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的記憶,中國古代怎麼記載年份
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二、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個年號,但前面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後來才追加的,他本人親自定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禪泰山後,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從此以後,新皇帝即位,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元代以前,一個皇帝一般有多個年號。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基本就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年號紀年不僅是我國的一種紀年法,而且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
(1)中國古代是怎麼用干支紀年的擴展閱讀
干支歷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乾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組成60組不同的天乾地支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
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干支歷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學稱北斗星斗柄所指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
根據我國古文獻文記載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干支,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在後來的傳承中,黃帝時代(有說是漢代)把干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簡化後的「干支」。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
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干支歷通過天乾地支論若干恆星、太陽與地球的關系,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
㈡ 干支紀年法是怎麼來的。
干支紀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乾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起來紀年。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我國傳統紀年法依舊沿用干支紀年。
這六十對干支,天干經六個循環,地支經五個循環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這樣的順序每年用一對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環,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從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這種紀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㈢ 中國古代天乾地支紀年法
天乾地支紀年法,簡單講,就是用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搭配組合,一共可以組合成60對,60年一輪回。
十個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配對方法:各從第一個開始,如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十年是癸酉。至此,十天干用完,回到「甲」,地支繼續用後面的,出現甲戌、癸亥。至此,十二地支用完,回到「子」,天干繼續使用後面的,出現丙子、丁丑……。60次搭配以後,會重新出現甲子。因此,一個甲子等於60年。
中國使用干支紀年出現在漢代,第一個甲子年是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歷124年)。最近一個甲子年是1984年,下一個是2044年。
干支紀年最大的用處在於能准確推算出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先根據歷史大概定位甲子周期,再根據具體的干支,就能確定是哪一年。
需要注意的是,干支紀年是農歷年,與公元紀年在首尾上並不一致。
㈣ 什麼是干支紀年法怎麼算
干支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干支紀年以每年立春換年。
計算方法:
根據是公元元年是辛酉年,辛8酉10,乾的周期為10支的周期為12。
天干按甲到癸的順序為1~10,地支的順序按子到亥的順序為1~12。
年干=N-3(N>3)或N-3+10(N≤3),N=年號除以10的余數=年號個位數。
年支=N-3(N>3)或N-3+12(N≤3),N=年號除以12的余數。
例:
求公元1164年和2011年的干支。
1164年的年干=4-3=1=甲,2011年的年干=1-3+10=8=辛;
1164年的年支=0-3+12=9=申,2011年的年支=7-3=4=卯;
所以公元1164年的干支為甲申,2011年的干支為辛卯。
(4)中國古代是怎麼用干支紀年的擴展閱讀
紀年起點
漢初沿襲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確立於武帝時期。太初元年,漢朝改用《太初歷》,使用建寅為正,即以夏歷正月為歲首。
同年,武帝創立年號制度,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號紀年替代帝王在位紀年,改變了中國古代的紀年方式。年號制度行用後,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變革,後世統治者極少改歲首或月首,新帝登基,但改年號,遂成為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慣例。
至此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歷——漢歷(農歷)所採用的干支紀年方法,與皇帝年號紀年一樣以新年正月朔(元旦)為開始。
㈤ 中國的干支紀年法是怎麼來的
1、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2、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簡化後的天乾地支。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5)中國古代是怎麼用干支紀年的擴展閱讀:
天乾地支來源:
天乾地支是中國古人記錄時間的神奇符號。
古人以天乾地支組合來紀年,以一干配一支為一柱、為一個整體,年月日時各用一柱干支表示,生成四柱,共八個字,這八個字表示一個具體特定的時點。
自古祖先以這個表示具體時點的四柱八個字為依據,預測這個時點出生之人的命運,並整理成系統的論命方法,稱為四柱論命或八字論命方法。
地球圍繞太陽有規律地運轉,地球本身有規律地自轉,太陽對地球產生光熱作用,形成有規律的冷暖變化。古人以水表示冷為陰、火表示暖為陽。陰陽有規律的四個強弱變化狀態為四象,對應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冷暖變化,四象的強弱變化過程區分成八卦。
陰陽、五行、干支正是記錄和表示地球冷暖變化內容的符號。
冷熱各分程度,而以金錶示涼,為冷的開始狀態;以木表示溫,為熱的開始狀態。溫、熱、涼、寒四個冷熱狀態對應地球的春夏秋冬,對應地球的東南西北。
地球以土表示,加木溫、火熱、金涼、水寒四象狀態,地球納陽、止寒使冷熱循環往復變化,共五個狀態為過程,稱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為變化的五個過程,變化方式、狀態結果的肯定與否定是用生克來表示的。
生表示肯定、克表示否定。
五行狀態再分強弱而用天乾地支表示,以天干表示太陽各個程度的作用,為來源;地支表示地球受影響的各個狀態,為結果。
㈥ 古人常用天乾地支來紀年,具體是怎麼使用的呢
簡單來說就是以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循環配合,用於紀年。其實作為天乾地支紀年法是古代先賢認識世界,利用自然的智慧結晶。同時作為我們這個農業大國天乾地支紀年法也還是農作物的生產密切相關。
干、支原為竹木的主幹和枝條。而天乾地支的名稱也是和古代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如《史記·律書》中載:“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丙者,言陽道著明,故日丙……”看到沒,其實天乾地支的就是起源於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活動。
其實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從戰國到秦代使用一套很奇怪的歲星紀年法進行紀年。漢武帝時代開始用年號加天乾地支紀年,這種方法一直延續到了民國初期,民國以後到現在廣泛採用公元紀年。
各位讀者,對於天乾地支紀年的使用,您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
㈦ 我國古代怎樣以天乾地支紀年
天干是十個,地支是十二個,干為主幹,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
應當是一起出現的。在商朝開始出現天干與地支配和用以紀日,使用干支紀年要更晚一些。
天乾的次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地支的次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乾和地支配合的記年順序為60年一個輪回,具體的順序為: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㈧ 干支紀年法是怎樣的
一.干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1.乾和支的含義: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
干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2
34
5
6
7
8
9
10
甲乙丙
丁戊己
庚
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56
789
101112
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干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干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㈨ 古代天乾地支紀年法
干支(天乾地支)紀年,是指中國紀年歷法,自上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干支紀年以每年以立春進入下一年。
注意:不是以春節為進入下一年,也不是以每年的陽歷一月一號進入下一年的,而是以立春進入下一年。
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因此又稱「十二地支」,其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支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