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杭州中國絲綢城怎麼樣
挺好的,裡面有很多特色商街,而且經過改造後的杭州中國絲綢城更加規范。
杭州中國絲綢城位於鳳起路和體育場路之間,是一條古色古香的步行街。如果你是第一次去,很可能被這里滿街的絲綢製品所震撼。在這里采購絲綢不僅種類多,價格也還算公道。
西健康路與健康路交叉口還將落成一個絲綢體驗館,主要用來與遊客的互動,比如現場體驗翻絲綿被。屆時的絲綢城不單單只能滿足購物與逛街的慾望,還能滿足你的個性化色彩定向印製成絲綢工藝品的需求,例如將你的簽名、繪畫和照片搬上絲綢做成旗袍、睡衣、書簽等,還能包郵包寄。
㈡ 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㈢ 古代絲綢之路形成發展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之旅」,此後,漢朝頻繁的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犁軒(今埃及亞利山大港),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後,通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中國絲綢。西漢末年,絲綢之路一度斷絕,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西域,羅馬帝國也首次順著絲路來到當時東漢首都洛陽。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這條長約7000公里的漫漫長路是經過三百多年幾代人的努力而形成,歷代多有維護及延用。
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等。
㈣ 全國最大的真絲批發市場在哪裡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4
㈤ 什麼是絲綢城市對外開放的主要瓶頸
交通物流欠發達是絲綢城市對外開放的主要瓶頸。
「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是「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構想是,在聯合國多邊合作框架下,成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支持國內外相關城市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加強互聯互通,推進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
這一構想高度響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也將進一步擴大海陸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和城市的利益契合點,謀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泉州、番禺(今廣州)、明州(今寧波)、揚州、登州(今蓬萊)、劉家港等。
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
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
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朝鮮、日本。
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
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㈥ 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
公元2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國與亞歐大陸之間的商業貿易之路。在此後的1700多年間,我國絲綢大量通過此路運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譽為「絲綢之路」。
古絲路從今西安為起點,向西到隴西地區分為北、中、南三道,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又歸於一路,到走廊西端出玉門關或陽關,又有南、北、中三個去向。
它把我國東部封建農耕文明集中發達的中原地區和渭水流域(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與西部游牧部落經濟的「西域」(今新疆等地區)及其以西各個邦國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大大地促進了彼此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由於古絲路絕大部分路線通過戈壁沙漠綠洲,歷史上也稱為「綠洲古路」。
歷史學家根據對史書方誌和考古文獻的研究得出: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元代(公元1206~1368年)屬於古絲路的興盛暢通時期。
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公元初~6世紀後期)、五代及兩宋(公元10世紀初~13世紀後半葉)和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0年)為古絲路相對荒蕪沉寂時期。
(6)中國絲綢城如何升級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的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7000英里長,自中國首都長安通往西方直達羅馬帝國的貿易之路。歷史上,這些路線不但用於絲綢貿易,也包括了許多其它的商品。絲綢之路包括條主要線路,北路西下入黑海,中路西向經由波斯,到達地中海,羅馬。南路到達阿富汗,伊朗,印度。
東路至長安。這些路都由首都長安出發,經過甘肅走廊,到達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帶的敦煌。北路經由玉門關,穿過戈壁沙漠頸部,直到哈米,穿過吐魯番盆地的主要綠周,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的天山,到達裏海的海岸。
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國際鐵路線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㈦ 杭州絲綢的歷史發展
杭州絲綢歷史悠久,質地輕軟,色彩綺麗,早在漢代,就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國外。現代已發展到綢、緞、綾、羅、錦、紡、絨、縐、絹等十幾類品種。推薦商店:中國絲綢城新華路253號小貼士:杭州絲綢品種繁多,最著名的品牌有萬事利,杜錦生,喜得寶,絲煌,凱地雅等。全真絲織物價格大約是化纖、模擬絲綢緞的2-10倍左右。
隨著杭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休閑、文化、創業」的杭州發展特色理念也迫使杭州絲綢與女裝發展有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既要看到杭州絲綢女裝發展取得的成績,也要清醒地感到杭州絲綢女裝發展中的不足。杭州絲綢女裝發展應該實現四個轉變:
1、從單一的服裝平面設計立體多元設計轉變。設計師只是服裝平面意義上的設計,為此,要引入西方設計理念,學習西方設計理念就是要把設計品牌、設計銷售、設計形象、設計櫥窗陳列等等設計元素融入到創意產業的理念中去。市委市政府組織獲得中國、杭州十佳設計師到法國、義大利培訓,就是實現轉變的舉措。
2、從量到質的轉變。提高絲綢女裝質量是打造品牌的關鍵,而質量的提高除了技術因素外,需要有檢測手段來保證。因此,急需建立國家級的絲綢服裝檢測中心,來保證杭州絲綢女裝的質量。
3、從普通服裝向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轉變。杭州絲綢女裝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是技術含量不高。如絲綢的半成品到歐洲經再加工後其身價大增,杭州的產品,無論是款式、質地與西歐國家的產品具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技術含量、科技研發能力落後西歐。如印花綢的後整理、色牢度,研究十幾年,沒有根本性突破。所以,需要科技人員的努力,更需要企業家的遠見卓識,急需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
4、從絲綢女裝產業向創意產業理念轉變。創意產業是國際大都市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形成的新興產業,中國的香港把創意產業列為科技之後的重要發展產業,上海把創意產業列入「十一五」規劃的重要產業,這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從物質追求上升到精神享受的新階段,提升杭州「生活品質」的理念,實際上就是杭州創意產業的一大特點。如何把發展絲綢女裝產業融入到杭州的創意產業中去,是發展絲綢女裝產業的新課題。這就需要絲綢女裝設計師們的設計理念有新的升華和飛躍,設計出世界一流的杭州絲綢和女裝,設計出世界一流的杭州絲綢與女裝的品牌。 項目的實施,對建設杭州絲綢之府,弘揚絲綢文化,以及推動絲綢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世界絲綢出口大國,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的綢緞出口佔世界出口總量的50%以上,絲綢服裝出口也占相當大的比重。但發達國家的絲綢產品主要是個性化、流行化的高價位、高品質產品。中國卻一直以生產加工中低檔產品為主,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很低,創匯率是韓國產品的40%,僅為義大利產品的8%。一條義大利製造名牌絲綢領帶創匯率是中國製造的10倍以上。所以中國的絲綢產品必須擴大研發力量,發展流行化、個性化產品,提高其附加值,改變其過去無序的價格競爭狀況。通過本項目,向世人展示杭州乃至中國絲綢的創新意識、時尚元素,同時積極准確傳遞市場信息,提升杭州及中國絲綢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全面提高絲綢女裝的品質,提升絲綢服裝的附加值。擴大杭州絲綢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提升杭州的知名度。
從中國國內形勢看,中國《繭絲綢行業「十五」規劃》指出:中國絲綢產品在國際上依然保持著資源優勢地位,繭絲綢行業成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可以主導國際市場的優勢產業之一,特別是隨著國際絲綢貿易和消費格局的變化,世界繭絲綢業科技、生產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國轉移,中國肩負著推動世界絲綢發展的重任。如何重振中國繭絲綢行業雄風,從絲綢大國變為絲綢強國,「十五」乃至今後十年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階段。 主要任務包括:積極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扶植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使其成為代表中國絲綢形象、具備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帶動絲綢行業經濟增長的支撐和骨幹。鼓勵以最終產品為龍頭的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把單一的企業優勢變成整體的集團優勢,不斷增強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鼓勵通過兼並、租賃、收購等方式進行規模和資本擴張,以資產為紐帶,形成一批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科工貿相結合的大型企業集團。調整和優化絲綢產品結構,開拓消費領域。實施絲綢品牌戰略,培育和發展一批知名絲綢品牌大力推廣使用高檔絲綢標志積極扶植品牌企業發展。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杭州經濟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有關人士預言第三次絲綢出口浪潮已經到來。
中國絲綢市場地區間競爭加劇,一些重要廠商開始引導著中國絲綢市場發展方向。蘇州曾經擁有的無梭織機數量、絲綢總產量、出口創匯量均居全國首位,真絲綢出口量佔全國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在當前的新形勢下,蘇州依靠科技提高絲綢面料的抗皺性能,創立知名品牌,在國際舞台上也積極地打造絲綢城市,已經成為杭州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另外,世界知名名牌服裝企業紛紛看好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韓國、日本以及香港、台灣等地的品牌企業捷足先登,它們憑借強大的優勢,或控股或獨資,來勢迅猛,同國外品牌企業相比較,女裝企業勢單力薄。杭州要鞏固自己在絲綢業的地位,必須抓住自己的特色,必須在「精」和「強」上痛下功夫,通過大企業的領導示範作用,在科研、設計、製造、國際交流、市場運作等全方位提升杭州的絲綢業水平,通過商業運作,帶動杭州整個產業,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杭州現正在打造「絲綢之府,女裝之都」,杭州市副市長沈堅曾提出:當前是杭州歷史上絲綢和女裝產業發展的最佳時期。市委市政府對發展杭州絲綢女裝產業高度重視,杭州還專門成立了絲綢女裝戰略合作委員會,召開了論壇,確定了每年2千萬的扶持資金。沈市長認為,杭州的絲綢和女裝產業是歷史上發展的最佳時期,希望絲綢和女裝企業一定要認清形勢,珍惜、把握機遇,利用和抓住機遇,趁勢而上。本項目的開展,與杭州政府的絲綢女裝的戰略目標吻合,將積極藉助杭州的大好發展形勢,樹立典範絲綢企業形象,帶動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