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改革開放30年屋內電器變化
1978年1月,國務院決定將輕工業部同紡織工業部分開。為了發展家用電器工業,在組織機構設置上成立了五金電器工業局。同年,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計委)計委決定,由輕工業部統一歸口管理全國各系統、各地區家用電器工業,並將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列入國家和部管計劃,同時對國內尚不能生產的家用電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壓縮機、洗衣機定時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國家列入進口計劃,輕工業部統一分配,解決了重要零部件配套問題,這對促進各地主管部門重視發展家用電器工業起到了積極作用。同年,國家還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
1979年4~5月,以輕工業部部長梁靈光為團長的中國輕工業代表團訪問日本。在考察期間,同日本著名家電公司洽談引進冰箱心臟部分——壓縮機項目,該項目於1984年正式列為國家重點項目。7月,輕工業部五金電器工業局在蘇州召開了全國家用電器發展規劃座談會,此次會議被稱為「家用電器發展誓師大會」。會上規劃重點省市二輕系統集團所有制機械修配廠、五金廠、工具廠轉產洗衣機、冰箱、電風扇和電飯鍋等家用電器產品定點生產工作,利用集體經濟資金發展家用電器生產,並對轉產的家用電器生產的供產銷和基建投資技術改造措施費用,納入國家和地方計劃進行了綜合平衡,妥善安排;會上同時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發展規劃。為了加強產品質量檢測和制定統一標准,1979年在廣州成立了中國日用電器工業標准化質量檢測中心。
1981年,中國家用電器工業標准質量檢測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電器工業局從五金電器工業局獨立出來,主要負責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的生產管理工作。10月,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中國彩電業迅速升溫,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出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3年,輕工業部根據國務院關於對市場需求變化預測的指示精神,對全國421個家用電器企業、192個商店(商場)和20196戶城市職工和農民家庭進行了調查,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家用電器產銷調查和預測。這一年洗衣機產量由1978年的400台上升到365萬台,此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熱潮,大約有40多個廠家先後從洗衣機技術先進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引進技術60多項。從1983年起,中國開始引進冰箱壓縮機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1984年2月,電子工業部做出了加快彩電國產化步伐的決策,開始實施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計委、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以下簡稱經貿委)、輕工業部聯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冰箱、洗衣機專業會議。這是國家對家用電器工業發展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最後形成了國務院以國發[1985]77號文件,批轉計委、經貿委、輕工業部《關於加強電冰箱行業管理,控制盲目引進的報告》,確定了「七五」計劃期間42個定點廠,引進規模為842萬台。9月,電子工業部承建的23套衛星電視接收站全部開通,實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採用國外技術設備生產的冰箱壓縮機投放市場。
1986年,廣州建成了從日本松下電器株式會社引進年產百萬台的冰箱壓縮機廠。與此同時,北京也建成了從飛利浦設在義大利的「伊瑞」公司引進年產百萬台的冰箱壓縮機廠。這兩個冰箱壓縮機廠對保證發展冰箱國產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經貿委等8個部委聯合發出《關於認真落實三包的規定通知》,對冰箱、洗衣機、電風扇、彩色電視機、黑白電視機和收錄機這6類家用電器(包括進口零部件組裝的家用電器)的三包辦法做出了統一規定,1986年10月1日起實行包修、包退、包換。10月,國家決定把彩電國產化作為重大項目列入「七五」計劃。12月底,頒發洗衣機生產許可證大會在上海召開,首推生產許可證制,當時共計43家企業和43個產品領取到生產資格證明。
1987年3月,彩電國產化的工作方針被確定為「引進、消化、開發、創新」。7月,中國彩電(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電)首次獲國際金獎。同時,為表彰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家用電動洗衣機及其安全要求」國家標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獲得國家級重大獎勵。這一年,首屆「全國家用電器展覽會」在北京召開,展覽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以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參展團的300多個家電製造企業參加了展覽,由此拉開了中國家電業會展文化和會展經濟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國產分體壁掛機空調—KF-19G1A「雪蓮」在華寶空調廠誕生,開啟了中國家用空調行業的一個新時代,這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標志著中國空調行業的發展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高峰。同年,琴島—利勃海爾四星BCD-212升雙門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雙門冰箱獲國家優質產品金獎,這是家電行業首次獲得國家質量最高榮譽獎。10月,第二屆全國彩色電視機質量評比結果揭曉,熊貓、金星、牡丹等58種型號的18英寸彩電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種型號22英寸彩電獲一等獎。這次評比結果表明,中國自己生產的彩電從整體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達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1988年國家機構進行改革,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於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從該年2月1日起對彩色電視機實行專營管理,並開始徵收彩電特別消費稅和國產化發展基金。8月,機械電子工業部和國家技術監督局在京發布《彩電綜合標准》,總共包括344個標准,其中國家標准173個,行業標准171個,它的貫徹實施標志著中國家電的質量和可靠性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資建成的最大合資企業——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公司舉行開工典禮,該公司是中國第一個被認證向美國出口的顯像管生產企業。
1990年1月,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建造的錄像機生產線在南京無線電廠投入試生產。5月底,「第二屆全國家電產品展覽會」在北京舉行,這是20世紀90年代家電行業最為宏大的展覽會,展示了許多名優新產品,小家電品種數量占絕對優勢。7月份,廣東珠海壓縮機廠生產的空調壓縮機成功出口,這是中國壓縮機行業首次打入國際市場。華飛彩色顯示系統有限公司於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國「七五」期間規劃的陝西咸陽、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華飛4個項目全面投產,中國彩電生產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國電子工業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工作會議」和「全國第五次彩電國產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1991年,眾多家電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杭州冰箱廠率先研製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製冷劑R500,並推出具有「除臭保鮮」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個企業的24個產品獲得符合國際標準的安全認證。10月底,輕工業部召開「房間空調八五發展規劃座談會」。會議討論和編制了中國第一個房間空調發展規劃。自此之後,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點生產之後,中國家電業進入全面快速增長期。年底,企業調整消息不時見諸報端,北京的白蘭、白菊電器公司合並,成立蘭菊電器公司;同月,琴島海爾集團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單位研究開發的集成電路CAD熊貓系統通過國家技術鑒定,它的研製成功對中國集成電路技術特別是集成電路CAD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和中國信託投資公司聯合組團參加「德國科隆家用電器及用具展」,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參加德國科隆展,共有10個企業參加,中國展區引人注目。4月,青島冰箱總廠經過DNV國際專家嚴格審核,率先在行業內通過ISO9001認證。5月,「全國集成電路設計(ICCAD)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研究了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思路和規劃布局,確定了集成電路定點設計單位的基本條件等。6月,青島冰箱總廠上半年冰箱出口量達8萬台,成為世界級供應商,同時成為亞洲地區出口德國市場冰箱最多的廠家;天津空調公司與土耳其合資興建的一家空調工廠在土耳其建成,該廠技術設備全部由天津空調公司提供,這是中國空調生產企業首次在境外建廠。
1993年,電子工業部提出實施「大公司戰略」,加快了彩電行業生產向大公司、大集團集中的過程,提高了彩電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這一年,中國研製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決了冰箱行業發泡劑替代難題。家電產品的開發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導作用,許多企業在開發低氟產品、加強電腦技術應用等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在國際組織的支援下,萬寶、海爾、長嶺、華意等公司紛紛推出低氟冰箱產品。琴島海爾集團推出變頻式空調。11月初,「北京國際家用電器產品及技術裝備展覽會」成功舉辦,這是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首次主辦的國際家電行業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鄉召開了「全國家用製冷CFC替代工作會議」,會議確定了中國家用製冷行業CFC替代總體思路和戰略。
後面看參考資料
『貳』 家電行業如何拓展市場
第一定位自己的產品價格區間,針對人群
第二看一下自己的目標客戶聚集區
第三利用鷹眼智能營銷筆記本挖掘所有目標客戶群體信息
『叄』 中國海爾帝國是如何成功的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出現「決策」一詞,《韓非子·孤憤》中就有「智者決策干愚人」的說法;然而,決策作為現代管理學中的一個術語,首先出自干美國。
海爾的這種嶄新的生產營銷策略是當時其他老總所沒有看到的。海爾一路輝煌走到今天建立了國際知名的「海爾帝國」可以說是由張瑞敏具有前瞻性的決策和海爾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共同成就的。
很多企業的失敗不在於經營和投資,在於沒有正確的決策。
『肆』 家電行業如何提升銷售
大家都說家電市場艱難,准確說是家電行業對家電從業人員的要求更高了。如何提升銷售個人從兩個方面談談個人的一些想法:一、如何讓更多的人進店(引流)。現如今很多家電經銷商老闆都說活動沒有用,准確的說還是方法不得當。我們可以採用陸海空轟炸的方式製造知名度和一些利益牽引(當然這個要抓住人性的弱點)讓更多的人知道有我們這個店且進入店;二、提高成交率(不丟單或少丟到單)這個就要求我們有過硬家電知識基本功以及銷售技巧了(達到這個水平只有一個方法學習)同時還要對當地同行所操作的產品優劣勢(相比自己操作產品)非常之熟悉。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說的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指教
『伍』 家用電器的電器發展
家電高端產品佔比持續提升。在消費升級和更新需求的驅動下,2009年全年變頻空調、三門冰箱、滾筒洗衣機零售量佔比為16%、16%、20%,零售額佔比為22%、41%、39%,且連續3年呈快速提升趨勢,12月佔比創新高。在節能補貼政策的驅動下,定頻1/2級空調已成市場絕對主流。
2009年全年,液晶電視和空調整體均價同比下降了6%和31%,但冰箱和洗衣機整體均價同比增長4%、8%,且空調價格降幅也遠低於成本降幅,家電龍頭企業毛利率提升明顯。
幾年前,「高端家電」在消費者眼中還只是社會少數群體能夠享受到的奢侈品。其中原因自然是「高端」與「高價」基本等同。隨著家電下鄉並伴著「高端家電」商品的多樣化、系列化,特別是消費者在收入增加的同時開始關注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與品位時,「高端家電」似乎也走下了「神壇」,進入越來越多的普通消費者的家中,更多的消費者成為了「高端家電」商品的消費群體,開始享受「高端家電」生活。
為了促進中國家電市場更好的發展,「中國家電市場研究小組」在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和中國家電網雙方共同發起下應運而生,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為小組業務支持單位,該小組的成立旨在整合雙方在家電行業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市場調研、網路媒體、家電企業和零售渠道方面的強大資源優勢,加強對家電行業發展狀況、市場、企業、品牌、零售渠道等方面的研究,引領中國家電市場的高端發展,促進中國由「家電製造」到「家電創造」的華麗蛻變。 2009年12月,家電城市格局基本穩定,在液晶電視市場上,國外品牌市場份額有所上升,國內品牌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市場普遍預期2010年彩電行業競爭會趨於激烈,外資彩電品牌可能大舉降價以搶占市場份額,同時國內彩電品牌之間由於面板供應和模組自製帶來的競爭力差異將有所縮小。我們認為,國內品牌的整體份額將維持在比較平穩的水平上,高端市場或更多地被外資品牌所佔領。國內品牌之間的競爭或趨於激烈,但更著重於特色營銷而非簡單的價格競爭。
外資品牌2010年的競爭策略基本確定,大部分仍趨於保守。雖然2009年第三季度外資品牌佔有率逐月回升,但平均佔有率仍低於30%。即使考慮到外資品牌應用更為激進的競爭戰略,我們認為其2010年的佔有率仍將穩定在30%左右,不會有大幅的提升。
從經濟角度分析,外資品牌多為高端產品,其需求與盈利的價格彈性都比較強。雖然2009年下半年部分外資品牌如夏普和索尼等推出中低端液晶電視產品,但其附加功能較少。考慮到品牌的高端形象,我們判斷其主流產品降價幅度不會太大。外資品牌在高端產品如LED背光電視上的優勢或促進其佔有率提升。我們判斷2010年後LED背光液晶電視有望降價20%左右,即使外資品牌份額提升,對整體份額也無太大影響。 截至2010年1月24日,全國以舊換新共回收舊家電572.1萬台,累計銷售五大類新家電520.3萬台,銷售額達205.6億元。日均銷量從1月上旬的6.1萬台快速上升到1月中下旬的7.2萬台,增長勢頭迅猛。以舊換新試點的政策效果和推廣進度是2010年城市家電需求最大彈性所在,我們將持續重點關注。
2010年1月份,家電行業指數累計下跌7.55%,上證綜合指數累計下跌7.85%,整體來看,家電行業指數漲跌幅和大盤持平,由於投資者擔心2010年房地產成交量下降對家電銷售產生不利影響,在1月的第一周家電行業指數跑輸上證綜指3.49個百分點,個別股票下跌10%以上,投資者的擔心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從2010年來看,家電行業屬於增長性較為確定的行業,市盈率將隨著業績的逐步提升而下降,我們繼續維持家電行業「買入」投資評級。 鑒定時先看外形,注意造型色彩,漆膜有否剝落和光潔不均的現象。接上電源,調節溫度,宜調至第二檔。讓自動控制器作自停,自開多次,檢查溫控裝置是否可靠有效,然後檢查壓縮機的運轉是否正常和噪音大小,這時再將調節旋紐旋至「不停」位置,半小時後蒸發器內即可出現霜水,就此檢查蒸發器四壁是否均勻,散熱是否一樣,最後檢查門是否 關得嚴和靈活。
如何鑒別電飯煲的優劣
先把內煲(或稱內膽)放進外殼,左右轉動數次,檢查內煲與外殼底部的發熱板是否吻合,吻合的使用效率就高。接上電源後,用手指碰觸外殼,不應有發麻的感覺(漏電)。按下煮飯開關五分鍾後,內煲底部的溫度約為103 度,這時,限溫器觸點應能自動斷開,煮飯開關彈起,轉入60攝氏度的保溫狀態。
好的冰箱,電源接通就能啟動運轉,並且聲音和振動很小,幾乎不容易察覺。
壓縮機運轉,電冰箱會微微顫動,並聽到運行雜訊,但雜訊不應高於45dB,即在安靜的環境中,只能聽到壓縮機輕的嗡嗡聲,在離冰箱約一米遠處,應聽不到聲音。手摸箱體,不應有明顯的振動。 看外觀良好後,將表把拉出至撥針位置,秒針應立即停止跳動,針尖剛好對著分點刻度,正反方向撥針時,秒針都應停止不動。推回表把一秒鍾後,秒針應立即恢復跳動,走時,秒針每跳動一次應剛好是一格,秒針與玻璃表面無碰擦現象。
『陸』 海爾品牌之路
迄今為止海爾所有的成功,將最終歸結為兩個字:品牌。———采訪手記
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通用的產品,但大多數人絕對知道「通用」這兩個字。
你可能記不住海爾的上萬種產品,但你絕對清楚「海爾」這兩個字的分量。
對於這種沉甸甸的分量,我們已經有了一個盡人皆知的註解:2004年1月31日,世界品牌實驗室正式評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海爾以第95位名列其中。而此前,海爾的諸多品牌榮譽早已如雷貫耳。
對大多數人來說,惟一的一個中國企業,惟一的一個中國品牌,迄今為止第一次進入世界品牌排行榜,當然是一個頗具震撼力的事件。然而,更具震撼力的卻是那個世界級品牌的夢想,那個一直洋溢著民族自強精神的品牌之夢,那個3萬海爾員工的品牌之夢。這樣一個夢想,比今天100強的地位具有更綿長的魅力。
對這種魅力,張瑞敏曾經有過一句動人的闡釋:中華民族需要世界級的自主品牌。
海爾的名字叫「夢想」
上個世紀的1984年。海爾。
面對著排成長隊等著提貨的車隊,面對著一天比一天繁忙的生產線,總是匆匆行走著的張瑞敏,卻少有心滿意足之態———要知道,在那個需求大增而供應不足的年代,心滿意足是很多家電企業的共同心態。
面對日益高漲的效益數字和冰箱產量,張瑞敏的胸臆中卻鼓盪著一種截然相反的審視,他看到了這種繁榮的另一面。環顧著國內外家電業的現狀和走勢,他萌生了一個今天看起來很普通的結論:這種基於產品而不是品牌的繁榮,缺乏持久的意義,海爾需要的是另一種繁榮———一個持久品牌下的繁榮。
張瑞敏曾在許多場合回顧過這段歷史:當時彌漫於家電業的那種自滿情緒,掩蓋了許多看不見的危機,大多數人因為有市場,從而不再關注市場,最終失掉了市場。
然而,不管怎樣說,在當時的環境下,對當時的絕大多數人———包括業界同行來說,海爾的品牌之夢一方面看起來根本沒有必要———如此好的效益要什麼品牌?從另一方面說,那隻不過是一個帶有濃厚浪漫色彩的哥德巴赫猜想,一個從廢墟上剛剛翻身的中國家電企業,還想有品牌?還想與世界品牌一比高低?
那是一個只要有產品———即使質量稍差都能賣得出的時代,一個離品牌甚至質量相距甚遠的「供應缺陷」時代,一個眾多企業連商標意識都沒有的時代。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個背景,1980年代早期,海爾品牌之夢開始生長的那個時刻,才具有如此動人的意義———這種夢想充滿著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種自強不息的民族企業精神,一種充滿前瞻意義的創新精神。
正如後來人們所評價的那樣:人人都會做夢,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敢於夢想———張瑞敏和3萬海爾人卻早早擁有了夢想。
大多數人認為海爾的名牌戰略應該從1988年算起,有關資料也有這樣的記載,然而,海爾創業初期的一切卻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從1984年開始,海爾走得就是一條品牌之路,而不是產品之路———甚至早期那些富有傳奇色彩的質量歷程。
很多人記住了1985年的那個故事,也有許多人見過至今還陳列在海爾的那把大鐵錘。那一天,張瑞敏帶領員工砸掉了76台質量有缺陷的冰箱。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有關產品質量的傳奇故事,然而,故事的核心卻不是質量本身,而是一個品牌傳奇的開始。
此後,海爾所有的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都可以也只能在一個層面上求解:中國名牌、世界名牌。
1988年,中國家電業的第一塊冰箱質量金牌頒給了海爾———海爾用自己的方程式,破解了世界級品牌這一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個「謎底」。1991年,「海爾」又首次作為一個整體品牌向世人亮相:這一年,海爾成為中國十大馳名商標。此後,海爾挾早期品牌之威,以品牌本身特有的張力,實施了大規模的低成本擴張。此一擴張,使海爾產品覆蓋了白色、黑色、米色家電領域,而這種擴張,又促使海爾品牌的內涵更加豐富:海爾成功地從產品層面躍升為品牌層面———「海爾」兩個字,已經是一個產品群體和企業群體的象徵。
此後,在「國門之內無名牌」戰略思維的推動下,「海爾」具有了更新的內涵和指向:跨越大洋,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佔有一席之地。以產品出口帶動「品牌出口」,為海爾品牌真正賦予「世界意義」……
進入世界品牌100強,海爾無疑完成了一次世界級的聚焦。這是一個瞬間,但卻蘊藏著19年的漫長。19年來,歷盡艱辛的海爾人開創了許多業績,但只做了一件事———創立品牌,或者說海爾人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創立了一個世界級的品牌。
一位參觀過海爾的聯合國代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海爾是一傢具有很大遠見的企業。」這句話是對海爾品牌之夢、海爾19年品牌歷程的最好闡釋。
海爾的名字叫「市場」
張瑞敏的那句話讓許多人為之耳目一新———海爾品牌不是評出來的,而是消費者用鈔票買出來的。
在海爾的所有經營理念中,「市場」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意義———「為客戶創造價值」,同時也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客戶永遠是對的」。海爾之所以對市場如此看重,當然還是源於對一個百年品牌的孜孜以求。在海爾的創業歷程中,曾有許許多多的豐碑,但海爾最相信一句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豐碑才是最永恆的。
所以,市場是「海爾」這個品牌的最貼切詮釋。
海爾品牌之所以植根在廣大用戶心中,源於海爾不懈的市場創造———在創造中為用戶創造新的價值。我們所熟知的酸菜冰箱、雙動力洗衣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機)、可以聽 MP3的手機、可以保存節目的追時彩電、流行於美國大學生中的電腦桌冰箱、流行於日本單身一族的個人洗衣間、流行於中東的大袍子洗衣機等等,都是新的需求創造,也都是新的價值創造。
海爾品牌之所以植根於廣大用戶心中,源於海爾不懈的服務創新———在創新中徹底消滅用戶與產品之間的距離。從1994年的無搬動服務到1996年的先設計後安裝,從1997年的五個一服務、1998年星級服務一條龍再到2001年的空調無塵安裝以至於全新的「全程管家365」———每一次服務升級,都讓用戶走近海爾一步,以至於最終實現了無距離。
這就是我們已經聽過多次的那句話:海爾推倒了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牆。
而推倒這堵牆的過程,也就是讓人人都成為經營者的過程,海爾稱之為 S BU,即策略事業單位———人人都連結市場,人人都創造價值。海爾用每一位員工的創造性,用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創了許多市場傳奇。
海爾售後服務員丁永強有這樣一段小小的經歷。今年2月份的一天,青島市四方區的一位用戶來電說冰箱不通電了。丁永強登門後發現是用戶家的插座松動了。兩分鍾不到,問題解決。但丁永強並沒走,而是將該用戶家的所有海爾家電作了通檢。檢查中發現燃氣灶打幾次火才能點著:原來電池沒電了,而用戶家裡又沒備用電池。看到用戶一個人在家不方便,丁永強自己跑到樓下買來電池換上,燃氣灶一打就著了,用戶很高興。但不放過一個細節的丁永強發現火焰是黃的,便又主動將燃氣灶的出氣孔清洗了一遍,直到火焰變藍,用戶為此再三表示感謝。丁永強剛回到單位,就接到了這位用戶的電話,原以為用戶還需要新的服務,但卻聽到用戶說:我家新開的旅館,需要26套空調,將來還需要26台彩電,我們還想買海爾的產品……
這個細節當然毫無傳奇色彩,但丁永強的這段經歷,卻作為海爾成百上千個服務故事中的一個,代表了海爾有關市場和品牌理念的全部,代表了海爾傳奇性品牌市場的全部。
其實,從19年前到現在,海爾一直在默默地進行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市場革命,這場革命中的每一次進步,都是海爾品牌熔爐中的一次加溫。
海爾紐約大廈上飄起海爾旗幟的那一刻,曾令許多中國人為之振奮,也令許多美國人為之睜大了雙眸———那是海爾這個中國民族品牌在美國本土紮根的一個耀眼標志,那是一種品牌宣言,而這一宣言,實際上從上個世紀末就已經開始。
上個世紀的1990年,海爾首次試水國際市場,將海爾品牌投放到家電「鼻祖」的德國。盡管當時有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對海爾品牌的國際化來說,那絕對是革命性的一刻———海爾用這種大膽的舉動,啟動了自己「先難後易」的新市場戰略。當然,這一戰略的指導思想已經盡人皆知:海爾沒有靠價格戰,而是靠質量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贏得了德國人對海爾品牌的認可。
此後,海爾以此為基礎不斷演繹的國際市場攻略,總在令人眼花繚亂中出奇制勝。歐洲市場、亞洲市場、美國市場、中東市場……海爾以高質量的產品帶動品牌的戰略,相繼取得成功。
如今,海爾這個品牌已經成為世界上所有本土化品牌的綜合概念,這種概念已經遠遠超越了產品的范疇,延伸為一種看不見但卻存在於世界各地消費者心中的文化———源於本土但又超越本土的文化,一種品牌文化。海爾將其稱之為「三融一創」:融智、融資、融文化,創本土化品牌。從這個角度說,海爾這個名字已經具有廣泛的世界意義。
這種意義就體現在全球海爾個性化的產品、個性化的服務中,與本土融為一體。
2001年,海爾為巴基斯坦開發的兩款冰箱投放市場後大受歡迎。但用戶也反映了一個十分集中的問題:冰箱製冷效果不理想。設計人員為此反復做了試驗,證明完全符合標准。然而,海爾並沒止步,當客戶經理走訪用戶家庭後發現,巴基斯坦大部分家庭人口多,一家30幾口人的情況很普遍,天氣熱的時候,一天開關冰箱幾十次很平常,從而影響了製冷效果,於是,設計人員立即進行產品改進設計,最終解決了問題,滿足了巴基斯坦用戶的需求。
今天的海爾,已經擁有了完整的全球設計網路、製造網路、營銷與服務網路,擁有18個設計中心,10個工業園(海外工廠及製造基地22個),營銷網點58800個。在國內市場,海爾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四大主導產品的市場份額均達到30%左右;在海外市場,海爾產品已進入歐洲15家大連鎖店的12家、美國前10大連鎖店。在美國、歐洲初步實現了設計、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目標。
如此龐大的市場體系,如此洋洋大觀的製造王國,如此游刃有餘的文化親和力,如此廣泛的品牌認知度,當然最終要歸結為一種稱謂:海爾。
海爾的名字叫「速度」
海爾有一款盡人皆知的產品,叫「小小神童洗衣機」。
這種洗衣機推向市場僅半年,即遭遇仿製。但海爾又旋即推出第二、第三代一直到第十二代洗衣機———海爾總是用令人驚奇的速度,來確立品牌的領先地位———總是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事實上,海爾所有品牌意義上的成功,就來自於這種速度。
1998年9月15日,歐洲家電經銷商 Y先生准備大批量定購海爾冰箱,並提出6種外觀設計,同時要求5天內即看樣機。4名設計人員承擔了這項任務。按照「市場設計產品」的思路,設計人員一下子拿出了24種方案———僅每種外觀設計就有6個方案可供選擇。第5天下午,24台手工樣機齊刷刷地擺在樣機室里。此時,連續奮戰了5天5夜的4名設計人員已疲憊不堪,紛紛坐到了地上。
其實, Y先生也知道他的要求有點「苛刻」,但當他如期來到海爾,看到遠遠超過6種設計要求的24台樣機,而且個個超過標准要求時,倍感驚訝。21日下午,「興致十足」的 Y先生又提出再製造一台50升小冷凍箱手工樣機。第二天上午9時,當樣機又按時擺在他面前時, Y先生感慨萬分:在這些設計人員身上,我看到了寶貴的海爾精神,這種精神,讓我想起25年前的惠爾浦,我在美國也沒有看到如此優質高效的合作!
海爾清楚地知道:與很多世界級的名牌相比,無論在資金、規模還是技術方面,海爾都有很大的差距,甚至無法相比,然而,海爾也清楚自己的優勢:速度制勝。
有一份資料可以說明這種速度的魅力:
從1959年成立美國銷售公司,到實現1.54億美元銷售額,松下費時10年時間(1969年),對這一速度,美國著名的行業雜志 H FD曾稱之為「驚人的增長」;而美國海爾成立於1999年,到實現1.5億美元的銷售額,僅用了3年的時間(2001年)!顯然,海爾依靠速度實現了對先行者的追趕!
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也曾經用「奔跑」來形容海爾———海爾在不停地奔跑中獲取速度、加速度。而這種奔跑是3萬海爾人的奔跑。
海爾也曾經用三個詞來描繪自己的發展主題:速度、創新、 S BU。速度被放在了第一位。然而,這種速度又是創新性的速度,這種速度又是每一位 S BU的速度,因此,三者之間是一種互為依存、互相促進的戰略關系。
為實現這種戰略速度,1998年,海爾正式啟動市場鏈流程再造行動。這一行動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種市場快速反應的機制,以改變過去帶有相當行政色彩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構———在張瑞敏的思維中,這種傳統架構容易造成信息反應遲滯,而信息反應遲滯當然影響市場反應速度。
經過長達5年的艱難探索,海爾無疑在這項以網路為基礎、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行動中,實現了業務流程的初步再造,而且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效果———我們所熟知的零距離、零庫存、零運營資本,便是這種再造的結果———這三者的實現全部來源於速度。
海爾的名字叫「海爾」
海爾這個名字之所以如此響亮,就因為它叫「海爾」———中國海爾,一個有著深深民族烙印的名字。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引進德國技術,到如今擁有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覆蓋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爾在一片品牌空白的基礎上,迅速完成了向自主品牌的嬗變、向世界名牌的嬗變———在做大做強自主品牌的道路上,海爾是無可爭議的先行者。
自主品牌意味著自主創新,而海爾無疑是企業創新者的向導。且不說海爾平均每天有1.5個新產品問世,也不說海爾每時每刻都在按照客戶的最新需求,實現產品的更新與創造,海爾在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企業重構等方面所有的探索,都帶有全新的革命色彩,都帶有海爾自身的烙印。美國沃頓商學院就曾經這樣評價海爾的流程再造:如果海爾成功了,在全世界將是獨一無二的,是對世界管理學的一個突破和創新。而實際上,在許多方面海爾都是獨一無二的。
自主品牌意味著自主的聲音,而在世界品牌100強的行列中,與跨國巨頭並列的海爾,無疑聲音獨特———一個中國的民族品牌。張瑞敏在世界性論壇上的演講代表著海爾的聲音,被評為美國以外全球25位最傑出商界領袖當然還是一種聲音,而在日本、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繁華都市裡,海爾品牌的巨幅廣告與許多跨國巨頭並駕齊驅,當然也是一種聲音。在科隆世界家電博覽會上,以最大展廳亮相並被媒體所追捧的海爾最為耀眼,這種聲音當然更為響亮。在這樣的聲音中,沒有人會再問:誰是海爾?
自主品牌是所有名牌的前提,而名牌是自主品牌強大吸引力的前提。在海爾的周圍,聚集著一批世界500強,他們是海爾的分供方,甚至在海爾工業園的周圍,就有跨國巨頭開的工廠———而在海爾成長的初期,曾有跨國巨頭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向海爾發出「並購通令」,海爾拒絕了。今天,海爾自主地選擇著自己的供應商,包括世界500強。
今天的海爾,已經不是工廠和產品的概念,基於自主品牌基礎上的這個世界品牌,正在實現著品牌輸出——「貼牌海爾」已經成為許多國外廠家的大宗生意。而曾幾何時,通用等品牌巨頭一度還是輸出品牌的壟斷者。2003年,海爾沒有投資興建工廠,卻增加了9家工廠,而這些工廠都是海爾品牌的「受益者」,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以海爾的名義。
今天的海爾,已經不僅僅是創造品牌,而且正在實現著品牌創造。海爾已超越了一個產品製造商的范疇,由這個品牌延伸出去,海爾不僅已經制定並輸出著行業標准,而且正在輸出著足以影響中國企業的一切,包括敬業報國的精神。
以嚴謹著稱的美國《福布斯》雜志曾這樣評價海爾:中國在國外最有影響力的品牌,正如世界品牌實驗室的100強認定一樣,海爾對此無疑當之無愧。然而,海爾品牌仍然體現著一個不斷豐滿的歷程———從過去到現在以至於未來,而已經習慣於否定自我的海爾,也並不會為此而全然陶醉。正如張瑞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的那樣: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這就是海爾的風格,海爾品牌的風格。 本報記者樊澤順
做大做強自主品牌
一個從「廢墟」上發展起來的民族企業,一個屬於中國人的自主品牌,僅用了短短19年的時間,即從強手如林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率先實現了中國企業進軍世界級品牌的夢想———海爾神話般的品牌創建歷程,是一段敢想敢幹、敢於夢想的歷程,是一段堅韌不拔、默默奮斗的歷程,也是一段堅持創新、不斷創造的歷程,更是一段瞄準世界一流、做大做強民族自主品牌、矢志敬業報國的歷程。對中國企業來說,這段歷程具有非凡的意義。
海爾19年的品牌歷程,代表了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家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張瑞敏為代表的海爾人,之所以能夠推動海爾攀登上世界級品牌的高峰,首先源於一種高瞻遠矚的視野,源於一種民族企業、民族企業家的責任,源於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從一開始,海爾人就沒有將自己的眼光局限於企業和產品本身,局限於國內市場,而是放眼於做大做強民族自主品牌,將跨入世界500強、做中國的世界名牌作為自己的最終目標。正是這種遠大的目標,促使海爾人19年來甘於寂寞、不為誘惑、默默耕耘,也正是這種目標,鼓舞著海爾人19年來開拓創新、艱苦創業、直到成功。這種基於遠大理想的精神,這種敬業報國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海爾19年的品牌歷程,是一段永遠創新的歷程,是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創新軌跡的最好寫照。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海爾人不僅成就了成千上萬種的產品,而且成就了一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企業、赫赫有名的世界級品牌,這本身就是創新的結果。然而這樣一個成果絕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斷否定自我、不斷超越自我、不斷追尋更高目標的結果。從最基本的產品質量到享譽世界的嶄新市場理念,從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到現代化的企業管理體系,從打破舊企業架構到逐步形成新的企業流程,從「人人是人才」的人才理念到全員 S BU的嶄新人力機制——海爾幾乎顛覆了所有舊的經營體系,使企業整體充滿著創新的細胞,使企業的每一寸土壤印上了創新的痕跡,這是海爾之所以成功的最關鍵動力,也應該成為每一個企業的動力。
海爾19年的品牌歷程,是一段大膽開拓海外市場的歷程,在中國經濟、中國企業融入世界的潮流中,海爾是最具風格的先行者。上個世紀80年代,當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還專注於國內市場,並為國內市場業績而欣喜萬分的時候,海爾就以世界級品牌為導向,以近乎冒險的「先難後易」戰略,義無反顧地進入國際市場,先後攻克了德國、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鐵桶般的市場堡壘,成為中國企業以質量和品牌開拓海外市場的第一例。可以說,沒有這種持續不斷的開拓,就沒有今天海爾品牌世界級的地位。這種面對強勢競爭對手而毫不氣餒,面對各種困難而毫不退縮的海外市場開拓精神,應該成為每一個企業、每一位企業家的追求。
海爾19年的品牌歷程,是一個民族自主品牌迅速發展壯大的歷程。在世界級品牌的行列里,一直乏有中國企業的聲音,擁有一個世界級的中國品牌,成為許多人的期盼,而海爾以探索者的身份,成功地實現了這一壯舉,對民族企業來說,這是一種何等的榮耀。從引進西方發達國家冰箱製造技術開始,海爾從最「原始」的技術消化迅速發展為技術創新,從一種產品發展為成千上萬種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現了從引進到自我品牌發展的突破。而且,在合資成為許多企業追尋目標的時候,海爾不為眼前利益所誘,理直氣壯地拒絕了找上門的合資「蛋糕」,理直氣壯地高舉起海爾品牌之旗,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對許多企業來說,海爾的自主品牌之路,有著鮮明的借鑒意義。
發展一批跨國大企業大集團,打造一批世界級的品牌,是這個時代的需要,是振興民族經濟的需要,也是增強核心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海爾的實踐證明,創造世界品牌並非遙不可及。正如海爾曾經和仍然面臨著許多強勁對手一樣,只要我們不怕困難、堅持開拓、不斷創新,就一定會實現創世界名牌的目標。
青島是一個曾經和正在涌現出許多中國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的城市,我們擁有成熟的名牌土壤,擁有成熟的名牌環境,只要我們以海爾為表率,樹立創世界名牌的遠大目標,而且毫不動搖,就一定能夠涌現出更多中國名牌、世界名牌。
『柒』 家電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怎麼寫
1、我國家電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
中國整個家電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但是與其他產品不同,家電產品的生命力相對來說比較強,因此就算進入成熟期,但是要進入衰退期甚至產品消失,還要過很長一段時間,成熟期主要在於一般市場幾乎飽和,各大家電之間將會在有限的市場份額內相互競爭。
從具體產品來看,大部分大家電產品如冰箱、空調、洗衣機均已進入成熟期,而空氣凈化器、凈水器等產品因起步較晚,仍處於成長期。
2、2020年上半年各類家電產量均下降:
2020年1-6月全國家用洗衣機產量3260.2萬台,同比下降7.2%;家用電冰箱產量3759.3萬台,同比下降6.9%;彩電產量為8312萬台,同比減少2.5%;房間空氣調節器產量10414.9萬台,同比下降16.4%。
3、家電代表企業營收均出現下滑:
中國三家家電行業代表企業——美的集團、海爾智家和格力電器,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均遭遇下滑。從營收規模來看,美的集團領先於海爾智家,而海爾智家領先於格力電器;在營業收入下降幅度上,海爾智家下降幅度較小,同比2019年下滑4%,下滑幅度最大的是格力電器,其較2019年同期下滑了28.21%,而在2020年第一季格力電器營業收入為203.96億元,同比下降49.7%,營業收入僅有2019年同期的一半。
4、小家電子板塊營收恢復正增長:
2020年第二季度,小家電子板塊營業收入已經恢復同比正增長,增速達到了15.29%,小家電受益於消費流量向線上集中,且部分小家電企業線上收入佔比較高,收入表現處於各子板塊領先位置。
5、家電行業發展趨勢:
從宏觀層面上看,我國經濟穩定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預期提升、社保水平提高等因素,將繼續成為推動家電行業增長的驅動力。「十四五」時期,國內家電市場將迎來新一輪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和農村市場的全面普及,智能家電正不斷地成為家電消費的主要選擇,可以預計,智能家電行業將實現快速的發展。
『捌』 國產家電為什麼越來越受歡迎
家用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的全球市場份額佔比中,中國品牌已位居首位。這意味著國產家電不僅在國內被認可,更在世界范圍內獲得青睞。
二三十年前的國內市場上,外資家電品牌相較於國產家電更具有競爭力,其根本原因在於外資品牌的家電更高端化、更品質化。家電作為家庭耐用產品,集中展示著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審美特徵、生活習慣等,因此人們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會選擇品質更優的家電。
我國處於一個經濟不斷調整上升的發展階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近幾年,我國家電品類增多,產品功能豐富、質量提升,技術實力整體增強。以家用空調產品為例,世紀初,國內家用空調還沒有能效等級,而近幾年國產家用空調在節能性上的優勢十分突出,格力1赫茲技術最低運行僅需15W,格力GMV智睿家庭中央空調只開一間房時,用電可省一半……這些兼具節能與舒適的產品十分受歡迎。加之國產家電產品更適合國內用戶使用習慣,產品服務更便捷,因此國產家電也越來越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