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漁業的中國漁業
中國漁業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期和近年來的調整整頓,步入了一個持續、穩定、健康的階段、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產業素質明顯提高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素質明顯提高.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中國對漁業經濟體制和價格體制進行了改革,極大地調動了漁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使我國漁業走上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水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自1990年起連續十幾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漁業的發展不僅滿足了人們的水產品需求,擴大了水產品出口,而且為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了漁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年來,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漁業經濟增長方式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增長,轉向更加註重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減緩海洋捕撈產量高速增長對資源造成的壓力,對海洋漁業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自1999年開始,首次提出海洋捕撈產量「零增長」的目標,後又進一步提出「負增長」的目標對海洋捕撈強度實行了嚴格的控制制度。自2002年起,為減緩新的海洋制度實施對我國海洋漁業造成的影響,國家實施了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程,連續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資對漁民報廢漁船實施補貼,引導漁民壓減漁船,退出海洋捕撈業。近年來我國水產品產量增長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其中養殖產量增長幅度較大。而捕撈產量已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2002年水產品總產量達4565萬噸,較上年增長4%,其中海洋捕撈產量1433萬噸,比上年下降22%。
由於國家加大了漁港和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並在產業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國漁業整體素質和現代化水平有一定提高;同時由於堅持了以市場為導向,及時對產品結構和生產方式進行調整,狠抓產品質量,使漁業效益明顯提高,漁業產值和漁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水產養殖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水產養殖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而且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業已從過去追求養殖面積擴大和養殖產量增加,轉向更加註重品種結構調整和產品質量提高。新的養殖技術和新的養殖品種不斷推出,養殖領域進一步拓展,名特優水產品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工廠化養殖、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迅速發展,深水網箱養殖發展勢頭迅猛,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逐步提高。2002年水產養殖面積達6815千公頃,養殖產量達2907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和平解決%,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64%,其中名特優產水產品的養殖面積和養殖產量明顯增加。
遠洋漁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
水產品貿易持續增長,遠洋漁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漁業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漁業發展格局。隨著國家減船轉產計劃和發展遠洋漁業的優惠政策的實施,遠洋漁業特別是大洋性公海漁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入漁船數和企業效益不斷提高,管理更加規范、目前,我國共有1800多艘遠洋漁船作業於世界三大洋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管轄海域、同時我國水產品國際貿易近年來也得到迅速的發展,優勢水產品的出口市場已基本形成,除日本、韓國、香港等傳統出口市場外,對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也有較大的增長;形成以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主的國際市場格局、2002年我國水產品對外貿易總量4576萬噸。貿易額的6億美元其中出口208.5萬噸,出口額46.9億美元,水產品已成為各地農產品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特別是在養殖水產品出口方面;鰻鱺、對蝦、貝類、羅非魚、大黃魚、河蟹六大類名優水產品在國際市場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在產業發展的同時中國政府更加重視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實行了嚴格的禁漁期和禁漁期制度,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對捕撈漁船進行大規模壓減,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自1995年起,中國政府在東黃海全面實行伏季休漁制度,自1999年起將休漁范圍擴大到南海、目前,中國沿海已全面實行了2-3個月的伏季休漁制度;休漁的漁船達11萬多艘,涉及漁民100多萬名、該制度實行已經9年,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對漁業資源的養殖養護產生了重要的作用。自2002年起,我國長江流域首次實行禁漁期制度;2003年將禁漁范圍進一步擴大;目前禁漁范圍包括金沙江江段以下長江幹流和主要通江湖泊,涉及漁民5萬多人、目前我國的主要湖泊也已普遍實施了禁漁期制度,有的禁漁時間已長達半年,青海湖自2001年開始實施為期十年的封湖禁漁制度。各地還加大對電、炸、魚等非法作業方式的查處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在此基礎上,各地還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對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漁業生產量分析
遠洋漁業產量:由各遠洋漁業企業和各生產單位按中國遠洋漁業項目管理辦法組織遠洋漁船(隊)在非中國管轄水域(外國專屬經濟區水域或公海)捕撈的水產品產量。中外合資、合作漁船捕撈的水產品只統計按協議應屬於中方所有的部分。
2011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5603.21萬噸,比上年增長4.28%。其中,養殖產量4023.26萬噸,同比增長5.08%;捕撈產量1579.95萬噸,同比增長2.32%。養殖產品和捕撈產品的比重為72:28。中國水產品人均佔有量41.59千克,比上年增加1.52千克、增長3.79%。
總產量中,海水產品產量2908.05萬噸,占總產量的51.90%,同比增長3.95%。其中,海洋捕撈產量為1241.94,同比增長3.19%;遠洋漁業產量114.7,同比增長2.81%;淡水產品產量2695.16萬噸,占總產量的48.10%,同比增長4.65%。
分地區來看,目前中國水產品產量在100萬噸以上的省市包括山東、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遼寧、湖北、廣西、江西、湖南、安徽、海南、河北、四川等省市。
陝西漁業
陝西省位於內陸地區,既無遼闊的海洋水域,亦無大型漁場和捕魚工具,全省漁業生產較沿海諸省落後。
1949年,全省水利建設大發展,關中平原相繼建成了許多養魚場(有國營、私營),也有利用塘、庫、水田養魚的,但規模不大,產量只能使群眾四季有鮮魚吃罷了。
江、河、湖、塘的漁業生產,在陝西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是陝南特別是漢中、安康兩地區的漢江沿岸各地,人民有著悠久的養魚、捕魚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
陝南,氣候濕潤而溫暖,江河縱橫,湖泊遍布,是魚類生息的優良地區。如漢江沿岸人民家家有漁具,人人會捕魚、釣魚、捉魚。人們以游泳、打漁為樂事,以現抓鮮魚待客為至誠。
捕魚工具:可歸納為船、網、權、鉤四大類。船分「連家船」、「打漁船」(又叫「梭子船」)、「老鴉船」等。網分「端網」、「喇叭網」、「拉網」、「粘網」等。鉤分「單鉤」、「鷹瓜鉤」、「連環鉤」等。權分「單權」、「雙權」、「鉤連權」等。
捕魚方法,有「打、撈、端、權、摸、釣」等多種。
「連家船」,一般為一丈八尺(6米)長,六尺(2米)寬,「吃水」一尺許的船。左右兩弦稱「船幫」,船頭為方(平)形,船尾為「燕尾」形,雙角向上翹,尾上置一調撥方向的槳(俗稱為「棹」)。除船底外,上層鋪木板,板下稱為「船艙」。板上蓋有「蓼葉棚」或木屋(約占船總面積的1/2)為住宿處,並在船尾部置灶為煮飯之用。全家吃、住、生產都在船上,故稱為「連家船」。這種船,在1949年以前很多,有些是祖輩幾代人靠打漁為生。建國後,政府為漁民們修建了住房,有的分了土地改為「農漁」兼顧之家了。
「打漁船」,比「連家船」小,一船隻有八九尺長,三尺多寬,上無棚,輕快靈活。一般為一二人作業,即一人站在船頭上手提「喇叭網」或執權,觀察或撒網、拋杈捕魚;一人在船尾執篙撐船。這種「打漁船」,多為青年人駕駛;有夫妻二人架的,有兄妹二人駕駛,也有青年小夥子一人駕舟並撒網的。這種「打漁船」,多為農、漁業兼顧,以農為主。農閑時,夫婦二人(或一人)手執杈肩扛網,說說笑笑,解船下河;一會兒船盪江心,一會兒游弋岸邊,或撒網,或拋杈。有的人,發現船前水花或浪濤,就能估出有多大的魚,一杈飛出,即可拉起魚來。這種「飛杈手」,在漢江上很多。
「老鴉船」,以兩條長約四尺余,寬約一尺許,深約一尺多的長方形的「木斗」,再用兩根約四尺長的木條橫連,雙「斗」相距約一尺多,形成一個四方形的「船」,稱為「老鴉船」。這種船,只能一人駕駛。捕魚者,雙腿分開,雙腳站在雙斗的內沿上,雙手持一根竹篙,可左右撥水調換船的方向,亦可作為趕水老鴉(即魚鷹)下水的工具。船外沿上,站著幾只(一般為四至五隻)魚鷹。這種專門馴養的魚鷹,嘴尖帶鉤,眼力敏銳,游水快速,善於潛水抓魚。只要發現有魚,老鴉立即潛入水中。不一會,或一隻鴉叼著一條小魚上船,或三兩只鴉抬(叼)著一條較大的魚出水,將魚丟在船中,非常有趣。在捕魚時,駕船者還不斷地吆喝「哧鑼鑼」趕鴉下水。傍晚收船或日間趕路時,駕船者肩杠「老鴉船」(像挑擔一樣,肩扛雙斗中間的橫木條),老鴉均高高地站在鬥上,頗為有趣。
「喇叭網」,又叫「撒網」,用麻線編織而成,網眼大小不一,網的覆蓋面積也不一(現在已改用尼龍絲編織),撒開形如喇叭,故稱「喇叭網」。最普遍的網,口徑約七尺,邊上掛「鐵墜子」,愈上愈小,頂端帶繩為撒網者握在手中。這種網,多為「打魚船」和「跑灘者」使用。
「跑灘」,就是指沒有固定地點的捕魚者。陝南人愛好捕魚捉蝦,許多人平日喜歡頭戴草帽,腰掛一個竹簍,手提「喇叭網」,遍走溝、塘、河灘,撒網捕魚,稱為「跑灘」。
「端網」,形如籮筐。用老刺藤盤彎作為網幫,稱「端把」,亦稱「網口」。用麻線編織的網片掛滿網幫,網片下端收扎一起稱「網底」。手抓網幫端起,如端一隻大籮。這種網,多用於水塘、溝渠、回水灘里端魚,也是一種淺水捕魚的最簡便的工具。
「拉網」,又叫「攔河網」,網片上有浮子(俗稱「漂子」),下有「墜子」,網片用一根麻繩(現時網片和繩子皆改用尼龍線合成)串聯。捕魚時,先將網繩的一端系於岸邊的樹上或木樁、石樁上,另一端由小船拖向彼岸,邊行船邊拋網片,使網形成一堵牆或形成一個包圍圈,將魚圈在網里,然後逐漸縮小包圍圈,收網撈魚。這種網,多在江河、大水庫中使用。收網時,旁人都會主動幫忙,合力拉網。「拉網號子」常隨著拉網此起彼落,極為雄壯好聽。
「簸箕網」,是山區農民在小河、小溪里捕魚的一種特製「網」。這種網,多是用竹篾編織而成(亦有用麻線編織的),形如簸箕,捕魚簡便。只要看好地形,在激流口(地形為上高下低),栽幾根木樁,用竹竿將網片架起,簸箕口向上,順流而下的魚只要進入簸箕口,就無有迴流的可能了,只能在簸箕底內轉圈。人們常在下午時架好網,次日早晨去撈魚。
夏秋之時,江中大魚喜歡夜間逆流而上,進人溝、漢、溪流中去「擺籽」(即排卵)。人們在後半夜架起網,一人看守網,加固網,以防魚跑掉,此人稱「魚判官」。一人手執「木瓜錘」(三尺多長的木棍為柄,棍頭橫裝一節圓木頭即為錘),由上游往下游趕魚(即用「木瓜錘」在水中砸),被稱為「魚小鬼」。
「釣魚」,是漢水沿岸人民的普遍愛好。農閑時,人們習慣地或為副業,或為娛樂;腰掛魚簍,手執釣竿,頭戴草帽或扯幾根柳條(帶青葉)編成柳條帽戴在頭上,去河灣、溝汊、塘、庫邊垂釣。即使農忙季節,有人為了改善生活或家中來客,也會忙裡偷閑,抽空去扯幾竿子。釣魚者中,不乏行家、高手、「魚狀元」。有的人是「不備網、不備權,一根釣竿『闖天下』」。這種人,皆掌握著一套釣魚絕技,只要下釣,必有收獲。故而,被稱為「神釣」。
這些「神釣」,對各類魚的水、草習性,食慾愛好以及啥時候需深釣、啥時候需要淺釣等都有研究。如,他們對魚的習性,總結為:「白條浪里翻(流動的水中),鯉魚卧深灘(深水),鰱魚鑽泥沙,鯽魚草叢穿(有水草的地方)」等。魚食為:「團魚愛吃血腥(如蚯蚓等),鱔魚愛把油吞(油料餌食),河鯉喜的麵食,草魚見食就吞」等等。
「摸魚」,又叫「抓魚」,是陝南人的另一種捕魚方法和習俗。「摸魚」,就是不帶任何捕魚工具,赤手空拳地下水捉魚。摸魚者,多是以娛樂、消遣為目的;捉到,可享口福,捉不到也無所謂。許多人是在工余休息時,去到江河、小溪、水溝邊遊逛、觀察,專在石縫中、草叢里摸魚。有許多人,是從小到老就喜歡摸魚,掌握著一套摸魚方法。每當夏、秋之時,你在陝南一些江邊上,會看到一些光著屁股的孩子,一會鑽進水中,一會浮在水面,手裡舉著摸到的魚,和同伴們嬉戲打鬧的場面。他們把摸到的魚,用一根細柳條串起來放在草叢里,待玩得興盡時或天晚時,才提著魚串回家。
「漢水漁歌」亦稱「漢水情歌」。無論是駕魚鷹船的小夥子、大姑娘,還是垂釣的老翁都喜歡唱。其詞語通俗上口,風趣,詼諧。有歌唱幸福生活、贊美山河、催人奮進的;也有表達友誼與愛情的。形式活潑,韻調流暢,猶如漢江水一樣清澈,明靜,迂迴,奔放。也有人稱贊它像漢水流域的姑娘,是那樣爽朗大方、優美動人。
紅彤彤的朝陽放異彩喲,金花銀花滿江開啰,清早下河撒幾網,米、面、油、鹽一齊來,打魚人兒多自在吔。喜悠悠,樂悠悠喲,每日垂釣下河溝啰;釣得鮮魚呷美酒,一覺睡到五更頭這樣的生活哪裡有!?兩岸青山對面笑,我駕小舟一支篙;洗衣妹若願配一支,雙雙下河把魚撈,百年永和好。山對山,水連水,無根的花木會枯萎;莫道我說語不中聽,雛雞怎和鳳凰飛,休再干拌嘴!山對山嘞,崖對崖喲!駕起小舟雲中來喲,一篙刺破水中天,朵朵銀花江面開啰。漢江東去歸大海喲,戲水鴛鴦緊相挨喲,小小漁郎雖不才,願為漁妹作伴來喲!
㈡ 中國哪裡的海鮮品質最好
我居住在以海鮮聞名全國的城市——大連,我也吃過全國各地不少地方的海鮮,但是最後給我感覺海鮮要想好吃,跟這幾個方面是分不開的。
3.大連海鮮的影響力:大連海鮮是最早出口國外的海鮮,而且是可以達到刺身級別的海鮮。我母親退休前在大連的水產局工作,八幾年的時候大連的海鮮就開始大量出口創匯,當時主要是出口到日本。日本人對海鮮品質的要求是極高的,但是大連的海鮮以優越的品質,一直得到日本人的青睞。
所以大連的海鮮品質不光是牆內開花,而且牆外也香。中國海鮮品質最好的肯定是——大連,這個是得到國內和國外公認,也是口碑最好的海鮮。說大連的海鮮品質全國最好,估計沒有什麼人會有異議的吧?
㈢ 中國水產品市場前景如何
我國是一個水產品生產大國,水產品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年人均消費水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水產品貿易的發展,可以預見到,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水產品市場仍將是需求旺盛。
(1)我國水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存在東、中、西部嚴重的不平衡。我國水產品生產的95%以上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只佔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近3%。水產品消費量也呈同樣的趨勢,東部地區遠遠高於西部地區。
(2)我國城鄉之間水產品的消費存在著嚴重不平衡。從城鄉之間的消費水平分析,由於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仍存在著差距,所以消費結構也有一定差別。城市居民,特別是東部地區的城市居民,水產品的消費水平是相當高的,每年人均消費水產品達20多公斤;而廣大農村消費水產品就少得多,有的地方年均不足1公斤。
㈣ 論文 水產
中草葯在水產養殖疾病防治上的應用前景概述
蕭峰
西南大學11111111111 1111111
摘要:用中草葯防治魚病具有價廉、綠色、環保、無殘留等優點,符合無公害養殖要求。中草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漁用中草葯的水產養殖上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中草葯、無公害養殖、發展前景
隨著全球淡水資源和海洋水域環境的惡化,漁業資源量和質量持續下降,此外,水產養殖業也存在水體污染與濫用各種漁葯與添加劑等情況,因而環境保護與魚產品安全成為捆饒人類並亟待解決的問題。正如國際法院法官所說:「通觀歷史,人類由於經濟的或其他的原因一直不斷地干擾自然,由於我們的科學知識和日益認識到一欠考慮和未減緩的速度從事這種干擾對人類的危險,可持續發展概念充分表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需要」。
中國是漁業大國,水產品總量佔世界總量的1/3,水產養殖量居世界首位,佔全世界的2/3,2002年全國水產品總量達4570萬噸,養殖量達2600多萬噸,且養殖方式趨向於集約化、現代化,但是伴隨經濟騰飛的同時,各種弊病也接踵而至,如2006年的多寶魚事件,鱖魚體內的孔雀石綠殘留超標等等問題的出現,讓人們更重視食品的安全,自身的健康,不僅如此,抗生素等葯物導致的一系列副作用也嚴重影響著我國水產品的出口,如1998年和1999年的中國出口日本的部分鰻魚因葯物殘留超標而被退貨,2002年中國出口給歐盟的小龍蝦因檢出氯黴素而被退貨。水產品被拒事例既給國家帶來了經濟損失,同時也損害了中國水產品的國際形象。
1、 中草葯的發展
隨著綠色無公害養殖技術的推廣,使水產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開發毒副作用小,無殘留,病原體不易產生抗葯性的中草葯成為當前水產葯物研究的重點,在養殖和飼料中使用中草葯具有許多化學物質不能媲美的優點,既能改善水體環境,提高葯效,控制病原微生物,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近年來,中草葯制劑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有望成為將來水產養殖病蟲害防治的一個新方向。
2、 中草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
2.1 總草葯的有效成分
中草葯是中葯和草葯的總稱,重要是中醫常用的葯物,草葯是指民間所應用的葯物,是一種理想的天然、環保的綠色葯物,其來源廣,成本低,同時其療效慢,作用時間長。
中草葯的化學成分極為復雜,一種中草葯中往往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一般來說,除含有免疫物質外,還含有一些未知促生長活性物質及一定量的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礦物質、維生素、脂肪、植物色素等。這些成分可增強食慾,促進機體代謝和消化酶的分泌,提高營養物質的利用率,從而加速水產動物的生長發育,增強其體質,進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抗應急能力,降低飼料系數,改善水產品品質。
根據中草葯添加劑飼喂黃顙魚試驗表明,黃顙魚在在食用了中草葯添加劑後,不僅增重效果明顯,而且經濟效益高,尤其是當黨參,甘草等回味中草葯的組成,不僅增重比例高出44.62%飼料系數降低了.0.37%,蛋白質效率也提高了0.4%。
增重率=(試驗終末重—初始重)/初始重*100%
飼料系數=飼料攝食量/凈增重
蛋白質效率=(試驗終末重—初始重)/(總投飼量*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100%
而且益氣補血,保肝利膽,清熱解毒的作用。
2.2 中草葯的作用機制
中草葯提取於自然並保存了其自然結構和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質,已具有多種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低殘留、毒副作用小、多功能性、能全面調解機體的生理功能,兼具營養物質與葯物的雙重作用。其含有的免疫活性物質是多糖、有機酸、疳類,生物鹼及其一些揮發性物質,但每一種有效成分對肌體的免役系統的調節方式都不一樣,多糖具有刺激網狀內及系統,誘導淋巴細胞,脾臟細胞再生,增加巨噬細胞的功能,提高從細胞殺傷活力,誘導產生干擾素等作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反映能力,有機酸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疳類可誘導細胞產生干擾素、白細胞介素-Ⅱ及淋巴毒素,增加體細胞的數量,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大多數清熱解毒類中草葯含有的生物鹼、黃酮、香豆精等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黃連素可與DNA形成復合物,抑制DNA合成,黃酮能影響細菌的呼吸,抑制起RNA的合成。金銀花可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抑制細胞壁的合成,黃芪可刺激細胞產生干擾素,直接抑制或破壞病菌的繁殖能力。
作為免疫增強劑,中草葯在水產動物機制處於病理狀態時還具有雙向的調節作用,雙向調節作用是指對同一器官組織的不同功能狀態(促進和抑制)均衡調整,直至起正常為止,即時於亢進的狀態,同時對其進行抑制直至降低至最低水平,既可使異常高的DNA合成亢進狀態降低至生態狀態,又可將DNA的合成抑制狀態調至興奮,直至處於正常狀態,這是中草葯的多功能性的獨特表現之一,每種中草葯均含有多種成分,其中有的含有對某一器官組織起興奮的作用,又有對這一器官起抑製作用的成分,雖然有的中草葯含有二種作用相反的成分,但有的成分對某器官組織的不同系統進行調節,起到反向的調節作用。
.防治水產養殖疾病的幾種常用的中草葯
3.1大黃。
又名錦紋、黃良,別名將軍、生軍、馬蹄黃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狀莖入葯。本品抗菌作用強,抗菌譜廣,其有效成分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黃酸、大黃素及蘆薈大黃素的抗菌作用最好,有收斂、瀉下、增加血小板、促進血液凝固等作用。用於爛鰓病、出血病及白頭白嘴病等。使用方法:全池潑灑,常用量為2.5~3.75ppm,臨用前,先將池水需用的大黃量,用0.3%的氨水按1∶20比例,在室溫浸泡下經12~24小時,取葯液均勻灑入水中,可有效防治魚粘細菌病。
本品與硫酸銅合用,即大黃1~1.5ppm與0.5ppm濃度的硫酸銅聯用,可提高療效。內服,5~10克/公斤體重魚,大黃碾成細粉末混入飼料內,每天1次,連用3天,可防治粘細菌病;連用7天,再潑灑硫酸銅(0.7ppm),對草魚出血病效佳。也可按每公斤魚重用2.5g大黃、1.5克黃柏、1克黃芩、5克食鹽與餌料混勻製成葯餌投喂, 每天1次,連服3天。此外,腸炎病、細菌性爛鰓病、白頭白嘴病也可用大黃治療,有一定效果。
3.2 大蒜。
為百合科、蔥屬植物,以鱗莖入葯,具特異的辛辣味和蒜臭,其有效成分為大蒜類。大蒜素具有廣譜抑菌止痢、驅蟲及健胃作用,常用於防治魚類腸類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魚用大蒜0.5~1公斤攔入飼料中投喂,6天為一療程,若加入等量食鹽,可提高其作用,用於防治爛腮病、腸炎病;取大蒜曬干加水煎汁,以 10~30ppm濃度浸洗魚體1小時,可殺死錨頭鰠,防治鯉魚豎鱗病。
3.3.地錦草。
紅莖草,為大戟科一年生草本,折斷莖桿後有乳白色奶汁狀液體流出。地錦草含黃酮類化合物及沒食子酸,有較強的抑菌作用,抑菌譜較寬,並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主治魚類腸炎、爛腮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魚用乾地錦草500克(或鮮地錦草2000~2500克)煮汁,連渣攔入餌料中投喂,一日二次,3天為一療程。 在投葯前,用20ppm石灰乳全池潑灑,療效更佳。
3.4.水菖蒲。
名水斂草、石菖蒲、石蜈蚣、 白菖蒲,系多年生草本。 本品含芳香揮發油1.5~3.0%,油中主要為油辛醇、細辛酸、甲基丁香酚、倍豐萜烯類等,含有非結晶性苦味。可防治腸炎、赤皮、爛腮、水霉病等。使用方法:每畝水深1米,用切碎的菖蒲4~5公斤,用蓖麻葉4~5公斤,裹在10公斤左右的松樹葉上,紮成 2~3捆,放置於食場及上風口進水處, 浸沒在水中,每天翻動一次,促使其腐爛。每畝水深1米的水體用菖蒲1.3~2.5公斤,加食鹽0.5~1公斤,全池遍灑,可治癒水霉病。
3.5.苦楝。
名楝樹,為楝科落葉喬木,高15~20米。喜野生於田野、林邊等處,本品含川楝樹、生物鹼、岩藻糖、萘酚等,有殺蟲、殺菌作用,用於防治寄生蟲性鰓病,以及錨頭鰠、中華鰠、毛細線蟲、車輪蟲、隱鞭蟲病等。使用方法:每畝水深1米用馬尾松、苦楝樹葉、皮或果各10~12.5公斤,切碎熬汁成12~25公斤,全池遍灑,每日一次,連用2~3天。 取苦楝樹枝葉30~40公斤,直接在池中堆漚,5~7天後撈出殘渣,能有效防治上述各病。
3. 6.五倍子。
又名倍子、百葯煎、百蟲倉等,為漆科植物鹽膚本的葉上的乾燥蟲癭, 由五倍子的蚜蟲寄生而成,含大量鞣酸,能凝固蛋白質,有較強的殺菌能力,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製作用,用於防治白頭白嘴病、粘細菌病、氣單胞菌病、假單胞菌病、白皮病、赤皮病、癤瘡病等。使用方法:先將五倍子搗碎,用開水沖溶,全部溶解後,用池水稀釋全池潑灑,常用量為2~4ppm。
3.7.烏桕。
名油子樹、白烏桕、木梓樹等,為落葉喬木。其果、葉有拔毒消腫和殺菌作用,常用於防治細菌性爛腮病、白頭白嘴病等。使用方法:每50公斤魚,用烏桕葉乾粉250克混入餌料中製成葯餌投喂,連喂3~6天,可防治魚爛腮病;也可用干葉粉按4ppm計算葯量,兌20倍飽和的石灰水液,浸泡6~12小時後,全池潑灑。
3.8.黃芩。
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有粘毛黃芩、滇黃芩、川黃芩、麗江黃芩、甘肅黃芩等,含黃芩素、黃芩甙、漢黃芩素、黃芩新素等5種黃酮成分。此外,尚含β-谷甾醇、苯甲酸、黃芩酶等。黃芩有抗炎、鎮靜、抗菌性病毒的作用。主要用於防治爛腮、癤瘡、列印病、出血性敗血症、腸炎病、尾柄病等。使用方法:取黃芩粉碎成細粉,按5%的比例加入餌料中自由投喂,5天為一療程;或將黃芩切細加水浸泡24小時後,煎煮三次,使水溶液濃度為1%,全池潑灑,一日一次,連用3天。
3.9、黃連。又名雞爪連、川連、味連、土黃連,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狀莖入葯,有抑菌、消炎、解毒功能,主要用於防治細菌性腸炎。
3.10、黃柏。又名案木、聚皮、元柏,落葉喬木。以樹皮入葯,有抑菌、解毒、消腫、止痛等功能,可防治草魚出血病和細菌性魚病。用法是將乾的黃柏、黃苓、黃連、板藍根和大黃(合用和單用均可),每千克魚五克,打成粉後拌鹽五克,投喂或製成葯餌,每天一次,連喂7天。
3.11 生薑。姜科, 多年生草本,高40到100cm,含姜醇、姜烯等揮發油,性微溫,味辛,具有殺菌、解毒、殺蟲和消炎的作用。將薑汁塗抹於魚體傷口處即可。
3.11 蘆葦。 多年高大草本,有清熱、利尿、消炎的功效,可防治草魚腸炎病,按每萬尾魚種用蘆葦根5千克,加大蒜0.25千克和食鹽0.25千克。打成漿。拌喂或製成葯餌,每天2次,連喂4-6天。
4、中草葯在養殖上存在的問題
4.1 中草葯本身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它對水生動物的免疫增強效果是多種成分綜合作用的結果,且不同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時期採集的中草葯,其有效成分相差很大,而且對其產品難以進行准確的葯蕭評價和質量控制。目前尚無嚴格的質量控制標准。很難保證生產出質量穩定的定型產品,
4.2 科技含量低 目前絕大多數中草葯,無論是單味還是復味,仍停留在原始的散劑和煎劑上,精製品少,因此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制約了他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4.3 中草葯的作用機理的研究大多用傳統的中醫理論,遠遠不能解釋真正的作用機理,因而有研究一般只限於對中草葯飼料效果進行評價,探討其對水產動物的增重,抗病等方面的影響,而沒有深入到其對水產品品質的研究,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5.中草葯的水產養殖上的應用前景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名、特、優水產品的養殖日益增加,中草葯也符合人們的安全和環保要求,所以中草葯運用也越來越多,今後運用中草葯應針對適應水生動物特點,研究葯物的離子通道、作用機制、運轉規律、轉化過程及葯物結構和葯效關系等,盡快搞清魚葯和中草葯的水生動物作用中的吸收、分布很轉化和排泄規律及葯物對環境規律的影響,提出在重要養殖水產品體內的摻留期及殘留量,制定水產品上市前的保留期,研究制定使用方法,隨著綠色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的推廣,對防治有效的綠色中草葯的研究必然會越來越多,中草葯成為中國的傳統魂寶將會成為防治魚病的主要葯物,也必然會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李登來 水產動物疾病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4(5)31-44
2. 魏清和 水生動物營養和飼料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4(5)
3. 王權 謝獻勝 中草葯在水產養殖疾病防治上的運用 水產科技情報 2006(4)163-168
4. 胡夢紅 抗生素在水產養殖上的運用 水產科技情報2006(5) 217-221
5. 劉玉林 周永奎 誘食劑在水產飼料中的運用 淡水洋魚2006(7)62-63
6. 褚小林 漁業生態標簽制度及其啟示 水利漁業 2006(5)60-62
7. 田海軍 鄭陽 漁用中草葯復方療效等研究概述 水利漁業 2006(6)78-100
8. 孫克年 用林產重中葯防治魚嚇魚病 養殖與飼料 2006(9)22-24
9. 韓慶 馬雨林 不同中草葯添加劑飼喂黃顙魚試驗 養殖與飼料 2006(12)54-56
10. 曹克駒 名特優水產動物養殖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3(12)
㈤ 我國在水產品養殖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二零一八年中國水產養殖產出破5000萬噸大關,占水產品產出總量比重近80%,是全球唯一養殖產量超越捕撈產量的重要漁業國家,全國漁業及其直接相關產業產出總值高達24761億元人民幣,其中漁業產值總額高達12314億元、漁工業及其建築產總值5667億元、漁業流通產業與漁業服務產業總值6781億元。在漁業總值中,海撈總值1988億元,海水養殖總值3307億元,淡水漁撈總462億元,淡水養殖總值5876億元,水產業育苗總值681億元。
我國水產養殖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環境污染、產業化程度低等問題,為此,我們對如何促進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第二,加強漁業部門的執法力度,對不法捕撈等行為堅決打擊,但是很多地區依然存在偷、毒、炸魚等不法行為,造成漁業資源浪費的同時,更污染了水域生態環境,加上不科學、不規范的用葯,對水產品的品質、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為此,執法部門對這些行為應當加強監督,發現並予以堅決的打擊。
第三,加強水產養殖的規章制度,我國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實行水產養殖上崗證的制度,例如湖口縣實行的水域灘塗證制度,並把廣大水產養殖戶的切身利益與水域灘塗養殖證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大加強了對水產養殖戶的監督管理。
㈥ 水產行業現狀與發展
總產量增長逐漸趨穩
水產品是海洋和淡水漁業生產的水產動植物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總稱。據國家漁業統計數據披露,
2015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峰值,隨後於2016年跌至6379萬噸;2016-2019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逐年增長,產量變化逐漸趨穩。2019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實現6480萬噸,較2018年增長0.34%。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水產養殖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㈦ 水產行業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水產品消費量大幅增長,市場需求持續提升,給水產品加工行業帶來廣闊前景。我國水產品加工企業也在不斷提高技術,顯示出了空前活力和巨大發展潛力。
據發布的《中國水產品加工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分析,水產品加工行業將呈現以下趨勢。其一,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日益嚴格,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食品安全是全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對水產品加工行業同樣如此,部分質量控制不嚴的企業或逐步淘汰。
其二,水產品精深加工潛力得以釋放,副產品開發利用逐漸發展。推出高附加值產品,通過對水產品的精深加工,進一步開發副產品,是提升盈利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國水產品加工企業未來發展方向。
其三,持續提升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包括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相結合的新技術,以及超高壓技術、柵欄技術等,來研製更多新產品,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
㈧ 水產養殖的發展前景和現狀
2019年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總產值穩定增長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和改善,水產品在膳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加,水產養殖產業的總產值呈穩定增長態勢。
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我國海水養殖產業和淡水養殖產業總產值分別保持了5%和2%左右的年均增長率。2019年,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總產值為9391.63億元。其中,海水養殖總產值為3542.03億元,淡水養殖總產值為5849.6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水產養殖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