短步槍及折疊式槍托的步槍。以自動步槍為新槍族的主體槍,其他各種槍與步槍基本結構相同,而自動機、供彈具等大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換或通用。
95式5.8毫米槍族結構優化設計,布局合理,採用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使綜合性能得到明顯提高,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先進水平,顯示我國步槍的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性能特點如下:
(1)為充分發揮5.8毫米槍彈的威力,槍管有足夠長度。它採用了無托結構,縮短了全槍長度(步槍746毫米,機槍840毫米)。供彈具可通用,容彈量大,可連發射擊,具有猛烈的持續火力。
(2)全槍短、質量輕(步槍3.25千克,機槍3.95千克),機動性好,優於國外同類武器。
(3)5.8毫米槍彈後坐力小,全槍動力特性平穩,整體布局合理,射擊時持槍、瞄準舒適,震動很小,單、點精度均達到很高水平。
(4)機構動作可靠,能適應各種氣候、環境條件下作戰,全槍壽命長,優於國外同類武器。
(5)槍族內各槍基本結構相同,大部分零部件通用,自動機、供彈具等活動部件可互換,勤務使用、維修極為方便。
(6)有機械瞄準、簡易夜間瞄準裝置,還配有白光瞄準鏡、微光瞄準鏡,能適應全天候作戰。
(7)一槍多能、一族多槍。該族步槍下掛35毫米榴彈發射器,亦可從槍口用槍彈發射槍榴彈,擴大了點面殺傷能力。有多功能刺刀及刀鞘,攜帶方便,具有刺殺、砍、剪、鋸、削的功能,還可當匕首使用,擴大了步槍的戰術作用。新槍族除步槍、機槍外,還有短步槍(全槍長560毫米,全槍重2.8千克)、折疊槍托步槍,實現了一族多槍,可滿足各兵種人員的需要。
(8)廣泛採用工程塑料、硬鋁合金等新材料,對於改善全槍外貌,提高防腐能力,減輕全槍質量,簡化生產工藝都有很大好處。
(9)針對構件不同,材料採用黑色磷化、陽極氧化、全色噴塑等先進工藝以提高防腐防脫色能力,徹底解決了原56式武器抗腐蝕能力差的難題。
(10)在製造工藝上進行了改革創新,採用了精鍛槍管,熱模鍛鋁機匣,以及塑料件注塑成型等新工藝,較多地利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加工關鍵零件,保證加工精度要求,實現總裝零部件完全互換。
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技術參數:
口徑:5.8毫米
全長:746毫米
全重:3.25千克
初速:930米/秒
理論射速:650發/分
戰斗射速:40發/分(單發)
100發/分(連發)
直射距離:370米
有效射程:400米
彈匣容量:30發
QBZ95B式5.8毫米短自動步槍
QBZ95B式5.8毫米短自動步槍是特種兵、基層指揮員和勤務人員的自衛戰鬥武器,其主要任務是殺傷300米內暴露的有個人防護的生動目標。該槍採用無托結構,全槍長度短,質量輕;全槍長78.7%的零部件可與QBZ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互換使用,通用程度高。QBZ95B式5.8毫米短自動步槍的多功能膛口裝置構思巧妙,結構簡單,參數設計合理,很好地解決了槍口焰、雜訊及射擊精度等問題。該槍有光學瞄準鏡結合座,可配裝白光、微光瞄準鏡,並設有簡易夜瞄裝置,能在昏暗環境或夜間對可見目標射擊。
79式狙擊步槍
79式狙擊步槍是前蘇聯德拉貢諾夫半自動狙擊步槍仿製品,1979年正式定型,1981年投入批量生產。
該槍是邊防哨所和步兵狙擊手使用的單兵武器,主要殺傷中、遠距離上的單個重要目標,射擊精度好,有效射程遠,重量輕,機構動作可靠。
配有4倍放大率的光學瞄準鏡,減小了瞄準誤差,提高了射擊命中率。本槍採用導氣式復進,閉鎖方式為槍機回轉式剛性閉鎖,擊發機構為擊錘回轉式,只能行單發射擊,具有射擊精度良好,有效射程遠,重量輕,機構動作可靠等特點。 本槍除配有弧形表尺與圓柱形準星的機械式瞄準系統外,還配有光學瞄準鏡,從而減少射擊時的誤差,提高第一發命中率。半自動射擊提高了戰斗射速,便於抓住機會,命中目標。裝有可卸式的多功能刺刀,不但可用於白刃戰,還可作為剪刀和鋸使用,能剪鐵絲網和鋸鋼條等,是士兵野外生存的輔助工具。
該槍實施半自動射擊,戰斗射速較高。它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回轉式閉鎖,10發彈匣供彈,發射7.62毫米53式槍彈,
85式7.62毫米狙擊步槍
該槍是在79式狙擊步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從外形上看,兩者好似雙胞胎。
85式狙擊步槍的結構同79式,瞄準具、彈葯、刺刀等也與79式相同,但85式狙擊步槍的精度要優於79式和前蘇聯的德拉戈諾夫狙擊步槍。(在600米的距離上對人胸目標的殺傷概率高達80%以上,在步兵作戰通常小於400米,絕大多數在200米以內的距離上對人胸目標的殺傷概率可達95%以上。)
85式狙擊步槍使用53式普通鋼心彈,在100米距離上可射穿6毫米厚的鋼板;15厘米厚的磚牆;45厘米厚的土層;50厘米厚的木板。
85式狙擊步槍成為特警隊的精確射擊武器
KBU88式5.8mm狙擊步槍
該槍大量採用工程塑料、硬鋁合金等材料製造,同時還提高了槍身的防腐能力、減輕全槍重量、簡化了生產工藝,具有整體結構緊湊、布局合理、持槍鄶適、使用方便等優點。
該槍獨特的優點,使它具有其它槍無法比擬的可靠的戰斗性能。該槍加裝了用於支撐槍身的腳架,狙擊手可根據地形選擇打開或者折疊腳架,便於戰斗行動。正如專家評價的那樣,該槍具有便於隱蔽、發現目標快、射擊指向快、消滅目標准等諸多特點。
瞄準裝置的優劣,不僅影響武器的射擊精度,也間接關繫到戰場生存能力、人機效能的發揮,對狙擊武器來說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當代輕武器的瞄準裝置正向觀、測、瞄一體化方向發展,KUB88式5.8毫米狙擊步槍當然不會落後。
該槍除了安裝了當今世界通用的孔式瞄準具外,還配備多普勒變倍望遠系統,實現放大變倍。一般講,由於狙擊手執行任務地點的光線不定,所以客觀上要求配備一具體積小且重量輕、光強度夠的瞄準鏡,而瞄準鏡內的光照度與透鏡的直徑和放大倍率有關。當瞄準鏡的直徑、目標距離一定時,放大倍率越大鏡內的光照度就越弱,並且還大大縮小視場,使射手無法觀察到目標周圍的環境,而這種觀察又是射手必不可少的。固定的放大倍率不能使各種距離上的目標都達到鏡內光強度適合的要求,KUB88式5.8毫米狙擊步槍瞄準鏡可以通過距離遠近、光線明暗程度對800米以內的單個目標進行快速調節,實施晝夜精確瞄準。
KUB88式5.8毫米狙擊步槍瞄準鏡的使用非常方便,在瞄準鏡內垂直方向上的7個「^」形立標即為瞄準分劃,「^」的頂點為瞄準點。100米、200米合用一個瞄準點,300-800米射距每一百米有一個單獨的瞄準點。瞄準分劃右側的數據為射距。瞄準時根據光線強弱及射距遠近,調節變倍手輪,用相應射距段上的「^」頂點,對目標即可射擊。瞄準鏡的矯正更加方便、快捷,射手只需打開方向轉動護蓋,就能准確地進行矯正,十分簡單。
JQ12.7毫米反器材步槍
中國新型大口徑JQ12.7毫米反器材步槍,採用可更換的標准槍機彈膛設計,可適用兩種槍彈。全世界12.7彈主要有兩類,俄制彈和美製勃郎寧彈,中國槍在設計時就考慮到它應配置不同槍機,可適應這兩種彈。該槍今後可能裝備高速脫殼彈。
中國新型JQ型12.7毫米反器材步槍有效射程1200米,重實戰,採用手動旋轉槍機,手動強於半自動. 因為美軍實戰證明,無論什麼情況下, 12.7毫米反器材步槍,每擊發一次後,都必需花時間去重新尋找目標,因此半自動上膛,增加了槍重,對射手提高射速,沒什麼幫助。 減少槍支重量,對於身材不高大的東方人遠比半自動上膛重要,中國顯然主張極力減少槍支重量,不去追求增加毫無用途的半自動上膛。
該槍重量輕, 在帶瞄準鏡和5發彈匣的情況下才12公斤不到,[美軍現裝備半自動上膛的巴雷特M82,在空槍時重達12.9公斤,實戰證明半自動上膛重量過大,不適合單兵攜帶,中國槍採用無托設計,將彈匣置於扳機後,這有利於減少全槍長度,[美M82長一米44,笨拙不堪]。
大口徑阻擊步槍,最關鍵的是制退裝置,中國槍採用大型的雙室制退器,制退效率非常高,槍口採用雙室制退消焰設計,更適應戰場需求,但揚塵帶來的致命缺點,要在射擊陣地地面鋪上氈子或選擇濕地射擊,在中國JQ槍的槍托上安裝有大型的有孔橡膠托墊,主要用於降低後坐力對射手的影響,這種托墊最簡單實用的緩沖裝置,擊發時槍支的後坐力會將射手肩膀和槍托之間的膠墊擠壓,多孔的膠墊會產生很大的形變,有利於吸收後坐能量,該槍除了槍機匣就是槍管,各國評價是沒有一個多餘零件的槍,中國軍隊特種兵有可能甚至已裝備此槍。
⑷ 中國武器發展史
1896年,湖北總督張之洞創建的漢陽兵工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支步槍「漢陽造」。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小說里看到的紅軍手裡的「老套筒」。1929年,東北王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亦能生產、仿製步槍、輕重機槍。沈陽兵工廠是當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兵工廠。1935年,國民政府在德國的幫助下,仿製了一款德國毛瑟步槍,後來命名為「正中步槍」。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仿製蘇式武器如:54、56式步槍、沖鋒槍,喀秋莎火箭炮,薩姆式防空導彈。在蘇聯的幫助下,空軍仿製了米格15噴氣戰斗機,我們空軍現在天上飛的殲7也是仿製蘇米格21的產品。海軍除了蘇聯援助我們的四艘驅逐艦(舊艦),在北海艦隊號稱「四大金剛」外,主要是仿製一些蘇式的魚雷快艇、獵潛艇類。我們當時生產的魚雷快艇大都是木殼的。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力提升,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中國的軍工產業迎來了脫胎換骨爆發式的發展。逐步擺脫了仿製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先後研製列裝了空軍;殲8、殲10、飛豹戰斗轟炸機,四代機殲20的橫空出世代表中國空軍的研製水平已進人世界最先進的行列。海軍:我們的核潛艇093、094,我們的不依賴空氣的lp常規動力潛艇完全有能力在美國的太平洋東西兩岸游弋。驅逐艦、護衛艦,特別是170、171驅逐艦的列裝,使我們的海軍有了真正意義的防空能力。陸軍:我們的遠程火箭炮完全有能力覆蓋整個台灣島,是那些台獨分子的夢魘。99A坦克,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坦克較量而絲毫不落下風。而我們的反坦克利器「末敏彈」的研製成功又是這些鋼鐵怪獸變成了「死老鼠」。我們的二炮是一支世界上任何敵人都不敢小覷的強大力量,它是我們祖國的鎮宅寶劍,有了它,我們就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總之,中國的武器裝備在經過了幾代人的艱難的探索、厚積薄發,迎來了美好的春天。向那些科學家、祖國的功臣、民族的脊樑致敬!!。
⑸ 中國導彈發展史
1、東風-1為近程地對地戰略導彈,是中國根據蘇聯P-2導彈仿製的近程地對地戰略導彈。1958年4月開始仿製,1960年11月5日試射成功。導彈全長17.68米,彈徑1.65米,起飛重量20.4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攜帶1300公斤的高爆彈頭,該導彈沒有實戰部署過。
⑹ 中國軍事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立足點是在國土實施積極防禦,或者說在大陸本土實行人民戰爭。這就決定了我軍陸戰型的機械化半機械化軍隊的結構模式。隨著新軍事變革的推進,我軍的結構性矛盾變得十分突出。信息化戰爭形態對我軍力量結構提出了3個方面的要求:一是信息火力配套。未來戰場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主要是以機械化武器裝備提供的火力和一定的信息戰力量相結合的綜合力量進行作戰活動,但最終將經歷火力信息戰—信息火力戰—信息戰的演變過程。二是多維力量一體。信息化戰爭的力量結構將是空、地、海、天、電多維力量聯合的作戰體系,各力量元素在不同的戰爭階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信息網路戰力量與航天力量等新型力量元素的地位正在崛起。三是戰略機動力強。分兵把口部署兵力的機械化戰爭模式在戰場透明、打擊精確的非接觸、非線式作戰環境下已嚴重滯後,將逐漸被以信息網路為支撐的機動式力量部署所取代。戰略投送特別是空中投送力量直接影響和制約整體戰略力量的效能。
軍事高技術加速發展使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面臨嚴峻挑戰。高新技術的加速發展和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發生了質的飛躍,在戰爭舞台上展示出新的面貌。一是武器系統的一體化能力顯著增強。覆蓋空、地、海、天、電的C4
ISR系統將信息化作戰平台與精確打擊的智能化火力緊密結合起來,使武器裝備系統實現了信息火力一體,達成作戰效能的倍增。二是攻防能力呈現配套和兼備的發展趨勢。由開始注重發展導彈等進攻型武器,轉變為強調發展攻防兼備的武器裝備體系。特別是美國、俄羅斯和以色列等國在進攻性武器裝備發展到較高水平的情況下,都開始積極研發反導防禦系統。各國發展的很多單一武器也體現出攻防兼備的趨勢。三是機動裝備的地位和性能大幅提升。規模投送和遠程投送的機動裝備地位崛起,載運能力、航程和速度大大提高。核潛艇能夠繞地球數周航行。飛機飛行的速度達到3倍音速,戰斗機的航程超過5000公里,戰略轟炸機超過1.6萬公里,如果有空中加油機等裝備可以跨洲際甚至全球投送。四是大量新型武器研製成功或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武器裝備發展進入航天、信息等新的領域。武器裝備發展的迅猛勢頭使我軍武器裝備更新的形勢非常嚴峻。
⑺ 中國開始發展導彈核武器是什麼時候
導彈和核武器一樣是同步開始開發的,二戰結束口就有動向,但是真正動手還是52年前後了,估計是52有計劃,53開始動手,當時清華的一批頂尖的原子物理和流體力學學者被召集起來進行秘密的推研,工作地點是清華學堂--現在的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和注冊中心--理論驗證成功後去了羅布泊等地,隱姓埋名了幾十年啊!這些老前輩太可敬了,最後20多人被授予了少將到中將的軍銜,在清華90年大慶的時候才披露了具體的姓名.可惜當時很多人都已經死於核輻射引起的病症...
⑻ 新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歷程!拜託各位大神
共分四個階段! 一:武器裝備從以步槍為主的輕武器向以坦克、大炮、飛機為主的重武器轉變,實現了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步兵到諸軍兵種的飛躍,海、空軍武器裝備初具規模! 二:武器裝備從摩托化向機械化的轉變,諸軍兵種武器裝備尤其是空軍、海軍、二炮部隊的武器裝突飛猛進,基本實現了由進口化、引進化、仿製化到國產化、自製化、改進化! 三:武器裝備研製開始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挖掘自身國防科技潛力,實現了由機械化向電子化、信息化、通用化、自動化方向轉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武器裝備現代化! 四:以科技強軍戰略思想為指導,依靠自身科技、借鑒國外技術研製高技術武器裝備「殺手鐧」,集陸海空三軍和二炮高精尖新武器於一體的配套武器裝備系統,使現有武器裝備成為維持和平的堅強盾牌—陸地猛虎、大海膠龍、監天之鷹、長空利箭!
求採納
⑼ 中國槍械發展歷程
你說的是發展,那就是自己生產的嘍!
新中國解放軍槍支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1,繳獲仿製 2,仿蘇裝備 3,自主裝備
一,繳獲裝備主要是1927到1949,這當中有包括長征,抗日,解放三場戰爭。這期間主要仿製的槍有:大名鼎鼎的馬牌擼子,m1911,春田,湯姆遜m1928,mp18,三八大蓋,斯登,捷克/布倫式機槍等等。這期間魚龍混雜,我相信你也從抗日劇等看到過。
二,這里是重點!!!!!!!!!!!!!
毛熊和兔子既然同是布爾什維克家的,就得互(wu)幫(si)互(feng)助(xian),50年代開始,蘇維埃對兔子進行了十多年的援(qiao)助(zha),讓兔子的軍事水平提高了不知多少。(這里,很多人又想說56式槍族和壯哉我大59的耿了。)
第一次援助: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是什麼。。。。。。。。
51式手槍!(以下為水貨)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由於國民黨在潰逃前的大破壞,共和國連一個像樣的兵工廠都沒有,手槍的自研能力為零,我軍官兵使用的手槍主要是戰爭年代從敵人手中繳獲而來,還有少量的則是用土辦法仿製而成。且手槍的口徑繁雜、樣式各異、工藝粗糙、性能落後、質量難以保證。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手槍的型號多達幾十種,產自於二十多個國家:可稱得上「萬國牌」。
1951年,我國即對蘇聯TT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進行了測繪,利用從蘇聯引進的機床和設備,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首先仿製成功1951年式7.62毫米手槍。由於51式手槍的研製無論從人員技術上,還是從機器設備和製造工藝上,都是以蘇方為主進行的,因而51式手槍實質上只是對蘇式TT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的簡單模仿,算不上國產第一種手槍。
2:第二種 50/51沖,可能大家比較陌生,但是pps呢?沒錯,這就是天朝波波沙。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是最有效的沖鋒武器
3;第三種 53步
53式步騎槍
這傢伙是抗美援朝的步槍主力,跟上面一樣是山寨貨,原版是莫辛納甘
⑽ 中國武器發展史是怎樣的
從49年開始的收繳槍械開始到目前的信息化武器體系發展。
中國武器發展史並不是一帆風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