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七大州是哪七個州
中國沒有七大州的說法,中國自古以來有九州的說法,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豫州,是九州中的首要位置,起於河南。青州是東方的代表,東岳泰山是五嶽之首,青州是山東半島,以及黃河以南等地,徐州是泰山以南,淮河以北,揚州是淮河以南;
荊州是指湖北以及長江中游,梁州是陝西以及秦嶺以南和四川盆地,雍州是甘肅以及青海,寧夏和內蒙古西北;
冀州是河北以及陝西和遼河,兗州,黃河與濟水之間。中國地大物博,神州大地,有著將近960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1)中國有七個什麼擴展閱讀:
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
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周代沒有徐州和梁州。
至遲自漢代起的華夏之區域與《禹貢》所載九州之區域等同,九州等同於漢地。又有「東夏」、「南夏」 、「西夏」 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
九州,意即漢地。五嶽五鎮四瀆都在九州這個地理范圍內,九州這個地理范圍是在漢代確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州
⑵ 中國有哪七個傳統節日什麼時間過有什麼習俗
七大傳統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
1,春 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正月初一,中國傳統的新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活動,自漢武帝改用農歷以後,中國歷代都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日為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古人常在此時舉行朝賀,進行各種娛樂活動,迎神祭祖,占卜氣候,祈求豐收,後來逐漸形成內容豐富的新春佳節。
2,元宵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正月十五。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大致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3,清明節
時間是公歷4月5日前後,中國特有的農歷歷法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歷史。起初,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4,端午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五月初五,中國自古相傳的「衛生節」。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歷史。至今仍是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詩人節、龍日等。雖然叫法不同,但各地過節的習俗基本相同。
5,七 夕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七月初七夜晚,有「中國情人節」之稱。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每到七夕――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
6,中秋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八月十五,中國人團圓的日子。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從北宋開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之類的節令食品。直到今天,中秋節仍流行賞月、吃月餅。
7,重陽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九月初九,中國老人的節日。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登高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⑶ 中國的七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七個傳統節日: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中元節、下元節。
1、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3)中國有七個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傳統節日
⑷ 中國的七個小國分別是什麼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⑸ 中國七個較大的城市群,除了粵港澳大灣區你還知道哪個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2、長三角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位於中國東部,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包含上海、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城市。
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戰略定位是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2012年4月10日,由中國學者方創琳編寫的《2010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稱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躋身於6大世界級城市群。
3、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位於中國南部,前稱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城市群中經濟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包含香港、澳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等城市。
根據2009年1月發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定位是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深化改革先行區;擴大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推進與港澳緊密合作、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世界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2015年1月26日,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珠江三角洲超越日本東京,成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群。
4、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位於中國西南內陸,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九千萬人,地區生產總值4.76萬億元。包含成都、重慶大部、自貢、瀘州、德陽、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資陽等城市及綿陽、達州、雅安部分地區。
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將基本建成國家級城市群。到2030年,重慶、成都等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成渝城市群將實現由國家級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歷史性跨越。
5、長江中游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湖北省武漢市、黃石市、鄂州市、黃岡市、孝感市、咸寧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襄陽市、宜昌市、荊州市、荊門市,湖南省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陽市、益陽市、常德市、衡陽市、婁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鎮市、鷹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鄉市、上饒市及撫州市、吉安市的部分縣(區)。
長江中游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2017年,長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面積約32.6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5億人,地區生產總值7.90萬億元。長江中游城市群以全國3.4%的土地面積和9.0%的人口數量創造了9.6%的經濟總量。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
6、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位於中國中東部,以河南省為主體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根據國務院2016年12月28日批復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原城市群包括河南省的鄭州、開封、洛陽、南陽、安陽、商丘、新鄉、平頂山、許昌、焦作、周口、信陽、駐馬店、鶴壁、濮陽、漯河、三門峽、濟源,山西省的長治、晉城、運城,河北省的邢台、邯鄲,山東省的聊城、菏澤,安徽省的淮北、蚌埠、宿州、阜陽、亳州等5省30座地級市,國土面積28.7萬平方公里。2017年,中原城市群生產總值67778.12億元,總人口16353.17萬人。
中原城市群地處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陸橋通道與京廣通道交匯區域,“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和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立體綜合交通網路不斷完善,裝備製造、智能終端等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物流、旅遊等產業具有國際影響力。《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指出,將中原城市群建設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西部地區創新創業先行區、內陸地區雙向開放新高地和綠色生態發展示範區;《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同時指出:建設現代化鄭州大都市區,推進鄭州大都市區國際化發展。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正式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
7、關中平原城市群
關中平原城市群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培育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揮其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推動全國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於引領和支撐西北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推進西部大開發,有利於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包含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等城市及商洛、運城、臨汾、天水、平涼、慶陽部分地區。
2018年1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18年2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
⑹ 誰知道現在中國有幾個經濟特區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5個經濟特區;
確定了上海、天津、北海、湛江、廣州、福州、寧波、南通、連雲港、青島、威海、煙台、大連、秦皇島等14個城市為沿海開放城市;
開辟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中國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大都位於沿海地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中國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發展
(6)中國有七個什麼擴展閱讀:
創辦經濟特區,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根據鄧小平的倡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順應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新趨勢,在總結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重大步驟。今年是經濟特區創辦30周年。
因此,認真總結中國共產黨創辦經濟特區的歷史與經驗,對於促進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向前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⑺ 中國有哪七個傳統節日什麼時候過他們有什麼習俗
中國的七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
現分別介紹這幾個節日的情況:
1、春節
春節指華人(漢族)華夏傳統歷法農歷的元旦,亦即農歷新年,是大中華地區與海外華人過的新年,又稱歲首、正旦、正月朔日。1914年1月,在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主政期間,將基督教格利高里歷的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夏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所以老百姓的「過節」也稱為過新年、大年,口頭上亦稱為過年、度歲、慶新歲。
2、元宵
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後一系在呂後死後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清明
清明節在每年陽歷4月5日,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之說。人們在這個時節拜祭祖先,能保佑這一年能夠風調雨順,在祭拜的前一天要寒食齋戒,以示對祖宗的崇敬。它帶有典型的農業社會的色彩。
4、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傳統節日之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現為國家法定節日。端午節又稱端五、重五、蒲五、端陽、夏節、小孩節、地臘(道教節慶)、天中節、天長節、沐蘭節、解粽節、女兒節、娃娃節、五月節、龍船節、粽包節等。端五指五月第一個五日,古代「五」與「午」通用,所以端五又常稱端午。
5、七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
6、中秋
中秋最開始不是公眾節日,源自春秋時期祭祀、禮法。隋末唐初,軍糧種類不多,能夠方便攜帶的更少。唐軍裴寂在八月十五這天,以圓月為構思發明了月餅,解決了隨軍軍糧問題,作用相當顯赫。於是,便定為這一個為賞月日,後來人們都在中秋節這天與家人團圓。
7、重陽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⑻ 中國經濟特區有哪幾個
中國經濟特區目前有7個,分別是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廣東省珠海經濟特區、福建省廈門經濟特區、廣東省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省海南經濟特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經濟特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爾果斯經濟特區。
1、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
於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深圳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沿海,東起大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畔的蛇口工業區。
2、廣東省珠海經濟特區
珠海經濟特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位於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珠海於1953年建縣,1979年建市,1980年8月設立經濟特區,享有全國人大賦予的地方立法權。
3、福建省廈門經濟特區
廈門經濟特區於1980年10月批准設立,面積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後,廈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面積131平方公里,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
4、廣東省汕頭經濟特區
汕頭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潮汕平原上,是中國七大經濟特區中,最早成立經濟特區的4個城市之一,全國著名僑鄉,華南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潮汕地區政治、經濟的中心,為粵東和閩西南出海的門戶。
5、海南省海南經濟特區
海南經濟特區,是中國七個經濟特區中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的范圍為海南本島。
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經濟特區
喀什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中外商人雲集的國際商埠;還是新疆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集中體現了維吾爾族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建築風格及傳統經濟的特色和精華。2010年,喀什經濟開發區被批准為經濟特區。
7、疆維吾爾自治區霍爾果斯經濟特區
2010年5月,中國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將喀什、霍爾果斯兩座西北邊陲小城定為經濟特區,一年來,兩座小城緊緊依託沿海地區及內地先進生產力要素,廣泛集聚優勢,加快超常規發展,力爭早日形成面向東亞、南亞、西亞、中亞乃至歐洲的核心發展區。
⑼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全國節日
答:中國一共有7個全國節日。
1.元旦節。
2.春節。
3.清明節。
4.勞動節。
5.端午節。
6.中秋節。
7.國慶節。
2021年國家法定節假日如下圖:
⑽ 中國有幾個特區
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七個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