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史小灰皮怎麼樣
挺好
《中國電影史》這門課程的目的是向學習電影創作的學生們介紹各個時期主要的藝術運動和藝術思潮、重要的電影藝術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求有助於了解中國電影的歷史發展線索和優秀傳統。為適應教學的需要,我們以教學中現有的影征資料為基礎,著重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介紹中國電影的歷史。我們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同學們在將來的創作中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的民族電影傳統中有益的經驗,推動中國電影的不斷發展。
電影是一門最年輕的藝術。19世紀末,當世界文藝從古典時期邁向現代的時候,電影剛剛誕生。在中國,當「五四」之後中國現代文學開始興起的時候,中國電影才開始故事片創作,無論從內容上和形式上都還沒有擺脫原始狀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正努力追趕著現代文藝的步代,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這使我們無法直接套用傳統的歷史和文學史的分期方法來敘述電影的歷史,而只能嘗試尋找更能反映中國電影發展道路的方法進行敘述。
第1章第3節新文人的舊電影,第1部分新知識分子進入電影界1.最早參加到電影中的新知識分子2.「長城」「神州」3.田漢早期的電影主張。
② 中國電影史簡介越簡單越好就大概就行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③ 電影史的中國電影史
以下這些影片我們將永遠無法得見,有些人物我們從未聽說過——早期無聲片
從《定軍山》開始,中國人製作電影的熱潮持續不斷。到1926年,全國大小175家電影公司,製作了大量的滑稽短片、生活情景片等,如今只有一部1922年的《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保留下來,成為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中國影像。1927年左右,轟轟烈烈的「古裝片」運動掀起了影壇的一場商業風暴。今天我們看到的最早一部是1927年侯曜導演的《西廂記》。此人還在黎民偉的大力資助下拍攝了當時的「大片」《木蘭從軍》,也已散佚。20年代有過一個「倡導國片運動」,產生了大量優秀的作品。黎民偉,在近年來的研究中,越來越顯出其對中國電影的卓越貢獻,不僅被視為「香港電影之父」,更被批評者樹為「中國電影之父」。1920年在上海製作的《閻瑞生》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這些影片大都流失在戰火和世事無常之中。 翻開中國任何一本電影史,我們找不到除了主流的敘事電影之外的其他片種:我們歷來把電影當作思想表達和教化的工具,純形式的玩味被當作資產階級情調。形式就是內容這個說法從來沒在現實當中真正地被理解。這些電影包括:電影大家的小游戲、民間的非膠片作品、實驗藝術家的影像作品、正在「失蹤」的當代獨立電影(第六代、民間影像)。目前,只有成立於2003年8月的廣東電影錄像資料館宣稱收藏這些「體制外」的電影作品。但藏品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它不對公眾開放。
以上僅是目前能夠發現的一些「失蹤者」的部分軌跡。中國電影資料的損毀和流失無論怎樣估量都不過分。目前中國電影資料館館藏中外影片近2.5萬部,其中1949年以前的電影館藏不過是那出品豐富的年代的15%(不到400部)。大部分早期電影要麼毀於戰火,要麼流失民間,最終不知去向,要麼乾脆就是「銷毀」或「藏滅」了。而那些倖存者如果不及時保護,大抵也免不了「失蹤」的命運——大部分珍貴膠片的存儲壽命已處於臨界狀態,易燃、褪色等保存技術問題尚未有人料理。國外先進的膠片修復技術仍未引進。
近年來,電影資料館成為「發現失蹤者」的主要「田野」:這說明,在物理意義上,很多人和影片從未從我們的視野離開,但我們仍像對待某些諱莫如深的名字和年代一樣,習慣用經年的時光等待它們的漸漸遠去,於是,在歷史的宏大敘事里,難再見到它們的名字。這是一種屈辱。不是當事人的屈辱,而是我們這些不肖子孫的屈辱。膠片也是這樣一種易逝的、脆弱的生命。對以上這些「不存在的電影」的關注,實際上是對影像記憶的尊重。它們畢竟在一代人、一群人、乃至一個人的生命里鮮活地存在過。有朝一日,我們終能讓這段被遺忘的時光「重現」。
④ 求中國電影資料館戲劇與影視學中外電影史考研資料
2020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學術型——中外電影史考研真題
復習資料使用方法
目前《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外電影史強化版資料》很多同學都已經購買了,我們之前也出過使用說明,下面咱們說一個簡單的復習方法。
這幾本教材不應該單獨使用,而是需要結合起來來看,下面我們按照三輪復習的思路,給同學們說明一下如何復習。
第一輪復習
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中外著名導演及理論
電影理論與批評+影視批評
必備題庫+真題
第二輪復習
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必備題庫
中外著名導演及理論+電影理論與批評+影視批評
必備題庫+真題
第三輪復習
必備題庫+真題
中外著名導演及理論
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電影理論與批評+影視批評
第一論復習
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中外著名導演及理論:先學習三駕馬車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中國著名導演及理論、外國著名導演及理論這四本資料,構建中外電影史知識體系,知識總結很全面,中國電影史縮減了原書的繁瑣表述,外國電影史按照國別編寫更容易上手。這些基本覆蓋考試內容。
通過電影理論與批評、影視批評,將電影理論與電影史結合起來,形成電影史論知識體系。
必備題庫+真題:每復習好一章節,就在題庫整理中做一章節的題目,真題可以等到知識點復習完成後再去做。
第二輪復習
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必備題庫:通過三駕馬車中外電影史與必備題庫,來看自己的記憶是否准確,是否有遺漏的知識點;
中外著名導演及理論+電影理論與批評+影視批評:用這四本資料將自己遺忘的知識點補足;
必備題庫+真題:在做題時,運用補充題庫的答題思路,將答題實例匯總中的內容與知識點做到一一對應,並可以在思維導圖中標記出來。
第三輪復習(考前)
必備題庫+真題:第三輪可以直接開始做題,同時,和必備題庫的參考答案結合,讓自己不會忘記答題要放例子,做完後可以參考必備題庫的答題案例,查看自己是否有不足之處;
中外著名導演及理論:考前用思維導圖再次進行查缺補漏;
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電影理論與批評+影視批評:用三駕馬車的中外電影史兩本資料及電影理論的兩本資料補足自己知識點上的不足。
⑤ 請問大家,復習中國電影史,哪本書比較好
高教版李少白編的的《中國電影史》還不錯。可以看看。
⑥ 中國電影史介紹!謝謝!!!
「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口號在電影史學界提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激烈論辯後,仍是眾聲喧嘩,新的言說似乎仍在策論階段而無有架構;隨著社會上「電影熱」的普遍升溫,許多高校開設了電影史課程,然而得到公認的中國電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紀60年代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幾乎沒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權威教材,其傳統史觀也面臨著新現象、新問題、新方法的多重檢視,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寫中國電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國當代電影史研究領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出版社)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史觀變遷,重新書寫成為必需
長期以來,以《中國電影發展史》為代表的傳統電影史的寫作,更偏重於站在階級的立場上對中國電影進行評價。「對某些電影的主張、電影運動、電影作品的評價存在偏頗,對某些電影導演、電影現象和電影思潮的評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該說的還有遺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影視互動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訴記者。所以,長期以來,電影學界形成了內地有內地電影史,台灣有台灣電影史,香港有香港電影史的狀態。「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寫一部完整的中國電影史非常有必要。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宋家玲等學者表示。同時,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星提出,由於史觀的變遷,對史料的選擇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審視的問題。很多東西如果再不重新書寫,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給大家一個公正的文獻,讓大家來考察和評價,也是重寫電影史的意義,更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過去,對於電影我們過於偏重它的教育和宣傳的功能,而現在它變成了人們娛樂、休閑的文化方式。《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主編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在編著《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時候,把電影看成是一個產業,所以,《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於行政區域劃分的視野,將內地、香港、台灣統而觀之,探討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我們希望,對被忽略的歷史進行重現和描述。」賈磊磊說。
直面問題,當代影史脫俗出新
目前的電影學界,很多問題還存在爭論,而撰寫相關的當代電影史註定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國電影史應該分為哪幾個時期?還有,對中國電影類型的認識,目前只是約定俗成,從學術角度來看是否科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的難點就是,「對電影作品、電影導演的評價,對電影思潮、電影現象的評價,包括某一時期電影的觀念、思想、認識,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訴記者。比如,對「十七年電影」(即1949~1966年的中國電影)的評價,直到現在電影學界還是存在不同觀點。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周星認為,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劃分觀點的提出,在電影學研究上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或者可以解決從前電影分期過於簡單、形式化的問題。「以一個時代電影的總體特徵作為對新中國電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分類,力圖凸顯一個時代電影形態的主要特徵,是我們十多位學者20年來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賈磊磊說。同時,在類型的劃分上,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並非按照預先的邏輯強加給電影史,並非完全按照類型或者完全按照題材,而是按照中國電影的具體存在方式尋找各個章節的內在邏輯,將中國當代電影分為了時政、都市、農村、軍事、戲曲、驚險、武俠、古裝'歷史'傳奇、兒童等部分。「確實具有類型電影劃分的參考價值。」宋家玲評價。
教材建設,聯合協作大勢所趨
一直以來,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在電影學界得到公認的權威教材幾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缺乏聯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訴記者,近些年雖然也有一些中國電影史教材出版,但幾乎都特別簡單,偏重於常識性的介紹,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電影創作的發展情況,多是相關教師為了應付各自高校的教學任務而編寫的,有的質量很成問題,暴露出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還不是很系統、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學科,比如中文、戲劇等等,在其史學學科的構建上具有系統、科學、全局性的特點,現在已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的教材,權威機構牽頭,相關高校研究力量聯合協作,編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被大家認可,而且經過不斷修訂,越來越成熟。但中國電影史教材這一塊,好像就沒有統一的規劃。」學者們表示,作為教材,特別是史學一類的教材,不能各說各的,誤導學生。
同時,由於電影學科形態的特殊性,非常強調對直觀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佔有。非常遺憾的是,「有些部門的史料並不是完全公開的」。周星說。顯然,如果僅僅是從紙面到紙面地研究電影,權威電影史教材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以,「電影全史的個人寫作時代結束了,一個人要寫一本中國電影史的時代結束了。」賈磊磊告訴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出資調集了該院影視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國內當代電影史學的專家共十多位學者,共同參與了《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編寫,每個人,每幾個人,只是側重於這50年來電影的某個題材、某個類型,才可能保證新中國以來的電影,編寫者完全看過,才可能保證電影史寫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