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葡萄酒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葡萄酒

發布時間:2022-09-04 09:33:21

Ⅰ 葡萄酒在中國歷史悠久,是什麼朝代傳入中國的呢

至少在7000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享用葡萄酒了。在埃及陵墓中發現了古埃及人栽培、採收葡萄和釀造葡萄的情景。《聖經》中記載,古波斯王薛西斯一世曾用葡萄酒宴請大臣與貴族等。

望採納,歡迎共同討論與交流。

Ⅱ 為什麼中國古代不流行葡萄酒

唐朝時期中國絲綢之路暢通的時候 葡萄酒是很盛行的 特別是在長安,但唐朝國力開始衰落,絲綢之路被阻塞,中亞商人到中國的越來越少,相比較而言中國對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不如中亞人,但是中國人自己釀的其他酒類又有所發展,此消彼長葡萄酒在中國也就失去了銷路,失去銷路的產品最終就是死亡,所以葡萄酒在中國也就成了歷史,關鍵還是我國的國力問題還有社會問題

Ⅲ 古代的時候中國有葡萄酒嗎

夜光美酒葡萄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中國古代有的。統稱為果酒。

Ⅳ 中國古代就有葡萄酒了,比歐美國家都還早,為何沒有像白酒這么受歡迎呢

在中國,白酒是最受我們歡迎的,而葡萄酒在古代確實也有,特別是在三國時代魏國,那時候俗稱武威葡萄酒一度成為魏國的國酒,而且葡萄酒的生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且魏國的魏文帝曹丕也是非常喜歡喝這個葡萄酒,漸漸的成為了宮廷消費主要群體,得到了那些王公貴族的追捧。

現在歐美國家的葡萄酒也漸漸的被大眾化,還會漸漸形成中國特色的葡萄酒,也會再次得到廣大的發揚與繼承的。

Ⅳ 為什麼在農耕文明發達的古代中國,只發明了白酒,而沒有發明啤酒和葡萄酒

在米家崖遺址發現的漏斗內壁的殘留物。新華社發

在米家崖遺址發現的用於制酒的漏斗。網路圖片
作為一個擁有深厚飲食文化的民族,中國人一向十分講究「吃與喝」。近日,中美科研人員的一項研究報告,再次證明了我們的「吃貨」本色。
5月23日,中美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他們在西安市米家崖遺址發現了5000年前中國人釀制啤酒的證據,這是迄今在中國發現的最早釀酒證據。這一發現說明,古代中國人可能早在5000年前就開始享受喝啤酒的樂趣。
背景
發現並非偶然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據負責該項研究的斯坦福大學考古專業博士生王佳靜介紹,她的導師、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劉莉,較早的時候就有關於中國早期釀酒的設想,所以這項研究發現不完全是偶然,可以說是建立在假設之上去尋找材料而得。
去年夏天,看了米家崖遺址的發掘報告後,劉莉認為米家崖兩個窖穴坑中的出土器物可能與制酒有關,王佳靜一行便前往當地,開始這項研究。美國楊百翰大學教授特·巴爾也參與了這項研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邢福來是此次發掘工作的領隊。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米家崖遺址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西岸,今灞橋區南至十里鋪,北至李家堡一帶,分布的中心區域在米家崖村周圍。遺址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0.5公里,是黃河中游地區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期遺址。
考古人員在米家崖的H82和H78兩個窖穴里發現了這些與制酒相關的器物,包括闊口罐、漏斗、小口尖底瓶和可移動的灶。經測定,這些器具的年代介於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前2900年。
證據
殘留物分析得出結論
科研人員通過對器物中殘留物的科學分析,他們找到了啤酒釀造的三個證據。
王佳靜介紹說,首先,通過對殘留物中澱粉粒的觀察,他們發現了很多澱粉粒有損傷的跡象。特別是一些澱粉粒的中心出現明顯缺坑,一些澱粉粒變形和糊化。這兩種損傷與穀物在釀造過程中制麥和糖化時的變化相吻合。「同時,我們自己也用黍和大麥模擬了釀酒實驗,觀察了釀酒過程中澱粉粒的損傷特徵,其特徵與古代澱粉粒相一致。」
其次,通過對殘留物中植硅體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穀物谷殼上特有的植硅體,其中能精確鑒定的有黍和大麥。「這說明殘留物種有穀物的殼。而在啤酒釀造的過程中,特別是第一步發芽時,谷殼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個證據來自於「啤酒石」。王佳靜說,通過化學分析,他們發現殘留物中含有草酸離子,我們認為此草酸可能來源於「草酸鈣」,也稱做「啤酒石」,是啤酒釀造發酵時產生的副產品。
配方
中西方結合的產物
王佳靜告訴《京華時報》記者,他們在研究中發現的這款啤酒,與現代普遍飲用的啤酒不太相同。
現在的啤酒大多是由大麥或小麥等原料釀造而成,而他們發現的啤酒原料則是由黍、大麥、薏米和少量根莖作物混合而成。更有意思的是,原料中的大麥並不是中國本土培養栽培,而是由西亞培育成栽培種後才傳入中國,其他的原料均在中國上古時期就有。
「這個配方也算是中國傳統和西方舶來品的結合產物吧。」王佳靜說。這種酒,其實是中國歷史記載中的「谷芽酒」,即利用發芽的穀物製成的酒。
王佳靜說,中國此前最早有關於谷芽酒的文字記載,是源於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即「醴」字)。
事實上,此前就已有科研人員發現中國早期釀造工藝的證據。2004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生物分子考古學項目的科學顧問PatrickMcGovern教授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同樣通過分析化學殘留物的方法,他提出了中國在9000年前的賈湖遺址就有釀造行為的證據,當時用於釀造的主要原料是大米、水果、蜂蜜。不過,當時他並沒有測定出殘留物內含有酒精,因此只能將其稱為「發酵過的飲料。」
味道
酸酸甜甜引人遐想
研究成果一經公布,立刻引起了眾多網友的極大興趣。大家紛紛猜測,這么歷史久遠的啤酒,究竟味道如何?
「喝起來什麼味道,我暫時無法回答。」王佳靜說,自從研究成果出來後,她已經很多次被問到這個問題,但由於無法准確獲知配方中的含糖量,她也只能猜測啤酒的味道,「啤酒的味道很可能有點酸甜,酸味來自發酵的穀物,甜味來自塊莖作物。」
不過,現代人還是很有希望能夠品嘗到這款古代啤酒的。王佳靜表示,雖然無法確定啤酒的味道,但她認為,還是有可能通過按照工序再次生產出這款啤酒。
除了愛喝的酒友們,敏感的啤酒商們也沒有放過這一機會。王佳靜透露,還有人問她,現在超市裡售賣的各種啤酒中,有沒有哪一款味道接近這款古老的啤酒。「還有一家私人酒商聯系我,希望我能夠提供配方,他們好立刻進行生產。這真是太有趣了。」
意義
階層5000年前或已存在
「大麥的發現讓我們很驚喜,因為我們沒想到能發現那麼久遠的大麥。」王佳靜說,此前他們並沒想到大麥這么早就已傳入中國。
這一次的發現,把大麥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向前推了大約1000年,此前的研究發現認為,中國人是從公元前1000到公元前2000年開始種植大麥,但這次他們發現,大麥的出現時間事實上要早得多,應該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此外,並且說明,大麥之所以從西亞傳入中國中原地區,很可能就是與制酒有關。
王佳靜還認為,酒是宴享活動、宗教儀式的重要元素,可能是促進古代社會復雜化、階級產生的一種媒介。「我們在古代中原地區發現的酒,可以和當時發生的社會變化相聯系起來。在仰韶晚期,出現了一些大規模的遺址,有明顯的社會階級化的特點。那麼我們發現的酒可能是當時的一些社會高層人士用於宴享活動、宗教儀式的飲品。」王佳靜認為,這意味著早在5000多年前,不同的社會階層就已經存在了。
據王佳靜介紹,此項研究成果僅僅是團隊關於中國古代制酒課題研究的開始。他們現在正在分析中國其他遺址採集的有關制酒的樣品,同時在未來也將採集更多來源於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遺址的標本,以研究中國古代制酒在地域空間上、時間上的變化與發展。
她認為,中國古代釀酒可能與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都有聯系。「制酒與復雜社會的產生、農業起源以及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可能都有密切的聯系。」

Ⅵ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葡萄釀酒的技術沒有得到改善

因為中國人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基本上沒有喝葡萄酒的歷史,在我們中國人的歷史上,休閑時光基本上是喝市場和尚是喝白酒,因為喝白酒的話,更能體現出感情,因此沒有,形成喝葡萄酒的那種氛圍和文化,因此也就沒有對葡萄酒進行改善

Ⅶ 清朝和明朝的時候有沒有紅酒

葡萄酒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文化傳承,它起始於漢魏,燦爛於盛唐,鼎盛於元朝,轉折於清末,到當今已經發展成為深受普通大眾所喜愛的酒精飲品。

1.漢朝:葡萄酒業的開始與發展

我國早在漢朝時期,即公元前206年(漢武帝建元年間)以前,就已經開始種植葡萄,並且有了葡萄酒的生產釀造。司馬遷曾在《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的信息。

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位於中亞費爾干納盆地。

這一史料充分說明了我國在西漢時期,已經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我國栽培葡萄的技術從西域引入後,先至新疆,經甘肅河西走廊至陝西西安,其後傳於華北、東北及其他地區。

2.唐朝:燦爛的葡萄酒文化

唐朝是我國葡萄酒釀造史很輝煌的一段時期,葡萄酒的釀造已從宮廷走向民間,葡萄酒在內地開始有了較大的影響。

《太平御覽》記載,唐貞觀13年(公元640年),唐軍在李靖的率領下攻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釀造法後,不僅在皇宮御苑裡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制。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很好,味道也很好,並兼有清酒與紅酒的風味。

李白十分鍾愛葡萄酒,他在《對酒》中寫道:「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懷里醉,芙蓉賬底奈君何。」記載了葡萄酒可以像金叵羅一樣,作為少女出嫁時的陪嫁物,可見葡萄酒在當時已經普及到了民間。

3.元朝: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時期

元朝立國雖然只有90餘年,卻是我國古代社會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時期。元朝統治者對葡萄酒非常喜愛,規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並且還在山西太原、江蘇南京開辟葡萄園,公元1291年(至元28年)元世祖更是在宮中建造葡萄酒室。

元朝的《農桑輯要》中,有指導地方官員和百姓發展葡萄生產的記載,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栽培水平,並且當時已經有大量的葡萄酒產品在市場上銷售。

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政府供職17年,他所編著的《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在山西太原府,那裡有許多葡萄園,釀造很多的葡萄酒,販運到各地去銷售。」

所以,山西那裡早就流傳一首這樣的詩:「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由此可知,當地的百姓早已把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4.清朝:葡萄酒文化的轉折期

清朝最偉大的康熙皇帝也是一位熱衷於飲用葡萄酒的皇帝。康熙在一次瘧疾之後,養成了每天喝一杯葡萄酒的習慣,一直到其去世。他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認為常常飲用是很有好處的。

我國的葡萄酒生產雖有悠久的歷史,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也曾有過輝煌的鼎盛時期,但由於朝代更迭,戰亂不斷,最終並沒有像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那樣連續地發展與壯大。

到清末民初,由於國力衰敗,戰火不斷,人民連最基本的溫飽都得不到滿足,我國的葡萄酒發展進入了轉折點,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業也頹廢敗落。

直到1892年,愛國華僑實業家張弼士在煙台芝罘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葡萄釀酒公司,他在煙台建立了葡萄園,從西方引進了優良的葡萄品種,引進了機械化生產方式,並且將貯酒容器也從瓮改用橡木桶。

這是我國葡萄酒業經過二千多年的漫長發展後,出現的第一個近代新型葡萄酒廠,從此我國的葡萄酒生產技術上了一個新台階。之後,青島、北京、清徐、吉林長白山和通化等葡萄酒廠相繼建立,這些廠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我國葡萄酒工業的雛形已經形成。

Ⅷ 中國古代葡萄酒的問題

葡萄種植對環境的要求

「七分原料、三分釀造」—說的是葡萄酒的質量決定因素大部分取決於品種和種植,只有小部分依賴於釀酒師的水平和釀酒工藝設備。沒有好的葡萄,再優秀的釀酒師也無法釀酒頂級好酒。

土壤-沙礫土壤是種植葡萄的最佳選擇,世界上絕大多數頂級酒庄都是在這樣的土壤上種植葡萄。這樣的土壤大多形成於山坡,故河灘。沙礫土壤通常地下水位低,而且沒有很好的蓄水能力;這樣有利於葡萄根系充分的伸展,從而更多的吸收土壤中的物質。貧瘠的土壤更加有利於酒的質量。

地勢-這里所說的地勢是指平地、坡地、谷地…等。好的葡萄園應該有一定的坡度、向陽、通風,這樣分別有利於疏水、吸收陽光和防止病蟲害等。

光照-多的光照可以使葡萄更多的進行光合作用,有利於養分的積累和植株的健康;當然太多太強的光照也會對葡萄起到相反的作用。

降水-對於葡萄而言降水的多少和分布直接會影響到果實的質量。通常好的產區不應該有太多的降水,更加不應該在葡萄的開花和成熟季節有太多的降水。所以,冬天溫暖多雨夏天涼爽乾燥的地中海氣候帶成了釀酒葡萄的最佳產地。

溫度-同樣溫度也包括了幾層含義,通常認為每年的積溫在2500-3000千卡、晝夜溫差大、夏季不太熱的地區有利於葡萄的更好生長。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不難看出,目前世界上葡萄種植區域基本分布在南緯30-45度、北緯30-50度這一范圍內;而其中上等的產地更加多數集中的分布在地中海式氣候帶中。
2,中原地區主要是指黃河中下游。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葡萄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人種怎麼樣 瀏覽:422
印度孟買冬天多少度 瀏覽:135
印尼盧比英語怎麼讀 瀏覽:501
伊朗和瑞典哪個國力強 瀏覽:855
中國哪裡產翡翠和玉 瀏覽:267
印度傳說中的眾神之車是什麼 瀏覽:258
航運從美國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24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4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5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5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