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有哪些動漫發展史

中國有哪些動漫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2-09-04 11:13:54

A. 求國漫發展歷史

1935年,中國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也是萬氏兄弟的作品。1941,中國的第一部長篇動畫來啦!和上面的《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一樣是萬氏兄弟製作的《鐵扇公主》,甚至還傳到了東南亞與日本。

1953年中國有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到1955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出世;接著就是很多帶著中國特色的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等等等等。

直到1960年,也是小編小時候看過的印象最深的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橫空出世,雖然很想吹一下,但是並不是專題,水墨風的動畫,真的是一個經典。

1961-1964年中國動畫公認的巔峰製作-《大鬧天宮》,根據中國四大名著改編而來,在當時國內動畫條件和人才都充足的情況下,這部動畫片幾乎簡直就是代表了中國動畫。

但是緊接著,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導致中國政局變動,帶來許多經濟和文化上的損失,處於大好時期的中國動畫也陷入了低谷,也是一大遺憾吧,中國動畫整整損失了十年的時間。

文革結束之後,在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做出了一部《哪吒鬧海》,在動畫中對於小哪吒的角色塑造也十分豐滿。但是製作水平和設計還是在效仿《大鬧天空》。

不過從此中國動畫開始慢慢走向一個復興的時期。像以前一樣,很多新動畫又開始慢慢多了起來,但是文革帶來的影響是在巨大,導致很久一段時間里中國動畫的製作水平一直處於世界下游,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就是整個中國動畫的代表。

盡管文革後的國漫在製作上面非常有特色,水平也處於前列,但是,並沒有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以及商業化。加上改革開放以後許多國外的動畫被引進中國電視上面播放,比如,《變形金剛》,《藍精靈》,《一休》......

中國動畫市場在這樣的沖擊下,中國也能夠盡力拿出一些能夠與其較量的作品, 如,上海電影美術製片廠製作的《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優秀的動畫,這些動畫人設豐滿,劇情細膩至今仍是我國80後或者90後的童年記憶。

但是,中國動畫當時並沒有太多資金的注入,動畫製作周期推遲、人才流失、導致技術的落後,漸漸導致中國動畫難以去和外國商業化動畫較量。漸漸的中國動畫開始失去自己核心的文化,所有的動畫都被國人普遍認為是低齡幼稚的產物,再次走入低谷。

反倒是許多外國的IP被中國拿出去製作動畫,並進行大量魔改。其中以小川悅司的《中華小當家》以及鳥山明所著的《龍珠》為代表,不僅展示了外國強大的動畫製作水平,同時也說明了中國文化具有它獨特的魅力。

在這里小編有一部很好很好的作品要推薦一下《虹貓藍兔七俠傳》,劇情跌宕起伏,人設豐富,當時可是激起我濃濃武俠情,現在想來看還是老淚縱橫。

新時代一開始,中國動畫在製作上是遠遠比不上大國日本的,日本的模式是原作者加上幾個畫師一直畫,平均每一集長度在22到30分鍾左右。而日本從漫畫到動畫就很麻煩,在這樣的情況下,製作不如日本精細,均集長度也只在5到12分鍾。

例如《屍兄》這樣的作品。當然因為這樣的萌芽,中國動畫開了第二春。許多同期作品嶄露頭角:如《十萬個冷笑話》這樣口碑出眾的作品,後面接踵而至的《狐妖小紅娘》、《從前有座靈劍山》,《羅小黑戰記》,都是在製作上有許多新的突破,也讓國人去追去期待的好作品。

(1)中國有哪些動漫發展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漫畫內蘊十分豐富,由於中國特定的文化淵源和歷史背景,使中國漫畫別具一格,與西方的漫畫、卡通以及新興的動漫(Animation&Comic)形象均有區別。

首先,中國漫畫的大部分作品產生於近代變動不安的中國社會,嚴峻的民族危機使中國漫畫以直接的手法表達了爭取民主自由與和平的渴望。與此相應,多年的反侵略、反分裂戰爭使中國漫畫充滿戰鬥力和反抗性,它們自覺地承載著深重的救國救民責任。

這與以娛樂為主的卡通(Cartoon)、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在本質上已迥然不同。

其次,中國漫畫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善從中國文學中挖掘素材,借用典故和風俗習慣表現當前事物和現象;並引用其中的人物角色,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手法來表現,所以很易為讀者接受,就算文化水平參差不等的讀者,也容易領會。

再者,中國漫畫還多以中國獨有的傳統水墨技法創作,其特點是變幻無窮、意境悠遠,表現了中國繪畫藝術獨特的審美價值。

縱覽中國漫畫史,由古代漫雕(即具詼諧、幽默趣味的雕刻類作品)如漢代石刻畫像追源起,至清末民初的報刊諷畫,可說是經幾千年歷史沉澱而形成;在緊貼政治氣候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記錄著當時的社會狀態和人民的生活態度,由此組成一部奇特的中國近代歷史圖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漫

B. 動畫史的中國動漫發展史

中國動畫片的發展經歷了6個時期:
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時期。1918年《從墨水瓶里跳出來》等美國動畫片陸續在上海登陸,使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人對神奇的動畫片著迷。抱著創造中國人自己的動畫片的信念,以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動畫人應運而生,成為中國動畫片的開山祖。經過他們艱苦的探索與研製,1922年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之後,1924 年中華影片公司攝制了動畫片《狗請客》、上海煙草公司攝制了動畫片《過年》。這兩部影片是中國最早的動畫片。但它們都沒有產生影響,產生影響的是萬氏兄弟於1926年繪制的《大鬧畫室》。1935年,萬氏兄弟推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1年又推出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
1946-1956年是中國動畫片的穩定發展時期。在毛澤東的領導下,1949 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前,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電影製片廠生產力木偶片《皇帝夢》(1947)、動畫片《瓮中捉鱉》(1948),為建國後的生產奠定了基礎。1950至1956年這一時期,中國動畫片的創作和生產呈現以下特點:在題材上,用童話的故事服務於少年兒童,拍攝了《小貓釣魚》(1952)等;風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製作了木偶片《神筆》(1955)、動畫片《驕傲的將軍》(1956);技術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轉化,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傳統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1955)。
1957-1965年是中國動畫片第一個繁榮時期。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使中國有了第一家獨立攝制美術片的專業廠。在毛澤東關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藝術家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使中國動畫片生產進入繁榮昌盛的發展時期。產量上升,在藝術上和技術質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平,不少影片在國際電影節獲獎,形成了被世界公認的中國動畫學派。這一時期,生產出享譽世界的經典大片《大鬧天宮》(上下集,1961、1964)。新片種不斷問世:1958年,第一部中國風格的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試製成功; 1960年,創作出第一部折紙片《聰明的鴨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為世界動畫影壇增添了最能代表華夏風范的新片種; 1963年,又拍出水墨動畫片《牧笛》,用水墨表現人物、家畜和山水,擴大了水墨動畫片的表現領域。此外,題材多樣化,也是這一時期動畫片生產的一大特點。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年、1969年和1970、 1971年這4年時間全國的動畫片生產廠家都「停產鬧革命」。1972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率先恢復生產,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共攝制動畫片17部。這一時期的動畫片,如《小號手》(1973)、《小八路》(1973)、《東海小哨兵》(1973)等,都以描寫建國前的革命戰爭,描寫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思想斗爭,歌頌工農兵為內容。在表現手法上,遵循寫實主義。1976年攝制的水墨剪紙片《長在屋裡的竹筍》,將中國的水墨畫與民間剪紙巧妙結合,為世界動畫片的百花園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1976~1989年是中國動畫片第二個繁榮時期。
從1978年底開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這一時期,是20世紀中國動畫片最繁榮的年代。這10年間,涌現出多家新的動畫片生產部門,改變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枝獨秀的局面;全國共生產電影動畫片219部,產生了批代表中國動畫片最高水平的優秀影片,如 《哪吒鬧海》 (1979)、 《天書奇譚》 (1983)、《鹿鈴》(1982)、《山水情》 ( 1988),以及《狐狸打獵人》(1978)、 《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雪孩子》 (1980)、《猴子撈月》(1981)、《南郭先生》(1981)、《鷸蚌相爭》(1983)、<蝴蝶泉》(1983)、《火童》(1984)、《金猴降妖》(1984—1985)、《草人》(1985)、 《夾子救鹿》 (1985)、 《女媧補天》 (1985)、《魚盤》(1988)、《不射之射》 (1988)等;首次生產電視動畫片;首次生產動畫系列片,也產生了一批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優秀的作品,如《葫蘆兄弟》(1987)、《邋遢大王歷險記》 (1987)、 《黑貓警長》 (1984~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 1988)等;題材更為廣闊,出現多部內容深刻、諷喻尖銳、針砭時弊的藝術動畫片,如《三個和尚》(1980)、《超級肥皂》《新裝的門鈴》 (1986)、《牛冤》(1989)等,對糾正「動畫片即兒童片」的偏見,擴大動畫片的受眾群體,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中國動畫片的社會影響和國際聲譽也大幅度躍升,贏得了廣泛的贊譽。1990~2002年是中國動畫業陸續擴大規模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動畫片開始走上有別於傳統的道路。與國外動畫片生產廠家的經驗交流,數字生產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種體制的製作單位的多元發展,一專多能動畫人才的不斷成長,等等,這些都使中國動畫片的生產在數量和質量上出現了飛躍。尤其是從1995年起,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不再實行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政策,將動畫業推向市場,改變了動畫片生產狀態和經營方式,逐步確立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觀念。90年代國產動畫片的一大特點是大型動畫連續片系列片盛行。中國從影院動畫藝術短片唱主角,轉入電視動畫片大型化、連續化、系列化的國際潮流。在製作方面,國內電腦動畫技術實力也明顯增強,電腦繪制背景技術已較為普及。三維和二維電腦動畫發展迅猛,形成了從策劃、創作、傳播到系列產品開發的「大動畫體系」新概念,從而推動了動畫業的騰飛。
20世紀90年代成為中國動畫片生產的轉折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的優秀動畫長片有:《寶蓮燈》 (1999)、 《熊貓小貝》(1999)、《馬可波羅回香都》(2000);優秀動畫短片有: 《鹿與牛》 (1990)、《雁陣》 (1991)、 《醫生與皇帝》 (1991)、《抬驢》 (1991)、《眉間尺》 (1991)、《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 (1992)、《麻雀選大王》(1992)、《鹿女》(1993)、《音樂船》(2000)等;優秀系列動畫片有:《大盜賊》 (1990)、《舒克和貝塔》 (1989~1992)、《葫蘆小金剛》(1993)、《藍皮鼠與大臉貓》(1993~1994)、《哭鼻子大王》(1994)、《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1995)、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95—1996)、《l的旅程》(1997)、《傻鴨子歐巴兒》 (1997)、《學問貓教漢字》(1998)、《海爾兄弟》(1998)、《怎麼來的》(1998)、《西遊記》(1999)、《霹靂貝貝》(1999)、《的篤小和尚》(1999)、《中華傳統美德故事》(2000)等。
進入2l世紀,中國的動畫公司、生產企業和動畫片產量持續增長。至2002年全國動畫製作公司(包括相關企業)已有120多家,比上世紀80 年代末的20多家,增加了5倍。2001年中國共生產動畫短片7部,系列動畫片42部,總產量約18000分鍾,比2000年增長5000分鍾;2002 年共生產53部動畫系列片及短片,總產量共約17300分鍾,接近2001年的水平。多年被忽視的藝術性動畫電影短片,2001—2002年有一批作品問世。如:《回想》《誰的丈夫離得最遠》《誠信漂流記》《大夢敦煌》《黑貓》《射線》《塘》等。電腦動畫和網路媒體動畫飛速發展。電視系列片《藍貓淘氣3000問》全部通過電腦完成製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國第一部全三維製作的動畫片。各種動漫網站十分活躍,尤其Flash動畫,已在青年學生和動畫愛好者中流行開來。動漫創作和展播活動十分踴躍。動畫教育發展迅猛,到2002年底,開辦動畫專業的高等院校已超過70所,在校學生共約5000餘人。動畫理論研究方興未艾,文章著作層見疊出。這一時期,動畫片生產仍以系列片為大宗。主要有:《小虎還鄉》《可可、可心一家人》《千千問》《我們的家園》《西西瓜瓜歷險記》《白鴿島》《小將狄青》《我為歌狂》《城市野戰排》《中華上下五千年》,等等。
據統計,從1922年萬氏兄弟生產第一部廣告動畫片起,至2002年,中國共生產動畫片1168部。
中國的動畫大師和有成就的動畫家主要有:
萬籟鳴,主要作品:《鐵扇公主》(1940,合作)、《大鬧天宮》 (1961—1964。合作);
萬古蟾,主要作品:《鐵扇公主》(合作)、《豬八戒吃西瓜》(1958)、《漁童》(1959)、《人參娃娃》(1961)、《金色的海螺》(1963,合作);
萬超塵,主要作品: 《鐵扇公主》(合作)、《機智的山羊》(1956);
特偉,主要作品:《驕傲的將軍》 (1956,合作)、 《小蝌蚪找媽媽》(1960,藝術指導)、《牧笛》(1963,合作)、《金色的大雁》(1976,合作)、《金猴降妖》 (1984,合作)、 《山水情》 (1988,合作);
阿達,主要作品: <哪吒鬧海》 (1979,合作)、 《三個和尚》 (1980)、《蝴蝶泉》(1983,合作)、《三十六個字》 (1984)、 《三毛流浪記》 (1984,合作)、《超級肥皂》(1986)、 《新裝的門鈴》(1986,合作);
唐澄,主要作品: 《小蝌蚪找媽媽》(1960,合作)、 《大鬧天官》 (1961,合作)、《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合作)、《鹿鈴》(1982,合作);
錢家駿,主要作品: 《烏鴉為什麼是黑的》 (1955,合作)、 《一幅僮錦》 (1959)、 《牧笛》 (1963,合作) (1963)、 《九色鹿》 (1981,合作);
靳夕,主要作品:《小小英雄》(1953)、《小梅的夢》(1954)、《孔雀公主》(1963)、 《畫像》(1965)、《西嶽奇童》(1984,合作)、《神筆》(1955)等;
王樹忱,主要作品: 《過猴山》 (1958)、 《哪吒鬧海》(1979,合作)、《天書奇譚》(1983,合作)、《選美記》 (1988)、《獨木橋》(1989);
錢運達,主要作品:《絲腰帶》(1962)、《紅軍橋》(1964)、《張飛審瓜》 (1980)、《天書奇譚》 (1983,合作)、《女媧補天》(1985)、《邋遢大王奇遇記》(1986~1987,合作);
虞哲光,主要作品: 《嶗山道士》(1981)、《聰明的鴨子》(1960)、《湖上歌舞》(1964)、《三隻狼》(1980)、《小鴨呷呷》(1980);
尤磊,主要作品:《半夜雞叫》(1964)、《小八路》(1972)、《大櫓的故事》(1975)、《愚人買鞋》(1978)、《喵嗚是誰叫的?》(1979)、《蛐蛐》(1981)、《老豬選貓》(1983,合作);
詹同,主要作品:《真假李逵》(1981)、《假如我是武松》(1982)、《擒魔傳》 (1987)、 《八仙與跳蚤》(1988)、《一半兒》(1990,合作);
胡進慶,主要作品:《長在屋裡的竹筍》(1976,合作)、《丁丁戰猴王》(1980)、《淘氣的金絲猴》(1982)、《鷸蚌相爭》(1983)、《草人》(1985)、《葫蘆兄弟》(1986~1987,合作)、 《葫蘆小金剛》 (1989—1990,合作)、《螳螂捕蟬》(1988)、《強者上鉤》(1988);
何玉門,主要作品:《善良的夏吾冬》 (1981)、 《長大尾巴的兔子》(1987)、《木頭姑娘》(1958)、《小鯉魚跳龍門》(1958)、《小溪流》(1962年)、《渡口》(1975)、《好貓咪咪》(1979)、《狐狸列那》(1989);
張松林, 主要作品:《蜜蜂與蚯蚓》 (1959)、 《小燕子>(1960)、《誰的本領大》(1961)、《沒頭腦和不高興》(1962);
林文肖,主要作品:《雪孩子》(1980)、《摔香爐》(1981)、《金猴降妖》(1985,合作)、《夾子救鹿>(1985,合作)、 《不怕冷的大衣>(1987)、《舒克和貝塔》(1990,合作);
戴鐵郎,主要作品:《母雞搬家》(1979)、《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小紅臉和小藍臉》(1982)、《黑貓警長》(1984—1987,合作)、《森林小鳥和我》(1990);
周克勤(1942.3.28~),主要作品:《猴子撈月》(1981)、《小熊貓學木匠》(1982)、《長了腿的芒果》 (1983)、 《水鹿》(1985)、《葫蘆兄弟》(1986—1987,合作);
嚴定憲(1936.9.12~),主要作品:《我們愛農村》 (1965)、 《放學以後》(1972)、《試航》(1976)、《兩只小孔雀》 (1978)、 《哪吒鬧海》 (1979,合作)、《人參果》(1981)、《金猴降妖》(1985,合作)、《舒克和貝塔》 (1989~1990,合作);
閻善春,主要作品: 《老狼請客》(1980)、《網》(1985)、《邋遢大王奇遇記》 (1987,合作)、 《山水情》(1988,合作);
胡雄華,主要作品:《蘿卜回來了》 (1959)、 《等明天》 (1962)、《差不多》 (1964)、 《東海小哨兵》(1973)、《狐狸打獵人》(1978)、《咕咚來了》 (1981,合作)、 《狐狸送葡萄》(1982);
常光希,主要作品:《蝴蝶泉》(1983,合作)、《夾子救鹿》(1985,合作)、《奇異的蒙古馬》(1989~1990);
馬克宣,主要作品:《大掃除》(1986)、《新裝的門鈴》<1987,合作》、《超級肥皂》(1987,合作)、 《山水情》 (1988,合作)、《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1992);
方潤南,主要作品:《愚人買鞋》(1979)、《大盜賊》(1990)、《瓷娃娃》(1982)、《魚盤》(1988);
王柏榮,主要作品:《抬驢》(1982)、《老鼠嫁女》(1983)、《火童》(1984);
曲建芳,主要作品: 《阿凡提的故事》 (1981~1988);
鍾泉,主要作品《牛冤》(1989)、《雁陣》(1991)。
中國動畫片的主要生產部門有:上每美術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台青少年節目中心動畫片部、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電視台青少年中心的動畫片部,等等。
在世界動畫舞台上,中國動畫學派以獨特的風姿,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贊譽。強調思想性,重視以健康的內容引導觀眾,是中國動畫片突出的優良傳統。中國動畫片是一片凈土這里沒有血腥,更沒有色情。這是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動畫片做不到的。而堅持民族繪畫傳統,則是中國動畫片顯著的藝術特點。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繪畫、雕塑、建築、服飾,乃至戲曲、民樂、剪紙、皮影、年畫等民族民間藝術,都為各種類型的動畫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借鑒材料。例如,《鹿鈴》《山水情》等水墨動畫片,脫胎於中國畫中的寫意花鳥和寫意山水;《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等傳統動畫片,借鑒的是中國古代寺觀壁畫;《漁童》《金色的海螺》《牛冤》等剪紙片,吸取的是中國皮影和民間剪紙的外觀形式,《南郭先生》《火童》融合了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剛健風格;《三個和尚》中,人物的舉手投足,清新的背景音樂設計,均採用中國戲曲,《驕傲的將軍》《醫生與皇帝》,將京劇臉譜賦予角色;中國動畫片中描寫的神仙、鬼怪、法術也完全本土化,像峨冠博帶、行走駕雲的太白金星,時而鑽出地面、愛管閑事、矮得像地缸似的土地爺,穿著紅兜肚、腳蹬風火輪、可以變成三頭六臂的白胖童子哪吒,手持如意金箍棒、一個斤斗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能辨別忠奸、善惡的獬豸、諦聽,還有順風耳、千里眼、人參娃娃……這些植根於中國神話、童話、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的動畫形象,全然土生土長,別無依傍,與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歐美等國的神祗、魔鬼、魔法、巫術迥然不同;即使繪寫現代生活的動畫片,從服飾習俗、環境描繪到人物面貌、性格特徵,也都純然是一派中國氣概。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鑒和對本土現實生活的提純,使中國的動畫片呈現地道的中國風貌。此外,形式不拘一格,也是中國動畫片的特點。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形成的豐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不同風格的中國動畫家,帶來了中國動畫片百花齊放的格局。即便同是水墨動畫片, 《小蝌蚪找媽媽》用的是齊白石的畫意,《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筆法,而《雁陣》掇的是賈又福的墨趣。捃摭各殊,造境相異。這使中國動畫片在形式上,無仿無循,千姿百態,從而得以獨樹於世界動畫之林。

C. 中國動漫發展史

我國的動畫片歷史淵源流長,從60年代開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特別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動畫都受到我國動畫的影響。但是從90年代起,我國的動畫開始走向衰落,現在充斥在中國動漫市場上的幾乎全是日本和美國的動畫。希望現在對日本動畫津津樂道的青少年能夠了解中國動畫曾有的輝煌歷史。
20世紀中國的動漫產業先驅萬氏三兄弟就開始研究動畫製作,第一部中國自製的人畫合演出的《大鬧天宮》就是他們製作的,1936年,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問世。1941年,受到美國動畫的影響,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鐵扇公主》,在世界電影史上,它是名列美國《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之後的第四部動畫藝術片,標志著中國當時的動畫水平接近世界的領先水平。

中國建國初年————蓬勃發展期(建國到1965年)
建國後,中國的動畫事業可以說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多。從1950年的一部動畫,發展到60年代已經每年都能製作十多部動畫,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大鬧天宮》可說是當時國內動畫的顛峰之作,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1947年,我國製作了第一部木偶動畫《皇帝夢》;1958年,我過拍攝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1962年,第一部折紙動畫《一棵白菜》完成。新的動畫形式的加入,中國的動畫事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

白銀時代(1976~1990)
經歷了文革後,動畫行業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而且上美影1972~1976年間拍攝的17部動畫如《小號手》、《小八路》、《東海小哨兵》等給後來的動畫創作歷年投下了一個嚴重的陰影!寫實主義和教育目的,這使動畫片被定位給小朋友看的充滿教育意義的課外教材,這種思想不僅延續下來而且還在大部分人心裡深深地紮根,也就是這個觀念才造成了後來的動畫片的尷尬地位。
在文革開放之後,動畫片製作進入繁榮時代,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這些製片單位就製作了219部動畫片,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優秀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的,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作品,從整體上看,這是個比較平均的時代,既有少量全年齡的藝術片,又有大量類似《黑貓警長》這樣純粹給兒童看的主流求教育的動畫片,而且製作手法基本沿襲上美影萬氏兄弟開創的流派。沒有太多創新,也沒有吸取外部世界的先進經驗,而這一段的多產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製作不夠精細,更由於製作出發點是給孩子們看的,所以在配音配樂方面也明顯不如以前用心,而同一時期,日本正從歐美動畫做做簡單來料加工的階段穩步發展,並逐漸學習和吸取歐美經驗並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

黑鐵時代(1990~2002年)
首先是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白銀時代的那種固有自封的局面停止了,數字生產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繪制方式,大大提高了製作效率,各種體制製作單位的多元化發展,製作的數量有所增加,各種專業和多能人才進入這個行業,便製作數量比以往也有較大提高,但是即使數量和質量都增加了,由於製作動畫片主要給孩子看的這種理念問題,在題材內容上並沒有太大的突破。
其次是1995年起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不再採用統購統銷的計劃政策,把動畫推向市場,改變了動畫片的生產狀態和經營方式,確立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觀念,原來這是個動畫行業商業化和發展的絕好機會,但是同樣局限於上面所說的製作理念問題,製作方只能適合兒童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東西卻不敢又不能有所突破,在有關教材里甚至自豪的宣稱「中國動畫與日本美國的相比,內容是健康的,精神向上的,是適合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作品」。
所以說黑鐵時代是因為電視台為了滿足播映時間的問題,引入了大量的歐美日本動畫片,而國產動畫片在比較之下無論內容、畫面、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是露出了嚴重的不足,特別是採用傳統教育理念製作出的動畫片里,往往是一些小孩在一本正經地不說小孩話,使原本應該是觀眾少年紛紛青睞外來動畫片,表面上看起來隨著製作單位的增加製作數量和質量似乎都在提高,但事實上正是這個時段大量觀眾紛紛「外逃」,不再去看動畫片了,並把它看作是幼稚和笨拙的象徵了。

縱觀動漫發展史,中國從起步的輝煌到中期的頹唐,再到現在的重新上陣,每一步都牽動著中國動漫迷們的心。中國動漫產業有著廣闊的市場和光明的前景,只要做好利用開發,它必成為中國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現今中國動漫產業還存在著大量的弊病,如動漫產業沒有明確的定位分級制度、缺乏人才、缺乏培養該類人才的專業學校和途徑等等。

D. 我國動漫的發展史

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一部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他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1980年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動畫電影獎,1983年獲得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79年,哪吒鬧海

該動畫電影主要講述了陳塘關總兵李靖之子李哪吒與東海龍宮的恩恩怨怨。

電影中色彩運用堪稱一絕,人物塑造方面極復神采,這是一部充滿童真和童趣的電影,每一次觀賞這部動畫,就彷彿將觀眾帶回到了那個年代。影片的配樂是金復載所作,中國的傳統樂器在這部動畫片里運用的恰到好處,優美動聽的配樂為這部動畫添上了濃厚的一筆。

同《大鬧天宮》一樣的是《哪吒鬧海》都是取自古典文學作品,與《大鬧天宮》不一樣的是,《哪吒鬧海》從主題和立意上擺脫了原著,當年的動畫人的才智因而得到極大的發揮空間。

不管是80後還是90後,童年回憶里都有這么一部經典的動畫片。

1999年7月30日《寶蓮燈》上映,故事取自民間傳說,如今20多年了,這部動畫片在很多人的兒時回憶里仍然是經典,也是國產動畫的巔峰之作。


1999年,寶蓮燈

在當時,這部動畫一經播出迅速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具轟動的動畫電影,它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推出的史上投資最大的一部商業動畫長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輝煌

E. 簡述中國動畫的發展史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是誕生在1926年,1935年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都是萬氏四兄弟的作品,不過,這些動畫都沒有引起大家注意,真正在亞洲甚至世界都產生了影響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53年,我們拍攝出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夢》里,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時出現在了一部片子里。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筆》,在國際上獲得了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到1955年,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問世,1958年,出現了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這為我國的美術片增加了一個新的品種。之後,在1960年,令全世界驚嘆的「水墨動畫」橫空出世啦。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媽媽》還有《牧笛》,然後是中國動畫的巔峰之作——《大鬧天宮》,另外,這個時期著名的動畫還有《小鯉魚跳龍門》,《驕傲的將軍》,《漁童》、《孔雀公主》等等等等……但是,文革的十年動亂,使黃金時期的中國動畫落進了低谷,雖然後期也出了幾部作品,但題材比較受限制。而且,這段時期對中國動畫造成的最大沖擊,是對人才的摧殘,這場劫難使中國動畫在未來的發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甚至可以推測,現在動畫的低潮狀態,除了受外來動畫的影響,也有那個時候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原因。
文革之後,中國動畫又迎來了一個復興時期,被稱為中國動畫的白銀時代。《哪吒鬧海》就出現在這個時期除了它之外,像充滿智慧的《阿凡提》,簡潔幽默的《三個和尚》,還有水墨動畫《鹿鈴》,風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毛茸茸的剪紙片《猴子撈月》,水墨風格剪紙片《鷸蚌相爭》,幽默有哲理的《嶗山道士》,還有《孔雀的焰火》、《小熊貓學木匠》《假如我是武松》《天書奇譚》《除夕的故事》《水鹿》《女媧補天》,還有優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1985年——1995年的中國動畫
時光機進入了85年,在85年到95年這十年間,也是80後接觸國產動畫最多的時間,這十年,應該說是咱們中國動畫的一個轉折時期,可惜不是好的轉折。這段時間呢,咱們的國產動畫也出現了一些好作品,這裡面,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動畫系列片,比如《葫蘆兄弟》,這部動畫不論情節、色彩,還有明顯的中國風格,都給80後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另外還有《邋遢大王奇遇記》、《舒克和貝塔》,到現在還是經典。這段時間的單集動畫里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情》和《不射之射》,這些動畫就不像剛才那些系列片普及面那麼廣了……這些非著名的優秀動畫里,《山水情》在國內外獲得了多項大獎,但是,它也被稱為中國水墨動畫的絕唱,因為這個時候,這種精工細作的電影動畫已經開始走向衰落,慢慢地開始走向了後來的學院派,而產業化模式製作的外國動畫片已經開始沖擊國產動畫市場。從85年開始,有很多中外合資的動畫公司進入了中國,大批動畫人才都被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對的,還有很多外國動畫卻在這個時候低價賣入了中國市場。《變形金剛》、《花仙子》、《OZ國歷險記》《鐵臂阿童木》,這些動畫大多題材新穎,想像奇特,色彩鮮明,受到了中國觀眾的歡迎——
說起這95年以後的動畫,唉,確實很難讓人驕傲啊,這段時間里,國產動畫開始有了粗製濫造,內容幼稚這些問題,而相比之下,進口動畫可以說是勢不可擋啊,什麼聖鬥士、忍者神龜、加上後來網路的發達,國外的動畫幾乎可以同步地進入國內。。

F. 動畫歷史知多少(二):中國動畫片發展史

昨天我們了解了一些關於動畫的起源和發展,今天繼續來說一說中國的動畫歷史。我國近代動畫歷史是從20世紀初期才開始的,但其實最早的起源應該追溯到古代。

中國古代的光影探索

上期我們說,早期動畫源於人們對光與影的探索,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的對"光"、"影"的探索。宋代民間流行的走馬燈,點燃之後,上升的氣流驅動紙燈旋轉,燈屏上即出現人馬追逐、物換影移的連續畫面,還可以演繹簡單的故事情節。

G. 中國動畫發展史

中國動畫發展史
1926年-1949年的中國動畫
世界第一部動畫誕生的1906年,而中國由萬氏兄弟製作的首部國產人畫合演影片《大鬧畫室》誕生於1926年,1935年,中國製作了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1941年,受到美國動畫《白雪公主》影響,標志中國動畫水平接近世界領先水平的第一部大型動畫《鐵扇公主》問世,這在世界電影史上是繼美國《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後的第四部大型動畫,為新中國動畫的發展揭開序幕。
1950年-1965年的中國動畫
建國後,中國的動畫事業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直到文革前都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盡管當時動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高,但是在這十多年裡其數量和質量都是相當高的。最初一兩年裡只能製作出一兩部動畫片,到了60年代每年可以生產十多部動畫片。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可說是當時國內動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無論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6年-1977年的中國動畫
提到中國動畫的歷史,文革這段時期固然是不可迴避的,由於政治影響,1966到1971這六年時間里中國動畫片零產量,之後的幾年,形勢雖然有了一點點好轉,但是1972到1977年間每年勉強也只有2-4部動畫出爐,就這樣停滯了十一年,造成了中國動畫元氣大傷。
1978至現今的中國動畫
這段時期還是有不少的精品,1983年的《天書奇譚》、1986-1987年的《葫蘆兄弟》、1984-1987年的《黑貓警長》、1979-1988年的《阿凡提的故事》、1989-1992年的《舒克和貝塔》、1990-1994年的《魔方大廈》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動畫。

H. 國漫發展史

1935年,中國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也是萬氏兄弟的作品。1941,中國的第一部長篇動畫來啦!和上面的《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一樣是萬氏兄弟製作的《鐵扇公主》,甚至還傳到了東南亞與日本。
1953年中國有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到1955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出世;接著就是很多帶著中國特色的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等等等等。
直到1960年,也是小編小時候看過的印象最深的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橫空出世,雖然很想吹一下,但是並不是專題,水墨風的動畫,真的是一個經典。
1961-1964年中國動畫公認的巔峰製作-《大鬧天宮》,根據中國四大名著改編而來,在當時國內動畫條件和人才都充足的情況下,這部動畫片幾乎簡直就是代表了中國動畫。
在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做出了一部《哪吒鬧海》,在動畫中對於小哪吒的角色塑造也十分豐滿。但是製作水平和設計還是在效仿《大鬧天空》。
不過從此中國動畫開始慢慢走向一個復興的時期。像以前一樣,很多新動畫又開始慢慢多了起來,但是文革帶來的影響是在巨大,導致很久一段時間里中國動畫的製作水平一直處於世界下游,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就是整個中國動畫的代表。
盡管後期的國漫在製作上面非常有特色,水平也處於前列,但是,並沒有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以及商業化。加上改革開放以後許多國外的動畫被引進中國電視上面播放,比如,《變形金剛》,《藍精靈》,《一休》......
中國動畫市場在這樣的沖擊下,中國也能夠盡力拿出一些能夠與其較量的作品, 如,上海電影美術製片廠製作的《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優秀的動畫,這些動畫人設豐滿,劇情細膩至今仍是我國80後或者90後的童年記憶。

I. 求中國動漫發展歷史!!!!要齊全的!

建國初期是中國動畫片蹣跚學步的時期,中國動畫人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動畫技術和藝術,主要是蘇聯和南斯拉夫,在動畫技藝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在動畫的風格上不免受到這些國家動畫的影響,如《小貓釣魚》(1952)、《小梅的夢》(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蘇聯動畫的影子。特別是1956年《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國際動畫節上獲獎,
驕傲的將軍
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廠廠長特偉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開始了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建設。中國動畫藝術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為己所用,力求表現出中國獨有的風格,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動畫片《驕傲的將軍》當中,民族特色十足,將軍的臉譜化便借鑒了京戲人物造型,在動作的設計上也採取了京戲的風格。僅30分鍾的動畫片充溢著濃郁的民族化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對當時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同時,中國的動畫藝術家們積極地致力於新的動畫藝術手法的探索和動畫技藝的提高。在發展中國動畫的一大片種木偶動畫時,著名的木偶片導演靳夕、錢遠達,曾在20世紀50年代遠赴捷克學習,
1958年中國動畫人研製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中國動畫增添一個新品種且富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接著又拍攝了剪紙片《漁童》(1959)、《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將動畫形象塑造得生動豐滿,也使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得到發揚。[5]
20世紀80年代
到了20世紀80年代,剪紙片技術日益成熟,在此基礎上,美影廠又研製成功剪紙「拉毛」新工藝,拍出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該片榮獲第十三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和文化部1984年度優秀美術片獎。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獲得好評,在日本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獲兒童片一等獎和國內文化部1985年度優秀美術片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美術片二等獎。這一片種在國際國內都得到認可,且受到廣大觀眾歡迎。此外,在1960年又攝制了折紙片《聰明的鴨子》,情趣盎然,活潑生動。同一時期又發明創造了水墨動畫片,可謂是最具中國風格的動畫片,它將中國的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使中國特有的筆墨情趣完美地再現於銀幕,形成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震驚了整個世界影壇。
《小蝌蚪找媽媽》(1960)、《牧笛》(1964)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作。富於韻律的畫面、詩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動畫藝術也達到一種審美的境界。
此時的動畫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國動畫的一個高潮。也是民族風格成熟的階段。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設景、用色等方面借鑒了古代繪畫、廟堂藝術、民間年畫的特色,又將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藝術融入,描述了家喻戶曉的孫悟空,使這一形象躍然銀幕,化無形為有形,「挖掘各種藝術表現手段;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國外評論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斯尼式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是動畫片的真正傑作。」
中國動畫片所達到的藝術水準不僅得到國際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片深入到世界民眾當中去。中國動畫片因為它獨到的民族特色而獨立於世界動畫之林,散發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動畫片在海內外獲得越來越高的聲譽。
可是由於「文革」的影響,中國的動畫事業受到了阻礙,發展緩慢。「文革」結束後,百花開放,我國的動畫事業也迎來了它的第二個春天。中國的動畫人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動畫創作當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風格」的道路,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製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新的開拓,並取得可喜的成績。同時由於實行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中國的動畫業也更多地與國際接軌,呼吸更多的新鮮空氣,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6] 問世,這部被譽為「色彩

哪吒鬧海
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好評。民族風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續。
動畫片《三個和尚》是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在發展民族風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嘗試。動畫片《雪孩子》畫面優美富有詩意;《南郭先生》表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格調古雅;《火童》結合了裝飾性造型和民族藝術特點。同一時期的影片中,還有《兩只小孔雀》、《畫廊一夜》、《狐狸打獵人》、《好貓咪咪》、《愚人買鞋》、《黑公雞》、《小鴨呷呷》、《人參果》、《淘氣的金絲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書奇譚》、《兔送信》、《三十六個字》等也延續這一創作思想。
1984年的大型動畫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將孫悟空搬上了動畫銀幕,塑造了一個感人的孫悟空形象;在表現手法上通過將傳統的民族風格和抽象繪畫的手法和現代音樂融合,探索民族藝術的新發展。動畫片《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紙片《草人》模擬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魔盒與歌聲》以主人翁收集少數民族歌曲戰勝邪惡為主線展開一系列冒險活動。此外,《女媧補天》,《搶枕頭》、《海力布》、《水鹿》、《大掃除》、《網》、《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也都富於民族風情。[5]
90年後新發展

在動畫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動畫創作相對於世界動畫發展出現緩慢趨勢。在美日動畫的沖擊下,同時也由於缺乏市場化操作,動畫的回收相對較慢,中國動畫以往是純國家投資,私人不願投資,從而導致動畫者的流失和中國動畫業的發展緩慢。中國動畫要改變以往的操作方式。為重振國產動畫,美影廠歷時四年攝制了動畫片《寶蓮燈》,這是中國迄今投資最大的一部影院動畫長片,故事取材於中國的民間傳說,在畫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設計,音樂製作極為考究,同時現代高科技的運用也為影片增色不少,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獲得了觀眾的好評。同時還有《氣球上的五星期》、《馬可波羅回香都》、《哎喲,媽媽》等一批優良的動畫片誕生,給動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動畫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綜觀中國動畫這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動畫始終致力於一條本國特色的道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世界動畫的大潮中也未放棄這一宗旨。動畫片中洋溢著活潑清新的氣息,給人以美的啟迪。同時又十分注重教化意義,在動畫片的創作中秉承「寓教於樂」,使動畫片不致流於膚淺的純娛樂搞笑。中國動畫片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營建了一個動畫王國。[5]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動畫產業發展遲緩,產量高但是缺少有影響力的優秀作品。特別是說教式的動畫大行其道,並且相關政策對題材大加限制,導致題材狹隘,幾乎全為低年齡向。

J. 中國動畫的發展歷史

動畫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它的魅力在於面對一張白紙,在幻想的世界能讓一個個現實中不能實現的夢想和奇跡都能夠實現。一百年來動畫電影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發展的歷史,由於其各自文化背景、民族風情、經濟形態間的差異,它們所走過的興衰之路及呈現的藝術特色也就各不相同。如今歐、美、日、韓等國動漫產業蔚然成大觀、產業驚人。但是我國的動漫產業卻一直無法突破盈利乏力的怪圈,真正實現產業化。其實中國的的現代動畫起步相當早,從60年代開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我國的動畫在內容和藝術性都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特別是日本很多早期的動畫都受到我國動畫影響的。但是從90年代起,我國的動畫開始走向衰落,現在充斥在中國動漫市場上的幾乎全是日本和美國的動畫。回看中國的動漫旅程真可謂的艱難曲折,但中國動畫也曾非常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是有實力的。下面我們按照中國的歷史時期對於中國動畫的發展過程做一個詳細的分析,讓我們從中認識和了解中國動畫,借鑒和吸取它的優良的傳統,發現並總結其不足之處,共同找出一條適合在新社會時期發展的道路。
一、1926年-1949年的中國動畫
世界第一部動畫誕生的1906年,而中國由萬氏兄弟製作的首部國產人畫合演影片《大鬧畫室》誕生於1926年,1935年,中國製作了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1941年,受到美國動畫《白雪公主》影響,標志中國動畫水平接近世界領先水平的第一部大型動畫《鐵扇公主》問世,這在世界電影史上是繼美國《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後的第四部大型動畫,為新中國動畫的發展揭開序幕。
二、1950年-1965年的中國動畫
建國後,中國的動畫事業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直到文革前都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盡管當時動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高,但是在這十多年裡其數量和質量都是相當高的。最初一兩年裡只能製作出一兩部動畫片,到了60年代每年可以生產十多部動畫片。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可說是當時國內動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無論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這段時期,除了出品美國技術的動畫片外,中國動畫人開始嘗試使用不同的動畫製作方法,大膽使用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如剪紙藝術、水墨畫、折紙藝術、木偶等等,把動畫片的先進製作技術與中國引以為榮的的民族藝術相結合,使得中國動畫達到了一個巔峰。萬氏兄弟傾力投入,一大批技術和藝術方面的人才踴躍參與,中國動畫前景可謂一片輝煌。1947年我國第一部木偶動畫《皇帝夢》誕生,1953年製作我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製作了真人和木偶同時出現在片子里的木偶片《小梅的夢》,1955年,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問世, 1956年的拍攝了木偶片《神筆》,1958年,製作了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1960年,令全世界驚嘆的水墨動畫 《小蝌蚪找媽媽》《牧笛》橫空出世,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而且取得了多個國內外的獎項。1962年,第一部折紙動畫《一棵白菜》完成,這個時期還有許多有名的動畫影片,如《小鯉魚跳龍門》,《驕傲的將軍》,《漁童》、《孔雀公主》等,都是中國動畫史上一個個的輝煌成就。 新的動畫形式的加入,使得中國的動畫事業達到了一個頂峰。不過,使用傳統藝術製作動畫需要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而且但是中國條件比較落後,動畫只能在電影院看,以至於那個時候的動畫還沒有長篇的連續劇製作出來。
三、1966年-1977年的中國動畫
提到中國動畫的歷史,文革這段時期固然是不可迴避的,由於政治影響,1966到1971這六年時間里中國動畫片零產量,之後的幾年,形勢雖然有了一點點好轉,但是1972到1977年間每年勉強也只有2-4部動畫出爐,就這樣停滯了十一年,造成了中國動畫元氣大傷。
四、1978至現今的中國動畫
改革開放後, 中國動畫又開始了新的旅程,但是,文化大革命帶來的極大的負面影響卻是無法改變,這一段時期,中國動畫建國初的那種強勁氣魄已不復存在。所幸的是改革開放後這二十年隨著政治經濟的日益發展和穩定,中國動畫又開始了發展,數量上去了也有了優秀的作品出現,但是當年的開創精神已不復存在,形式、手法、題材都沒有突破,還是繼續保留著原來的風格,沒有創新,中國動畫只好靠數量和外國的動畫片來填充市場的空缺。日本動畫和歐美動畫趁機「入侵」,佔領了中國的大片市場。當然,這段時期還是有不少的精品,1983年的《天書奇譚》、1986-1987年的《葫蘆兄弟》、1984-1987年的《黑貓警長》、1979-1988年的《阿凡提的故事》、1989-1992年的《舒克和貝塔》、1990-1994年的《魔方大廈》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動畫。但是這個時期的中國動畫普遍脫離不了幼稚化這樣一個特點,縮小了中國動畫普及范圍。隨著國外動畫的不斷引進,中國動畫界終於意識到自己的窘迫處境和不足,開始了各式各樣的探索與嘗試。吸收國外的製作方法與經驗之後,1999年中國結合著自己的傳統神話傳說製作了一部里程碑似的大型動畫《寶蓮燈》。同年還製作出大型長篇動畫《西遊記》 、《我為歌狂》、《白鴿島》與《封神榜傳奇》。現在的中國動畫已經開始注重動畫片的性質向「市場經濟」轉型,花大量的心思擺脫幼稚色彩製作適合大眾口味的動畫。盡管《寶蓮燈》、《我為歌狂》這些動畫片任然頗有爭議,但是中國的動畫開始了新形式新題材的探索和嘗試是不可否認的。就是因為我們勇敢地探索嘗試,再加上國家的重視和支持,越來越多的動畫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國內建立起來,隨之製作出了大量精美的動畫作品。這其中有很多人堅持對青少年動畫的探索和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動畫《隋唐英雄傳》、《梁祝》、《雨石》、《風雲決》都是非常優秀的動畫作品。擺脫幼稚化色彩不代表脫離,而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2010製作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在中國動畫發展史上絕對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的動畫片自《大鬧天宮》之後,就沒有過足以與海外動漫相抗衡的形象,沉寂了那麼久,終於迎來了一個驚喜。而且終於找到了中國孩子所需要的東西:一種和為貴、善良積極的中國精神。中國動畫界終於開始了自己的探索與嘗試,但願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欣賞到更多中國自己的精彩動畫作品。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哪些動漫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人種怎麼樣 瀏覽:422
印度孟買冬天多少度 瀏覽:135
印尼盧比英語怎麼讀 瀏覽:501
伊朗和瑞典哪個國力強 瀏覽:855
中國哪裡產翡翠和玉 瀏覽:267
印度傳說中的眾神之車是什麼 瀏覽:258
航運從美國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24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4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6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6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502