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太空站征名活動如何參加
本報訊(記者付毅飛)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由該辦公室主辦的中國載人空間站名稱徵集活動作品提交階段7月26日截止,並開始作品的初審、投票和評審。
此次名稱徵集活動的內容包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中國貨運飛船名稱、中國載人空間站整體名稱和標識、中國載人空間站核心艙及兩個實驗艙的名稱。其中,中國貨運飛船名稱徵集活動已告一段落,並於7月8日公布了入選前十名的獲獎名稱。
按照規劃,中國載人空間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屆時,通過此次活動提交和評選出來的名稱和標識,將與中國空間站一起翱翔在太空之中。
❷ 怎麼當航天員
1961年4月12日,27歲的蘇聯人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在空間遨遊了108分鍾,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宇宙空間的人,並由此揭開了載人航天發展史的序幕,從此,人類便增添了一種勇敢的職業——航天員。
40多年來,航天員在載人航天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記錄,為空間科學和空間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最初的航天飛行中,航天員們的活動只能局限在載人的密閉艙內,隨著航天科技的發展,艙外太空中的行走逐漸成為現實,而且目前人們正致力於在太空中長期居住的研究和探索。航天員的工作也從最初作為載人飛船的駕駛員和乘員,發展到在飛行期間完成多種學科綜合的科學研究和工程維修。
什麼人可以成為航天員
既然人類一定要進入太空,那麼,一個人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成為船天員呢?要成為航天員,首先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因為航天員在進入太空或返回地面的過程中,要克服航天器飛行時的力學環境、太空的物理環境和航天器的狹小空間環境等特殊環境下的重重困難,適應這種環境的考驗,航天員的身體和綜合素質十分重要。因此,有幸成為航天員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百里挑一
載人航天活動對於航天員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嚴格的要求。航天醫學專家根據航天任務及其對各類航天員不同的要求,制定相應的選拔項目、內容和標准化。一般包括基本資格審查、臨床醫學檢查、生理機能選拔、心理選拔、特殊環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選拔等。航天員的選擇標准和條件在各個國家基本相同,特別是身體素質的要求是一樣的。
美、蘇早期航天員的選拔標准和方法有許多共同點;航天員均選自殲擊機飛行員;航天員的選拔均以飛行員選拔為基礎;所規定的選拔項目幾乎相同。選拔淘汰的比例大約是1:100。美國「水星」任務第一批航天員7名,是從500名軍用飛機飛行員中選出的。蘇聯的第一批航天員20名,是從3000多名飛行員中選出的,後來又有8名淘汰,實際上參加飛行的只有12名.
在性別方面,航天員主要是以男性為主。在第一個女航天員瓦倫蒂娜·捷列什科娃飛行後,經過將近20年,於1982年8月19日,聯盟T-7號飛船才進行了第二次有女航天員斯維特蘭娜·薩維茨卡婭(34歲)參加的飛行。目前,女航天員的人數逐漸增加。在年齡方面,對於駕駛員和任務專家一般是22-40歲,載荷專家可以是40歲以上。由於前蘇聯是用飛船作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對航天員的年齡要求較嚴,超過50歲以上繼續飛行的航天員較少,而美國太空梭的航天員有不少是50歲以上的。在身高方面,由於前蘇聯「聯盟」號飛船返回艙的空間很小,航天員的身高一般都在170厘米以下,美國太空梭座艙的空間較大,航天駕駛員的身高范圍較寬,為162.5-193.0厘米。
為確保航天員具有優良的身體素質,生理機能選拔是極為關鍵的。生理機能選拔主要是挑選人體各臟器和系統基本生理功能優良者。生理機能選拔內容包括心血管和肺功能檢查、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檢查、聽覺功能檢查、視覺功能檢查以及內分泌和免疫功能檢查等。
航天員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對於航天任務的完成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於長期飛行以及多人的乘員組,其心理素質的選拔是非常重要的。航天員們身處的環境是惡劣、封閉和隔絕的,而且還要面對太空中那些難以預測的風險,沒有超乎尋常的「堅強神經」是不可能在這種環境中完成規定任務的。
心理選拔方法包括心理調查和心理會談,個性心理、智力和認知以及心理運動能力的測試等。對於多人的乘員組,更應該特別重視航天員彼此之間的適應性及協調工作的能力。
在航天過程中要遇到各種特殊環境因素,如超重、失重、低壓、缺氧、高低溫、振動、雜訊、輻射、隔絕等。在航天員的選拔過程中,要淘汰那些對這些特殊環境因素敏感和耐受能力差的人,挑選耐力和適應性優良者。
嚴格的前庭功能選拔是也是航天員選拔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可以有效減少在失重狀態下航天運動病的發病率。
航天運動病也稱太空病,是由於在失重狀態,人體不適應產生的,和一般人平時的暈車和暈船非常相似。最初是上腹部不適,繼而面色蒼白、虛汗、頭暈、眼花、惡心,嚴重的還會嘔吐,但吐過以後症狀會明顯減輕。航天運動病一般在載人飛船一進入軌道後就會發生,持續2至4天後症狀自動消失。但是,可別認為航天運動病算不得什麼大不了的事兒,實際上,對於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和空間生命科學來說,它恰恰是一個難以攻克的大問題。
由於航天運動病發病率很高,據資料表明,有將近半數以上的航天員入軌後都會患上這種病。載人飛行的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嚴格,航天員入軌後有許多重要的操作需要在這段時間內完成。如果這時候出現運動病症狀,就會或多或少影響其空間任務的完成,嚴重時還會影響到載人航天飛行的安全。其次,運動病的發作並沒有一定的規律性,雖然初次參加航天飛行的人患此病較多,但在有些多次上天的航天員中也還會出現該種病,這就不能不對原有的飛行計劃產生影響。
因此,前庭功能的好壞關繫到航天員的工作效率、身體健康和飛行安全。美俄的經驗證明,進行嚴格的前庭功能的選拔是減少航天運動病的發病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一般採用轉椅、鞦韆或對耳部器官的溫度刺激等手段來檢查前庭器官的敏感性和穩定性。
前庭的作用
前庭是人體平衡系統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長在頭顱的顳骨岩部內。人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內耳又稱迷路),前庭就在人的內耳中,是內耳器官之一。前庭負責感知人體空間位置,例如坐在行進的車中即使閉上眼睛,不看窗外,也可感知到車的加速、減速或轉彎,就是前庭所感知到的。前庭作為人的一個感知器官,如果其發生「故障」,則會影響人的感知能力,從而產生眩暈。目前眩暈的70%病例都是由於前庭系統不協調所致。作為航天員因為環境的劇烈變化,前庭要受到直接的沖擊,所以前庭器官的檢查成為航天員選拔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航天員的選拔時,還必須對航天員承受過載的能力進行測試。過載作用一般是由於航天器發射和返回過程中的加速或減速產生的。測試時採用離心機測定候選者的橫向(胸-背向)和縱向(頭-盆向)的超重耐力。不同的載人航天器飛行過程中的超重值是不同的,飛船的超重值較高,而太空梭的超重值較小。通常要求航天員的縱向超重耐力不應低於3g,橫向超重耐力應為縱向超重耐力的3倍。
載人航天器乘員艙的大氣壓力由於壓力制度設計考慮(選擇低壓),出艙活動過程中艙室的減壓、壓力應急、滅火及其它需要減壓的情況。可能會出現低壓和低氧分壓狀態,要求航天員對於低壓和缺氧應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選拔中要進行低壓缺氧檢查,其目的是排除低壓易感和缺氧敏感者。一般用低壓艙上升至5000米高度檢查對缺氧的敏感性,用低壓和壓力改變檢查對低壓和壓力變化的易感性,
此外,在航天器發射和返回過程中傳到艙內的雜訊值會很高,在軌道飛行段也會遇到艙內設備產生的雜訊,必需對航天員進行雜訊敏感性檢查,檢查是用航天飛行中遇到的雜訊頻率,對候選者進行試驗,淘汰有不良反應者。
在載人航天飛行中,不同的航天員分管不同的工作。載人飛行的初期一般只進行單人飛行,一般稱為駕駛員。後來發展成一次多人飛行,編為一個乘員組。乘員組主要是由職業航天員組成,有時也有非職業航天員。每個航天員在航天中各自起著不同的作用,並逐漸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兩人的乘員組一般為指令長和駕駛員(美國)或指令長和隨船工程師或研究航天員(蘇聯/俄羅斯)。三人以上的乘員組一般分為指令長、駕駛員、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美國)或指令長、隨船工程師和研究航天員(蘇聯/俄羅斯)。
以美國的乘員組為例,指令長(Commander)又稱機長,是一次特定飛行乘員組的領導和負責人。在飛行中負責飛行任務的安排、實施、飛行指揮、通信聯絡和飛行安全等,有時兼任駕駛員的工作。駕駛員(Pilot)則主要負責監視、操縱和控制航天器的飛行,負責航天器的檢測和維修。協助指令長工作。如果指令長無法履行職責,駕駛員有權接替指令長的工作。任務專家(MissionSpecialist)則要求受過航天器各系統和載荷操作的全面訓練,精通所有飛行任務實施要求及載荷任務的目的、要求及其運行管理。參與飛行任務的計劃並負責協調所有載荷實驗與航天器之間的相互關系。任務專家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批準的飛行計劃負責實現軌道飛行階段載荷實驗的總體目標。前三類航天員均為職業航天員。而載荷專家(PayloadSpecialist)為非職業航天員,是特定載荷主顧在航天器上的代表。有使用、維護特定載荷的專門知識。在特定飛行任務中負責特定的載荷操作,負責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維護和修理載荷設備,並負責與地面載荷控制中心聯絡。
隨著載人航天的發展,航天員正在擴大到許多不同的行業,如科學家、工程師、醫生、教師、記者、政治家、管理人員以及太空觀光旅遊者。
航天員是一種在空間從事航天活動的特殊職業的人,他們要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在航天器的艙內外完成飛行監視、操作、控制、通信、維修以及科學研究等特殊的工作任務,並能正常的生活。這就要求必需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使他們具備優良的生理和心理素質,對航天特殊環境因素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熟練掌握航天器和完成飛行任務所應具備的各種知識和技能。
航天員的培訓內容包括:體質鍛煉、理論知識教育、心理訓練、特殊環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訓練、生存訓練和航天器技術訓練、航天醫學工程技術訓練、空間科學及應用知識和技術訓練、生存訓練以及綜合訓練等。針對航天員的類別和職業不同,其培訓的具體要求和內容也不同。職業航天員,如駕駛員和任務專家,其訓練內容較多,要求也嚴,訓練時間也較長,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非職業性航天員,如載荷專家或科學家航天員,其訓練內容較少,時間也較短。
體質和理論
身體素質作為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在航天員的訓練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蘇聯就曾為了准備阿波羅-聯盟計劃,要求其航天員在一年半的訓練時間內,騎自行車1000千米,滑雪3000千米,越野跑步200多千米。美國休斯敦航天中心,為提高航天員耐力,曾讓航天員穿上80千克重的航天服,在炎熱的佛羅里達沙漠中,每天步行30千米。
除了體質的訓練,航天員為了准備一次飛行還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包括基本的航天知識,飛行任務和航天器結構、航天醫學工程知識以及空間知識和應用的有關知識等。
心理准備
心理訓練是航天員訓練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因為執行太空任務需要離開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而這種環境變化對心理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在早期航天活動中,載人航天其提供給航天員的生活環境無論是空間,還是飲食都不是很好,長時間呆在這么狹小的環境,會是什麼一個感受?而如果這種感受影響到航天員的心理,那極容易就產生不可想像的後果。
而心理訓練也就是使航天員在沒上天之前,先對太空中的情況從心理上進行一下適應。增強心理的穩定性。現在由於執行任務復雜性增加,因此每次飛行都有幾名成員來完成。而盡快的使成員之間達到「心有靈犀」也成為心理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實踐證明,整個成員組在一起進行訓練對於提高他們在太空中工作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航天員共同訓練的時間短期飛行不少於半年中期飛行需要1年長期飛行1.5~2.5年
特殊環境
為了提高航天員對特殊環境因素的適應性和耐受力,需要對航天員進行航天特殊環境因素的暴露和刺激,如超重、失重、前庭器官的刺激、雜訊、高低溫等。
超重適應性訓練的目的是讓航天員適應航天器發射和返回再入時的超重環境,增強航天員抗超重的能力。訓練方法主要採用離心機模擬航天器起飛和返回過程中的超重曲線,進行胸-背向對抗動作訓練和頭-盆向耐力維持訓練。
失重訓練則是利用失重飛機完成的。它可以完成拋物線飛行,形成15-40秒的微重力時間。使航天員感受、體驗和熟悉失重環境,在失重的時間里可以做各種試驗,如吃東西、喝水、穿脫衣服、閉眼與睜眼的定向運動,甚至可把一個艙體搬進機艙中,還可以進行人在失重的時間里從艙體爬出來的試驗,訓練太空的出艙活動。
美國的小型失重飛機有T-33和F-104飛機改裝的失重飛機。大型失重飛機有KC-135和PC-9,蘇聯/俄羅斯用伊爾-76改裝的大型失重飛機,其微重力時間大約有30s秒。法國有「快帆」和A300失重飛機,A3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失重飛機。日本也有大型或中型失重飛機。中國曾利用殲教-5改裝成小型失重飛機。
在地面還可以用中性浮力水槽產生的漂浮感覺,模擬訓練航天員在失重時進行工作和維修。中性浮力水槽模擬失重的原理是,當人體浸入水中時,通過增減配重和漂浮器使人體的重力和浮力相等,即中性浮力,獲得模擬失重的感覺和效應;但它並沒有消除重力對於人體及其組織的作用,因此,它不同於真實的失重環境。目前,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對出艙活動的航天員進行訓練。一般是將1:1的航天器放入水槽中,航天員穿上改制的艙外航天服,進行出艙活動程序的模擬和技能的訓練。
為了減少航天運動病的發病率,還要進行前庭功能訓練。採用轉椅、鞦韆等旋轉和擺動設備產生線性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或在失重飛機上讓航天員頭部運動,對受試者的前庭器官進行刺激,以提高前庭器官的耐受能力。也可以利用氣功和生物反饋的方法對航天員進行抗運動病的訓練。其它的特殊環境因素適應性訓練還有飛機飛行訓練,跳傘訓練,振動、雜訊體驗,乘員艙大氣環境體驗以及隔離環境體驗等。
飛行模擬
航天員在執行任務時往往需要操縱各種儀器設備,但航天器中的各種設備是數不勝數的,如果航天員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一點錯誤,尤其是駕駛員,很有可能就會機毀人亡。為此,在地面上建立各種模擬設備,這樣航天員在這使設備中就可以熟悉操作的程序,適應不同的環境。
飛行模擬
器是針對載人航天任務而設計的執行飛行任務的模擬器。其主要功能是在地面模擬太空中的飛行條件和實際載人航天器運動狀態,為航天員提供運動感覺、視覺、聽覺和操縱負荷等各種感覺,使航天員感到好像真的在太空駕駛航天器一樣。
模擬座艙一般採用內部結構和界面與實際航天器完全一致的模擬艙。俄羅斯和美國所發射的各種載人航天器都有各自的飛行模擬器,其中美國「阿波羅」號登月飛船的飛行模擬器,可以模擬從起飛到登月和返回地面等全程序飛行,也有隻模擬載人航天某項飛行技術的模擬器,如有模擬飛船的起飛、入軌和姿態如何控制等飛行技術的模擬器。還有模擬在太空作業的專項模擬裝置,如太空對接、太空維修和出艙模擬器等。
模擬航天員在太空生活與工作的微小空間環境,也都是以各種艙室的形式來完成的。這種微小生活空間艙室與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空間類似,除不能模擬失重環境外,其它都能逼真模擬。這種微小生活空間模擬對於考察和訓練人對長期在太空生活的適應性是很重要的。
航天員選訓中心
發展載人航天的各國,都有航天員選訓中心,比較著名的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約翰遜航天中心(JohnsonSpaceCenter)和俄羅斯的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Gagarin Cosmonauts TrainingCentre又名星城StarCity)。它們主要的任務有:為載人飛行進行預備航天員和正式航天員的選拔;對航天員實施身體素質、心理、特殊環境因素適應性及飛行專業技能的訓練,對航天員實施飛行前、飛行中和返回後的醫學監督與醫學保障,輔助飛行控制中心進行醫學監督和及時地分析,並開展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生存之道
載人航天器在應急返回過程中可能降落到各種復雜的地形、氣候等惡劣的生存環境條件下,例如寒區、沙漠、山地、森林、海上等,因此必須對航天員進行這些地區的生存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使他們熟悉和掌握這些地區氣候變化,地形、海況、動植物的情況,掌握生存的基本要領。比如在寒區生存要保持機體的熱平衡,在原始森林生存要防禦猛獸和昆蟲的侵襲,在沙漠中生存是保持水鹽平衡。
個人救生
由於載人飛船著陸地點較難控制,特別是應急返回時落點的散布較大,這就給航天員的營救造成困難。在載人飛船上一般裝有個人救生物品,供航天員著陸等持營救期間的求救和生存使用。
個人救生
物品中應有求救聯絡物品,以便於航天員使用它們盡快與營救人員取得聯系,這些物品包括無線電通信和定位裝置、信號槍、焰火管、海水染色劑、閃光燈、反光鏡、引火物品、哨笛等。
個人救生
物品中還必須有陸上和海上的防寒和遮陽物品,如防寒服、抗浸服、斗篷等。飛船返回著陸在寒區或濺入水中時,航天員穿著防寒服或抗浸服等待營救,防止體熱在短時間內大量喪失,延長人的存活時間。當航天員返回濺入水中時,應有漂浮裝置,如救生筏或攜帶型漂浮裝置等,以支撐人體浮於水面,等持打撈和營救。常用的攜帶型漂浮裝置包括二氧化碳氣瓶、浮囊、吹氣管及其它附件。當航天員濺入水中時,牽拉充氣拉繩,撞針刺穿氣瓶封口薄膜,二氧化碳氣體充向浮囊內部,浮囊充氣膨脹。也可用嘴通過充氣管向浮囊內充氣。
救生食品和飲水及急救葯包也是十分重要的個人救生物品,對於著陸到高溫地區,保證航天員有一定量的飲用水是十分重要的。其它個人生存物品還有手槍、驅鯊劑、漁具、濾光鏡、指北針、自衛刀、鋼絲鋸、干燃料、取暖器、防風火柴等。
參與試驗
除了上面說的,在發射前航天員還要參與真實航天器的大型試驗和全程序模擬飛行,以及航天技術各大系統的綜合試驗和演練等,以使他們進一步從總體的高度加深對於飛行任務、計劃、程序的理解和掌握。這不僅是航天員訓練的重要內容,同時,航天員的參與以及他們對航天系統的意見對載人航天系統的研製也是非常有益的。
太空環境十分嚴峻,人進入其中航行怎樣才能避免外界環境的傷害?就是說,如何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航天工程師研究和製造了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密閉座艙內的環境可以保證航天員在太空生存所必需的條件。
生活空間
供人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密閉座艙是載人航天器的主要部分,艙內有裝有緩沖超重力的座椅,有各種電子設備、儀表設備及航天員的救生設備。艙體的外殼包有絕熱材料,可防止氣動力產生的熱傳入艙內。艙體是由金屬材料製成的,有防輻射的功能。密閉艙是增壓式的,所以艙內外壓力差很大,艙壁具有很強的承受壓力的能力。艙體做得很堅固,安全可靠。艙壁四周有供航天員觀察地球的舷窗,一般由三層玻璃製成,具有防強光、防紫外線及防輻射的性能。
人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活動空間。一般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關心住房大小條件,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每個人都會盡可能的創造好的生活條件。其實我們各自的生活空間對我們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會有很大的影響,在載人航天中這同樣是基本問題。目前為止所有載人航天器,包括空間站,提供給航天員的活動空間都不能說是非常寬裕。而面臨著太空飛行任務時間的加長,航天器所提供的活動空間更成為一個問題。試想長時間的呆在一個四面都是儀器設備的小房間里會是什麼感覺。正因為如此航天工程師們對航天器需要提供給航天員的活動空間作了一個限定,這些限定是根據人類心理對太空任務的可承受程度來制定的。一般太空任務時間越長,需要的可活動空間越大。但在實際的飛行中,由於其它一些條件的限制,實際的空間可能要比理論上的稍小一些,如美國水星號、雙子星座和阿波羅飛船艙內空間分別為1.53米3、1.25米3和3.03米3。
載人艙中航天員理論上需要的最小空間飛行時間理論值(米3/人)1~2天1.421~2個月7.36兩個月以上17生命保障
密閉艙內最重要的設施,是保證航天員身體健康的生命保障系統。正常情況下人體都有一定的新陳代謝,在這個過程中人體會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而這種交換只有在地球環境下或類似地球的環境下才能正常進行。在進行載人航天活動時生命保障系統實際上也就是要提供這樣一個環境,使人體能正常地進行生理活動。
座艙的壓力控制系統是生命保障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維持艙內壓力和供人呼吸用氧,對保證航天員健康至關重要。載人航天器艙內的壓力並非都是保持和地面的壓力一致的,國外用於載人航天器艙內的氣體壓力有兩種。一種是座艙壓力及艙內氣體組分與地面上一樣,即一個大氣壓力制度。這種壓力符合人體的生理要求,人們已經習慣生活在這種氣體環境里。
蘇聯/俄羅斯的載人航天器,從加加林駕駛的東方號,直到聯盟號飛船,和平號空間站,密閉艙內的壓力,都是用一個大氣壓力制度。美國現在的太空梭密閉艙也是用這種壓力制度。但這種壓力制度的艙內壓力高,為保持壓力需要的控制調節比較復雜。由於艙體內外所受到的壓力差別較大,所以要求艙體結構堅固。航天員穿著航天服出艙活動時,由於航天服所提供的壓力較低,為避免減壓病的發生,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吸氧排氮。
由於氣體在液體中有一定的溶解性,所以人體組織和體液中都融有一定氣體。人在進入低壓環境時,人體組織和體液中溶解的氣體就會分離出來,在血管內形成氣泡,如果氣泡過大過多會壓迫人體內部的組織,使某些組織受損,或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堵塞血管,這樣就引發各種病症,航天醫學中稱之為減壓病。
體內產生的氣泡的氣體,主要是溶解在體液組織里的氮氣。人從呼吸中吸入的氣體是外界空氣,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其次是氧和二氧化碳。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絕大部分(99%以上)與血紅蛋白的緩沖物質分別作化學結合,只有很少一部分(不足1%)呈物理性溶解。而氮氣不僅不能被身體分解,而且在血液和組織液中溶解度較高,所以它就成為產生氣泡的主要氣體。而這些氮氣在人體中不會迅速的通過血液帶到肺部排出體外,因而容易形成氣泡,出現減壓病。
這種情況之下,航天員在減壓前,預先都要吸進純氧,即在純氧環境中停留一定時間(2~4小時),使體內氮氣釋放出來,這個過程稱為吸氧排氮。一般在純氧環境中吸氧排氮4小時後,大體上可以使人體內的95%以上溶解的氮清除掉,這樣就大大減少發生減壓病的機會。
另一種壓力制度是艙內保持1/3的大氣壓力,艙內氣體是純氧。美國的水星號、雙子星座、阿波羅飛船,都是使用這種壓力制度。這種壓力制度使得艙壓的調節相對簡單,而且由於艙體內外壓差較小,使得艙內氣體的泄露量小,同時在穿著低壓航天服前不需要吸氧排氮(僅在發射前吸氧排氮3小時)。但是人體長時間呼吸純氧會抑制紅細胞的生長,對眼鼻有刺激作用。更為嚴重的是艙內純氧容易引起火災,因為許多在氧氮混合條件下不易燃的材料在純氧條件下會變得易燃。
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在作登月艙充純氧試驗時,因電線碰擦引起大火,當營救人員打開艙門,三個最優秀的航天員都已被燃燒所產生的劇毒氣體熏死了。隨後「阿波羅」飛船作了改進,發射時採用1/3大氣壓的60%氧和40%氮的混合氣,入軌後仍用100%氧氣。但這大大增加了設計難度,因為要採用同時控制兩種氣體的壓強和比率的設備,僅此登月艙就增加了一噸的重量。
在密閉座艙中,為了不斷補充人體消耗和座艙泄露的氣體,維持艙內壓力平衡,艙內備有氧、氮氣體儲存系統。氧、氮氣體儲存方式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將其作為高壓氣態保存,短期載人航天器一般用這種方法。第二種是採用液化的方法,將氧和氮置於低溫之下,使其成為液態進行儲存,這種方式結構緊湊,重量輕。第三種實際上是利用鹼金屬超氧化物經過一系列反應產生氧氣,這種方式常稱為化學貯存方式。氧氣產量的多少常通過艙內的水氣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來控制。
載人航天時艙內溫度如不加控制,會逐漸升高。使座艙溫度升高的原因有很多,航天員的人體代謝過程會產生熱,艙內的儀表設備運行的時候會產生熱,飛船上升、返回時傳入艙內的氣動力產生的熱以及飛船運行時太陽輻射傳入艙內的熱,這些原因都會使艙溫升高。載人航天器都配備有完善的溫度控制系統,使艙內溫度始終控制在人感到舒服的范圍內。溫度控制的方法基於防止、減少外界熱傳入和積極地將艙內產生的廢熱排出艙外的思想。
常用的一種散熱方法是水蒸發法。在真空的環境下,水在1.7~7.3攝氏度的低溫可以沸騰形成蒸氣,水蒸發時會吸收大量的熱量。因此可將水輸入到熱交換器,通過低溫蒸發,便將熱排出艙外。短時間飛行常用這種方法。而長時間飛行可用升華器、輻射器方法散熱。
航天員呼出的氣體和排除的汗液都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氣,如果不採取措施將這些水蒸氣清除的話,航天員會因為環境濕度太大而感覺不舒服,而且過高的濕度對艙內的儀表設備運行也是不利的。飛船中常用的去濕方法是採用分子篩材料吸附艙內空氣中的水蒸氣,然後在真空條件下解析去濕。
除了水蒸氣載人航天器內還有人體代謝產生的有害物質,特別是蛋白質代謝分解的有害產物,再加上艙內設備中非金屬材料的揮發物。這些物質對航天員的影響不只是舒服與否,更重要的是它們作為一種污染源,有可能影響航天員的身體健康。尤其是人體代謝產生的有害物質危害更大,如呼吸時排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醇、揮發性脂肪酸等;胃腸道排出的有害物質甲烷、硫化氫、甲硫醇、吲哚等;出汗時汗液中的有害揮發物胺、氨、苯酸等。
為
❸ 航天員選拔的全過程
「在載人航天工程的航天員系統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和『神五』、『神六』相比,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是對航天員的選拔方案進行了修正。」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日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新的選拔標准主要是根據神舟七號出艙活動任務需要進行的修訂,對航天員的身體、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9月11日,記者在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見到了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訓練系統主任吳斌。 吳斌介紹,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航天員的選拔主要分3個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是初選階段,主要是從現有的航天員隊伍里選出6名進行任務訓練。第二個階段是定點階段,就是對參與訓練任務的6名航天員進行綜合評價和排序,從而確定飛行乘組、乘組內的崗位及候補航天員。第三個階段是確認階段,主要是在飛船發射前兩天根據航天員的身體、訓練、心理的綜合表現,最終確定上天執行任務的飛行乘組和人員。 「每個階段側重點會不一樣。」吳斌介紹說,在選拔過程中,會充分針對「神七」任務的特點對航天員進行評價。例如,出艙活動對航天員的前期功能、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是身體方面,就是在對航天員進行醫學檢查時,會重點對前期功能、運動心肺功能進行檢查和鑒定。 航天員系統訓練中心副主任、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楊利偉介紹說,出艙對航天員會提出一些特殊要求,如會要求航天員在身體上具有抵抗低壓的能力。 其次是心理方面,要求航天員在出問題時,能臨危不懼地進行正確處理,這要求對航天員的危機處理能力、情緒穩定性和心理相容性等進行重點評價。 此外,選拔中對航天員的思想政治也會作出一個評價。 「每個選拔階段都會對這三方面作出評價,然後將綜合考評結果進行排序,確定飛行乘組的崗位。」吳斌說。 訓練神秘而艱辛 選拔要求如此高,那麼,航天員的訓練又如何進行? 吳斌介紹說,「神七」任務的航天員訓練在充分繼承「神五」、「神六」經驗,借鑒國外航天員出艙活動訓練經驗的基礎上,把「神七」任務航天員的訓練分成了4個階段和5個大類。 4個階段是共同訓練階段、任務訓練階段、強化訓練階段和任務准備階段,每個階段訓練的項目、內容和側重點都不一樣。 5大類訓練主要包括常規訓練、飛船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序任務訓練、出艙活動訓練和大型聯合演練。 例如,「神五」、「神六」航天員所進行的體訓、心理訓練、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救生訓練等被稱為常規訓練;飛行訓練主要是復習、鞏固和學習新飛船的一些技術狀態變化,包括飛船的一些操作技能;飛行程序任務訓練主要就是針對「神七」飛行的5個階段的正常操作進行訓練,此外,還要對整個飛行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需要航天員處置的60多個故障程序進行訓練等。 「出艙活動訓練是『神七』任務中最具特色的訓練。」吳斌介紹。這部分訓練主要包括三大項:第一大項是出艙活動的技術理論訓練和基本技能訓練,要求航天員學一些出艙活動的技術基礎、醫學基礎、出艙活動史以及潛水技能。第二大項是出艙活動的專業技術訓練,主要是使航天員掌握艙外航天服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以及氣閘艙、艙門、儲藏保障設備的原理、操作技能及故障。第三大項是出艙程序訓練,航天員將在出艙活動程序訓練模擬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艙外航天服試驗艙等現場進行訓練。 訓練風險同樣存在 截至目前,人類已經進行了400多次的出艙活動,總體來說這些活動都是安全的,沒有出現危及航天員生命的問題,但一些因人為失誤而出現的故障同樣存在。 「訓練中的風險是存在的。」吳斌坦言,其中最危險的有兩個現場,「可以說,這兩個現場的訓練時刻與風險相伴」。 第一個現場是艙外航天服試驗艙的低壓訓練。航天員要著艙外航天服在10帕以下的環境中進行抽真空的訓練,此時,如果艙外航天服有問題或者艙載設備有問題或者人為操作失誤,都可能造成危險,甚至使航天員受傷。 第二個現場是模擬失重訓練水槽。航天員需要身穿110多公斤的航天服在10米的深水下的近似真空的環境中進行出艙活動程序的訓練,一旦航天服出現問題或者人為操作失誤,都有可能出現溺水或減壓病方面的損傷。 吳斌介紹說,所謂減壓病,簡單說就是在常壓或加壓時,身體組織和血液中會有一些氮氣溶解進去,而在減壓情況下,溶解在身體組織和血液中的氮氣會釋放出來,如果釋放到血液中就會形成氣泡進入血液循環,從而產生疼痛感,甚至帶來較大的危險。 為了避免減壓病的發生,航天員在訓練過程中和出艙活動中採取了一些防護措施。例如在出艙程序中設計了大流量充血和吸氧排氮的程序,將艙外航天服里的空氣用純氧置換,然後吸氧排氮,盡量把航天員身體組織和血液中的氮氣排出來,減少組織血液的溶解量,這樣即使暴露在低壓環境下也不會有氮氣吸附。 此外,在航天員食品上也採用了一些不易產生氮氣的食品。 新的選拔標准正在制定中 楊利偉透露,目前,我國的新航天員選拔標准已於去年制定出來了,新的標准會在首批選拔標準的基礎上更加完善和科學。在「神七」任務結束以後,會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啟動新的標准。新的航天員選拔標准將對航天員的文化層次要求有所提高,包括航天員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要求會更高。 此外,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航天員參與航天試驗。 當有記者問到將來是否會招收女航天員的問題時,楊利偉說,中國女性參加飛行肯定沒有問題,現在航天員系統也在作一些預研項目,例如女航天員和男航天員有何不同。 「隨著任務的增加和任務的需要,我們會考慮招收女航天員,但是在沒有任務需求的情況下,盲目招收會造成很大的浪費。」楊利偉表示。 陳善廣也表示,航天員系統正進行女航天員相關技術的准備,但究竟何時啟動,還要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計劃來確定。
滿意請採納
❹ 如何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軍工院校 西工大 北理工 北航 結合你的專業在各學校排名 選擇一個 不過招聘的時候有些集團還是會看你的本科 有的要求雙985,211(對碩士)
❺ 如何進入中國航天局
好好學習,考上航空類重點院校,航天系統的院校:北航、哈工大、西工大、南航。
中國國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於1993年4月2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軍事機構,其職責是執行中國的國家航天政策。國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業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今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保留國家航天局牌子。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及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履行政府相應的管理職責。對航天活動實施行業管理,使其穩定、有序、健康、協調地發展。代表中國政府組織或領導開展航天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活動。是在原航天工業部的基礎上,於1993年4月22日成立並接替被撤銷的航空航天工業部,負責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天和國際空間合作事務的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現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在一批批航天人的艱苦奮斗下,完成了包括東方紅一號衛星、神五神六神七神九載人航天、嫦娥系列探月工程、天宮號空間站、北斗系列導航衛星系統、資源勘探遙感衛星等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