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新興大國如何應對日本

中國新興大國如何應對日本

發布時間:2022-09-04 08:10:32

1. 如何應對日本加強對華戰略與策略研究

LZ不會是要一整篇論文吧。。。

首先,要看的是日本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作為游離於大陸之外的島國,日本的最優生態應該是大陸均勢。換句話講,中國強,則聯合他國圍堵中國;俄羅斯強,則聯合他國圍堵俄國;印度強,則聯合中俄圍堵印度。

這一戰略的明顯漏洞就在於,日本需要聯合的力量,他們的戰略目標,並不和日本一致。比如,馬來西亞、印尼,人家都講得很清楚:不願意圍堵中國,好好做生意大家賺錢,爭議擱置。
然而,作為國家現實主義,人家也會要求,我不圍堵你,你給我什麼。

所以,中國的應對策略很簡單,就是以我為主,聯合可以聯合的朋友,化解次要敵人。

記住一點,我們中國已經是一個大國。我們需要做的,是繼續夯實自己的實力;中正王道,日久見心。

2.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該如何解決應對

中國經濟面臨八大機遇與挑戰: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我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我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我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我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我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另一方面,影響我國金融、證券市場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國內的市場環境和運行機制。今後我國仍會堅持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路徑,但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會進一步加強。

第四個層面,房地產業。這次危機從源頭上看是房地產市場危機。因此,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我國幾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面臨一些海外投資客拋售房產、抽離資金的情況;其次,基於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深刻教訓,我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第五個層面,旅遊業。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國家,基於發展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需要,可能會出台促進本國旅遊業發展的舉措,以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因此,我國居民出國旅遊可能會更加便利,國內旅遊業面臨著旅遊人數分流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影響,海外入境的人數可能會明顯減少,這對涉外旅遊會產生較大影響。

第六個層面,勞動就業。此次危機對我國勞動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放緩,新增就業機會可能相對減少。因此,未來一定時期可能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二是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等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失業金融從業人員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國面臨著引進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機遇,國內金融業也可能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人才競爭的態勢。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人才競爭對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個層面,經濟增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會對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基礎、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明顯不同。同時,我國經濟仍是投資推動型經濟,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電網、城市基礎實施、新農村建設等領域仍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一旦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深而出現GDP增速下降較多時,我國投資型經濟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八個層面,經濟地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恢復經濟的復雜程度、困難程度會比我國大得多。因此,在未來幾年增速趨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總量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將會縮小,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將會上升。具體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價可能會考慮「中國企業談判因素」,而不是過去那種我國「需求什麼」國際市場「炒什麼」、「漲什麼」的格局。

3. 中國應該採取怎樣的對日外交策略

在外交上向來求穩、求善的中國,總是喜歡「靜觀其變」。不過,在國際舞台上,尤其是事關本國利益的戰略變局中,「先下手為強」似乎總能佔到先機。你提出了要求,即便只有部分滿足,也有成果。如果你只觀察而不出擊,很可能貽誤時機,等提要求時情況已發生變化。美國的策略,就是「先發制人」,不能確保日本緊隨美國,但至少脅迫日本不要走得太遠。
中國不僅要給日本新政府一些「糖果」,比如共同維護東亞的地區和平與安全,歡迎日本在東亞及亞洲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讓日本更有效地介入到朝核問題談判,向日本的新能源技術提供更大的市場,支持日本要求減少對美軍擔負移駐費用及維護軍事基地的思路,如何共同開發東海油氣田等等。
但同時,也要給日本一些「荊棘」,比如要求日本不幹預台海事務,不希望日本染指釣魚島,不願看到日本在離台灣距離很近的與那國島駐軍,要求日本信守「不製造、不擁有、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在中國南海紛爭中扮演維護國際法的角色,繼續反思侵略歷史給中國及亞洲帶來的創傷等等。
日本向何處去,日本能否成為「正常國家」,需要中國積極的牽引,「荊棘」是牽,「糖果」是引,這樣才能起到「牽引」作用。中日美三方主導的東亞格局,也許更穩定,更有利於亞洲的和平與發展,中國要在這種新格局的形成中主動出擊,大膽作為。

4. 中國如何應對日本的軍事威脅

日本最近有幾個動作,對中國國家安全形成了進一步的威脅: 更改防衛政策目標,欲將中國軍力限制在東海以內; 把海上自衛隊的潛艇數量從16艘提高到22艘; 自民黨計劃向國會提交決議案,宣示釣魚島主權; 沖繩縣石垣市議會決議登上釣魚島; 大阪議會要求加強釣魚島防衛 日本上下,要求強硬對待中國的聲音呱噪不已。 威懾美國日本之所以氣焰這么囂張,是倚仗美國站在他身後。日本的問題本質上是美國問題,日本的威脅來自於美國的威脅。要解決日本的問題,根源是解決美國的問題。要打掉日本的威脅,必須要打掉美國的威脅。中國要威懾美國,而不被美國威懾,最重要的因素不在於軍事實力,而在於戰爭決心。如果中國能不怕玉石俱焚,則美國一定讓步。中國唯有具備敢於跳出現有游戲規則的勇氣,才會讓美國真正感到威懾。 解凍核武中國從造出核武器那天開始,就對全世界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有神兵利器卻又自我束縛,核威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中國應該嚴正聲明,不再繼續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完全釋放中國作為核大國的威懾力量。唯有這樣日本才會明白,對華和平才符合日本利益。當日本意識到一旦與中國開戰,就有亡國滅種的危險時,日本才會意識到和平的重要性。 明確戰略如果中日之間真的爆發軍事沖突,中國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戰略:小打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常規戰也打,超限戰也打,核大戰也打。你豁得出去,才賺得回來。倘若中國秉承挨打受氣的一貫脾氣,企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則日本一定得寸進尺,想要按照侵華戰爭路線圖再走一遍。如果日本能意識到中國有對拼三億人的勇氣,它也就不會鬧事了。 中程打擊中日若果真沖突,很可能從海上開始。但是中國一定要從全局考慮對日作戰,目光不能局限於海上。日美之所以選擇在海上挑釁,是因為手裡有海戰優勢,中國就不能按照他們的希望落子出牌。中國要秉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戰略,日本敢從海上來,我們就從空中去。去的有飛機,更有中程導彈。戰爭初始,就要把十萬枚中程導彈傾瀉到日本各大城市去,第一時間癱瘓它的軍事、經濟、製造、組織能力。敢戰方能求勝,能戰才可言和。 戰爭是個辯證法。中國准備得越充分,戰爭意志越堅決,越可以使中國避免戰爭。這道理,日本人比我們更懂。

5. 日本今後的發展方向以及中國如何應對日本的挑釁

首先你要明白日本的立場。
日本和美國是同盟關系。但日本和美國並非是一家人。算是各懷鬼胎。
中國日益強大,美國為了重返亞洲所以放縱日本。
在知道這些情況後,日本企圖掙脫美國控制。
一直宣揚中國威脅論就是出自這個原因。

雖然日本有大國夢,但可惜的是時機已經過去了。
你看著吧,再過10年或20年。中國經濟和軍力將幾倍於日本。
日本顯然是意識到了危險 所以企圖壯大自己。
以前是沒借口
現在可以拿中國當借口。
不論日本以後會不會和中國打仗。現在積攢實力總歸不會錯。
抱著這樣的心態日本力挺美國的重返亞洲計劃。

我覺得中國大可不必理他,現在的中國首要目標是美國,而不是日本。不要把重心搞錯了。
時機是站中國這邊的,不利於日本。
這時候開戰日本,不是白痴才會乾的事嗎?這樣就擾亂了中國經濟。阻止了中國前進的步伐。
讓日本畏懼的是中國經濟
開戰就等於中國把自己武器丟掉了。

日本也顯然知道中國目標是美國,所以才敢肆無忌憚的鬧。
不論日本鬧得有多大,日本是有保險的。
鬧大了會讓美國來收拾爛攤子。美日同盟不解除,日本就不會停止。
而日益壯大的中國讓美國感到危機。這讓美國更離不開日本。

6. 寫一篇《從甲午戰爭看當今中日關系》的800字論文

從甲午戰爭至今,東亞經歷了以「殖民、戰亂、革命」為主的60年和以「和平、冷戰、競爭」為主的60年。未來東亞是走向「安全、合作、統合」還是「對抗、沖突、內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日關系的前景。東亞戰略格局幾乎每十年發生一次重大變動。目前安倍晉三內閣的某些做法,與甲午戰爭前十年及伊藤博文內閣有相似之處。這預示著未來十年日本國家模式轉型有脫離和平發展道路的危險,使中日矛盾再度成為東亞戰略格局中的主要矛盾。中國需要深入、客觀、全面地了解變化中的日本,加強協調,妥善應對。
甲午戰爭120年來的警示與啟迪
第一,自甲午戰爭至今的120年來,之所以出現「戰爭」與「和平」兩個甲子,在很大程度上與日本國家發展模式直接相關。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國家模式必然導致中日戰爭,甚至海洋國家之間的戰爭;二戰後日本和平發展的國家模式,則沒有造成中日軍事沖突。目前,日本國家模式正處在新的轉型期,盡管難以輕易復活軍國主義,但如果日本以維護本國安全為由,逐步突破戰後自我約束而脫離和平發展道路,也會以新的形式威脅中國的安全與主權。
第二,東亞大國關系格局之所以大約每十年發生一次較大的變化,與相關國家發展模式成敗引起的國際力量對比變化有關,同時也取決於各國當權者更迭後的決策偏好。繼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安倍晉三內閣再度把中國視為主要軍事對手的對外戰略,正使中日矛盾第三次成為東亞戰略格局中的主要矛盾。其原因之一是,在二戰後建立「反華包圍網」方面,50-60年代美國的對華冷戰政策、60年代至70年代蘇聯的「亞太安全體系」均告失敗,如今日本的安倍內閣似乎在做第三次嘗試。2013年,在東北亞陷入孤立的日本,竭力誘導美國、拉攏東盟各國制衡中國即其表現之一。盡管目前中日矛盾的時代背景及矛盾性質與歷史上的有所不同,但未來十年,這種矛盾如何變化將決定東亞戰略格局走向及中國周邊安全環境。
第三,無論國際格局如何變化,對於中國來說,無內亂則外患難至,靠人幫不如靠自強。中國要不斷增強硬國力與軟國力。在硬國力方面,科技、經濟強,國防方能強。在軟國力方面要抓一個核心,即提高法治化、科學化的正確決策能力與落實執行能力。中國要切記,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中國經濟總量曾是日本的三倍以上,但還是遭到日本的入侵。原因就在於中國海空軍事力量薄弱,陸軍則在軍閥混戰中自相殘殺。因而「中國夢」的實現決不能以GDP所反映的經濟規模總量來衡量,而要看科技和生產力水平的先進性,以及在此基礎上擁有堅實的國防力量,同時要維護好國內社會政治的安穩,防止國際上「八國聯軍」式的「暴力的多邊主義」對中國或中國周邊地區的「包圍」。
第四,與國際格局變化相關的和平與戰爭問題需要從時代高度判斷。在帝國主義殖民時代,後起的大國往往通過戰爭重新分割世界,謀求霸權,曾兩次引發世界大戰,中國均飽受其害。二戰後,殖民主義體系不復存在,帝國主義難以通過佔領殖民地建立世界霸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關系在加深,因而國際力量多極化與新興大國崛起不需要依靠戰爭手段,而可以採取和平方式。戰後,日本、德國都曾經歷了和平崛起的歷程。而中國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經歷這一歷程,其國防力量增強絕不意味以武力侵略別國。日本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才符合本國利益與世界潮流,而謀求突破戰後憲法自我約束、行使集體自衛權等,則有違世界潮流和日本的根本利益,並可能給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帶來禍患。

7. 為什麼說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上升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地位還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一、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上升
國際地位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所處的位置是該國在與其他國際行為主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國際力量對比結構中的狀態。衡量和評估一國國際地位主要看兩方面因素:一是綜合國力.二是外部世界。綜合國力是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基礎;外部世界是影響一國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國際環境和外部聯系。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變化最活躍的一支力量。從縱向看,中國正處在過去幾個世紀發展最快的時期:從橫向看中國的發展變化正對世界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變化一: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是綜合國力增強
1.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將現代化規律和本國國情有機結合,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1世紀頭8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位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台階2008年GDP達到 4.4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今年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增長奠定了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
2.中國與世界的關聯度空前增強。中國廣泛參與全球和區域合作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近22%。中國同國際社會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系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在反恐、防擴散、打擊海盜等國際事務上發揮著負責任的建設性作用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而實力地位發生變化。美在伊戰後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受損,其秘密監獄、虐待戰俘等行徑使美國「民主、自由、法治、人權」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國際地位和聲譽下降。國際金融危機又使其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受到沖擊。俄羅斯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歐盟一體化進程放慢,日本經濟發展面臨新困難印度、巴西等發展中新興大國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增大。
變化二:中國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力量
1.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採取的措施,不僅對本國經濟,而且對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積極影響。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139862億元同比增長7,1%。在美歐日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世界普遍寄希望於中國率先走出危機帶領世界經濟復甦。中國一再表明,將繼續同國際社會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積極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穩定為推動恢復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應有貢獻。可以說中國一直在向世界傳遞著戰勝危機的「中國信心『』。
2.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的積極姿態和果斷行動。大多數國家認為中國的一系列舉措展現出了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責任感。歐盟財政規劃和預算事務委員達莉亞•格里葆絲凱特的觀點頗有代表性:「雖然具體問題如何解決還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這輪金融危機是無法完全得到解決的。」國際社會認為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可望在危機後進一步提升甚至有專家認為,「金融危機將成為中國從地區大國崛起為全球性大國的標志性事件」。
變化三:中國深入參與國際體系調整,將牽動世界格局走向
國際金融危機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拉開序幕。受金融危機影響西方國家深陷衰退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從金磚四國的迅速崛起到發展中國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作為金磚四國中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正從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邊緣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進出口國、第三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最大的國家,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及國際秩序變革中的作用和影響備受矚目。美歐等西方國家主動深化與中國的合作,新興大國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協調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維護其利益各國對中國的借重明顯增強。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的話語權提高,在聯合國改革、氣候變化談判、糧食和能源問題等其他重要國際議題方面中國的主張和建議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開稱:「歷史學家將會審視2009年發生的一切.看到中國在穩定全球資本市場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人們相信中國將成為國際舞台上更為引人矚目的力量。
變化四:「中國模式」等軟力量大幅提升,推動發展模式多樣化
此次金融危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活力和影響力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突破了傳統計劃經濟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模式,而是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相結合。在強有力的國有經濟支持下政府對市場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監管.使得中國具有較強的規避危機與應對危機的能力。
一些輿論認為,在20世紀90年代「蘇聯模式」、「拉美模式」、「東亞模式」相繼失敗之後「中國模式」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一種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等學者認為「中國模式」代表了世界發模式的未來潮流。如果說歐洲「萊茵模式」和美國「盎格魯一撒克遜模式」分別在19世紀和20世紀引領風騷「中國模式」』將主導21世紀。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希望學習借鑒中國發展經驗,「中國模式」的影響在全球范圍日益彰顯。
二、 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機遇與挑戰
1.全面認識中國國際地位的復雜性
實力上升並不一定導致地位上升和影響力上升。鄧小平指出:「中國是個大國,另一方面實際上是小國,是不發達國家,或叫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人口大但還不是人力資源大國、人才強國。由於有13億人口,不管多麼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那就成為很低的人均水平。這種既大又小、既強又弱的矛盾現狀在相當長時期內都難以根本改變。這突出反映在經濟上中國已成為當之無愧的經濟大國但仍非經濟強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三佔世界經濟總量7.25%接近美國的1/30但人均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16仍然排在全球100多位。「中國製造」無處不在但中國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僅為0.3%,中國自己的世界名牌屈指可數。
同時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日益上升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中國歷來是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始終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處理國際和地區事務。作為一個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主要任務是首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這是中國對自己、對世界承擔的最大責任。對於中國來說也只有解決好自身發展問題才可能在世界上承擔更大責任。而且,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不斷上升,中國也應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中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有四大機遇
(1)和平轉型的國際體系,有利於中國漸進式地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當代國際體系轉型的大趨勢是從大國對抗為核心的傳統特徵向大國合作治理全球問題的未來特徵轉變。「和平與發展」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國際體系的主導力量。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與當代國際體系轉型是正相關的歷史進程這是以往後起大國所沒有的歷史條件。
(2 )在全球事務中各方對中國的借重和需求顯著上升。雖然以聯合國為主體的全球治理體系尚需完善但國際社會認為主要國際組織應在現有架構基礎上發展和演變,繼續發揮而不是削弱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作用。中國是國際體系的積極建設者各方對中國的借重和需求顯著上升,中國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上升,正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向中心,戰略迴旋空間大大拓寬。
(3)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和影響上升,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戰略依託。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開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快車道。這不僅表現在「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日益顯著的影響力而且出現了「鑽石七國」迅速上升的勢頭,整個非洲經濟也呈現前所未有的增長態勢。這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也就是說中國作為其中的一員不是孤軍奮戰不是單兵崛起發展所遇的阻力會減小。
(4)中國和諧世界的理念已經形成,使世界各國對「中國威脅」的看法和擔憂有所減弱,對中國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強。
3.面臨的風險挑戰
(l)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衰退,中國外部發展環境空前嚴峻。美歐日經濟同步滑向衰退邊緣,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進出口下滑工業生產明顯放緩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能否確保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將決定中國能否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
(2 )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周邊亂象叢生,中國外部安全環境風險和隱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國際熱點問題有升溫趨勢中東、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動盪加劇海盜、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問題日益突出國際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中國周邊一些國家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加劇,政局持續動盪。中國仍然面對外部的戰略防範和牽制面對分裂勢力和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外部安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對國家安全與和平發展造成重大挑戰。
(3)意識形態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上升,中國外部典論環境仍存在較大壓力和挑戰。盡管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認同中國和平發展是機遇但仍有一些人對中國的和平發展抱有種種疑慮,充滿誤解和偏見,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國WEI脅論」。部分學者將西方現代國際關系史上存在的大國興衰、霸權更替規律強加於中國宣揚「強國必霸」等論調,質疑中國的和平發展。同時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依然深刻復雜國際上一些勢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權和宗教問題「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國。如何消除外部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讓更多的人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一個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將是中國長期面臨的挑戰。
(4)中國發展面臨諸多內部困難。當前中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仍然較多。這些內部問題是中國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總的看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是單一的、靜態的.而是復合的、動態的。中國的國際地位內在蘊含著大和小、強和弱的對立統一,具有復雜性、快速多變的特性中國正處在從大而弱的國家走向大而強的國家、從地區大國走向世界大國的歷史進程之中。

8. 作為新興大國中國當前所面臨的外交任務是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3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新興大國如何應對日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裡一天只吃兩餐 瀏覽:901
英國人種怎麼樣 瀏覽:422
印度孟買冬天多少度 瀏覽:135
印尼盧比英語怎麼讀 瀏覽:501
伊朗和瑞典哪個國力強 瀏覽:855
中國哪裡產翡翠和玉 瀏覽:267
印度傳說中的眾神之車是什麼 瀏覽:258
航運從美國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24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4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7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