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呂驥的理論著述
在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時期,呂驥發表了《新音樂的展望》、《偉大而貧弱的歌聲》、《論國防音樂》、《音樂的國防動員》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闡述了群眾歌曲的社會意義以及對全國音樂運動的影響。他提倡「新現實主義」,反對「傷感主義」、「自然主義」,要求創作上既要有民族形式,又要有抗日救亡的思想內容。1945年呂驥在延安還撰寫了《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提綱》,對民間音樂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呂驥很重視中國古典音樂的研究。他積極支持北京古琴會的成立,倡導古琴打譜工作,促進《琴曲集成》的編輯出版,並寫了《略論七弦琴音樂》的序言。1977年春夏,呂驥和黃翔鵬等4人組成古代音樂文物調查小組,到河南、山西、陝西、甘肅4省考察先秦音樂文物,著重研究了陶塤與編鍾,獲得了對西周、春秋時代的編鍾能夠在一個鍾上發出兩個音的重要成果。這是過去典籍上沒有記載過的中國勞動人民的重大創造。中國對五聲音階始於何時,一直沒有定論,通過這次對陶塤的調查,獲得了中國五聲音階形成於母系氏族社會後期的論證。他的《從原始社會到殷商的幾種陶塤探索中國五聲音階的形成年代》的論文,填補了中國音樂史研究中的一項空白。
呂驥還很重視對民族音樂遺產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早在1945年他領導的陝甘寧邊區民間音樂研究會,就編印了《邊區民歌選》、《河北民歌選》等十幾本民間音樂資料。1948年在東北又編選出版了東北民歌選和《民間音樂論文集》。1979年,在他的主持下,由中國音樂家協會與文化部合作,恢復了由於「文化大革命」而中斷了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的編輯工作。這部預計30多卷的集成編輯工作,得到了各省、市音樂工作者的支持。同時還開展了《中國器樂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和《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的編輯工作。他是《中國大網路全書·音樂、舞蹈》卷音樂學科編輯委員會主任。
❷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著作有哪些
近代音樂史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景教
!、西方音樂文化在中國早起傳播的主要內容
1) 進貢樂器:管風琴 古鋼琴等(帶來了西方樂器)
2) 記譜法和樂理知識:徐日升撰寫的第一步漢文西洋樂理著作《律呂纂要》《律呂正義續篇》
3) 樂譜與音樂作品:西方的聖詠贊美詩等基督教歌曲
編印各種中英文聖詩集
教會學校里得音樂課
新式軍樂隊的成立
一、 19世紀80年代上海公共管樂隊,現在是上海交響樂團
二、 赫德樂隊
三、 中國自辦的新式軍樂隊:1898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建立新式軍樂隊
四、 軍樂隊的影響:軍隊—學校—社會生活
新式學校音樂教育
一、 教會學校
二、 史料記載最早在1842年香港即已有開設音樂課的教會學校
三、 登州文會館
四、 民國成立後的新式學校
學堂樂歌
一、 學堂樂歌的興起和編創
1、 學堂樂歌:清末民初的新式學堂中開設的樂歌課和所教唱的歌曲
2、 學堂樂歌的肇始:『
1) 教會學校中的樂歌編創----「文會館唱歌選抄」中的10首樂歌
2) 1898年康有為上書《請開學校折》
3) 留日學生歸國後的自發實踐
4) 1904年制定《奏定學堂章程》
5) 1907年作為中小學「隨意科」
6) 1912年以後列為必修課
3.樂歌的主要內容
7) 宣揚富國強兵,抵制外侮的愛國精神,歌頌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勝利
8) 配合向中小學生進行「軍國民教育」的軍歌
9) 呼籲婦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10) 向青少年進行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教育
11) 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傳統倫理的題材
12) 開設學堂樂歌的根本目的:啟發民智、塑造新民、祛除民族劣根性、救亡圖存
4.創作形式與曲調來源
13) 創作形式:選曲填詞
14) 曲調來源:早起大多為日本的學校歌曲和軍歌
後期多為歐美的流行歌曲和宗教音樂
另有少數中國的民間曲調
極少數自創曲
5.西方音樂在中國經歷的三個階段過程
15) 獵奇
16) 認同 3)接受
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
(一) 沈心工
主要貢獻:
1)編創樂歌:《重編學校唱歌集》、《心工唱歌集》、《國民唱歌集》
2)擺脫舊文學,舊詩詞風氣
3)開「白話文」先河
代表作:《男兒第一志氣高》、《黃河》
(二) 李叔同
主要貢獻:1)藝術教育注重美育 2)樂歌編創
代表作: 《送別》《春遊》
(三) 曾志忞
主要貢獻:1)致力於音樂教育 2)編創學堂樂歌
音樂理論著述:《樂理大意》《樂典教科書》《和聲略意》
音樂批評文章
其他樂歌欣賞
1)《革命軍》原曲為日本的歌曲《勇敢的士兵》沈心工配詞
2)《光復幾年》華航琛選曲填詞
3)《中國男兒》石更配詞辛漢配歌(同為一人)
4)《祖國歌》原曲為傳統古曲《老六板》歌曲作者不詳
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
1) 通過學堂樂歌,西方音樂傳入中國(包括:作家作品基礎樂理。演奏演唱法、音樂會的演出形式等初步傳入中國
2) 出現了最早的一批中國近代嘗試性、探索性的新音樂作品(新音樂初步創作)
3) 作為一種聲樂形態,樂歌集體唱歌的演繹方式ing影響救亡歌詠
4) 作為中國造就了第一代國民音樂教育家,曾志忞李叔同沈心工等,同時也為日後專業音樂家創作及隊伍的擴大作了啟蒙和貢獻
5) 鼓吹學習西方音樂,鄙視中國傳統音樂,對此後中國新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
蕭友梅
主要音樂貢獻:
一、 專業音樂教育:
兩個時期:(一)北京時期:1)首創被打音樂傳習所
2 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音樂系
3)北京藝專音樂系
1927年離開北京
(二)上海時期:創辦國立音樂學院
1)延聘教員2)課程設置3)人才培養4)社會影響
總結:音樂教育是蕭友梅音樂事業的核心 ,他在其他方面的音樂實踐都是圍繞音樂教育而開展為 音樂教育服務
二、 專業和音樂創作
蕭友梅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個突破「選曲填詞」而自己獨立作曲的音樂家,是進嗲中國音樂創作的先驅
(一) 聲樂作品
1),《今樂初集》(寫給初中生)2)《新歌初集》(寫給大學生)3)《新學制唱歌教科書》4)合唱《別校辭》、《春江花月夜》5)《從軍歌》
(二)器樂作品
1、德國時期的習作:
1)兩手管弦樂:《哀悼進行曲》作品4號,《在暴風雪中行進的進行曲》(23號),
2)兩部弦樂四重奏《夜曲》、《小夜曲》
2、歸國後作品:1)大提琴《秋思》2)管弦樂《新霓裳羽衣曲》
三、音樂理論著述
蕭友梅是中國近代音樂學研究的先行者,他的博士學論文《至十七世紀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第一部比較系統的研究中國古代樂器史的專著。
趙元任、
主要創作的聲樂作品
1、 藝術歌曲--《新詩歌集》1928
2、 《曉庄集》1933、《兒童節歌曲集》1934—以陶行知部分詩詞譜寫的兒童歌曲
3、 《民眾教育歌集》1939—愛國歌曲
4、 《西洋鏡歌》1935-----電影《都市風光》主題歌
5、 影響較大的聲樂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
黎錦輝(兒童歌舞音樂與流行歌曲創作的先驅)
一、 音樂創作
1) 音樂創作主要在於兩個領域:兒童歌舞音樂和流行歌曲(時代曲)
2) 兒童歌舞音樂又可分為兩類,兒童歌舞表演曲和兒童歌舞劇
3) 兒童歌舞劇共12部,代表作《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月明之夜》、《三蝴蝶》等
二、 兒童歌舞音樂創作的特點
1) 創作動機:對少年兒童進行推廣過於,新思想的教育,培養孩子對藝術美的熱愛,自己動手動腦的鍛煉
2) 有的是教育小孩熱愛動物,有的是要破除迷信,有的鼓勵小孩勇敢機智,有的提倡因材施教
三、 兒童歌舞音樂創作的藝術特點
1) 絕大部分是自己編劇作詞編曲
2) 語言採取白話文歌詞通俗易懂
3) 音樂既有學堂樂歌時期的流行歌曲曲調又有大量民間音樂曲調而更多的是自己創作的旋律
4) 作品大多抓住了兒童的心裡特點表現兒童的生活及其心靈世界
劉天華
一、音樂貢獻
1、新國樂創作:、
1)二胡曲十首:《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苦悶之謳》《、悲歌、》、《閑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
2)琵琶曲三首:歌舞引、改進操、虛籟
3)改編國樂合奏曲《變體新水令》
4)二胡練習曲47首
5)琵琶練習曲15首
其二胡音樂的藝術特點:其作品是五四時期新國樂的代表作,而且借鑒了許多西方因素
(二) 改良民族樂器與工尺普:
1) 改良二胡的形制,擴展把位,發展了二胡的演奏技巧
2) 在兄長劉半農的幫助下在琵琶上實現十二平均律的應用
3) 將工尺譜曲豎排改成橫排借鑒簡譜中的延音線用於明確工尺譜節拍時值
(三) 專業音樂教育
1)1922年受聘北大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
2)1922秋任教北京女師大音樂系
3)1926受聘北京女子藝專音樂系
4)1927任教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培養了鄭振鐸,曹安和,等二胡與琵琶演奏人才
(四)收集記錄整理傳統音樂
1)他是近代音樂家中較早有意識的收集記錄整理中國傳統音樂者
2)1930年為京劇大師梅蘭芳赴美演出聽寫記譜的《梅蘭芳歌曲譜》
3)其他記譜作品《安次縣吵子會樂譜》等《佛曲譜》
4)1932年六月一日,在北京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一周後病逝
(五)發起成立「國樂改進社」
1927年與吳伯超柯政和,曹安和,汪頤年,肖淑嫻等藝專老師發起國樂改進社
(六)音樂思想
1、受美育思想與平民文學思想影響主張音樂要普及到一般民眾
2.不能盲目排外
聶耳
-.最早的音樂創作
在約兩年的時間里共創作了
1)34首歌曲
2)為舞台劇《揚子江暴風雨》配樂
3)改編4首民族器樂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曉》、《昭君出塞》、《山國情侶》
_.歌曲作品的分來
1) 愛國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自衛歌》、《春回來了》、《告別南洋》、《傷兵歌》
2) 群眾歌曲:《開礦歌》、《大路歌》、《開路先鋒》
3) 抒情歌曲:反映下層婦女思想《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
4) 兒童歌曲:《賣報歌》、《小野貓》共六首
一、 歌曲創作的藝術特色
1) 重視民族風格:大路歌,打長江,塞外村女,飛花歌
2) 吸取外國歌名音樂因素:如採用西洋大調式音階,進行曲題材《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
3) 從生活體驗中創造音樂形象:如碼頭工人歌,新女性
4) 善於以短小動機或樂句為基礎並發展
黃自
一、 音樂創作
1) 器樂作品:出《都市風光幻想曲》外其餘全部創作於美國留學期間代表作為畢業作品《懷舊序曲》1929
2) 聲樂作品:藝術歌曲--《玫瑰三願》、《春思曲》、《花 非花》 愛國歌曲—旗正飄飄,抗敵歌、熱血 兒童歌曲—踏雪尋梅,西風的話 中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
青主
一、 代表作:《我住長江頭》、《大江東去》
青主的音樂美學思想:
著作《樂話》1930和《音樂通論》1931集中體現了他的音樂美學思想:音樂是世界的語言。青主的思想主要受留學德國盛行的表現主義藝術的美學思想以及19世紀末以來浪漫主義者音樂美學思想影響
三、 青主的音樂批評:共寫有70餘篇文章,表達了他對中西音樂美學的認識音樂是上界得預言是由靈魂說向靈魂的預言,音樂不能成為禮的附庸
賀綠汀
一、 音樂創作
主要優秀作品集中在1949年之前,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1) 國立音專時期 :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
2) 抗戰時期:代表作為一些電影音樂和抗戰內容的群眾歌曲《秋水伊人》、《春天裡》、《天涯歌女》、《四季歌》、《游擊隊歌》、《嘉陵江上》
3) 解放戰爭時期:歌曲《前進,人民的解放軍》管弦樂《森吉德瑪》
二、 藝術特點
作品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鮮明時代精神,能把歐洲近代作曲技法和中國傳統音樂因素有機融合
馬思聰
一、 音樂創作:
1) 小提琴作品:如《內蒙作曲》、《西藏音詩》、《牧歌》、《新疆狂想曲》《內蒙組曲》(又名《綏遠組曲》)影響最大,全曲分為三個樂章:1、史詩《跑馬溜溜的山上》片段2、《思鄉曲》綏遠民歌《城牆上跑馬》3、《塞外舞曲》綏遠民歌《叫大娘》
2) 聲樂作品(包括大量抗戰歌曲)---五部大合唱:《民主大合唱》、《祖國大合唱》等
3) 管弦樂與交響樂作品,如《第一交響樂》1941《第二交響樂》《山林之歌》和《第二交響樂》
三、 小提琴創作的特色
1) 音樂大多採用民間主題,富於歌唱性,有鮮明民族特色
2) 音樂發展手法也受民間音樂啟發
華北淪陷區
江文也
一、 音樂創作(三個時期)
1) 早期1934-1938成名作,管弦樂《台灣舞曲》鋼琴曲《五首素描》《斷章小品16首》
2) 中期1938-1949
a、 器樂作品:代表作鋼琴曲《北京萬華集》管弦樂《北京點點》(《故都素描》)管弦樂套曲《孔廟大晟樂章》
b、 聲樂作品:《漁翁樂》
3) 後期1949年後:《鄉土令詩》大型鋼琴套曲,交響詩《汩羅沉流》交響樂《阿里山的歌聲》 後期音樂創作受齊爾品「歐亞合璧「音樂思想影響,回歸中國民族音樂風格創作
冼星海
一、音樂創作:
1)四部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包括《序曲》、《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九個樂章)
2)歌劇《白毛女》1945年大型歌劇
主題思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將鬼被譽為民族歌劇創作中一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❸ 急!急!急!楊蔭瀏,查阜西,劉天華三個人為民族音樂所做的貢獻
楊蔭瀏(1899~1984),字亮卿,號二壯,又號清如,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十月 初八日生於無錫留芳聲巷。父楊鍾琳。
1916年秋,楊蔭瀏高小畢業後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今無錫 師范),22歲時以優良成績畢業,任石塘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國文教 員。一年後,入無錫輔仁中學學習英文、數理。1923年畢業。同年入上 海聖約翰大學,先後在經濟系、文學系學習。在校期間,擔任該校國樂 會會長,經常參加各大學舉辦的音樂會。
楊蔭瀏自幼酷愛音樂,每當道士做法事時,總要去聽他們的演奏。 七八歲時,便同哥哥楊蔭溥一起向三清殿年輕道士穎泉學習簫、笛、 笙、胡琴等民族樂器☆後來又跟雷尊殿道士阿炳學習琵琶,可惜他父親 不喜歡阿炳,阿炳僅教了他兩個半天。12歲時,他由老師黃緒初介紹入 天韻社,從吳畹卿學習。天韻社是江南著名民間音樂(崑曲)團體,社友 皆無錫音樂界名流,社長吳畹卿的笛、三弦、琵琶功力深厚,並精研音 韻之學。楊蔭瀏入社後,除學習樂器外,對音韻、音律、樂器構造等發 生了濃厚的興趣,曾參予天韻社與來訪的美國音樂家亨利愛希姆在聖公 會的中、西音樂交流。
民國初年,美國人郝露易女士來無錫聖公會做傳教士,她有較高的 音樂修養,楊蔭瀏曾從郝露易學習英文、鋼琴和西洋音樂樂理。1921 年,又向她學習和聲、對位、復調等西洋作曲法。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楊蔭瀏因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遭 校方壓制,憤而離校,入中國人自辦的光華大學經濟系學習。為了示威 遊行宣傳需要,他將《金陵懷古》曲調填以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 紅》詞,用以鼓舞人心,這首歌曲影響深遠,迄今還在全國廣泛流 傳。1926年2月因家貧輟學。回鄉後,先後在輔仁中學、工商中學、縣 初中、榮氏女校、無錫美專、宜興中學任教。其間曾短期擔任無錫通俗 教育館館長。
1929年,楊蔭瀏應基督教聖公會之聘,先後在南京、杭州做贊美詩 的編輯工作。1931年,基督教成立六公會聯合聖歌委員會,楊任委員、 總幹事。1932年赴北京與燕京大學劉廷勞博士編譯修訂贊美詩,並共同 主編宗教期刊《紫晶》及《真理與生命》刊物中的「聖歌與聖樂」專 欄。這項工作一直延續到1941年。楊所編輯出版的贊美詩集《普天頌 贊》,獲國際聖經展覽編輯優良獎,所載贊美詩在國內外教徒中廣為傳 唱。
楊蔭瀏在北京期間,在燕京大學音樂系旁聽作曲、西洋音樂史和音 樂欣賞課;並在該校圖書館閱讀了大量英、法等國有關音樂的專業書 籍。
1936年,任哈佛燕京學社研究員,同時在燕京大學音樂系講授中國 音樂史。1937年暑假回無錫度假,後因「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不能 北上。8月下旬去南京, 暫代中央機器廠總務主任,12月,隨廠遷湘潭,翌年8月遷昆明。
1939年至教育部音教委員會工作。1940年遷重慶。1941年9月任國 立音樂院教授兼國樂組及研究室主任。在重慶國立音樂院時,他支持學 生的進步活動,資助山歌社出版中國民歌。1947年在南京任國立音樂院 教授時,學校以莫須有的罪名要開除進步學生,楊仗義執言,公開反對 學校當局的反動措施。抗日戰爭勝利後,國立音樂院遷南京,楊任原 職,兼任金陵女子大學教授。
全國解放後,他歷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研究部研究員,音樂研究 所副所長、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民 族音樂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三、四、 五、六屆委員等。
他曾多次去雲南、河北、廣西、江蘇等地,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深 入調查,搜集了許多珍貴的音樂資料。同時在戲曲音樂和宗教音樂方面 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楊蔭瀏在研究中國音樂史方面具有傑出的成就。早在1925年他就用 英文寫出了《中國音樂史綱》論文。1981年又完成《中國古代音樂史 稿》,該書65萬宇,人民音樂出版社1951年出版。這是他在音樂歷史與 民族音樂、音律學等方面綜合研究的豐碩成果,使我國音樂史成為有樂 譜的音樂歷史。
他通過運算和實驗,先後發表了有關樂律方面的專著和論文,把我 國民族音樂實踐中經常遇到的樂律問題及樂律史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 水平。
他對我國民族音樂遺產包括民間音樂、戲曲音樂、宗教音樂的發 掘、搶救、搜集、整理、研究工作,都有相當成就和貢獻。
楊蔭瀏畢生著述除巨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外,先後出版著作27 種,論文近百篇,在我國民族音樂學術的思想寶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楊蔭瀏對無錫瞎子阿炳的樂曲進行了搶救和整理,☆並編成《阿炳 曲集》,他在這方面的功績是舉世公認的。
他對家鄉的音樂事業十分關心,每次回無錫,總要對民間音樂團體 「華光國樂團」進行指導,不厭其煩地進行示範;興之所至,甚至同意 領銜演出。他會多種樂器尤擅竹笛,得到吳畹卿嫡傳,夙負盛名,吹奏 時,高音晶瑩清澈,低音細若游絲,故譽為「楊笛子」。他曾為無錫樂 器店排老紅木優質琵琶品位,解決竹笛音準問題,提高樂器質量。並根 據大量實驗結果,製成笛尺,可以按尺開笛孔。
「文化大革命」期間,楊蔭瀏下放河北懷來縣「五七」幹校,1973 年患突發性腦痙攣,肺氣腫亦日趨嚴重。1984年2月25日楊蔭瀏在北京 逝世,終年84歲。
查阜西:現代琴家。幼年在家鄉學奏琴歌,以後在長沙、蘇州、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組織今虞琴社。建國後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等職。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人。國樂一代宗師,「中西兼擅,理藝並長、而又會通其間」的中國優秀的民族樂器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劉天華的父親劉寶珊重視教育,在家鄉曾與人合辦過一所小學。
劉天華1909年考入常州中學,業余參加學校軍樂隊,學吹號及軍笛。1911年的辛亥革命,劉天華回到江陰參加「反滿青年團」軍樂隊1914年先後在江陰、常州中學教音樂。1915年父親逝世,自己又失業,患病,仍自學二胡,處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時創作。第二年被江蘇省立五中聘為音樂教員,並在該校組織了絲竹部和軍樂部兩支樂隊,在這段期間,他專心於向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學習二胡,向沈肇洲學習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學習古琴,沿途還一路尋訪民間藝人,採集各處民間音樂。
1921年,劉天華到上海參加「開明劇社」樂隊,在江陰組織「國樂研究會」,自1922年起,劉天華先後任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北京女子高師和國立藝專音樂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學生有曹安和、王君儀、韓權華、蕭伯青、吳伯超等。在任教之間,他還跟隨俄籍教授托諾夫學習小提琴,同時悉心鑽研西洋音樂理論。另外,他常將街頭賣唱藝人請入家中記錄他們演唱、演奏的曲譜並給予報酬,留下《佛曲譜》和《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兩部遺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橋搜集鑼鼓譜不幸染上猩紅熱,於6月8日去世。
[編輯本段]藝術成就
劉天華在教學之餘學習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論,並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吸收西洋音樂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樂創作和演奏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鑒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顫弓等技法和西洋器樂創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輪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並確立和運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這些,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的深刻性,從而使這件古代並不受人重視的民間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成為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因而劉天華被視為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基人。
劉天華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閑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當劉天華逝世時,在紀念會上有人用這十大二胡名曲標題的首位字聯成過一幅便於記憶又頗有意境的輓聯:「良月苦獨病,燭光悲空閑」)。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一首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有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五首琵琶練習曲,還整理了崇明派傳統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編的《飛花點翠》於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錄制唱片,現已成為琵琶經典樂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創作並流傳的外,其餘都是在1926年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和北京藝術專科學校3所大學教授二胡、琵琶期間,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蕭友梅、趙元任等人支持下創辦「國樂改進社」之後,或創作、或修改定稿後得以廣為流傳的,至今仍是每個二胡學習者的必修習經典。
劉天華也是第一個採用近代記譜法編輯了京戲曲譜《梅蘭芳歌曲譜》,此外,他籌組了「國樂改進社」,編輯出版《音樂雜志》,均在社會上產生的巨大的影響,其它還有未完成的《佛曲譜》、《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及其一些寫作及翻譯文章等。
《梅蘭芳歌曲譜》序
《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
在餞別鋼琴師嘉祉先生的席上說的幾句話
關於國樂改進社的論著
梅君畹華、齊君如山等,將往北美介紹國劇於彼邦人士,囑編斯譜。數月以來,余與梅君均為職務所羈,未克充分討論,匆匆成此十八曲,自恐訛誤尚多,行期既迫,只得貿然付印。
此譜之成,余固受梅、齊二君之矚,然亦略有鄙見,可發表於此。
國劇重唱,故諺有「聽戲」之說,唱,樂也。然不獨唱之為樂,即一舉手,一投足,亦有樂隨之。甚至各色道白,亦均含樂意。故謂國劇之基礎,建築於音樂之上,亦無不可。余於劇學為外行,今姑談樂。
樂之有譜,猶語言之有文字。道義學術之得以流傳久遠者,文字之功也。我國音樂,肇自犧農,盛於有周,濫於唐宋,淵源不可謂不遠。然犧農之樂固不可得而聞,即唐宋之樂,亦已渺無稽考。何者,記譜之法不完備也。我國古樂未嘗無譜,然如唐之卷子本《幽蘭》譜,朱子儀禮經傳之十二詩譜,姜白石之詞譜等,或僅備律呂,或只載簡字,譜不足以賅樂,徒費考古家之周章,於事實無補。近代所出琴譜、崑曲譜等,記載雖已較詳,而缺點尚多,欲籍以流傳久遠,勢所不能。蓋樂有高低、輕重、抑揚、疾徐之分,必其譜能分析微茫,絲絲入扣,方為完備,而舊譜均不能也。今國樂已將垂絕,國劇亦憑於危境,雖原因不一,而無完備之譜,實為其致命傷。設記譜之法早備於往日,則唐虞之樂,今猶可得而聞,《廣陵散》又何至絕響。以皮黃言,今日習須生者,不曰宗譚,便曰宗汪。然而絕似譚汪者,百不獲一,即偶有之,同道中亦不以譚汪相許。何哉,無譜以為之佐證也。設譚汪生時,盡其所能譜而出之,何至今日遙拜門牆者之扣盤捫燭而不得要領耶。
且人盡一生之力研究一種藝術,能有創造與否,實未可必。設其有之,而令所創造者及身而絕,寧不可悲。昔米喜子、張二奎、程長庚、餘三勝等,一生創作甚多,年月悠久,遂至悉與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藝術界莫大之損失也。
習樂之法有三,曰耳聽,曰目視,曰言傳。三者雖相輔而行,不可缺一,然難記易志為耳聽之弊,模稜失真為言傳之弊,惟目視最為真切。故歐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紙譜成,各國樂壇便可發其妙響。我國樂劇二界,尚有行其耳聽、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談進步,不亦難哉。
是以今日我國劇樂二界,欲進步必自有完備之樂譜始。而養成演員樂師讀譜、記譜之能力,亦為要圖。當知今後學術界,必須事事科學化,事事精密確鑿,方能有立足地。若雲戲是亂彈,亂彈便了,則劇樂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淺陋,成此小冊,所用記譜方法,當然不足稱為完備。就正當世,實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樂劇二界方家不吝瓊瑤之賜。
[編輯本段]劉天華先生年表
1895年:2月4日生於江蘇省江陰縣。
1909年—1911年(14歲—16歲):在常州中學求學時,參加校中軍樂隊,學習吹軍號及軍笛。
1911年:辛亥革命,學校停辦後,返里參加青年團的軍樂隊,吹奏軍號。從此時開始音樂工作。
1912年—1914年(17歲—19歲):赴滬參加滬西開明劇社,任樂隊工作。在這時期學習各種西樂器,舉凡管弦樂器、鋼琴等,均加學習,尤以銅管樂器,多有深造。
1914年:劇社解散,返里任教於華墅華澄小學。
1915年(20歲):是年春喪父,復貧病失業,心境惡劣,偶赴市購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隨產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達他當時的不得志和內心的抱負。秋任教常州母校,為母校建立了軍樂隊與絲竹合奏團。
1916年(21歲):與殷尚真女士結婚。
1917年(22歲):從周少梅先生學習琵琶、二胡。
1918年(23歲):夏,從沈肇洲先生學習琵琶。本年前後開始創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等曲成初稿。
1920年(25歲):夏,赴河南學習古琴,染癬疥,負病歸。
1921年(26歲):在江陰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等曲。
1922年(27歲):赴北京,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是年秋又任教於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系。同時學習三弦拉戲。
1923年(28歲):從托諾夫學習小提琴。
1924年(29歲):《月夜》定稿。
1926年(31歲):除北大與女師外,又任教於藝專。創作《苦悶之謳》。學習崑曲。
1927年(32歲):從北京燕京大學音樂系外籍教授學習理論作曲。因托諾夫去津,改從歐羅伯學習,6月,歐羅伯離京,停。創辦國樂改進社,編輯《音樂雜志》。創作《歌舞引》《改進操》《悲歌》。
1928年(33歲):創作《除夜小唱》、《閑居吟》,發表《空山鳥語》定稿。
1929年(34歲):創作《虛籟》。
1930年(35歲):3月,繼續從托諾夫學習,直至罹病,未間斷。聽寫《梅蘭芳歌曲譜》一冊。
1931年(36歲):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鳥語》,琵琶曲《歌舞引》及《飛花點翠》。
1932年(37歲):創作《獨弦操》及《燭影搖紅》。6月1日赴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罹病僅一星期,6月8日晨5時20分逝世。享年整37歲(別處記載38歲,是按虛歲計算)。
❹ 想了解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要很准確、很權威的資料!
近現代時期
這一時期始自清代末葉的鴉片戰爭,在歷經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百多年來,音樂文化的發展交織著傳統音樂和歐洲傳入的西洋音樂,但音樂文化的發展是以民主,科學為主要潮流的。 傳統音樂首先以革命民歌的發展為以熱潮,如反映太平天國革命的《洪秀全起義》,抗議沙俄入侵的《迫遷歌》,"五四"時期痛斥軍閥出賣祖國鎮壓百姓的城市小調《堅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紅色根據地,邊區,解放區,革命歌曲更具有優秀的傳統,如《天心順》,《綉金匾》等。戲曲音樂中京劇的形成影響及於全國,出現了程長庚、譚鑫培以及後來的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一代名優。各種地方小戲、評劇、越劇、楚劇等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民族器樂則以民間出現各種器樂演奏的社團為特點,如"天韻社","大同樂會"等等。這反映出民族器樂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民間活動基礎。這種民族音樂民間活動的特點造就出許多卓越的民間藝人,其中華彥鈞(瞎子阿炳)就是傑出的代表。此外,各種琴譜、琵琶譜的編定、出版也多了起來。 西洋音樂的傳入中國雖可以上溯到元、明時期,但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影響於中國應當是清末民初的學堂民歌運動。當時一些要求效法歐美,富國強兵的維新派知識分子倡導了這一運動,如梁啟超、沈心工、李書同等。學堂樂歌作為學生音樂教材,以宣傳愛國反帝,擁護共和,以及學習歐美科學文明為內容,如《中國男兒》,《體操-兵操》等,這些樂歌又不僅流傳於學校,而且廣泛影響到社會各界。這些樂歌多借用外來曲調填詞,也有少數根據本國曲調填詞,還有少數創作曲調。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我國開始興起了傳播西洋音樂,改進國樂的音樂活動,並建立了一些音樂社團,如"北大音樂研究社"、"中華美育社"、"國樂改進社"。而專業音樂教育最初就是在這些音樂社團的基礎上建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肖友梅又在上海創建國立音樂院,這是正規專業音樂教育的開始。肖友梅嘔心嚦血,畢生獻給了我國早期專業音樂教育事業。"五四"時期,著名的語言學家、作曲家趙元任是我國早期專業音樂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注意民族語言音調同歌曲音調的結合,善於吸收傳統音樂中的營養,寫出了《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流傳至今的作品。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則從學習西洋音樂中探索改進國樂的道路,創辦了"國樂改進社",寫出了《光明行》、《空山鳥語》、《病中吟》等二胡獨奏曲,並且把二胡納入專業音樂教育課程。黎錦暉創作了大量的兒童歌舞劇,如《小小畫家》、《麻雀與小孩》以及歌舞表演劇《可憐的秋香》等,這些作品也是我國新歌劇創作的的早期探索。王光祈作為我國第一代音樂學家,在中國音樂史學以及比較音樂學上具有開創性的貢獻。三十年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黃自對專業音樂教育的鞏固和提高做了大量工作。他培養出一批專業音樂工作者如劉雪庵,江定仙,賀綠汀等,他創作的《玫瑰三願》、《南鄉子》等藝術歌曲仍然回響在今天的音樂會舞台上。他還寫出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這一時期,專業音樂的發展以歌曲為主要體裁,器樂曲相對來說較為薄弱。但在器樂作品民族化方面也出現了一些較好的作品,如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童短笛》,瞿維的鋼琴曲《花鼓》,馬思聰的小提琴曲《內蒙組曲》,馬可的管弦樂曲《陝北組曲》,民族器樂曲如《春江花月夜》,以及華彥鈞的《二泉映月》。
❺ 考研中國音樂史看什麼書好
這個小傻瓜,怎麼不說報考哪個學校的呢?一般藝術學院的考題相當靈活,不會拘泥於某一本書的,所以不止要看一本書,要把這個學校徹底地學習一遍,有個完整的概念,下面是關於中國音樂史的最權威最常見的專著,至少都要看一下,如果沒有大學圖書館閱覽證的話,得花不少錢呢011音樂系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 楊蔭瀏,人民音樂出版社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汪毓和,人民音樂出版社
《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楊蔭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汪毓和,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版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鄭祖襄,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
《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目錄》馮文慈,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三、四期
下面是中央音樂學院的中國音樂史大綱,你要根據大綱,把每個知識點都吃透了,要參考很多教材和論文,整理出你自己的筆記
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國音樂史》專業課及共同課考試大綱
--------------------------------------------------------------------------------
--------------------------------------------------------------------------------
文件信息
文件來源 免費考研網
文件作者 免費考研網
更新時間 2005-9-8 8:48:41
添加編輯
輔助信息
列印功能 列印本文
背景顏色 杏黃 秋褐 胭紅 芥綠 天藍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體大小 特大號字 大號字 中號字 小號字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有文章均來自網路,僅提供預覽形式,不提供紙張形式,若涉及到版權的文章,請購買正版,畢竟在電腦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這是viewsnake個人網站,純粹交流學習資料的地方。無商業行為。
選擇更多免費考研資料:
閱讀正文內容
(古代音樂史部分)
(專業課與共同課通用,但出題形式與答題程度要求有所區別)
教材:參看《中央音樂學院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配套音響:專業課CD十張一套;共同課七張一套(音樂學系辦公室有售)。
一、遠古(約前21世紀以前)
(一) 概 述
(二) 遠古時期的考古音樂資料
陶塤、骨哨、骨笛、陶鍾、原始樂舞圖
(三) 歷史傳說中的遠古時期音樂
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媧,神農氏,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舜,禹
(四) 關於中國音樂的起源
1,中國音樂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萌芽
2,萌芽時期的音樂反映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3,萌芽時期的中國音樂具有多民族的特點
二、章 夏、商、西周(前21世紀至前771年)
(一) 概述
(二) 歷史傳說中的音樂作品
《九歌》,《九辨》,《九韶》,《時日曷喪?》,
《大濩》,《桑林》,《大武》
(三) 「雅樂」與禮樂音樂
1,「雅樂」的來源
2,禮樂制度
3,專職樂師的產生和音樂機構的建立
4,音樂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四) 民間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
1,《易經》中的民歌
2,《詩經》中的早期作品
3,四夷之樂
(五) 樂器的發展
1,考古發現的古樂器
2,甲骨文中關於樂器的字
3,「八音」樂器分類法
(六) 樂律學的形成
1,古樂器測音與音階問題
2,十二律、五聲音階名稱的產生
3,宮調理論
三、 春秋戰國(前771至前221)
(一) 概述
(二) 民間音樂
1,雅樂的衰落和俗樂的興盛
2,《詩經》中的十五國風
3,《楚辭》音樂
4,荀子《成相篇》及其他
(三) 音樂表演藝術的發展
1,歌唱藝術
2,古琴藝術
(四) 樂器和器樂音樂
編鍾,編磬,琴,瑟,笙,排簫,篪,築,箏,樂隊
(五) 樂律學
1,《管子·地圓》和《呂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損益法
2,曾侯乙鍾銘中的樂律學文字
3,其他有關樂律學的記載
(六) 音樂思想
1,孔子、墨子、老子、莊子及荀子關於音樂的論述
2,《樂記》的音樂思想
四、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前221至後589)
(一) 概述
(二) 漢樂府
(三) 鼓吹樂與橫吹樂
(四) 相和歌與清商樂
1,相和歌
2,清商樂
(五) 古琴音樂
1,《廣陵散》
2,《碣石調·幽蘭》
3,《梅花三弄》
4,《酒狂》
(六) 少數民族音樂和外來音樂
(七) 樂器
1,笛和羌笛
2,笳、角
3,琵琶
4,箜篌
(八) 樂律學的發展
1,相和三調、清商三調和笛上三調
2,京房六十律、何承天「新率」和荀勖笛律
3,古琴的純律問題
4,樂譜
(九) 音樂思想
嵇康和他的《聲無哀樂論》
五、 隋唐(581至960)
(一) 概述
(二) 民間音樂
1,曲子
2,變文
3,古琴音樂
(1)《大胡笳》和《小胡笳》
(2)《離騷》
(三) 燕樂
1,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和立坐部伎
2,大麴
(四) 音樂機構和音樂家
(五) 中國音樂的外傳
(六) 樂器和器樂音樂
(七) 樂律學的發展
1,俗樂二十八調
2,移調、犯調和「解」
3,記譜法
(1)敦煌樂譜
(2)俗樂二十八調音高字譜
(3)減字譜
(4)律呂譜
六、 宋、元、明、清(960至1911)
(一) 概述
(二) 民歌和小曲
1,民歌
2,小曲
(三) 詞曲音樂
1,詞調音樂
2,散曲音樂
(四) 說唱音樂
1,鼓子詞
2,諸宮調
3,貨郎兒
4,蘇州彈詞
5,梨花大鼓
6,京韻大鼓
(五) 戲曲音樂
1,雜劇
2,南戲
3,崑曲
4,京劇
(六) 樂器和器樂音樂
1,古琴音樂
2,琵琶音樂
3,其他樂器和器樂音樂
(七) 西洋音樂的傳入
(八) 樂律學的發展
1,宋代的燕樂調的變遷
2,蔡元定的十八律
3,元曲六宮十一調
4,工尺譜
5,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
❻ 上海音樂學院本科生用的是哪本音樂史書,包括中國音樂史和西方音樂史,謝謝!
樓上的回復真是不負責。而且概括的不夠具體。就音樂史教材分為音樂學專業和非音樂學專業兩大類。
音樂學專業(中國音樂史)
夏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繆天瑞《律學》人民音樂出版社
陳應時、陳聆群主編 《中國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三次修訂)人民音樂出版社
梁茂春 《中國當代音樂》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非音樂學專業(中國音樂史)
陳應時、陳聆群主編 《中國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梁茂春 《中國當代音樂》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音樂學專業(西方音樂史)
沈旋、谷文嫻、陶辛 《西方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於潤洋主編 《西方音樂通史》 上海音樂出版社
保羅•亨利•朗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貴州人民出版社
非音樂學專業(西方音樂史)
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樂史導學》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王丹丹《西方音樂史習題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❼ 求此民族音樂論文中的六個參考文獻是什麼
摘要: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是中國近代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由於「海派」的文化傳統,上海成為中國新式音樂教育的試驗場;其次,上海外國租界的音樂生活,為中國專業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化傳媒的興盛,使上海醞釀滋生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 關鍵詞:近代中國音樂;上海;地位 上海是近代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城市。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國近代新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得到了學術界普遍的關注。作為近代新文化一個方面的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和發展,上海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與上海城市獨特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以及經濟社會狀況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研究上海在近代中國音樂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不但會使我們對近代中國音樂發展史有深入的理解,也通過一個側面使我們對上海城市的個性有深切的體會①。 一、近代音樂傳播先驅 上海,由於獨特的歷史因緣和獨特的文化環境,成為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橋頭堡,也成為醞釀近代中國新文化的溫床。近代中國新音樂的形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近代的音樂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和普及;一是傳統音樂的傳承與改造②。其中,尤以西洋音樂的傳播和普及為近代中國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 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大致通過以下途徑:1、基督教堂所帶來的西方宗教音樂;2、新式軍隊中輸入的西洋軍樂;3、海外留學生帶回來的西洋音樂;4、近代學堂對西洋音樂的普及。這四種途徑先後出現,而尤其以第四種因素對中國近代音樂的面貌影響最為深遠。上海在近代中國夙得風氣之先,在近代西洋音樂傳播中亦是如此,其主要表現則在於它成為近代新式學堂普及西洋音樂之最早試驗場。 上海自五口通商以來就成為海外基督教在華傳教的大本營,因此基督教堂所帶來的音樂對上海信徒的熏染尤為深遠。但教會音樂對於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貢獻畢竟有限,新音樂的形成更依賴於新式音樂教育的發展。由於基督新教把教育作為在華傳教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大量精力和財力用於辦學,而其所辦學堂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傳授西洋音樂。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傳教士在華辦學以上海為最早,而學堂中設置音樂教育科目也以上海為最早。例如1861年在上海創立的清心女中,在教學中已把音樂與語文、算術、聖經等科目相提並論。創辦於1892年的上海中西女塾為展示平時教學成果,還舉辦音樂會。音樂會的規模不僅限於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還半年一次對家長們,一年一次對普通市民公開演出①。 而上海人沈心工,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從事新式音樂教育的中國人。他出生於商人家庭,1902年到日本留學,1903年回國後,在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任教,開設了中國最早的唱歌課。1904年出版了《學校唱歌集》,開創了「學堂樂歌」的形式。學堂樂歌是中國人最早用西洋音階譜寫的歌曲,成為近代音樂史的發端。上海的務本女塾、南洋中學等學校以及滬學會等團體都邀請沈心工指導唱歌。在沈心工《學校唱歌集》出版後,很多學堂開設了樂歌課,通過陸續出版的音樂教科書籍,初步的音樂知識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在此背景下,1907年公布的《奏定章程》,規定音樂課為初級小學的必修課。因此,李叔同曾推崇沈心工為「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②。 另一位上海人曾志忞也為中國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做出巨大貢獻。曾志忞是上海著名商人曾鑄之子,1901年去日本留學。在日本他參加了沈心工發起的「音樂講習會」。並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音樂教育論》,這是我國最早系統闡述近代音樂教育問題的論文。1907年歸國他即與高硯耘、馮亞雄等人在上海創辦「夏季音樂講習會」。這是一個利用暑期傳授西洋音樂的組織,其科目有樂典、和聲學、風琴、洋琴、洋弦、喇叭、直笛、橫笛、大鼓、小鼓等。1908年曾志忞遵照父命創辦「上海貧兒院」,院中設音樂部,並成立貧兒院管弦樂隊,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西式管弦樂隊。雖然1912年音樂部就停辦了,貧兒院也約於1921年左右結束③,但卻成為中國人創辦西式管弦樂隊的最初嘗試。可以說中國新式音樂教育是從上海發端,並逐漸普及到全國。 二、租界的音樂生活與近代中國音樂人才的培育 由於近代中國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是西洋音樂理念、技巧的輸入和傳播以及根據西洋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改造,因此海外留學生成為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最早先驅者。但是新音樂的普及和建立卻依然要依靠在中國本土形成固定的消費、欣賞市場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涌現的本土音樂家。上海由於其在近代中國的獨特的歷史機緣和文化傳統,最早形成了較廣泛的近代音樂的消費市場並涌現了大量的音樂人才,為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醞釀場所。而追根溯源,又與上海租界尤其是公共租界工部局樂隊有密切關系。 1.租界的音樂生活與上海近代音樂消費市場的培育 根據《南京條約》的相關規定,1843年上海開埠成為通商口岸,當時在上海縣城之外劃定了一塊外國商人的居留地,這成為上海租界的起源。後來,租界不斷擴張,並成立了自己的市政機構,逐漸發展成了一塊在中國領土上的「國中之國」,成為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最好見證。但是,它也帶來了一些副產品——為中國大眾親身領略西洋音樂的魅力提供了場所。租界里的外國商人為了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逐漸形成了一些文化娛樂組織。早在1850年英國人就成立了業余劇團,演出需要音樂伴奏,於是組織了樂隊。1879年逐漸發展成上海公共樂隊。1881年公共樂隊由英租界市政管理機構工部局接手管理,並成立工部局音樂委員會。1907年,銅管樂隊擴大為管弦樂隊。1919年以後樂隊聘請義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器擔任指揮,並從歐洲招聘了很多著名音樂家,迎來了它的輝煌時期,並逐漸迎來了「東方第一」管弦樂隊的美譽。1922年公共樂隊改名上海工部局樂團。當時工部局每年給樂隊28萬兩的高額預算撥款。每年從10月到翌年5月為演出季節,每周的星期天都舉行定期音樂會①。起初樂隊主要在市政廳的音樂廳內演出,主要局限於外國觀眾。但是據英國學者畢可思的研究,1928年以來,上海工部局樂隊逐漸注重為中國居民服務。樂隊指揮的「年報」中越來越多地注意到有中國觀眾的出席。並開始在中文報紙上刊登演出廣告。「1928年,3/4的觀眾是中國人,據報道,1930年中國人的興趣甚高。1931年樂隊在室內演出時,20%的觀眾是中國人,此後這個比例穩定上升。」以至於到1933年,在上海工部局管弦樂與吹奏樂委員會上,有人指出中國納稅人希望工部局繼續資助樂隊,因為它在城市中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並且,1928年後開始有中國人被吸納進入工部局的音樂委員會②。 1930年前,上海工部局樂隊一直工部局行政大樓裡面演奏室內音樂會。1929年,這幢大樓賣給了開發商,上海工部局樂隊搬進了上海商業和公共空間——大光明電影院,後來又搬遷到蘭心大戲院。「在市政廳,上海工部局樂隊似乎僅僅是工部局的一個文化附屬品,只為外僑社群服務。而在整個上海娛樂界,管弦樂隊成了這個城市越來越重要的文化財富。」③同時樂隊的演奏也從室內走向露天,在夏天,樂隊會舉行露天音樂會,在兆豐公園(現中山公園)、法國公園(現復興公園)、外灘公園(現黃浦公園)等舞台上演奏④。1928年後,隨著中國人可以進入公共租界的公共娛樂場所,中國觀眾觀賞西洋音樂的機會無疑更多了。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出,雖然租界的音樂生活開始只局限於外僑社群,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國觀眾逐漸增多,可以說逐漸在中國人形成了一批西洋音樂的消費群。這個消費群的形成和擴大,無疑為中國音樂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氛圍。 2.工部局樂隊對國立音樂院的影響 對於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來說,創建中國人自己的音樂學府,作為研究和培養人才的機構,無疑是重要的舉措。中國第一所高級音樂研究和教育機構本來創建於北京。1916年秋,北京大學成立學生社團「北京大學音樂團」,同年冬,改名「北京大學音樂會」。1918年改名「北京大學樂理研究會」。1922年以「樂理研究會」為基礎成立北京大學附屬音樂傳習所,成為中國第一個近代音樂專業教育機構。隨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等高校紛紛設立音樂系、科,似乎預示著北京將成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中心。但是北洋政府統治下的北京並不是中國新音樂成長的良好土壤。1927年7月教育部長劉哲認為「音樂有礙教化,也與社會人心無關」,命令關閉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藝術專科學校中所有音樂系科,經過師生抗爭,結果只有女子師范大學的音樂系被保留下來。而不久在南方的上海則成立了中國第一所音樂專科學校——國立音樂院。 國立音樂院的創辦與蕭友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本來是北京音樂教育界的領導人,1927年6月南下上海。據譚抒真回憶,他辭去北京學校的音樂系工作,一方面他覺得教師水平低,又與自己的想法不合,另一方面因為上海人才多,還有外國音樂家,所以自己來上海了①。而許步曾更進一步認為國立音樂院之所以選址在上海,是由於上海工部局樂隊的存在。 1927年11月27日,中國第一所音樂學校國立音樂院(1929年改為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在上海成立。國立音樂院的成長與工部局樂隊的影響有密切的關系。首先,除歸國留學生之外,國立音樂院長期從上海工部局樂隊招聘老師和研究指導。初建時,10名音樂教師中,外國教師即佔了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工部局樂隊成員。1929年,鮑里斯·扎哈羅夫成為鋼琴系主任,而長期擔任樂隊指揮的富華則一直是小提琴系主任。此外還有大提琴家佘甫蹉夫、難民音樂家如佛萊思克爾、沃爾持·約雅敬等也在此任教。這些外籍教師對國立音樂院教學的貢獻是巨大的。比如,扎哈羅夫直到1943年去世為止,一直在上海教鋼琴。以至於有學者說,在中國的第一代鋼琴家、音樂家中幾乎沒有一人未曾跟他學過鋼琴。 其次,樂隊和音樂院雖然沒有組織上的聯系,但是兩者有很密切的合作。樂隊給音樂院的學生提供優惠票,和中國愛樂社合作演出音樂會,並且開始逐漸演奏中國音樂家的作品,吸收中國演奏員。1929年,樂隊首次與中國獨奏音樂家馬思聰舉行音樂會。1930年首次演奏中國人創作的交響樂作品——黃自的單樂章序曲《懷舊》。1931年上海音專的教師黃自當選為工部局音樂會員會委員。1927年工部局樂隊讓中國音樂家譚抒真代替休假的隊員參加演出。1935年5位中國人首次作為實習生參加工部局樂隊的演出。此後,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生在上海工部局樂隊表演越來越頻繁② 。在這期間(1934-1942),中國人繼續進入樂隊。1938年,譚抒真、黃貽鈞、陳又新和徐威麟等4人正式成為上海工部局樂隊的成員。到1941年樂隊中華人達到5人③。中國獨(唱)奏音樂家的演出也頻繁起來,如鋼琴家沈雅琴、李惟寧、吳樂懿,小提琴家王人藝,歌唱家黃友葵、胡然、趙梅伯、斯義桂等相繼在1930年代與工部局樂隊合作演出④。應尚能在1937年就指出:「對於上海年輕一代有抱負的音樂家來說,能與該樂隊演奏或歌唱乃是他們最大的成功。」⑤正如他所說的,演出並不一定總是能帶來經濟效益,但它們提供了聆聽、觀摩和演奏的機會,這是中國其它地方所不能提供的。工部局樂隊不但具有歷史的功績,就機構而言,它也是今天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 3.音樂大師的聚集與中國音樂人才的培育。 上海由於其獨特的歷史機緣,成為近代中國國際音樂大師聚集之地,這為中國近代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難得的良機。首先,工部局樂隊給中國帶來了像柏克、梅百器、富華這樣的音樂大師,如果沒有樂隊他們根本不會居住在這個國家。此外,上海的國際地位使它成為難民的避難所。俄國十月革命後,大量俄國音樂家流亡上海。二戰爆發後,眾多猶太音樂家流亡上海。他們或者擔任管弦樂隊成員,或者成為私人音樂教師,或者成為國立音樂院的教員,或三者兼而有之。例如,1924年之後俄僑設立的私人音樂學校就有18所之多⑥。這為中國學生提供了從學這些大師的機會,雖然很多人並沒有成為國立音樂院的教師,但是普遍存在的家教,則提供了可能。比如,從1943年直到l946年逝世,梅百器親自教博聰,富華指導後來出任音樂院院長的戴粹倫,沃爾特·約雅敬教授司徒志文,佛萊思克爾教授丁善德、桑桐、瞿希賢等。 上海良好的音樂氛圍和高水平樂隊的存在,也吸引了大量著名音樂家在全球巡迴演出中把上海作為一站。從20年代到30年代,世界著名音樂家相繼訪問上海,如小提琴家F·克萊斯勒、約瑟夫·西蓋蒂、雅沙·海菲茨和丁·蒂博,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B·莫伊耶維奇等①。國際音樂家到上海的演出,無疑開拓了中國音樂家的視野。比如據記載,黎錦暉在上海聽交響音樂如同「上課」一樣,事前必將登載在《申報》上工部局樂隊的當天音樂會節目說明認真讀過,然後前往。自1920至1929年他每禮拜五去聽,風雨無阻,8年無間斷。對於當時來華的歌舞劇團的演出,如:米蘭來的歌劇班演出的正歌劇和輕歌劇,「向·旦尼斯(Danis-Shawn)舞蹈團」演出的大型舞劇和各式舞蹈,上海俄僑演出的歌舞劇,以及從歐美、日本來華的鄧肯舞蹈團、寶冢歌舞團等的演出,他更是千方百計找機會觀摩,既使觀摩券「每券售大洋十元,不易籌措」,也在所不惜②。 大量音樂大師聚集上海,為中國音樂家提供了親身從教的機會,而著名音樂家的巡迴演出則為中國音樂家提供觀摩的可能,這些對於中國音樂家的迅速成長和提高技藝無疑是難得的良機,非當時中國其他城市所能企及。 三、都市消費生活與通俗音樂的滋生 流行音樂的先祖是發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和搖滾樂。20世紀流行音樂在全球迅猛發展,到今日已成為全球音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近代音樂也不盡是西方高雅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和生根的過程,還包括中國近代通俗音樂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上海不僅是近代中國高雅音樂的搖籃,更是近代通俗音樂的發祥地。音樂史研究者雖然對流行音樂的研究還不多,分期也並不完全一致,但是普遍承認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歌曲與20年代至40年代的流行歌曲有密切的聯系。當時黎錦暉以「時代曲」之名創作於20年代末上海的《毛毛雨》、《特別快車》等一批迎合市民口味的歌曲,標志了20世紀中國流行音樂的產生。在該階段產生了以黎錦暉及其「明月歌舞團」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作曲家和歌星。因此,研究者稱這個流行音樂的第一階段為「黎錦暉時代」③。而所謂「黎錦暉時代」其實亦可以稱為「上海時代」,因為黎錦暉的整個活動主要是在上海,流行音樂的繁榮與上海的城市特點有密切關系,只有上海才能孕育第一個流行音樂的繁榮。 那麼為什麼會是上海孕育出近代的中國流行音樂呢?這要從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歷史和文化個性尋找原因。有學者指出,20世紀流行音樂的迅猛發展是20世紀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現代科技的發展、商業炒作和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④。這些正好在上海有很好的土壤。 首先,由於上海特殊的歷史機緣和文化傳統,使它在選擇及接受外來文化上有非常積極和開放的態度,這種文化傳統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具有開放、靈活、多樣、寬容等特點⑤,這為上海接受、容納通俗音樂這種新形式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基礎。此外,都會的經濟繁榮,促進了都市大眾文化生活的興盛,也為流行音樂提供和擴大了流行空間。當時的上海無疑是中國近代娛樂業最為興盛的城市,繁多的飯店、酒吧、咖啡館、夜總會等服務業及娛樂場所,為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生存空間。 其次,商業炒作和現代傳媒的出現大大加速了流行音樂的傳播速度。上海是一座商業城市,任何文化形式都避免不了商業的熏染。同時,上海又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很多現代化的娛樂消費形式只有上海才最為普及,比如電影、唱片、電台等。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既是全國的唱片業中心,也是無線電廣播的中心,又是電影業中心。這三者的交互作用,使通俗音樂廣為傳播。 唱片和留聲機於20世紀初葉傳入上海,至30年代,上海逐漸發展為中國唱片業的中心,擁有國內數量最多和實力最強的唱片企業,生產大量內容豐富的唱片。唱片開始還只是印製中國傳統戲曲為主。但到了30年代,新興的流行歌曲被市民階層所喜愛,很快成為唱片錄制的重要內容。1928年,黎錦暉創作、黎明暉演唱的《毛毛雨》由百代公司錄製成唱片,在社會上迅速傳播。一些著名的歌星由此誕生。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爭相為明星灌錄唱片,從此錄制流行歌曲唱片成為各公司的重頭戲。比如,百代公司曾推出「明星錦集」,為紅極一時的電影女明星們錄制流行歌曲唱片,有胡蝶、陳玉梅、黎明暉、王人美、李麗蓮、夏佩珍、胡珊、談瑛、陳燕燕、黎莉莉、嚴月嫻等。為了爭取歌星們錄音,各公司專為她們「量身定做」歌曲,並不惜給予優厚的報酬,如百代公司曾給予周璇6%的版稅。有些年紀尚輕的女歌星一個月的收入可達20至30元,令世人羨慕。三四十年代,各公司錄制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唱片。根據中國唱片廠1964年登記的舊唱片模板目錄統計,在百代、麗歌、和聲、高亭、勝利等公司灌制的流行歌曲唱片中,以周璇演唱的最多,為150餘張,白虹有125張,姚莉有117張,龔秋霞有67張,王人美有62張,另有白光、李麗華、李麗蓮、李香蘭、歐陽飛鶯、吳鶯音、張露、黎莉莉、嚴華、梅熹等錄制的唱片①。 唱片業之外,廣播事業也擴大了通俗音樂的傳播渠道,為其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廣播電台的興盛使收音機在中產階級市民中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收音機里欣賞通俗音樂。 上世紀30年代,上海電影業、特別是有聲電影的發展更促進了流行音樂的繁榮。1931年中國第一部國產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在上海首映,國產故事片在30年代的興盛由此拉開序幕。電影需要配樂、插曲,這為流行音樂提供了新的創作和表演的市場。而電影的魅力更使穿插於其中的主題曲、插曲不脛而走、深入人心。本來流行歌曲主要以歌舞廳、酒吧、夜總會等為表演空間,有聲電影則為歌星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一些原本以演唱流行歌曲、進行歌舞表演為主的歌舞團、歌唱社成員進入了電影界。如一直在黎錦暉的中華歌舞團和明月歌舞社從事表演的王人美和黎莉莉,就成為30年代聯華影業公司「四大名旦」中的兩位;周璇在進入電影界以前,先後輾轉於明月歌舞社、新月歌劇社、新華歌劇社,早已是紅極一時的名歌星。其他如白虹、白光、龔秋霞等,也都是在當紅歌星的位置上走進銀幕。歌星們從影後,繼續維持歌唱生涯,而且往往演唱所主演影片的插曲,歌曲借電影而傳播,電影亦因歌曲的流行而更加火爆。這種情況使一些原本並非歌星出身的電影明星也紛紛地開始灌錄唱片,如胡蝶、陳燕燕、陳玉梅、李麗蓮、夏佩珍、胡珊、談瑛、嚴月嫻等②。無論是電影明星出唱片,還是歌星拍電影,結果往往是其拍攝的影片與灌錄的唱片同樣受到崇拜者的熱愛。電影這種新興娛樂工具對通俗音樂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正如汪毓和所說,「從20年代末開始,中國城市歌舞音樂與中國電影音樂,特別是電影歌曲的發展合為一體,成為中國娛樂性通俗音樂的主體」③。足見當時電影對於通俗音樂的促進作用。 總之,由於上海濃厚的商業氛圍,具備較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並受到唱片公司、無線電台、有聲電影等新型娛樂媒體的強力支撐,流行歌曲發展的勢頭極為迅猛,形成了近代中國通俗音樂的第一個浪潮。 其三,市民階層的龐大為通俗音樂的流行提供了土壤。流行音樂具有創作題材貼近現實生活、富於情趣化,格式簡煉完整、演唱方式不拘一格,突出「自我感受」、演出方式強調群眾性、強化交流等特點①,這些都符合現代都市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類似《毛毛雨》等「家庭愛情歌曲」大都表現男女情愛,歌詞內容、旋律、風格深受市民階層的喜愛。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都市,有龐大的市民群體,這為以迎合現代都市生活口味的通俗音樂的流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四,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很多進步的或嚴肅的音樂家,在流行音樂的創作上,也採取了較為積極態度。除了當時有黎錦暉、黎錦光、姚敏、嚴華等極負盛名的流行樂壇作曲家外,還有任光譜寫的《漁光曲》、《燕燕歌》,劉雪庵譜寫的《早行樂》、《何日君再來》,賀綠汀譜寫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秋水伊人》等都是30年代上海曾傳頌一時的經典性的流行音樂作品②。 四、結語 近代上海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歷史機緣,由原來的一個小縣城發展成中國最大的都市,也成為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上海在中國近代文化形成中的地位重要,它不但成為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窗口,也成為中國近代新文化醞釀形成的重鎮。本文所述上海在近代中國音樂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只是上海對中國近代文化貢獻的一個側面。 概括地說,上海由於其濱江帶海的地理位置和華洋雜處的社會形態,形成了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傳統,因此成為中國輸入西洋音樂的最初舞台,並成為新式音樂教育的試驗場;而由於外國租界的存在,尤其是工部局樂隊的存在,為中國人直接體驗和學習西洋音樂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化傳媒的興盛也醞釀滋生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 當然,隨著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的音樂出現了新的內容,作為孤島的上海雖然仍然保持了一段繁榮,但是由於脫離了民族的主戰場,其音樂中心地位有所下降。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上海在音樂方面的影響又有所轉折。這將成為另文考察的內容。
❽ 中國古代音樂史結業論文
有不止一篇,選擇其一給您,大約5000字
不過,希望您主要是借鑒,通過自己的思考,融會貫通,加以修改,增加屬於您自己的東西
=====================
關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知識創新"的思考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作為一門
人文學科,面對新世紀「知識創
新」的學術潮流,如何尋求它的時
代定位,已經成為每一位新世紀
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深入思考的
時代課題。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這一學科
的成熟與發展,是綜合文學、史
學、音樂學學科知識而實現的。如
黃翔鵬先生提出的「曲調考證」方
法及其成果就是以歷史學、文字
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樂
器學、音樂形態學、古譜學、古音
韻學等多種知識資源的創造性運
用與整合為基礎的,其所表現出
的「知識創新」意識不言而喻。
筆者以為,面向21世紀的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發展,在「知識
創新」 的潮流中可能會出現如下
一些趨勢:
1.「知識更新周期」將會進
一步縮短。在21世紀人類文明的
發展進程中,歷史節奏將表現出
較前代越來越迅疾的趨向,生產
發展越來越迅速,經濟往來越來
越頻繁,科學發明越來越密集,歷
史節奏的這種急驟演進,是與知
識經濟時代生產關系諸因素的推
動分不開的。在這樣的社會背景
24 <音樂研究>季刊
中,新的音樂史學研究成果的生
產周期相應縮短,越來越多經歷
過重構的知識成果呼喚著社會的
檢驗;新的音樂史實的發展演變
也迫切要求得到描述和展示。劉
再生先生在論述20世紀中國古
代音樂史研究時曾有統計:「自
1922年第一部葉伯和的《中國音
樂史》誕生至本世紀90年代,中
國音樂史著作總共出版了四、五
十種之多,平均每兩年就有一部
著作問世。」①即使如此,目前我們
仍感到已出版的史著中所能囊括
的史學新成果還不敷應用之需
要。例如出版於1985年的《中國
音樂詞典》至今未能得以修訂,而
1992年出版的《中國音樂詞典•續
編》中的許多人物詞條,情況也已
經發生了許多變化,它們均已不
大適應當前的應用(近聞人民音
樂出版社已出資贊助該詞典的修
訂,我們期待新版《中國音樂詞
典》的盡早面世)。此外,在經過
20多年的學科發展之後,音樂史
學界該當有普遍吸納綜合創新成
果的史著問世了。
2. 隨著知識體系的立體化
發展,知識傳播途徑向著數字化、
網路化方面呈多元發展的趨勢。
迅速發展的網路技術可以使我們
在研究中產生的古代音樂史學成
郭樹群
果,立體化地快捷傳遍千家萬戶。
所謂立體化,是指成果的圖、文、
形、聲融為一體的電子展示方式。
那些以音樂圖像學、考古學、樂律
學、文獻學、民俗學、民族學交叉
研究而產生的音樂史學成果,如
今可以很容易地在網路上融合為
一種面貌全新的音樂學知識載
體,供人們利用。據已發表的我國
數字化圖書館技術信息,北京數
字方舟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關於
信息源加工、存儲、檢索的產品,
每分鍾可以全自動掃描錄入圖書
資料160頁(雙面),每天可處理
圖文50萬頁,而且採用了國際通
用的先進圖像壓縮技術。這對於
我們所期待的音樂學知識電子
化、立體化前景的實現,無疑充滿
了一種振奮的激情。在過去的日
子里,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古代音
樂史學領域已出現了一些很受歡
迎的電子讀物。例如王子初、馮光
生、韓寶強主編的《曾侯乙編鍾》
(光碟),修海林參與主編的《中國
古典音樂欣賞》(系列CD盤),方
建軍研製開發的《金石之樂:中國
音樂考古資料計算機管理系統》
(D劉再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
各不同— —20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
《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4期。
資料庫軟體等。
3. 以文字為載體的文本教
材呈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面
向21世紀的音樂教育將向著全
社會的終身教育方向發展。各級
各類人才對音樂學知識的需求更
多地來源於各種不同類型的教科
書。為此中國音樂史學教材文本
的多樣化,將是音樂史學工作者
予以關注的。各種類型的音樂史
學課程教材,應當注意體現新的
特點。有人將其歸納為:(1)要體
現一種歷史的兼容性(即應充分
體現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
學領域已經達到的認識成果);
(2)要體現一種時代的涵容性(即
應涵容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提出的
新問題和獲得的新成果);(3)還
應體現邏輯的展開性(即應注意
以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念發展的
邏輯體系實現歷史與邏輯的統
一)。①
4.面對21世紀,「文化的整
合」、「知識的重構」恐怕是常議不
衰的話題。就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來看,在這種觀念的沖擊下,我以
為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仍然是應對
這種文化涌潮的重要方面。中國
古代音樂史學在我國人文學科的
大家庭中,無疑應屬於「年輕的一
代」,其具有突破意義的發展,當
在2O世紀8O年代以後,即許多
史家所認可的近代音樂史學發展
的「第三階段」。學科發展歷史的
淺近,使其作為一門學科的稚嫩
仍在所難免。因此,對於基礎理論
研究的深入拓展,就猶顯必要。例
如就中國音樂文獻學、「曲調考
證」一類研究而言,其創新和突破
都還存在著基礎理論研究尚顯薄
弱的問題。首先在中國古代音樂
文獻學學科範疇,雖已取得了前
所未有的進展,但在中國傳統文
獻學的框架體系內,如何突出音
樂文獻學的特點;在音樂文獻學
的學科理論研究,音樂文獻的編
纂、出版,音樂文獻的目錄、版本
研究等方面,都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的文獻學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差
距。就「曲調考證」的研究方法而
論,如果對於中國樂律學、中國古
代音樂、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研
究做的更系統一點,恐怕黃翔鵬
先生的研究也不會顯得那樣艱
難,以致發出愚公移山式的慨嘆:
「反正先生做不完的,學生接著做
嘛,我做不完還有下一輩⋯ ⋯」②
鑒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這種實
際狀況,在「知識創新」的新世紀
里,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基礎理論
研究的拓展,恐怕還會出現蓄勢
增強的狀況。
面對21世紀中國古代音樂
史學的種種發展趨勢,史學工作
者能否具有應對能力,這也不能
不是我們通過回顧和展望而予以
回答的。
首先,我們看到在過去的一
個世紀里,特別是在世紀末的近
3O個年頭中,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工作者在守護傳統史學研究方法
的跋涉中,在新研究領域的開拓、
創新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以文獻資料類著作言,馮文慈先
生點注的《律學新說》《律呂精
義》,丘瓊蓀先生的《歷代樂志律
志校釋》(第一、二分冊)、蕭煉子
的《宋書樂志校釋》、王昆吾和任
半塘的《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詞
集》、金千秋的《全宋詞中的樂舞
資料》、吉聯抗先生的《中國古代
音樂論著譯著叢書》、修海林的
《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中國藝
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資料室編的
《中國音樂書譜志》《中國音樂研
究所藏中國音樂音響目錄》,郭樹
群、陳其射、王子初、李成渝合編
的《中國樂律學百年論著綜錄》、
還有尚待出版的《歷代樂志律志
校釋》(第三、四、五分冊)、《古樂
書鉤沉》《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
料》《樂府詩集箋校》等等,它們勾
勒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的文
獻學框架。以研究成果類的專著
而言,王子初的《苟勖笛律研究》、
崔憲的《曾侯乙編鍾鍾銘校釋及
其律學研究》是直指中國古代音
樂史學重要難題的攻關之作;而
馮文慈的《中外音樂交流史》、陶
亞兵的《中西音樂交流史稿》、鄭
祖襄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
論》、修海林的《中國古代音樂教
育》則屬於填補空白的開拓性學
術著作;此外具有開拓意義的學
術專著還有丘瓊蓀的遺著《燕樂
探微》、李純一的《中國上古出土
樂器綜論》、吳釗的《追尋逝去的
音樂蹤跡— — 圖說中國音樂史》
等。王子初等主編的《中國音樂文
物大系》多卷本,則以新的音樂史
料系統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
支持。特別是新近出版的黃翔鵬
先生的《樂問》,更以時代的學術
創新風范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
「知識創新」提供了廣闊天地。同
時,我們還不能忘記托起這些重
要專著的則是數以千計的具有創
新意義的學術論文。它們共同構
成了21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① 孫正聿《教材建設新理念》,《光明Et
報))2000年9月27 Et。
② 鄭祖襄《把「沒有音樂的音樂史」變為
有可聽作品的音樂史》,《中國音樂學)1999
年第2期。
2001年3月第1期25
「知識創新」的基石。
就學術的發展來看,雖然交
叉學科的發展為中國古代音樂史
學學術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
間,但作為一門學科的存在,卻不
能被學術發展趨於綜合的潮流所
替代或置換。近期,許多學者注意
到了這種傾向。鄭祖襄先生談到:
「中國古代歷史及其文化的獨特
性決定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是一
門不可替代的獨立學科。」① 修海
林先生談到:「音樂史作為嚴格的
歷時科學,其主要的任務,仍然是
在歷時性的敘述中,依著縱向的
歷史發展脈絡,追溯古今,在久遠
漫長的文化變遷中敘述音樂的發
展。」② 馮文慈先生則在提及了解
我國古代音樂文獻時,要打開歷
史的視野,「對音樂文化的觀念持
有符合我國實際的辯證發展目
光,注意避免以現代的音樂文化
觀念切割歷史,特別是不能以現
代西方的音樂觀念來圈套我國歷
史。」固在這世紀之交的學術發展
中,這種學科的自主意識為中國
古代音樂史學的創新發展如何走
穩自己的路,起到了時代的定位
作用。修海林先生近期的文章《在
歷時中展開共時— — 為中國音樂
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使我
們對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知
識創新」得到新的啟示。它要求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隨時注
意到各個歷史時期的諸多剖面」;
要注意「音樂與社會的政治、經
濟、文化活動方面諸因素在共時
性文化空間中的相互影響和制
約」;而我們以往則「比較重視對
縱向發展的歷時性描述,以及揭
示其中的某種規律,但是對於歷
史上處於某一共同狀態下音樂生
26 <音樂研究)季刊
活剖面的分析,對其中某一類音
樂文化模式的研究卻用力不足。」④
顯然,這一新途徑具有以知識重
構為特點的創新意義。此外,項陽
先生近年的力作《中國弓弦樂器
史》,在文化人類學、文化地理學、
音樂考古學等不同層面上,營造
了中國弓弦樂器不同歷史時段共
時性的文化發展空間,中國弓弦
樂器歷時性發展的史實因此而更
為充實、豐富;洛秦先生主張音樂
史學與民族音樂學的溝通,為古
代音樂史學研究開拓了新的思
路;這些學者的努力都為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的「知識創新」提出了
新的思考。
20世紀末葉,中國古代音樂
史學領域還經歷著研究人才的新
老交替過程。作為中國音樂史學
第三發展階段的見證人,我們看
到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界前輩學
者楊蔭瀏以及吉聯抗、藍玉崧、夏
野、金文達先生以宏富的知識財
富,為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全部的
貢獻;我們也承受了黃翔鵬先生
閃爍著創新精神的學術甘露,並
令人震撼地目睹了他由於事業未
竟而難以泯滅的心靈之窗,也依
然在接受著尚健在的前輩師長惠
及後學的心靈滋潤;當然,我們也
經歷著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崛起在
新的學術起點上的激動。如果說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領域第一代學
人的學術起步還是空谷足音,那
么第二代學人的努力就使得學科
建設及其成果具備了相當的規
模,而第三代學人的成長,則已處
於規模初具完備的專業教育體系
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具備
博士學位學習資格的第三、四代
學人已基本走出了單一師承關系
的教育途徑,相當一些人具有跨
學科研究的知識結構與能力,這
樣他們在知識結構上明顯地趨於
全面,在治學方法上則更為豐富。
特別是在經歷了90年代初商品
經濟大潮的沖擊,這一代學者相
繼尋找到自己恰當的社會定位,
他們的學術潛能正在良好的拓展
環境中孕育、催化。為此,我們有
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紀里,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知識創新」的良好前
景,正將由這一代學人描繪。正如
藍玉崧先生數年前講的「芳林新
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之林,將會在這
蔚為壯觀的新老傳承和交替中,
在群體的互為支持中,根深葉茂,
惠及人間。
(作者附言:本文不是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研究成果的綜述,所
涉人物及成果是依思路所至而提
及的、本人認為能夠說明「知識創
新」論點的一些例證,偏頗或疏漏
在所難免,敬請學界同行指正。)
作者單位:天津音|樂學院
①鄭祖襄著<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墓)( 修海林『在歷時中展開共時—— 為
中國音樂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中國
音樂)2000年第2期。
③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目錄概要
(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3
期。
❾ 有關中國音樂史的論文
懸賞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